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六)
2024-10-12 08:14

弥陀大愿摄众往生

净土宗说带业往生,带业这两个字不容易讲,把三藏十二部都看完了,才能清楚带业往生的道理。往生为何还带业呢?除了佛才不带业,菩萨以下往生都是带业的。往生只有净土宗有主张,别的宗派并无往生这回事。往生是生到那个地方去?凡夫是生到六道里去,在畜生、地狱、饿鬼中转,念佛的人,则往生极乐。往生极乐得发三种心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现在谈到深心。

往生的生,大家懂吗?生就是生出来,有生就有灭,有生就有死,中国外国几千年来有不死的人吗?要不死得不生,不生就不死,而成佛前不知要生生死死几万遍。因为除佛以外没有不造业的,既然造了业就免不了生死,但是往生极乐特别,可以不生不死。有人说:这真便宜。虽然便宜,但是一万个人中找不出一个人懂得的。往生的道理不懂也可以往生,因为有阿弥陀佛的大愿摄众往生,阿弥陀佛不生不灭了,他也发愿要让往生的众生不生不灭。

阿弥陀佛成了佛,具足无量神通,能变化一切,他什么都会制造,佛当工程师,特别制造一个世界,他制造这极乐世界要干什么?为了接引众生往生,叫我们死后到那个世界去用功,到那里再去破三惑第一步破见思惑,第二步破尘沙惑,第三步破无明惑,去了这三种惑就能成佛。

佛虽然造了极乐世界,但是我们自己去不了,就好比要去美国,没有搭飞机也去不了。念佛的人临终必得阿弥陀佛来接引,你在家中坐着等,佛就来接引你去西方极乐世界,不认路也没关系,是佛亲自来接引啊!学净土宗就这么便宜。

净土宗修行必须依据阿弥陀佛说的尺寸来修行,佛所说的话就是圣言量,量就是尺寸,佛说的尺寸一点都错不了,你到什么程度你才懂什么,不到程度跟你说,是空话。譬如在幼稚园不教算数,偏去跟幼稚园学生谈微积分,多么好的教授来讲,幼儿能听得懂吗?反之,到了大学,你还跟他讲幼稚园的小猫叫小狗跳,他还能接受吗?我奉劝诸位,你今天只要学圣言量就可以了。又佛教分显宗、密宗,普通宗、特别宗,这是一般说法。更深地说,也没显宗,也没密宗,也没普通宗,也没特别宗。这阿弥陀佛六个字就是密宗,不然,为什么在别部经翻译作无量寿,独独弥陀经翻成阿弥陀?

修净土,最低限度要念阿弥陀经,经中每一句都是佛说的,皆是圣言量,因为这部经名是佛说阿弥陀经,没别人说的,皆是佛说的话,佛说的话就是圣言量。经中所说都在表现佛理。例如佛法有真、假、中三谛三观,空是真空,有是假有,中是真中有假,假中有真;真有真的办法,假有假的办法,但是都偏于一边,学佛就要学中道。就如大的寺庙都有三个门,以前的衙门也是六扇三个门,寺庙的门要念作三门,到后来念错了,才叫山门,请问:山在那里?这三门事实是一种表法,看到这三门就明白佛法是讲空有圆融的中道,这可以在经上查到,并非我在造谣的。为什么寺庙三门摆个样子,众生看了就能明白佛法?因为说法,有用嘴说法,有用物体说法,极乐世界完全是用物体说法,所谓五尘说法,不必用嘴说法。有人怀疑问说,在阿弥陀经,阿弥陀佛没讲一句话。有这个疑问的人,是没把经文念明白,不懂弥陀经的表法。总之,要念弥陀经,能全部看懂那就不得了,若没办法全部看懂,能拿经中的一句,遵照去做,也一定得利益。

弥陀大愿,摄众往生,阿弥陀佛的大愿有四十八个,别人即使发四十八愿也不算大,怎么不算大呢?因为只有阿弥陀佛有这个愿,阿弥陀佛他成了佛,断了惑业,他又令众生通通不造业,这就难了。这个力量很大,所以叫大愿,这个愿力是要让众生不生不灭。而且还亲自来接引,这也是大愿,因为像生到东方琉璃世界,药师佛并不来接引,要自己去。诸佛当中唯有阿弥陀佛特别,他来接引,所以画西方三圣像,除了极乐世界图中阿弥陀佛是坐着的外,在我们这个世界所绘的西方三圣,都是站姿,若塑成坐的就是错的,站着就是阿弥陀佛接引众生往生的表相。

