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资料使用说明
首先,即修白骨观和不净观最起码要对人体基本的骨骼系统及脏腑系统有个基本的认识。因此选择了临床医学专业的《系统解剖学》第七版。
2其次,关于如何修习白骨观和不净观,在《禅秘要法经》上有详细的描述。因此不能离开这本资料。
3再次,临床医学的解剖学读起来是很费劲的,因为书上的图都是平面图,学起来不够形象化,所以推荐3Dbody人体系统解决学辅助软件,该软件所看到的人体结构是3D结构,非常形象。
二、修习白骨观的目的
无论道家还是佛家,讲究一个先“见道”后“修道、行道”,见道是智慧上的思考,是理通,而修道是根据智慧上的思考来修正自己的行为,简称为”修行”!白骨观是佛经上介绍的修习方法,佛家的最终目的是破人我执和法我执,而在我执当中,身执是最大的障碍,很多人修习静坐是为了保养身体来的,这个只是一个副产品,本身和修白骨观的终极目的是相矛盾的,要及时作出调整。我的经验是修到第二观的时候基本就能理解到点。只有明确这一点,在修习过程中,才不会”走偏“。
三、白骨观的原由
每一部佛经都有一个因由,这个因由可以理解为一个问题,一个现象,一个境界。《禅秘要法经》是因为阿纯难陀(不是佛陀的堂弟)难以理解佛陀所讲的道理,先后问了舍利弗等好几个大师级的人物,他死活不能悟道,佛陀指出了难陀不能修证佛法的原因有两句话值得推敲:"有一比丘,名阿纯难陀。聪明多智,以多智故,骄慢放逸。亦不修习四念处法“。”由前放逸不修四念处,是故今身不能觉寐”。简单概括起来,阿纯难陀不能修证佛法的一个根本原因是:“骄慢放逸,不修习四念处!”我们先要弄明白什么是“骄慢放逸”?什么是“四念处”。
“慢”从唯识上来讲是六大根本烦恼之一,简单的说就是比较心,比如有人在能力上不如你牛X,你瞧不起人家,这就叫慢,有人和你的能力差不多,你觉得你比较牛X,这叫过慢,有人比你的能力要高出很多,但是你还是觉得自己比较牛X一些,这便是慢过慢。人有这个比较心是为什么?就是因为有我执,执着于一个我。所以修白骨观的目的还是要破我执的。
什么是放逸?《大乘五蕴论》上这样解释:“云何放逸。谓即由贪嗔痴懈怠故。于诸烦恼心不防护。于诸善品不能修习为性。”也就是说放逸是“贪”、“嗔”、“痴”、“不精进”四种心理问题。这样我们就明白,阿纯难陀不能修证修法的根本就是因为“贪”、“嗔”、“痴”、“慢”、“不精进”。这几种障碍根本的原因都在于执着于一个“不真实“的我。实际上这些障碍,你只要能破除一个,其它的都会破掉。
什么是”四念处“?《增一阿含经》上有”十念处“。首先,需要特别注意”念"是什么东西?《大乘五蕴论》上这样解释:“云何为念。谓于串习事,令心不忘,明记为性”。说白了就是念就是习惯,要特别理解“串习”一词,人的习惯是一个串串的,不是单一的,譬如,抽烟是个习惯,当你上WC的会抽烟,当你思考问题的时候会抽烟,当你喝酒的时候会抽烟,所以抽烟是个习惯,但是却造就了无数的习惯, 因此”见道容易,修道难!“”聪明容易,愚蠢难,有从明再到愚蠢更是难上加难!“。
理解了”念“,我们就知道了”四念处“提出的目的就是让你养成一定的习惯,长时间心就安放在”思念处“上你就不散乱。我们生活中很容易理解这些道理,比如下班后,有人去唱歌、去逛街、去看电影等等都是因为”心散乱,心无所安放”。具体来说,四念处即为:身念处是观身不净;受念处是观受是苦;心念处是观心无常;法念处是观法无我。这四个念处,看上去是四个,实际上是一个就是无我!因为心经上说:“照见五蕴皆空”,这五蕴中包括,色、受、想、行、识,身念就是色蕴、受念即是受蕴,为什么受念是苦?比如你好久没吃肉,吃了肉很快乐,这个快乐是不真实的,因为当你没有肉的时候你还是苦,这个吃肉的快感是建立在你不吃肉的苦之上的。因此《道德经》的第二章上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天下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这段文字要特别注意“相”字,是相对、相互,当然佛家还可以理解为“相”,“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的相!
