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赖永海:论六祖革命
2025-03-04 08:44

论六祖革命

赖永海

[内容提要) 有文章认为,真正的中国佛教始

于六祖革命,而六祖慧能对传统佛教的革命性变革主要表现在:一是把传统佛教的真如佛变为心性佛;二是把传统佛教的强调佛度师度变为注重自性自度;三是把传统佛教的强调修禅静坐变为注重道由心悟;四是把传统佛教的强调经教变为注重不立文字;五是把传统佛教的强调出世间求解脱变为注重即世间求解脱。

禅宗是一个影响最大、最具中国特色的佛教宗派,隋唐之后,禅宗几乎成为中国佛教的代名词。据有关资料记载,禅宗的创始人是南北朝时来华的印度僧人菩提达摩。菩提达摩以在嵩山少林寺面壁九年闻名于佛教史,因其注重禅定,该宗遂以禅概括佛教的全部修习,故以禅命宗。

从传法世系说,菩提达摩为禅宗第二十八祖,初祖则为摩诃迦叶。据传昔日释迦牟尼在灵山会上拈花示众,众人都不解其意,唯有大弟子摩诃迦叶破颜微笑,释尊遂说:吾有正法眼藏,涅檠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禅宗据此立摩诃迦叶为西土初祖,其后次第相传,至菩提达摩为第二十八祖。达摩来华传授禅法,遂被推为东土初祖,其后传二祖慧可、三祖僧璨、四祖道信、五祖弘忍,此为东土五祖。

实际上,西方二十八祖之说并无史实根据,只是为了说明禅宗的思想虽然不依经教,却是远承佛意罢了。至于东土五祖,从严格意义上说,也不能称为禅宗的祖师,因为作为一个佛教宗派,禅宗的创立当始自六祖慧能,慧能是禅宗的真正创始人。

慧能禅法的创立在中国佛教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因他对传统禅学进行了一系列带根本性的变革,因此在佛教史有六祖革命一说。

六祖慧能究竟对传统佛教进行了哪些带根本性变革,以下拟对此问题进行一些力所能及的探讨,并借此就正于方家。

一、由真如佛而心性佛

原始佛教以释迦牟尼为佛,除了释迦佛之外,不再有其他的佛,其他众生也不具有佛性。到了大乘佛教,十方世界有十方佛,无量世界有无量佛,但此时之佛(或曰佛性),多具有抽象本体的性质,如真如、佛性、法性、如来、如来藏、中道实相等。到了慧能,作为抽象本体的佛性已不多见或几乎不见,而易之以中国人较易理解和接受的心性。例如在《坛经》中,慧能一再强调:自心是佛,外无一物而能建立。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佛知见者,只汝自心,更无别佛。佛是自性,莫向身外求。这些论述,清楚说明慧能已把佛性直接诉诸人之心性。

现在有一个问题,亦即谈论心性,并非慧能之独创,佛经也屡屡言及:心佛与众生,是三无差别,三界无别法,唯是一心作;天台宗也讲佛名为觉,性名为心,主张反观心源、反观心性;华严宗也明言:心心作佛,无一心而非佛心,并把佛性直接称为如来藏自性清净心;唯识宗也一再强调三界唯心,万法唯识,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法灭;等等。既然如此,为什么我们把提倡即心即佛视为六祖革命的一个重要内容呢?这里牵涉到另一个更为重要的问题,即如何理解慧能所说的心与传统佛教乃至天台、华严、唯识诸宗所说之心的差别。

有一种看法认为,慧能所说的心与传统佛教乃至天台、华严诸宗所说的心一样,都是指真心、如来藏自性清净心。如果这种说法可以成立,那么,所谓六祖革命就没有多大意义了因为慧能的所谓即心即佛只不过在重复前人的思想,毫无革命内涵和意义。当然,事实并非如此,六祖革命的一个重要方面,甚至可以说是最主要的一个方面,即是对于心本身所做的根本性变革,把传统佛教作为本体的真心,变成众生当前现实之人心,或者更准确地说,把众生当前现实之人心与作为本体的真心统一起来,建立了一个以当前现实人心为基础的心性本体论。这一改变之富有革命意义,一至于自此之后,整个禅宗的佛性理论和修行方法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二、由佛度师度而自性自度

