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李利安:明末清初禅宗的圆融之路
2025-03-25 11:50

明末清初禅宗的圆融之路

李 利 安

(西北大学佛教研究所)

禅宗自宋代之后逐渐成为中国佛教的主流,并开始了一个长期的圆融进程。这种历史进程成为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现象,不但对佛教产生了延续至今的深刻影响,而且对中国文化的总体特性与结构的形成具有重大作用,值得引起我们的充分注意。对这段历史的研究有助于我们准确把握中国佛教的特色,并在此基础上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在结构和未来走向。

禅宗的圆融之路就是指禅宗与中国佛教其他宗派乃至中国文化中的儒道两家之间的融合进程。中国佛教各宗派的相互融合趋势自宋代以后日益明显,但直到明末以前,各宗对立的局面并未消除。禅、教之间,特别是禅、净之间的分别依然十分明显。所谓禅、律不相谋,宗、教不相为。明末清初时期中国佛教出现了大规模的融会贯通的局面。表现在对内,佛教盛倡法无异味,所以无法不收,无机不被的融合型佛教受到广泛欢迎;对外,佛教与儒道两家相融相摄,会通儒道思想的趋势与内部各宗相互调和的潮流相互激扬,成为当时中国佛教的基本特点。

佛教与儒道思想的相互融摄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明末清初时期,这一融合已达到一个相当成熟的阶段。由于这个问题十分复杂,又非本文主题,所以这里不拟赘述。佛教内部各宗的会通,主要表现为禅门与教门各宗的融合。这种融合之风,在明末以最具影响力的四大高僧的佛学思想为突出代表。如袾宏(l535-1615)原属禅宗,却用华严解释教理,同时盛倡净土念佛;真可(1543-1603)则是法相、华严、禅宗、净土兼而有之;德清(1546-1623)也以禅宗而力主与华严融合;智旭(1598-1654)则以天台遍摄禅、律、法相、华严而会归于净土,这可看成是当时大规模的融会贯通的突出典型,也算是佛学在中国的最后返照(同上)。入清以后,这种调和会通的趋势进一步加强。如关于宗与教的关系,通诱认为,通宗不通教,开口便乱道。雍正皇帝也详言宗、教之合一,认为佛的各门教法:如摩尼珠,面面皆圆;如宝丝网,重重交映;如大圆镜,万有虚空不得而出;如大火聚,万有虚空不得而入,诚乃不无不有,无欠无余。元贤则说:宗、教一理,岂不相通。明宗而背教,即同魔说;演教而迷宗,止成戏论。道盛(1592-1659)有两部集佛教之大成的著作,一是《会祖规),一是(尊正规},倡导集佛祖大成。同时代的道霈(1615-1688 )身为曹洞宗传人,但又特别提倡天台、净土以及其它各种经论的佛学思想,对各种法事仪轨也十分重视,体现了融会贯通的时代精神。破山海明(1 597-1666 )将参禅与净土、经教、持戒四者统一成一个整体,使佛教各宗的会通更加全面。

明末清初佛教各宗派的调和与会通,一般是以禅宗为基础,以净土为归趣,所以禅净的调和便成为各宗派大融合的中心环节。

以禅宗为基础来统一各个宗派是当时佛教内部相互会通的一个基本特点。例如道盛主张将各种法门折入禅宗,为集佛祖大成。他曾说:予今不特以宗门会祖别作一统为大全,即经、律、论、观亦各有统为一大全也。如禅自有五宗为统,经自有五教为统,律自有五部为统,论自有五摄为统,而吾经、律、论、禅、净等而大统于佛者,正如诗、书、礼、易、春秋之大统于儒也。使经,律、论、禅、净等各无统纪,则选圣诸堂所学何事,所宗何旨,而诸堂又何足以成此大统于选圣场哉!此即承认佛教内部有小统的存在,但必须归之于禅宗的大统之中,以成选圣场的整体。那么,各统之间的关系又是如何呢?即如经、律、论、观、禅,以一岁四时配之,经则勃然开发,春也;律则灿然敷陈,夏也;论则凛然精核,秋也;观则宴然清彻,冬也;禅则浑然通洽,如岁运无言,而四时行也。(同上)用一岁之统四时为喻,说明禅宗在各宗会通中的地位,可见,他是把禅作为贯通全部佛教的总纲。禅净合一作为佛教各宗融合的中心环节,这不光是因为它们各自代表了中国佛教最重要的一个方面,而且还因为它们都是当时流传最广、影响深远的佛教流派。