四、个人修习经验

首先,目的一定是要破身执,很多人静坐的时候静不下来,腿即麻又疼,这所有的一切表现上说来是因为没有”制心一处“,本质还是没有“破身执”,试想人皆是白骨,白骨最终也会消散,那何来“腿疼”?
其次,有人用白骨观来戒色,曾子有云:“食,色,性也!”,孔子有言:“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所以男欢女爱皆是人的本性,那是一个事实,即是事实何来戒与不戒?还有人说,在路上见到漂亮MM,他会把她们都看成“白骨观!”我的经验是这是典型的“走偏了”,在《圆觉经》上有一句名言:”知幻即离,不作方便,离幻即觉,亦无渐次!“,你知道那个东西是幻境的时候,那个妄想的念头早就走了,“不作方便”,不用使用什么技巧,因为那个妄念你一知它早就走了,如果你老是在大脑里提醒美女是”白骨“,这是作方便,在一定程度上作方便即是妄念。
再次,先弄懂经上讲的修习方法,再根据个人的情况进行修改。我们要改进或者否定一个东西要先弄清楚人家的不足在哪里或者错误在哪里?这是一个基本的原则,别人的东西你不了解,然后直接下定论,这是六大根本烦恼之一的——见,是不可取的!比如,《大乘五蕴论》上讲人眼睛看到的东西有”颜色、形状、状态等“就是说除了”颜色、形状、状态“之外还有其它的东西,有一个朋友说必须得加上一个”数“。为什么?因为现代人从小就学阿拉伯数字,我们看东西第一眼过去,数量也成了眼睛看到的一个重要成分。阿拉伯数字的0,有人说是有印度僧人发明的,不要小看这个数字,西方人接受0的概念,经历大约三千年啊,我们现在人觉得很简单的东西可能经历了N久的发展,所以有时候古老的东西是需要升级的,但是前提是你得先闹明白升级或者更改的原由。事实上中国文化中的很多东西都是在历史的长河中不停的修正的,譬如《道德经》你对比一下楚墓出土的版本,那差距不是一般的大。只所以扯了这么多,是因为有个朋在修白骨观的时候,因为他的目的是戒淫邪,所以在观想的时候直接把美女作为观想对象,因为自己能力有限,不仅没有观想成功,反而更加迷恋。
最后,持之以恒,佛有八万四千法门,你坚持住一法,持之以恒,必有收获。

End
信众:末法时代,邪师说法如恒河沙,我们怎么样去寻找自己的善知识?法师:是啊,确实邪师说法如恒河沙。善知识说这句话,邪知识邪师也会说这句话,所以你也就分辨不出到底谁是邪,谁是正。大安法师:真假孙悟空在这
◎ 善 言居士学习佛法,是为了求得佛法的正知正见,为了求得断烦恼了生死获解脱的方法。可是,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也会发现,佛法作为出世解脱的法则,有很多内容和道理是难思难议的,不是我们的世智聪明可以轻易理
亲 善 知 识◎ 莲 池 一、亲善知识先德云:譬如敝人执烛,不以人敝故不取其照。即孔子不以人废言意也。藉口有遂谓师不必择贤,但资其学识言论足矣。彼自不德,我何与焉,遂依之不违,宁知芝兰、鲍鱼,渐染
云何名为恶知识?谓自身未断我见,而又不肯依从已断我见之善知识正法,仍继续反对之者,皆名恶知识也!皆因我见及见取见未断,出生憍慢结使故也。譬如《增一阿含》中所言:阿那律曰:吾者是神识也,我者是形体之具也