弥陀的大愿全都是为摄受众生往生极乐,所以我们念佛是要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愿以这堂功课,回向庄严西方极乐世界,也就是说,念佛是全为了往生。既只为往生,所以净土法门称不回向法门,我们念佛用不着回向,因为我们念佛不作别用,专在往生。

修净土法门,除了念佛之外,还可以用忆佛,忆字全在观想上,譬如我今天看你们这些人都是诸上善人,都是阿弥陀佛变化所作的,有这个忆的功夫,我的心理就不一样了,于我有大好处。

往生的道理,必须成了佛才知道,唯有佛才真正相信弥陀大愿,所以只有佛有资格出来证明,证明这件事一点都不假,连登地菩萨也还不能当证明人,(初地菩萨叫欢喜地菩萨,还有喜,就是有情众生),只有成了佛才不说假话。

对净土法门的信心,要甚至诸佛再来,决不改此心,就算是这一些在阿弥陀经上劝证的六方佛来说:我从前向你证明的那些不算,还有比这个法子更便宜的。即使这些佛来讲,我们也不听,因为普通人都不说两番话了,何况是佛,怎能打诳语呢?就算是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来说有别的方法,我也决不改此心。你向佛说,请您向别人说吧,我已发了往生极乐的誓愿了,我决不改此誓愿,有这种精神,叫深心,有这个心,那就无事不办。孔子说: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意谓在三军的威严阵营中,可以把他们的元帅夺过来,但是一个立住志向的匹夫,你却没办法叫他改变志向。对往生有深心决信,心就安住不动摇了。

下次接着讲净土安心法门的深心。

End

劝修净土诗四首

◎ 省 庵行时正好念弥陀,一步还随一佛过。足下时时游净土,心头念念绝娑婆。傍华随柳须回顾,临水登山勿放他。等得阿侬生极乐,十方来去任如何。住时念佛好观身,四大之中那一真。我与弥陀非两个,影兼明月恰三人

净土法门是权法还是实法

了然法师【原文】客曰:弟子昔日闻言,净土法门,全属小乘。极乐国土,原是权说。因是久怀疑惑,自莫能决。今日闻师所言,《华严》《弥陀》,大小相入。以此互相证明,足信净土法门,至大无外,极顿极圆。方知昔日所

古代名士的净土修行

中国古代有很多官宦名士专修净土法门。他们有的先由修学其他法门转为专修净土,有的则受高僧指点一心修学净土法门,他们由于虔诚信奉并坚持念佛实践,都得到了不可思议的感应。本文以陆子元、闫邦荣、钱同伯、昝省斋

净土法门是佛为末法众生的预设济度

大安法师这一节是谈浊世津梁,预垂济度。我们先要了解这个时代是五浊恶世,在这个恶世,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里面,我们若是想靠自力修行,断惑证真,竖出生死,很难的。释迦牟尼佛也知道五浊恶世的众生

念佛人的楷模——略述省庵大师净土情怀

导读:每年的农历四月十四日是净土宗第十一代祖师省庵大师的往生日。与诸位净土祖师相比,省祖的住世时间是最短的,只有49年。他临终给我们留下了身在华中佛现前,佛光来照紫金莲。心随诸佛往生去,无去来中事宛然

范仲淹修净土

◎ 佛 泉 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范仲淹(989--1052)考取进士,从此步入仕途,开始实现他救国救民的伟大抱负。范公一生的历史成就涵盖政治、军事、文学和教育等多个方面。在政治上,他出任

一代宰相“郑清之”,导禅归净,劝修净土

历史因缘有宋一代,虽禅风盛行,却不乏导禅归净,劝修净土之人。当时诸宗高人,深感根机不堪,自力难证,教依本宗,行无不归心净土。禅宗自永明延寿大师作四料简偈,劝修净土,言:有禅无净土,十人九磋路。其后,禅

八种方法成就净土法门

◎ 方海权在过去好多祖师大德,为众生示现一生勤苦办道,一生成就,从今走上永恒的快乐,证到佛心。而我们所学到的净土法门,也即是用最快的速度来修学就能够即刻成功。在《华严经》里,普贤菩萨教导善财童子,以及

至心信愿得生净土

如何才是直心道场?如何顿圆弥陀?如何才是至心信愿得生净土?善男子,能如是问究竟直心,圆顿,至信,汝之善根亦不可思议,何以故,直心者、即绝对无相寂灭无生也;圆顿者、心境相应觉念性现前也;至信者、至诚深信

