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凉州籍高僧昙曜
2024-10-08 07:12

◎柴多茂

一、昙曜生平简介

昙曜,生年不详,约卒于487-489年间,籍贯凉州(一说为罽宾人,今指克什米尔一带)。他少年出家,修行禅法,坚守戒律,节操高拔,是北魏时期佛学修养最深、最有才华的一位高僧。

昙曜年轻时期所处的时代是匈奴族卢水胡沮渠蒙逊建立的北凉。在都城姑臧,他受到了太傅张潭的特别礼遇。太延五年(439)七月,北魏攻陷姑臧,北凉灭亡,迁僧人工匠3000人,北凉国人3万户到都城平城(今山西大同市),昙曜亦在遂迁的僧团之中。

入魏后,昙曜历经北魏太武、文成、献文、孝文四朝,深得皇帝知遇和礼敬。北魏太武帝年间,灭佛事件中诛沙门,焚寺院,毁佛像,许多僧人纷纷还俗以免惨遭杀害。唯独昙曜坚固道心,俨然持守其身。太子再三加劝,仍密持法服器物。文成帝即位后,再兴佛教,特任师为沙门统,管理僧众,整修寺宇,道誉日高。后来,又奏请皇帝设僧祇户、僧祇粟和佛图户制度,作为兴隆佛法之资。并于大同石窟通乐寺,召集诸德,翻译佛经。

二、历代古籍记载

昙曜的事迹首载于梁朝慧皎《高僧传》,唐朝释道宣《续高僧传》,北齐魏收《魏书释老志》和唐朝靖迈《古今译经图纪》亦有记载。《魏书释老志》的记述颇为详细,载曰:

沙门昙曜有操尚,又为恭宗所知礼。佛法之减灭,沙门多以余能自效,还俗求见。曜誓欲守死,恭宗亲加劝喻,至于再三,不得已,乃止。密持法服器物,不暂离身,闻者叹重之。又云:和平初,师贤卒。昙曜代之,更名沙门统。初昙曜以复佛法之明年,自中山被命赴京,值帝出,见于路,御马前衔曜衣,时以为马识善人。帝后奉以师礼。昙曜白帝,于京城西武州塞,凿山石壁,开窟五所,镌建佛像各一。高者七十尺,次六十尺,雕饰奇伟,冠于一世。昙曜奏:平齐户及诸民,有能岁输谷六十斛入僧曹者,即为僧祇户,粟为僧祇粟,至于俭岁,赈给饥民。又请民犯重罪及官奴以为佛图户,以供诸寺扫洒,岁兼营田输粟。高宗并许之。于是僧袛户、粟及寺户,遍于州镇矣。昙曜又与天竺沙门常拿邪舍等,译出新经十四部。

三、昙曜对中华佛教文化的贡献

昙曜一生处于风云变幻的时代,他以超凡的智慧展开一系列复兴佛教的工作,在政治、教化、艺术或译经方面将佛教带向复苏、繁荣,为中华佛教文化有重要贡献。

(一)在凉州的功绩。十六国时期,凉州佛教文化得到了空前发展,开凿石窟、雕塑佛像、翻译佛经,呈现出一派兴旺的景象,为中原的佛教传播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据《魏书释老志》载:凉州自张轨后,世信佛教。敦煌地接西域,道俗交得。其旧式村坞相属,多有塔寺。

翻译佛经。五凉时期,凉州僧人赴西求经,返回后译经传播,使凉州成为中国禅法兴盛之地。除前凉外,后三个凉国中,北凉的译经最为突出,当时闻名凉州的佛经翻译家有道龚、法众、僧伽陀、昙无谶、沮渠京声、道泰和昙曜等。在凉州,昙曜参与了长达10万偈的梵文本巨著《大毗婆娑经》。这部经书被称为三藏之指归,九部之司南,由凉州僧人道泰从西域带回姑臧。为了翻译此经,北凉王沮渠牧犍召集300多凉州僧人翻译,昙曜便参加了这次译经。可惜书成不久,北凉灭亡,此经横遭劫难,百卷之数,仅存60卷,即为流传于后世的《贤愚经》。同时,昙曜还参与翻译《优婆塞戒经》。

