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赖永海:禅净异同论
2025-03-04 08:24

禅净异同论

赖永海/南京大学

隋唐以降,最能体现中国特色的佛教宗派当推禅净二宗。禅宗与净土宗有一个共同点,都崇尚简便易行。禅宗以明心见性、顿悟成佛为号召,主张直探心海,寻找众生的本来面目;净土宗则以信、愿、行为宗,以横出世间之易行道为标帜,提倡下手易而成功高,用力少而得效速的念佛法门。禅净二宗虽然都以简易见长,但具体的简易方法却不尽相同,而在佛性理论、修行方法和解脱依据等方面,二者更存在著诸多差异,本文拟对禅净二宗的思想特点、二者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禅净合流后的中国佛教思想对于中国传统学术文化的影响,作能所能及的探讨。

(一)

禅宗倡即心即佛,心外无别佛,唯心净土是其思想发展的合乎逻辑的结果。净土宗人对此种说法颇不以为然,认为唯心净土的说法,是把真俗混为一谈。依净土宗人看来,六祖之否定西方,乃是依真心立说,不是约俗谛言。就真不碍俗说,佛国在心,不碍十方净土宛然。他们认为,对于内证工夫很深的利根人,说佛国在心自无不可,但是对于广大凡俗众生,不可妄唱唯心净土、自性弥陀之高调,而应把西方净土作为追求的目标,因此,净土宗以劝人往生西方乐土为一宗思想之归趣。

所谓西方净土,亦称西方极乐或极乐世界,它是净土三经 所著力宣扬的一块毫无苦疾杂染、唯有法性之乐的无上殊胜的清净乐土。据佛经记载,此极乐世界位于娑婆世界(即凡俗众生所居住的现实世界)以西四十亿佛刹,是净土宗人精心构筑的一个彼岸世界。

与净土宗明确承认在现实世界之外存在一个彼岸世界不同,从般若实相思想发展过来的禅宗的佛性学说,把净土乃至整个佛国完全归诸自心自性,从而得出自性弥陀,自性之外无弥陀,佛国在心,自心之外无净土的唯心净土说。

禅宗自慧能之后,就把即心即佛作为一宗思想之标帜。在此即心即佛思想基础上,禅宗建立了一整套自家的佛性理论。在对待净土问题上,禅宗也以其即心即佛的思想为依据,把净土归结为净心、净意,这有如慧能在《坛经》中所说的︰迷人念佛生彼,悟者自净其心。所以佛言︰随其心净,则佛土净。..心但无不净,西方去此不远;心起不净之心,念佛往生难到。从表面上看,慧能并没有完全否定西方净土,且引经文为证,但从思想内容看,慧能否定了离开顿悟、心净能往生西方的说法。按照慧能的理论,人有两种而法无不一,迷者念佛能否往生西方呢?慧能认为,如果执迷不悟,不净其心,即使念佛,西方亦路遥难到。因此,对于下根人,对于迷者,尽管经文上分明说有西方净土,但对他们是可望而不可即的。至于悟者、上智之人,西方净土是否存在,能不能往生呢?按照慧能的说法,即便真有净土,也是一种方便设施,并非终极目的。因为,在慧能看来,能否成佛的关键在于迷或者悟,只要开悟,见西方则在刹那。而所谓净土,并非如净土教所说的位于娑婆世界以西的极乐世界,而是众生自净其心、大彻大悟之的一种境界。这种清净佛土,只要随其心净,便即现前,无须往东往西四处寻觅,向外寻觅只是大痴人,永远成不了佛。这种净土在自心的思想,实则后来所说的唯心净土。

自慧能之后,唯心净土、自性弥陀的思想就成为禅宗佛性学说中的基本思想。佛教史上有一宿觉之称的玄觉在著名的《永嘉证道歌》中唱道︰法身觉了无一物,本源自性天真佛。但自怀中解垢衣,谁能向外夸精进。意谓佛乃自性之佛,因此,一切修行于自心自性上用力足矣,用不著向外四处寻觅。