禅净的调和在当时是通过各种方式来进行的,主要有两种:其一是并行式,即认为禅净同为两个并行不悖的方便法门,都可达到最高的解脱境界;如海明禅师认为,夫佛祖方便固多,要之不出两种,则禅、佛是也。信得参禅,则立志参禅;信行念佛,则立志念佛。虽顿渐不同,出生死心一也。元来认为:禅净无二也,而机自二。初进者,似不可会通,当求一门深入。如上帝都也,维扬至东充亦到也,荆楚至中州亦到也,岂以维杨会荆楚为一道乎?若寻维杨而会通荆楚,寻荆楚而会通维扬,岂但不能会通,余恐头白齿黄,终滞于维扬荆楚,而不能到帝都也。是故求一门深入,不可滞祖师权语,又不可滞抑扬之说也。就是说,禅净本无区别,由于修行者的根机不同,禅与净才划分为二。初学者如果不能将禅净会通一起,则可选其一门去深入修持。

禅净并行式的调和必然会带来这样一个问题,即一个人能不能同时兼修这两种法门。对此便产生了不同的看法。元来的同门师弟元贤认为不可同时兼修。元贤语录中记载道:问:参禅兼修净土可乎?曰:参禅之功,只贵并心一路,若念分两头,百无成就。为什么呢?因为:如参禅人有一念待悟心便为大障;有一念恐不悟心便为大障;有一念要即悟心亦为大障,况欣慕净土诸乐事乎!(同上)当然,元贤只是在真修实炼上要弟子们排除净土的干扰,在此制外,他认为净土念佛等就像日常穿衣吃饭一样,亦可为之。他说:但于正参之外,一切礼佛念佛等,随缘兼带,任运不废,如寻常穿衣晚饭焉,则净土乃不兼而兼矣。(同上书,页771)但主张可以兼修的人却占绝大多数。后来,雍正皇帝干脆直接开了金口:念佛何碍参禅,果其深达性海之禅人,净业正可以兼修。于焉随喜真如,圆证妙果。

其二是合一式,即不把禅、净作为并列的两种法门,而是将其合二为一。净土法门有两个基本点:一是西方极乐净土,二是念佛。与禅的合一主要就是从这两个方面来进行的。如元来在承认净土为一独立法门的同时,又提倡二者的合一无二性。他曾作(净土偈108首,每首都以净心即是西方土一句开头。如:净土即是西方土,无相光中有相身。心境牵缠成鬼戏,谁为我也孰为人。净心即是西方土,向上传灯语亦非。幻化图中开只眼,何须更欲向玄微。可见他所说的净土是一种唯心净土,只要以禅的方法达到心净的境界,就是进入了净土的世界。道霈在《示郭瞻卿居士)中写道西方去此不遥,只在当人一念。念染五浊即生,念净九莲即现。裂破婆婆爱网,放出弥陀旧面。惟有大智丈夫,方能具此利剑。在《示张在辉居士净业》中,道霈说的得更明确:此去西方十万亿,只在当人一念中。心净自然佛土净,弥陀何处不相逢。至于净土法门中的又一要害即念佛,禅师们也与禅宗作了融合。海明就曾说过:参禅念佛本是一个道理,念佛念此心也,参禅参此心也。 如何参呢?海明把原于袾宏的一个方法搬了出来,即参究念佛的是谁,这就是把净土法门的念佛纳入禅门的话头禅之中。

当然,在禅净合一的这种调和方式中,除了以禅法融摄净土法外,也有以净土法融摄禅法的。如元来的一首(净土渴)中说:净心即是西方土,何必瞿昙万卷书。霹雳一声聋两耳,全身摺入赵州无。意思是说,当念佛念到无其他知觉的程度,等于看赵州无字话头所达到的境界,这样的境界同唯心净土的境界是一样的。

明末清初中国汉传佛教各宗派处于一个相对复兴的时期,但从它们的基本走向来看,这只是衰落中的艰难维持,灰暗中的回光反照而已。当然,这种相对的中兴在十分艰难的情况下维持了中国佛教鼎盛时期的许多宗派教义,对于沟通中国佛教文化的源流、组成完整统一的、适应当时社会的佛教体系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特别是禅宗的高涨和净土宗的盛行,反映了教门各宗以净土为主而整个佛教又以禅法为核心的发展趋势,这对于后世的影响是很大的。

