学佛笔记

净慧老和尚:学会放松
2024-11-12 10:17

居士们来到禅堂,一定会感到禅堂的气氛很紧张、很严肃。禅堂的气氛,在当今的时代,只有在禅堂里才能感受得到。在社会其他生活领域中,不会有禅堂这种严肃的气氛。

实际上,禅,它并不是在严肃中能够获得的一种感觉。禅,是我们身心高度放松的一种精神状态。尽管我们在禅堂感觉到气氛有一些严肃,但实际上从我们修禅的人来说,还是要把身心高度放松,不要紧张。坐的姿势虽然有要求,吃饭的姿势有要求,走路的姿势也有要求,如果我们被动地接受它,就会感觉到不自由、不自在,感觉有些紧张,有些严肃。我们怎样对待寺院生活的这些要求?怎样对待我们不是很熟悉的生活方式?我想,我们要有一种主动的、欣赏的心态去接受它。如果我们抱着一种欣赏的心态,去接受这种比较陌生的生活方式,就不会感觉到太紧张,就会有一种放松的感觉。我们禅堂里的管理人员,监香师、维那师,尽管每个人都扛着一块香板,这实际上是表法而已,并不是要拿着来打人的。所以我们也不要对维那师的香板,感觉到很威严。其实维那师的内心透着一种慈悲,透着一种对大众的成就、欢喜的心态。如果我们在禅堂不能放松,就进入不了禅的境界。坐下来浑身不自由、不自在,行香也会感觉到拘束,感觉到处处都有规矩。我们一定要认识到,智慧的花朵不会在重重管制下开放出来。智慧的花朵只有在轻松自由的心态下才能够开放。我们可以静下心来品味一下,如果我们内心有压力的话,我们的精神在受压抑的时候,我们会不会有一种良好的心情去接受这种压抑?我们会不会有好的办法来化解这种精神的压力?我碰到过很多的朋友,说他的压力很大,精神简直要崩溃。精神要崩溃了,还有快乐吗?还有宁静吗?还有喜悦吗?肯定没有。所以快乐、喜悦、宁静,都与放松有关,都与紧张的气氛没有缘。我们一方面要放松,身体要放松,坐下来不要故作姿势,一切顺其自然,内心更要放松。放松了才能放下。因为你在非常紧张的情况下,要放下,不太可能。只有轻松愉快、自由自在地,才能够放下某些与修禅不利的思想包袱。说老实话,一个七、两个七,甚至于五个七,要完全做到放下也不容易。因为放下,是长期修行的结果。放下从放松开始。放不松,绷得紧紧地,精神紧张,那本身就是一种放不下的表现。坐下来,身体要放松。身体放松与我们的穿着有关。比如说我们在打坐的时候,乃至平常在家里打坐的时候,宽衣博带,衣服太紧,带子系得太紧了,对于血液循环不利,坐下来不安定。肌肉也要学会放松。肌肉放松与姿势有关。要自然地挺起腰板,但不要故意地做作,不要故意地使劲。要顺着身体自然的姿势,腰板自然挺直,一点也不能使劲,一使劲就会有障碍,就会使气血流通不顺畅。心情更要放松。心情的紧张是和我们的想法有关,我们千万不要想,这一支香我就能开悟,或者说在这个七我就要开悟。不要想这些,想这些没有用。因为开悟,是一种不可预约的事情。它只是在无心的状态下,功夫做到水到渠成所产生的一种精神上的突破、思想上的飞跃。你想预约在什么时候开悟,这是永远办不到的。你把这种希望开悟的心放下来,只管在功夫上努力。所谓的努力,也是在放松的前提下自自然然地照顾好当下的心态。我们很多人都是在城市长大,对于许多古老的生活,一点感性的经验都没有。比如,禅堂用功夫,每每用牧牛的比喻来点化,这对于现代人来说,大多数人没有这种经验。什么叫做牧牛?即使现在住在农村的人,住在山里的人,也不知道牧牛是什么滋味。因为我在黄梅这里看到,牛放在山里,让牛自由自在地吃草,并没有人照管它。所谓牧牛,是指有一个人牵着牛的鼻子,让牛只吃路边的草,不吃田里的庄稼。久而久之,这头牛被放牧得驯服了,你不用拽它的鼻子,它也不会吃田里的庄稼,放牛的儿童就可以坐在草地上很轻松、很自在地,看着那头很驯服、很听话的牛,在吃本分的草料。这个比喻,就是把我们当下的这一颗心一分为二。有一个看管这个心的人,好像又有一个被看管的心。实际上是一个东西,在初用功的时候,往往是把它剥离开来。比如说,有正念、有妄念,用正念来代替妄念。是谁知道什么是正念,什么是妄念呢?这明明就有一个能知和所知,能觉与所觉。就在这能所之间,找到契入点。比如说昨天晚上讲的观呼吸,觉知呼吸的入住出,有一个念,有一个息。实际上息不离念,念不离息,初步功夫把它一分为二,最终是心息不分,能所双亡,如此才能达到放松的目的。开始用功有能有所,功夫到家了,纯熟了,能所双亡。呼吸就是呼吸,不需要去觉照它,自自然然地妄想不起。我们回到刚才牧牛的比喻。等到这头心牛达到了人牛双亡的境界,那也是无能无所,消除了对立面。在用功的过程中,只要有对立面存在,说明功夫还在途中。功夫真正做到家了,是能所双亡。能照之智与所照之境合而为一了。到了这种境界,开悟有消息了。你会在一个无心的状态下,在一个漫不经心的状态下,忽然之间天崩地裂,虚空粉碎。开悟的那种境界,就是所谓虚空粉碎,大地平沉,那是一个人彻底地脱胎换骨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在放松的情况下才会出现。所以我们初学坐禅,首先要学会放松。身体放松,精神放松,整个面部的表情放松,满怀喜悦、满脸笑容地进入禅定的状态。(2010年1月2日午板香)

