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李利安:观音与文殊:悲智双运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2025-03-25 11:59

观音与文殊:悲智双运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西北大学佛教研究所 李利安

菩萨信仰是中国大乘佛教最基本的外在表现形态。在中国佛教的菩萨信仰当中,四大菩萨出类拔萃,无与伦比。这四大菩萨尽管在学理上是平等无别的,但在实际的信仰理念中,他们却各有所司,各有所长,各自代表了佛教理论尤其是佛教修道理论中最基本的一个方面。而这每一个方面又都与人类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以及这些问题的解决途径直接联系在一起。

在四大菩萨当中,观音主悲,是大悲的象征;文殊主智,是大智的化身;地藏主愿,是大愿的典型;普贤主行,是大行的代表。这四个方面都极其重要,在佛教实践中缺一不可。例如,地藏所代表的大愿,这是一切修行的基本前提。但发了大愿,还得起大行才可。而起大行无非是普度众生。普度众生既要像观音那样大悲熏心,解救众生眼下的客观现实问题,也要像文殊那样大智高远,解决众生心灵的问题,从而使众生获得永久的终极的快乐。四大菩萨及其所代表的佛教理念之间的关系,我们还可以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和不同的层面来分析。但有一个基本原则应该非常清楚,即四大菩萨之间的关系永远是和谐的、互补的、圆融的。在四大菩萨之中,地藏信仰在民间极其流行,普贤和文殊在正规佛教内部地位崇高,而观音信仰则既在民间广为普及,也在正规佛教内部受到高度重视。观音和地藏在民间广为流行是因为他们与中国老百姓最关心的问题直接联系,而普贤和文殊在正规佛教和文化界的崇高地位是因为他们在理论上更能直接地表现佛教的最高理念。

四大菩萨之间的这种复杂而圆融的关系正是中国佛教发展历史和现实情景的一种反映。所以,从历史与现实的高度来宏观地把握中国佛教菩萨信仰的特征,我们可以发现,观音与文殊这两大菩萨及其相互关系更具有典型性。观音主悲,文殊主智;悲则救度无边众生,智则证悟无上菩提。这种既运用悲又运用智的救世策略在佛教中称作悲智双运,它是果地菩萨的一个基本特征,是因地菩萨长期福慧双修的必然结果。悲智双运是中国大乘佛教一个非常重要的修道理论,至今依然在佛教实践体系中具有主导性的地位。本文通过观音和文殊这两种菩萨信仰来分析中国大乘佛教悲智双运这一理念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希望通过这一分析,能使我们更加清晰地理解中国大乘佛教的理论特色和实践趋向,更加准确地把握中国大乘佛教菩萨信仰的本质与发展走向,同时,也有助于我们理解五台山作为文殊菩萨显灵说法的道场,它在佛教理论体系中的地位以及在佛教修行实践中的价值。

一、悲智双运与人类生活两大领域的连接

人类的生活丰富多彩。自古以来人们通过各种方式来对其进行状态描述和类型划分。至今最流行的也是最为浅显的划分法还是将其分为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两个大的领域。这种划分应该说最能清晰、直接地反映人类生活的本质与现象的各个方面。所以,对人类问题的观察如果能从这两个最基本的方面展开,将会更加准确明了,更加易于理解,也可能在理论上更加厚重深刻,在实践上更加富有价值。因为,理论的价值和生命力甚至是判定其正误的标准永远取决于实践。人类历史上的所有宗教都是在对人类现实问题的深刻观察之后所得出的对人类问题的解释和解决方案。直面人类的现实问题,这是所有宗教的必然出发点;试图解决人类的现实问题则是所有宗教的必然归宿。所以,宗教学说特别是宗教的修道理论,如果能直接同人类的两大生活领域联系起来,这种理论将更为符合人类的生活实践,从而也获得其合理性、实用性的最基本的前提。悲智双运刚好就是从人类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两个方面展开的。悲重在救当下之难,它偏重于人类的物质生活;智重在观照人类现实问题的心灵根源,它偏重于人类的精神生活。可见,佛教的悲智双运与人类生活的两大领域是直接关联的,这种理论架构对人类生活问题的把握也是准确到位的。

