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看破、放下、自在
2024-11-02 12:12

看破、放下、自在

徐文明

倓虚法师为近代中国佛教高僧,尤其是在振兴北方佛教方面功绩卓著。他一生讲经说法,建寺度僧,行归净土,教演天台,止观双运,三学俱精,是末法时期极为难得的大善知识。倓虚法师对于佛教的修学体系很有研究,尤其是他的六字法门,言简意赅,值得研究。

倓虚法师指出:

我在各处讲经讲开示,常以六个字劝人,就是看破!放下!自在。世间上的苦恼,都是因人看不破;看不破就放不下;放不下就不得自在。能看的破!就能放的下;能放的下,就能得自在。无论任何人,也无论任何事,都是这样。看破了就放下了,放下了就自在了。看破就是般若德;放下就是解脱德;自在就是法身德。众生之所以为众生,是因众生有执迷;有执迷就是看不破;看不破就放不下;放不下就整天烦烦恼恼,是是非非,不得自在。佛之所以为佛,也并不是他另外有一个佛性,就因他对任何事理没有执迷;没有执迷就是看的破;看的破就放的下,因种种都放下,所以佛能随缘而不变;不变随缘的自在。用功的方法不在多少,如果你拿这一句话--看破、放下、自在--来做一个尺度、在每做一件事;或想一件事时,用它来测量一下,那些无明烦恼,自然就少了。如果你能把所有一切执迷看的破,成佛都有余。只是你对目前的境界打不开,让无明烦恼缠缚着,所以才轮回于生死之中。不过这种事情,说容易也极容易,说难也极难,要在寻常日用中去锻炼。

这段话是倓虚对此六字法门的最详尽的解释,其中反复强调,多方说明,足见一代大师的婆心。看破是第一步,也是至关重要的一步,世间的烦恼,就是因为世人不能看破,众生饱受生死轮回之苦,也是因为无法看破,因此看不破是一切苦难的真正原因,要想获得解脱,达到自在,必须下决心看破。能否发心看破是第一步,而恰恰是在这一点上,很多人有许多错误的认识。有的人鼓吹难得糊涂,有的人主张醉生梦死,总是想方设法增加自己的愚痴。其实这么做是极其愚昧的,不是说只要不睁眼看路,这个世界上就不存在悬崖和陷井;只要变得无比麻木,世间就不存在不幸和痛苦。通过蒙上自己的眼睛,麻醉自己的心灵,让自己变得更加愚昧和迟钝,是不可能解决任何问题的,而只会让问题变得更加严重。擦亮双眼,增加智慧,认识事实与真理,才是减少痛苦、解决问题的最好方式。对困难和苦难不能回避,只能面对,必须下决心看破。

发愿看破之后,就需要明了看破的对象是什么,应当把什么看破。倓虚法师说得很清楚,要把所有一切执迷看破。那么世间人通常又容易对什么起执迷呢?说来不难,世人执迷的、不能看破的实际上就是不愿看破的、误认为是最美好的应当追求的东西。这些东西可以分为三类,一是以衣食等为主的物质,二是以色为本的情爱家庭,三是权利、地位、荣誉、名等为主的精神需求。人们通常会认为这些东西是最重要的,是不可缺少的,是必须努力追求的。

发愿看破,明了看破对象,下一步就是怎样看破。倓虚法师也说得很清楚,必须用智慧来看破,必须和般若结合起来。心明眼亮,才能看到真相,真相往往为假相所包围,不看破假相就不可能明了真相,看到真相就等于看破了,否则想看破也看不破。美味适口,美声悦耳,美色动心,这些东西表面上全都是非常美好的,是极其动人的,其实全部是假相,是骗人的。所谓的生猛海鲜等美味实则是腐烂之物,是毒性最多、危害最大的食品。所谓的美色不过是行厕骷髅,臭秽不堪。这类事物外美而内丑,似益而实害,只是由于众生颠倒痴迷,才看不到真相,总是以丑为美,以苦为乐,以害为利,以假为实,以暂为永。只要了知四倒,破除世间法常乐我净的颠倒妄想,就能真正看破。