End

虚云老和尚圆寂前对僧团的嘱咐

◎ 体 光农历九月十二日,至十二时半,公唤侍者一起进来,举目遍视,有顷曰:你等侍我有年,辛劳有感。从前的事不必说了。我近十年来,含辛茹苦,日在危疑震憾之中,受谤受屈,我都甘心,只想为国内保存佛祖道场,

广钦老和尚闭关

1933年,42岁的广钦老和尚决定闭关修行,他向转尘法师辞别,独自来到泉州城北的清源山,这座山里荒草丛生,人迹罕至,经常还有野兽出没。老和尚觉得越是这样的环境,越没有红尘俗世的打扰,越有利于修行。于是

本焕老和尚:多修多得

为什么我今天要来这里?因为庙里的执事多少有些变化,要变化一下,所以要讲讲话。但是我今天要讲话,讲些什么话呢?首先我要讲:事物是不断地发展,情况也是不断地变化,我们弘法寺2006年做了6件大事,那么这6

广钦老和尚:关于念佛与修行之精要开示

一念佛也不是简单的,必得通身放下,内外各种纷扰,都要摒弃,一心清净称佛名号,然后才能相应。要能将一句六字洪名,念得清清楚楚,听得明明白白,不要有一丝疑念,其他杂念自然消除,决定会证到一心不乱。如果你们

真修实干的青萱老和尚

◎ 界 诠现在要真正找到一个像彻悟大师讲的,真为生死发菩提心的人,实在是太少了,都是泛泛地修。到目前为止,真修实干的人太少了!有些学教理的,道理懂得不少,真正去修又放不下。我见到楮楼的青萱老和尚,他是

梦参老和尚开示

行者五台山叩问百岁高僧梦参老和尚:究竟应该怎么修行最近有修道者的修行人问我问题。从山西来了几位和尚,他们住在山里头,从西安拜,一直拜到五台山,拜完了之后到这儿,问我:老法师,怎么修行?我想找一个修行法

来果老和尚二三事

◎ 法 正一、高旻寺革除经忏内地有经忏的丛林,代信众做一切的佛事。娑婆世界的众生耳根最利,以音声做佛事也是很好。所以在大陆唱念、拜忏乃至做水陆,九华山、普陀山等各大寺院都有。在内地最特殊的道场,专门

刘素云:海贤老和尚他究竟表了哪五个法?

下面我想跟大家重点说一说,海贤老和尚他究竟表了什么法?大家想一想,老和尚一百一十二岁圆寂,给我们表了什么法?我概括的总结了一下,因为老和尚的光盘我才看了两遍,看得不深不透,所以理解的也不深不透,就我目

广钦老和尚讲述一次殊胜的念佛体验

念佛三昧的殊胜境界,得道之人一般不去广宣,修学之人仅可感受了解三昧相状,不可执着其境界。念佛三昧的境界,只有证到的人才道得出来,广钦老和尚讲过念佛三昧的境界。据书中记载:一般人只知道老和尚是参临济禅开

本焕老和尚:念佛要有福德因缘

首座和尚、班首师父、各位执事、各位护法居士:你们各位来问我本焕小和尚,天天不过堂,为什么今天来过堂?我现在倚老卖老,虽然我倚老卖老,但我不比大家起的迟,我可以告诉大家,我每天四点就起床,一直诵经到七点

佛源老和尚与三位高僧

佛源老和尚与三位高僧◎ 吴言生佛源老和尚与虚云老和尚佛源老和尚年轻时亲近禅门泰斗虚云老和尚,受到器重,被委任为云门寺知客。佛源老和尚对师父也十分钦佩。他曾讲述过一个虚云老和尚降服老虎的传奇故事。任何境