唯心净土、自性弥陀的思想在中土的弘扬传布虽多得力于禅宗,但如果从思想之渊源流变及发展过程看,这种思想并不纯属禅宗的发明,例如《维摩诘经》就明确主张若菩萨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

(二)

唯心净土说与西方净土说由于它们各自的特点,导致了禅宗与净土宗在解脱的根据、解脱的方式和途径等问题上的种种差别。例如禅宗倡即心即佛、心外无净土,因此注重自心之觉悟,强调自性自度;相反,净土宗视极乐世界乃佛为济度众生而以愿力化成之清净乐土,因而提倡以信愿行为宗,强调乘佛愿力,仰仗于诸佛菩萨慈悲普渡。与此相联系,主唯心净土之禅宗,主张解脱不离世间,所谓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宣扬西方极乐世界之净土教则主张出秽土,往生净土,强调三品九级往生;在解脱途径上,禅宗所讲之修行,侧重于修禅;而净土教之修行,则强调念佛。当然,禅净二宗的这种种差别也不是绝对的,更不是一成不变的,而常常是异中有同,同中有异,相互包含相互渗透,而就其发展趋势看,又日趋合流,最后,终于走上禅净合一的道路。

禅宗的自性自度的思想,在六祖《坛经》中就表现得十分明显。《坛经》中载有这样一则故事︰据说弘忍把衣钵传给慧能后,担心有人害他,就连夜把他送到九江驿边。上船后,五祖弘忍把橹自摇,慧能便说︰请和尚坐,弟子合摇橹。五祖说︰合是吾渡你。慧能说︰迷时师度,悟了自度,度名虽一,用不同。慧能生在偏方,语音不正,蒙师传法,今已得悟,只合自性自度。五祖说︰如是如是。从这段对话看,慧能是借过江自渡来比喻学佛求解脱应该自度而不可一味依靠佛度、师度。这个思想,在日后的弘法活动中,慧能作了进一步的发挥,在对弟子说法时,慧能说︰善知识,大家岂不道众生无边誓愿度,怎么道,且不是慧能度。善知识,各须自性自度,是名真度。此谓众生普度,非佛度,非师度,乃是众生自性自度。而所谓自性自度,则是靠智慧悟解,而不是靠念佛修行。慧能的这个思想,后来一直为禅门后学所继承,成为禅宗佛性学说中一个十分重要的思想。

在《楞伽师资记》中,净觉认为,要成佛,必须靠精诚内发,若精诚不内发,即使有恒沙诸佛,也不能济度众生。他由此得出结论︰是知众生识心自度,佛不度众生。(《楞伽师资记》卷一)慧海在《顿悟入道要门论》中阐发了与此相类似的思想,他说︰众生自度,佛不能度,若佛能度众生时,过去诸佛,如微尘数,一切众生总应度尽,何故我等至今流浪生死不得成佛。当知众生自度,佛不能度。努力努力。自修,莫倚他佛力。(《大珠禅师语录》卷上)。

被称为黄檗禅师的希运则从另一个角度阐发了众生自度、佛不能度众生的思想,当裴休问希运,佛度众生否?希运答道︰实无众生如来度者。我尚不可得,非我何可得。佛与生皆不可得。(《黄檗断际禅师宛陵录》)这是以诸法性空、众生与佛皆不可得,说明没有众生如来度。此外,希运还从众生即佛,佛即众生,众生与佛,元同一体。(《黄檗断际禅师宛陵录》说明何处有佛度众生?何处有众生受佛度?(《黄檗断际禅师宛陵录》)。

自性自度的思想到了后期禅宗有了进一的发展。后期禅宗所说之佛,多指本源自性天真佛,因此,多主张纯任自然,不加造作,反对读经坐禅,甚至发展到呵佛骂祖。后期禅宗的许多说法,诸如宁可永劫受沉沦,不从诸圣求解脱,求佛即被佛魔摄,求祖即被祖魔摄。等等,说明此时之禅宗,已由超佛而越祖,完全打破一切外在的偶像,把解脱完全付诸自心自性,另一方面也说明传统佛教之偶像崇拜已趋于末日。

