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科学vs宗教?不,科学与宗教携手并行
2024-12-03 11:42

2007年新加坡高校入学考试出了一道作文题:科学提倡怀疑精神,宗教信仰镇压怀疑精神,你对此认可多少?

科学与宗教(资料图)

基于某些历史原因,宗教曾经被扣上封建迷信的大帽子。尤其是在近代自然学科崛起后,宗教神学中的某些理论受到一次次攻讦,并不断被证伪,因此在很多人看来,科学成了认识世界的唯一标准,宗教则成了蛊惑人心的说辞。

著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罗素在1935年出版了一本作品,名叫《宗教与科学》。在这本书中,他历述了自文艺复兴以来科学与神学的冲突和斗争,并且认定每次斗争的结局都是科学战胜神学。

罗素认为,在科学的紧逼下,宗教及其神学观不得不一次次地进行自我修补,为神明的真实存在而强行辩解。

伯兰特罗素(资料图)

其实,罗素的这一观点是偏颇的,他所叙述的科学与宗教的战斗是特定历史时期、特定宗教环境的产物,并不能就此以偏概全。宗教信仰之是否是正信,究其根底还是人的因素。

泰戈尔曾鲜明地批评道,宗教就会像财富、荣誉或家族那样,仅仅成为一种人们引以自豪的东西。正是由于宗教自身的持身不正,才使人们有了诟病的理由。若分析偏见的源头,可从内外两个因素入手:

内因起于宗教本身,其宗教神学观的设定、宗教的义理、教团组织的社会作用以及传教方式等内容,都会影响到世人对该宗教的认知。究竟是宗教还是邪教、是信仰还是迷信,往往只有一线之隔,一旦跨过禁区,就会使正当的宗教信仰走向偏执的另一端。

在中国传统的文化语境中,宗教是宗和教的合称。宗,立足于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族体系,师生、师徒之间的文化传承则属于其广义上的延伸。在百姓整体文化水准和道德素养都不高的时代,宗族间的礼制和权威成为制约人们道德底线的有效法则。

宗的意义不仅仅是个团体的代称,同时也是凝聚力的有形体现。因为拥有共同的信奉,所以才成为不可分解的团体。在宗的团体中,法先人、学圣贤是众人共同信奉的标准,此即教的意义。

教,即教化,以圣人之理念教化民众,使众生可以明本来之真相、悟自然之道体。开悟,本是宗教之于信仰者而言的第一要务。或曰明心见性,或曰真修实炼,最终目的是希望人们能够通过努力以超越有形有相的限制,达到灵魂和肉体上的双重飞升。

此飞升,并非单纯指得道成仙的脱化,更含有鲲鹏之化的人生境界的蜕变。使每一个人能够成为更好的自己,这是宗教教化的根本使命。宗教在完成本身的神学信仰之前,必先要肩负起相应的社会责任。普度人无量,度人即度己,这才是对宗教的正信。

不可否认的是,在宗教发展的历史过程中,某些偏见偏信之人也曾利用众人的信仰行苟且之事。

以道教为例,部分身披三宝衣之人,行的不是祖师教诲,却在用仙真留下来的术数欺诈信众。如此一来,教门便有了藏污纳垢的嫌疑,宗教本身的威信力也会逐步下降。害群之马的破坏程度,要远远高于正身立教的力量。

在被人批为封建迷信之前,先问问自己,曾经立志修行的那颗初心是否还在?

外因方面,可归结于人们对宗教的人云亦云,试图以管窥豹,最终只会沦为贻笑大方的结局。保持独立的判断能力,避免偏听偏信,避免主观妄断,这是说给宗教信仰者和科学研究者共同倾听的箴言。

恩格斯曾经对宗教一词下了定义,他认为:(宗教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在这种反映中,人间的力量采取了超人间的力量的形式。

关于唯物主义对宗教的批判(资料图)

在宗教发展的历程中,确实存在某些愚迷阶段,但这样的愚迷并不等同于成熟的宗教。在漫漫历史长河中,宗教能够历久不衰的原因是值得深思的

如果真如他人所讲,对神明的信仰只是对超自然力量的误解和幻想,随着人类文明的开化,这样的幻想终将一一破灭,那么宗教的信仰之路也必将走到尽头。但历史却早已经证明这一假设是错误的。