美色情爱是很难看破的,智者大师曾经指出:

昔闻齐高氏,见负炭兵形容憔悴,愍其辛苦,放令出家。唯一人乐去。齐主叹曰:人皆有妻子之爱,谁肯孤房独宿,瞪视四壁,自傧山林?以此观之,出家难得。

负炭兵大概相当于现在的黑煤窑工人,名为军人,实则苦力奴隶,干的是最脏最累最危险的活,而且没有人身自由。高齐之时信奉佛法,出家人地位最高,供养丰厚。齐主发慈悲心,允许他们出家,等于是使其一步登天,原以为他们会欢呼雀跃,集体出家,没想到最后只有一个人乐意出家,使得齐主也感慨万端,认识到出家难得,妻子之爱实难看破。

然而倓虚法师在这方面为世人做了一个很好的榜样,他在出家之时已有五男一女,与妻子结婚二十六年,伉俪情深,此时能够放下一切,毅然出家,实是不易。当然,倓虚法师发心出家,也是经历了一番激烈的思想斗争的。

据《影尘回忆录》:

现在我下面已有一个姑娘已出门,五个男孩,大的才十四岁,小的刚会走,又没人教养他们。三四十年来东跑西奔,没有一点积蓄,全靠这个小药铺吃饭。我走了之后,药铺无人照管必定歇业,将来全家挨饿,流离失所,这怎么办呢?然而,又一想:天下流离失所的人太多了,许别人的眷属流离失所,就不许我的眷属流离失所吗?

又想:假如我出了家之后,到各地去参方,在路上遇见我的孩子正在讨饭,这时我管他不管呢?唉!天下讨饭的孩子太多了,许别人的孩子讨饭,就不许我的孩子讨饭吗?这件事也不足深虑!

可是我的女人,在我不言语一声去了之后,她领着五个孩子,生活上一定很为难。如果她要嫁给别人,这不是于我很难看吗?以后我听说;或者在一个村里遇见她,将作如何感想?唉!又一寻思,天下的女人改嫁的太多了,这是我出家,如果我早已死去,谁能保险她不改嫁呢?况且许别人的女人改嫁,就不许我的女人改嫁吗?她今生是我的女人,前生是谁的女人?来生又要变成谁的女人呢?这事也不足挂在心上。如果真的为了妻子的事情,而连累了自己的一生;其实何止一生,恐怕生生世世的,永远沉沦下去了!

这段记载当是倓虚法师当时心中激烈斗争的实录,他事实上是深爱妻子的,并不是没有感情、不负责任的人,可是怎样才能算是真的爱呢?在一条沉船上同舟共济,同生共死,共同轮回生死,就算是爱吗?即使不离开家庭,就能保证一直负责吗?如果因为身患急病或其他难于预知的原因而死,妻子不一样受难吗?出家或许会导致妻子流离失所,但在家就能保证她们不流离失所吗?在倓虚法师所处的兵火战乱、民不聊生的时代,有多少在家人经历妻离子散的惨痛呢?多少孩子乞讨,多少女人改嫁,这些人间惨事无一日不发生,不出家的人也焉能幸免!

倓虚法师并不自私,他出家的目的是潜心佛典,得到真实的修行,将来遇见她们,也劝她们念佛修行,了生脱死。看破红尘,决然出离,事实上是对家人的大爱、真爱,是化贪爱为慈爱,由同死到共度。

总之,经过一番较量,倓虚法师还是战胜了贪爱,决意出家了,把世俗之念都放下了,实现了一无牵挂,万缘皆空。

美食财富难以看破,妻子情爱难以看破,权利虚荣同样难以看破。曾有这么一个案例,一个北欧国家的军官被克格勃发展为间谍,他之所以愿意当间谍,不是为钱,也不是为色,只是因为他所在的国家很小,军队规模也小,他永远不可能当上将军,克格勃抓住他这一弱点,让他到苏联,秘密为其授衔,让他成为苏联将军,并每月向他发一笔数目很小但确实是苏军将军应得的薪水,正是为此,他心甘情愿地成为了间谍,结果后来被发现,成了阶下囚。

