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理解大乘佛教的捷径
2024-11-13 10:32

◎ 尹邦志

《胜鬘经》和《胜鬘宝窟》对佛法内容的介绍,就像一部高度清晰的影视作品,不仅有恢宏的视野,而且每一个细节都恰到好处,在美感之外,也让人对佛法的真实性有直观的感受。一经一论,都有一种力量,引导人返璞归真,清净爽朗。

佛和佛弟子讲经说法,都有具体的缘起,有特定的过程。内容非常具体,不仅涉及深奥道理的探讨,也有具体人物的言行举止、心理活动、各种表情的生动刻画--有时是虔诚肃穆,有时是喜上眉梢,有时是涕泪悲泣。因此,我们阅读佛经,第一印象往往觉得是在看一个文学剧本。只不过,与一般的剧本不同,佛经往往更着力刻画的是精神启发、心灵感悟的历程。

胜鬘夫人是佛陀时代的人,多部佛经中提到她。她的母亲是佛陀堂弟摩诃男的养女末利夫人。末利嫁给古印度拘萨罗国波斯匿王,生下此女,举国欢庆。她长大后成为阿踰阇国王后。波斯匿王夫妇初信佛法不久,便写信向胜鬘称扬佛陀的功德。胜鬘聪慧利根,一览来信,即便开悟,并感佛降临空中,加持胜鬘,演说大乘无上妙法,使阿踰阇国中七岁以上男女都欢喜信受。

胜鬘夫人在这部经中所演佛法,可分为15个部分。她依据自己的领悟,首先赞颂佛的法身、解脱、般若功德,以及其他无尽功德(如来真实义功德章第一章),皈依于佛,发起菩提心;接下来,在佛的面前受戒,立下十大誓言(十受章),发三大弘愿(三愿章)。然后,胜鬘夫人讲述了摄受正法后出现的一切德行(摄受正法章),将大乘、小乘佛法导归一乘(一乘章),声闻、缘觉乘皆入大乘,得如来法身。后面的第六至十三章(无边圣谛章、如来章、法身章、空义隐覆真实章、一谛章、一依章、颠倒章、自性清净章),述说的都是大乘佛教究竟了义的道理。以上可算是胜鬘夫人的正式说法,说完之后,需要劝人相信,如法修持,真正进入大乘道,成为荷担如来家业的人(真子章)。对于无信仰者、外道,则以王权加以教化、规约(胜鬘狮子吼章)。综上,归纳此经所说各项法义,是断一切疑,入一乘道。

此经梵本已佚,但在其他梵文论书中还存在片断,日本人宇井伯寿已收集成书。目前所知的汉译本,除了本书所选的求那跋陀罗译本外,还有《历代三宝记》中北凉昙无谶译的《胜鬘经》一卷(早佚),唐菩提流志等译的《胜鬘夫人会》(《大宝积经》卷119)。藏译本有胜友等译本二卷,编入藏文《大宝积经》里。日译本有宝幢会所编《藏汉和三译合璧:胜鬘经 宝月童子所问经》。英译本见韦曼等所著《胜鬘皇后狮子吼--佛典如来藏学说》。对中国佛教影响最深的,无疑是求那跋陀罗译本。

求那跋陀罗(394-468年)是对禅宗及整个中国佛教影响深远的佛学大师。求那跋陀罗,意译功德贤,中天竺人,精通五明,广研天文、书算、医方、咒术等学。出家后博通三藏,得雅号摩诃衍(大乘)。于刘宋元嘉十二年(435年)经狮子国(斯里兰卡)来到广州,宋文帝遣使远迎,请他从事译经工作。南朝名士颜延之、彭城王刘义康和南谯王刘义宣等,都事以师礼。他所翻译的《杂阿含经》、《大法鼓经》、《胜鬘经》、《楞伽经》、《相续解脱经》和《无量寿经》等,至今仍然是佛教界非常流行的经典。

《出三藏记集》卷九所录法慈《胜鬘经序》评价求那跋陀罗的翻译:字句虽质而理妙玄博,既忠实于原本,又义理宏博,准确、全面地传播了印度禅法。因此,他的翻译得到了达摩、慧可等人的认可,中国禅宗在很长一个时期内都以求那跋陀罗为第一代祖师。