读《净土教概论》札记

◎ 施萍婷若干年前,读望月信亨著、释印海译《净土教概论》,第一章第四节《弥陀信仰之传播》有这样一段话:阿弥陀佛之信仰,很早时代就流行于印度及西域地方,后汉以来有关阿弥陀佛及其净土经典陆续不断翻译到中国

净土法门广泛流行说

◎ 谢路军自善导创立净土宗以来,净土法门日益广泛流传。若把种种流传的情况和表现加以归类,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善导称名念佛法门引发社会的普遍信仰;在民间净土集会结社风行;佛教其他宗派兼修净土。(一)引发

禅观了解过去,净土规划未来

当我们谈现在,其实是离不开过去,也离不开未来;如果你把过去跟未来都拿掉,现在就没有意义了,这个就是醉生梦死。活在现在─你就活在现在的因缘,柴米油盐酱醋茶!你要知道你的佛性是什么?你从什么地方来?你最初

李炳南:净土法门,没有什么秘密

而净土法门是出世间法,是小乘还是大乘?是大乘。我说的话皆是佛经上的,看祖师的注解说的,我怕诸位误会,以为我妄作聪明,强说净土是大乘。但是,我懂净土吗?这世界上没有懂得的,出家二众,在家二众皆不懂得。唯

李炳南:人格事业

俗话说:「在家为民百年,不如作官一日。」作了官,名留青史,子孙与有荣焉。但是,孔子告诫弟子,一个人是否作官,有无地位,不值得忧愁,应该忧愁的是人格事业有否建树了?若真能著书立说,也是不错。如果一味钻营

李炳南:契道之法

深信因果,多修阴德时下之人,最大毛病在于“不信因果报应”,然而不论世间法,出世间法,皆不离因果,今先以此开启话题。因果之事,错综复杂;因果之理,深奥难懂;类归之,有善、恶、无记、有漏、无漏等等差别;造

李炳南:报恩要及时

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人生七十古来稀啊,儿子到了四十岁能出仕时,父母已是五、六十岁了,还有几年可以让你奉养?以前的人,每年一进腊月,不许说衰丧话,怕残冬年景引起老人家的感伤。子路是血性中人,父母健在时,家

李炳南:恶缘不生取净果报

万法因缘生,没因固然不能结果,有因可能也不结果,这当中必得有缘,缘方四种:亲因缘、所缘缘、等无间缘、增上缘。凡是发生的因缘于众生有害的,都堵住它,没缘就不会结果。比如有一位祖师在荒野遇著强盗,强盗用草

李炳南:学佛重在力行

大乘佛法以圆成佛果为其目的,以法性空慧为方便,摄导万行趣证无上菩提。要达到成佛的果位,必须发大誓愿,行菩萨道,广行六度万行,证悟甚深不二法门,中道实相义,诸法尽证无余,始成佛道。修行要亲自实践,亲自与

李炳南:知果畏因宜谨慎 逢缘遇境好修行

知果畏因宜谨慎 逢缘遇境好修行李炳南老居士讲述民国六十五年为中慧班开示弟子吴碧霞敬记序诸位谛听!善讲者不如善听者,‘诸法于恭敬中求\’,纵我今日所讲,不如从前,然以谛听恭敬,必得法益;况诸位借公余念佛

李炳南:未证真如应慎因缘

学重行解相应。解而不行,说食数宝;行而不解,多入歧途;两俱有过。今修净者;但曰念佛,求生西方,只知向果上攀缘,至于所念,如法与否,慢不加察。是于因力缘力,反而忽之,宁非不知务本耶?经曰:因地不真,果招

李炳南:富贵贫贱

雪公云:作善降之百祥,作善是富贵之因,未作善而来了吉祥事,这种好事我不要。作恶降之百殃,作恶是贫苦之因,若没有作过恶事,却得贫贱,君子看作是天命使然,不会摆脱除去,反而是安心接受。以佛家的道理来说,这

李炳南:万念纷飞之际,正是用功时节

时间地点:民国六十八年元旦慎斋堂开示主讲人:李炳南明伦月刊社整理每年的元旦都要说几句佛法,本人在台中每星期都有讲经,但说的都是经文,且讲经已讲三十年,道理渐渐的就愈讲愈深了。经本来都是平等的,但脉络各