因为虚名而受实害的例子实在太多了,很多人对权利、地位、荣誉、名声等虚幻无实的东西特别迷恋,结果外面风光,内里受苦,日子极不好过,还不肯承认。倓虚在这方面同样做了一个好榜样,他在初出家时,由于已经四十三岁,人到中年,但还得从地位最低的小沙弥做起,很多人放不下架子,而倓虚法师则毫不计较,顺利通过了这一关。

无论是食物、情色还是名声,其实都是我所,这些东西看不破,还是因为有我见,对自我看不破。如果连我都看破了,就没有什么看不破。试想我身,本由四大五阴构成,四大如毒蛇,五阴皆怨贼,六入若空聚,色如聚沫,受如水泡,想如阳焰,行如芭蕉,识如幻化,本来就是无常无我、虚幻不实之物,而且污秽不净,三十六物充满,不过行厕粪袋而已,有何可取?身既如此,受想亦然。勤修四念处法,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行无常,观法无我,就能打破对自我的迷执,没有了我执、我见、我慢,还有什么看不破。

看破是第一步,也是最关键、最艰难的一步,这一步做好了,放下就相对容易了。看破是理,放下是行,看破了,自然就放下了。放下既是第二步,也是对第一步的检验,真放下了,就表明确实看破了。有的人表面了什么都看破了,说起道理来头头是道,真要让他放下,却又瞻前顾后,推三阻四,犹犹豫豫,总是下不了决心,不能付诸行动,这表明他事实上没有看破。

放下就是解脱,就是休息万缘,了无牵挂,就是一身轻松。放下本来是最轻松、最容易的,然而事实上绝大多数人都做不到,他们宁可披枷带锁,宁可作茧自缚,就是不肯放下。因为很多人披枷带锁习惯了,让他们放下,就跟割他们身上的肉似的。

在家固然放不下,出家亦未必能够真正放下。有的人贪恋住处大寺,热衷于名闻利养,喜欢交结权贵,攀扯富豪,勾连名流,真是披上袈裟事更多,出了这家进那家,又哪里能够放的下?

放下,也不只是放下世间有为法,而是一种更高的境界。据《黄龙慧南禅师语录》卷一:

上堂,举严阳尊者问赵州:一物不将来时如何?州云:放下著。尊者云:既是一物不将来,放下个什么?州云:担取去。尊者言下有省。师颂云:一物不将来,肩头担不起。言下忽知非,心中无限喜。毒恶既忘怀,蛇虎为知己。光阴几百年,清风物未已。

即使一物不将来,亦须放下,何况世间万缘!世人已经形成了担取负重的习惯,肩头若无一物反而不自在,是故遇有著有,遇空担空,自道一物不将来,其实心负须弥山,是故赵州令其放下。

真能放下,自然随缘任运,一切自在。自由自在是人的本性,也是人最根本的追求,到此境界,则与法身合德,故与法身德相应。自在须自了,不是自了境。自在是休歇万机,不是躲避万缘,不是单靠避入深山就能到达的境界。自在不是躲清闲,不是只管自己,不是追求自我解脱。

倓虚法师一方面主张看破、放下、自在,一方面又宏法、建寺、安僧,宏法即是看破,建寺即是放下,安僧即是自在,二者表面上矛盾,实则一体。宏法演教,就是为了让众生获得般若智慧,有了智慧才能看破,虽然讲经说法几十年,实则无法可说。建寺就是放下,寺院为功德丛林,是红尘中的绿洲,是火宅中的凉池,有此丛林,才能使众生得以休歇身心、放下万缘,而对法师来说,都是随缘成就,了无牵挂,并不是一种负担。办学安僧,培养人才,收徒度众,就是自在,僧众安则己安,众生乐则自乐,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自在绝对不是一个人自己的事,共业不除,自业难了,众生不得自在,自己何从自在?

