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今日寒露,你必须知道的养生知识!
2024-11-21 11:23

今天是寒露,10月8日,农历九月初三。俗话说:白露身不露,寒露脚不露。

这句谚语提醒大家:白露节气一过,穿衣服就不能再赤膊露体;寒露节气一过,应注重足部保暖。

秋冬季交替时节,合理安排秋季衣食住行尽量与气候变化相适应对于身体健康十分重要。

寒露分三个物候:

一侯鸿雁来宾,天空中的鸿雁成群结队的往南飞,时而排成个一字,时而排成个人字,成为天空中最有代表性的秋天的符号。

二侯雀入大水为蛤,进入深秋,寒气逼人,雀鸟们都因为冷而躲藏起来,海边会出现很多的蛤蜊。古时候人们认为贝类蛤蜊的条纹和鸟雀很像,认为蛤蜊是鸟雀变的。

三侯菊有黄华,寒露尽了,漫山遍野的菊花一夜之间凌寒怒放。

习 俗:

寒露时节,花草树木凋零在即,故人们谓此为辞青。这个时节往往和我国传统的重阳节相遇。重阳节邀约亲朋,登高远望,看层林尽染。

蛐蛐声响,天气渐凉,提醒人们该准备厚衣服了。南方此时阳光和煦,是出游的佳时。赏花、垂钓,不亦乐乎。

寒露时节衣食住行要注意什么?

衣:寒露后注意脚部保暖,以防寒从足生。

食:增加甘淡滋润之品,即可补脾胃,又能养肺润肠,防治咽干口燥等症。

住:睡眠充足缓解秋乏,秋三月,早卧早起与鸿俱兴。

行:积极外出锻炼防病。加强锻炼增强体质,预防感冒。保持良好心态,培养豁达快乐之心。

寒露养生

1足部保暖

常言道:寒露脚不露。寒露过后,气温逐渐降低,不宜经常赤膊露身以防凉气侵入体内,同时夏季的凉鞋基本可以收起来,以防寒从足生。

每天晚上可用热水泡脚,这样可以使足部的血管扩张、血流加快,改善脚足部皮肤和组织营养,减少下肢酸痛发生,缓解疲劳。

研究发现,脚与上呼吸道黏膜之间有着密切的神经联系,一旦脚部受凉,就会引起上呼吸道黏膜毛细血管收缩,纤毛运动减弱,导致人体抵抗力下降。因此,足部保暖格外重要。

2适时添衣

寒露过后,天气寒冷,老人、儿童和身体体质较弱的朋友要注意防寒保暖,逐渐增添衣服。俗话悦春捂秋冻,秋天适度经受些寒冷有利于提高皮肤和鼻粘膜耐寒力,但是老年人和患有各种慢性疾病者,则要注意防寒保暖,防止冻出病来。

换季穿衣服别换得太快,最好厚薄搭配,以保暖为主,不穿单衣也是寒露养生的重要一点。因此,为了及时预防感冒,要适时更衣。同时,还应随时备好急救药品,防止因气温骤降而引发哮喘、中风、心肌梗死等突然疾病。

3朝盐晚蜜

在秋天里,秋燥是让人烦恼的一件事,对付秋燥的最佳饮食良方就是:朝朝盐水,晚晚蜜汤。发现皮肤越来越干燥,不少人以为,只要多喝水,就可以补充水分啦。真相却是,光喝白开水,水分反而易流失。

白天喝点盐水,晚上则喝点蜜水,这既是补充人体水分的好方法,又是秋季养生、抗拒衰老的饮食良方,同时还可以防止因秋燥而引起的便秘。现代医学证明,蜂蜜对神经衰弱、高血压、冠状动脉硬化、肺病等,均有疗效。在秋天经常服用蜂蜜,还可以起到润肺、养肺的作用。

4灸脐养秋

如果因为脾胃寒凉而造成腹泻,可以用艾灸的方式来解决这个问题,艾灸肚脐的方法多种多样,可以使用艾灸对准神阙穴(肚脐),进行施灸,以有温热感为宜。每次灸半小时左右,每天进行1次,连灸10次为1疗程。

