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楞严概要
2024-11-14 09:12

楞 严 概 要

◎ 虚 云

要晓得世间万事如幻,人之一生,所作所为,实同蜂之酿蜜,蚕之作茧。自今以后,须照佛门遗教修持。

吾人自一念之动,投入胞胎,既生以后,渐知分别人、我,起贪瞋痴念。

成年以后,渐与社会接触,凡所图谋,大都为一己谋利乐,为眷属积资财,终日孳孳,一生忙碌,到了结果,一息不来,却与自己丝毫无关,与蜂之酿蜜何殊?

而一生所作所为,造了许多业障,其所结之恶果,则挥之不去,又与蚕之自缚何异?到了最后镬汤炉炭,自堕三途。

诸位既属佛子,凡悖理之事,不可妄作,佛法本来没甚稀奇,但能循心顺理,思过半矣。许多人见我年纪虚长几旬,见面时每有探讨神通之情绪,以为世外人能知过去未来,每问战事何日结束?世界何日太平?其实神通一层,不但天魔外道有之,即在鬼、畜俱有五通,此是性中本具,不必注意。我们学佛人当明心见性,解脱生死,发菩提心,行菩萨道。从浅言之,即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不但不可损人利己,更宜损己利人。果能切实去做,由戒生定,由定生慧,一切自知自见,自不枉今日皈依也。方才有几位询问《楞严经》意旨,兹乘大众在此机缘,略说概要。此经原有百卷,而此土所译只有十卷。初四卷示见道,第五、第六等卷示修行,第八、第九卷渐次证果,最后并说阴魔妄想。

阿难尊者为众生示现询问,而佛首明诸法所生,惟心所现。因阿难尊者见佛三十二相,如紫金光聚,心生爱乐,佛问其将何所见?阿难尊者白佛言:用我心目,由目观见,如来胜相。佛问:心目何在?阿难尊者白佛言:纵观如来,青莲华眼,亦在佛面,我见观此浮根四尘,只在我面,如是识心,实居身内。

佛告心不在内,不在外,亦不在中间,若一切无着,亦无是处。诸修行人,不能得成无上菩提,皆由不知二种根本,一者无始生死根本,则汝今者与诸众生,用攀缘心为自性者。二者无始菩提涅槃,原清净体,则汝今者识精原明,能生诸缘,缘所遗者,由诸众生遗此本明,虽终日行而不自觉,枉入诸趣。

应知诸法所生,惟心所现,一切因果世界微尘,因心成体。而一切众生,不成菩萨,皆由客尘烦恼所误。色、声、香、味、触、法为六尘,眼、耳、鼻、舌、身、意为六根,是为十二处,加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六识为十八界。另地、水、火、风为四大,再加空大、见大、识大为七大,合为二十五数。由二十五位贤圣分别自陈宿因,入道途径。

至于六道轮回,淫为其本,三界流转,爱为之基。阿难尊者为众生示现,历劫修行,几难免摩登伽之难。所以示罪障之中,淫为首要,因淫损体,遂杀生补养,而盗妄等恶,亦随之而生。阿难见了如来三十二相,如紫金光聚,对摩登伽之美色,而不爱乐。

男子见了女子或可观想自己亦作女子,女子见了男子,或可观想自己亦作男子,以杜妄想。自己终日思想,确可转移心境。譬如我从前幼时在家垂辫发,衣俗衣,终日所触所想无非俗事,晚上做梦,无非姻亲眷属,种种俗事。后来出家所作所思,不出佛事,晚上做梦,亦不外念佛等等。

至葱、蒜五辛,不可进食,为免助长欲念。所谓除其助因,修其正性,更加精勤增进,自能渐次成就。更须自己勤奋,不可依赖他人。阿难尊者以王子佛弟,舍其富贵,出家从佛,希望佛一援手,即得超登果位,讵知仍须自己悟修,不能假借。

不过吾人如能发心勤修勿怠,则由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以至十地,亦自得步步进益,以达等觉妙觉。而三界七趣,无非幻妄所现,原本不出一心,即一切诸佛之妙明觉性,亦不出一心,是以心佛众生,三无差别。

香严童子可说即是我鼻,憍梵菩萨可说即是我舌,二十五位圣贤因地,虽有不同,修悟并无优劣。不过现在时机,发心初学,似以第二十四之大势至菩萨,及第二十五之观世音菩萨,二种用功方法或更相宜。观世音菩萨于阿弥陀佛退位时补佛位。而大势至菩萨,则侯观世音菩萨退位时补佛位。

