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李炳南:佛教对于孝道如何解释?
2024-10-17 09:44

问:佛教对于孝道如何解释?具有何义?是不是如崇国公曰:祭而丰,不如养之薄也!(萧国雄)

答:祭丰养薄之语,乃哀追之意,非教人养不必丰,祭必须薄也,岂可以此而问佛家之孝。佛之教孝,曾云一肩荷父,一肩荷母,不少暂舍,亦难报其万一,此生时之孝也。若亲生天,释尊便升天说法度之,亲堕饿鬼,目连尊者亦往鬼道救之,亲入地狱,地藏遂入地狱超之,此死后之孝也。儒家之孝尽于慎终追远,佛家之孝,重在永劫实行以报之也。

End

中日佛教交流史研究

◎ 江 静杨曾文先生在佛教思想及中国佛教研究领域的代表作,以时间线为轴,基于相应的研究成果,将杨先生对日本佛教及中日佛教交流史的研究整理分为四个时间段,分别对应萌芽、开花、结果和圆熟时期。1.萌芽期(

世人对佛教常见的四种误解

神佛不分  中华文化兼容并蓄,对于劝善的宗教皆能广为接纳。流传至今,凡持香礼拜者皆误以为佛教,实则诸多民间信仰之神祗,如城隍爷、土地公、三太子、妈祖皆被门外汉披上佛教外衣,不知神佛二者,其本质、愿力迥

中国佛教第一僧 朱士行

◎无 碍汉、魏时代,官方是不准汉人出家的。当时佛教如同黄老学说一样,只是在社会上层和知识分子中流传和崇信。沙门不入王者,没有出家受戒的僧人,就连伊存、景卢等,也仅是居士、信徒而已。直到西晋后赵石虎时代

近代马来佛教的特点

近代马来西亚佛教由于来自于亚洲各地的不同族群,受各母亲国的文化影响,故带有不同的地方文化特征,其表现如下:一、从民俗走向正信。早期移民马来西亚的各国人士都是来自于下层的劳工,又初到外乡,在感情与记忆

佛教心理学的智慧

有学者曾预言,21世纪将是心理学的世纪。心理学家们研究心理现象,揭示心理规律,医治心理疾病,在当代社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令人惊叹的是,已有2500多年悠久历史的佛教,拥有大量关于心理的理论,佛

佛教名胜与文化传播

◎湖 江 中国与东盟国家拥有许多佛教名胜,它们与一般自然和人文景观不同之处在于,被赋予了神圣性。所以佛教旅游除了观光、娱乐之外,往往都带有朝圣的性质。段玉明指出,自然环境由于佛教元素的介入被纳入了佛教

佛教故事两则

阿难说:佛陀在舍卫国,祗(音齐)树给(音几)孤独园的时候,罗睺罗和他的老师(和尚)舍利弗,有一天的清晨,风和日丽,他们身上穿整齐了出家人的法服,一手拿着锡杖,一手持钵,师徒二人,一前一后,安祥徐步,慢

新时代下中国佛教慈善的特点

明生法师慈善是学佛的根本,要成为佛教徒生命的全部  作为中国佛教协会慈善委员会的主任,我有责任跟大家讲清楚我们为什么要做慈善。我觉得做慈善工作是我们佛教徒学佛的根本,因为我们的目的是在利生,也就是说弘

读李叔同《断食日记》——珍贵的佛教断食经验

佛家有断食之说,道教有辟谷之术。萨婆多毗尼毗婆沙卷一载:目连问耆婆曰:弟子有病,当云何治?耆婆答曰:唯以断食为本。断食时无须太多能量消化食物,大脑会变得极度清晰,若以适当方法引导这些能量,将可提升心智

佛教和气四瑞的故事

佛教里流传着一则和气四瑞的故事。很久很久以前,在一片茂密的森林里,住着一只羊角鸟、一只山兔、一只猴子,还有一头大象。他们和睦相处,从不吵架,在一起快乐地生活着。有一天,大家讨论道:我们之中谁最年长呢?