今天是寒露,10月8日,农历九月初三。俗话说:白露身不露,寒露脚不露。这句谚语提醒大家:白露节气一过,穿衣服就不能再赤膊露体;寒露节气一过,应注重足部保暖。秋冬季交替时节,合理安排秋季衣食住行尽量与气
在我国一些寺庙等传统古建筑的屋檐下,总能看到这系挂着的铃铛,风吹铃动,悦耳清脆。这种庙宇殿堂屋角的铃铛现今都叫做风铃,亦称惊鸟铃、护花铃。顾名思义,就是说当风吹过时,风铃叮当作响,用来惊吓鸟类,保护廊
视师如视佛,就是说要把师父看成佛。在《华严经》里说到,善知识者即是如来。这是因为佛灭度了,善知识要代表佛,替补佛处来传授我们佛法。为什么和尚翻译成华言又叫做亲教师?因为他要亲自用佛法来教诲我们。在世间
一、家居风水格局避忌崖头险地勿家居,人丁难旺是独夫。住宅地基忌松软,坡边填坑含凶险。河流出口散气场,干涸建房也不旺。医殡警庙监旁处,场性非良不宜居。开门见河非吉地,门前暗沟也不宜。开门见树杆相冲,居家
知识是另外一种障碍有时候,读书也会产生所知障。比如,有人读了好多关于修行的书,但这些书没有变成他的营养,反而变成他的枷锁,让他无法超越概念、体悟真心的纯净与质朴。那么就要把这些知识都忘记,把对这些书的
我再次回顾了自己多年来的学佛之路,清楚地看到了缘起缘灭,生命中的每一件事都不是偶然的。学佛的由头是从我父亲90年去世在八宝山火化开始的,当我捧着烧后剩余的骨灰时,我在想,每个人,性格不同,习惯迥异,遗
◎陈亦新:有没有一种办法可以鉴别真假善知识?●雪漠:佛教中有一种鉴别真假善知识的方法。你要看跟他在一起的人,是愈加贪婪、仇恨、愚痴,还是日渐清凉、明白、破执?他们是在升华还是在堕落?这是最主要的。如果
我国佛学、佛教随着国家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得到恢复和发展。当前不仅寺院香火兴旺,信众增多,更令人欣喜的是在佛学教育上也有了建国以来从未有过的新境况,不少高等院校破例地设置了宗教专业、佛学专业或设置了相
1.得近佛位:如法依止善知识,能使我们迅速接近佛果。因为一切修行必须在善知识的引导下完成,故《阿含经》视之为“全梵行”,如法依止,自然进步迅猛,为成佛捷径。2.诸佛悦豫:十方诸佛都会欢喜赞叹。这不仅因
善知识是指正直而有德行,能教导正道之人。 依止法属于道前基础,在修学中具有重要地位。那么怎么选择善知识来依止呢?我们怎么判断一个人是不是善知识呢?《庄严经论》中说,善知识须具“戒、定、慧,德胜、精进、
因为善知识都是有体系的,也就是说是靠谱的。你找到一个靠谱的人,那你就靠谱了,光你自己折腾还是不靠谱。 就像我讲的我那位会喝茶的同参一样,他喝茶在五台山甚至在全国都是很出名的。有的人喝了几十年茶,遇到这
1、首先明确自己依止善知识的目的。只有内心目标明确,才能够按照自己的目标选择相应的善知识做自己的导师。如佛教中依止善知识的目的就是希求当下生活能够幸福美满,将来能够出离六道轮回,按照这个目标,选择依止
就其文化本质言之,近代日本与中国的近代化,实为一类接受型、受容型的近代化。因此,时代及历史的限制,使近代东洋思想史中不得不以西洋文明信念作为坐标,构成近代日中知识界中进步与保守的价值判断。不与之吻合者
善知识,在佛教中的解释:梵语kalya^n!amitra,巴利语kalya^n!a-mitta。音译作迦罗蜜、迦里也曩蜜怛罗。其与恶知识相对,它指正直而有德行,能教导正道之好人,即为善缘,又作知识、善