建寺立塔。五凉时期,凉州城乡塔寺林立。据《高僧传昙摩密多传》载:顷之复适凉州,仍于公府旧寺,更葺堂宇,学徒济济,禅业甚盛。又《集神州三宝感通录》载:于州南北里,连崖绵亘,东西不测,就而斫窟,安设遵仪,或石或塑,千变万化,有礼敬者,惊眩心目。姑臧城内的清应寺及姑洗塔即建于前凉时期,武威天梯山石窟亦开凿于北凉沮渠蒙逊时期(约在412-433年间)。这些佛教活动,昙曜亦全部参加。特别是天梯山石窟的开凿,昙曜应是深度参与,在建筑艺术的中西结合方面作了初步的探索和尝试,为日后主持开凿云岗石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昙曜参与开凿的天梯山石窟,是我国开凿最早的石窟之一,也是我国早期石窟艺术的代表,是云冈石窟、龙门石窟的源头,在我国佛教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被著名考古学家宿白教授称之为凉州模式,在学术界有着石窟鼻祖之称。

(二)昙曜在平城的功绩。《魏书释老志》载:太延五年中,凉州平,徙其国人于京邑。沙门佛事皆俱东,象教弥增矣。昙曜对中华佛教文化的贡献主要体现在入魏后的平城,集中表现在文成复法后的沙门统任上,开窟造像、翻译佛经、改制寺院经济。

翻译佛经。昙曜在武州山通乐寺设官署译场,这是中国石窟寺最早的译经场。昙曜译经僧团主要人员有吉迦叶、常那邪舍、昙靖以及负责笔录汉文的刘孝标等。昙曜在此组织过两次译经活动,一次是在和平三年(462),另一次是在延兴二年(472)。唐朝智升《开元释教录》卷第六载:以北魏孝文帝延兴二年壬子,为昭玄统沙门昙曜译《大方广十地》等经五部,刘孝标笔受。隋朝费长房《历代三宝纪》卷第三载:和平元三年,昭玄沙门昙曜欣三宝再兴,遂于北台石窟寺,躬译《净度三昧经》一卷、《付法藏传》四卷,流通像法也。僧佑《出三藏记集》卷二载:《杂宝藏经》十三卷(阙)、《付法藏因缘经》六卷(阙)、《方便心论》二卷(阙)。右三部,凡二十一卷。宋明帝时,西域三藏吉迦夜于北国以伪延兴二年,共僧正昙曜译出,刘孝标笔受。此三经并未至京都。

昙曜五窟。《中华文明史》(第4卷)写道:大同云冈石窟中年代最早的16-20窟,即著名的昙曜五窟,是来自凉州、当时身为沙门统的僧人昙曜所开。昙曜五窟是武威天梯山石窟凉州模式的承袭与超越,揭示了与印度佛教不同的中国佛教艺术的开创,代表了我国北魏时期造型艺术的巅峰水平。昙曜五窟吸收了外来佛教造像艺术的精华,特别是凉州模式,发展创新了中国式的佛教造像艺术,体现了我国北方各民族的精神风貌和传统艺术精髓。昙曜五窟所显示的粗犷、雄浑、朴实的风格,以及造像中以气为主的造型艺术特色,是云冈石窟佛教造像所特有的。

改制寺院经济。昙曜任沙门统后,还把产生于凉州的僧祇户制度移至北魏,僧祇之粟,本期济施,俭年出贷,丰则收入。山林僧尼,随以给施;民有窘弊,亦即赈之。另外,还创立了僧祇粟佛图户制度,这不仅改善了当时的经济生活,更是中国经济史上的一大贡献。

摘自《凉州文化》

End

清代高僧省庵大师

宏海法师各位有缘,大家吉祥。我们一直讲净土宗的祖师,已经讲到第十一代叫省庵大师。在佛门里边很多的大祖师爷来的时候都是胎里素,就是不吃荤的。省庵大师也是这样,从小就不染荤腥。后来他妈妈看他善根深厚,就把