此六字法门不仅是倓虚说法度众的法宝,也是他自己一生修行践履的写照,他真正做到了看破、放下、自在,于乱世而不动心,生的洒脱,走的安然,值得后世崇敬效法,不愧为人天导师,万世模范。

End

顺其自然可得自在之心

◎ 墨 墨有人问洞山禅师:我们如何躲避寒暑?禅师回答:何不向无寒暑处避?这人又问:什么地方才是无寒暑处?禅师答:寒时寒杀阇黎,热时热杀阇黎。(阇黎:梵语音译,指高僧。)其实,禅师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寒冷

观自在菩萨的“自在”

观自在菩萨是指谁?依照字义来看,观是观察的意思。观是用眼去观,但这里不是以眼睛的眼,而是以心眼、慧眼的眼来观察这世间的一切法。自在即是自由,我们说他自由自在地生活,或小鸟在天空中自由自在地飞翔,但这并

来去自在的庞居士一家

庞蕴居士,字道玄,是唐代著名的在家禅者,他曾在马祖道一、石头希迁座下习禅,与丹霞天然、药山惟俨、百灵、大梅法常、洛浦、仰山慧寂等当代知名禅师频相往来,悟境甚高,后世誉称他为中国的维摩诘,与傅大士并称于

自在于生死

◎ 谈锡永去年我游落基山,在山脚小镇一家专卖化石的小店中,亲眼看到一亿九千万年以前,也即是侏罗纪时代生命死亡的恐惧。我把这块海虾化石买回来,在石上题了四个字:沧海留痕。这片化石应该即是认识死亡的最好教

随缘自在

◎ 庞玉梅 人们常提起随缘,我对随缘的理解是随遇而安,不论遇到什么人或事,都能用平和的心态去看待。人的一生会遇到无数大大小小的事情,若事事加以计较,总会显得很琐碎而没有意义。 随缘自在的人生一定是有主

刘素云:怎么样才能得到解脱,才能得到自在?

我今天讲的题目是「万境归心一真道,如悟一心破尘劳」,上下二句话都没离开这个心,所以今天这堂课中心的就讲这个心,依题解义不难看出,是不是?这个心就是我们这节课讲的重点。关于这个心,咱们先从浅的地方说,这

刘素云:刘素云居士的姐姐预知时至自在往生

我们今天早晨看到刘素云传给我的一封短信,她姐姐往生了,预知时至,时间一分一秒都不差,走的那麽自在、那麽潇洒,往生前几分钟还说说笑笑,说走就走,上品上生啊!不是凡人,极乐世界菩萨到这来给我们表演的、给我

心无挂碍 得大自在

有一个人搭船去英国,途中忽遇风暴,全船的人都惊惶失措,他看到一位老太太非常平静地在祈祷,神情安详而又幸福。等风浪过去,全船脱离险境,这人好奇地跑过去问老太太:你怎么一点都不怕呢?老太太说:我有两个女儿

宽容生爱,便笑得自在

我们的心就好比是一个容器,当爱越来越多时,仇恨就会被挤出去,宽容生爱,学会人生的退步,也就能感受布袋和尚开口便笑的大自在。手执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心地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布袋和尚《

心中少欲知足、无贪无求,才能轻安自在

修行最重要的,就是心中少欲知足、无贪无求,才能轻安自在;人生什么都是幻化无常,假使存着计较的心,只会造成身心的苦难。所以《八大人觉经》的第二个警觉,就是让我们知道多欲为苦,生死疲劳,从贪欲起;少欲无为

记住这四句话,到哪里都能自在

绍云老和尚虚云老和尚在世经常说:随缘就是家乡,放下就是道场。随缘,不过分追求。你到那里,那里人干什么事你就和他一样干,那就是随缘。随缘,那里人就把你当自己人。你也不和别人搞两样,别人也对你热情。你能把

观自在菩萨的十种“自在”

◎ 明 华 《心经》开篇就说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观自在菩萨,又称观世音菩萨,民间俗称观音菩萨顾名思义,无论观世音菩萨还是观自在菩萨,都有其特殊之蕴意。那么,观自在菩萨究竟有哪些自在?观自在菩

人不能过得自在,只因有太多的挂碍

觉醒法师百丈怀海禅师是唐代著名的禅宗高僧,我国丛林清规的制定者。他曾写有一首《一任清风送白云》诗歌,这首诗歌在禅门中流传久远,成为历代赞叹出家人悠闲生活的名诗。诗云:幸为福田衣下僧,乾坤赢得一闲人。有

