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开悟和没开悟的人
2024-10-27 09:17

净慧法师

问:虚云老和尚的年谱里面提到,老和尚在谈到老参用功的难处时说,有觉有照,不免生死;无觉无照,又落在空亡,这句怎么理解?

净慧老和尚答:这个完全是功夫上的话。觉好比是一盏灯,照好比是那盏灯发出来的光。觉是体,照是用。有觉有照,为什么不免生死呢?因为你还是在有心用功,还没达到无心用功的境地。因为有心用功,所以不免有失去觉照的时候。失去觉照的那一刻,就是生死。生死是念念进行的,并不只是一期生命终了之后才有生死。

为什么说无觉无照落在空亡呢?无觉无照,是说你坐在那个地方空心静坐,心中虽不起念头,但是心里却并不清楚明白,而是处于一种浑沌的状态。宗门中把这种无觉无照的状态叫做无事甲子。处在无事甲子里边,好像是轻轻安安地坐在那里,但是,心里不是历历孤明的,所以它是一种空亡。

不仅参禅要避免这种状态,念佛也是如此。念佛的时候,如果提不起觉照,黑漆漆的,没有光明,虽然佛号不停,但做不到历历孤明,那就是在空亡。空亡既不同于昏沉,又不同于定境。它是那一种蒙蒙昧昧、没有觉照的状态,似乎是很轻安,但实实在在地是处在一种黑窟窿里面、暗室里面,这里面没有光明,没有智慧,没有觉照,只有顽空之定。

问:请您再解释一下照体独立,历历孤明。

净慧老和尚答:照体独立是禅定当中一种高度觉照下的心灵状态。照体独立,就是离能所,无取舍,无憎爱,无是非,无善恶,无圣无凡,不续前,不引后,孤明历历的一种觉照状态。

打一个比喻,我们当下一念如果就是这个的话(师竖起中指),它是独立的;和这个没有联系(师竖起食指),不续前;和这个没有联系(师竖起无名指),不引后。那就要保证我们当下这一念能够保持一种高度的觉照状态,和过去、未来都没有联系,而且要历历孤明。

历历者,就是清清楚楚。它是用来形容孤明的。唐朝诗人崔颢有一首咏黄鹤楼的诗,其中有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晴川历历,那就是站在黄鹤楼上,看长江对岸的鹦鹉洲,尽管也有相当远的距离,但对面的一草一木都能看得清清楚楚。这就是历历在目,所以叫孤明历历,不是一片模糊,形容用功当中照体独立的状态。

问:我现在已经达到了清明、绵密的阶段,往后如何前进?

净慧老和尚答:在座上能够做到清明、绵密,这说明你的修行有了进步。下一步你还要在日常生活中来继续检查和磨炼自己。光是在打坐的这一刻做到清明、绵密,这毕竟是短暂的,只是昙花一现。关键是离开了禅堂后怎么样,吃饭的时候怎么样,睡觉的时候怎么样,回到家里还能不能保持这种清明、绵密?

我们多生多劫以来养成了很重的习气,总是在无明烦恼和妄想中打转。在打坐的短时间内出现一点定的境界,不是很难;难的是把这个定境在二六时中打成一片。古人讲,要在二六时中时时处处都能够打成一片,需要十年八年的功夫。云门祖师说,他用功二十年才使心猿罢跳,意马休驰。可见调伏心之猿、意之马,让它不跳跃、不奔腾,有多么难。古人尚且如此,我们今天的人,要在很短的时间内,就成就道业,除非是大善根、大福德的人,否则是很难做到的。

所以,如果暂时出现了一点静的境界,千万不要高兴,不要以为到家了。只管把这一念清净的心保持下去,一念万年地护念下去,这是最要紧的。时间到了,自然归家稳坐。

问:我只要眼睛一闭,就有佛像出现,就有光明出现,这种情形是好还是坏?

