境界折磨,才是修行最佳环境
广钦长老
修行要在最困苦、最不好的环境,越是能修忍辱,越有境界折磨,才是修行最佳的环境。
心要怎么修
我们说出家修心,心要怎么修?就是没有分别心,心净则是佛。我们轮当执事人,与十方众人接触,就不能去分别对方,不论是俗家或出家,一律平等对待,不起分别心,我们度众生,就是以这无分别的心在度众。俗家人不晓得这道理,凡事论好论坏、分是非、别爱憎;而我们出家人,不论是对、是错、是好、是坏,表面唯唯诺诺,应付应付,不管是耳朵听到的,眼睛看到的,心不起分别,不去执着它,这就是心出家。出家人如果还一天到晚,说这个人好、那个人不好,论是论非,这就是身出家,心没有出家。
冲破魔境
修行人就是要在这色、声、香、味、触、法的业识顺逆中求解脱,无魔不成道,成佛哪有那么便宜之事。不经苦行,不经魔障,如何去历练无明烦恼?修行人就是在修魔障,唯有冲破魔境中的无明烦恼,方能得到解脱;也唯有舍下色声香味触法,心无挂碍,才能得到清净解脱,才能显出菩提心来。所以,修行人不能怕魔障,不能贪图安定顺境,那样是不会进步的。
不怕别人批评
我们必须有不怕别人批评的气魄,只要心正,就不怕走歪,即使别人走歪,也不会受其影响。如果一个人做事畏首畏尾的,怕别人批评,见人私谈,心便不安而起猜疑,以为人家在说他什么,那是没有见识、没有出息的人。
如何得六根清净
我们修行,便是要修六根对六尘所起的分别烦恼,分别善恶、好音坏音种种等,这种分别就是六根不清净。修行就是要修这些分别烦恼,直至六根对六尘没有分别,才是六根清净,才能五蕴皆空。
修行最先摄住心猿意马
修行最先就是要摄住这个心猿意马、随心所欲的心,不让它出去放逸,这很不容易,但我们要发愿,为消这些无始来的习气罪业,要提出勇气,努力修苦行,难做的,要去做,别人不愿做的,我们要去做,发愿自己要成就,像阿弥陀佛一样,如此的信愿行,业障才会消。业障消,则做任何事情都愉愉快快的,不觉其苦,虽住娑婆界,犹如西方境。
看破放下
放下,并不是口头上的放下,是要临终时正念现前,没有一点家庭的意识,没有亲眷家属的爱别离苦,这才叫放下,如果还存有那么一点家庭意识,那还是生死轮回。要知道,我们来到这娑婆世界,是带业来的,要在这娑婆世界中,走入佛门,找一条解脱生死苦的新路去,不要再为贪享衣、食、住的舒适,而更造一些新的恶业,再重入生死轮回的旧路中。不要贪长寿,如果不会修,不会走解脱的路,即使活了两百岁,也不过是多造一些业,两百岁一过完,还是要生死轮回。我们这个身躯是有生有灭的东西,终究要毁坏,是无法让我们永久依赖的,要看破,要放下,而我们这灵灵觉觉的灵性,才是不生不灭的。
我们既得人身,不要辜负这个人身,知道要走解脱的路,则成佛作祖靠这人身来修,不知道要修,还为这个身躯的衣、食、住、行等的享乐,无所不用其极,造无量的恶业,那么三恶道中、四生之内,也有我们的份,所以,这个人身实是转折点,是个人身劫。
End
◎ 梦 参开悟并不是修成,更不是成道。开悟只是明理而已;而断烦恼、证菩提的修行才是事。理可顿悟,事须渐除。所以称开悟的禅宗大德成佛了是错误的。开悟并没有成佛,明心见性之后还需要学习。如果不识文字就从文
◎ 宋智明 秋天的八月,天高气清,大师渡过孟津,观看武王观兵处,在这里作了一首吊诗:片石荒碑倚岸头,当年曾此会诸侯。王纲直使同天地,应共黄河不断流。游到夷齐扣马地,又做了一首吊诗:弃国遗荣意已深,空余
◎ 星 云一个人不聪明,动作迟钝,反应慢半拍,就会被人讥为笨拙。但有的人故意表现自己笨拙,所以老人家自称老拙,高僧大德自称拙僧,以拙自得,以拙自谦。其实拙是一种深藏不露的智慧。一、大智若愚是拙:有的人
月溪法师问:悟后的人,在其本人是何等境界?如何处世?月溪禅师答:见性的人,自性之中,本无生死可了,无佛法可修,修与不修是两头话,但随缘度日,有缘说法度众生,无缘随便,如古人,船子和尚撑船过生活,疏山和
