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变相的源流
2024-11-08 10:17
◎ 陈清香
佛教虽是发源于印度,但是有某些东传的大乘佛法,却已在印度绝迹,甚至找不到丝毫的根源,例如净土思想及其美术创作便是其中之一。
净土思想在中国的流传,不但时间久远,而且还影响到东邻的韩国及日本,其反映在美术创作中,更是数量丰富而造形壮观。然而在印度早期的遗迹中却没有找到类似净土变的作品。即使法显、玄奘、义净等人,当年旅行印度时,也只见到释迦牟尼佛、过去佛、弥勒菩萨、观世音菩萨等造像,而未说见到阿弥陀佛像。甚至今日在南传的佛教国家,如斯里兰卡、缅甸、泰国等境内,也都没有净土变的历史遗迹。
就净土经典的流传而言,原始的佛教经典,无论南传或北传均不见有阿弥陀佛的记载。而中国初期有关西方极乐世界信仰的重要经典,大都是在三、四世纪之际译成于月支或西域沙门手中,这些经典很可能在二世纪时贵霜王朝迦腻色伽王提倡佛法时形成的,因一般学者都认为大多数的大乘经典是在迦湿弥罗或尼泊尔地方出现的。
在中国流行的三大净土其中之一的阿弥陀净土之信仰,一般也都认为是成立于西北印度或中亚一带,有关阿弥陀佛思想的来源,近代学者有二派不同的说法,一是主张来自波斯,因西北印度一带地近波斯,波斯人信仰祅教,祅教崇拜火或光明之神。阿弥陀佛的无量寿光之含义便是吸收祅教教义。另一派学者则主张阿弥陀佛思想应源于印度吠陀神话或印度佛教神话而来。
无论是持源于外来或内部等不同的说法,学者却一致认为净土思想或阿弥陀佛的信仰成立于二世纪的西北印度一带。至于反映在美术品上的净土变相,也可以在古犍陀罗地方找到一些例证,如二、三世纪所制作的带着浓厚希腊罗马作风的大理石雕像中,有不少是舍卫城神变或佛说法图的题材,内所雕的往往是佛像坐在由池海长出的盛开莲花之上,其四周围还雕了无数的人物(可能是菩萨或比丘或供养人),此种布局严密,景物众多的石碑像,应是后代净土变相的祖形。
此种类似净土变的艺品,虽没有出现于印度早期的遗迹,但是净土变相中的莲花化生图,或莲花座的式样,却有某些蛛丝马迹可寻,例如制作于公元前二世纪的印度巴尔户特(Bharhut)佛塔石柱遗迹中,可发现到不少由莲花心中长出的人像,或是在莲花中的吉祥天女。
又如刻于前一世纪的珊奇(Sanchi)佛塔第一塔东门正面的石柱上第二、三横梁中间,刻了一幅由二头象灌水,半跏垂一足坐于莲花上的女神,巴尔户特佛塔也有类似的题材。一般认为那是吉祥天女,其莲花座的式样,与后代阿弥陀佛莲花座必有密切的关系。此吉祥天女也可认定为婆罗门教中的莲花女神,后来被佛教吸收为护法神者。
由这个例证推断阿弥陀佛或净土信仰的源流似乎源自印度本土思想之说较合理些。莲花化生的美术例证,在中亚西域和中原也可以找到,大谷光瑞探险队在和阗地方取回了不少五世纪的陶塑像,有些造形是在一朵盛开的莲花中长出了人像,也有是在盛开莲花之上塑上佛坐像等。
另外在云冈石窟第十八窟南壁也有化生图浮雕,图分三段,下段刻一天人自莲花中化生的瞬间,中段刻天人不久斜着身子向上浮起,然后最上段刻天人握住枝叶之物,如穿天衣一般飞上空中。云冈十八窟是昙曜经营的最初五大窟之一,约开凿于文成帝和平年间(460-465A.D.)是五世纪时的作品。
莲花化生图,虽不是净土变相,但却和净土变关系密切,是净土变相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由莲花化生图的东传,也意会着净土变的入华。
二、净土经典的流传