明清民国时期的佛教雕塑

◎ 赖永海明清工艺造像主要是继承宋代城市工艺的传统。明代的工艺造像包括玉石雕刻、牙雕、木雕、竹雕、雕漆等工艺。明清民国工艺造像有一定的延续性,故本小节内容叙述上顾及时代。自明代中期起,江南嘉定、金陵成

藏传佛教的文物宝库

◎ 王家鹏故宫是明清两代的皇宫,是我国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宫殿建筑群,收藏文物一百多万件,其中与西藏有关的文物就有几万件,是中国内地保存最完好、最丰富的西藏文物宝库。由于皇宫的特殊地位,文物的特殊来源,使

佛教徒的生活礼仪

◎ 星 云在佛门中,语默动静安详,一切合宜合法,就是礼仪。僧团讲究三千威仪,八万细行,用意在培养一个人出众的威仪。昔日马胜比丘以威仪度化舍利弗,成为千古的佳话。因此,树立良好的形象,不但是做人的基本条

佛教正能量

◎ 中 观每个人身上都是带有能量的,而只有健康、积极、乐观的人才带有正能量,和这样的人交往能将正能量传递给你,让你觉得活着是一件很值得、很舒服、很有趣的事情。而人的意念力来自人类自身,来自于人体的能量

《世界佛教通史》

◎ 欣 闻《世界佛教通史》是2016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出版的图书,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魏道儒研究员主编、国内外20多位老中青年佛教研究学者参与撰写,全书历时8年完成,共800多万字,论述了佛教

佛教以孝为本论

孝之为道,其大无外。经天纬地,范圣型贤。先王修之以成至德,如来乘之以证觉道。故儒之孝经云,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佛之戒经云,孝顺父母师僧三宝,孝顺至道之法,孝名为戒,亦名制止。是世出世

浅谈佛教中的菩萨

菩萨这个称呼在民间扎根很深,他们慈悲为怀,救苦救难,所以在人们的心目中非常伟大,尤其观世音菩萨更是家喻户晓,普闻十方。可遗憾的是,由于人们不懂佛法,对菩萨并未真正了解。首先,菩萨到底在哪里?一般人都

李炳南:净土法门,没有什么秘密

而净土法门是出世间法,是小乘还是大乘?是大乘。我说的话皆是佛经上的,看祖师的注解说的,我怕诸位误会,以为我妄作聪明,强说净土是大乘。但是,我懂净土吗?这世界上没有懂得的,出家二众,在家二众皆不懂得。唯

李炳南:人格事业

俗话说:「在家为民百年,不如作官一日。」作了官,名留青史,子孙与有荣焉。但是,孔子告诫弟子,一个人是否作官,有无地位,不值得忧愁,应该忧愁的是人格事业有否建树了?若真能著书立说,也是不错。如果一味钻营

李炳南:契道之法

深信因果,多修阴德时下之人,最大毛病在于“不信因果报应”,然而不论世间法,出世间法,皆不离因果,今先以此开启话题。因果之事,错综复杂;因果之理,深奥难懂;类归之,有善、恶、无记、有漏、无漏等等差别;造

李炳南:报恩要及时

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人生七十古来稀啊,儿子到了四十岁能出仕时,父母已是五、六十岁了,还有几年可以让你奉养?以前的人,每年一进腊月,不许说衰丧话,怕残冬年景引起老人家的感伤。子路是血性中人,父母健在时,家

李炳南:恶缘不生取净果报

万法因缘生,没因固然不能结果,有因可能也不结果,这当中必得有缘,缘方四种:亲因缘、所缘缘、等无间缘、增上缘。凡是发生的因缘于众生有害的,都堵住它,没缘就不会结果。比如有一位祖师在荒野遇著强盗,强盗用草

李炳南:学佛重在力行

大乘佛法以圆成佛果为其目的,以法性空慧为方便,摄导万行趣证无上菩提。要达到成佛的果位,必须发大誓愿,行菩萨道,广行六度万行,证悟甚深不二法门,中道实相义,诸法尽证无余,始成佛道。修行要亲自实践,亲自与

李炳南:知果畏因宜谨慎 逢缘遇境好修行

知果畏因宜谨慎 逢缘遇境好修行李炳南老居士讲述民国六十五年为中慧班开示弟子吴碧霞敬记序诸位谛听!善讲者不如善听者,‘诸法于恭敬中求\’,纵我今日所讲,不如从前,然以谛听恭敬,必得法益;况诸位借公余念佛