与禅宗之注重自信,强调自度正好相反,净土宗更注重于诸佛菩萨的慈悲普度。根据净土教的思想,现实世界的苦难是客观存在而且不可避免的,人们想在现实世界得到解脱是不可能的。而且由于众生生死业重,靠自力求得解脱是不可能的,因此,欲求得解脱,最好而且最简单的办法是先往生净土而后作佛。而要往生净土,无须依靠自力,也不必历世苦修,只要信仰弥陀,而后发愿,加上坚持念佛,阿弥陀佛就会来迎接他到西方极乐世界去。善根成熟的,固然可以证得佛果,恶业深重者,亦可以预入圣流,所以能这样,是因为阿弥陀佛在因位时曾立下了宏愿,立誓济度一切愿意往生净土之人,因此众生可以乘此愿力,往生极乐。

是自度还是佛度,是依靠自力还是仰仗佛力,这是唯心净土与西方净土在解脱论上的一个带有根本性的区别。这个区别所以带有根本性质,是因为它乃是解脱之根据所在。禅宗所以倡导自性自度,是因为禅宗所说之佛,非心性之外别有他佛,而是自性是佛,本心即佛,若能悟此本心本体本来是佛,即与佛无异。而净宗所以仰仗佛度,是因为他们所说之往生、成佛,完全根据阿弥陀佛之愿力、众生则无往生、成佛之希望。因此,众生如果想得到解脱,袛好完全仰仗诸佛菩萨之慈悲普救。

(三)

唯心净土和西方净土,若以法佛、报佛、化佛三身所立三种净土言,则后者属于报土、化土,而前者则属于法性土,自受用土。

实际上,如果按照佛教的理论,所谓即心即佛,主要是从理论上立言,亦即从理论上说,一切众生,无不本具佛性,自性弥陀。而净土教是一种重行重事的佛教宗派,因此,在净土教看来,唯心净土所说之即心即佛、自性弥陀,袛是一种理即佛。理即佛虽然从本体上说,与佛同俦,但如果一味昧理废事,不修不行,那就有如一个饿急之人,却拼命研究各种美味佳肴之烹调法,把馆子里的菜单背得滚瓜烂熟,而对摆著现成的饭菜不动筷子,整天挨饿。因此,只停留于理即佛,成佛将遥遥无期。

净土教以行路喻理事,曰︰理如知路线,事如会行肯行,理事兼备,如既知路线又会行肯行,当然可以达到目的地。如果由于自身智慧浅薄,不知路线,但只要会行肯行,再加上有指路碑也可以到达目的地。而佛教经论,前贤古德之著述或事迹,就是这种指路碑。袛要肯潜心修行,沿著佛教经论所指引的路线走,同样可以达到成佛的目的。何况阿弥陀佛曾发愿要来迎接他们去西方乐土,因此,即便无理,不足为患。相反,如果袛有理而不会行不肯行,这有如整天坐谈而不举寸步一样,永远到不了目的地。他们举例说︰周利槃陀伽极钝,佛袛教念扫帚二字,尚且记了扫忘了帚,记了帚忘了扫,但他始终坚持念这两个字,不稍放松,终至情怠惑尽,证阿罗汉果。提婆达多聪明慧敏,曾学过各种神通,能通六万法藏,却不免生堕地狱。最后,他们得出结论,佛法能度一字不识之愚夫愚妇,不能度心智聪慧而不肯修行之人。如果我们把这种思想与禅宗之道在心悟,不关六度万行等思想加以比较,就可以发现二者截然不同︰一个重信仰,一个重智慧;一个重悟解,一个重实行。而造成这种差别的根本原因之一,是禅宗所说的即心即佛之佛,是指理即佛,而净土教所说之佛,是指因圆果满之究竟佛。