一、凡是不遵守国家法令,破坏佛门戒律者,不是善知识。这一条很好理解。二、凡是自称,或通过他人透露,自己是佛菩萨再来者,不是善知识。这一条就很严重了,这一条规矩实际上是佛陀制订的,这是佛陀在《楞严经》里
1. “证”德,指三学修证:戒清净成就,定成就,观慧成就。2.“教”德:深入经藏,成就多闻,能开示导引学众,进修大乘正道。3.“达实性”:实性是正法的别名,这或者由现证慧通达,或是从闻思教理得通达。4
一、调柔:与戒相应故,诸根调柔,言行举止等威仪非常如法。二、寂静:与定相应故,内心安住寂静,不会很粗暴。三、除惑:与慧相应故,具有智慧,能断除一切烦恼。四、德增:上师的德行不能比弟子低劣,最好能超越弟
第一,要讲如何往生极乐世界之后再成佛;第二,要讲如何在当下明心见性而成佛;第三,要讲如何是事理上的空性佛;第四,要讲如何是究竟圆满理事圆融的佛;第五,要讲如何是成佛之后普度众生;第六,要讲如何是成佛而
第一点:善知识具备悲悯的心怀。我们所交往的朋友、或者老师等,如果没有一颗慈悲的心,怜悯的心,那就不是善知识。所以,只要去看,这个人,是不是慈悲善良的,胸襟宽广的,如果不是,无论他讲的法再好,他也不算一
在我们修行善知识的时候会给我们带来很多的知识,并且还能够让我们收获到很多的好处,所以我们在修行善知识之前,一定先去了解下善知识的十种德相,这样有助于我们的修行。一、善知法义:菩萨以无碍智,善知一切诸法
一.佛陀善知识的定义(具足断、证二种圆满的胜士);断——指完全断除了烦恼和所知二障。证——是指完全圆满了二种智慧。二.地上菩萨的善知识是指初地到十地之间各地不同断,证诸功德。此中又以第八地以上之菩萨具
概说有四:(一)属于普通众生一类的善知识。(二)属于地上菩萨一类的善知识。(三)属于化身佛的善知识。(四)属于报身佛的善知识。这四类善知识要用自己的情况来审断。如果自己是一个初修业的人,当然就很难去依
(1)能辨别善恶因果;(2)厌弃世间五欲六尘的享受,而勤求涅盘;(3)有大悲心,修六度万行;(4)修一切善,离一切相;(5)无障碍修学普贤行门。用下列十种方法教导众生者,谓之善知识:(1)劝发菩提心;
一、前言佛教知识系统的源头,来自释迦牟尼佛的证悟与教导(时约西元前531-486年)。释尊所教导的佛法中,已具备最核心的佛法知识系统。随着时代的推演,形成更为庞大而复杂的佛教知识系统,除了律学、因明、
亲近善知识张慈田善知识的提携、教导,在人生旅途中占很重要的份量。当我们是孩童时,父母是我们的善知识;上学校老师是善知识;婚姻生活太太?(或先生)可能就是善知识(《杂阿含经》1000经说:「贞祥贤良妻,
一般学佛的行人,从努力修行,至因缘成熟时,就可觉悟证果。在佛教的证悟中,可分为小乘的果位与大乘的佛果。小乘的果位有四果;大乘菩萨的果位称为"地",菩萨十个果位称为十地,真正圆满菩萨六度万行,完成的证悟
如何参学善知识参学善知识是一门学问。教下与密宗都注重在善知识应具条件一边而论其得益大小,而惟独宗下专就能参之人自己觉照程度论其得悟与否。本文即就宗下初学如何参学善知识的自心观照方面来论述进趣之道,俾使
宗教与科学始终是当前从事科学与人文学科学研究者最关心的话题之一。对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历来有不同的说法。有人认为宗教是科学的前身,科学是从宗教里面发展而来的,所以宗教往前一步就成为科学,反之科学后退一步