二、悲智双运与急缓关系的调整

人类在现实生活当中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所以人类总是不断地通过各种途径来认识自身所面临的问题,并试图采取各种方法来解决这些问题,从而实现美好的生活。可以这么说,自觉地发现并认识自身的不足并追求美好的生活,这是人区别与其他动物的一个关键。然而,小到每一个人,大到整个人类,我们所面临的问题从横向来看总是多重交叉的,从纵向来看总是绵延无尽的,所以,问题看起来好像是相对的(从一定的时空来讲),其实却是绝对的(从人类的永恒本性及其与外界的关系来讲)。人类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这些问题,可以划分为两类:一是眼下的问题;二是未来的问题。或者说,一是需要立即解决的问题,不解决就直接威胁人的生存或直接影响人的生存状态;二是不必当即解决,一时解决不了也不直接威胁人的生存的问题,这些问题需要从长计议,缓缓而来,在未来的某个时刻解决。一个人,一个家庭,一个组织,一个国家,其实都是通过这种方法来把握自身所面临的问题的,所以,在人的奋斗目标中总会有短期的目标和长期的目标。悲智双运的思想,正好同这种问题意识和这种解决问题的途径是一致的。观音大悲,急众生当下之苦难,从而运用神通,解决人们所面临的急难;文殊大智,察众生问题之根源,从而运用智慧,开启众生的心扉,以便永久地解决众生的生存问题。观音解决当下之苦,这属于短期目标的实现,属于急的一类;文殊解决长远之苦,这属于长远目标的实现,属于缓的一类。佛教的救世思想其实就是通过这种最基本格式展开来的。

三、悲智双运与主客观关系的协调

悲的出发点是人类所面临的客观现实问题;智的出发点则是人类主观领域的精神性问题。也就是说,前者更多地涉及客观的领域,后者则更多地涉及主观的领域。人类在世界上生存,首先要依赖于客观的物质条件,离开了客观实在,四大不成,五蕴难合,生存难继,一切都失去了前提。然而人作为一种有情识的动物,主观世界的作用和价值始终在人的生存中占据着巨大的比重。对生存危机的认识,对生存状态的理解,对生存问题的解决,都离不开对主观世界的彻底改造。悲所面对的问题虽然也包含一些属于主观领域的内容,但其主要还是以外在的客观实存性为其特征。人们的生老病死以及各种危难与痛苦,都是客观的,需要实实在在的救度,需要大悲者的真切关怀。但在解决了这些客观实存的急难问题之后,人们更应该思考人类所面临的这些客观问题的本质及其与人类主观世界的深刻关系,思考人生的价值和意义,思考苦难的根源和幸福的真谛,思考人的本质和人的未来命运。对这些问题的反思,会帮助人们树立一种更加合理的认识客观的方式,形成一定的主客观关系模式,并在这种模式的不断演进下,发挥提升主观、认识客观、不断协调主客观关系的作用。人类自古以来的历史特别是思想发展的历史,其实就是不断地认识客观、解决问题并不断地改造主观、获得智性生活的历史。悲智双运正是人类认识自身问题并解决这些问题的努力在这种格局中运行的一个范例。