高僧自述过去世邪淫所受果报

佛陀般涅槃后二百多年,印度阿育王时代。在有花城之称的巴嗒厘子城中,居住着依西达西和菩提两位长老尼。她们两位长老尼,都是具足戒行、喜乐禅那、博学多闻,并且断尽了一切烦恼的四果阿拉汉圣者。有一天,她们进入

宋代高僧圆通居讷禅师

庐山圆通寺居讷禅师,宋代著名高僧。梓州(今四川三台)人,俗姓蹇。相貌英俊,读书过目成诵。居讷禅师十一岁出家,十七岁时因背诵《法华经》得度出家,受戒后开始登坛讲经,因辩才无碍,深得信徒的欢迎,连当时的耆

凉州籍高僧昙曜

◎柴多茂一、昙曜生平简介昙曜,生年不详,约卒于487-489年间,籍贯凉州(一说为罽宾人,今指克什米尔一带)。他少年出家,修行禅法,坚守戒律,节操高拔,是北魏时期佛学修养最深、最有才华的一位高僧。昙曜

赠药山高僧惟俨

◎ 李 翱炼得身形似鹤形,千株松下两函经。我来问道无余说,云在青天水在瓶。李翱去药山参拜药山惟俨禅师,禅师正在窗下看经,既不起身迎接,也不抬头招呼他。李翱急躁地说:见面不如闻名!禅师说:太守为什么要贵

高僧憨山大师

◎ 车如舜在明代高僧中,与紫柏大师齐名,两人相交甚厚,主张相近,而且最后都同遭官府拘捕迫害的是憨山大师。憨山(1546-1623年),俗姓蔡,名德清,字澄印,号憨山,以号行。全椒(今属安徽省)人。据说

禅宗高僧憨山祖师生平纪实

憨山大师(一五四六至一六二三)名德清,字澄印,明金陵全椒县(今属安徽)人。明代四大高僧之一,是中国近代禅宗最大的成就者。憨山大师的母亲具超凡慈智,生平敬奉观音大士。年轻时夜梦观音大士携一童子走进家门后

佛源老和尚与三位高僧

佛源老和尚与三位高僧◎ 吴言生佛源老和尚与虚云老和尚佛源老和尚年轻时亲近禅门泰斗虚云老和尚,受到器重,被委任为云门寺知客。佛源老和尚对师父也十分钦佩。他曾讲述过一个虚云老和尚降服老虎的传奇故事。任何境

92岁高僧的养生秘诀:慢!

星云大师今年已经92岁高龄了,可很多人并不知道,他在52年前就是一个糖尿病患者,在漫长的与糖尿疾病斗争的过程中,让他积累了许多保健、养生经验,其中,慢,即为其养生之道之一。几年前,星云法师说过这样一句

高僧的惜福节俭

高僧的惜福节俭◎ 如 意 惜福节俭是历代高僧大德都具有的优良品格,也是我们增进道业和培植福报的最好方式之一。在日常生活中,珍惜所拥有的每一点福报,时时处处都做到惜福节俭。唐代高僧左溪玄朗法师(67

五位高僧大德的临终往生体验

印光大师:恳切至诚,无不蒙佛接引,带业往生往生前,预知时至。公元一九四0年十月二十七日,示现一点小病,隔日即召集大众,宣布妙真法师为苏州灵岩山寺之住持。于是大众选十一月九日为升座日期,印光大师说:太迟

从《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看唐代中国文化的西传

◎ 张梓波中国古代的西行求法高僧,是古代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使者。在求法过程中,这些梵汉兼通的高僧也把中国文化传至西方。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将汉文经典译为梵文,如玄奘翻译《老子》一事;其二,在西行求

古代高僧的尊师重道

古代高僧的尊师重道◎ 慎 言尊师重道是佛教的基本思想之一,佛陀在许多经典中都论及到尊师重道的问题。如佛陀在《观无量寿佛经》中谈到净业三福时说,为佛弟子当孝养父母,奉侍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在《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