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李炳南:知果畏因宜谨慎 逢缘遇境好修行
2024-10-11 12:10

知果畏因宜谨慎 逢缘遇境好修行

李炳南老居士讲述

民国六十五年为中慧班开示

弟子吴碧霞敬记

诸位谛听!善讲者不如善听者,‘诸法于恭敬中求\’,纵我今日所讲,不如从前,然以谛听恭敬,必得法益;况诸位借公余念佛三日,百忙之中,获此一暇,机缘自是不易,其期于一心不乱者必矣。恳切恭敬,是善因缘,一心往生,为祝为祷!

吾净宗劝人,或曰‘万修万人去\’,或曰‘十念往生\’,或曰‘临终助念往生\’,皆是随根立说,各有条件,不可拘执。譬如饮食,并不能取箸便食,盖其前有种种之准备,其后有种种之收拾,至于方进食,亦有种种之法度,佛法之理亦同,所谓‘万修万人去\’,如何谓之修?当如何修?须先考究,并非掐珠随口而宣,即是修行,且若是不修,云何去耶?再者‘十念往生\’,吾等念佛二十五年,莫说十念,十万念亦不为夸口,却是念念虚浮,则临欲命终,危险危险!盖十万之中,未得一念之一心不乱也。又‘助念往生\’,是吾人以为最后之保险者。然助念也者,帮助欲命终者提起正念之谓也。彼临命终,四大分散,犹如风刀解体,往往忘失正念,果于此时,有人提醒,命欲终者,自能执持名号,便谓助得上;若助者念,被助者不念,亦不往生——是知不论何宗何派,皆须解行相应。于理慧解,于事实修。解以导行,行以证解,方不致盲修瞎炼,误蹈火坑,诸位且据此用功。

一.遇境伏惑

诸位此次念佛,既求‘一心不乱\’,然而何以求而不得耶?盖自作不得主故。何以不能作主?未明心见性故。若是真心本性作得主,则一切自在,便得长时之‘一心不乱\’;今者吾人之真心本性作不得主,竟是情识作主,情识作主,亦即见思惑作主,于是千心万心,大乱特乱,欲了生死,欲出轮回,莫由也已!然则终无可施之计乎?曰:有!须依佛法。喻之如病,得病者自知有病,须遵医嘱服药,若藐藐而听,依然故我,病何能痊?须知欲得一心不乱之果,当种净念相继之因。然而吾等在家之人,为谋生活,自是不能无所系绊,如之何能净念相继耶?曰:除正当职务尽本分外,于财色名食睡,诸勾心斗角之事,一概莫关心!志期了生死,何暇他顾?若终日营营于彼,不但了生死无分,恐又增添许多生死种子矣。

盖修行有正功夫,有助功夫。吾人不能整日念佛——整日念佛者,正功夫是念佛,助功夫亦是念佛。此蕅祖所说,但念佛,便具足善根、福德。既不能,则正功夫是念佛,每日定课不可少,有闲隙不必用心时,亦须随时提起佛号;至于助功夫,则三十七助道品乃至六波罗蜜等皆是。吾人平日所为之事,虽极复杂,然以一念善转,便皆可为助道,但视用心如何耳。比如我今在此教书,若未曾用心转向菩提,便只是教书而已,若视作布施,则为助道矣。又吾人尚须于日久天长起烦恼中,练习功夫。盖‘心本不生因境有\’,境若不来,何贪何嗔?境界若来,往往心随境转矣;而所谓修行,便在于一起心即能觉,不为境界所动。古德有云:‘不怕念起,只怕觉迟。’但起贪嗔,自心能觉,吾人修净土者,既觉之时,速将佛号压伏之,斯之谓伏惑。伏惑正当在平素办社会上诸烦琐杂事,可喜可嗔诸境界现前时,伏得下便是功夫,功夫即是在烦恼中能转为菩提。以上论伏惑,今已生者伏而不起。

