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赖永海:太虚大师与人生佛教
2025-03-04 08:34

人生佛教在当今国际佛教界已是一股颇具影响之思潮和引人瞩目的力量。此股思潮之启始开端者,乃近代高僧太虚大师。大师一生为振兴佛教呕心沥血、不遗余力,其目的则在建立以人生为本位、以利益众生为旨趣的人生佛教。值此大师诞生一百周年之际,特从人生佛教的角度,缅怀大师为近代中国佛教的发展所做出的巨大贡献。

一、近代人生佛教之缘起

中国佛教自会昌法难之后,从总体上说,已呈颓势。赵宋一代,除禅净尚存生机外,其余各宗,均趋式微。元、清二朝,由于皇族崇尚喇嘛教,藏传佛教有较大发展,然汉地佛教,仍不见起色。降至清季如无言法师所说中国佛教史几乎是剩下空白的一页,是佛教最黑暗的时期。(引自王惠霖《纪念一个宗教的革命大师》)当时之佛界,虽也有少数僧人、居士在为佛教之生存和发展而奋争,学术界也有梁启超、谭嗣同、章太炎诸君热心佛学,然因时局动荡,战乱迭起,少数人之努力,终无能拯救佛教于颓危之中。

尤有甚者,当时之佛教界,许多僧徒或隐遁静修,或赖佛求活,佛教非但不关心人生、介入社会,相反地与世日隔,佛教自佛教,社会自社会,进而更衍为超亡送死之教,避世逃禅之地。这种现象,正如太虚大师对《佛教评论》的编者所说:此我国僧尼百年来之弊习,而致佛法不扬,为世诟病之一大原因也。

佛教遗弃社会的结果,是社会也遗弃了佛教。严酷的现实给当时的佛教界以深刻的反省,许多僧人、居士已开始意识到,不对传统的佛教进行一番彻底的整顿、革新,佛教之存立已成问题,又遑论发展。许多有识之士纷纷提出改革佛教的主张,或曰:在今日这种科学昌明的时代,佛教不改变方式是不能生存于今之中国的。(《太虚大师纪念集》第一o三页)又曰旧时佛教之僧伽制度,并渐变为农林工商以自食其力,势难存立。(引自太虚《建设人间净土》)太虚大师更大声疾呼:专就我中华佛教观之,固非有大加整顿,不足应时势之所趋,而适机缘之所宜也。(《海潮音文库》第廿一卷,第七页)总之,佛教改革,势在必行,不改不足以适时应世,不改不足以求存立、图发展。问题在此,谁出来领导这场改革?怎样进行改革?

时代推出了太虚大师,大师也毅然以改革佛教为己任,他研考规律,熟察环境,补偏救弊,统筹全局,而撰《整理僧伽制度论》。(《太虚大师纪念集》第三十页)《整理僧伽制度论》的问世,是太虚大师致力于佛教改革的一个纲领性宣言。实际上,在此之前,大师早已萌发对佛教进行改革的念头。大约自光绪三十四年之后,受康有为之《大同书》、谭嗣同之《仁学》、孙中山之三民主义、严复之《天演论》、章太炎之《五无论》及《民报》、《新民丛报》等之影响,他已有志于进行佛教革新行动。(太虚《告徒众书》、《我怎样判摄一切佛法》)之后,大师一方面潜心研读佛典,旁及诸子百家,中西之学,为佛教改革作思想理论的准备;另一方面,又致力于创立各种佛教团体,创办各种佛教刊物,为佛教改革进行组织的舆论的准备。而贯持此十年来救世运动之宗旨者,则由觉社丛书嬗生之《海潮音》月刊。(太虚:《告徒众书》)

