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李炳南:各教对于人死后去路有何不同看法?
2024-10-17 08:06

问:各教对于人死后去路有何不同看法?(黄圣吼)

答:有谓人死为鬼者,有谓作善成神者,有谓作善生天者,有谓作善成仙者,且谓鬼神天仙等,皆永恒存在。有谓人死再为人,畜死再变畜等。在佛法指此类言说,名曰常见,非宗教家,不信有灵魂者,名曰断见,总是隔靴搔痒。佛法虽亦说作善者转人天,作恶者转三途,然皆有时间性,决无永恒。惟修无漏法者,转识成智,(即是转魂返成本性)方得不生不灭。

End

李炳南:佛教和其他宗教有何不同之特色?

问:佛教和其他宗教有何不同之特色?(胡美月)答:在因地讲,他教重信受服从,佛教则重信解觉悟。在果地讲,他教不断生死轮回,佛教独能得到不生不灭。在崇拜讲,他教推重天帝最尊,尝罚由之,佛教则视天帝为凡夫,

李炳南:各教对于人死后去路有何不同看法?

问:各教对于人死后去路有何不同看法?(黄圣吼)答:有谓人死为鬼者,有谓作善成神者,有谓作善生天者,有谓作善成仙者,且谓鬼神天仙等,皆永恒存在。有谓人死再为人,畜死再变畜等。在佛法指此类言说,名曰常见,

佛教故事:五百只大雁得闻佛法,死后转生天界享福

那时候佛住在波罗奈国,在旷野中为天人等四众弟子演说微妙法义。当时空中有五百只大雁,听到佛说法的殊胜梵音,心里非常欢喜,在天空中盘旋飞翔,不忍远离,很快他们又想飞到世尊那边,刚好有猎人张开罗网在狩猎,五

眼前贪图一时快乐 死后要受万劫苦报

眼前贪图一时快乐 死后要受万劫苦报编者按儿女从小,即为教其常念《感应篇》。此文每日或念三五遍,至少须念一遍。尽此一生念,再看看《直讲》,依之而行,则自可归于正人君子之域矣。  --印光大师算尽则死。(

佛教对欲望的看法及态度

佛教对欲望的看法及态度◎ 济 群 佛教对欲望所持的看法是什么呢?佛教认为欲望有三性之分,也就是说,欲望包括了善、恶、无记三种。我们发愿上求佛道,下化众生,这种利己利人的欲望是善法欲。虽然发愿是理性的

不必在意他人的看法

一次,云水禅师问清远禅师:你爱色吗?清远正在用竹箩筛豌豆,听到云水这样问,吓了一跳,筐里的豆子也洒了出来,滚到云水的脚下。云水笑着弯下腰,把豌豆一粒一粒地拣了起来。清远禅师耳边依然回想着云水禅师刚才说

元音老人答:心死后又活起来,怎么办?

问:心死后又活起来,怎么办?元音老人答:难免的。师祖在《解脱歌》里讲:几回生,几回死,亘古亘今只如此。一回死不透,要大死才行,否则又心动了。我们修法时有:大悟十七八,小悟无其数的历程。

佛教死亡的看法

佛教如何看待死亡◎ 多识仁波切 死是分段生命的死亡。有生就有死,这是无法改变的生命规律,既然有生,也就有死。佛教对待生死,抱有一种正确的、积极的态度,既不是知生命短暂而悲观失望,消极等待,也不像其他宗

陈兵:生与死 - 佛教轮回说-第五章 死亡、死后与出生

第五章死亡、死后与出生佛典中把众生一期的生命,分为生有、本有、中有、死有四大阶段,这里的有,为生存、存在形式之义。生有,指投胎受生的最初一刹那身心;本有,指从出生至濒死的全过程,《俱舍论》颂云:本有谓

留三分余地于人,留些福泽于己

  知人不必言尽,留三分余地于人,留些口德于己;  责人不必苛尽,留三分余地于人,留些肚量于己;  才能不必傲尽,留三分余地于人,留些内涵于己;  锋芒不必露尽,留三分余地于人,留些收敛于己;  有功

人死后去哪?美国科学家实验结果震惊世界

从2.2万年前最早的火化壁画开始,人类一直没有科学地证实过人死后去了哪儿,但是许多宗教方面的研究给出了答案,例如佛教认为人的生命本体是永不会消亡的。只有承载灵魂的肉体身命会有生灭。物理学家凯瑟琳-弗里

你一定要看:这三件事决定了人死后最终的去向

信愿行即是信仰、发愿、修行。净土宗依此三者作为往生净土根本愿理,称为往生净土三资粮。资粮者,譬如远行,一者须要资财,二者须要粮食,若缺此二事,绝对难以到达,于此三种资粮中,又有带带关系,先由信生愿,由

智慧法语:佛说这几类人死后必能升天

纯想即飞,必生天上【经典原文】纯想即飞,必生天上。若飞心中,兼福兼慧,及与净愿,自然心开,见十方佛、一切净土,随愿往生。--《楞严经》【经文解释】纯想即飞:纯想,就是没有情,单单有这一个想。这个情,是