四、悲智双运与所隐含的本质与现象之间关系的圆融

正如上文所说的,观音主悲,悲以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各类问题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所以,悲其实主要是或首先是针对现象世界的。文殊主智,智以探寻现实生活问题的背后根源及其深层次的关系为基本特色,所以智主要是针对本质性问题的。宏观上来看,悲所针对的人类苦难生活具有片面性、段续性和表面性等特征,这与所有事物的现象性特征是完全一致的,而事物之本质所具有的全面性、连续性和深刻性的特征,表现在人类解脱之前的苦难中,则是智所针对的无明的无所不在、无明的三世贯通和无明的内在决定性作用,表现在解脱之后的快乐中,则是智慧的全方位熏染、智慧的永恒掌握和智慧的终极性奠基作用。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外现本质,表现在悲智关系中,则是悲所针对的人类苦难现象从终极根源上讲是智所针对的人类的根本无明以及无明状态下的各种业力引起的,是无明的必然的外在表现。所以,人类生活的问题从宏观上来讲,其本质是无明的问题,而解决这些问题之后所达到的终极解脱境界,其本质则在于智慧的圆满。当然,现象也不可能完全地、直接地表现本质,就像人类的许多苦难看起来往往并不能同根本的无明和业力联系起来一样,于是,救当下之灾难的悲便同救终极之命运的智也有了明确的分野。本质决定现象的范围、趋势、特色等,这在悲智关系中则表现为智慧解决人类问题的本质方面,从而也决定了人类对现实各类苦难问题的认识,直接影响了这些现象领域的问题的解决。人生的本质和终极价值不在苦难之中,而在明心之后或往生之后的永恒快乐之中。而要达到这种境界,也必须借助于智慧,透过现实各类问题的蒙蔽,认识到万象之本性,即所谓明心见性,最终证悟实相涅槃。

五、悲智双运与中国大乘佛教基本理论架构的契合

在中国大乘佛教的理论架构当中,菩萨信仰是一种最直接、最基本、最完整的外在表现形态。菩萨的基本职志就是上求无上菩提,下度无边众生。上求菩提就是求智慧,属于佛教理论当中哲理性最强的部分,涉及宇宙观、人生观等重大问题;下度众生就是在社会之中做各种救世利人的事业,属于实践性最强的部分,涉及佛教的几乎所有的行事。笔者曾经将宗教的内在形态划分为宗教的教义体系、宗教的修道体系和宗教的心理结构三个部分,其中宗教的心理结构是在宗教教义体系和宗教修道体系的长期有效实行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并反过来强烈地作用于宗教的教义体系和修道体系。佛教的智的部分相当于佛教教义体系,而佛教的悲的部分则相当于佛教的修道体系。由悲而来的救度众生当然建立在承认众生之苦难的基础上,这与大乘佛教性相、空有、理事、无住与方便、出世与入世等极其重要的既对立又圆融统一成对范畴中的相、有、事、方便、入世等范畴是一脉相承的;由智而来的觉悟众生建立在一切皆虚幻不实的基础上,这与上述大乘佛教诸范畴中的性、空、理、无住、出世等范畴是趣味相通的。大乘佛教的理论体系就是在悲智以及与此密切关联的性相、空有、理事、福慧、急缓以及无住与方便、入世与出世等多重关系中敷衍开来的。悲智双运不但与这种理论架构完全契合,而且正是这种理论架构之核心的集中反映。

六、悲智双运与中国大乘佛教实践体系的沟通

观音主悲,以拔苦为职志,注重现实问题的解决;文殊主智,以除痴为职志,注重精神境界的提高。将这两个方面结合起来的悲智双运正是所有菩萨的基本理念。一般来说,在业已证道的果地菩萨那里,悲智两方的兼顾与协调一般被称为悲智双运,其所指是对外的,即救度他人的一种原则和方式;而在尚未证道的因地菩萨那里,这种悲智协调的关系模式则更多地表述为福慧双修,其所指是对内的,即自我修行的一种原则和方式。所以说,悲智双运与福慧双修是同一理路在不同境界的不同表现而已。因为大乘的实践体系说到底还是菩萨行,即以菩萨为济世的主导,以菩萨的精神和品行为修行的榜样,于是,与菩萨之悲相通则修福,与菩萨之智相通则修慧。修福体现为救度众生,做一切善事,即常言所谓行善积福;修慧体现为求证无上菩提,达到最高的觉悟,即常言所谓明心见性。福慧双修是大乘修行实践的核心,同时也可以说基本涵盖了大乘佛教的全部实践体系。由此可以看出,悲智双运在整个大乘佛教实践体系中的重要地位。