仍以道教为例:回首道教的发展史,从原始鬼神崇拜到周王室的天道信仰,从先秦道家的大道理论到黄老道的无为而治,从祖天师立教到寇谦之改革,从唐王朝的崇道盛景到宋元时期的力图救世,从上清、灵宝的信仰流变到正一、全真的教派传承,道教虽然讲求的是对一门宗教的信奉,但却并不是关起门的自我修炼,也不是唯我排他的极端主义。

寇谦之祖师图(资料图)

宗教不但要承担起信徒信仰需求的变化,更要有经世济人的社会责任。如果单纯地只是看到道教中某些术数之徒的蝇营狗苟,便以此作为道教的代名词,这样的判断就值得玩味了。

宗教中尤为强调宗教体验的内容。想要正确地评断一个宗教的,最好的办法就是走进它的内部,参与它的宗教仪式,用精神和灵魂去感知它的义理与教化,而非是用所谓科学的态度去批判它存在的合理性。

真正的科学,乃是一科之学问,其指代的不仅是自然这一学科。人文社会学科有它独有的规律性,用研究自然科学的方法去研究宗教,只会发现处处都是矛盾,于此基础下做出的定论很有可能成为悖论。

况且,宗教神学的内容其实早已经超越了自然科学所能检测的范畴。科学是对待万事万物时理应保持的严谨态度。宗教自然不应该提倡盲目地相信,否则便是洗脑;那么科学就可以武断地去质疑一切吗?相信这个答案不言自明。

爱因斯坦说:没有宗教的科学是跛子,没有科学的宗教是瞎子。科学与宗教虽然在研究内容上有差别,甚至存在某些相悖的地方,但这并不等于科学就一定与宗教是敌对的状态。

道教的炼丹家相信服用金丹可以得道成仙,却意外地在理化领域取得了突破;道医和内丹学相信通过对气的导引可以实现益寿延年,于是便有了如今仍在流行的道家健身功法;道教传承并发展的阴阳理论甚至奠定了莱布尼茨的计算机原理基础

宗教与科学并存的状态不只存在于道教中,哥白尼、伽利略等等都是教士出身,爱因斯坦、普朗克、达尔文等人研究科学的动力是发现了上帝创造世界的美妙,而牛顿在研究神学之后公开承认了耶稣的先知身份。这一话题,甚至延伸到了当今热门的量子力学与宗教神学的对应关系。

其实,不论是由宗教走进科学的大门,还是从科学中开始追寻信仰的殿堂,二者在认识世界和认识内心这两个方面均有共同的目标,即如何提升人的本体意识,二者都是在探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命题。

片面地相信某一种言论或认知方式,都是迷信。迷信科学与迷信宗教,在本质上并没有什么不同。

宗教信仰并不等于虚幻,科学结论也并非全部都是真实,二者关系需要辨证地理解,唯有此才是理解人生存在的最好立足点。

End

从艺术到宗教

◎ 蒋 勳在中国历史上,晚唐和南朝的文学,其实都属于感伤美学。从李叔同早期的诗句中,我们可以很清楚的看到,灿烂华丽后的幻灭,隐隐含着一股忧伤。这也许跟他父亲早逝,母亲坎坷的偏房命运戚戚相关。他虽然出生

李炳南:佛教和其他宗教有何不同之特色?

问:佛教和其他宗教有何不同之特色?(胡美月)答:在因地讲,他教重信受服从,佛教则重信解觉悟。在果地讲,他教不断生死轮回,佛教独能得到不生不灭。在崇拜讲,他教推重天帝最尊,尝罚由之,佛教则视天帝为凡夫,

疫情下物我关系的宗教学反思

◎ 温金玉一场突如其来的病毒袭击了我们,让传统喜庆的春节笼罩在恐慌与焦虑的气氛之中。疫情发生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始终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全国上下紧急行动,全力奋战,广大医务人员无

佛教可平衡科学的发展

佛教可平衡科学的发展◎ 文 珠近百年来,由于科学的长足进步,的确已经改善人的生活环境,改善人的医药服务,改善人的卫生设备等等。例如,现代建筑造型的美观,室内设计的进步,卫生设备的讲究,空调控制的便利,

果子的宗教想象

◎ 孙英刚水果是中古时期佛教寺院的重要食物来源,不但可以作为时药,还可以在过中之后榨汁饮用,补充能量,也就是作为非时药。水果对于佛教的重要性,可以从佛经屡屡出现的佛祖关于水果的谈话、佛教文献中数量众多