广化老和尚亲述杀生的现世报应

就拿我自己的经历来说,我的腿是怎么摔断的?就是我过去杀的畜生太多了,虽然有的我并没有亲手杀它们,但却是因我而杀的,所以果报就现在我的身上。民国六十三年端午节的前几天,我在关房中拜净土忏,准备要求生西方

惟觉老和尚:放纵欲念及嗔心的后果

惟觉老和尚佛法里有句话:一念嗔心起,百万障门开。又说:火烧功德林。一个人无论从事任何行业,做学问也好,乃至于事业或修行,都必须化除忌妒心和嗔恚心。问题一:人发脾气时,是非常不理智的,即使伤到别人也不自

广钦老和尚法语

广钦老和尚法语1.人家侮辱我、欺负我、占我便宜,如果我们能忍下来,不去斤斤计较别人占我多少便宜,也不去挂碍它,这样,不但宿世业缘消除,且当下便能平静无事,又能增长福慧,延长我们的寿命。2.有功夫的人,

梦参老和尚:岁末茶话会上开示

在这个因缘殊胜的法是什么法呢?大家想一想,法是什么呢?法是我们的心,心生一切法,那我们的这个心是什么心?当然现在说是善良的心。但是我们这个心是要成佛的心。我们要改变我们的心,因必感果,一定感果。现在我

参老和尚开示

梦参老和尚开示一、生病的时候,如何发菩提心?吃饭是佛法,上厕所是佛法,在菩提心的观照下,干什么都是佛法。那么,生病的时候,如何发菩提心呢?你说你没看见地狱,实际上,人间随时都有地狱。你身上生病,解脱不

不拿佛法作人情的来果老和尚

内地有经忏的丛林,代信众做一切的佛事。娑婆世界的众生耳根最利,以音声做佛事也是很好。所以在大陆唱念、拜忏乃至做水陆,九华山、普陀山等各大寺院都有。在内地最特殊的道场,专门为了生死,完全不接受佛事的丛林

净慧老和尚:学会放松

居士们来到禅堂,一定会感到禅堂的气氛很紧张、很严肃。禅堂的气氛,在当今的时代,只有在禅堂里才能感受得到。在社会其他生活领域中,不会有禅堂这种严肃的气氛。实际上,禅,它并不是在严肃中能够获得的一种感觉。

梦参老和尚:真正想要修行,就不要太贪睡

在世间修行的时候有三种:第一种是修定心,第二种是读诵,第三种是营福。这个修定的行者就是修行的人、行道的人。定,就是静虑、寂静。在修因的时候,就是修寂静、修静虑、修观,而后成就的时候,达到三摩地。三摩地

我在虚云老和尚身边朝夕不离有近三年时间

我在虚云老和尚身边朝夕不离有近三年时间净慧长老有些真正的修行人,走路脚步很轻,说话声音很柔软、很低,与人交谈满脸笑容、满脸慈祥,和蔼可亲,一切言行举动都有禅者的风度,给人一种飘然若仙的感觉,那就是轻安

广钦老和尚关于“念佛、修行”之精要开示

广钦老和尚关于念佛、修行之精要开示一念佛也不是简单的,必得通身放下,内外各种纷扰,都要摒弃,一心清净称佛名号,然后才能相应。要能将一句六字洪名,念得清清楚楚,听得明明白白,不要有一丝疑念,其他杂念自然

楼宇烈:悼念净慧老和尚

悼念净慧老和尚楼宇烈赞曰:行弘誓愿续佛慧命主笔《法音》传播法音唱生活禅除氓迷情觉悟人生奉献人生我与净慧老和尚相识是在上世纪80年代初,至今已有三十多年了。那时,党和政府拨乱反正,重新落实信仰自由的政策

虚云老和尚的慈悲开示

明因识果,自能放下释迦如来说法四十九年,谈经三百余会,归摄在三藏十二部中。三藏者,经藏、律藏、论藏是也。三藏所诠,不外戒定慧三学。经诠定学,律诠戒学,论诠慧学。再约而言之,则因果二字,全把佛所说法包括

妙莲老和尚:福报从那里来呢

贵是由尊敬别人而来,一个人不要什么人都看不起,你能处处尊敬人,就感高贵之报;你高傲,什么人都瞧不起,自觉比人家高一等,这种憍慢的心,就得下贱报。虔诚供养三宝,就得出世富贵报;如果不知以此供养的功德回向

老和尚的慈悲法语!