随着佛教内各宗派融合会通趋势的日益发展,各宗派固有的一些特色便慢慢地消解隐退,即使作为融合基础的禅宗也在自觉不自觉地改变着自己的面目。一方面它在广泛地接纳所有的佛教文化遗产,并将其纳入自己的体系之内;另一方面,为了保持与中国佛教各宗的协调一致,它还在不断地清理自己的学说,如改变呵祖骂佛的古风和颂古、拈古等传统禅法。纳人佛学各个法门的禅宗已逐渐失去了自己的独立地位,而其它各个法门也在相互融合中改造着自己。如以天台宗为例,自明而后,天台宗学者多与禅净合流,止观之道全废。

融合的潮流一方面消褪着原来的宗派特色,另一方面又使一个自成一体的融合型佛教形态逐渐形成。在这个体系中,凡经、律、论三藏文字,大小偏圆,靡不遍涉。它超脱于宗派之上,是根据时代的要求,对中国佛教的全方位继承,所以它不偏于某类经典,不限于某个法门,其中既有禅法,又有净土;既讲性学,又讲相学;既含空宗,又含有宗;既有义学,又有法事。兼容并蓄,融合会通,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一系列相对完整统一的膜拜体系、修道体系、救世体系以及僧团制度、仪轨制度、寺院殿堂体制等等。这种融合型佛教形态对以后的中国汉地佛教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可以说,今夭中国汉地佛教的基本形态就是从此继承下来的。

智达撰:《博山和尚传》,弘瀚编(无异元来禅师广录)卷35, 《万续藏经》第125册,页392。

吕激:《中国佛学源流略讲》,中华书局,1979年,页273。

清世宗:《御选语录》卷13, 《万续藏经》第119册,页463。

道霈编:《永觉元贤禅师广录》卷29,《万续藏经)第125册,页763。

《天界觉浪盛禅师全录》卷21,转引自杜继文、魏道儒著(中国禅宗通史》,江苏古籍出版社,1993年8月,页614)

《破山海明禅师语录》卷6。

弘瀚编《无异元来禅师广录》卷20,《万续藏经》第125册,页267。

道霈编:《永觉元贤禅师广录》卷29, 《万续藏经)第125册,页770。

清世宗:《御选语录》,《御制总序》,《万续藏经》第119册,页357。

弘瀚编:《无异元来禅师广录》卷20,《万续藏经》第125册,页262。

太泉编:《为霖道布禅师餐香录)卷下,《万续藏经》第125册,页899。

太泉编:《为霖道布禅师餐香录》卷下,《万续藏经》第125册,页907。

弘瀚编:《无异元来禅师广录》卷20, 《万续藏经)第125册,页259。

《周叔还佛学论著集》上卷,中华书局,1991年,页334。

弘瀚编:《无异元来禅师广录)卷26,《万续藏经》第125册,页317。

End

面壁九年的禅宗初祖达摩大师

达摩大师面壁九年(一说十年)的故事,在我国历史上传为佳话。达摩大师,全名是菩提达摩(?-528年),本是南天竺人,属婆罗门种姓,出家为僧。在南朝宋末时航海到达我国广州。后到洛阳嵩山少林寺面壁修炼,终日

“立雪断臂”的禅宗二祖慧可大师

慧可(487-593年),北魏、北齐时僧人。俗姓姬,初名神光,后称慧可,又作僧可。洛阳武牢(今河南省洛阳市东)人。慧可早年在洛阳龙门的香山从宝静法师出家,在永穆寺受具足戒,后周游各地,学习大小乘经义。

禅宗与信仰

◎ 明 贤身心放下坐下来,一刹那之间禅就会现前。禅是无处不在的,我们今天要谈的是:有人心就有禅宗,有生死就有信仰。禅是心地法门。我们之前就谈过,为什么三教能同源?就是因为人同此心。禅所谈的不仅是人心同

禅宗开悟因缘

或许大家常常听说禅宗门下,往往是在言下顿悟,于是就觉得开悟之事是灵然一句超象外,远处三乘不用修的,但是如果大家仔细阅读《指月录》和记录大禅师们生平的行状,就会发现开悟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以下以即