七、悲智双运与中国佛教朝山情趣的一致

观音主悲,热切地救度受苦受难的众生,是菩萨当中热心肠的代表。在中国它后来又被女性化,更显示了老百姓对温情与柔美的渴望。观音热情如火,温柔似水,这正与其道场位于南方热带海上相吻合。文殊主智,冷静地观察世间五位百法之性相,是菩萨当中冷静智的典型,这种智慧在世俗的热风浊浪之中,犹如清纯的甘露,沉静的凉风,能给人带来深刻的反思和心灵的震撼,这种智慧还常常被比喻为锋利的宝剑,可以斩断人们心头的烦恼。文殊智慧的这些特征正好与其道场位于北方凉冷山区相吻合。与此相应,普陀山可尽显其秀丽柔美之气,而五台山则以体现厚重沉稳为宜。一热一冷,一柔一刚,一南一北,一悲一智,这正是观音与文殊内在品格和精神风貌的形象写照。由于普陀山与五台山的位置、环境、地貌等特征与观音和文殊的精神基本吻合,所以,这两大佛教名山在四大名山中更受信徒的尊崇,朝山进香活动之从古到今也一直比较盛行。不过,我们也应该看到,悲智之间既有急缓之别,更有俗雅之分。观音之悲贴近世俗的日常生活,具有通俗性、简易性、直接性等特征,从而更具有诱惑性和宗教的神圣性;而文殊之智则将视角放在现实生活的背后,具有高雅性、隐秘性、复杂性、间接性等特征。所以,普陀山的朝山活动多宗教性和俗文化性,从而也更具有大众性,而五台山的朝山活动多历史性和雅文化性,从而在民众性上出现一定的缺失。尽管五台山文化的高雅性可能使其失去很多游客,但是这种高雅文化以实现人类精神超越、心灵净化为宗旨,在当今和未来社会物质生活极大丰富以及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竞争日趋激烈的大背景下,将越来越具有巨大的魅力,所以,五台山所代表的文殊智慧将具有更加广阔的前景,当然这也需要我们采取各种方式尽可能准确地、全面地、通俗地展现文殊智慧文化之神奇和价值,特别是将其同现代社会生活结合起来,实现与人类理性的接轨、与科学文化的接轨,与现实生活的接轨,如此,五台山的朝山活动将可望在四大名山当中具有最为诱人的魅力、最为热烈的效应和最为持久的情趣。

八、悲智双运对五台山申请双遗的启示

观音的悲是以承认问题的存在为前提的,并在此基础上确立解决这些具体问题的具体目标和具体方案;文殊的智则以分析问题的根源为先导,注重从本质上揭示原因,并以此为指导确定解决问题的长远方案和最终目标。以观音之悲为借鉴,五台山申请双遗,则应该立足于五台山现状和发展前途方面还存在的诸多重大问题;以文殊智慧为借鉴,五台山申请双遗则应该注重分析现存问题的最根本的原因,并从源头上开始问题解决的过程。这是悲智双运理念在五台山申请双遗方面的最基本的启示。另外,我们还可以从其他方面看这种启示。如从信念的生成和目标的确立方面来看,悲,促使我们时刻牢记问题的存在,从而有紧迫感和使命感,并憧憬未来的蓝图;智,使我们冷静沉着地应对这个问题,洞悉问题的本质,把握问题的特性,从而坚定问题解决的信念。再如从方法与步骤方面来看,悲与善巧方便结合在一起,观音大悲熏心,为救度众生而采取各种方便法门,这启发我们调动各种积极因素,利用各种方法和途径,来设法实现自己的目标;智则让我们看破一切世间之相,放下贪住之心,不为存在的问题所系缚,不为心中的目标而迷失自己,从而戒除骄躁,戒除极端功利主义,作到坦荡洒脱,稳健严肃。再如从结果的看待方面,悲,以承认问题为出发点,以解决问题为归宿;智,以深挖问题根源为出发点,以实现问题的超越和最终的圆满为归宿。以此为借鉴,则申遗问题乃至未来的成功都仅仅是历史长河中的一朵小小的浪花,成功固然值得庆贺,但超越成功与否的狭隘界限,实现品位提升、自我圆满、诸方和谐才是永恒的目标。