原始佛教依靠佛度,后来之佛教强调佛度、菩萨度及师度,到了慧能禅宗,注重自度。《坛经》载有这样一段记述:据说弘忍把衣钵传给慧能后,担心有人害他,就连夜把他送到江边。,上船后,五祖弘忍把橹自摇,慧能说:请和尚坐,弟子来摇橹。五祖说:应该是我度汝,不可你却度我。慧能便说:弟子迷时,须和尚度,今我已悟矣,理应自度。度名虽一,用处不同。慧能生在偏处,语又不正,蒙师教旨传法,今已得悟,应该自性自度。五祖忙说:如是如是。从这段话看,慧能是借过江自度来比喻学佛求解脱应该自度,而不可一味依靠佛度、师度。这个思想,在日后的弘法活动中,慧能做了进一步的发挥,在对弟子说法时,慧能说:善知识,大家都说:众生无边誓愿度,且不是慧能度,各须自性自度,是名真度。慧能这一自性自度的思想,后来被他后学做了进一步的发挥,如慧海在《顿悟人道要门论》中说:众生自度,佛不能度,若佛能度,过去诸佛,如微尘数,一切众生总应该度尽,何故我等至今,流浪生死,不得成佛。当知众生自度,佛不能度。(《大珠禅师语录》上)此谓如果佛能度众生的话,众生早已度尽,哪有今日之生死中我及诸多众生?!

被称为黄檗禅师的希运对此一自性自度的思想进一步做了更为深入的阐释,当裴休问希运佛度众生否?希运则从众生心本是佛,佛即是众生心,众生即佛,佛即众生,众生与佛,元同一体,何处有佛度众生,何处有众生受佛度?(《黄檗禅师宛陵录》)黄檗希运这段话揭示了慧能禅宗讲究自性自度的理论依据,即因为佛不是某种外在信仰、崇拜对象,而是众生之自心自性,因此佛不能度众生,众生必须自度,可见,把佛诉诸众生之自心,乃是禅宗改变传统佛教的强调佛度为众生自度的根据所在。

三、由修禅静坐到道由心悟

印度佛教讲历劫苦修,禅宗以前的中国佛教也强调依经教修行,即便是禅宗的前几祖,也都讲藉教悟宗,强调拂尘看净,方便通经。在修行方法上,自达摩至弘忍乃至神秀,都十分注重修禅静坐。达摩之禅,以壁观而著称;二祖慧可亦以注重坐禅而闻名;三祖僧璨更提倡隐思空山,萧然静坐;四祖道信更以山林是托,提倡闭门坐;五祖弘忍亦提倡独处幽栖,潜形林谷,长辞俗事,养性山中。总之,慧能之前的几代祖师均以独宿狐峰,端居树下,终朝寂寂,静坐禅修为特点。五祖弘忍以后,出现了南能北秀,后由此发展为南北二宗。南北二宗虽同属禅宗,但在修方法却有很大的差别,且看《坛经》的一则记载:

禅宗分为南北二宗后,当时北宗神秀听说慧能在南方讲学多直指人心,便暗地派其门人志诚去偷听,并一再嘱咐他:但坐听法,莫言吾使汝来。汝听得,尽心记取,却来说吾。不料志诚到曹溪后,一听慧能说法,言下便悟,随即起而礼拜,把自己的身份、来意说与慧能听,慧能便问志诚神秀平时是怎样教他们修行的,志诚说:教师常教导他们要住心观静,长坐不卧。慧能听后即答道:住心观静,是病非禅;长坐拘身,于理何益?!并作了一偈,曰:生来坐不卧,死去卧不坐。一具臭骨头,何为立功课。此一记载也许是南宗后学为了抬高本宗而渲染加工而成的,但它至少表明南北二宗对于住心坐禅修行方法的态度迥然不同。

《景德传灯录》还有一则记载,说唐中宗曾派薜简宣召慧能进京,慧能以疾婉言谢绝。薜简请慧能教示禅法,并说:京师大德多以坐禅会道,不知大师的看法如何?慧能答道:会道岂在坐禅,佛经上说,谈说如来坐卧,即是邪道。何以故?如来无所从来,亦无所从去。无生无灭,是如来清净禅;诸法空寂,是如来清净坐。

实际上,在慧能看来,佛法功夫,全在于觉与不觉,悟与不悟。不悟则凡则是众生,一念既悟则智则圣。一本《坛经》几乎都在讲道由心悟、迷凡悟圣的道理。例如慧能一再强调:前念迷即凡,后念悟则佛。不悟,即佛是众生;一念悟,众生是佛。自性迷即是众生,自性觉即是佛。道由心悟,岂在坐哉?!