净土思想与净土美术虽源于北印度与中亚一带,但流传到中国形成变相者,是四世纪以后的事。在中国流行的净土变相,计有三类:一、为西方净土变相,是依《观无量寿佛经》、《无量寿经》、《阿弥陀经》等内容所创作的极乐世界,亦称阿弥陀净土变相、或观经变相等。其次为药师净土变相,是依《药师如来本愿功德经》等内容所创作的净琉璃世界,亦即东方净土,其教主为药师琉璃光如来,左右肋称日光菩萨和月光菩萨。三者为弥勒净土,亦称兜率内院,是依《弥勒上生经》等内容而创作的变相。
不过三类净土变相中,流传最普遍、最长久者还是阿弥陀佛的净土变相。
阿弥陀佛的净土变相的创作,与净土经典的翻译与流布有深切的关系。最早译出的净土经典为:东汉灵帝时,支娄迦谶所译《般舟三昧经》、《无量清净平等觉经》,曹魏康僧铠所译《无量寿经》、西晋支谦所译《大阿弥陀经》、后秦鸠摩罗什所译《阿弥陀经》等等。由于这些经典的翻译流通,可知中国的净土思想早在三世纪时便流布了。
东晋高僧慧远于太元六年入江西庐山,建东林精舍,为净土教开宗,阐扬净土思想。又于元兴元年(402A.D.)与刘遗民、雷次宗等一百二十三人于般若台精舍无量寿像前建斋立誓共期西方,提倡修念佛三昧,净土教于是大兴。
净土教的兴盛有助于净土美术的创作。不过两晋时的作品,仅止于造立无量寿相,或再加二肋侍菩萨罢了。依文献所载最早造无量寿像为沙门竺道邻于兴宁中(363-365A.D.)所造。慧远在庐山结白莲社时,亦早有无量寿像。而戴逵花了三年所造的无量寿挟侍菩萨像更是远近闻名。可知在东晋时造立无量寿相,已相当普遍,但还未闻作净土变相者。
宣扬净土思想的经典已有如上述者,但是真正影响到净土变相的创作,还是以《无量寿经》、《阿弥陀经》、《观无量寿佛经》三经为主,在这三部经典中,最后的观经未译出以前,净土美术只是依前二部经的内容而画造。
摘自《东方宗教研究》1988年第二期
End
◎ 省 庵行时正好念弥陀,一步还随一佛过。足下时时游净土,心头念念绝娑婆。傍华随柳须回顾,临水登山勿放他。等得阿侬生极乐,十方来去任如何。住时念佛好观身,四大之中那一真。我与弥陀非两个,影兼明月恰三人
了然法师【原文】客曰:弟子昔日闻言,净土法门,全属小乘。极乐国土,原是权说。因是久怀疑惑,自莫能决。今日闻师所言,《华严》《弥陀》,大小相入。以此互相证明,足信净土法门,至大无外,极顿极圆。方知昔日所
中国古代有很多官宦名士专修净土法门。他们有的先由修学其他法门转为专修净土,有的则受高僧指点一心修学净土法门,他们由于虔诚信奉并坚持念佛实践,都得到了不可思议的感应。本文以陆子元、闫邦荣、钱同伯、昝省斋
大安法师这一节是谈浊世津梁,预垂济度。我们先要了解这个时代是五浊恶世,在这个恶世,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里面,我们若是想靠自力修行,断惑证真,竖出生死,很难的。释迦牟尼佛也知道五浊恶世的众生
导读:每年的农历四月十四日是净土宗第十一代祖师省庵大师的往生日。与诸位净土祖师相比,省祖的住世时间是最短的,只有49年。他临终给我们留下了身在华中佛现前,佛光来照紫金莲。心随诸佛往生去,无去来中事宛然
◎ 佛 泉 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范仲淹(989--1052)考取进士,从此步入仕途,开始实现他救国救民的伟大抱负。范公一生的历史成就涵盖政治、军事、文学和教育等多个方面。在政治上,他出任
历史因缘有宋一代,虽禅风盛行,却不乏导禅归净,劝修净土之人。当时诸宗高人,深感根机不堪,自力难证,教依本宗,行无不归心净土。禅宗自永明延寿大师作四料简偈,劝修净土,言:有禅无净土,十人九磋路。其后,禅