送礼是一门很大的学问,从古至今,人们藉着送礼来表达彼此的关怀、感谢与祝福。然而,送礼要能送得适时、适当,才能发挥送礼的价值。有的人送礼不当,造成对方的困扰、不悦,或是彼此的尴尬,反而适得其反,失去了送
境界折磨,才是修行最佳环境广钦长老修行要在最困苦、最不好的环境,越是能修忍辱,越有境界折磨,才是修行最佳的环境。心要怎么修我们说出家修心,心要怎么修?就是没有分别心,心净则是佛。我们轮当执事人,与十方
◎ 傅 雷中国哲学的理想,佛教的思想,都是要能控制感情,而不能让感情控制。假如你能掀动听众的感情,使他们如醉如狂,哭笑无常,而你自己屹如泰山,像调度千军万马的大将军一样不动声色,那才是你最大的成功,才
诸佛如来的教学,我们要能体会,他只是教导而绝不勉强一个人,你做也好、不做也好,所以佛菩萨的心永远清净。不是说教你照做了,他就欢喜,不做了,他就生烦恼,佛菩萨变成凡人了。佛菩萨永远是佛菩萨,高明在此地
宝峰禅师的境界◎黄夏年 《宗鉴法林》是一本介绍禅宗公案境界的书,作者集云堂以某一具体公案为例,然后再对此公案进行解说,之后再附上历代禅师的悟境,以此说明公案的作用。《宗鉴法林》卷三十六曾举金陵高峰寺
依据冯友兰所著的《新原道》一文,可将人的心境分为四个层次。冯友兰提出人生的四境界是:自然、功利、道德和天地。一、自然境界,顺习而行二、功利境界,生物之理三、道德境界,尽伦尽职四、天地境界,天地合一自
和谐与平静才是生活之路◎ 宋天天从前,有一位很爱思考问题的王子。有一天,他问他的老师:我的生活之路将是什么样的呢?老师回答说:在你的生活之路上,你将遇到三道门,每一道门上都写有一句话,到时候你看了就明
华严菩萨的境界◎ 南怀瑾华严菩萨曰:从我起二为二。见我实相者,不起二法。若不住二法,则无有识。无所识者,是为入不二法门。接着福田菩萨之后,另一位更大的菩萨出来了,华严菩萨,华严的境界更大了,一花一世界
修行境界不可乱对人说◎ 印 光 【原文】若凭空造楼阁,妄说胜境界,即犯大妄语戒;乃未得谓得,未证谓证,其罪甚于杀盗淫百千万亿倍。其人若不力忏,一气不来,即堕阿鼻地狱;以其能坏乱佛法,疑误众生故也。汝
◎ 宣 化要是开了法眼,念经不需要拿经典来念,尽虚空遍法界都是经典。肉眼碍非通 天眼通非碍法眼唯观俗 慧眼了真空佛眼如千日 照异体还同肉眼碍非通:什么叫肉眼?因为它能看见一切的人和东西。这个肉眼,不是
广钦老和尚那些溺在父母身边的,终长不成人,而那些离开父母的宠溺,在外奔波的人,反却能炼成大人气魄。就像溺在母猴怀里的小猴,有时会被母猴抱得活活闷死,而那些独立跳跃在山林的小猴,反而活得很好。修行要在最
能在动中不动才是真实工夫虚云老和尚《楞严经》云:若能转物,即同如来。谓一切圣贤,能转万物,不被万物所转,随心自在,处处真如。我辈凡夫,因为妄想所障,所以被万物所转,好似墙头上的草,东风吹来向西倒,西风
印光念佛所见之境,恶境不可怖畏,但摄心正念,其境即消。善境不可欢喜,但摄心正念,必有所得。谓业消智朗,然有浅有深,不可即生满足想。摄心正念,善境或愈显,或即泯,切勿以为念。但使念不离佛,佛不离念即已。
一位年轻人被朋友出卖,人财两空,痛不欲生。为此,他几欲轻生。经过多番思量,他始终找不到问题出现的根源。无奈之下,再度决定跳湖自尽。不过这次,他在湖边碰上了一位禅师。年轻人喜出望外,急忙上前将自己的悲惨
念佛三昧的境界,只有证到的人才道得出来,广钦老和尚讲过念佛三昧的境界。据书中记载:一般人只知道老和尚是参临济禅开悟,不知师是于念佛先得力而后参禅。师于鼓山寺佛七中所见,只能从一外国参访者与师的对话中,
我们应该说智慧才是力量在北京龙泉寺方丈学诚法师的安排下,龙泉寺教化部研修处负责人悟光法师、学修处负责人禅兴法师和两名常住义工前往北京大学拜访了楼宇烈教授。楼教授就佛教发展、佛教本土化、佛教和科学的关系
明心见性一词简约总括地解释起来,就是:从究明人们的心(本心)的形相与作用,而彻见、领悟、神会生命的根源性(本性)之妙体与真理,以觉醒迷梦,而了生脱死,证大涅槃。它的意义详细分析起来,至为深广,因为它是