净慧老和尚答:有两种可能:一种情况是你的功夫真正有了长进,心光透露,会出现这种境界;还一种情况,你打坐的时间长了,身心没有调好,上火了,出现了幻觉。不管是心光透露也好,还是幻觉也好,你都要等闲视之,不要执著。执著就会成病,不执著反而有助于你修行的进步。

问:念佛能不能开悟?

净慧老和尚答:念佛和参禅,目的都是相同的,都是要成佛作祖,但是路径不同。念佛主要是为了往生西方净土,为达此目的,你必须厌离我们目前所处的这个娑婆世界,而欣求西方极乐世界;要以这种欣厌之心来修,你才能达到一心不乱。但是,往生了净土之后,并不就是万事大吉了,还要接着修,很多经论上说,要花开见佛,悟无生忍,这就是说,你到了极乐世界之后,你还须开悟。

有的人把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比作是留学。既然是留学,那就是说,还没有究竟成功,开悟的时间还没有到。有一个流行的禅净四料简,其中有四句话: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也就是说,到了极乐世界,必定会开悟的。作为净土法门,念佛的目的主要不是求开悟,而是求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当然,也有人借念佛而开悟的。

问:开悟的人和没有开悟的人有什么不同?

净慧老和尚答:开悟就是从迷惑中、从无明里跳了出来;没有开悟就说明还处在无明这个黑漆桶里面,见不到一点光明。开悟是一种境界,你我都从来没有经历过,对我们来说,那是个陌生的境界。这个陌生的境界,需要我们自己去慢慢地熟悉它,这叫做生处转熟,别人说是没有用的。

在没有开悟以前,你的所作所为,都是被习气拖着走。开悟以后,你就可以自己作主了,并逐渐地淡化原先的那些习气毛病和烦恼无明,疏远它们,这就叫熟处转生。原来很熟悉的东西(指习气毛病),要慢慢忘记它们,远离它们,使它们变成陌生的东西;原来完全陌生的东西,要使它们变成非常熟悉的东西。这就是悟的境界和功夫上的事情。

作为我们初入门的人来说,最要紧的就是认真地、一点一滴地去对治自己原来的那些无明烦恼习气。这些无明习气根深蒂固,要断除它,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理可以顿悟,但在事上要渐修。所谓渐修,就是要不断地克服习气,保任觉照,使习气毛病逐步淡化,最后,从一个迷惑的人变成一个完全不受迷惑的人。当然,这不是一天两天的事,也不是一年两年的事,这是终生大事。古人就是尽一生的力量来做这件事情的。我们今天的人容易心存侥幸,这是不对的。有了侥幸的心理,修行就不会成功。

现在有不少年轻人,刚入佛门不久,坐了几天禅,念了几卷经,就渴望能够像佛一样,什么业障也没有了,什么烦恼也没有了,总想找到一种捷径,或者希望有那么一种灵丹妙药能代替艰苦漫长的修行。由于有了这种不正确的想法,所以社会上就出现了各种各样的丹啊丸啊,说什么你吃了一颗,十万大劫的恶业罪障都给你消尽了,再也不会堕地狱了。诸如此类的事情,真是一言难尽。这都是那些别有用心的人来投我们这些凡夫的所好搞的一些鬼名堂。

真有这么简单吗?释迦牟尼佛住世八十年,弘法四十九年,他也没有能够把当时所有的印度人都领到开悟成佛这条道路上来,只有一部分人开悟了,有一部分人证得了阿罗汉果,有一部分人成了菩萨。十方诸佛都说,众生度不尽,因为众生只能是自性自度。佛不度众生,佛只是告诉我们得度的方法,告诉我们一条道路,告诉我们怎样到达目的地,关键是我们自己要去艰苦地努力,不懈怠地沿着这条路走下去。

问:古人只要放下屠刀就能立地成佛。现代的人,念佛、持咒、参禅也不见得成佛,何故呢?

净慧老和尚答:古人能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今人同样也能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这个屠刀是什么呢?不是真正杀猪宰羊的那把刀。它是戕杀慧命的一把刀,我们只要放下这把刀,人人都可以立地成佛。这把刀是什么呢?就是贪、嗔、痴三毒烦恼。放得下,立地成佛;放不下,就在苦海漂流。

问:在这个商业社会,处处都讲求效益,有没有一条又直又短的桥梁,直通快乐的彼岸?