《海朝音》月刊之宗旨,据该刊之出世宣言称,乃发扬大乘佛法真义,应导现代人心正思。(《太虚大师纪念集》第一o三页)所谓大乘佛法真义,按照太虚大师的说法:小乘之究竟,惟在取得无余涅槃,所谓灭尽是;大乘之究竟,则在随顺世间,利乐众生,尽于未来。(《海潮音月刊出世宣言》)此谓大乘佛法非是离世,而是人世的;不是只顾隐遁潜修,而是应该随顺世间,利乐有情。至于如何应导现代人心正思,大师更有一系列明确诠释。如在《佛陀学纲》中,他说:现在讲佛法,应当观察民族心理的特点在何处,世界人类的心理如何,把这两种看清,才能够把人心中所流行的活的佛教显扬出来。现在世界人心注重人生问题应当在这个基础上昌明佛学,建设佛学,引人到佛学光明之路,由人生发达到佛。小乘佛法,离开世界,否定人生,是不相宜的。(太虚:《佛乘宗要论》)在《救僧运动》一文中,大师还明确指出:近代思想,以人为本,不同古代之或以天神为本或以圣人之道为本。基于对近代思想,现世人心的考察,太虚大师看清并指出了佛教改革,必须走人生佛教的道路:末法时期佛教的主流,必在密切人间生活,而导善信男女向上增进,即人成佛的人生佛教。太虚:(《即人成佛的真现实论》)

二、人生佛教的特点

太虚大师一生孜孜以求的,就是创立一种原本释迦佛遗教,且适合现时中国环境的新佛教。他不论著书立说、创办刊物,抑或组织各种佛教团体,参加各种社会活动,目的均在乎此。为了倡导、建设人生佛教,他几乎倾注了全部心血。虽然与他同时代的僧人、居士们也不乏主张佛教改革者在,但是若问提倡人间佛教最热烈而诚挚者为谁,无疑当首推太虚大师。

大师倡导的人生佛教所包盖广,既有思想理论方面的内容,又有僧伽制度的组织整顿等。这里拟对其思想内容、特别就其思想内容的特色作一些探析。

人生佛教之思想特色,要而言之,大体有二:一是以人为本,二是人世精神。

(一)以人为本

平常人认为,佛法是非人生的,太虚大师认为,这是一种误解,大乘佛法就其本义说,是发达人生的,发达生命的完满生活的,是一种究竟的人生观。它不是离开人类而弄玄虚者,而是为化善人世的实际生活而设的。任何一个学佛的人,如果不了解人生,即使他读尽千经万论,也无异于买椟还珠。基于这种思想,大师认为,学佛当先从做人起。所谓学佛当先从做人起,亦即学佛的第一步,在首先完成人格,好生地做个人做成有人格的人。(太虚:《佛陀学纲》)只有学成了一个完善的好人,然后才说得上学佛。若人都不能做好,怎么还能去学超凡人圣的佛陀呢?(太虚:《我怎样判摄一切佛法》)此说平实亲切,但意蕴殊深。它把传统佛教中那种远离人间,可望而不可及的佛直接植根于人生,改变了过去佛教与人生脱节,佛教自佛教、人生自人生的形象,使人认识到只要在现实生活中先做成一个完善的、有人格的人,然后再逐步向上,便可增进成佛、进化成佛。这就是大师在《真现实论》中所说的直依人生增进成佛、发达人生进化成佛。

但是,在人生佛教中,佛教被判为五乘,即人乘、天乘、声闻乘、独觉乘、佛乘。就此五乘言,人乘与佛乘尚隔着天乘、声闻乘、独觉乘三个阶段,人乘何以能超越此三阶段而真达佛乘呢?太虚大师认为,天、声闻、独觉三乘乃是人不走遍觉的路线得出的三种结果,并不是从人至佛非得经达这三个阶段不可。就人与佛的关系来说,人好比一个小宇宙,而佛则是全宇宙的真相,是人的本性的实现、最高人格的实现,人类得到最高的觉悟的就是佛,把人的本性实现出来的就是佛。因此,人完全可以不经过天、声闻、独觉三个阶段而直接成佛,有曰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圆佛即成,是名真现实。(太虚:《即人成佛的真现实论》)此即即人成佛之谓也。