刘素云:看破、放下,是成佛必由之路

一、听经明理是看破放下的基础1.会听经、读经。不执著文字相、言说相、心缘相。不要拿凡夫之意解如来真实义。2.听有所悟。悟是我的心,要用心听,要用诚敬心去听,才有所悟。3.悟有所行。悟到的要落实生活中,

海上丝绸之路与佛教

中国佛教与海上丝绸之路学术研讨会议是我们初次召开的专题会议,可以说现有的研究做的初步工作,今后将会越来越丰富。从现有的研究成果来看,基本上还是处在介绍阶段,谈不上深入的研究。海上丝绸之路与佛教,其实放

苏轼与禅宗

苏轼与禅宗◎ 吉晓凡创作佛禅诗几乎贯穿了苏轼一生。彼时,禅宗思想盛行,恰逢苏轼政治失意、远离朝廷。由此,苏轼自觉地接受佛禅思想并融会贯通,将佛禅融入自己的诗作创作。不仅如此,禅宗也对苏诗的思想内容产生

禅宗高僧憨山祖师生平纪实

憨山大师(一五四六至一六二三)名德清,字澄印,明金陵全椒县(今属安徽)人。明代四大高僧之一,是中国近代禅宗最大的成就者。憨山大师的母亲具超凡慈智,生平敬奉观音大士。年轻时夜梦观音大士携一童子走进家门后

幸福之路

幸 福 之 路◎ 钟 丹 若不修内行,唯只外求,希望获福,无有是处。这句话或许想要告诉我们: 如果不注重内在修养,只关心外在的东西,想要获得幸福是不可能成功的。现下社会过于浮躁,人们极易陷入利益至上、

和谐与平静才是生活之路

和谐与平静才是生活之路◎ 宋天天从前,有一位很爱思考问题的王子。有一天,他问他的老师:我的生活之路将是什么样的呢?老师回答说:在你的生活之路上,你将遇到三道门,每一道门上都写有一句话,到时候你看了就明

一切佛法圆融无碍

一切的佛法,都是佛陀教给我们对治烦恼、获得快乐的方法,因为众生有不同的根基,所以在层次上有深浅之分,但实际上目标、意趣互不相违,本自圆融。大恩上师法王如意宝对我们有这样的教诫:显密本圆融,愚执自他宗,

禅宗的精神

◎ 巴 宙禅宗学派的简洁提纲: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明性成佛。这就是传统所认为的菩提达摩思想。但是,如果我们对公元八世纪以后兴盛的禅宗检讨一下,我们就会认为禅宗更符合发扬光大的禅宗学派。现在,

略述禅宗的见行

◎ 智 圆禅宗虽然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但祖师大德们为了有助于弟子证悟,也留下了不少著作与语录。从中可明显看出真正禅宗的见行。菩提达摩祖师作了《大乘入道四行论》,把修行方法分为理入与行入两种。理入是借助

禅宗学在中国的发展

◎ 理 证 佛教中国化同步展开的禅的中国化,使禅与禅行的内涵不断被拓展,对心性的重视在禅学中日益突出,禅与禅行也逐渐突破原有坐禅入定的藩篱而趋向于观心守心、随缘安心。南朝时期的宝志和傅大士之禅就表现出

禅宗的本质

◎ 铃木大拙在菩提达摩将禅佛教从西方即南印度传入中国之后,经过了两百年安静与稳定的发展,坚定的在这儒家与道家之地生了根。禅的宗旨为: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这四句话是由谁说出来的, 我们无法考

禅宗的人文意义

◎ 楼宇烈禅宗在很多方面恢复了原始佛教那种以人为根本的理念,反复强调自性佛、自性法、自性僧,皈依者皈依自性。自性皈依,所以它不是外在的。禅宗里面有一个说法,《坛经》里说:佛是自性做,莫向身外求。自性迷

修禅宗和修净土的关系

◎ 智 圆【二者参禅必不可无净土,为防退堕,宁不寒心。净土必不可入禅机。意见稍乘,二门俱破。】这里说的是当时修禅宗和修净土的关系,以及修余宗和修净土比例分配的问题。修禅宗和修净土的关系首先,参禅的人到