当然,净土教重行,这袛是从总体上说。实际上,多数提倡净土教之名僧,并不全然废理,也不完全否定唯心净土。他们一般都主张真俗兼举、理事并重。

他们认为,所谓唯心净土,是依真立言,而如果依真而说,则一法不立,佛且无著落处,哪有极乐世界!但从真不碍俗说,净土不乖唯心之理,唯心也不否定西方净土。生亦即无生,无生亦即生,袛有知道这个真空妙有之绝对中道,才能体会到弥陀净土之本来面目。因此,有些净教以秽心转净心释众生生净土,从这一点上说,西方净土说与唯心净土说又不无其相互契合处。

End

辽代佛妆与额黄妆之异同

◎ 邵丹丹一、额黄的起源额黄六朝时期开始崇尚,盛行于隋唐五代,宋代以后逐渐演变为一种额际间涂黄的装扮,因此又有鹅黄、花黄、蕊黄的美誉。史载:妇女匀面,古惟施朱傅粉而已,至六朝乃兼尚黄,北朝民歌《木兰诗

十地菩萨和佛的所见有什么异同

十地菩萨看到佛的坛城,佛看到的是光明的法界,这在《定解宝灯论》中说得很清楚。十地菩萨所看到的佛的坛城也是自己的善习气显现的,还不是真正的坛城。佛看到的是真正的坛城,它是大无为法,光明与空性无二无别的状

赖永海:楞伽经译文【赖永海译】

罗婆那王劝请品第一我亲自听到佛是这样说的。在某一个时候,释迦牟尼佛住在大海边的摩罗耶山顶的楞伽城中,同众多大比丘、大菩萨在一起,这些大菩萨都已通达世间、出世间,有为、无为的一切诸法,明了诸识亦无常一之

赖永海:佛教与中国文化

一、缘起论是佛法的理论基石要懂佛教,首先得懂得缘起法。只有懂得缘起理论,才能真正把握佛法的基本精神。从历史的角度看,佛教的发展经历了原始佛教、部派佛教、大乘佛教等几个阶段。如果把原始佛教和部派佛教归于

赖永海:净慈道济与后期禅宗

净慈道济与后期禅宗南京大学 赖永海一. 道济其人道济和尚,俗称济公,志书中多称之为济颠,南宋时人,是中国佛教史上一位具有浓厚传奇色彩的神僧。关于道济其人,正史、僧传不见记载,历史上广为流传的,是以小说

赖永海:心灵净化与佛教的社会责任

现代社会科技迅猛发展,财富急剧增长,本来应如管子所言: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物质财富的增加并未使大多数人的精神境界得到同步的提升,有时甚至恰好相反,物质欲望膨胀了,而精神

赖永海:顿悟渐修与鱼兔筌蹄

提要:本文著重分析了顿悟的修行观在中土佛教中的特殊地位。作者考察了顿悟成佛说发展的历史,分析了这种修行方法的基本特徵为:不容阶级、直观会意。其理论基础为本体、本性之学,即认为[理不可分,心性为一]。渐

赖永海:人间佛教与佛教的现代发展

人间佛教与佛教的现代发展赖永海近几十年来,随着经济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人类向现代化社会迈进了一大步。与之相应,各种社会文化都面临着两方面的问题:一是如何对待自己的传统?二是如何适应现实的社会?如果说

赖永海:禅净异同论

禅净异同论赖永海/南京大学隋唐以降,最能体现中国特色的佛教宗派当推禅净二宗。禅宗与净土宗有一个共同点,都崇尚简便易行。禅宗以明心见性、顿悟成佛为号召,主张直探心海,寻找众生的本来面目;净土宗则以信、愿

赖永海:太虚大师与人生佛教

人生佛教在当今国际佛教界已是一股颇具影响之思潮和引人瞩目的力量。此股思潮之启始开端者,乃近代高僧太虚大师。大师一生为振兴佛教呕心沥血、不遗余力,其目的则在建立以人生为本位、以利益众生为旨趣的人生佛教。