◎ 方海权在过去好多祖师大德,为众生示现一生勤苦办道,一生成就,从今走上永恒的快乐,证到佛心。而我们所学到的净土法门,也即是用最快的速度来修学就能够即刻成功。在《华严经》里,普贤菩萨教导善财童子,以及
如何才是直心道场?如何顿圆弥陀?如何才是至心信愿得生净土?善男子,能如是问究竟直心,圆顿,至信,汝之善根亦不可思议,何以故,直心者、即绝对无相寂灭无生也;圆顿者、心境相应觉念性现前也;至信者、至诚深信
◎ 施萍婷若干年前,读望月信亨著、释印海译《净土教概论》,第一章第四节《弥陀信仰之传播》有这样一段话:阿弥陀佛之信仰,很早时代就流行于印度及西域地方,后汉以来有关阿弥陀佛及其净土经典陆续不断翻译到中国
◎ 谢路军自善导创立净土宗以来,净土法门日益广泛流传。若把种种流传的情况和表现加以归类,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善导称名念佛法门引发社会的普遍信仰;在民间净土集会结社风行;佛教其他宗派兼修净土。(一)引发
当我们谈现在,其实是离不开过去,也离不开未来;如果你把过去跟未来都拿掉,现在就没有意义了,这个就是醉生梦死。活在现在─你就活在现在的因缘,柴米油盐酱醋茶!你要知道你的佛性是什么?你从什么地方来?你最初
而净土法门是出世间法,是小乘还是大乘?是大乘。我说的话皆是佛经上的,看祖师的注解说的,我怕诸位误会,以为我妄作聪明,强说净土是大乘。但是,我懂净土吗?这世界上没有懂得的,出家二众,在家二众皆不懂得。唯
李炳南居士:净土法门,没有什么秘密,却可以一生横超三界!而净土法门是出世间法,是小乘还是大乘?是大乘。我说的话皆是佛经上的,看祖师的注解说的,我怕诸位误会,以为我妄作聪明,强说净土是大乘。但是,我懂净
净土精华李炳南老居士讲述民国六十五年元旦慎斋堂开示明伦月刊社整理大家在台中每星期有两三个地方可以听讲,但听的是教理,不容易了解,然教理归教理,自己须修行。实修的方法非常重要——修别的法门须一步一步地有
李炳南老居士讲述弟子钟清泉敬记前言民国七十四年六月十二日的华严经讲座,雪公老恩师讲到第十回向的安住梵行,老恩师根据善导大师的观无量寿经四帖疏,讲述净土宗的安心法门,劝所有净业莲友,一起把心安住在至诚心
丙二、夹杂恶性名杂毒善上一次说到安心法门,我们众生尘沙劫以来,心安不住,东奔西跑,所以轮回到今天,这轮回必得安住心才可能跳出。今天继续讲净土别安心,上次讲到至诚心辨真伪的三业修善,清净心作,今天接着讲
乙二、明两利净土宗的三种别安心,上两次说至诚心,至诚心又分两项,辨真伪和明两利,辨真伪上次说过了,今天来讲明两利。明是明明白白地表示出来,两利是自他两利。辨真伪是谁修行谁得好处,自己得利益。两利是自己
甲二、深心深心,深是一个讲法,心是一个讲法。深是以水的深作譬喻,水深水浅,有限度吗?深是因为有浅比较来的。心并不是胸腔里的肉团心,心是性一动谓之心。深心这个表,旁边括着两个字决信,为着大家不明白,所以
弥陀大愿摄众往生虽然列出表来,还得有人讲,没人讲还是看不懂。我们现在不是讲华严经吗?怎么说到弥陀大愿摄众往生呢?净土法门就在华严经上,没有华严经就没有净土法门。这些年来,我们大家都念阿弥陀佛,诸位可别
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有特别的方法,不是随随便便能去的,懂得净土安心法门可以办得到,不懂这个方法,念上一百年也不生效。在观经说的净土三种特别安心法,现在讲到第二种深心。观经说发三种心,即便往生。这三心是至