净慧老和尚答:有!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直下承当,此岸就是彼岸。可惜我们信不及,不敢承当。这是一条成佛的捷径,希望大家要有信心,在这条路上走下去。

问:禅修是不是一定要盘腿呢?

净慧老和尚答:也不必。有的人腿痛,腿有毛病,不能盘。不能盘腿就垂腿坐也可以。禅修以观心为主,禅不在坐。不过,我们有条件的话,还是要尽量地练习跏趺坐,跏趺坐是禅修的正相。

问:在家初坐禅,每天应该坐几次?每次以多久为宜?

净慧老和尚答:每天最少两次,可以安排在早上和晚上。每次不要少于四十五分钟,或者一个小时就可以了。坐久成劳,也不必坐太长的时间。那些有修行经验的人,在一般的情况下最多也不要超过两个小时。但是,如果进入了禅定的状态,时间就不受限制了。在家修行,在时间的掌握上,最好避开子午时。白天的十一点到一点,晚上的十一点到一点,就是子午时。禅修要尽量避开这个时间。

问:禅修是不是修行的唯一法门?

净慧老和尚答:应该说是的。为什么呢?佛教的修行法门只有三个方面:戒、定、慧。禅修包括所有的修行法门在内,念佛也好,持咒也好,诵经也好,最后都要归到禅修上。八万四千法门,均以禅定为体。诸佛清净慧,皆依禅定生。无禅不智。要相信禅定是一切法门的根本纲要。禅修的法门,把一切的法门都包括在内。

问:禅修方法很多,要怎样才能知道哪一个方法才是最适合自己的呢?

净慧老和尚答:还是要靠自己,要靠自己去实践。不过,我也告诉你选择一条又直又短又平坦的桥梁,选择一个直通快车,那就是顿悟成佛。只要有信心,这一定是一个直达快车。

问:禅修是不是只有上善根基的人才可以去做?要见自本心,似乎不是一般的人可以做到。什么是明心见性呢?

净慧老和尚答:人人都是上根利智的人。彼既丈夫我亦尔,不应自轻而退屈。明妄心,见真性,性是体,心是用。用有正有负,有善有恶。开始的时候,用善心,去恶心;时间久了,善恶就都没有分别了。善恶不分别,不是没有原则,而是起心动念,不违轨则,处处都在道上,处处都纯善无恶。

问:练武功常有走火入魔的现象,禅修会不会也有类似的事情发生呢?

净慧老和尚答:有。但是不要害怕,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吃饭还会咬破嘴唇呢,世间哪有没有困难的事情啊!禅修走火入魔,那是执著所造成的,是极端的思想行为所造成的。执著到最后,无路可走了,就一定会走火入魔。所以,修行的人要心如虚空。心如虚空,就能够包容一切,还有什么东西能够把虚空挤破呢?心如虚空,一切的障碍都没有了,一切都消融了。

问:当年有很多教授静坐、坐禅的人,他们其中的很多人都喜欢鉴定某人入了第几禅。请问禅定可以从外表去判断吗?得禅定有何理论根据?

净慧老和尚答:智者大师有一本书,讲禅定很具体,叫做《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建议大家好好学习。这本书最适合我们在家修的人。这本书上把禅修所有的问题都涉及到了。南传有一本《清净道论》,其中也把禅定的方法和道理讲得很具体。这两本书都可以参考。

问:南传、北传和藏传,入定的方法是不是一个样?