二.深信因果

其次谈因果。谈因果前,先说念头。且问诸位为何有烦恼?为何有善心?如此一切,皆是因为有念头;念起则万法生,念灭则万法灭;万法唯心造,万法生灭,皆在此念头生灭之上。念头为何?念头即是因缘,而因果之理,即在‘万法因缘生\’上。吾人无始劫来,即带有诸多迷惑颠倒,八识心田,充斥诸法种子,虽然经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然凡夫无知著相,不识其妄,于是森罗万象,六尘诸境,由六根为媒,触心发识,一旦分别,便落印象,印象者,种子也,此是因;又此种子,复能薰习其他种子起现行,便成缘,名亲因缘。总之:种子之相薰,可分为二:一曰自类相薰,即种子生种子,现行生现行,此之因果不同时。二曰异类相薰,即种子生现行,现行薰种子,则因果为同时。由上种子、现行薰习之理,可见因果之定律——种子生现行时,种子为因,现行为果;现行薰种子时,现行为因,种子为果。如此,便在自家心地上,不必格外找因缘,而因缘随时来,可怕不可怕?若能习得自心一切法不著,便不造业种子矣!然此谈何容易?故生死轮回,永远不断。如是,则为之奈何?曰:亦唯念佛,令净念相继。

盖念头皆自类相引,若能念到打成一片,这一片佛号连绵不绝,当路挡住,其他有漏念头,无由起现行,无缘不生故。故古人念佛,有追顶念法,追顶也者,‘南无阿弥陀佛\’,‘佛\’刚离口,‘南\’又接上,不令有丝毫间隙,此念起时,他念不生,既不让路,见思惑无由得起,贪嗔诸念既不起,何有身口之杀盗淫妄?反之,若一起贪嗔诸念,纵身口无造作,一动念,内法尘即自染著,何能出轮回耶?故考究因果之理,也好念佛,也好从起心动念处修行,此是令未生者勿生。

三.直下承担

复次,念佛时,虽不解理,若肯发深信愿,功亦不小,全事即理故。事者,如极乐世界种种庄严,是阿弥陀佛为摄众生,慈悲变现,庄严是事,而其极妙处,是常寂光净土,真空玄妙,是理。故虽有人讥诮极乐世界为化城,然化城却有真受用——诸位但能将阿弥陀圣号,发之于心,出之于口,入之于耳,著之于心,便是相应。盖念佛者,非此臭皮囊,此四大假合之身非我,心方是我,心即我,我即心;心念佛,心即佛,则佛即我——吾人念佛时,敢当下承担,了无虚怯;阿弥陀佛即是我,我今念佛,是阿弥陀佛在念佛,自念自佛,念自性佛,其功伟矣!且我即阿弥陀佛,便不能不信因果,且问:有杀盗淫妄之佛乎?试想:我是阿弥陀佛,一身金色,如何再作杀盗淫妄之勾当?果能如是观想,纵不解理,修行亦有大力用。

以上所谈,有三大纲:一曰遇境伏惑,二曰深信因果,三曰直下承担。遇境伏惑,在洗旧种以必净;深信因果,在拒新种而不受;直下承担,是圆事理之方便。若能三者互用,何愁一心不乱之不果,极乐世界之不生?

今日所谈,不为不多,请诸位布施与我欢喜,布施欢喜,无畏施也!

End

李炳南:净土法门,没有什么秘密

而净土法门是出世间法,是小乘还是大乘?是大乘。我说的话皆是佛经上的,看祖师的注解说的,我怕诸位误会,以为我妄作聪明,强说净土是大乘。但是,我懂净土吗?这世界上没有懂得的,出家二众,在家二众皆不懂得。唯

李炳南:人格事业

俗话说:「在家为民百年,不如作官一日。」作了官,名留青史,子孙与有荣焉。但是,孔子告诫弟子,一个人是否作官,有无地位,不值得忧愁,应该忧愁的是人格事业有否建树了?若真能著书立说,也是不错。如果一味钻营