智慧法语:佛陀用一句话表达了他对战争的看法

【经典原文】战胜增怨敌,败苦卧不安。胜败二俱舍,卧觉寂静乐。--《别译杂阿含经》【佛经解释】佛在世时,有一次,阿阇世王挥兵攻入西邻的迦尸国。而身为迦尸国保护国的统领波斯匿王,则从北方出兵驰援,双方在迦

智慧法语:佛说这几类人死后会堕入地狱

轻生有间,重生无间,二种地狱(图片来源:资料图)【经典原文】九情一想,下洞火轮,身入风火二交过地,轻生有间,重生无间,二种地狱。纯情即沈,入阿鼻狱。若沈心中,有谤大乘,毁佛禁戒,诳妄说法,虚贪信施,滥

智慧法语:死后还能投生为人的条件是啥?佛告诉你

【经典原文】情想均等,不飞不坠,生于人间。想明斯聪,情幽斯钝。--《楞严经》【经文解释】如果你九想一情,就会往上升;如果九情一想,就一定堕地狱去。现在,情想均等,不飞不坠,生于人间:有五分的情、五分的

智慧法语:佛说这类人死后会变成飞仙鬼王罗刹

【经典原文】情少想多,轻举非远,即为飞仙、大力鬼王、飞行夜叉、地行罗刹,游于四天,所去无碍。其中若有善愿善心,护持我法;或护禁戒,随持戒人;或护神咒,随持咒者;或护禅定,保绥法忍;是等亲住如来座下。-

和尚圆寂3年身体不腐死后6天脸色仍红润

2003年农历正月二十八日,享年116岁的妙智和尚双目紧闭安详地圆寂。6天后他的弟子对妙智的身体进行了检查,发现他全身还是软软的,脸上还是红红的。他的弟子尊照其生前遗愿将他的肉身安放在一个特制的缸里。

“不杀生”死后可生天道

在释迦牟尼佛未成佛道的多生以前,曾有一次,转生为一条力大无穷的毒龙。它有一个庞大的身躯,一双可怕的大眼晴,假如有人惹它,它会用那双毒眼把人瞪死。身体强壮的,即使不被瞪死,只要它嘘一口气,也会使人致死。

魏德东:宗教对死刑的看法

岁末年初,一股血腥的味道笼罩全球。伊拉克赶在新年前处死了萨达姆,新年后又绞死其弟。中国传来的本是好消息:元旦开始,下放给地方法院23年的死刑核准权收归最高人民法院,未想到在新政前的3天,陕西省高法匆匆

翡翠送子观音与水月观音有何不同?

翡翠观音或玉观音是东方传统文化的结晶,是世界佛家文化起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民间,许多庙宇里都供奉着翡翠观音菩萨或玉观音菩萨,翡翠观音如“神”般的存在着,受到民间大众的景仰和跪拜,一直护佑着人们事事

五蕴中的想蕴和识蕴有何不同?

《楞严经》:佛告阿难:精真妙明,本觉圆净,非留死生,及诸尘垢乃至虚空,皆因妄想之所生起。斯元本觉妙明真精,妄以发生诸器世间。如演若多迷头认影,妄元无因,于妄想中立因缘性,迷因缘者称为自然,彼虚空性犹实

省常大师开示:佛教对人生的看法是什么

同是一个宇宙人生,一样的山河流水,但从古至今,勿论哲学家、科学家,以及宗教家,对于宇宙人生,便各有各不同的看法。佛教亦不能例外。但人生到底是什么?穿衣吃饭、名场利欲,浮云飘忽的人生,犹如“捉迷藏”。横

念佛号和念往生咒有何不同

曾经有一个人,问印光法师,问这个印光法师说,专一执持佛号,和念往生咒有什么不同,印光法师给他回答:“功德是无二无别的,功德是无二无别的,往生咒呢,长一些,弥陀名号比较短,如果说平时课诵的话呢,可以加往

谈锡永:生与死的禅法 六、生前死后的“六中有”

生前死后“六中有”佛家有一个名相,叫做“中有”(bar do),原义专指人死至再生那一中间阶段。因为这是介乎两段生命流程之间的状态,所以通俗来说,也可以称之为鬼魂。可是在“生与死的禅法”当中,“鬼魂”

宋智明:圆觉经直讲 第十一章 法轮二十五 善用在于人

第十一章法轮二十五善用在於人当我们学习二十五*轮时,就应了知*轮的意义在於:辗碎烦恼--奢摩他体真止、空观,能破见思烦恼,运转至真谛理体,成就一切智,而得般若德;三摩钵提方便随缘止、假观,能破尘沙烦恼

宋智明:第十一章 *轮二十五 善用在于人

第十一章*轮二十五善用在於人当我们学习二十五*轮时,就应了知*轮的意义在於:辗碎烦恼--奢摩他体真止、空观,能破见思烦恼,运转至真谛理体,成就一切智,而得般若德;三摩钵提方便随缘止、假观,能破尘沙烦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