(本文为2004年首届五台山佛教文化论坛发言稿,论坛主题为五台山佛教文化以及五台山申请世界文化遗产工作。文章大部分已经发表于《中国宗教》2005年第6期第50-52页。)

End

稽首文殊师

◎ 钱 盖稽首文殊师,昔为七佛祖。尝发大悲原,广度诸有情。念彼东北方,是为清凉境。龙神五百俱,眷属万菩萨。设化于此土,示现无量光。闻者叹希有,何况目所见。我于曩劫中,曾种种供养。今复得亲近,瞻睹异于常

海潮音之意义及其旨趣

◎印 顺太虚大师创办本刊以来,已进入三十四个年头。当时就定名为海潮音,所下的定义是:人海潮中之觉音。我们抱着小鸟救火的精神,决不因力量的微薄而自馁;遵循虚大师踏出的径路,尽我们的智能,来播送人间的觉音

文殊赞

◎ 可 湘七佛命之为师,法王称之为子。五时开演,始终辅赞世尊。三昧常行,谈笑发挥龙女。曾现百千妙相,迦叶椎不能举。自言我真文殊,其科是甚伴侣。 摘自《文殊赞》

善财童子拜文殊师利

◎ 澄 静原来,文殊师利与诸大菩萨、声闻大众,在逝多林听毗卢如来演说妙法。毗卢如来看见南方众生根基已熟,需派有高尚德行的菩萨去化度。他的慧眼扫视着全场,选中了多才善辩、具足大智慧的文殊师利童子,命他率

文殊菩萨度化众生的善巧

一日,阿难尊者向舍利弗提及,自己曾亲见文殊师利所成就的不可思议神通力,及所说妙法。此时,大迦叶尊者也跟舍利弗说,自己亦曾见过文殊师利的希有神通,接着详说整个过程。昔时,世尊成佛未久,文殊师利童子从宝王

文殊道场

◎ 张建成佛教在清凉山不断发展至南北朝时期,佛教在清凉山的发展进入到第一个高潮期。北魏孝文帝继位之初就崇佛敬僧。《古清凉传》记载他曾到清凉山避暑,游行于中台,上置小石浮图,并建清凉寺,还在清凉山射箭畋

“最初的目标”,生命存在的意义和根据

明伟法师我们今天来学习一个公案:讲某日寺庙要扩建殿堂,有一棵珍贵的银杏树需要移栽到别的地方。方丈命他的两个弟子去做这件事,办好后回来复命。两人来到树前开始挖土移树,但刚挖了几下,一位小和尚就对另一位说

生命的意义

◎ 林清玄坐计程车,司机正好是我的读者。在疾驶的车上,他问我:林先生,请问你,生命的意义是什么?这是第一位问我关于生命意义的计程车司机,一时之间使我怔住了。我的脑海浮现出我读中学时,学校大礼堂门口的对

李炳南:动物注定要死,放生意义何在?

答:佛教人士常常放生,但既然在放生后动物一样会死,放生又有何意义呢?你的推论如果成立的话,你生病时也就不用服药了,反正迟早你也是要死的。世间上的众生,当然最终也必会经历死亡,而且还会再有转生。被放生的

李炳南:助念之意义 - 助念之规矩

助念即助对方往生。助念者对往生之道理与方法,必须清楚,对方才能得到利益。人临终时,各人神识不一。平日所为,此刻影子会一一现行,带著本性往外走。此时完全是业力在作主,力量大者,在前头。恶业多,则恶种子力

价值观令人不乐

◎道 证如果今天丢掉的是一件不太喜欢的东西,我们可能就会觉得很平常啊,心里不会难过,因为那件东西你觉得不怎么有价值。如果今天是别人失去了她的先生,你也不会觉得不快乐,可以说根本就不会受影响。因为别人的

法师自述求观音菩萨感应

法师自述求观音菩萨感应◎ 圣 严今天向诸位介绍伟大的观世音菩萨。这对圣严本人来说,尤其感到无限的亲切和无限的赞仰。因我自幼至今,无一天不是沐浴在这位大菩萨的恩光之中。我生而病弱,由我母亲虔信观音而得不