李炳南:未证真如应慎因缘

学重行解相应。解而不行,说食数宝;行而不解,多入歧途;两俱有过。今修净者;但曰念佛,求生西方,只知向果上攀缘,至于所念,如法与否,慢不加察。是于因力缘力,反而忽之,宁非不知务本耶?经曰:因地不真,果招

李炳南:富贵贫贱

雪公云:作善降之百祥,作善是富贵之因,未作善而来了吉祥事,这种好事我不要。作恶降之百殃,作恶是贫苦之因,若没有作过恶事,却得贫贱,君子看作是天命使然,不会摆脱除去,反而是安心接受。以佛家的道理来说,这

李炳南:万念纷飞之际,正是用功时节

时间地点:民国六十八年元旦慎斋堂开示主讲人:李炳南明伦月刊社整理每年的元旦都要说几句佛法,本人在台中每星期都有讲经,但说的都是经文,且讲经已讲三十年,道理渐渐的就愈讲愈深了。经本来都是平等的,但脉络各

李炳南:雪公生活点滴──盐就是宝

作者:志行凡是雪庐老人的学生或好友,都知道老人的视力,并没有老化,甚至于许多年青人都不如。若在往生前,老人有作视力检查的话,很可能还是一.二呢!这虽然是老人的正报不凡,而平时的保养得宜也有很大的关系吧

李炳南:糖果纸的启示

作者:戒光雪公老师平素居家非常珍惜字纸,看过老人讲演稿及诗稿的同修都知道,老人诗文的初稿全是写在日历纸或作废考卷纸的背面。而家中的纸篓,亦分装垃圾及装字纸二桶。因为字纸篓中的纸,是要用烧的。某日,一弟

李炳南:净宗简介

李炳南居士讲述民国五十四年秋大专讲座弟子周家麟敬记(一)经典净土宗所根据经典,说到专门上,十方佛都有,在这里单指阿弥陀佛极乐净土。为何单指阿弥陀佛极乐净土呢?因为阿弥陀佛愿力最大,专为人了生死故。有三

李炳南:人究竟为什么活著

问:人生究竟为什么活著?佛教如何说法?答:此名人生观,各个观点不同,佛法谓是善恶业力牵引。一度来受果报。悟者借此寻求解脱,迷者再造新殃,再受后报。问:我们一天忙到晚,一生忙到老,究竟忙些什么?答:一般

李炳南:心安住在道

雪公云:怎知‘志\’有没有立住?心若志在道上,外物就动摇不了,富贵、威武、贫贱都动摇不了。但是最难的还在于平常的事,像三餐吃粗食、穿粗布衣,自以为可耻,这就是虚荣之心,就是好名好利。名利和道恰好是相反

李炳南:念佛当下即佛

执持名号\,名号\就是六字洪名南无阿弥陀佛\。名号\就是佛的化身,佛有法、报、化三身,法身佛尽虚空遍法界,充满整个法界。报身咱不讲,化身\有千千万万,化身佛不限于是人形,用在什么地方就变什么,应以何身

李炳南:净土精华

净土精华李炳南老居士讲述民国六十五年元旦慎斋堂开示明伦月刊社整理大家在台中每星期有两三个地方可以听讲,但听的是教理,不容易了解,然教理归教理,自己须修行。实修的方法非常重要——修别的法门须一步一步地有

李炳南:门余大道

李炳南老居士讲述民国五十八年于善果林弟子徐醒民敬记解脱六道轮回之苦,人天皆不究竟。证罗汉果,断一百六十余品见思惑,本性已放光明,不再迷入轮回之路,若依大乘法修成佛果,则万德万能,最为究竟。解脱之法虽经

李炳南:雪公师训数则

众生啊文:庄贵四十年左右, 雪公初来台湾,老人家一面施医一面弘法。当时本人因膝下无儿无女,听经闻法十分自由方便。后因舍妹产下一女婴,拟送人领养,正好送给本人,当时曾抱此女婴请雪公看病,并禀告老人家想收

李炳南:念佛 - 十善业道

执持名号,名号就是六字洪名南无阿弥陀佛。名号就是佛的化身,佛有法、报、化三身,法身佛尽虚空遍法界,充满整个法界。报身咱不讲,化身有千千万万,化身佛不限于是人形,用在什么地方就变什么,应以何身得度者,即