慧能禅非坐卧、道由心悟的思想后来为其后学所继承和发挥,如作为慧能传人之神会就经常斥责凝心静坐,他在回答崇远法师有关提问中说:若教人凝心人定,住心看净,起心外照,摄心内证者,此是障菩提。并且指出:今言坐者,念不起为坐;今言禅者,见本性为禅。所以不教人坐身住心人定。《菏泽神会禅师语录》也记载神会注重觉、悟,而反对禅坐,如他说:觉了者即是佛性,不觉了即是无明。悟之乃烦恼即菩提,迷之则北辕而适楚。(同上)悟在于心,非关六度万行。六度万行只是方便法门这与传统佛教之谈修行、禅坐大异其趣。

四、由依教修行到不立文字

传统佛教都十分注重经教,即便是五祖之前的如来禅,也讲藉教悟宗,提倡拂尘看净,方便通经。但到后来禅宗逐渐走上不立文字的道路,有些文献资料说,不立文字之始唱者是达摩,因达摩说过:我法以心传心,不立文字。实际上,真正把不立文字作为自家禅法的一个基本原则的,则始自于慧能,这正如杨亿在《{景德传灯录)序》中所说的:真正提倡不立文字,直指心源,不践阶梯,径登佛地的,始自于慧能。据《景德传灯录》记载,慧能在去黄梅参拜五祖的路上就已有这种思想。慧能在去黄梅路经韶州时,曾遇到一位尼姑在读《涅檠经》,慧能听过之后,就为她解说经中之义理,尼姑见他精通义理,就拿着经书向慧能问字,慧能说:字即不识,义即请问。尼曰:字尚不识,曷能会义?慧能答道:诸佛妙理,非关文字。(《大正藏》第51卷,第35页。)《高僧传》中也记载慧能常说:若取文字,非佛意。(《宋高僧传》卷八。)慧能之后,不立文字的思想更盛行,慧海说:莫向言语纸墨上讨意度。(《大珠禅师语录》卷下)愚人向文字中求,悟人向心而觉。(同上)得意者越于浮言,悟理者超乎文字。(同上)希运也说:佛本是自心作,那得向文字中求?!(《筠州黄檗山断际禅师传心法要》)

实际上,慧海和希运的这几段论述已经点示出慧能禅宗提倡不立文字的依据所在,亦即因为佛是心作,禅是佛意。既然佛是心作,则不能也不必要向东向西四处寻求;既然禅是佛意,最好的办法当然是得意而忘言,悟理而遗教。而要得意,最重要的就是悟而不是修,因此慧能禅宗最后把落点放到心悟上。

五、由出世间求解脱而即世间求解脱

传统佛教主张远离尘俗、出世潜修自不待言,即便是禅宗的前五祖,也都是比较重林谷而远人间,都提倡独处孤栖,潜形山谷,泯迹人间,杜绝交往。这种情况自慧能之后就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慧能在《坛经》就屡屡语及解脱不离世间问题,如他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若欲修行,在家亦得,不由在寺。自家修清净,即是西方。自慧能大力提倡解脱不离世间之后,禅宗乃至整个中国佛教逐渐朝着既人世又出世的道路发展,最后终于发展成为一个世俗化的宗教,此中六祖革命仍然是一个关键性的环节,这正如玄觉在《永嘉证道歌》中所说的:游江海,涉山川,寻师访道为参禅。自从认得曹溪路,了知生死不相关。

慧能后学根据慧能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的思想,进一步批评了传统佛教乃至先前祖师们的所谓须先居山,后乃能识道的看法,认为,须先识道,后乃居山,为什么呢?因为如果尚未识道而先居山,但见其山,必忘其道。虽然隐居深山表面上看是远离尘嚣,终朝寂寂,十分有利于修行,实际上,如果不识道,则山林之中的鸟兽呜咽、松枝萧索,也足以使人心烦意乱,反之,如果已经识道,则人间亦寂。此一先识道后居山标志着禅宗已向世俗化、社会化方面迈开了一大步,后来的禅宗则进一步把世间与出世间打成一片,提出不动意念而超彼岸,不舍生死而证涅檠。至于后期禅宗,则进一步主张混俗和光,作一个本源自性天真佛。

大而言之,六祖革命可以简要地归结为以上几个方面,至于慧能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思想?这种思想又为什么能成为中国佛教的代表,笔者已有另文阐述,此不赘。

End

赖永海:楞伽经译文【赖永海译】

罗婆那王劝请品第一我亲自听到佛是这样说的。在某一个时候,释迦牟尼佛住在大海边的摩罗耶山顶的楞伽城中,同众多大比丘、大菩萨在一起,这些大菩萨都已通达世间、出世间,有为、无为的一切诸法,明了诸识亦无常一之

赖永海:佛教与中国文化

一、缘起论是佛法的理论基石要懂佛教,首先得懂得缘起法。只有懂得缘起理论,才能真正把握佛法的基本精神。从历史的角度看,佛教的发展经历了原始佛教、部派佛教、大乘佛教等几个阶段。如果把原始佛教和部派佛教归于

赖永海:净慈道济与后期禅宗

净慈道济与后期禅宗南京大学 赖永海一. 道济其人道济和尚,俗称济公,志书中多称之为济颠,南宋时人,是中国佛教史上一位具有浓厚传奇色彩的神僧。关于道济其人,正史、僧传不见记载,历史上广为流传的,是以小说