让人醍醐灌顶的30句法语!梦参长老梦参老和尚毕生讲筵不绝,精通显密,高树法幢,德被四方,以百岁高龄复兴道场,日常接见信众,谆谆教诲,被誉为深山中的一盏明灯。他的法语你知道多少?哪句让你触动最大?一起来

净慧老和尚:克服两种情绪,防止两个偏差

打七到今天为止,已经是第九天了。如果功夫用得好的话,应该有些消息。这些天来,十方护法的护持,常住的操办,在这里,各位可以说是百事不关心,十指不沾水,菜来伸手,饭来张口,事事现成,般般如意。看得出来,大

妙莲老和尚:得了中西医都治不好的病怎么办?

◎想占尽天下最便宜的事吗?只要你发心到灵岩山寺来,就能时时眼见庄严佛像、耳听万德圣号,与诸上善人聚会一处,获得无量无边的功德利益,天底下竟有如此好的最便宜事都让你占尽了,这是你的福报!◎得了中西医都医

绍云老和尚:奶奶虔诚祈求观音菩萨找回被拐孙子

《观音菩萨普门品》大家都看过了,普门品里称观音菩萨为大慈大悲救苦救难广大灵感观世音菩萨,这个名号是有来由的。他在我们娑婆世界大慈大悲救苦救难的例子,不可胜数。下面我就讲一个我亲身见闻的例子。1997年

虚云老和尚:念佛一法 具足六波罗蜜

文:虚云老和尚盖念佛一法,具足六波罗蜜。昔世尊住世四十九年说法,皆因时而化,对机而教,亦不离六种波罗蜜门。故而见贪心众生,教之以布施;见恶心众生,教之以持戒;见嗔心众生者,教之忍辱;见懈怠众生,教之精

《虚云老和尚方便开示》

释迦如来说法四十九年,谈经三百余会,归摄在三藏十二部中。三藏者,经藏、律藏、论藏是也。三藏所诠,不外戒定慧三学。经诠定学,律诠戒学,论诠慧学。再约而言之,则因果二字,全把佛所说法包括无余了。因果二字,

虚云老和尚:你为什么逃不出吉凶祸福?

1955年6月24日,虚云老和尚于江西云居山方便开示说:今天端午节,本是世俗的纪念日,佛门不在这里执着。虚云以前也随顺世情,住近城市也有人送粽子,常住也随俗过节。现在云居山没有人送粽子来,粽子本来是给

虚云老和尚:为什么你总是被境界影响缺乏智慧?

孔子《论语》二十篇,第一句说:子曰。学而时习之。子者,孔夫子;曰者,说也。孔子教人将学过的东西,时常温习,语默动静,念念不忘;若所学仿佛大意,功夫就不相应,不究竟了。世法佛法都是一样,要学而时习之。佛

香板下的祖师:来果老和尚

头陀苦行到六月二十五日,我私自过海,准备行头陀苦行。那位苦行僧听说我要去行头陀苦行,不忍心我独自上路,随同我一起过海。但是,我不愿有人相伴,就向他要了一方便铲、棕蒲团、木瓢、筷子,瞒着他躲进了深山。我

净慧老和尚:数息观的关键是什么?

我们从娘肚里一出生,首先就是呱呱一叫,这是打开息道。从娘肚子里出生,出来的第一件事就是吸一口气,真正地用自己的鼻子接触外面的空气,在娘肚子里面不是直接地接触空气,只能借助娘的呼吸来保证自己不会窒息死亡

虚云老和尚讲解:四圣六凡十法界

《金刚经》上须菩提问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佛说:“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所谓降者,就是禁止的意思。使心不走作,就是降伏其心。所说发菩提心,这个心

冯培德:广钦老和尚独宿超度三个日本鬼的故事

广钦抵台时,已55岁,初在基隆的极乐寺、灵泉寺等处挂单。中秋节后,到台北新店,在碧潭吊桥对岸的空军公墓附近,得一废置的日式空屋住下来。翌年,于新店后街的山壁间,凿了一个山洞,命名曰广明岩后来于此改建成

冯培德:水果师广钦老和尚

释广钦(18921986),法名照敬,派名广钦,俗家姓黄,福建省惠安县人,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12月26日,生在一贫如洗的家庭中。4岁那年,他父母为给长子娶亲无钱,就把他卖给晋江县南门外的李姓人

广钦老和尚讲解:修“忍辱波罗蜜”的原因

1、人家侮辱我、欺负我、占我便宜,如果我们能忍下来,不去斤斤计较别人占我多少便宜,也不去挂碍它,这样,不但宿世业缘消除,且当下便能平静无事,又能增长福慧,延长我们的寿命。2、有功夫的人,耳朵不听人的是

妙莲老和尚-佛法的57条正见

1.正见宝镜照妖邪,魔鬼不敢现影踪,狂慧虽有强词辩,永远不敌法王城。2.大家学了佛就只有佛法的正见、只有佛陀的观念:佛陀的观念是大公无私,利益一切人,不残害一切众生。有了佛陀观念就能斩情绝爱,以自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