李炳南:化他何以不成

化他何以不成因轻忽「戒、定、慧」,以致:不契机理 (少慧)身不作则 (少戒)不耐烦苦 (少定)不平等观 (少慧)不能慈摄 (均少)见三无漏学重要性讲表節錄自 明倫月刊

李炳南:小宣传集锦

小宣传集锦李炳南老居士著述国父 孙中山先生批评佛教中国民族神圣的性格对国尽忠居家尽孝孝是中国人的根性解释不明佛理的几种误会正信因果不迷信鬼神究竟安乐只有这一条路珍重诸位的人身,赶快学佛群盲摸象的故事弃

李炳南:孝是中国人的根性

中国的古训夫孝德之本也百行孝为先这一类的话很多,不能枚举,只就这两句上看,便知做人的根本是个孝字。父母活著的奉养,死了的丧葬,都要尽上十二分力量去办,这也不算完事,还得永远的祭祀,才觉孝道无亏。佛教讲

李炳南:吃糖的蚂蚁

蚂蚁喜欢吃糖,乃是人尽皆知的事,可是,您知道终日以糖为食的蚂蚁,会吃出怎样的形貌吗?日前,开饼店的莲友某,就其长期观察所得下一结论:终日吃糖的蚂蚁,会吃得形貌一代比一代小,乃至萎缩而绝种。在酸、甜、苦

李炳南:李炳南老居士《正是用功时节》

每年的元旦都要说几句佛法,本人在台中每星期都有讲经,但说的都是经文,且讲经已讲三十年,道理渐渐的就愈讲愈深了。经本来都是平等的,但脉络各有不同,无论讲什么经,一次二次是讲不完的,所以要讲个概要很难。元

李炳南:学佛求成佛,成佛仗弥陀

时间地点:乙丑年在鹿港布教所主讲人:李炳南弟子吴碧霞敬记本人年已九十八,做事总是有心无力,今日难得见面,谈话就只拣重要的来谈,谈过之后,最要紧的,还是在于大家的实行。我们为什么学佛呢?学佛,就是大家都

李炳南:当生成就之佛法

甲、要觉悟现在的环境及将来的去路一、人生逆境多那一个人能免了患病、衰老、亲眷生别死离、财物失散、怨加害?还有:贫人希望得财、无儿的希望得儿、无职业的希望得职业,但是求得到的究竟有几人?这些不如意的事,

李炳南:永远不识泰山

永远不识泰山作者:芹生雪公老师在世时,曾不断勉励学生要培养眼力,扩展心胸,切莫无知妄作,有眼不识泰山。老人家并以泰山为喻,说了一则故事,十分耐人寻味。雪公老师说:从前有位外地的读书人,走到泰山山脚下,

李炳南:李炳南居士《随师闻法记》

道场是求道的地处,大家来道场,若不求道,只图热闹一场,这样什么好处也得不到。道是什么?道人人皆有,而人人皆不晓得,所以必须求道。现在有现在之道,将来有将来之道,这么说,是二个道吗?不是,道只有一个没有

李炳南:择邻、择戏、择友、择偶

择邻处【宅第不可随意住,必须选择,如孟母三迁就是择宅而居。住在水肥公司、瓦斯公司旁边,就妨害身体健康;住在风化街旁就妨害心理。所以「宅」这个字本来就有「选择」的意思。自古即有「千金置宅,万金买邻」的观

李炳南:苦口婆心话放下

苦口婆心话放下李炳南老居士讲述民国七十三年在鹿港布教所弟子黄洁怡敬记大家要明白,学佛是为了什么?小乘佛法只是为个人了生死。大乘佛法,光自己了生死还不行,必得叫大家一同了生死,这叫自利利他。鹿港这个道场

李炳南:报恩及时

报恩及时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人生七十是古来稀啊!儿子到了四十岁能出仕时,父母已是五、六十岁了,还有几年可以让你奉养?以前的人,每年一进腊月,不许说衰丧话,怕残冬年景引起老人家的感伤。子路是血性中人,父母

李炳南:极乐真诠

极乐真诠李炳南居士讲述民国七十五年元旦在慎斋堂讲弟子吴碧霞敬记┌二种生死┐(甲)无众苦┼六道轮回┼三僧劫─┐└求法困难┘│┌深信├┼切愿┌一生解脱┐│└力行(乙)受诸乐┼一生安养┼七日成功┘└诸佛护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