宗教与迷信之区别

宗教与迷信之区别◎ 惟 贤 宗教与封建迷信是有很大的区别。一、产生的来源不同封建迷信来自民间,涉及民间的习惯、民间的传说、民间的理想、民间的愿望。而宗教的产生有其历史、教主及教义,既有产生的历史根源

佛学可化解科学的危机

◎ 文 珠 回顾近年科学的导向,是毁灭性武器的发明,多于建设性的设备。假如第三次世界大战爆发,假如核子战争发生,世界人类的悲惨结局,科学家们实难辞其咎。当时代杂志,最近访问前苏联领袖戈巴卓夫,问他美苏

“性空”与科学契合

性空与科学契合◎ 真 如 一位从事物理科学研究的科学家,后因笃信佛法而尽舍家财,护持世界各地佛教道场,此人叫沈家祯。他在《金刚经的研究》一书对空有精辟的论述:今天想提出供各位参考的,即是佛所说凡所有相

我的宗教经验

我的宗教经验太虚大师我初出家,虽然有很多复杂的因缘,而最主要的还是仙佛不分,想得神通而出家。所以受戒、读经、参禅,都是想得神通。当出家的最初一年,是在这样莫明其妙的追求中。第一年已经读熟了法华经,每日

元宪宗举行宗教辩论

元代的大臣郝经给元世祖忽必烈的上书《立政议》中对元宪宗蒙哥的评价:先皇帝初践宝位,皆以为致治之主,不世出也。既而下令鸠括符玺,督察邮传,遣使四出,究核徭赋,以来民瘼,污吏滥官,黜责殆遍,其愿治之心亦切

评《真宗教旨》

◎ 杨仁山 十余年前,获《真宗教旨》一卷,悉心研究,觉与经意不合处颇多,遂参注行间,以备刍荛之采。真心论道,不避忌讳,所谓个中人方谈个中事也。近时泰西各国办理庶务,日求进益,总不以成法为足。贵宗广布佛

宗教文化存在盲区

近日,学者楼宇烈在家中接受《新京报》记者的访问。楼宇烈研究佛学多年,访问即从佛教切入,从中国传统文化的包容,谈到人们如何认识自我安放身心,最后又回到宗教教育问题。    新京报:你提到以佛治心,佛

古丝路之宗教音乐交流融合

古丝路之宗教音乐交流融合--以唐代法曲为例◎ 陈 然丝绸之路是东西方不同文明间交流互鉴的桥梁。音乐作为一种视听艺术,能够超越语言障碍进行传播和交流。从汉代丝绸之路开辟之始,音乐文化交流就日益频繁起

佛学与宗教及科学

◎ 太 虚佛学的本质固为美满,而流行在世界上,必须适应于社会文化,方算真俗不二、圆融无碍的大教。现在世界文化,大致不出宗教与科学二种:宗教为富于情意的,其力量在团结人心;科学为富于理智的,其功用在能分

“一孕傻三年”有无科学依据?真相不容小觑!

内容导读吴女士刚生完孩子不久,发现自己现在经常忘东忘西,找手机是常事,还经常烧水不开开关,洗衣服不放洗衣液听说一孕傻三年,好像确实是这样啊!但从医学上来说,这种说法靠谱吗?1、问:一孕傻三年的说法有科

陈兵:佛法对科学心理学及现代文明的启迪

佛法对科学心理学及现代文明的启迪佛教心理学年久资深,内涵丰富,除了在佛教修行和心理治疗、世俗应用上具有的实用价值外,它最值得重视的用途,应该说在于对科学心理学乃至整个人类科学和人类现代文明所提供的智慧

陈兵:佛法对科学的启迪

人类学家贝尔预言:后现代社会将出现神圣的复归。这种神圣的复归自然少不了对东方古老佛教的关注,首先表现在科学研究方面。从16世纪以来对物质世界作分门别类的割裂的研究,经过几百年的蓬勃发展,从开出许多交叉

科学vs宗教?不,科学与宗教携手并行

2007年新加坡高校入学考试出了一道作文题:科学提倡怀疑精神,宗教信仰镇压怀疑精神,你对此认可多少?科学与宗教(资料图)基于某些历史原因,宗教曾经被扣上封建迷信的大帽子。尤其是在近代自然学科崛起后,宗