文殊菩萨劝化男子

摩竭国有个观园,那里面风光秀丽,景色宜人。这一天,有一男一女正在园内一块空旷的地方撒花烧香拜佛。那个男子是城中一个长者的儿子,名叫畏间,那女子是个漂亮的闲游之人,名叫上金光首。两个人虽说在拜佛,可却有

文殊菩萨龙宫借石,五台山上一界清凉

北岳山脉向东南逶迤而下,在山西东北部形成了五座山峰,五峰拱卫连绵,形成一块方圆五百余里的地方,这便是国内外闻名的五台山,山区以台怀镇为中心,分成台怀、台内、台外三个层次,像三个逐渐扩大的同心圆。在这个

不肯去观音院

◎ 丰子恺普陀山是舟山群岛中的一个岛,岛上寺院甚多,自古以来是佛教胜地,香火不绝。浙江人有一句老话:行一善事,比南海普陀去烧香更好。可知南海普陀去烧香是一大功德。因为古代没有汽船,只有帆船;而渡海到普

观音山

观音山◎ 余光中观音仰卧成观音山,在对岸云里看过,百里看过隔一湾浅浅的淡水,看过今夏我看的次数更加多因你在山脚,你在对岸风景为你而美,云为你舒展曾立在江边幻想,幻想在风中你凌波而来,踏苇而来幻想我涉江

人身的价值

人 身 的 价 值◎ 济 群首先,必须认识到暇满人身的重大意义。很多人不曾意识到,人的身份究竟有多重要。因为我们此生是以这一身份来到世间,似乎做人是再平常不过的事。殊不知,在无尽的生死轮回中,我们历经

洗心得慧——文殊菩萨的故事

洗心得慧--文殊菩萨的故事海涛法师唐朝法云法师,是雁门赵氏之子,他天性淳朴、老实善良,对于他人加给他的讥毁或者赞誉都看得很淡。可是到了上学的年龄,他却呆头呆脑的,好像很迟钝的样子,记性也不太好,在他十

人活一辈子,意义何在

◎ 学 诚问:阿弥陀佛,顶礼师父!付出了很久的事情却没有得到成果,非常不甘心,又有点怀疑自己,应该怎么思维呢?感恩师父!答:不一定是没有成果,而是自己眼里只有特定的结果,对其他的收获视而不见。问:师父

礼佛的三个重要意义

◎ 惟 传我们每天早晚的礼佛运动,有很深的含意。现在如果你还不能够体会到礼佛深义的话,没关系,你可以按照你原来的礼佛方式来做,后面会跟大家再解析礼佛的深义。现在大家就找一个适当的位置,以后这个时段你进

观音思想特点

观 音 思 想 特 点◎ 李利安 关于观音思想的主要特点,可以从三个大的系统来看。 一是来自因地观音信仰,即佛教在解释、论证观音于因地的修行历程时所呈现出来的思想,主要有:愿行并举、福慧双修、戒定兼

文殊菩萨大愿真实不虚

◎常 灯李华老师倾心对我讲述了她拜台的亲身经历。老师是山东人,从事教育工作,是一名中学教师,兢兢业业十几年,很热爱自己的工作。有一天,老师正在给学生上课时,突然昏倒在讲台上。学生把她送到医疗室,后又转

浴佛的意义

浴佛的意义◎ 衍 慈释迦略史 在二千五百多年前四月初八佛陀诞生在印度迦毘罗卫国(尼泊尔境内)为净饭王太子,俗名悉达多,从幼聪智非凡,文武双全,样样精通。二十九岁弃王位及一切荣华富贵,于二月初八出家,

《中国观音文化史》前言

◎ 吴 燕白马驮经入华以来,苍狗白云,时移世易,佛教在漫长的岁月中已在中国深深扎根,尤其是观音文化, 仅仅是佛教文献典籍中的经典、法门、仪轨、经咒、图谱等,便已品种繁多,汗牛充栋;至于不同身相和材质的