◎ 智 藏佛祖说:欲望微小的人,内心坦然,没有什么担心和害怕的事,遇到事情总可从容应对,没有什么缺憾。在一定时期内,人的能力、处境以及拥有的资源是一定的,有没有担心的事、能不能把事情办好、会不会留下遗
心中有佛的境界仁清法师有人说我心中有佛就行啊,以前有个小伙子说,师父我也不想出家,我也不想学佛了,我心中有佛就行啊。我说非常好,非常好,你已经非常了不起了。这是一种相当的功夫呀,马上我问他,请问,你几
内心创造和谐才是真正的解脱觉真法师在中国文化中,古人强调修身齐家。首先是修身齐家,而后才是治国平天下。那时,讲五伦,守五常,重孝道。富贵人家,克绳祖武,桂兰齐芳;贫寒之家,菽水承欢,不弃糟糠。嫁过去,
开悟是什么境界?晋美彭措虽然一切苦乐全部是心所造成的,但当我们去寻找时,心的本体却找寻不到,它无生无灭犹如空中的烟雾。就像在梦中寻找大城市,或在空中绘画一样没有意义,从来不存在的法我们就不要去寻找,我
净慧法师世界上有两种人:一种人是只有眼睛没有腿。这样的人,虽然有远大的理想,也懂得很多的道理,但由于他没有腿,所以不会有什么成就,所谓的理想不过是空想而已,懂得一点道理也不过是说食数宝。还有一种人有腿
当心触碰到外尘,才是真正修行的开始阿姜查当你发现一切事物都是不完美(苦)时,你会想要出离,心会变得无动于衷并会寻求出离之道。出离心是来自于发现事物的本质,如实知道事物和爱恨的本质。无动于衷,指我们不再
人总是走着走着,突然就读懂了某个句子。4月23日,世界读书日。袁枚曾说:读书不知味,不如束高阁,蠹鱼尔何如,终日食糟粕。读书的人和不读书的是不一样的。而会读书的人和不会读书的人也是不一样的。清代文学家
行善的最高境界不是施舍,而是......有一天亿万富豪丹尼尔在散步时,发现一个小男孩蹲在路边,手里拿着一根草茎在地上摆动着。丹尼尔好奇地俯下身子,抚摸着小男孩的头,问道,小朋友,你在干什么呢?小男孩头
佛说,凡事都讲究个度,误在失度,坏在过度,好在适度。精明过度,乃智者大忌。深谙处世的精明,要收得住锋芒,才靠得近智慧。小聪明撑不起大智慧,小算计也称不上精明。在精明与笨拙的博弈中,懂得顺从天性,傻三分
孔子的学生曾子有句名言:用师者王,用友者霸,用徒者亡。这说出了用人的三个层次与结果。古代君王想的是王霸之后怎样才能传于万世?对今天的领导者就是如何永续经营?用人如用刀,建立好的人才体系是关键。国的文化
糊涂的智慧,表面上似乎什么都不知道,其实内心里比谁都清楚。糊涂的人一般呐于言,不是不会说,防祸从口出。闲聊80%的话都是废话。即便这样,不知不觉中,加进了感情色彩,说者无心,听者有意,祸从此始。有些人
生命的最高境界,就一个字:给!高尔基说:如果你不管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留给人们的都是美好的东西,像鲜花啦,好的思想啦,还有对你的美好回忆啦,那你的生活该有多么愉快啊!那时候,你会感到所有的人都需要你
养生的最高境界是养心。人是一切生物中构造最完美的灵体,健康的身体是本自具足的。人健康状况的调节是靠人体本身所具有的调节修复系统来完成的,而不是靠外部因素,外部因素只能起辅助作用。一、心,是健康的根本健
1、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道德经》大意:最高的善像水那样,水善于帮助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2、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道德经》大意:狂风刮不了一早上,暴雨下不了一整天。3、挫其锐,解其纷,和其
【经典原文】善恶变化,追逐所生。道路不同,会见无期。何不于强健时,努力修善,欲何待乎?--《无量寿经》【经文解释】善变化即善趣报,恶变化即恶趣报,众生所生之处果报追随不舍,因果各异而生处悬殊。所以临终