大势至菩萨以念佛圆通,吾人学习,应念阿弥陀佛,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因十方如来,怜念众生,如母忆子,若子逃逝,虽忆何为?子若忆母,如母忆时,母子历生,不相违远。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

至于观世音菩萨,则从闻思修,入三摩地,上合十方诸佛,同一慈力,下合六道众生,同一悲仰。若遇男子乐持五戒,则于彼前,现男子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若有女子五戒自居,则于彼前,现女子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如是或现天人,或现声闻、缘觉以至佛身,所谓三十二应,以及十四无畏,四不思议。经无量劫,度无量众生,众生无尽,悲愿无尽,诸位善体斯意可也。

礼忏须五体投地,三业清净,不能加以杂言乱语,故忏坛上不说开示。礼忏时须观着能礼所礼性空寂,感应道交难思议,我今顶礼观音前,感应道交自实现。

以能礼之心,礼所礼之佛,谛观能礼之心,现在、未来、过去三世了不可得。一切空寂,则如来藏本有体性,自然发露。故《金刚经》云: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都是双遮双照的意思,空非空,色非色,即真空真色。我们大家都是佛子,处此水深火热之中,不逢治世,所遇的不是炸弹、就是飞机,真属不幸。但不幸中还是幸福,何也?佛子的本来勾当,所谓一钵千家饭,孤身万里游。可是现在亦有些行不通了。我们此时只好放下一切,检点身心,以身为苦本,心为罪源,若不及今力自修持,更待何时?一失人身,万劫不复。

放下妄想,心本如如,不从外得,能精勤修持,何患生死不了?所以儒家亦云: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须知佛法是在自己心内,不可心外取法。神通属用功之过程,岂可立心希求?有此用心,岂能契无住真理?此类人们,佛谓之可怜悯者。

现在几位大心菩萨,发愿为国息灾,修大悲忏法,邀虚云来此主持。我们大家要精诚一致,当自己事来做,护国息灾功德,此是人人应当做的。我们拜忏,称扬圣号,最灵感的观音菩萨,于此土最有缘,但心若不诚,亦不能感应。如诚心称名,观音菩萨无不寻声救苦,《楞严经》二十五圣,惟观音菩萨妙证圆通。文云:彼佛教我从闻思修,入三摩地,初于闻中,入流忘所。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一者十方诸佛同一慈力,二者十方众生同一悲仰。观音菩萨有大无畏,三十二应列为第一。

又云:此方真教体,清净在音闻。念六十二忆恒沙法王子圣号,与念观音菩萨一声相等。这部《大悲忏》是四明法智大师所修,其悲愿不可思议,其感应力亦不可思议,载籍甚详,不可忽也。朝于斯,夕于斯,五体投地,三业清净,能断杀、盗、淫、贪、瞋、痴,变十恶为十善,便符忏法妙理。

并须发四大宏愿,将他人香花,庄严自己福慧,何乐而不为?说是假,行是真,今天将佛法大概说一说。彼既丈夫我亦然,自尊自贵,自然感应。最后讲一段故事你们听听,清代康熙帝时,元通和尚主持西域寺,一日有黄衣僧来,帝甚崇之,命师招待,师云:彼非僧亦非人,是一青蛙精,但神通广大。时适久旱,帝乃命其求雨,雨果降,帝敬之愈甚。元通和尚曰:可将雨水取来,是青蛙尿耳。试之果然,邪正乃分。故《楞严经》五十种阴魔,均须识取,不然被其所转,走入魔道了,请大众留心。

但拜忏四十九人,不能停声,换人亦不停声。常住最忙,这二十四人不可下坛。所谓开示者,开即开启,示即表示,讲为人之善恶,开显本来面目。但这面孔无大小、方圆、圣凡、男女等色相。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故也。视诸相非相,即见如来。但尽凡情,别无圣解。学道的人,须真实,不可挂羊头卖狗肉,但向己求,莫从他觅。但有言说,都无实义,说是假,行是真。充一人而多人,一家而一国,而多国,展转变化,全世界不治而化矣。

学佛不论修何法门等,总以持戒为本。如不持戒,纵有多智,皆为魔事。楞严二十五门,各证圆通。故云方便有多门,归源无二路,自己择一门为正行,余者为助行。须福慧双修,单福则属人天有漏,单慧则为狂徒。修行不断杀心,临终非作土地即城隍。孟子说:闻其声,不忍食其肉。何况为佛弟子也?取他性命,悦我心意,贪一时之口福,造无边之罪恶,何取?何舍?何轻?何重?望大家共勉之。