李炳南:雪公生活点滴──盐就是宝

作者:志行凡是雪庐老人的学生或好友,都知道老人的视力,并没有老化,甚至于许多年青人都不如。若在往生前,老人有作视力检查的话,很可能还是一.二呢!这虽然是老人的正报不凡,而平时的保养得宜也有很大的关系吧

李炳南:糖果纸的启示

作者:戒光雪公老师平素居家非常珍惜字纸,看过老人讲演稿及诗稿的同修都知道,老人诗文的初稿全是写在日历纸或作废考卷纸的背面。而家中的纸篓,亦分装垃圾及装字纸二桶。因为字纸篓中的纸,是要用烧的。某日,一弟

李炳南:净宗简介

李炳南居士讲述民国五十四年秋大专讲座弟子周家麟敬记(一)经典净土宗所根据经典,说到专门上,十方佛都有,在这里单指阿弥陀佛极乐净土。为何单指阿弥陀佛极乐净土呢?因为阿弥陀佛愿力最大,专为人了生死故。有三

李炳南:人究竟为什么活著

问:人生究竟为什么活著?佛教如何说法?答:此名人生观,各个观点不同,佛法谓是善恶业力牵引。一度来受果报。悟者借此寻求解脱,迷者再造新殃,再受后报。问:我们一天忙到晚,一生忙到老,究竟忙些什么?答:一般

李炳南:心安住在道

雪公云:怎知‘志\’有没有立住?心若志在道上,外物就动摇不了,富贵、威武、贫贱都动摇不了。但是最难的还在于平常的事,像三餐吃粗食、穿粗布衣,自以为可耻,这就是虚荣之心,就是好名好利。名利和道恰好是相反

李炳南:念佛当下即佛

执持名号\,名号\就是六字洪名南无阿弥陀佛\。名号\就是佛的化身,佛有法、报、化三身,法身佛尽虚空遍法界,充满整个法界。报身咱不讲,化身\有千千万万,化身佛不限于是人形,用在什么地方就变什么,应以何身

李炳南:净土精华

净土精华李炳南老居士讲述民国六十五年元旦慎斋堂开示明伦月刊社整理大家在台中每星期有两三个地方可以听讲,但听的是教理,不容易了解,然教理归教理,自己须修行。实修的方法非常重要——修别的法门须一步一步地有

李炳南:门余大道

李炳南老居士讲述民国五十八年于善果林弟子徐醒民敬记解脱六道轮回之苦,人天皆不究竟。证罗汉果,断一百六十余品见思惑,本性已放光明,不再迷入轮回之路,若依大乘法修成佛果,则万德万能,最为究竟。解脱之法虽经

李炳南:雪公师训数则

众生啊文:庄贵四十年左右, 雪公初来台湾,老人家一面施医一面弘法。当时本人因膝下无儿无女,听经闻法十分自由方便。后因舍妹产下一女婴,拟送人领养,正好送给本人,当时曾抱此女婴请雪公看病,并禀告老人家想收

李炳南:念佛 - 十善业道

执持名号,名号就是六字洪名南无阿弥陀佛。名号就是佛的化身,佛有法、报、化三身,法身佛尽虚空遍法界,充满整个法界。报身咱不讲,化身有千千万万,化身佛不限于是人形,用在什么地方就变什么,应以何身得度者,即

李炳南:化他何以不成

化他何以不成因轻忽「戒、定、慧」,以致:不契机理 (少慧)身不作则 (少戒)不耐烦苦 (少定)不平等观 (少慧)不能慈摄 (均少)见三无漏学重要性讲表節錄自 明倫月刊

李炳南:小宣传集锦

小宣传集锦李炳南老居士著述国父 孙中山先生批评佛教中国民族神圣的性格对国尽忠居家尽孝孝是中国人的根性解释不明佛理的几种误会正信因果不迷信鬼神究竟安乐只有这一条路珍重诸位的人身,赶快学佛群盲摸象的故事弃

李炳南:孝是中国人的根性

中国的古训夫孝德之本也百行孝为先这一类的话很多,不能枚举,只就这两句上看,便知做人的根本是个孝字。父母活著的奉养,死了的丧葬,都要尽上十二分力量去办,这也不算完事,还得永远的祭祀,才觉孝道无亏。佛教讲

李炳南:吃糖的蚂蚁

蚂蚁喜欢吃糖,乃是人尽皆知的事,可是,您知道终日以糖为食的蚂蚁,会吃出怎样的形貌吗?日前,开饼店的莲友某,就其长期观察所得下一结论:终日吃糖的蚂蚁,会吃得形貌一代比一代小,乃至萎缩而绝种。在酸、甜、苦