投石伤人的瘸子滥用知识毁灭自己5~13愚痴者所学只促成伤害愚者毁自己如切自头颅佛陀居住在竹林精舍时,有一次提到人面蛇身的饿鬼沙提枯达。从前,有位瘸子善于投掷石头。有一天,他看到一位修行者在外化缘,他认
一、资料使用说明首先,即修白骨观和不净观最起码要对人体基本的骨骼系统及脏腑系统有个基本的认识。因此选择了临床医学专业的《系统解剖学》第七版。2其次,关于如何修习白骨观和不净观,在《禅秘要法经》上有详
佛法的修持讲色空不二,非空非有、亦空亦有。实际上修气脉,是从有进手,证得空相,最后达亦空亦有的境界。有和空是无差别的。以修气脉而言,气是风大,脉是水大、地大和火大的综合,气脉通不了,色法就空不了,实
白骨观即观想人的身体成为白骨的修法。贪欲炽盛的众生为制伏贪毒,可修此观。又作骨想观。依《俱舍论》卷二十二,此观法可分成初习业位、已熟修位、超作意位三个阶段。(1)初习业位∶行者先将心念安住于自身的足
《楞严经》上有言,一旦有人学佛向道,发出厌离的心,要脱离六道,这时候魔王的魔宫就会震动,魔王就会认为他们的眷属要离开他,而宫殿会空,这时魔王和他的魔子魔孙便开始施加各种方便,来破坏修道人的清净,扰乱
初学者怎么修白骨观。首先我们最好先找一个人体骨骼模型,又或者三维立体的图片,反复的看,要将这骨骼的形象印在自己的脑海里,等到这骨骼的印象能够深刻地印在脑海里并且能够在平时的生活里任意自在的显现出来,
观想身体,观想的方法如前,所以不在这反复介绍了。当然,从观想到肌肉浮肿腐烂掉落露出白骨并且露出的白骨发出很亮的白光来,是需要相当的修持时间和功夫的。所以,只有通过长期的精进努力专心修持,才能达到的一
最近看南怀瑾老师的《南禅七日》讲法(光碟),他的台湾学生在南普陀禅堂汇报,谈到修白骨观某个半夜忽然痛苦撞墙想要自杀,情急之中给南老师打电话说想自杀,南老师电话里甩给一个当头棒喝:“那你就自杀吧!”这
《显密圆通成佛心要集》云:白骨观,又作骨铄观。应先观本身额上,皮肉烂坠,唯见白骨。逐步从狭至宽,想于一头,皮肉烂坠,见于白骨。甚至全身,皆见白骨。既见本身一具骨铄清楚现已,复观余人,烂坠亦尔。观第二
白骨观实修心要㈠.不净观;㈡.白骨观;㈢.白骨流光观;㈣.白骨生肌观。㈠.不净观观本身发红,发肿,发胀,发青,发紫,发黑,肌肤腐烂,全身上下坏血涂漫,血逐步地化成脓,肉烂得一块一块地往下掉。五脏六腑
修白骨观的目的:破除贪执、了脱生死白骨观告诉我们,要特别执著自己的身体,哪怕落上一点小火星也忍不住,别人稍微撞你一下,或者说你身体不好,也会勃然大怒。譬如在庞大的身体中,鼻子是一块小东西,假如别人说
要是为了金钱名利反目成仇作为争取所有,错误的认为依靠金钱就是人生的目的。那这种不顾一切的拜金行为到底是真乐吗?内心思维的拜金到底是带来了不会再苦还是继续苦而不能自拔,想离苦是真实的,但是寻求离苦的方法
真念佛人,用不得禅门知识开示大乘起信论一心开二门:一、真如门,二生灭门。(即缘起门)真如门直接从真如本体起修,如禅宗参禅。生灭门,依缘起门而修,不离真如门,何以故,离真如无生灭故。如净宗持名念佛。由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