净慧老和尚答:禅定有世间禅、出世间禅、大乘禅、最上乘禅。从禅相上来讲,修禅宗的在做保任功夫的时候,也会出现像次第禅的那些禅相。不过,不是按照次第禅的方法,一步一步地来推进。因为世间禅,像四禅八定,有一个基本的出发点,叫做欣上厌下,是以欣厌之心来修,所以叫世间禅。有欣厌之心,就是有漏的心。禅宗这一法,在保任上,没有欣厌之心,一切拿来为我所用。

End

开悟的人是什么境界

◎ 梦 参开悟并不是修成,更不是成道。开悟只是明理而已;而断烦恼、证菩提的修行才是事。理可顿悟,事须渐除。所以称开悟的禅宗大德成佛了是错误的。开悟并没有成佛,明心见性之后还需要学习。如果不识文字就从文

开悟·见性·涅槃

佛法讲修行,从资粮位到加行位,加行位以后是见道位,见道以后就是修行位,是有个过程的。一般讲开悟就是见道位。如何开悟?必须要读经、忏悔、修止观。不读经不忏悔,不修止观,没有经过这个功夫,你开悟不了。

昼执火炬的人

证严法师佛经中有一则典故。佛世时有一位修行者,他觉得修行是为了离开乱世,除了自修也要教育众生,让人人的心能开解。他很认真修行,但愈是修行,对社会的乱象愈是觉得忿忿不平,一直觉得怎么大家都那么傻,每个人

佛陀开悟

◎ 一 行毕钵罗树下,隐士乔达摩把甚深的定力集中在深入观察自己的身体。他看见每个细胞都像是出生、存在和死亡这永无止息的川流里的一滴水。他无法在身体中找到任何一物是永恒不变和有独立个体的。融汇在他身体之

做到这十六个字就可开悟

安住当下,守一不移,一念不生,灵光独耀。这一十六字,就是修习生活禅的基本方法,基本次第。这一十六字,究竟怎么样在我们的修行中来落实。这四句话,不妨结合《心经》的第一段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

为什么有的人就是赚不到钱?

界诠法师每一个人各自的因缘不同,有福报跟没福报相差很大的,不是他脑子不好使,也不是他生不逢时,我告诉你,这就是福报。福鼎有个居士,福报很大,福报大得实在是挡不住,他建的房子是单独在那里,后来公路正好通

悟后的人,在其本人是何等境界?如何处世?

月溪法师问:悟后的人,在其本人是何等境界?如何处世?月溪禅师答:见性的人,自性之中,本无生死可了,无佛法可修,修与不修是两头话,但随缘度日,有缘说法度众生,无缘随便,如古人,船子和尚撑船过生活,疏山和

知足的人最快乐

◎ 证 严修行最重要的,就是心中少欲知足、无贪无求,才能轻安自在;人生什么都是幻化无常,假使存着计较的心,只会造成身心的苦难。所以《八大人觉经》的第二个警觉,就是让我们知道多欲为苦,生死疲劳,从贪欲起

向佛陀丢掷泥沙的人

◎ 证 严佛陀在舍卫国时,有一次与弟子们外出托钵。在途中遇到了一位外道教徒,他一看到佛陀,就开始破口大骂。佛陀却若无其事、面容安详地继续向前走。那位外道教徒看到佛陀被骂还不理会,脸上还带着笑容,心里十

什么样子的人是薄命人?

修道不容易,哪怕做好人也不容易。一般人不会犯身业,杀盗淫不会犯,但是最容易犯的却是口业。一个人是否富贵,就看他的口业如何。所以口业很重要,尤其是对女性,许多福报都是通过嘴巴给损了。有的人说,我什么坏事

禅宗开悟因缘

或许大家常常听说禅宗门下,往往是在言下顿悟,于是就觉得开悟之事是灵然一句超象外,远处三乘不用修的,但是如果大家仔细阅读《指月录》和记录大禅师们生平的行状,就会发现开悟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以下以即

贪得无厌的人与阎王的对话

眼见逃荒的人越来越多,王老六背起自己的全部财产--一袋红薯,也加入到逃荒的队伍中来。走到半路,老六碰到饿得只剩一口气的父子二人,父亲背上也背着一个很重的袋子。那人见老六背着那么多红薯,便向老六讨要一个

李炳南:主佛七的人,是否一定要是出家人?