一般来说,一年四季都可以使用此法,但以秋冬季效果最佳。因体质虚弱而出现的胃肠功能紊乱、神经衰弱等病,用此法进行防治,效果很好。

5养阴防燥

寒露后,雨水渐少,天气干燥,昼热夜凉。许多人会相继出现中医上所说的凉燥症状,即咽干、鼻燥、皮肤干燥等。寒露时节,养生最主要的是预防凉燥,从养阴防燥、润肺益胃方面入手。在饮食上少吃辛辣刺激、香燥、熏烤等食品,宜多吃些芝麻、核桃、银耳、萝卜、番茄、莲藕、百合、沙参等有滋阴润燥、益胃生津作用的食物。水果有梨、提子、荸荠、香蕉等;蔬菜有胡萝卜、冬瓜、莲藕、银耳等,以及豆类、菌类、海带、紫菜等。

早餐应吃温食,最好喝热药粥,因为粳米、糯米均有极好的健脾胃、补中气的作用,像甘蔗粥、玉竹粥、沙参粥、生地粥、黄精粥等。中老年人和慢性患者应多吃些红枣、莲子、山药、鸭、鱼、肉等。同时室内要保持一定的湿度,注意补充水分。

6适当养胃

寒露时节提醒秋天气温渐渐变凉,而胃肠道对于寒冷刺激非常敏感,如果防护不当就会引发胃肠道疾病或使原有的胃病更加严重。因此,寒露以后的养生特别要注意养护好自己的胃部。首先要注意保暖,入秋以后要特别注意胃部保暖,适时增添衣服,夜间睡觉要注意盖好棉被。

另外消化道溃疡的发生、发展与情绪也有一定的关系,因此要注意情绪的健康,保持精神愉快和情绪稳定。

End

善知识的寻找方法

信众:末法时代,邪师说法如恒河沙,我们怎么样去寻找自己的善知识?法师:是啊,确实邪师说法如恒河沙。善知识说这句话,邪知识邪师也会说这句话,所以你也就分辨不出到底谁是邪,谁是正。大安法师:真假孙悟空在这

亲近善知识

◎ 善 言居士学习佛法,是为了求得佛法的正知正见,为了求得断烦恼了生死获解脱的方法。可是,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也会发现,佛法作为出世解脱的法则,有很多内容和道理是难思难议的,不是我们的世智聪明可以轻易理

亲善知识

亲 善 知 识◎ 莲 池 一、亲善知识先德云:譬如敝人执烛,不以人敝故不取其照。即孔子不以人废言意也。藉口有遂谓师不必择贤,但资其学识言论足矣。彼自不德,我何与焉,遂依之不违,宁知芝兰、鲍鱼,渐染

恶知识

云何名为恶知识?谓自身未断我见,而又不肯依从已断我见之善知识正法,仍继续反对之者,皆名恶知识也!皆因我见及见取见未断,出生憍慢结使故也。譬如《增一阿含》中所言:阿那律曰:吾者是神识也,我者是形体之具也

今日寒露,你必须知道的养生知识!

今天是寒露,10月8日,农历九月初三。俗话说:白露身不露,寒露脚不露。这句谚语提醒大家:白露节气一过,穿衣服就不能再赤膊露体;寒露节气一过,应注重足部保暖。秋冬季交替时节,合理安排秋季衣食住行尽量与气

【今日好文】揭秘人类被封印的超级能量

人们之所以领悟不到宇宙的秘密,是因为他们习惯于将自己桎梏在眼见为实的牢笼里,不允许自己尽情想象,大胆假设,从而掩盖了直觉的光芒。真理需亲自体悟,亲自实践,本文仅供参考。人类所具有的潜力和被封印的超级能

今日高考 | 曾国藩:勿以考卷误终身

曾国藩曾经科场不顺,做官之后,经常告诫弟弟们不要执着于功名。他的科举观总结起来一句话,就是勿以考卷误终身。01、读书是为了明理一个人读书,是为了明理,是为了懂得做事的方法,为人的道理。这样的人才能有益

今日芒种,芒种虽忙,养心莫忘!

芒种是反映农业物候现象的节气,《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五月节,谓有芒之种谷可稼种矣。指大麦、小麦等到有芒作物种子已经成熟,抢收十分急迫。芒种也称为忙种,是农民的播种、下地最为繁忙的时机,故有诗云:芒

涨知识!寺院屋檐下为什么要挂铃铛?

