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培养德行又能远离祸害的三种做法2024-10-11 10:16
不责备别人的小错,不揭发别人的隐私,不惦念以前的嫌隙,这三者不仅可以培养德行,还能让自己远离祸害。俗话说得好: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一点过失都没有的人,世间上是找不到的。对于别人的缺点,就算有些地方看不惯,也不要随便说出去。尤其是别人的隐私,千万不要到处散播。
《格言联璧》云: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弘一大师也曾说:吾每日思己之过都来不及,哪里还有时间批评他人是非?
可现在有些人不是这样,他们特别喜欢说是道非,稍微看到一点、听到一点,就赶紧添枝加叶地传播。甚至骂人的时候,故意揭露一些隐私,把别人伤得体无完肤。这是非常不厚道的行为。
古人言:骂人不揭短。不管在什么情况下,人都要学会留口德,管好自己的舌头。当然,语言的善恶关键在于心,心里怎么想的,口中才会怎么说。所以,要想管住舌头,首先应培养自己的德行。
《菜根谭》云:不责人小过,不发人隐私,不念人旧恶,三者可以养德,亦可以远害。不责备别人的小错,不揭发别人的隐私,不惦念以前的嫌隙,这三者不仅可以培养德行,还能让自己远离祸害。
憨山大师在《醒世歌》中也讲:休将自己心田昧,莫把他人过失扬。这是古人的处世之道,我们应当引以为鉴。
现在很多人一提到别人的过失,便兴致勃勃、积极发言,甚至添油加醋、颠倒黑白,然后谣言一传十、十传百,如此对别人的伤害极大。
其实,宣扬别人的恶行,也等于自己作恶。过多评论他人、说人是非,不但有损自己德行,也会因此与人结下怨仇,祸延及身。
所以,一个德行好的人,听到是非后会闭口不言,不妄加评论,更不会到处传扬。印度哲学家白德巴也说:能管住自己的舌头,是最好的美德。
不责人小过
不责人小过,就是不指责别人的小过错。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小的过错更是难免,对人的小过错,最好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装糊涂,以宽容待之。
相传古代有位老禅师,一日晚在禅院里散步,突见墙角边有一张椅子,他一看便知有位出家人违犯寺规越墙出去溜达了。老禅师也不声张,走到墙边,移开椅子,就地而蹲。少顷,果真有一小和尚翻墙,黑暗中踩着老禅师的背脊跳进了院子。 当他双脚着地时,才发觉刚才踏的不是椅子,而是自己的师父。小和尚顿时惊慌失措,张口结舌。但出乎小和尚意料的是,师父并没有厉声责备他,只是以平静的语调说:夜深天凉,快去多穿一件衣服。而且,自此,只字不提。
老禅师这种宽容的无声的教育,给犯错的弟子提供了反省的空间,使其悔悟,自戒自律。
我们可以想像听到老禅师此话后,他的徒弟大概会醍醐灌顶,五内震撼。而且,此种宽容大度的做法,还会警醒他人,据说,那之后,再也没有人夜里翻墙出去闲逛了。
现在的老总和领导干部,尤其需要这种不责人小过的大度和胸怀。《左传》曾云:不以一眚掩大德,是说不因为一个人有个别过错而抹杀他的大功绩。一个人,只要干事,就可能出错。作为公司员工或者单位工作人员,凡是有强烈的事业心且勤奋工作而不愿混日子过的,再谨慎再考虑周全的人,也难免马失前蹄,忙中出错。这时候,就需要老总或者领导,全面考虑一个员工或者部下的大德,只要那一眚没有造成影响大局的负面影响,最好不要当面指责,至多蜻蜓点水,点到为止,给员工或者部下留出自我反省纠正错误的时间。这样,你的员工或者部下感觉到你所给予的尊重,会更加努力认真细致的工作。你也会赢得员工或者部下加倍的尊重、爱戴和忠诚。
