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界 诠修止观,先修止。系缘守境止:系心鼻端脐间,我人心散乱,粗重的妄想纷飞,欲令心专注一境上,令心止息。或缘佛之像,或专念佛之名号,收心于一处。引心止:随心所起即便制之。随念头起处,抑制不令散乱。
◎ 梦 参为什么释迦牟尼佛让观世音菩萨弘扬《地藏经》,没有让他弘扬《普门品》呢?假使佛对地藏菩萨说:你去护持观世音菩萨,观世音菩萨有不可思议功德。我跟大家说:不要分别,就是这个含义。观音、地藏互相扬化
所以有同修说,读不读经?什么时候可以把经教放下?师父在讲经过程当中,给我们立了一个标准。有的人也问,说刘老师,你现在读《无量寿经》吗?我告诉你们,我将近三年多没有读《无量寿经》,而是天天听《无量寿经》
回想父母未生我以前,我本什么也没有。落生以后,只是赤条条的光净身,连一根线也没带来。父母也不嫌我穷,也不是因为儿对父母很好,确是欢喜之至,对我这样真诚,毫无贪图心,可说完全是真的。不料想儿子长大成人,
太桥旦曾堪布有些中老年人遇到了子女不孝的问题,感到很苦恼。有些老居士也遇到了同样的逆缘,严重时会障碍自己的修行。对于这个问题,我建议大家可以用佛法中因果和无常两个观念来解决:首先,要以因果的观点来看待
问:信者中有一部分不孝逆子,父母亲劝解不听,要用什么方法来改善?(庄庆贤)李炳南答:此亦夙生之因果,父子因缘,本有报恩报怨,还债讨债之别。此等事只逆来顺受,遣人常与解说因果,使知怨宜解而不可结。世间名
我们平时在生活中,在修行中,不应该听闻的有三种。第一个,不听闻他人赞叹自己的功德。为什么呢?因为这样很容易生起傲慢。其实我们若是要听,就听一些诽谤;若是接受,就接受一些指责,一些伤害。我经常跟大家讲,
做官有做官的因果,富有有富有的因果。有个人从小不抵触顶撞父母,父母打骂,一句话的抵触都从来没有,打也不动不跑. 因为这个孝顺,他做了大官。但是他因为父母有足够的退休工资,就不供养父母,结果他虽然做了大
妙印法师在生活中,有人会常问,为什么老是学习工作不顺利,常遇小人,婚姻恋爱感情挫折重重,贫困撩倒倒,疾病缠身,事事不顺,长相也越来越丑,没自信了,为什么明明好事做很多却所求不如愿?往往怨天尤人,对生活
为人四有:口中有德,目中有人,心中有爱,行中有善。①口中有德,就是说话要留有余地,不对他人施加软暴力;②目中有人,就是要走出自我的小天地,将心比心,坦诚相待;③心中有爱,就是要在心田种下爱的种子,并小
中国文化特别重视伦理孝道,认为子女应当奉侍父母左右,然而,佛门出家人似乎颠覆了这个观点。很多人认为佛门出家与孝道文化相违背,一旦看破红尘,遁入佛门,就意味着割亲辞爱,剃除须发,父母不管,六亲不认了,其
人在迷惑的时候,往往会有许多心结打不开,这通常都是因为自己钻牛角尖,固执己见,听不进别人的逆耳忠言所致。所以当我们遭遇不顺、陷入烦恼的时候,无论迷惑、愚痴或邪见,只要不执着,就有办法化解。所谓穷则变,
我们需要用信仰呼唤迷失!刘元春面对金融危机,我们从隔岸观火到感同身受、从局外人到当事人,可谓“同体大悲”了。翻看网络评议,关于金融危机的根本原因多数归为金融经济层面的“发展模式”、“信贷制度”等等上面
十八罗汉没有排名。分别是托塔罗汉、探手罗汉、过江罗汉、芭蕉罗汉、静座罗汉、骑象罗汉、看门罗汉、降龙罗汉、举钵罗汉、布袋罗汉、长眉罗汉、开心罗汉、欢喜罗汉、挖耳罗汉、笑狮罗汉、伏虎罗汉、沉思罗汉、骑鹿罗
六祖慧能有一首《菩提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菩提本来就不是一棵树,明镜也不是一个真的台,本来就没有任何东西,到哪里去沾惹尘埃呢?这四句诗简洁明了,却寓意深广。它揭示了
念珠有一定的数目,常见的为108颗,代表断除108种烦恼,佛门里称其为“百八烦恼”。人有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每根都分好、恶、平(不好不恶)三类,共十八烦恼。这十八烦恼对应生起六尘中每一尘的乐受、苦受、不
1.七岁以下儿童七岁以下的儿童年纪尚小,对于出家人的生活,很难适应。故而戒律之中,明确规定七岁以下的儿童,不许出家。2.七十以上老人与七岁的儿童相比,七十岁以上的老人也是难以适应出家人的生活。儿童是年