(二)人世精神

太虚人生佛教的另一个思想特点就是主张亦出世亦人世。

大乘佛教区别于小乘佛教的一个重要地方,即是小乘强调超坐离俗,注重出世求解脱;大乘佛教则提倡佛法不离开世间,世法即佛法,世法与佛法一而不二,世间与出世间融通无碍。正如法舫法师在《人间佛教史观》中所说的:人世度生不离人间,若离人间而谈大乘佛教者,直魔事耳,或仍不出外道二乘也。太虚大师说得更直截了当:世法皆是佛法,佛法不是佛法,善识此意,任何经论,皆可读也。(引自胡朴安《太虚大师不可及》)他还谆谆告诫门徒、学人:佛法并非隐遁清闲的享受,而教人不做事的。应对国家、社会知恩报恩,故每人需要做正当的事业。例如,在自由社会里,应从事农矿、农工、医药、教育、艺术等,以这些作为成佛之因行;在和平的全民主义下,则可为警察、律师、官吏、议员、商贾等。在《复兴中国应实践菩萨行》一文中,他还号召学徒凡欲实行菩萨行者,应参加社会各部门工作。如出家的可以参加文化界、教育界、慈善界等工作;在家的则可服务于政治界、军事界、实业界、金融界、劳动界,使国家、社会和民众都能得到佛之利益。

注重利他,强调济世,这是大乘佛教相对于小乘佛教的又一殊胜之处,也是人生佛教所注重、提倡和大力弘扬的重要思想之一。在人生佛教看来,所谓菩萨,虽是出凡人圣之超人,但绝非远离尘俗,不食人间烟火的,而应该同时是社会的道德家、社会之改良家。不论菩萨之人俗,抑或佛陀之应世,其所本者,乃能舍已利他耳。因此,人生佛教把:慈、悲、喜、舍四无量心释为爱他、悯他、赞他、助他,一言以蔽之利他,并把此作为整个佛法的道德基础。

把利他精神贯彻于当时的社会实践中,人生佛教提倡学佛应当去做救国救民的事业。在《怎样建设人间佛教》等文章中,太虚大师反复告诫信众门徒:现在国家处在灾难之中,凡是国民都应该出来为救国救民尽一份责任。当有人问他:你领导新佛教运动,为什么有些学生不住在庙里而从事其他工作呢?他回答说:我教育了他们,只要他们能真正为国家为人民谋幸福,比住在庙里好得多。(引自杨同芳《万方有难哭虚公》)抗战期间,大师号召佛门弟子积极投身抗战洪流,自己则率领佛教徒访问团至缅甸、印度、泰国等,联络同教感情,表示抗战的决心。

总之,既出世,又人世,强调不违现实生活而行现实佛事,主张佛法既超脱世间又随顺世间,把利他、济世作为佛法之根本,把救国救民视为自己的责任,这是人生佛教的一个重要的思想特色。当然,这种佛教,不仅对于整个社会,即便就某一个人说,也不是件容易的事,因此,对于人生佛教,实践问题有时甚至比理论问题更重要,建设人生佛教,显得比提出人生佛教意义更重大。这样,如何建设人生佛教作为人生佛教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合乎逻辑地被提到议事日程上来了。

(三)怎样建设人生佛教

建设人生佛教相对于人生佛教的思想学说,是个实践问题,但是,怎样建设自身又可进一步分为思想学说的建设和组织制度的建设两个方面。关于组织制度的建设,太虚大师在《整理僧伽制度论》等著作中有较集中的论述,这里拟着重从思想学说的建设方面,探讨太虚大师的有关主张。

从大师的有关著述看,思想方面的建设,还可分而为二:一是个人的,二是团体的或社会的。个人还可有职业、志业之分。佛教之职司者,则是僧尼。人生佛教之僧尼,应先经出世之修证,乃进为应世之教化;(太虚:《告徒众书》)至于人生佛教中之社会大众,则均得接受德、智、体、美四方面之教育。德即志业中之最高者宗教(若佛教);智即志业中之次高者理学(若玄学、哲学、道学、理学、科学等);美即志业中之其次者艺术(若文学、音乐、书画、雕塑等);体即志业中之又其次者游戏(若舞咏、游览、抛击、骑射等)。就个人说,虽然每个人的职业各不相同,但职业与志业可相摄相人,若政治家能同时为宗教之信徒或道学先生,那么,这就是中国儒家所说的内圣外王。就整个社会来说,由于各种职业是相互联系、互相依赖的,故能成为世界化之各业,加之,各种职业、志业之间可以相互融摄,这样便能成为一一职志的国际组织,果能各各成为一一职志的国际组织,不愁不能由其自然协调之关系,以成一总组合之全人类世界的和乐园。(太虚:《由职志的种种国际组织造成人世和乐园》)