轰动欧美!海外科学家公布铁证:中药轻松杀死癌细胞

  1中国传统医学的一次伟大胜利:  复方苦参注射液,获准治疗各种癌症肿瘤  墙内开花墙外香!  日前,澳州阿德莱德大学科研团队,  在世界权威学术周刊《肿瘤学目标》上发表重大研究成果!  科学家宣布

科学实验证灵魂存在 佛教竟说“灵魂不存在”

中国有句古话:人死如灯灭。但随着科学的进步与发展,人们对人体的死亡有了新的看法。物理学家用科学仪器证明灵魂存在俄罗斯著名科学家、世界著名的人脑研究所的维得罗夫斯基教授对记者说:俄罗斯的科学家经长期观测

科学惊人发现:付出与回报之间有秘密能量转换

说起因果律,人们都会点头认同,因为物质世界是有规律的,所以无论是理论界的、自然界的因果律,人们都认同:如老是倾倒脏物会污染水源,滥砍树木会造成沙土流失但对于一些肉眼不能直接观察到的因果循环规律,一些人

施一公:生命科学认知的极限

清华大学副校长、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施一公教授在未来论坛年会上发表题为《生命科学认知的极限》的演讲。与以往不同的是,施一公此番并未局限于生命医学,他从人类生命饱受心血管疾病、癌症和

认知塌了,所谓的“迷信”,可能是超级科学!

认知塌了,所谓的迷信,可能是超级科学!内容导读随着量子卫星上天,有关量子的事科普一下: 当代科技最前沿发现了什么?竟然颠覆人类世界观!我们的世界,因为几个最新的科学,全乱了!一、搅乱了世界的3项科学成

科学研究表明:行善能延长人的寿命

导读:正念常存会激发免疫细胞更活跃,善良正直的人更加健康长寿。科学论证善恶有报,行善能延长人的寿命英美两所大学--加德夫大学与德州大学的联合研究显示,恶有恶报有科学根据。统计发现,少年罪犯的身体虽然常

用科学解释佛法为什么不可行?

所谓科学,不外是用分析、归纳的推理方式来观察、解释自然的现象,从理论而言,是属于逻辑的范围;从实用而言,是有系统的组织。能够言之成理,属于逻辑的科学;能有实际的功用,则是经验的科学。不过,逻辑的理论科

素食者更加聪明? 科学研究揭秘真相

素食者更加聪明? 科学研究揭秘真相《大戴礼记》云:食肉勇敢而悍,食谷智慧而巧。这是素食可提高智慧之说,见于我国最早之古代典籍。此说对年轻的知识分子来说非常重要,可惜后之提倡素食者,多从因果业报和戒杀护

雪漠:人为什么在走投无路时,才和宗教搭上关系?

◎问:有一种现象,很多人都是在人生不得意时跟宗教结下了不解之缘。有人说:信仰宗教是弱者的表现。人为什么在走投无路时,才和宗教搭上关系?●雪漠:许多人只有在走投无路时才去关照精神。平时,他的心灵被外部的

辟谷的科学性

短期辟谷对辟谷者的健康是有益无害的,可是许多人不知道辟谷是何物,为了全面的让人了解辟谷养生,辟谷减肥的医学原理,在此做一个简单的剖析。现代医学研究表明,人体衰老和疾病,主要是大肠里宿便的堆积和发酵,产

刘先和:佛学与科学

佛学与科学是一个长期困扰人们的认识问题,怎样认识这两者的关系,长久以来各有说法,最近我在一份报纸上读了一篇文章,文章中有一个突出的观点,即:宗教与科学是不相容的。由此又使我想起佛学与科学这个命题,便想

方广锠:中国宗教文献研究的新动向

2004年11月18日至21日,中国宗教文献研究国际研讨会在日本京都召开。来自中国、日本、法国、意大利、美国、奥地利、德国等国的学者26 人在会上发表论文,并就中国宗教文献的各个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讨。

因果和科学矛盾吗

其实,无论佛教的验证还是科学的公式,都是在因果的法则上建立的。科学是什么呢?科学作为一种积累并公认的普遍真理或者普遍定理的运用,其系统化和公式化与佛教的因果毫无矛盾之处,可说各有千秋。 怎么各有千秋呢

李向平:社会缺席,宗教安在?