此经的著名注疏有慧远《胜鬘经义记》(缺下卷)、吉藏《胜鬘宝窟》六卷、窥基《胜鬘经述记》二卷。敦煌发现的古写本中有亡名的义记、挟注及昭法师疏1卷。日本有圣德太子疏、唐明空私钞的《胜鬘经疏义私钞》六卷,普寂《显宗钞》三卷等。在这些注疏中,吉藏大师的《胜鬘宝窟》是当之无愧的翘楚。

宝嘉祥吉藏大师(549-623年),俗姓安,是汉传佛教三论宗的祖师、中印佛学的集大成者,备受历代王室敬重。吉藏一生中屡遭战乱,刻意搜集各地散乱的佛教经论文疏,善加保藏,战事结束后加以整理。因此,他的著述涉猎广泛,注引赅博。从隋唐以来,《胜鬘宝窟》等吉藏的著作就陆续流入朝鲜和日本,被广泛研究和翻译、刻印。

吉藏主要继承印度大乘空宗的基本思想,将龙树、提婆等印度大师的思想中国化,并在此基础上创立了中国佛教三论宗。然而《胜鬘经》是讲如来藏的,吉藏以二谛、中道加以解释,其中道佛性论,在《胜鬘宝窟》中得到了详细的阐发。因此,可以说《胜鬘宝窟》的思想内容是具有独特性的,对于关心汉传佛教教义和修持方法的人,诚为宝贵。此外,藏传佛教的格鲁派也以中观思想为主,也涉及对如来藏的认识。要对二者加以比较、会通,读《胜鬘宝窟》是一条捷径。

当代读者要想全面、准确地理解大乘佛教的全部内容,读《胜鬘经》和《胜鬘宝窟》是一条捷径。《胜鬘经》短小精悍,只有一卷,一万字,可谓言近旨远。《胜鬘宝窟》有十多万字,篇幅适中,内容上则高屋建瓴、体系严整、论证精密、文字优美,富有哲理性、知识性和趣味性。

摘自《胜鬘经 胜鬘宝窟释读》

End

中日佛教交流史研究

◎ 江 静杨曾文先生在佛教思想及中国佛教研究领域的代表作,以时间线为轴,基于相应的研究成果,将杨先生对日本佛教及中日佛教交流史的研究整理分为四个时间段,分别对应萌芽、开花、结果和圆熟时期。1.萌芽期(

世人对佛教常见的四种误解

神佛不分  中华文化兼容并蓄,对于劝善的宗教皆能广为接纳。流传至今,凡持香礼拜者皆误以为佛教,实则诸多民间信仰之神祗,如城隍爷、土地公、三太子、妈祖皆被门外汉披上佛教外衣,不知神佛二者,其本质、愿力迥

中国佛教第一僧 朱士行

◎无 碍汉、魏时代,官方是不准汉人出家的。当时佛教如同黄老学说一样,只是在社会上层和知识分子中流传和崇信。沙门不入王者,没有出家受戒的僧人,就连伊存、景卢等,也仅是居士、信徒而已。直到西晋后赵石虎时代

如何是大乘入道顿悟法要

◎怀 海问:如何是大乘入道顿悟法要?师云:你先歇诸缘,休息万事。善与不善,世出世间,一切诸法,并皆放却,莫记莫忆,莫缘莫念,放舍身心,全令自在。心如木石,口无所辩,心无所行。心地若空,慧日自现,如云开

近代马来佛教的特点

近代马来西亚佛教由于来自于亚洲各地的不同族群,受各母亲国的文化影响,故带有不同的地方文化特征,其表现如下:一、从民俗走向正信。早期移民马来西亚的各国人士都是来自于下层的劳工,又初到外乡,在感情与记忆

佛教心理学的智慧

有学者曾预言,21世纪将是心理学的世纪。心理学家们研究心理现象,揭示心理规律,医治心理疾病,在当代社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令人惊叹的是,已有2500多年悠久历史的佛教,拥有大量关于心理的理论,佛

佛教名胜与文化传播

◎湖 江 中国与东盟国家拥有许多佛教名胜,它们与一般自然和人文景观不同之处在于,被赋予了神圣性。所以佛教旅游除了观光、娱乐之外,往往都带有朝圣的性质。段玉明指出,自然环境由于佛教元素的介入被纳入了佛教

佛教故事两则

阿难说:佛陀在舍卫国,祗(音齐)树给(音几)孤独园的时候,罗睺罗和他的老师(和尚)舍利弗,有一天的清晨,风和日丽,他们身上穿整齐了出家人的法服,一手拿着锡杖,一手持钵,师徒二人,一前一后,安祥徐步,慢

