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楞严经》经题
2024-11-17 07:20

◎ 达 照

见道部分是讲《楞严经》讲法的缘起,以及如何见道。

首先给大家介绍一下《楞严经》的经题。经题全称为《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简称为《大佛顶首楞严经》。这个全称实际上包含了三藏十二部经典一切佛法的精要。佛法告诉我们的是成佛的方法,而如何成佛,首先要认识到佛是什么,以及从我们凡夫的心、烦恼的心出发一直到成佛的过程当中需要经历如何的修证。诸菩萨万行,就是指从凡夫到成佛的过程需要经历的修证。

首楞严,翻译成汉字为一切事究竟坚固。大家看现实的人生世界中,有哪件事情是坚固的?遍观眼、耳、鼻、舌、身、意,以及外界的色、声、香、味、触、法,根尘相对产生的一切意识分别,没有一件事情是坚固的。但是佛陀告诉我们:在这一切事的背后,蕴含着最为广大、圆满、究竟的真理,这个真理就是我们的心性,它是永远没有生灭、不会破坏的。《楞严经》就是围绕我们的性净明体--常住真心而展开,所以题目就直接点示了我们的常住真心,叫一切事究竟坚固。

这个一切事究竟坚固有什么作用?首楞严,又翻译成大白伞盖,它是护佑我们一切身心不受伤害的一个表法。我们知道,太阳出来很骄热的时候,我们拿着伞盖可以遮阳;下雨的时候,伞盖可以给我们避雨。首楞严,就是九法界众生任何一种心态、任何一种身份和地位,都能得到保护的这样一个妙法。我们在几十年的人生当中,都能感受到很多的不如意、不自在。放眼看去,六道四生无一乐处,特别是三恶道众生生起的贪欲、嗔恨、愚痴,令其卷入无尽的烦恼和痛苦中,只有我们的真心随时都在保护着我们,哪怕是堕入地狱之中,都不会被真正伤害。我们在轮回当中感受到痛苦、烦恼,实际上是忘失了自己的真心。我们的真心一直没有离开我们:上天堂,它在天堂护佑着我们,下地狱,它在地狱里护佑着我们,始终不离。

我们平常却忘记了自己的真心,所以佛陀要给我们讲《楞严经》。特别是在现实生活中,当处于烦恼之中时,我们的心被贪欲、嗔恨两大魔头纠结起来了。我们集中了所有的烦恼构成五蕴,这等于蕴含了一切烦恼作为动力,再来生活。所以整个轮回,它的本质就是痛苦的。我们现在如果回光返照,就看到自己身心的两大魔头:嗔心所构成的叫强魔,很强硬、很刚强、难以调伏,它是一种强硬的表现;贪心所构成的叫软魔,当贪欲心生起来,比如说想吃东西了,会流口水,它是一种软弱的表现。由这两大魔头主导,构成了轮回中一切业的动力,而业的背后,贪嗔的背后,就是强大的我执。后面我们讲见道,就是要破除我执。

摘自《楞严大义》

End

南怀瑾:《楞严经》最重要的一段: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诸可还者,自然非汝;不汝还者,非汝而谁?千万背来哟!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哟!真的哟,比什么咒语都厉害哦!佛都告诉我们了。这叫做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就在这一段。你们听《楞严经》,这

南怀瑾:楞严经大义指要

叙言在这个大时代里,一切都在变,变动之中,自然乱象纷陈。变乱使凡百俱废,因之,事事都须从头整理。专就文化而言,整理固有文化,以配合新时代的要求,实在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那是任重而道远的,要能耐得凄凉,

蕅益大师与《楞严经》

◎ 慧 云蕅益大师(1599一1655),是明末清初四位高僧中最年轻的一位。大师的一生,受《楞严经》影响极大,可以说《楞严经》的思想与义理一直伴随并启发着大师,包括他的出家、修持、度众。其间过程,记载

读《楞严经》而开悟的几位禅师

读《楞严经》而开悟的几位禅师◎ 觉 禅《楞严经》内容丰富,被誉为小三藏,各个宗派都可以在本经中找到呼应处,如天台引之说止观,禅门援以证顿超,净宗取以归弥陀,中观由此见性空。但在汉传佛教八宗之中,《楞严

楞严经意旨

◎ 虚 云方才有几位询问楞严经意旨,兹乘大众在此机缘,略说概要。此经原有百卷,而此土所译,只有十卷。初四卷示见道,第五第六等卷示修行,第八第九卷渐次证果,最后并说阴魔妄想。阿难尊者为众生示现询问,而

《楞严经》大意

《楞严经》大意◎ 虚 云方才有几位询问《楞严经》意旨,兹乘大众在此机缘,略说概要。此经原有百卷,而此土所译,只有十卷。初四卷示见道,第五、第六等卷示修行,第八、第九卷渐次证果,最后并说阴魔妄想。阿难尊

《楞严经》经题

◎ 达 照见道部分是讲《楞严经》讲法的缘起,以及如何见道。首先给大家介绍一下《楞严经》的经题。经题全称为《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简称为《大佛顶首楞严经》。这个全称实际上包含了三藏

观辉居士:楞严经白话解 劝持叙

劝持叙首楞严王,具足万行。总持三昧,熏修奢摩他路。开示众生,妙在一门超出。由庆喜恨多闻而未全道力,故迦文因妄见而直指人心。七处之征,宝镜磨尘而本明自现。八还之辨,金錍刮膜幻影随消。斥攀缘,则心不是心。

郭耀华:第六章 第二节 从《大佛顶首楞严经》谈起

第六章 第二节 从《大佛顶首楞严经》谈起第二节 从《大佛顶首楞严经》谈起一、虚空藏菩萨修行在楞严经中第五卷,释迦摩尼佛问诸大弟子们,讲讲如何修行圆通法门以及方便进入三摩地境界的方法,当时虚空藏菩萨讲解

卢志丹:《楞严经》的神秘传奇

佛教界自古有开悟的《楞严》,成佛的《法华》的说法。《妙法莲华经》传入中国较早,而《楞严经》则较晚。在《楞严经》尚未传到中国之时,就已久负盛名了。公元580年,有位印度的僧人来到中国,拜访天台宗的智者大

修净土法门能不能读楞严经

1、楞严经所讲意义很深,大家在读楞严经时,一定要用心去读,这样才能知道经文当中所讲的意义,才能更加的了解楞严经。2、楞严经是重要经文,大家在读的时候,要一字一句的读诵每一句,在读的时候也要看清经文中的

《楞严经》解读五浊中的“见浊”

见浊:汝身现抟四大为体,见闻觉知,壅令留碍,水火风土,旋令觉知,相织妄成,是第二重,名为见浊。这是什么意思?就是说,到了劫浊产生了以后,概念已经有了,我外在的世界,你就以现在的根身,这个根身你怎么以为

《大佛顶首楞严经》中关于金刚藏王菩萨的介绍

阿难当知:你应该知道。是咒常有八万四千那由他恒河沙俱胝金刚藏王菩萨种族:这个咒,常常的有八万四千那由他恒河沙俱胝那么多的金刚藏王菩萨;不单他自己,而且还有菩萨的种族。“那由他”是印度的十四个大数目之一

佛陀有没有说过楞严经

《楞严经》,具名为《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是一部不可思议的经典!我们大家都知道,佛法是从印度传到中国来的。古时候,中国有许多高僧大德到印度去留学、取经,他们没有见到这部经典;玄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