摘自《虚云和尚全集》

End

黄念祖:《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概要

第一卷贰、概 要(十门分列中前九门)谨释此经,依华严宗法及《弥陀疏钞》例,总开十门:计为一、教起因缘。二、本经体性。三、一经宗趣。四、方便力用。五、所被根器。六、藏教所摄。七、部类差别。八、译会校释。

南怀瑾:楞严大义今释

楞严大义今释南怀瑾 著自从一读楞严后, 不看人间糟粕书。楞严经是宇宙人生真理探原的经典,是入门悟空的一部书,也是抱本修行,闭关修行一直到证果跟在身边的一部书。昔日憨山大师有言不知法华,则不知如来救世之

南怀瑾:《楞严经》最重要的一段: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诸可还者,自然非汝;不汝还者,非汝而谁?千万背来哟!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哟!真的哟,比什么咒语都厉害哦!佛都告诉我们了。这叫做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就在这一段。你们听《楞严经》,这

南怀瑾:楞严经大义指要

叙言在这个大时代里,一切都在变,变动之中,自然乱象纷陈。变乱使凡百俱废,因之,事事都须从头整理。专就文化而言,整理固有文化,以配合新时代的要求,实在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那是任重而道远的,要能耐得凄凉,

独步楞严的圆瑛法师

独步楞严的圆瑛法师◎于凌波 圆瑛法师,俗姓吴,出家後法名宏悟,字圆瑛,号韬光,又号一吼堂主人。他是福建省古田县人,父名元云,母亲阙氏,因祷于观世音菩萨,梦观音送子至,于清光绪四年(一八七八)生此子。

八载寒窗读楞严

八载寒窗读楞严◎倓 虚 宣统二年,(一九一○年)刘文化到北京去请经,住嘉兴寺,共一个多月。文成和尚对他很好;还有个老和尚对他说: 开慧楞严,成佛法华!这样对刘文化的信心,就更加坚固了。他回来的时候,在

蕅益大师与《楞严经》

◎ 慧 云蕅益大师(1599一1655),是明末清初四位高僧中最年轻的一位。大师的一生,受《楞严经》影响极大,可以说《楞严经》的思想与义理一直伴随并启发着大师,包括他的出家、修持、度众。其间过程,记载

憨山大师与《楞严》

憨山大师与《楞严》◎ 吕建福 憨山德清,明末四高僧之一,曹溪中兴之祖。憨山大师以世事逆境被遣岭南,却因而泽被一方大众,开岭南佛教之风气,尤以中兴曹溪祖庭为盛事。明末四大师中,憨山大师博通内外学,且以诗

读《楞严经》而开悟的几位禅师

读《楞严经》而开悟的几位禅师◎ 觉 禅《楞严经》内容丰富,被誉为小三藏,各个宗派都可以在本经中找到呼应处,如天台引之说止观,禅门援以证顿超,净宗取以归弥陀,中观由此见性空。但在汉传佛教八宗之中,《楞严

学诚法师的楞严感悟

【楞严经和大乘经典的当机众】常讲的几部大乘经典,古人读起来都不费什么劲,现代人读着就吃亏了,因为都是文言文,我们读的时候,除了一些有古文功底的人,大多数都要先熟读古代行文,然后在心里转化成方便理解的白

楞严经意旨

◎ 虚 云方才有几位询问楞严经意旨,兹乘大众在此机缘,略说概要。此经原有百卷,而此土所译,只有十卷。初四卷示见道,第五第六等卷示修行,第八第九卷渐次证果,最后并说阴魔妄想。阿难尊者为众生示现询问,而

楞严概要

楞 严 概 要◎ 虚 云要晓得世间万事如幻,人之一生,所作所为,实同蜂之酿蜜,蚕之作茧。自今以后,须照佛门遗教修持。吾人自一念之动,投入胞胎,既生以后,渐知分别人、我,起贪瞋痴念。成年以后,渐与社会接

《楞严经》大意

《楞严经》大意◎ 虚 云方才有几位询问《楞严经》意旨,兹乘大众在此机缘,略说概要。此经原有百卷,而此土所译,只有十卷。初四卷示见道,第五、第六等卷示修行,第八、第九卷渐次证果,最后并说阴魔妄想。阿难尊

《楞严经》经题

◎ 达 照见道部分是讲《楞严经》讲法的缘起,以及如何见道。首先给大家介绍一下《楞严经》的经题。经题全称为《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简称为《大佛顶首楞严经》。这个全称实际上包含了三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