在个人与社会、物质与精神的相互关系中,人生佛教常常更注重后者。例如,就个人与社会之关系言,人生佛教虽注重个人人格之完善,但更强调集团之止恶行善和社会之利益安乐,这是因为当时之社会,非个人之恶止善行能达到救世拯民之目的,必须由集团之恶止善行乃能达成。又如对于职业与志业的相互关系,太虚大师喻之为头脑与肢体,头脑当然比肢体重要,故他说:二业之中应志业为先也。也就是说,在建设人生佛教问题上,大师最为注重者有二:一是志业的或曰精神的建设;二是集团的或曰社会的精神的建设。基于这个思想,大师指出:所谓建设人生佛教、人间佛教,非弃置此恶劣世间,而另创造一个美善世间。当知世间美恶之分,皆由心之染净而别。(太虚:《由职志的种种国际组织造成人世和乐园》)

三、人生佛教思想溯源

在考察论述人生佛教思想特点过程中,人们可以发现,人生佛教在思想内容方面与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儒家学说有许多相近、相通之处。

儒家学说,虽源远流长,包罗广博,然究其旨归,可以一言以蔽之人学。儒家创始人孔子在思想史上的最大历史功绩,是人的发现;孔门亚圣孟子在历史上最大的学术贡献,是第一次对人的本性进行系统的探索;宋明理学家们虽千言万语,主旨都是在教人存天理、灭人欲,修心养性,成贤作圣。人的问题,始终是儒学最中心的问题,既是出发点,又是落足点,因此,儒家学说在相当程度上可以归结为人本主义的伦理哲学。

佛教自传人中国后,就一直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其中,受儒家思想影响尤甚。例如,受儒家人本主义思潮的影响,整个中国佛教表现出一种由佛本而人本的发展倾向(这一问题笔者已另有专题研究,于此不赘)。这种倾向由禅宗而近代的人生佛教,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

人生佛教的倡导者太虚大师,对于《四书》、《五经》、老、庄、荀、墨甚乃康、梁、严、章之书无所不读,深悟中国传统文化之底蕴,对儒家的伦理学说尤其精通并深表赞赏,认为中国二千年来文化主流在儒,屡言中国文化之特点,在于本人情为调剂之人伦道德。(太虚:《附书与仇张二君谈话后》)且一再指出,儒家这种伦理学说与佛教的思想毫无间隙抵排之端,而是可以遥相契合,甚至水乳交融,因此,主张孔学与佛学,宜相嘉尚,不宜相排毁。(太虚:《整理僧伽制度论》) .

在太虚的许多著作中,他反复强调这样一个基本思想:孔子是人乘之至圣,儒学可以作为人生佛学之基础,并且认为,儒学是中国二千年文化之主潮所在,故在中国不得不行此人生佛教,同时,这种以儒家伦理学说为基础的人生佛教亦最适宜为各国倡,谆谆告诫西行学人,应该把中国文化之人伦道德披四海、垂下世,可见大师对于儒家人伦道德之学的赞赏和推崇。

太虚倡导的人生佛教,还十分重视把国民性的道德精神贯彻于实业、教育、军警、政法之间,并把它作为纲格、维制,认为这是中国人实行自救的唯一办法。而所谓国民性的道德精神又是什么呢?太虚认为就是佛道儒三元素之融合精神,而此佛道儒三元素之融合精神,大师指出则是冶三教于一炉的宋明化之国民性德即理学。理学又称新儒学,尽管新,毕竟仍是儒家之学,当然,准确点说,是吸收,融合了佛、道思想的儒家学说,可见,儒家思想,特别是作为儒家思想核心的人本主义伦理哲学,实是人生佛教的一个重要的思想来源。

人生佛教的另一个思想特点人世精神,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受儒家思想长期影响的结果。

儒家自孔子开始就主张重人事、远鬼神、重现实、轻玄想;至《孟子》、《大学》、《中庸》乃至宋明理学,更大讲修、齐、治、平。主张以内圣外王为最高境界,以治国、平天下为最终目标。宋明之后的许多儒者,更大力提倡经世致用,反对空谈心性。这种人世济民、经世致用思想,对整个中国佛教产生极其深刻的影响,以致历史上凡是中国化色彩较浓的佛教宗派,都反对传统佛教的超尘离俗、隐遁潜修的作风,而主张世法即佛法,人世即出世。太虚倡导的人生佛教,也具有这一特点。太虚本人就一再指出遁迹山崖、离世隐修是导致佛法不扬、为世诟病之一大原因,认为在现实社会中为国家、为人民谋幸福,比潜形山谷、隐修寺庙更好。这种思想与儒家人世、用世精神是遥相契合的,或者说是受儒家人世精神长期影响的结果。