弥陀大愿摄众往生净土宗说带业往生,带业这两个字不容易讲,把三藏十二部都看完了,才能清楚带业往生的道理。往生为何还带业呢?除了佛才不带业,菩萨以下往生都是带业的。往生只有净土宗有主张,别的宗派并无往生这
现在继续讲净土三种安心的第二种深心,深心的讲义表解有上下两层,下面七行是解释上面九行的,现在就来解释深心表解下面的七行文义。丙一、一心依佛所教一心这两个字十二万分的重要,是指修净土法门的功夫。而什么人
我们来听一次经,总要得一点好处,这次先来谈念佛,怎样念可得一心不乱?有一首偈云:念佛不必求多念,但念百八声不乱,其中若有一念差,掉转珠头皆不算。不乱是指有人来打扰时,你打扰你的,我还是得我的一心,不被
李炳南居士著述阿弥陀经摘注接蒙弁言阿弥陀经要解讲义重刊序重校新版阿弥陀经要解讲义序净土三经合刊序净土丛书序蕅益大师净土集序中华大典印光法师文钞序重刊印光大师文钞菁华录序印光大师遗教两要序重印弥陀净土法
乙二、随喜他一切三业世出世善根你若想存心做善事有的是办法,除了自己三业作外,可以随喜。什么叫随喜呢?譬如诸位今晚在此听经,听经是你的功德,这两个钟头你听进去的都是经文好言语。而这所有的人是谁约来的?他
李炳南居士讲述壬子年灵山寺佛七开示甲寅年灵山寺佛七开示戊午年新春结七念佛开示戊午年灵山寺佛七开示之一戊午年灵山寺佛七开示(上)戊午年灵山寺佛七开示(下)幸酉岁佛七开示壬戌佛七雪僧贡言快刀斩乱丝乙丑年灵
乙三、不为一切异见、异学、别解、别行人等动乱破坏净土宗是难信之法,为什么是难信呢?难信的原因是什么呢?谁能够说出来,不学佛的人听到净土法门是糊里糊涂,半信半疑;学佛的人对净土法门也多是一知半解,学佛的
乙四、生彼国已回入娑婆教化众生华严经讲了十六年,全套华严经共有十六本,现在才讲到第七册,这还只是粗枝大叶的讲而已,细讲那就不用说了,个人也没细讲的学问。目前华严经讲到第十回向的安住梵行,这和净土法门的
乙五、忆持不忘无分时节常作此愿学佛修净土的人,无分时节,忆念不忘回入娑婆教化众生的大愿。大乘法是自度度他,自己先成就,但自己成就不行,局面太小了;中乘是自己成就,也给别人小小的帮助,不能全部地帮助,因
华严经讲到梵行,梵行有二十条,安住梵行是第十六条,大家若能安住梵行,就到一心不乱了。念佛能念到一心不乱就行了,诸位或可有一心不乱的,但是我看不出来。要一心不乱须先伏惑,一起贪嗔痴就压住,学伏住惑再学断
净土资粮《阿弥陀经》宗要:信愿持名三昧耶戒优婆塞黄念祖敬述(一)引言《阿弥陀经》说: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我们现在也可以说,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来参加今天广化寺念佛七道场。在北京的佛教徒。
真觉路会归净土黄念祖居士勤修三无漏学,消除自他三毒,背尘合觉,直登彼岸。这是万古颠不破的原则。至于具体行持,则有八万四千法门,门门可通觉岸。但当前已是末法,环境是五浊恶世,所选行门,切须合于时代,契于
1.真正的修行不在山上,不在庙里。不能脱离社会,不能脱离现实。要在修行中生活,在生活中修行。有的人整天打坐,磕头、拨念珠,修了好多年,可是习气、烦恼依旧,性格、心态依旧、没有任何改变,这不是真正的修行
◎ 念 佛昙鸾大师(476~542),俗名不详,自号玄简大士。南北朝梁时山西雁门人(北魏境内),家居五台山附近。他从小就听人谈起山上佛教各种神奇灵异之事,听过以后亲自前往寻觅参礼,后来终于出家为僧。昙
听人说,修净土不过是种种善根罢了,对吗?很对。树无根不长,怎么还能开花结果呢?念佛是因根,往生是果实。经上说: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某人这句话的毛病在不过是三字,他的善意或者恶意姑且不管,只看