问:感应必读中有百年须知一则,所谓[水大分离,汗浃沈出,此时中阴身出现中阴身若作环走形,则来世转生人道。]不知何谓中阴身。环走形是何形象。范古农答:人死后未投生者,谓之中阴身。阴是五阴即色受想行识。在
问:海潮音文库中有云,[佛说众生有十二类,不知出何经典,系何十二类。范古农答:十二类生见楞严经。胎生卵生,湿生,化生,有色,无色,有想,无想,非有色,非无色,非有想,非无想也。
问:睡是五盖之一,佛教中有代睡方法否。开昔释迦修行坐而不睡。不知所修何法。有何书可看。如坐禅三昧等书如何。闻沪上某君能静坐二三小时,可如常人睡八九小时恢复精神。不知所行何法。希告知。范古农答:佛教节制
一、如果简单分的话,可说有3种果位,从低到高依次是:阿罗汉、菩萨、佛。二、如果细分的话:1、小乘佛法有4个果位,从低到高依次是: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2、按照大乘圆教的说法,菩萨共有41个果
佛教有84000个法门。这是表法,佛教的法门有无量无边,根据众生的根性而现。在中国佛教有八大宗派:中国佛教有八宗:天台宗天台宗,中国佛教宗派。因创始人智顗常住浙江天台山而得名。其教义主要依据《妙法莲华
念念分明修“胜观”——“说处生中有”之三处生中有的意守,于意守木石之外,还必须观察一些明显地具足生机的事物,因此,接下来便是意守眉间与意守心间。意守眉间是想象眉间有一颗明净而闪耀的白色明点,大如豌豆;
梦中知梦与转变梦境——说“梦幻中有”之二“梦幻中有”的第二部分禅法,名为“夜修梦幻”。这部分禅法分为三个步骤:持梦、幻变、除障。在谈禅法之前,我们实在应该先理解佛家对梦的看法。最先详细提到梦,是《弥兰
幻人离幻境——说“梦幻中有”之一六中有的第二,是“梦幻中有”,喻为“暗室燃灯”。人生长在如梦如幻的世界当中,却将梦幻视为真实,即如自困于暗室,由于“梦幻中有”的修习以“四大光明”为主,因此便以燃灯作为
“四大光明”的理趣——说“梦幻中有”之三“梦幻中有”的第三步禅法:“后修光明”,是整个禅修的精华,其所修的“四大光明”也屡屡为人提及,但在这里却很难提到具体禅修的方法,因为口诀太多,而且一些人适合的口
把禅法带入生活——说“处生中有”之二修习寂止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那倒不是寂止难修,只是因为要有恒心。恒心绝不容易,初学的人,兴致勃勃,起初可能天天修,但只过了一头半个月,便有种种借口停止修习。藏密行
“三虚空”与“四大解脱”——说“禅定中有”“生与死的禅法”中第三个中有,名为“禅定中有”,称为“本觉自解脱”,譬喻为可喜的少女照镜。这部分禅修包含两个单元:三虚空禅定、四大解脱。名字很吸收,可是却实在
怖畏与离怖畏——说“法性中有”之一经历三天半的“临终中有”之后,死者的心识随即成为意生身,经历十五日的法性中有期。这期间又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只得半日左右,即是外气断绝之后的第四日。在这个阶段中
意生身与习气身——说“受生中有”之一“六中有”最后一个中有,名为“受生中有”。比喻为将一未通的水道,跟另一水道接通,是故说为“受生自解脱”。“受生”的通俗说法,也许可以说为“投胎”,然而并非所有的生命
“往生”的修习与实践——说“临终中有”之三“临终中有”的精要,在于“往生”的修习与实践。虽然,它只是方便,但却是方便的精要。一提到“往生”,便牵涉到信仰。佛教徒每每以为往生一定是向西方净土;异教徒则不
死相临终死光明说临终中有之二临终中有的第一步,是观察死相。在六中有的教授中,有一篇密典,名为《死兆具相自解脱》,它将死相分为六种外死相、内死相、密死相、远死相、近死相、零星死相。要详细介绍这六种死相,
四大天王,又称护世四天王或称四大金刚,是佛教著名护法神,二十诸天中的四位天神,位于第一重天,第一重天又叫四天王天。根据佛教经典叙述,须弥山腹有一山,名犍陀罗山,山有四山头,各住一山各护一天下,故又称护
一、香为佛使香在梵语中称健达。古印度传说中有香神,即“乾闼婆”,不食酒肉,唯求以香味为食,以资阴身,又自其阴身出香,故名香神。以后被引为佛教护法的八部众之一。佛教中用香,据《贤愚经》卷六载:佛陀当年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