主佛七的人,是否一定要是出家人?以出家法师最好,而且在寺庙精舍为宜,因为打七要有时间、地点、主人、道友、经费、说法等等缘分,出家法师就容易做到。如果偏僻处请不到法师,也可请一个在家人代作。但不管请出家

感恩的人有福

◎胡小林了凡先生说要一心忏悔,昼夜不懈。是说要一天二十四小时,不分白天黑夜。你如果给自己找辙、给自己找台阶,那就是二心、就是三心,因为你不真。一就是一切,一心忏悔就是至诚,至诚就能感通、就能格天

读《楞严经》而开悟的几位禅师

读《楞严经》而开悟的几位禅师◎ 觉 禅《楞严经》内容丰富,被誉为小三藏,各个宗派都可以在本经中找到呼应处,如天台引之说止观,禅门援以证顿超,净宗取以归弥陀,中观由此见性空。但在汉传佛教八宗之中,《楞严

不了解佛法的人对皈依的误区

◎ 宏 海现在有许多人因为觉得佛门是劝人向善的,所以愿意皈依三宝。但由于对佛法的不了解,所以知见上也有一些误区。比如说第一点误区:认为皈依以后就必须吃素。作为三宝弟子吃素当然是好的,既体现了佛弟子的慈

做一个觉醒的人

从前,有一位国王率领大军奔赴沙场,来到一位觉者住的地方。他戎马倥偬,却不忘向圣者请教。他恭恭敬敬地走向圣者礼拜,问道:我的时间不多,朝不保夕,也许今天就葬身马蹄之下。因此,请告诉我佛法的真理。圣者望着

学佛的人要不要追求财富

◎ 济 群学佛与道德、修行并不是对立的,但无始以来的贪心,使我们很容易对财富产生执著。佛教徒要不要追求财富?答案并不是简单的是与否,而应根据具体情况分别对待。在佛弟子中有出家众,也有在家众;有唯求自我

学佛的人应该怎样追求财富

缘起的色身,必须假衣食才能延续。尤其在工业化社会,我们的个体生存和他人是分不开的,没有农民为我们提供粮食,没有各行各业的劳动者为我们提供生活所需,我们将寸步难行。一方面,我们要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得财富

觉海法因庵主开悟

觉海法因庵主开悟岩上桃花开,花从何处来?灵支才一见,回首舞三台。  摘自《五灯会元》

忍辱的人福报大,且能消业开智慧

忍辱的人福报大,且能消业开智慧广钦老和尚1.人家侮辱我、欺负我、占我便宜,如果我们能忍下来,不去斤斤计较别人占我多少便宜,也不去挂碍它,这样,不但宿世业缘消除,且当下便能平静无事,又能增长福慧,延长我

能找好处的人是大富贵的人

能找好处的人是大富贵的人◎ 睦香学佛后,还是有习气,包括做义工的。也有的会抱怨,观音寺义工不多,管理也不好,饭也没得吃。不像其他寺院,义工待遇很好。我想,义工不多,活多,这样我们去做,才能真正做到事情

应对“顽固不化”的人

应对顽固不化的人夏坝仁波切你的孩子,处于逆反时期,特别不听你的话,你怎么办?是孩子不对吗?不是。说明你的教育方法出了点儿问题。但不用丧失信心,只要你学会以善巧的方法和他沟通交流,并且持之以恒,不要太猛

菩萨只保佑那些肯帮助别人的人

怨--它是恨的累积,它跟嗔不同。你看有些人:你一刺激他,他马上发脾气;有些人,他把心中的恨累积在心中。不过现在的医学已经证实,从一个身心灵的角度来看,一个人经常累积负面的能量,对你身体是很不好的。你不

决定你受苦多久的人是自己

有一位高僧酷爱陶壶,听说哪里有好壶,不管路途多远他都会前往鉴赏,如果中意,花再多钱他也舍得。在他所收集的茶壶中,最中意一只龙头壶。一日,一个久未见面的好友前来拜访,他拿出这只龙头壶泡茶招待他。朋友对这