赖永海:心灵净化与佛教的社会责任

现代社会科技迅猛发展,财富急剧增长,本来应如管子所言: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物质财富的增加并未使大多数人的精神境界得到同步的提升,有时甚至恰好相反,物质欲望膨胀了,而精神

赖永海:顿悟渐修与鱼兔筌蹄

提要:本文著重分析了顿悟的修行观在中土佛教中的特殊地位。作者考察了顿悟成佛说发展的历史,分析了这种修行方法的基本特徵为:不容阶级、直观会意。其理论基础为本体、本性之学,即认为[理不可分,心性为一]。渐

赖永海:人间佛教与佛教的现代发展

人间佛教与佛教的现代发展赖永海近几十年来,随着经济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人类向现代化社会迈进了一大步。与之相应,各种社会文化都面临着两方面的问题:一是如何对待自己的传统?二是如何适应现实的社会?如果说

赖永海:禅净异同论

禅净异同论赖永海/南京大学隋唐以降,最能体现中国特色的佛教宗派当推禅净二宗。禅宗与净土宗有一个共同点,都崇尚简便易行。禅宗以明心见性、顿悟成佛为号召,主张直探心海,寻找众生的本来面目;净土宗则以信、愿

赖永海:太虚大师与人生佛教

人生佛教在当今国际佛教界已是一股颇具影响之思潮和引人瞩目的力量。此股思潮之启始开端者,乃近代高僧太虚大师。大师一生为振兴佛教呕心沥血、不遗余力,其目的则在建立以人生为本位、以利益众生为旨趣的人生佛教。

赖永海:柳宗元与佛教

柳宗元与佛教赖永海柳宗元好佛,见诸典籍史乘,向来无大歧义。但是,柳宗元是不是唯物主义者,时人在讨论其世界观归属时,似言人人殊,莫衷一是。此中之关键,是如何看待柳宗元好佛问题。柳宗元是唯物主义者吗?如果

赖永海:论六祖革命

论六祖革命赖永海[内容提要) 有文章认为,真正的中国佛教始于六祖革命,而六祖慧能对传统佛教的革命性变革主要表现在:一是把传统佛教的真如佛变为心性佛;二是把传统佛教的强调佛度师度变为注重自性自度;三是把

赖永海:宋代看话禅及其思想特质

宋代看话禅及其思想特质普照思想研究员 第4回 国际学术大会(2005年) 发表 论文赖永海 南京大学 教授中国佛教自会昌毁佛之后,由于经典、文物多遭破坏,各宗均呈颓势,唯无须多少经典、仪轨之禅宗一枝独

赖永海:试论佛教对中国传统思维模式的影响

试论佛教对中国传统思维模式的影响赖永海昔日释氏振法鼓于天竺,夫子扬德音于华夏,两个思想巨匠,在东方两个文明古国的宗教、文化史上,都开创了一个新的纪元。两汉之际,佛法东渐,东方两大文化系统之间开始了一场

赖永海:传统文化——佛教现代化略论

近几十年来,随着经济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人类向现代化社会迈进了一大步。与之相应,各种意识形态也正在逐步地现代化。意识形态的现代化,通常面临着两方面的问题:一是如何对待自己的传统?二是如何适应现实的社

赖永海:宗教与文化——兼论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宗教与文化兼论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赖永海宗教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千百年来几乎无处不在,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宗教一直高高在上,雄琚于上层建筑的顶端。宗教,既虚无缥缈,又触处皆

赖永海:心香一瓣忆恩师

心香一瓣忆恩师1978年,国家实行新的学位制度,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我有幸成为任继愈先生的众多弟子之一。在读三年,先生为我们开设了佛教概论、佛经选读、史料学等多门课程。我后来走上佛教研究之路,完全得益

赖永海:佛教的中国化与中国化佛教

佛教在两汉之际开始传入中国,其后,受中国古代经济、政治和传统文化的影响,逐步走上中国化的道路。隋唐之后,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进一步演化成中国化佛教。佛教传入中国之初,当时的中国人用传统的宗教观念

赖永海:僧团如何办好佛学研讨会?

僧团如何办好佛学研讨会?赖永海-南京大学惠空法师要我就僧团如何办好佛学会议等问题谈点看法,这对我可是个难题,因平时很少往这方面去想,故提起笔后颇觉费劲。不过,既已冒然应允,只好硬著头皮往下写,写成什么

赖永海:《中国佛教文化论》绪论

《中国佛教文化论》绪论赖永海文化,作为一种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它是人类离开动物界的一把标尺。如果说文化的出现标志着人类开始脱离动物界,那么,文化的现代化则意味着人类进入了现代化社会。宗教按费尔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