在我国一些寺庙等传统古建筑的屋檐下,总能看到这系挂着的铃铛,风吹铃动,悦耳清脆。这种庙宇殿堂屋角的铃铛现今都叫做风铃,亦称惊鸟铃、护花铃。顾名思义,就是说当风吹过时,风铃叮当作响,用来惊吓鸟类,保护廊

如瑞法师:把善知识看成佛 就能天天得到佛的加持

视师如视佛,就是说要把师父看成佛。在《华严经》里说到,善知识者即是如来。这是因为佛灭度了,善知识要代表佛,替补佛处来传授我们佛法。为什么和尚翻译成华言又叫做亲教师?因为他要亲自用佛法来教诲我们。在世间

今日芒种,芒种养好生,一年不生病!

2018年芒种时间6月6日星期三农历四月二十三芒种字面的意思是有芒的麦子快收,有芒的稻子可种,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9个节气,更是干支历巳月的结束以及午月的起始。芒种三候《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五月节,谓有

今日道历 | 每日一道 何谓天人感应

何谓天人感应道教认为天道与人道、自然与人能够相通,人天的世界是相应的。天有什么,人也有什么。天中有日月,人身有阴阳。天中有五行。人中有五脏。简单说,人是天的副本。也以此萌生出中医医学的理论。有关天人感

不论你会不会,看一遍就懂的风水知识,实用!

一、家居风水格局避忌崖头险地勿家居,人丁难旺是独夫。住宅地基忌松软,坡边填坑含凶险。河流出口散气场,干涸建房也不旺。医殡警庙监旁处,场性非良不宜居。开门见河非吉地,门前暗沟也不宜。开门见树杆相冲,居家

雪漠:知识是另外一种障碍

知识是另外一种障碍有时候,读书也会产生所知障。比如,有人读了好多关于修行的书,但这些书没有变成他的营养,反而变成他的枷锁,让他无法超越概念、体悟真心的纯净与质朴。那么就要把这些知识都忘记,把对这些书的

一位知识分子的学佛感应经历

我再次回顾了自己多年来的学佛之路,清楚地看到了缘起缘灭,生命中的每一件事都不是偶然的。学佛的由头是从我父亲90年去世在八宝山火化开始的,当我捧着烧后剩余的骨灰时,我在想,每个人,性格不同,习惯迥异,遗

雪漠:有没有一种办法可以鉴别真假善知识?

◎陈亦新:有没有一种办法可以鉴别真假善知识?●雪漠:佛教中有一种鉴别真假善知识的方法。你要看跟他在一起的人,是愈加贪婪、仇恨、愚痴,还是日渐清凉、明白、破执?他们是在升华还是在堕落?这是最主要的。如果

今日道历 | 每日一道

今日道历道历:四七一三年2016年8月20日星期六农历丙申火年 七月小 十八日丙申火(孟秋)月 甲戌火胃满日此日干支:甲戌 建除十二神:满日宜:沐浴、理发、会亲友、塑绘、开光忌:开市、入宅、动土、破土

刘先和:修持重在行——与知识分子谈禅法修持

我国佛学、佛教随着国家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得到恢复和发展。当前不仅寺院香火兴旺,信众增多,更令人欣喜的是在佛学教育上也有了建国以来从未有过的新境况,不少高等院校破例地设置了宗教专业、佛学专业或设置了相

依止善知识有哪些利益

1.得近佛位:如法依止善知识,能使我们迅速接近佛果。因为一切修行必须在善知识的引导下完成,故《阿含经》视之为“全梵行”,如法依止,自然进步迅猛,为成佛捷径。2.诸佛悦豫:十方诸佛都会欢喜赞叹。这不仅因

怎么选择依止善知识

善知识是指正直而有德行,能教导正道之人。 依止法属于道前基础,在修学中具有重要地位。那么怎么选择善知识来依止呢?我们怎么判断一个人是不是善知识呢?《庄严经论》中说,善知识须具“戒、定、慧,德胜、精进、

为何要依止善知识

因为善知识都是有体系的,也就是说是靠谱的。你找到一个靠谱的人,那你就靠谱了,光你自己折腾还是不靠谱。 就像我讲的我那位会喝茶的同参一样,他喝茶在五台山甚至在全国都是很出名的。有的人喝了几十年茶,遇到这

怎样依止善知识

1、首先明确自己依止善知识的目的。只有内心目标明确,才能够按照自己的目标选择相应的善知识做自己的导师。如佛教中依止善知识的目的就是希求当下生活能够幸福美满,将来能够出离六道轮回,按照这个目标,选择依止