李炳南:契道之法

深信因果,多修阴德时下之人,最大毛病在于“不信因果报应”,然而不论世间法,出世间法,皆不离因果,今先以此开启话题。因果之事,错综复杂;因果之理,深奥难懂;类归之,有善、恶、无记、有漏、无漏等等差别;造

李炳南:报恩要及时

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人生七十古来稀啊,儿子到了四十岁能出仕时,父母已是五、六十岁了,还有几年可以让你奉养?以前的人,每年一进腊月,不许说衰丧话,怕残冬年景引起老人家的感伤。子路是血性中人,父母健在时,家

李炳南:恶缘不生取净果报

万法因缘生,没因固然不能结果,有因可能也不结果,这当中必得有缘,缘方四种:亲因缘、所缘缘、等无间缘、增上缘。凡是发生的因缘于众生有害的,都堵住它,没缘就不会结果。比如有一位祖师在荒野遇著强盗,强盗用草

李炳南:学佛重在力行

大乘佛法以圆成佛果为其目的,以法性空慧为方便,摄导万行趣证无上菩提。要达到成佛的果位,必须发大誓愿,行菩萨道,广行六度万行,证悟甚深不二法门,中道实相义,诸法尽证无余,始成佛道。修行要亲自实践,亲自与

李炳南:知果畏因宜谨慎 逢缘遇境好修行

知果畏因宜谨慎 逢缘遇境好修行李炳南老居士讲述民国六十五年为中慧班开示弟子吴碧霞敬记序诸位谛听!善讲者不如善听者,‘诸法于恭敬中求\’,纵我今日所讲,不如从前,然以谛听恭敬,必得法益;况诸位借公余念佛

李炳南:未证真如应慎因缘

学重行解相应。解而不行,说食数宝;行而不解,多入歧途;两俱有过。今修净者;但曰念佛,求生西方,只知向果上攀缘,至于所念,如法与否,慢不加察。是于因力缘力,反而忽之,宁非不知务本耶?经曰:因地不真,果招

李炳南:富贵贫贱

雪公云:作善降之百祥,作善是富贵之因,未作善而来了吉祥事,这种好事我不要。作恶降之百殃,作恶是贫苦之因,若没有作过恶事,却得贫贱,君子看作是天命使然,不会摆脱除去,反而是安心接受。以佛家的道理来说,这

李炳南:万念纷飞之际,正是用功时节

时间地点:民国六十八年元旦慎斋堂开示主讲人:李炳南明伦月刊社整理每年的元旦都要说几句佛法,本人在台中每星期都有讲经,但说的都是经文,且讲经已讲三十年,道理渐渐的就愈讲愈深了。经本来都是平等的,但脉络各

李炳南:雪公生活点滴──盐就是宝

作者:志行凡是雪庐老人的学生或好友,都知道老人的视力,并没有老化,甚至于许多年青人都不如。若在往生前,老人有作视力检查的话,很可能还是一.二呢!这虽然是老人的正报不凡,而平时的保养得宜也有很大的关系吧

李炳南:糖果纸的启示

作者:戒光雪公老师平素居家非常珍惜字纸,看过老人讲演稿及诗稿的同修都知道,老人诗文的初稿全是写在日历纸或作废考卷纸的背面。而家中的纸篓,亦分装垃圾及装字纸二桶。因为字纸篓中的纸,是要用烧的。某日,一弟

李炳南:净宗简介

李炳南居士讲述民国五十四年秋大专讲座弟子周家麟敬记(一)经典净土宗所根据经典,说到专门上,十方佛都有,在这里单指阿弥陀佛极乐净土。为何单指阿弥陀佛极乐净土呢?因为阿弥陀佛愿力最大,专为人了生死故。有三

李炳南:人究竟为什么活著

问:人生究竟为什么活著?佛教如何说法?答:此名人生观,各个观点不同,佛法谓是善恶业力牵引。一度来受果报。悟者借此寻求解脱,迷者再造新殃,再受后报。问:我们一天忙到晚,一生忙到老,究竟忙些什么?答:一般