当然,指出人生佛教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带有浓厚的儒家人本和人世色彩,丝毫不排除人生佛教是原本于释迦佛遗教。实际上,佛教本身是一个发展过程,大乘佛教已在讲慈悲普度、利生济世,中国历史上的禅宗更注重人生,强调人世,提倡即世间求解脱。因此,从佛教自身的思想渊源说,人生佛教实远承大乘佛法,近接中国禅宗,是大乘佛法与中国近代社会相结合的产物,是印度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

End

中日佛教交流史研究

◎ 江 静杨曾文先生在佛教思想及中国佛教研究领域的代表作,以时间线为轴,基于相应的研究成果,将杨先生对日本佛教及中日佛教交流史的研究整理分为四个时间段,分别对应萌芽、开花、结果和圆熟时期。1.萌芽期(

赠晓空大师

◎ 熊 皎嵯峨山顶昔安禅,几度兴亡在目前;白发任生离乱世,紫衣曾看太平年。云藏圭岭经春雪,雨暗乾陵欲暮天;不受外方侯伯请,自携瓶锡住秦川。摘自《全唐诗补编》

法显大师西行记

文:佛 云法显,俗姓龚,平阳郡武阳(山西临汾)人。幼年时,三个兄弟先后夭折,父母惟恐法显也遭遇不测,在三岁时就让他剃度为沙弥,但仍住在家中。后因患病将死,才将他送往寺院。病愈之后,法显就不再返回俗家。

吉藏大师

◎ 理 净生平事迹吉藏生于梁太清三年(公元549年),祖藉西域安西人(今伊朗),本姓安,为安世高之后代。故有胡吉藏之称,祖先为了避难移居交东(今广西一带),后迁于金陵(今南京)。幼年时期,父亲领他去见

清代高僧省庵大师

宏海法师各位有缘,大家吉祥。我们一直讲净土宗的祖师,已经讲到第十一代叫省庵大师。在佛门里边很多的大祖师爷来的时候都是胎里素,就是不吃荤的。省庵大师也是这样,从小就不染荤腥。后来他妈妈看他善根深厚,就把

禅悟人生

【一】禅师问:你觉得是一粒金子好,还是一堆烂泥好呢?求道者答,当然是金子啊!禅师笑曰,假如你是一颗种子呢?其实,换个心境,或许你会得到解脱!有位禅师有一个爱抱怨的弟子。一天,禅师将一把盐放入一杯水中让

淡泊人生

淡泊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里面的解释是:不追求名利,如:淡泊名利、淡泊明志等。《东观汉记郑钧传》载曰:好黄老,淡泊无欲,清静自守。这就是道家的一种处世态度:淡泊无欲,清静无为。宋代诗人秦观在《送蔡

世人对佛教常见的四种误解

神佛不分  中华文化兼容并蓄,对于劝善的宗教皆能广为接纳。流传至今,凡持香礼拜者皆误以为佛教,实则诸多民间信仰之神祗,如城隍爷、土地公、三太子、妈祖皆被门外汉披上佛教外衣,不知神佛二者,其本质、愿力迥

人生的关卡可大可小

◎ 圣 严人生的关卡,可大可小。善于处理的人,举重若轻;不善于处理的人,举轻若重。所谓善于处理,就是能够掌握当前所遇到的难题、关卡,了解它的严重性究竟到了什么程度?这难题、关卡涵盖了金钱的损失、名誉的

道宣大师

◎ 齐 一道宣(596~667年),原籍吴兴(今浙江湖州市)人(一说丹徒人),俗姓钱,父在陈时曾任吏部尚书,母姚氏。自幼受到家庭教育,九岁便能作赋。因隋朝大兴佛教,他十岁时,便舍家从长安日严寺慧頵受