自在的福报

自 在 的 福 报◎ 佚 名佛法放在第一位,修行放在第一位,其他的都随缘。在六道轮回中,我们当过明星,当过国王,当过农夫,当过富翁,当过乞丐,也无数次地次穷死过、饿死过。这有什么呢?世间的这些名闻利

看破、放下、自在

看破、放下、自在徐文明倓虚法师为近代中国佛教高僧,尤其是在振兴北方佛教方面功绩卓著。他一生讲经说法,建寺度僧,行归净土,教演天台,止观双运,三学俱精,是末法时期极为难得的大善知识。倓虚法师对于佛教的修

大彻大悟后方能自由自在

莲池大师【原文】贫者忧无财,慕富人之为乐,而不知富人有富人之忧也。贱者忧无官,慕贵人之为乐,而不知贵人有贵人之忧也。贫者、贱者、富者、贵者各忧其所不足,慕王天下者以为穷世人之乐,而不知王天下者有王天下

自在解脱

◎ 界 诠 佛教信仰的主要内涵在于向佛陀学习,即所谓学佛。佛是觉者、智者,具足无量慈悲、智慧、威力、功德。学佛即学佛的智、觉、慈悲、喜舍。佛是断除一切烦恼,具足大觉圆满。我等学佛者,在断除烦恼,寻找大

修行中自在排在第一

修行中自在排在第一◎ 大 愿《证道歌》上法身觉了无一物你要看清楚,当我们的心安在生命本然纯净状态的时候,这个是法身觉了。《证道歌》这四句话就是启示我们:修行首先要法身觉了,也就是觉悟到生命就是价值。今

佛陀有十种不可思议的自在法

《八十华严》中,列出了诸佛世尊的十种自在法,大家可以一起了解一下:第一自在法:一切诸佛世尊对于一切法都得自在,而且明了通达种种言辞解说,演说各种法都辩才无碍。也就是说,佛不但通达所有的语言,而且对所有

放下一分,便得一分自在

钟茂森这世间有很多大老板,也学佛的,来跟我讲,他觉得挺羡慕我的,你现在什么心都不用操,真的是一天到晚笑容满面,快快乐乐,他说我们很辛苦。为什么辛苦?财产太多,财多也累人。当然不是说要每个人都要学我,把

菩萨的十种自在

广超法师观自在菩萨是指谁?依照字义来看,观是观察的意思。观是用眼去观,但这里不是以眼睛的眼,而是以心眼、慧眼的眼来观察这世间的一切法。自在即是自由,我们说他自由自在地生活,或小鸟在天空中自由自在地飞翔

元音老人答:什么叫观自在?

问:什么叫观自在?元音老人答:观照自己在本位上不动摇。这个自己不是肉身的自己,了了灵知才是自己。但又不住了了灵知。

元音老人:解密三个字—“观自在”

观自在菩萨。佛举出观自在菩萨作为我们修行人的典范,要我们向观自在菩萨学习。这部经为什么用“观自在菩萨”这个名字,而不用“观世音菩萨”呢?这是两位菩萨吗?不是。观自在菩萨就是观世音菩萨。观自在是以果地功

简单才是安闲自在

◎ 智 藏佛祖说:欲望微小的人,内心坦然,没有什么担心和害怕的事,遇到事情总可从容应对,没有什么缺憾。在一定时期内,人的能力、处境以及拥有的资源是一定的,有没有担心的事、能不能把事情办好、会不会留下遗

自在与牵挂

自在与牵挂◎ 本 性近日,读禅诗。慧开禅师诗曰: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法演禅师诗曰:洞里无云别有天,桃花如锦柳如烟,仙家不解论冬夏,石烂松枯不记年。呀,好自在

一日禅:快乐而得自在

自在就是热爱自己的职业,以做好自己的本分事为自在这样你会永远快乐而得自在佛教讲身心自在并不是放荡不羁、无拘无束而是内心清净无染不随境转的自由自在真正的自在是内心造就的而不是外在环境给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