问:净土三经是五时说教的哪一时?答:天台宗五时教即是华严时、鹿苑时、方等时、般若时、法华涅槃时。净土三经属于大乘,自然就要列入方等时,但净土教法,就不受此限制。因为最早讲华严时,就已经说了极乐,最后讲
李炳南答:法门无量誓愿学是四弘誓愿之一,这是大乘佛法的原则,净土宗哪能例外。不过学习时,应该知道本末和先后。本就是本宗的经典先弄通,末就是其他宗派的经典后学习。根本都没有弄通,就去学其他的内容,恐怕如
问:永明寿禅师说;有禅有净土,犹如戴角虎。禅净双修是否比专修更加殊胜?李炳南答:这是针对当时的情况劝告那些参禅人的,因为禅的境界高远,而净的方法稳当,所以有禅有净土,就如虎添翼了。但是因净入禅不是人人
问:书上说;禅是净土的禅,净土是禅的净土。如此说来,净土属于禅吗?李炳南答:这两句话是一反一正的理论,为融汇禅净立言,不能单念一句,若疑下句是净属于禅,上句难道不是禅属于净吗?它说明了禅与净的辩证统一
问:净土宗信者有需要研究外宗经典吗?李炳南答:法门无量誓愿学,为四宏誓之一,为大乘学者之原则,净土宗岂能例外,不过为学应须知其本末,明其先后耳。本者本宗之经宜先通,末者他宗之经继后学,本不通而务他端,
什么是净土法门?净土法门,是指修持往生佛国净土的法门,具体实施起来就是每天念 南无阿弥陀佛,一向专念,乘佛愿力,往生极乐世界净土。如何修净土法门?净土法门是二力法门,靠佛力与自力修行。但是真正相信净土
佛法修行有「通途」和「别途」之分,净土法门是属于「别途」,也就是「二力法门」,与普通法门不一样。修一般法门是「信解行证」,但净土法门重在「信愿行」。为什么没有「解」呢?因为这个法门除了佛以外,没有第二
在佛学中,本没有什么宗派,因为末法时期,众生根器薄弱,智慧不及从前。所以修行方法必须有所选择。佛说:末法时期净土成就\我们就必须依佛陀之教化而修。净土法门是二力法门,靠佛力与自力修行。但是真正相信净土
鸟惭居士著前言始学净土的因缘净土思想的确立净土思想的大要净土思想的实践净土思想的验证结论●前言无常迅速,一恍之间,雪庐老人生西至今,已满十周年。这些年来,整个台湾社会在各种层面都呈现著不小的变化。就佛
了相,四川西蜀吴姓的子弟。高、曾、祖父皆任官于安徽,于是在安徽安居下来。后来,祖父经商致富,父亲是善乘法师,母亲是善果比丘尼,在他们出家前均笃信佛教,供奉观音大士更是虔诚。生下二男二女,了相大师是长子
尊敬的主法和尚上悟下行法师,尊敬的开林法师,诸位法师,诸位大德同修,大家下午好。行师父慈悲,吩咐定弘给大家在佛七当中,今天在圆满之前给大家讲个半小时的话,鼓励大家念佛。佛七是自古以来祖师大德按照经典所
尊敬的主法和尚,尊敬的诸位法师、诸位大德同修,大家上午好!定弘昨天跟大家谈到闻名的功德,这是弥陀本愿的核心,第十八愿所说到,若有众生,闻佛的名号功德,必定能产生至心信愿,而能至心信愿就决定得生净土。所
尊敬的主七和尚,诸位法师、诸位大德同修,大家好。接到念佛同修的一些问题,其中提到对于念佛怎么念法,以及可能出现的境界,有疑惑,那么想抽一点时间谈一下这个问题。念佛要是会念,就很容易得到三昧;如果不会念
尊敬的主七和尚,尊敬的诸位法师、诸位大德同修,大家好。今天是佛七的第三天,大家的状态是渐入佳境,刚才大家念佛声音非常整齐,听起来很安定,证明大家的心就愈来愈静下来了。通常佛七到中间第四天这是状态最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