在当代中国社会变迁中,宗教的社会存在及其表达形式,已经发生了相应的变化。据统计,目前中国有佛、道、伊、天、基等五大主要宗教,信教群众大约上亿,宗教教职人员30多万,宗教团体3000多个,宗教活动场所1

李向平:精英“老板宗教徒”:真信仰还是假信仰?

精英“老板宗教徒”:真信仰还是假信仰?李向平信仰危机与信仰问题,多少年来一直纠缠着中国人,也纠缠着中国社会精英——企业家阶层。(图片来源:资料图)编者按:面向企业家开办的各种国学班、佛学班已成为潮流。

麻天祥:宗教哲学方法的理论探索

哲学是爱智之学,宗教哲学是以智慧思虑、认识无限或本体之学。智慧是如何认识无限的进路,或者说怎样实现终极关怀的合理性过程。就学术研究而言,宗教哲学显然是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宗教哲学的研究方法及领域可以概

魏德东:宗教的当代功能

自启蒙运动和工业革命以来,国际社会科学界逐渐形成了一个共识:随着科学的进步和现代化的发展,宗教将会逐渐衰弱直至灭亡。早在1710年,英国的托马斯沃尔斯顿就为宗教的灭亡预定了日期。他认为宗教不过是原始时

魏德东:从经济学角度看宗教

上个世纪90年代,西方宗教社会学家在历经30多年的艰苦探索之后,终于赢得了突破,提出了新的理论范式,这就是宗教市场堆。创立宗教市场论的核心人物是美国的罗德尼斯达克(Rodney Stark),他曾长期

魏德东:青藏铁路的宗教意义

公元641年,在著名的唐蕃古道上,文成公主开始了她的西藏之行,历时3年,终抵拉萨。公元2006年,这块土地上的人民再一次为古道欢呼庆祝青藏铁路通车。不知还有多少类似的执著,能够流过1365个春秋。说到

魏德东:中国的宗教与法治研究

宗教与法律的关系一直是社会科学的重要对象,但将其与中国现状联系起来研究,则是新世纪的新特色。政教关系正日益成为学术界的主流话题。法学界评论宗教问题,令人印象深刻的事件是关于南海观音像的塑立与政教关系问

魏德东:宗教对死刑的看法

岁末年初,一股血腥的味道笼罩全球。伊拉克赶在新年前处死了萨达姆,新年后又绞死其弟。中国传来的本是好消息:元旦开始,下放给地方法院23年的死刑核准权收归最高人民法院,未想到在新政前的3天,陕西省高法匆匆

魏德东:感受宗教政策的开放

从大众的视角看,近年来出现了形形色色的宗教活动场所,反映出中国宗教的进步,也体现了宗教政策的日益开放。依据《宗教事务条例》,筹备宗教活动场所必须由宗教团体向县级宗教事务部门提出申请,同意后报请市级宗教

魏德东:环保:宗教事业拓展的一个重要空间

2月2日,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在巴黎发表了第四份气候变化评估报告的梗概,预测从现在开始到2100年,全球平均气温将升高1.8至4摄氏度,海平面将升高18至59厘米,造成这一趋势的原因很可能是

魏德东:大学生如何看宗教

自到大学教书以后,每年秋冬季节,笔者都会带学生到北京的各个宗教场所走走,一方面可以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同时也听听大学生对宗教的看法。在过去的一个月,和学生们利用3个周日,先后拜访了道教的白云观、伊斯兰

魏德东:为什么女性更信仰宗教

在宗教社会学中,女性比男性更倾向于信奉宗教,是一个人所共知的事实。就目前中国的宗教集会来说,大多数场所的男女性别比例不会超过3:7,也就是说有7成以上参加宗教集会的人是女性。而且这一现象具有全球性。这

魏德东:灾难危机与宗教慈善事业

11月20至21日,在美丽如画的厦门南普陀寺,灾难危机与佛教慈善事业暨第二届宗教与公益事业论坛成功举办。此次论坛由中华宗教文化交流协会、中国佛教协会、中国人民大学佛教与宗教学理论研究所主办,厦门南普陀

魏德东:大众需求宗教文化

近年来,有关宗教文化的话题曾经引起激烈争议。上个世纪90年代,学术界努力论证宗教是文化的命题,希望依此稀释乃至替代宗教是鸦片的先见,为宗教在当代社会发挥积极作用开辟空间。然而,进入新世纪,学术界的这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