李炳南:李炳南老居士《正是用功时节》

每年的元旦都要说几句佛法,本人在台中每星期都有讲经,但说的都是经文,且讲经已讲三十年,道理渐渐的就愈讲愈深了。经本来都是平等的,但脉络各有不同,无论讲什么经,一次二次是讲不完的,所以要讲个概要很难。元

李炳南:学佛求成佛,成佛仗弥陀

时间地点:乙丑年在鹿港布教所主讲人:李炳南弟子吴碧霞敬记本人年已九十八,做事总是有心无力,今日难得见面,谈话就只拣重要的来谈,谈过之后,最要紧的,还是在于大家的实行。我们为什么学佛呢?学佛,就是大家都

李炳南:当生成就之佛法

甲、要觉悟现在的环境及将来的去路一、人生逆境多那一个人能免了患病、衰老、亲眷生别死离、财物失散、怨加害?还有:贫人希望得财、无儿的希望得儿、无职业的希望得职业,但是求得到的究竟有几人?这些不如意的事,

李炳南:永远不识泰山

永远不识泰山作者:芹生雪公老师在世时,曾不断勉励学生要培养眼力,扩展心胸,切莫无知妄作,有眼不识泰山。老人家并以泰山为喻,说了一则故事,十分耐人寻味。雪公老师说:从前有位外地的读书人,走到泰山山脚下,

李炳南:李炳南居士《随师闻法记》

道场是求道的地处,大家来道场,若不求道,只图热闹一场,这样什么好处也得不到。道是什么?道人人皆有,而人人皆不晓得,所以必须求道。现在有现在之道,将来有将来之道,这么说,是二个道吗?不是,道只有一个没有

李炳南:择邻、择戏、择友、择偶

择邻处【宅第不可随意住,必须选择,如孟母三迁就是择宅而居。住在水肥公司、瓦斯公司旁边,就妨害身体健康;住在风化街旁就妨害心理。所以「宅」这个字本来就有「选择」的意思。自古即有「千金置宅,万金买邻」的观

李炳南:苦口婆心话放下

苦口婆心话放下李炳南老居士讲述民国七十三年在鹿港布教所弟子黄洁怡敬记大家要明白,学佛是为了什么?小乘佛法只是为个人了生死。大乘佛法,光自己了生死还不行,必得叫大家一同了生死,这叫自利利他。鹿港这个道场

李炳南:报恩及时

报恩及时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人生七十是古来稀啊!儿子到了四十岁能出仕时,父母已是五、六十岁了,还有几年可以让你奉养?以前的人,每年一进腊月,不许说衰丧话,怕残冬年景引起老人家的感伤。子路是血性中人,父母

李炳南:极乐真诠

极乐真诠李炳南居士讲述民国七十五年元旦在慎斋堂讲弟子吴碧霞敬记┌二种生死┐(甲)无众苦┼六道轮回┼三僧劫─┐└求法困难┘│┌深信├┼切愿┌一生解脱┐│└力行(乙)受诸乐┼一生安养┼七日成功┘└诸佛护念

李炳南:宗派

佛教分为各种宗派,这是我国学者见到佛法如海,为着便利修习,各择一条路,去求专精,并非树立门户,是此非彼。各宗命名,有取地、取人、取法的不同。现下虽尚有十宗的名目,实际上已经有数宗很少有人研究了。(一)

李炳南:观过知仁

亲友有过错,人多袒护,这是人之常情,若就公家而论,这是私情,亲友有错就是错,不能结党营私。但是,说别人家的坏话固然不对,说自己亲友的坏话,也不能算对,所以有人偷羊,其子出来检举,有违父子天性,圣人不许

李炳南:断惑之难

经上有一譬喻,要断一品惑,就如同截四十里瀑流,那么困难!由此可知,断惑是很难办到的。若问本人活了九十六岁,学了七十多年佛,断了多少惑呢?很诸位讲实话,我一品惑也没断。但是,我有了特别法门,什么特别法门

李炳南:被围困发心吃素,蒙介绍皈依印公

民国十九年(1930年)四月,阎锡山、冯玉祥、李宗仁反对蒋介石的中原大战爆发,西北军攻占了莒城,中央军来援,把莒县县城包围起来。莒县监狱官李炳南被围困在城中,为期半年。路过的部队占据民舍,勒索民饷,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