善知识是指的什么

善知识,在佛教中的解释:梵语kalya^n!amitra,巴利语kalya^n!a-mitta。音译作迦罗蜜、迦里也曩蜜怛罗。其与恶知识相对,它指正直而有德行,能教导正道之好人,即为善缘,又作知识、善

善知识十个标准是什么

一、凡是不遵守国家法令,破坏佛门戒律者,不是善知识。这一条很好理解。二、凡是自称,或通过他人透露,自己是佛菩萨再来者,不是善知识。这一条就很严重了,这一条规矩实际上是佛陀制订的,这是佛陀在《楞严经》里

什么才算是善知识

1. “证”德,指三学修证:戒清净成就,定成就,观慧成就。2.“教”德:深入经藏,成就多闻,能开示导引学众,进修大乘正道。3.“达实性”:实性是正法的别名,这或者由现证慧通达,或是从闻思教理得通达。4

善知识有哪些功德

一、调柔:与戒相应故,诸根调柔,言行举止等威仪非常如法。二、寂静:与定相应故,内心安住寂静,不会很粗暴。三、除惑:与慧相应故,具有智慧,能断除一切烦恼。四、德增:上师的德行不能比弟子低劣,最好能超越弟

真正的善知识要讲什么

第一,要讲如何往生极乐世界之后再成佛;第二,要讲如何在当下明心见性而成佛;第三,要讲如何是事理上的空性佛;第四,要讲如何是究竟圆满理事圆融的佛;第五,要讲如何是成佛之后普度众生;第六,要讲如何是成佛而

如何判断善知识

第一点:善知识具备悲悯的心怀。我们所交往的朋友、或者老师等,如果没有一颗慈悲的心,怜悯的心,那就不是善知识。所以,只要去看,这个人,是不是慈悲善良的,胸襟宽广的,如果不是,无论他讲的法再好,他也不算一

善知识的十种德相是什么

在我们修行善知识的时候会给我们带来很多的知识,并且还能够让我们收获到很多的好处,所以我们在修行善知识之前,一定先去了解下善知识的十种德相,这样有助于我们的修行。一、善知法义:菩萨以无碍智,善知一切诸法

善知识的释义

一.佛陀善知识的定义(具足断、证二种圆满的胜士);断——指完全断除了烦恼和所知二障。证——是指完全圆满了二种智慧。二.地上菩萨的善知识是指初地到十地之间各地不同断,证诸功德。此中又以第八地以上之菩萨具

善知识有哪些分类

概说有四:(一)属于普通众生一类的善知识。(二)属于地上菩萨一类的善知识。(三)属于化身佛的善知识。(四)属于报身佛的善知识。这四类善知识要用自己的情况来审断。如果自己是一个初修业的人,当然就很难去依

菩萨行的真善知识

(1)能辨别善恶因果;(2)厌弃世间五欲六尘的享受,而勤求涅盘;(3)有大悲心,修六度万行;(4)修一切善,离一切相;(5)无障碍修学普贤行门。用下列十种方法教导众生者,谓之善知识:(1)劝发菩提心;

林崇安:《阿含经》中所建构的佛教知识系统

一、前言佛教知识系统的源头,来自释迦牟尼佛的证悟与教导(时约西元前531-486年)。释尊所教导的佛法中,已具备最核心的佛法知识系统。随着时代的推演,形成更为庞大而复杂的佛教知识系统,除了律学、因明、

张慈田:亲近善知识

亲近善知识张慈田善知识的提携、教导,在人生旅途中占很重要的份量。当我们是孩童时,父母是我们的善知识;上学校老师是善知识;婚姻生活太太?(或先生)可能就是善知识(《杂阿含经》1000经说:「贞祥贤良妻,

佛教果位的知识

一般学佛的行人,从努力修行,至因缘成熟时,就可觉悟证果。在佛教的证悟中,可分为小乘的果位与大乘的佛果。小乘的果位有四果;大乘菩萨的果位称为"地",菩萨十个果位称为十地,真正圆满菩萨六度万行,完成的证悟

黄夏年:浅议佛教中的科学知识

宗教与科学始终是当前从事科学与人文学科学研究者最关心的话题之一。对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历来有不同的说法。有人认为宗教是科学的前身,科学是从宗教里面发展而来的,所以宗教往前一步就成为科学,反之科学后退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