结夏安居的意义与供养安居僧的功德

何为结夏安居?在印度,夏季的雨季长达三个月,佛陀乃订定四月十六日至七月十五日为安居之期。在此期间,出家人禁止外出,聚居一处精进修行,称为安居。这是雨季期间草木、虫蚁繁殖最多,恐外出时误蹈,伤害生灵,而

观音菩萨用功的方法

虚 云今日是两个七的第二天。在这短短的时间里,各位来参加的日益增多,可见上海地方的人善心纯厚,福德深重。更可见人人都有厌烦思静、去苦趋乐的要求。本来人生在世,苦多乐少,且光阴迅速,数十年眨眼就过去了。

文殊菩萨手持如意的启示

◎ 林清玄从前在寺庙里看过一尊文殊师利菩萨,白玉雕成,十分晶莹剔透,相貌庄严中有一种温柔安详之美,连他坐的青狮子都是温柔地蹲踞着。更引人注意的是,他手里拿着一个巨大的如意,从左肩到右膝那样巨大地横过胸

修行是唯一有意义的事情

修行是唯一有意义的事情达照法师有人问我生命的意义是什么?我告诉他:修行是生命中唯一有意义的事情!因为我们这个世界和我们这个身体都是由我们的业构成的,业的善恶好坏决定了我们这个世界和身心的好坏,业就是行

送子观音的审美意义

送子观音的审美意义◎ 孙绪会《法华玄义序》说:妙者,褒美不可思议之 法也。妙是佛家对一切至美之物的命名。可见在佛教里,不可恩议是与美的观念相联系的。佛教审美有几个特点:第一,超越性,世俗眼光看来不可

花开的意义

◎ 宽 毅又是一年草长鸢飞,陌上花开,桃红梨白的好不热闹。话说一年之计在于春,我想,在这样朝气蓬勃的春日里,做一些没意义的事情是很有趣的--比如思考--花开的意义是什么?这个问题几乎没有标准答案的,即

禅宗的人文意义

◎ 楼宇烈禅宗在很多方面恢复了原始佛教那种以人为根本的理念,反复强调自性佛、自性法、自性僧,皈依者皈依自性。自性皈依,所以它不是外在的。禅宗里面有一个说法,《坛经》里说:佛是自性做,莫向身外求。自性迷

中国佛教的佛性理论

◎ 赖永海一如上一章所指出的,由于大乘佛教中的佛已被本体化,佛性在印度佛教中,是以一种抽象本体形式出现的,这种情形一直维持到完全中国化了的禅宗出现才告结束。而禅宗佛性理论的最大特点,就是把印度佛教中那

文殊信仰中国化的启示

文殊信仰中国化的启示◎ 学 诚文殊菩萨的形象和智慧,自东汉以来传人中国,通过大乘经典传译、文殊道场兴建、本土宗派融会,以及上达帝王下摄平民的普化传播,最终形成了圆融无碍、平等不二、悲智双运的中国化文殊

《洛阳伽蓝记》的文献价值

◎ 佚 名《洛阳伽蓝记》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在20世纪,研究者已取得不少成果,但在北朝史学、中古佛学、中古文学、语言学、中外文化交流史以及宗教建筑等诸多方面,仍有很大的研究价值及研究空间。《洛阳伽蓝

念佛七的目的意义和一心不乱

念佛七的目的意义和一心不乱我们的念佛七今天开始了。我想在这里谈两个问题:一、念佛七的目的及意义打念佛七,这个打字,就是举行的意思,我们平常说打普佛的打字,也是举行的意思,七就是七天的时间。打念佛七,就

观音名遍十方界

◎ 佛 山那时,观世音菩萨从座上起身,向佛深行大礼后对佛说:世尊,回想起从前我经历的那些不可胜数的劫时,当时,有一位名叫观世音的佛出现在这个世界上。我向他发露要修正等正觉的菩提心愿,这佛教导我从听闻思

鸠摩罗什的佛经翻译理论

◎ 石 纹 佛经翻译在中国翻译史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而鸠摩罗什、真谛、玄奘及不空更被誉为四大译师。他们的翻译理论及翻译作品,对中国的哲学、美学、语言,以至文化生活都产生了深邃的影响,他们严谨的翻译态度