李炳南:心安住在道

雪公云:怎知‘志\’有没有立住?心若志在道上,外物就动摇不了,富贵、威武、贫贱都动摇不了。但是最难的还在于平常的事,像三餐吃粗食、穿粗布衣,自以为可耻,这就是虚荣之心,就是好名好利。名利和道恰好是相反

李炳南:念佛当下即佛

执持名号\,名号\就是六字洪名南无阿弥陀佛\。名号\就是佛的化身,佛有法、报、化三身,法身佛尽虚空遍法界,充满整个法界。报身咱不讲,化身\有千千万万,化身佛不限于是人形,用在什么地方就变什么,应以何身

李炳南:净土精华

净土精华李炳南老居士讲述民国六十五年元旦慎斋堂开示明伦月刊社整理大家在台中每星期有两三个地方可以听讲,但听的是教理,不容易了解,然教理归教理,自己须修行。实修的方法非常重要——修别的法门须一步一步地有

李炳南:门余大道

李炳南老居士讲述民国五十八年于善果林弟子徐醒民敬记解脱六道轮回之苦,人天皆不究竟。证罗汉果,断一百六十余品见思惑,本性已放光明,不再迷入轮回之路,若依大乘法修成佛果,则万德万能,最为究竟。解脱之法虽经

李炳南:雪公师训数则

众生啊文:庄贵四十年左右, 雪公初来台湾,老人家一面施医一面弘法。当时本人因膝下无儿无女,听经闻法十分自由方便。后因舍妹产下一女婴,拟送人领养,正好送给本人,当时曾抱此女婴请雪公看病,并禀告老人家想收

李炳南:念佛 - 十善业道

执持名号,名号就是六字洪名南无阿弥陀佛。名号就是佛的化身,佛有法、报、化三身,法身佛尽虚空遍法界,充满整个法界。报身咱不讲,化身有千千万万,化身佛不限于是人形,用在什么地方就变什么,应以何身得度者,即

李炳南:化他何以不成

化他何以不成因轻忽「戒、定、慧」,以致:不契机理 (少慧)身不作则 (少戒)不耐烦苦 (少定)不平等观 (少慧)不能慈摄 (均少)见三无漏学重要性讲表節錄自 明倫月刊

李炳南:小宣传集锦

小宣传集锦李炳南老居士著述国父 孙中山先生批评佛教中国民族神圣的性格对国尽忠居家尽孝孝是中国人的根性解释不明佛理的几种误会正信因果不迷信鬼神究竟安乐只有这一条路珍重诸位的人身,赶快学佛群盲摸象的故事弃

李炳南:孝是中国人的根性

中国的古训夫孝德之本也百行孝为先这一类的话很多,不能枚举,只就这两句上看,便知做人的根本是个孝字。父母活著的奉养,死了的丧葬,都要尽上十二分力量去办,这也不算完事,还得永远的祭祀,才觉孝道无亏。佛教讲

李炳南:吃糖的蚂蚁

蚂蚁喜欢吃糖,乃是人尽皆知的事,可是,您知道终日以糖为食的蚂蚁,会吃出怎样的形貌吗?日前,开饼店的莲友某,就其长期观察所得下一结论:终日吃糖的蚂蚁,会吃得形貌一代比一代小,乃至萎缩而绝种。在酸、甜、苦

李炳南:李炳南老居士《正是用功时节》

每年的元旦都要说几句佛法,本人在台中每星期都有讲经,但说的都是经文,且讲经已讲三十年,道理渐渐的就愈讲愈深了。经本来都是平等的,但脉络各有不同,无论讲什么经,一次二次是讲不完的,所以要讲个概要很难。元