日本的禅宗

日 本 的 禅 宗◎ 铃木大拙禅宗之以完美的形式传入日本,是在封建时期开始之际──这就是在镰仓时代。它的单纯,直接与有效,立刻赢得日本武士的心,武士们开始拜访禅寺。禅宗并没有早期佛教那种只被有闲阶级所

禅宗与净土宗的同与异

净 慧关于净土宗,各位都不陌生。因为我们这个居士林主要以修净土为主。想想看,我们这个地方,每天二十四小时,佛号不断,走进来,如同置身于莲池海会中一般,令人感到身心清净。请问:这身心清净来自何方?应该说

《楞伽经》与禅宗之关系

◎ 印 海四卷本《楞伽经》是达摩传授给二祖慧可,并对他说仁者依行,自得度也,这是《景德传灯录》及《续高僧传》中所记载。达摩是中国禅宗的初祖,继承者是慧可二祖,二人之间,如此亲手授受,可见本经在禅宗中是

禅宗与净土

◎ 一 诚一、绪 论众生因无明烦恼的迷惑而有六道轮回之业报,如何径出轮回而趋佛果,是每一个佛教徒需要迫切承办的问题。佛说八万四千法门,门门皆可入道。禅宗与净土宗同是力行的法门,一主自力,一倡他力,其基

对于禅宗的误读

◎ 王建光 解释学是当代西方新兴的一种学术文化思潮和学术方法,但是,诠释的方法也一直是中国文化学习传承中的重要方法,中国古代的思想家们尤其是经学家们就曾在文本的学习中应用过解释学的方法。他们早就发现

禅宗·静默的哲学

◎ 冯友兰禅或禅那是梵文Dhyana的音译,原意是沉思、静虑。佛教禅宗的起源,按传统说法,谓佛法有教外别传,除佛教经典的教义外,还有以心传心,不立文字的教义,从释迦牟尼佛直接传下来,传到菩提达摩,据说

禅宗对诗词的影响

禅宗对诗词有过什么影响◎ 潘桂明才诗说:今山僧与居士评诗,居士与山僧谈禅,何耶?自古诗情半个禅,以诗为禅,以禅为诗,无可无不可也。禅与诗在唐以后过从甚密,互相影响,互为补充,这早是历史事实了。两者都需

修行之路

◎ 大 愿用占察轮能够改变现实的困顿,不要夸夸其谈,这是一个根本的窍诀。我们遇到烦恼的时候不要到外面去找原因,而要向内去照亮自己的习气。习气是什么?习气是过去恶业的等流。我宿世有十恶业,有哪一些恶业?

禅宗的中心及其目的

禅宗的中心及其目的刘丽禅宗以禅定修持为其求证的骨干,所谓涅槃、性空、真如、妙有的教理法则,以及达成圆满佛果的三身(法身、报身、化身)、四智(成所作智、妙观察智、平等性智、大圆镜智)、六通(天眼通、天耳

楼宇烈:禅宗“自性清净”说之意趣

禅宗自性清净说之意趣宗密(780841)在其所著《禅源诸诠集都序》一文中认为,禅修是三乘学人欲求圣道的必由之途。然修禅者不可不知,禅法乃有浅深阶级之不同。他把禅门分为五等,即:外道禅、凡夫禅、小乘禅、

禅定及禅宗

◎ 金开诚在论证心、身、境三界的关系时,僧肇认为,因为以执心为本的妄心变化,而迷失真一,由此而现出了虚妄不实的三界。他举例说:譬如有人于金器藏中,常观于金体,不睹众相;虽睹众相,亦是一金。既不为相所惑

《禅宗正脉》

《禅宗正脉》是禅宗祖师大德参禅悟道时的机缘语录节选本,共十卷,明代如卺撰,成书于弘治二年(1489),收在《万续藏》第一四六册、《禅宗全书》第九册。本书作者鉴于《五灯会元》浩繁难读,故将之缩减抄录成

禅宗的一花开五叶

禅宗的一花开五叶◎ 李光钦一花开五叶这句话出自达摩大师的偈语:吾本来兹土,传教救迷情,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其含义就是禅宗法脉的概括。有人曾把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当作是五种智慧的花瓣盛开之后,显示