新时代下中国佛教慈善的特点

明生法师慈善是学佛的根本,要成为佛教徒生命的全部  作为中国佛教协会慈善委员会的主任,我有责任跟大家讲清楚我们为什么要做慈善。我觉得做慈善工作是我们佛教徒学佛的根本,因为我们的目的是在利生,也就是说弘

读李叔同《断食日记》——珍贵的佛教断食经验

佛家有断食之说,道教有辟谷之术。萨婆多毗尼毗婆沙卷一载:目连问耆婆曰:弟子有病,当云何治?耆婆答曰:唯以断食为本。断食时无须太多能量消化食物,大脑会变得极度清晰,若以适当方法引导这些能量,将可提升心智

佛教和气四瑞的故事

佛教里流传着一则和气四瑞的故事。很久很久以前,在一片茂密的森林里,住着一只羊角鸟、一只山兔、一只猴子,还有一头大象。他们和睦相处,从不吵架,在一起快乐地生活着。有一天,大家讨论道:我们之中谁最年长呢?

明清民国时期的佛教雕塑

◎ 赖永海明清工艺造像主要是继承宋代城市工艺的传统。明代的工艺造像包括玉石雕刻、牙雕、木雕、竹雕、雕漆等工艺。明清民国工艺造像有一定的延续性,故本小节内容叙述上顾及时代。自明代中期起,江南嘉定、金陵成

藏传佛教的文物宝库

◎ 王家鹏故宫是明清两代的皇宫,是我国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宫殿建筑群,收藏文物一百多万件,其中与西藏有关的文物就有几万件,是中国内地保存最完好、最丰富的西藏文物宝库。由于皇宫的特殊地位,文物的特殊来源,使

佛教徒的生活礼仪

◎ 星 云在佛门中,语默动静安详,一切合宜合法,就是礼仪。僧团讲究三千威仪,八万细行,用意在培养一个人出众的威仪。昔日马胜比丘以威仪度化舍利弗,成为千古的佳话。因此,树立良好的形象,不但是做人的基本条

佛教正能量

◎ 中 观每个人身上都是带有能量的,而只有健康、积极、乐观的人才带有正能量,和这样的人交往能将正能量传递给你,让你觉得活着是一件很值得、很舒服、很有趣的事情。而人的意念力来自人类自身,来自于人体的能量

黄念祖:《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概要

第一卷贰、概 要(十门分列中前九门)谨释此经,依华严宗法及《弥陀疏钞》例,总开十门:计为一、教起因缘。二、本经体性。三、一经宗趣。四、方便力用。五、所被根器。六、藏教所摄。七、部类差别。八、译会校释。

黄念祖:《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一

第一卷一、教起因缘教起因缘者,明大教所以兴起之因缘。初明大教与净土法门之兴起。次则详述本经兴起之因缘。夫一切法,不离因缘,大教之兴,因缘无量。而无量因缘唯为一大事因缘故。《法华经》云:诸佛世尊唯以一大

黄念祖:《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三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黄念祖第一卷三、一经宗趣经之所崇向者,名之为宗。宗者要也。全经之宗旨也。又宗者,修行之要径也。故知宗者,为全经之纲领。纲举目张,领提衣顺,是故于辨体后,首应明宗。体

黄念祖:《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二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黄念祖第一卷二、本经体性一切大乘经典皆以实相为经正体。古德云:“诸大乘经皆以一实相为印。”实相者,真实之相也。又平等一相也。实相无相,亦无不相,相而无相,名为实相。

黄念祖:《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五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黄念祖第一卷五、所被根器前明本经广收万类,普被三根。今当更明,万类之内,如何是器。三根之中,谁是当机。夫根器有“是器”与“非器”之别,破漏之器,不堪承受法露,故名非

黄念祖:《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四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黄念祖第一卷四、方便力用如《大毗卢遮那经》云:“菩提为因,大悲为根,方便为究竟。”故知度生之方便,正是诸佛大愿之结归,大智之显现,万德之所庄严,果觉之究竟处也。是故

黄念祖:《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八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黄念祖第一卷八、译会校释“译”指本经之原译本。“会校”指根据诸种原译而会集校订之本,“释”指本经诸本之注释。甲本经译本本经乃“我佛屡说,诸师竞译,东来最早,译本独多

黄念祖:《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九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黄念祖第一卷九、总释名题经题《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无量清净平等觉经》后汉支娄迦谶译《佛说诸佛阿弥陀三耶三佛萨楼佛檀过度人道经》一名《无量寿经》一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