李炳南:学佛求成佛,成佛仗弥陀

时间地点:乙丑年在鹿港布教所主讲人:李炳南弟子吴碧霞敬记本人年已九十八,做事总是有心无力,今日难得见面,谈话就只拣重要的来谈,谈过之后,最要紧的,还是在于大家的实行。我们为什么学佛呢?学佛,就是大家都

李炳南:当生成就之佛法

甲、要觉悟现在的环境及将来的去路一、人生逆境多那一个人能免了患病、衰老、亲眷生别死离、财物失散、怨加害?还有:贫人希望得财、无儿的希望得儿、无职业的希望得职业,但是求得到的究竟有几人?这些不如意的事,

李炳南:永远不识泰山

永远不识泰山作者:芹生雪公老师在世时,曾不断勉励学生要培养眼力,扩展心胸,切莫无知妄作,有眼不识泰山。老人家并以泰山为喻,说了一则故事,十分耐人寻味。雪公老师说:从前有位外地的读书人,走到泰山山脚下,

李炳南:李炳南居士《随师闻法记》

道场是求道的地处,大家来道场,若不求道,只图热闹一场,这样什么好处也得不到。道是什么?道人人皆有,而人人皆不晓得,所以必须求道。现在有现在之道,将来有将来之道,这么说,是二个道吗?不是,道只有一个没有

李炳南:择邻、择戏、择友、择偶

择邻处【宅第不可随意住,必须选择,如孟母三迁就是择宅而居。住在水肥公司、瓦斯公司旁边,就妨害身体健康;住在风化街旁就妨害心理。所以「宅」这个字本来就有「选择」的意思。自古即有「千金置宅,万金买邻」的观

李炳南:苦口婆心话放下

苦口婆心话放下李炳南老居士讲述民国七十三年在鹿港布教所弟子黄洁怡敬记大家要明白,学佛是为了什么?小乘佛法只是为个人了生死。大乘佛法,光自己了生死还不行,必得叫大家一同了生死,这叫自利利他。鹿港这个道场

李炳南:报恩及时

报恩及时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人生七十是古来稀啊!儿子到了四十岁能出仕时,父母已是五、六十岁了,还有几年可以让你奉养?以前的人,每年一进腊月,不许说衰丧话,怕残冬年景引起老人家的感伤。子路是血性中人,父母

李炳南:极乐真诠

极乐真诠李炳南居士讲述民国七十五年元旦在慎斋堂讲弟子吴碧霞敬记┌二种生死┐(甲)无众苦┼六道轮回┼三僧劫─┐└求法困难┘│┌深信├┼切愿┌一生解脱┐│└力行(乙)受诸乐┼一生安养┼七日成功┘└诸佛护念

李炳南:宗派

佛教分为各种宗派,这是我国学者见到佛法如海,为着便利修习,各择一条路,去求专精,并非树立门户,是此非彼。各宗命名,有取地、取人、取法的不同。现下虽尚有十宗的名目,实际上已经有数宗很少有人研究了。(一)

李炳南:观过知仁

亲友有过错,人多袒护,这是人之常情,若就公家而论,这是私情,亲友有错就是错,不能结党营私。但是,说别人家的坏话固然不对,说自己亲友的坏话,也不能算对,所以有人偷羊,其子出来检举,有违父子天性,圣人不许

李炳南:断惑之难

经上有一譬喻,要断一品惑,就如同截四十里瀑流,那么困难!由此可知,断惑是很难办到的。若问本人活了九十六岁,学了七十多年佛,断了多少惑呢?很诸位讲实话,我一品惑也没断。但是,我有了特别法门,什么特别法门

李炳南:被围困发心吃素,蒙介绍皈依印公

民国十九年(1930年)四月,阎锡山、冯玉祥、李宗仁反对蒋介石的中原大战爆发,西北军攻占了莒城,中央军来援,把莒县县城包围起来。莒县监狱官李炳南被围困在城中,为期半年。路过的部队占据民舍,勒索民饷,粮