贫僧受难记——星云大师

贫僧近九十年来的岁月,面临生死的边缘,从鬼门关又走回来,也不知道走多少次了,有些也不值得叙说。比方说掉进冰窟,还能自我爬起来,虽是奇异,但也不值一说;也曾骑自行车,从三层楼高的小丘陵,冲到深沟,车子跌

面壁九年的禅宗初祖达摩大师

达摩大师面壁九年(一说十年)的故事,在我国历史上传为佳话。达摩大师,全名是菩提达摩(?-528年),本是南天竺人,属婆罗门种姓,出家为僧。在南朝宋末时航海到达我国广州。后到洛阳嵩山少林寺面壁修炼,终日

“立雪断臂”的禅宗二祖慧可大师

慧可(487-593年),北魏、北齐时僧人。俗姓姬,初名神光,后称慧可,又作僧可。洛阳武牢(今河南省洛阳市东)人。慧可早年在洛阳龙门的香山从宝静法师出家,在永穆寺受具足戒,后周游各地,学习大小乘经义。

中国佛教第一僧 朱士行

◎无 碍汉、魏时代,官方是不准汉人出家的。当时佛教如同黄老学说一样,只是在社会上层和知识分子中流传和崇信。沙门不入王者,没有出家受戒的僧人,就连伊存、景卢等,也仅是居士、信徒而已。直到西晋后赵石虎时代

人生虽是借宿,但也要好好把握

本性法师稍早前,经济不发达,旅店不多。许多人出行,夜幕降临,多借宿人家。僧侣,更是如此。借宿,我们自然会想到:此处非久留,只是借住,不是自己的,时时处处要谨慎小心对待,一声再见后也许永远不会再见。凡尘

站在本来无一物的角度来面对人生

净界法师【观性元真:殊不能知生灭去来,本如来藏,常住妙明,不动周圆,妙真如性;性真常中,求于去来、迷悟、生死,了无所得!】我们要知道,今生所出现的假相,是事出必有因,跟过去有关的,知道就好,把它要放下

近代马来佛教的特点

近代马来西亚佛教由于来自于亚洲各地的不同族群,受各母亲国的文化影响,故带有不同的地方文化特征,其表现如下:一、从民俗走向正信。早期移民马来西亚的各国人士都是来自于下层的劳工,又初到外乡,在感情与记忆

佛教心理学的智慧

有学者曾预言,21世纪将是心理学的世纪。心理学家们研究心理现象,揭示心理规律,医治心理疾病,在当代社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令人惊叹的是,已有2500多年悠久历史的佛教,拥有大量关于心理的理论,佛

佛教名胜与文化传播

◎湖 江 中国与东盟国家拥有许多佛教名胜,它们与一般自然和人文景观不同之处在于,被赋予了神圣性。所以佛教旅游除了观光、娱乐之外,往往都带有朝圣的性质。段玉明指出,自然环境由于佛教元素的介入被纳入了佛教

人生总有喜怒哀乐

人生总有喜怒哀乐。我想,这是任何人都会同意的。似乎,人是个很奇怪的生物,每个人都希望一生能过得平静、幸福。可是,如果日子过得只是平平静静、幸幸福福地,他又会觉得无聊,希望有些刺激。你不否认吧?除非他是

人生的至静是一种智慧

◎ 弘 恩静,是一种至味。至味才隽永、绵长。就跟我们吃素一样,别人看你们吃素有什么好吃的,就是一些菜叶子,但是我们吃得津津有味,每一样菜都感觉吃得很开心。不静,就是五味杂陈,就像世间人,总是喜欢乱吃-

人生八后悔

逢师不学去后悔:  善知识难遇难求,良师给予我们的影响非常深远,一句真实话,就足够终生受用,象善财童子不辞艰苦去五十三参,赵州禅师活到八十岁还行脚参访,都是因为经师易得,人师难求。如果遇到了人天师范,

弘一大师对丰子恺的一番开示,令人拭泪感怀

稽首师尊,问归何处?几许疏竹,一轮明月。有时读弘一大师李叔同传《悲欣交集》,读到多处拭泪感怀。直到读到结尾,看到弘一大师圆寂前留下的最后四字--悲欣交集。泣而后合起书来,走在阳光下,心如沉到海底的平静