对员工或者部下求全责备,动辄得咎,偶有小错,即揪住不放,甚至声色俱厉,指斥詈骂,就会使员工或者部下感到人格不被尊重,颜面尽失,或许会引发逆反对立情绪,小错不改,又酿成大错,而且,你在员工或者部下心里的权威也会渐渐消失,甚至会众叛亲离,引发公司不景气或者树倒猢狲散、单位一盘散沙工作效率低下的严重后果。这样,目的与效果严重悖谬,适得其反。
不发人阴私
不发人阴私,就是不公开他人的隐私。换句话说,就是尊重别人的隐私权。何谓隐私权?《辞海》中对隐私权的解释:公民依法享有的不公开与其私人生活有关的事实和秘密的权利。在《世界人权宣言》中,明确规定任何人的私生活、家庭、住宅和通信不得任意干涉,他的荣誉和名誉不得加以攻击。
有这样一个故事:
某纽约商人看到一个衣衫褴褛的铅笔推销员,出于怜悯,他塞给那人一元钱,不一会,他返回来,从卖笔人那儿取出几支铅笔,并抱歉地解释自己忘取笔了,末了说:你跟我都是商人,你有东西要卖。几个月后,再次相遇,那卖笔人已成为推销商,并感谢纽约商,你重新给了我自尊,告诉了我,我是个商人。
那纽约商人一开始确实是出于怜悯,塞给铅笔推销员一元钱。但后来之,再从铅笔推销员手里取走几支铅笔,就是尊重后者当时衣衫褴褛,身处生活窘境的隐私,以避免铅笔推销员自惭形秽,丧失个人尊严,丢失通过奋斗改变个人生活现状的勇气。那纽约商人重新给了铅笔推销员自尊,才让一个卖笔人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推销商。无疑,那具有高度的文明素质懂得尊重他人的纽约商人也赢得了一个推销商的尊重。
不念人旧恶
不念人旧恶,就是不将别人过去的错误或者与自己的过节挂在心上,而是从大局出发,与他和善相处,还要看他的长处,并善于利用他的长处。
在这方面, 鲍叔荐管仲的故事最有说服力。
春秋时,齐襄公被杀后,公子小白和公子纠为争夺王位而战。鲍叔助小白,管仲助纠。双方交战中,管仲曾用箭射中了小白衣带上的钩子,小白险遭丧命。后来小白做了齐国国君,即齐桓公。齐桓公执政后,任命鲍叔为相国。可鲍叔心胸宽广,有知人之明,从五个方面肯定管仲是治国安邦的良相,坚持把管仲推荐给桓公。齐桓公也是宽容大度的人,不记射钩私仇,采纳了鲍叔的建议,重用管仲,任命他为相国。管仲担任相国后,协助桓公在经济、内政、军事方面进行改革,数年之间,齐转弱为强,成为春秋前期中原经济最发达的强国,齐桓公也成就了九合诸候,一匡天下的霸业。
今天,一个老总或者领导,要真正做到不念人旧恶,其前提是一个人宽广博大的胸怀。气量宏大,浩如海洋,真正做到宰相肚里能撑船,才能容得下与自己有旧恶的人。心胸如麦芒,气量狭小,锱铢计较,睚眦必报的人,一定容不下与自己有恶的人。
其好处是用人不弃仇,仇雠必感恩,感恩当回报,其回报的分量,自然超过一般人。用人不弃仇,既可消减敌人的精锐,又延揽天下英才,壮大了自己的队伍,一消一长,善莫大焉!
哲理故事
努尔哈赤是清朝的太祖皇帝,当年,他统一女真各部时,历尽了千辛万苦。有一回,他率兵攻打翁鄂洛城,城中的两个首领鄂尔果尼和洛科,先后用暗箭射伤了他,鲜血直流,昏迷过去,险些丧命。数日后,努尔哈赤的军队攻下了翁鄂洛城,俘虏了鄂尔果尼和洛科。众将士要为努尔哈赤报仇,想把这两个人碎尸万段,却被努尔哈赤拦住了,他说:两军交锋的时候,大家都在尽最大努力取胜,所以他们才会拿箭射我。他们的行为,只不过是忠于职守而已。所以,怎么可以因为他们用箭射伤了我而处死他们呢?这样勇敢的人,不但不应该受处罚,而且还应该受奖赏才对!随后,努尔哈赤下令,封赏了这两个人。消息传到了女真各个部落,大家对努尔哈赤的大度称赞不已,于是万众归心,纷纷前来归顺。多年以后,努尔哈赤终于统一了女真各部,建立了丰功伟业。
赏赐自己的仇人,既是一种大度,也是一种聪明的处世智慧。连自己的仇人都赏赐的人,一定是一个英明的圣主,所以值得依靠和信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