李炳南:做菩萨要接受众生的考验

文:苏爱雪公在台中慈光图书馆,讲了将近二十年的华严经,华严经上讲到菩萨的阶位有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五十二阶位,当时便去问 雪公老师:‘老师啊!为什么做菩萨,要经过这么长的时间和阶位,才

李炳南:念佛一心必知

人生在世,总有种种痛苦、不自由,而这些苦厄,世人又往往无法解脱。比如今日世界战事纷迭,洋人都有毁灭力甚强的原子弹,只要一被引爆,后果不堪设想。此种苦难,世人皆束手无策,只有佛有办法。什么办法呢?佛家讲

李炳南:做对社会有益之事

文:慧安雪公老师说:‘那一件事情对社会有利益的,我就干。那一件事情对社会有害的,我就不干。我不管它,这件事情是流行不流行。现在是流行杀警察、抢银行、要红包,这个我绝对不干。那么,见洋人叫洋爸爸,我怎么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一)

李炳南老居士讲述弟子钟清泉敬记前言民国七十四年六月十二日的华严经讲座,雪公老恩师讲到第十回向的安住梵行,老恩师根据善导大师的观无量寿经四帖疏,讲述净土宗的安心法门,劝所有净业莲友,一起把心安住在至诚心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二)

丙二、夹杂恶性名杂毒善上一次说到安心法门,我们众生尘沙劫以来,心安不住,东奔西跑,所以轮回到今天,这轮回必得安住心才可能跳出。今天继续讲净土别安心,上次讲到至诚心辨真伪的三业修善,清净心作,今天接着讲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三)

乙二、明两利净土宗的三种别安心,上两次说至诚心,至诚心又分两项,辨真伪和明两利,辨真伪上次说过了,今天来讲明两利。明是明明白白地表示出来,两利是自他两利。辨真伪是谁修行谁得好处,自己得利益。两利是自己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四)

甲二、深心深心,深是一个讲法,心是一个讲法。深是以水的深作譬喻,水深水浅,有限度吗?深是因为有浅比较来的。心并不是胸腔里的肉团心,心是性一动谓之心。深心这个表,旁边括着两个字决信,为着大家不明白,所以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五)

弥陀大愿摄众往生虽然列出表来,还得有人讲,没人讲还是看不懂。我们现在不是讲华严经吗?怎么说到弥陀大愿摄众往生呢?净土法门就在华严经上,没有华严经就没有净土法门。这些年来,我们大家都念阿弥陀佛,诸位可别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七)

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有特别的方法,不是随随便便能去的,懂得净土安心法门可以办得到,不懂这个方法,念上一百年也不生效。在观经说的净土三种特别安心法,现在讲到第二种深心。观经说发三种心,即便往生。这三心是至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六)

弥陀大愿摄众往生净土宗说带业往生,带业这两个字不容易讲,把三藏十二部都看完了,才能清楚带业往生的道理。往生为何还带业呢?除了佛才不带业,菩萨以下往生都是带业的。往生只有净土宗有主张,别的宗派并无往生这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八)

现在继续讲净土三种安心的第二种深心,深心的讲义表解有上下两层,下面七行是解释上面九行的,现在就来解释深心表解下面的七行文义。丙一、一心依佛所教一心这两个字十二万分的重要,是指修净土法门的功夫。而什么人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九)

我们来听一次经,总要得一点好处,这次先来谈念佛,怎样念可得一心不乱?有一首偈云:念佛不必求多念,但念百八声不乱,其中若有一念差,掉转珠头皆不算。不乱是指有人来打扰时,你打扰你的,我还是得我的一心,不被

李炳南:雪庐老人净土选集-序文

李炳南居士著述阿弥陀经摘注接蒙弁言阿弥陀经要解讲义重刊序重校新版阿弥陀经要解讲义序净土三经合刊序净土丛书序蕅益大师净土集序中华大典印光法师文钞序重刊印光大师文钞菁华录序印光大师遗教两要序重印弥陀净土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