开悟就是在生命拼搏过程中的一次大碰撞

净慧长老开悟实际上就是在生命拼搏过程中的一次大碰撞。经过一次大碰撞后,我们内心深处就受到一次彻底地净化。烦恼解决不了问题,欢喜也解决不了问题,必须实实在在地去面对、去处理。我们怎样才能使自己生活幸福呢

只有知恩的人才懂得报恩

郭海东临济禅师向他的师父黄檗禅师辞 行,准备去别的地方参学悟道。黄檗禅师问道:你准备到哪里去 呢?临 济 禅 师 回 答 说: 去 河 南 或 河 北。黄檗禅师站起来,狠狠地打了临济 禅师一拳,之后,

开悟和没开悟的人

净慧法师问:虚云老和尚的年谱里面提到,老和尚在谈到老参用功的难处时说,有觉有照,不免生死;无觉无照,又落在空亡,这句怎么理解?净慧老和尚答:这个完全是功夫上的话。觉好比是一盏灯,照好比是那盏灯发出来的

不肯忏悔的人,千佛出世都救不了他

 一句弥陀,就路还家。 可惜痴人,弃金担麻---- 彻悟大师不肯忏悔的人,千佛出世都救不了他!现在贤劫千佛,过去庄严劫千佛,未来星宿劫千佛齐出来度他,也没有办法。忏悔,是每个修行人每天的必修课,甚至是

弯腰做一个直立的人

◎无 心洞山良价禅师有一次在讲经说法时没有点灯,学僧能忍问为什么不点灯,洞山禅师就叫侍者立刻点灯。然后对能忍说:请你到我的前面来!能忍依言来到洞山禅师座前。洞山禅师对侍者说:去拿三斤点灯的油来,送给这

先让自己成为有“亲和力”的人

亲和力怎么样才能用菩萨的精神和方法改变你自己呢?你要把这种精神,拿来在外面实际生活中应用。我一贯主张:学佛法不能停留在脑子里、不能停留在观念上,一定要让佛法对你的身心世界产生影响、产生震撼,才能让你有

妄想不断不能开悟

妄想不断不能开悟◎ 宣 化 参禅的目的就为着开智慧,求解脱。要专心致志来参念佛是谁?参到极点,就把一切妄想都忘得一干二净。吃饭、穿衣、睡觉都忘了,甚至大小便也忘了。这时候,风也吹不透,雨也淋不漏,

最迅速、最保证能开悟的窍决!

索达吉堪布在没有修出离心和菩提心之前,先不要修其它的法。这不仅仅是我的要求,在佛经中也如是记载着释迦牟尼佛的教言:欲成佛者,无须修很多法,只修大悲心一法即可。能够发起菩提心的那种悲心叫做大悲心,大悲心

是否开悟的区别

是否开悟的区别来果禅师没有悟的人,与大悟以后的人,前途各有不同。大略替你们讲一下子,不然,笼统下去,是不容易分别。未悟的人,眼睛是没有打开的,犹如瞎子一般。你们想想:这个瞎子还有甚么好处?一脚踏到狗屎

有归宿感的人,晚年不会苦

有归宿感的人,晚年不会苦索达吉堪布我在看一本叫和平的书,里面有段话很精彩:人一旦想到自己,心胸就会变得很狭窄,在这狭窄的空间里,即便是小问题,也会变得很大。然而,只要你开始想到别人,心中的视野就会变得

开悟不一定要打坐

◎ 圣 严随着佛法的兴盛,学禅打坐的风气也越来越流行,可是,禅宗有一句口头禅开悟不靠腿,说法不在嘴,可见得开悟不一定要打坐,真正的弘法也未必要嘴说。印度的各种宗教多半会用打坐作为修行的方法,他们认为,

蔡礼旭:从你最放不下的人放起

所以传统文化从哪里下手?从那个你最放不下的东西,先难!从你最放不下的人放起。我不是叫你抛家弃子,你不要到时候怪到我头上。放是心上不要罣碍,不要执着,那不是责任放下。有时候说话不容易就在这里,讲了人家理