默庵大师

◎ 贾汝臻默庵(1838-1902)法名杲仁,字真源,晚号默庵。俗姓刘,湖南衡阳人。其父早亡,依母生活。自幼聪颖过人,15岁即以文出名。17岁肄业于雁峰寺。曾抄写《金刚经》,至三心不可得句,有感悟,萌

营救圆瑛大师

印光大师离开普陀山来到苏州后,江易圆跟大师的交往逐渐稀疏了。印光大师也曾听人说过,自从倭寇占领了东三省之后,江易圆变得意气消沉,停止功课,迷上了扶乩,他也曾写信劝他不要搞那些自欺欺人的把戏,还是老老实

莲池大师生平

莲池大师(公元1535--1615年),讳祩宏,字佛慧,号莲池。杭州仁和人,出生于世代望族之家。十七岁补诸生,以学识与孝行著称于乡里。邻家有一老妪,日日念佛名,大师问其所以,老妪回答:先夫持佛名,临终

佛教故事两则

阿难说:佛陀在舍卫国,祗(音齐)树给(音几)孤独园的时候,罗睺罗和他的老师(和尚)舍利弗,有一天的清晨,风和日丽,他们身上穿整齐了出家人的法服,一手拿着锡杖,一手持钵,师徒二人,一前一后,安祥徐步,慢

新时代下中国佛教慈善的特点

明生法师慈善是学佛的根本,要成为佛教徒生命的全部  作为中国佛教协会慈善委员会的主任,我有责任跟大家讲清楚我们为什么要做慈善。我觉得做慈善工作是我们佛教徒学佛的根本,因为我们的目的是在利生,也就是说弘

念佛人的楷模——略述省庵大师净土情怀

导读:每年的农历四月十四日是净土宗第十一代祖师省庵大师的往生日。与诸位净土祖师相比,省祖的住世时间是最短的,只有49年。他临终给我们留下了身在华中佛现前,佛光来照紫金莲。心随诸佛往生去,无去来中事宛然

莲池大师的遗嘱

存 生莲池大师 (1535-1615),俗家姓沈,杭州人。他家世代都是当地的名门望族,莲池是他取的号。莲池大师给我们示现的一生的志向,就是要往生西方,在西方莲池中莲花化生。莲池大师年轻时,他的学问、

僧肇大师

理 方根据《高僧传》记载,公元399年,僧肇大师游历长安寺庙学法时,闻听游僧说起居住在凉州的鸠摩罗什大师,于是就从长出发,往凉州寻师学法。当时已有数百名弟子先于佛图耶舍从西域跟随而来,长期留住在凉州诵

六祖慧能大师悟道后的生活

星云大师在佛教里,悟道的禅师们如何生活?一般人对这个问题深感好奇,总以为悟道了以后,是不是就可以上天入地,神通自在,呼风唤雨?事实上,神通和悟道不一样。悟道就等于从黑暗里面忽然见到光明,从迷惘里忽然见

雪浪大师塔铭

◎ 钱谦益昔梁肃之论荆溪,以为明道若昧,涣然中兴。圣人不作,其间必有命世者出焉。我明正、嘉之际,讲肆独盛于北方。无极和尚起自淮阴,传法于通、泰二公,具得贤首、慈恩性相宗旨,归而演法南都,而其门有雪浪恩

玄奘大师赞

◎ 演 悟 偃师有人杰,陈神好儿郎;舍俗净土寺,披剃名玄奘。 首闻涅槃经,后学阿毗昙;穷究三藏理,解疑遇迷茫。 为求瑜伽论,冒险辞家乡;孤身行万里,两出玉门关。 流沙逾八百,瘦马踏荒凉;白骨为路引,日

省庵大师掩关阅藏

◎ 黄公元 省庵大师(1686--1734),法名实贤,字思齐,省庵是其号。江苏常熟人,出生于世代业儒的书香之家,俗姓时。师生来不茹荤腥,幼年即有出尘之志。七岁即礼僧人为师,十五岁正式披剃。师天资聪颖

读李叔同《断食日记》——珍贵的佛教断食经验

佛家有断食之说,道教有辟谷之术。萨婆多毗尼毗婆沙卷一载:目连问耆婆曰:弟子有病,当云何治?耆婆答曰:唯以断食为本。断食时无须太多能量消化食物,大脑会变得极度清晰,若以适当方法引导这些能量,将可提升心智

龙树菩萨的传奇人生

龙树菩萨是南天竺国的婆罗门族,天生聪明颖悟。事情只要对他说一遍,便永远不会忘记。有一次在乳哺中,听到婆罗门行者诵四部韦陀典,每一部各四万偈,每偈四十二个字,听完就能背诵,而且了解其中的含义。二十岁时

佛教和气四瑞的故事

佛教里流传着一则和气四瑞的故事。很久很久以前,在一片茂密的森林里,住着一只羊角鸟、一只山兔、一只猴子,还有一头大象。他们和睦相处,从不吵架,在一起快乐地生活着。有一天,大家讨论道:我们之中谁最年长呢?