赖永海:柳宗元与佛教

柳宗元与佛教赖永海柳宗元好佛,见诸典籍史乘,向来无大歧义。但是,柳宗元是不是唯物主义者,时人在讨论其世界观归属时,似言人人殊,莫衷一是。此中之关键,是如何看待柳宗元好佛问题。柳宗元是唯物主义者吗?如果

赖永海:论六祖革命

论六祖革命赖永海[内容提要) 有文章认为,真正的中国佛教始于六祖革命,而六祖慧能对传统佛教的革命性变革主要表现在:一是把传统佛教的真如佛变为心性佛;二是把传统佛教的强调佛度师度变为注重自性自度;三是把

赖永海:宋代看话禅及其思想特质

宋代看话禅及其思想特质普照思想研究员 第4回 国际学术大会(2005年) 发表 论文赖永海 南京大学 教授中国佛教自会昌毁佛之后,由于经典、文物多遭破坏,各宗均呈颓势,唯无须多少经典、仪轨之禅宗一枝独

赖永海:试论佛教对中国传统思维模式的影响

试论佛教对中国传统思维模式的影响赖永海昔日释氏振法鼓于天竺,夫子扬德音于华夏,两个思想巨匠,在东方两个文明古国的宗教、文化史上,都开创了一个新的纪元。两汉之际,佛法东渐,东方两大文化系统之间开始了一场

赖永海:传统文化——佛教现代化略论

近几十年来,随着经济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人类向现代化社会迈进了一大步。与之相应,各种意识形态也正在逐步地现代化。意识形态的现代化,通常面临着两方面的问题:一是如何对待自己的传统?二是如何适应现实的社

赖永海:宗教与文化——兼论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宗教与文化兼论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赖永海宗教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千百年来几乎无处不在,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宗教一直高高在上,雄琚于上层建筑的顶端。宗教,既虚无缥缈,又触处皆

赖永海:心香一瓣忆恩师

心香一瓣忆恩师1978年,国家实行新的学位制度,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我有幸成为任继愈先生的众多弟子之一。在读三年,先生为我们开设了佛教概论、佛经选读、史料学等多门课程。我后来走上佛教研究之路,完全得益

赖永海:佛教的中国化与中国化佛教

佛教在两汉之际开始传入中国,其后,受中国古代经济、政治和传统文化的影响,逐步走上中国化的道路。隋唐之后,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进一步演化成中国化佛教。佛教传入中国之初,当时的中国人用传统的宗教观念

赖永海:僧团如何办好佛学研讨会?

僧团如何办好佛学研讨会?赖永海-南京大学惠空法师要我就僧团如何办好佛学会议等问题谈点看法,这对我可是个难题,因平时很少往这方面去想,故提起笔后颇觉费劲。不过,既已冒然应允,只好硬著头皮往下写,写成什么

赖永海:《中国佛教文化论》绪论

《中国佛教文化论》绪论赖永海文化,作为一种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它是人类离开动物界的一把标尺。如果说文化的出现标志着人类开始脱离动物界,那么,文化的现代化则意味着人类进入了现代化社会。宗教按费尔巴

洪修平:论儒道佛三教人生哲学的异同与互补

儒道佛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三大基本组成部分。在上千年的递嬗演变中,传统思想文化形成了以儒家为主、佛道为辅的三教合一的基本格局。在历史上,儒道佛三教的冲突始终不断,三教的融合也一直是思想文化发展的主流。

胡晓光:略述法相义与唯识义之异同

印度大乘佛教共有两轮,一是般若中观空宗,二是瑜伽唯识有宗,中观与唯识在研究对象事物时,各自取向不同,中观侧重于对事物的普遍本质规律的阐释,唯识侧重于对事物的特殊性质法则的揭示,著名佛学家欧阻竟无先生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