一、有境界,看得远境界,包括一个人的格局和眼界,境界越高,看得越远。境界高,就好像一个人站的位置比别人高,自然能看得远!清代名将年羹尧,以平定青海之乱而立下赫赫战功,官至四川总督、川陕总督、抚远大将军
夫妻就像两扇门。《易经》: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代表男女。阴阳也代表天地,阳为天,阴为地。在家庭天地里,伦常关系就叫天地阴阳。日代表阳,月代表阴,日月合在一起为明,如果阴阳不合就不明。所以,夫妻阴阳和
周因朴,活动于五代末、北宋初,上承司马承祯、王玄览的坐忘论思想,凝练出修道即修心修心即修道的精要论断,对内丹学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然而,当下对周因朴《大道论》的关注较少,因此我们应当对这
大道至简,最有用的道理最浅白。大智若愚,最笨拙的处世最精明。做人也如吃饭,要有粗有细,才能营养均衡。只要精明不要厚道,是小聪明;只要厚道,不要精明,是假厚道。三分精明,七分厚道,才是做人的大智慧。三分
共读佛学经典共读书籍:星云大师讲《心经》推荐理由:以生活事说法,活用到生活中去,般若作舟,在世间沉浮中找自在本期共读:本期内容为《星云大师讲心经》序言注意事项:记得点击文末的阅读原文打卡,并在微信群留
叔本华有言:只有当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他才可以完全成为自己。谁要是不爱独处,那他也就是不热爱自由,因为只有当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他才是自由的。真正优质的生活,并不只是经济上的富足,而是行为上的自由,精神上
当一个人选择太多时,也容易给自己设置退路,往往不会拼尽全力。当选择有限时,反而不容易纠结,一旦做了决定就全力以赴去完成。有时候的孤注一掷,也往往更能激发一个人前所未有的潜能。当没得选择时,也不太容易受
一个人,能容忍别人的固执己见、自以为是,容忍别人的傲慢无礼、狂妄无知,却很难容忍对自己的恶意诽谤和致命的伤害。但是,惟有以德报怨,把伤害留给自己,减少一些不幸,回归仁慈、友善与祥和,才是宽容的至高境界
人生的最高境界,是像水一样活着老子曾经说过上善若水,是说做人要像水一样,帮助万物,默默不争。水很接近于道的品性,它至柔之中又有至刚、至净、能容、能大的胸襟和气度。以水悟道,可以看到成功人生里的七种境界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知足、知止,是中国哲学中独有的一种智慧,最早见于老子的《道德经》:知足不辱,知止不殆。这就是说,人的祸患多源于自身永不知足的贪婪本性,因此,圣人不仅要有优秀的道德修养、完美的人格魅力
星云大师说:一个愿意倾听你、对你的痛苦感同身受的人,远比那些否定你的想法、纠正你的人更能得到你的青睐,而能够将两者有机结合的善知识你不一定有福报遇得到。正因为身边的人没有太多有耐心听我们的抱怨、而且能
人往高处走,大抵是不错的。《周易》上说,潜龙,勿用;亢龙,有悔。可见不管是处在事业开端,还是有所成就的人,都要克制低调。委身低处,是中国人处世的一门千年绝学。地低成海,人低成王,守住人生的低处,是一种
人生的最高境界忙中不说错话乱局不看错人复杂不走错路自律的最高境界无功不受大禄无助不受大理无能不得大位生活的最高境界常与高人交往闲与雅人相会每与亲人休闲事业的最高境界爱岗尽职无憾养家小康无忧自己开心无悔
大家都知道太极拳有良好的养生保健功效,同其他体育项目一样,只有经过长期的锻炼才能发挥出来,贵在坚持练习。每位立志习练太极拳进行养生保健者,都应从中悟出持之以恒的道理。太极拳是一种全身运动太极拳动作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