传印长老:讲经说法的十大意义

一、讲经说法,是出家僧伽的天职,即本职工作。依佛为师,出家为僧,则上求佛道以自利,下化众生以利他;利他既是自利,自利完全是为利他。自他同体,若无众生,即无佛故。经中将众生譬喻为树根,把佛菩萨譬喻为枝叶

佛说人生是苦的意义

◎ 弘 一佛指示我们,这个人生是苦的,不明白其中真义的人,就生起错误的观念,觉得我们这个人生毫无意思,因而引起消极悲观,对于人生应该怎样努力向上,就缺乏力量,这是一种被误解得最普遍的,社会一般每拿这消

洒净的真正意义

好几种,这是我根据佛经理解的。洒净的意义是把加持了大悲咒的水洒出去;第一个作用就是清场。洒出去,洒到谁身上,沾谁谁得度,这也是救度众生结佛缘的一个含义。比如,我想在这个地方举行一个什么佛事活动,这个地

缘起性空及其实践意义

◎ 果 悟缘起性空可谓是佛法的核心,佛陀在一代时教中,虽说了种种的法门,但无一不是缘起性空的多方面开展,譬如四圣谛.三法印。十二因缘,八正道等,无不依缘起的相依性,说明宇宙人生的成坏生灭之理,于理性的

佛教六和合精神的现代意义

圣凯法师佛教自古以来就有追求和平、崇尚和谐的传统,在佛教教规教义中,蕴含着丰富的有关和谐的训导与启示。如何深入挖掘佛教教规教义中蕴含的有关和谐的思想资源,为和谐奥运、人文奥运服务?这不仅是时代和社会向

文殊智慧的启迪

◎ 本 焕 1937年我由扬州高旻寺出发,到保定起香,三步一拜北上五台山,在五台山住了十年。这期间不仅完成了朝礼文殊菩萨的心愿,还刺舌、指之血,书写经文19部,如今只有《大方广佛华严经普贤菩萨行愿品》

施放焰口的意义

施放焰口的意义◎ 圣 严据佛经所述,焰口是指鬼道之中的饿鬼,鬼道众生分为三等:1、在生之时,做了很多善事,若投为鬼,便成福德大力的多财鬼,一般人所信奉的城隍及土地等神祗,即属于此类的鬼神。2、在生时

超度的功德和意义:对去世多年已投胎者仍利益很大

超度的功德和意义:对去世多年已投胎者仍利益很大先人即使去世很久,假使中阴身已经投胎,阳上为其所做功德仍然可以回向助其转业,可使他们在所生道中,获得福德资粮。有一个佛典故事:释迦牟尼佛之功德主,他的小儿

《魏书·释老志》之意义

◎ 昌 达 在佛教研究中,《魏书释老志》有重要的价值,除了它是最早关于佛教历史和思想的全面记载之外,有一些特别的史料价值。日本的冢本善隆、台湾的蓝吉富都已经指出: ⑴ 对于中国佛教制度,它记载的元魏僧

礼敬的意义

礼敬的意义◎ 济 群礼敬诸佛,为普贤菩萨的第一大愿。何谓礼敬?礼 是顶礼、礼拜之义,包括合掌、问讯、鞠躬等表示谦恭的方式,主要指外在行为。敬 是恭敬、景仰之义,主要指内在心态。礼和敬是相互的,如果礼

楼宇烈:佛教的现代启示意义

我们现代社会可以说是一个病态的社会,特别是现在这个社会充满了种种的矛盾,人跟自然的矛盾、个人与社会的矛盾、自我的身心的矛盾,这些矛盾的造成都可以说是由于我们人的自我的异化。哲学上讲的异化的含义就是本来

文殊菩萨给你的智慧和吉祥

我们在世间都希望我的善愿能满,希望这样好、那样好,就是吉祥。但是要想吉祥幸福,首先要有智慧。佛法的智慧有什么用呢?就是帮助我们来解决烦恼的问题。如果烦恼不解决,是不是就会痛苦?痛苦有很多很多种,但归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