明清民国时期的佛教雕塑

◎ 赖永海明清工艺造像主要是继承宋代城市工艺的传统。明代的工艺造像包括玉石雕刻、牙雕、木雕、竹雕、雕漆等工艺。明清民国工艺造像有一定的延续性,故本小节内容叙述上顾及时代。自明代中期起,江南嘉定、金陵成

藏传佛教的文物宝库

◎ 王家鹏故宫是明清两代的皇宫,是我国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宫殿建筑群,收藏文物一百多万件,其中与西藏有关的文物就有几万件,是中国内地保存最完好、最丰富的西藏文物宝库。由于皇宫的特殊地位,文物的特殊来源,使

佛教徒的生活礼仪

◎ 星 云在佛门中,语默动静安详,一切合宜合法,就是礼仪。僧团讲究三千威仪,八万细行,用意在培养一个人出众的威仪。昔日马胜比丘以威仪度化舍利弗,成为千古的佳话。因此,树立良好的形象,不但是做人的基本条

幸福人生的秘诀:好事皆赞叹,善缘皆随喜

我们要对治嫉妒心,首先要知道什么是嫉妒,还有嫉妒的根源在哪里。我们有没有想过为什么嫉妒二字都用女字旁?这是中国古人造字的智慧,因为他们发现,嫉妒的情绪变化表现得最明显的,一般来说都是女性,并不是说男人

佛教正能量

◎ 中 观每个人身上都是带有能量的,而只有健康、积极、乐观的人才带有正能量,和这样的人交往能将正能量传递给你,让你觉得活着是一件很值得、很舒服、很有趣的事情。而人的意念力来自人类自身,来自于人体的能量

人生两大凶德,千万要戒掉

曾国藩:人生两大凶德,千万要戒掉咸丰八年,曾国藩给国荃的信中说:古来言凶德致败者约两端:曰长傲,曰多言。丹朱之不肖,曰傲曰嚣讼,即多言也。历观名公巨卿,多以此二端败家丧生。曾国藩在这里指出了普通人的两

智者大师名号由来

智者大师名号由来◎徐文明 智者大师为中国佛教史上的一代宗师。他开创了中国佛教最早宗派之一的天台宗,创立一代教观,智慧出众,颖悟过人,确实是一位不世出的大思想家、大哲学家、大智者。 关于智者名号由来,

昙鸾大师的念佛说

昙鸾(476-542),是南北朝时代北魏的一位佛教高僧,号为神鸾。他根据中国的国情,把印度佛教的净土思想,进行解释、发挥,创造出中国的净土思想,为以后净土宗的形成奠定基本的理论框架。中国净土宗传到日本

紫柏大师的贡献

紫柏大师的贡献◎ 圆 慧 紫柏大师一生所修复的寺院至少在十五所以上。这里择要介绍紫柏大师所修复的寺院,以示大师对明末佛教的贡献。楞严寺位于浙江嘉兴,是紫柏大师所重兴的第一所寺院。楞严寺是浙西相当有名的

道生大师

◎ 贺圣迪 义熙五年(公元409年),道生回到东晋首都建康。尽管他离开都城已有二十来年,但在东晋僧俗和朝野的心目中,他的声望令名与时并进。朝廷得知道生回归的消息,便请他住持青园寺。青园寺位于覆舟山下,

法照大师

◎ 印 光 莲宗四祖法照大师,于大历二年栖止衡州云峰寺,屡于粥钵中现圣境,不知是何名山。有曾至五台者,言必是五台;后遂往谒。大历五年到五台县,遥见白光;循光往寻,至大圣竹林寺。师入寺,至讲堂,见文殊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