谨记这两句话,你将会是一个有福的人

圣严法师人生中,我们扮演着许多角色,尽责尽份,能使我们的生活更加的充实,也能增加许多与他人相处的和睦感。保持着虚心学习的状态,多看他人的优点,不与人比较,进而能够与自己的内心独处,深切了解自我。将吃苦

懒惰的人,来世长相丑陋

佛说:懒惰或是喜欢怨言的人,果报将来会是长相丑陋,身材矮小!在两千五百年前,佛陀在世的时候,有一位波斯匿王,波斯匿王有一天率领他们的军队刚好从佛陀讲经的地方经过,波斯匿王无意间听到有一位出家师父在念经

致认为佛教是迷信的人

◎ 弘 一欲挽救今日之世道人心,人人皆知推崇佛法,但对于佛法而起之疑问,亦复不少。故学习佛法者,必先解释此种种疑问,然后乃能着手学习。佛法非迷信近来,知识分子多批评佛法谓之迷信。我辈详观各地寺庙,确有

元音老人答:我们修法的人该看什么书?

问:我们修法的人该看什么书?元音老人答:在修法前,显教的书都可以看。但重点应看明白正知见,开发菩提悲愿,建立正确身心行为的书。在师父传你法后,应该看有关修这个法的经论和其他参考书。

抱定这一个死句啃,不问开悟不开悟

莫谓无心便是道,无心更差一程路。这些话同你们讲,实在没有什么讲头;在你们还以为不十分要听;因为各人的心行上差得太远。我亦不能不尽我的天职,只好一层一层讲下去。用功的人,对于世间上名利、荣耀;冤亲、贪爱

看星星开悟的元实禅师

看星星开悟的元实禅师皆仁法师  那天和几位法师聊天,有人说道,除了世尊就没有谁看星星证道了吧?后来想了想,在禅宗灯录的记载中,看星星开悟的禅师倒还真有一位。那他到底是谁呢?且听我慢慢道来:夜晚,一弯新

做一个对自己诚实的人

做一个对自己诚实的人◎ 陈泰先世界上,自欺比欺人要容易得多,只有诚实面对自己,坦然接受自己,才能不被他人所左右,做好真正的自己。明朝有一位学者曾经说过,任何一个人,一辈子只做了三件事--自欺、欺人、被

开悟分为两种

开悟分为两种◎ 净 慧开悟一般地说有两种,一种是解悟,一种是证悟。所谓解悟,就是从理解佛法而获得的开悟。也就是理解了佛说的经典,祖师的语录,修行的法门、次第和途径,然后根据某一种法门去修。理解了、认识

忍辱的人福德大福报大

忍辱的人福德大福报大广钦老和尚1.人家侮辱我、欺负我、占我便宜,如果我们能忍下来,不去斤斤计较别人占我多少便宜,也不去挂碍它,这样,不但宿世业缘消除,且当下便能平静无事,又能增长福慧,延长我们的寿命。

开悟前后的区别

开悟前后有何区别◎ 来 果没有悟的人,与大悟以后的人,前途各有不同。大略替你们讲一下子,不然,这样下去,是不容易分别。未悟的人,眼睛是没有打开的,犹如瞎子一般。你们想想:这个瞎子还有甚么好处?一脚踏到

开悟

◎ (德)埃克哈特托利曾经有个乞丐在路边坐了30多年。一天,一位陌生人经过。这个乞丐机械地举起他的旧棒球帽,喃喃地说:给点儿吧。陌生人说:我没有什么东西可以给你。然后他问:你坐着的是什么?乞丐回答说:

说话刻薄尖利的人果报

佛在《法句经》中说:击人得击,行怨得怨,骂人得骂,施怒得怒。又说若多少有闻,自大以骄,是如盲执烛,照彼不自明。善知识说常看得自家未必是,他人未必非,便是长进。再看得他人皆有可取,吾身只是过多,便是长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