禅宗修持法

月溪禅师参禅方法始终没有正式介绍到西洋,故西洋学者对于超越经验的实在问题,亦始终无法解决。有的学者如康德之流,遂以为人的智识能力,仅能认识相对的感觉思维之世界,对于绝对的超越的本体世界,无论如何努力,

禅宗的传承

◎ 蔡志忠祖师西来,驻锡少林传承禅宗,少林寺成为禅宗祖庭,天下第一名刹。中国的禅宗是由少林寺开始展开!二祖慧可梁武帝大通元年十二月九日,有位名叫神光的禅僧为了求法,就通宵站在洞外不动。达摩问:你一直站

玄奘之路,此生只为一事,此事只为今生

如果有什么事想要去做,那就去做,因为你永远准备不好。生命极其短暂,短到,用来做自己喜欢的事,都不够。更不要说用来犹豫,以及妥协。无魂兮无求乎永生,竭尽兮人事之所能。你要相信:信深则愿真,愿真则行切,行

林语堂的信仰之路

林语堂(1895.10.10-1976.3.26),福建省平和县(今属漳州市)人,中国现代著名作家、学者、翻译家、语言学家,被称为文学大师、幽默大师。对中国儒、释、道皆有研究的大师林语堂在文中讲道:三

陈兵:中国佛教的圆融精神及其当代意义

中国佛教的圆融精神及其当代意义陈兵〔摘要〕圆融是中国化佛学思想的重要内容,由中国佛教理论家所创造。圆融思想虽是中国佛教大德禅观中的智能并主要运用于禅观,然其理、境无不本于印度大乘经教。在中国佛教中,圆

雪漠:大手印、大圆满、禅宗

1、大手印和大圆满◎问:香巴噶举与宁玛派、萨迦派、格鲁派等等派别有什么异同之处?●雪漠:入道口不同,传承不同,哲学不同,教法不同。同的是证果之后的境界。◎问:请您谈谈大手印和大圆满的区别?●雪漠:究竟

觉醒之路!学佛必然的学习之道 万法不离于心

编者按:佛法教典所说,凡讲行持,离不了信解行证四字。信什么呢?信如来妙法,一言半句都是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言语,千真万确,不能改易。修行人但从心上用功,不向心外驰求,信自心是佛,信圣教语言,不妄改变。

林克智:祥和洒脱之路 碑记篇

碑记篇天宁古刹迁址修复碑记巾子山位居临城东南,后枕北固,前濒灵江。双峰屹立,两塔差肩。寺观罗列,林幽木美。前人誉为一郡游观之胜,良有以也。斯山之胜,莫过于天宁景区。古天宁禅寺址在西麓,初创于唐开元间。

林克智:通向极乐之路 经籍大观 净土五经一论介绍

通向极乐之路经籍大观净土五经一论介绍《无量寿经》及其注疏《无量寿经》,曹魏康僧铠译,凡2卷。全称《佛说无量寿佛经》,又称《双卷经》、《两卷无量寿经》、《大无量寿经》、《大阿弥陀经》、《大经》,为净土宗

林克智:祥和洒脱之路 基础篇

基础篇学佛基础教程第一讲 释迦牟尼佛略史一、世尊成道以前的状况释迦牟尼的意义创立佛教的大教主叫做释迦牟尼,我们佛教徒称他为世尊,因为他是世上最尊贵的人。释迦是种族的名称,意译是能仁,牟尼的意思是寂默贤

林克智:祥和洒脱之路 序跋篇

序跋篇临海龙山精舍序莲之为物,虽出于泥,体常清净。城南村居有出类拔萃者,金家汇朱青莲居士也。居士年卅四忽病脑疾,顿觉病苦乃娑婆之大患,即发舍俗修行之心。遂以其夫为伊疗疾之资,独创精舍。矢志礼诵观音菩萨

林克智:通向极乐之路 净宗之理

通向极乐之路净宗之理修行中的难行道与易行道佛教有许多法门,但都必须经过修行,才能证到道果。据龙树菩萨在《十住毗婆沙论》中所说:此世界修行有二种:一者,难行道;二者,易行道。难行道,在于五浊恶世,于无量

林克智:通向极乐之路 附录

附录莲池大师的西方愿文明莲池大师所着的愿文,是净土宗同修最适用的愿文,全文为:稽首西方安乐国,接引众生大导师。我今发愿愿往生,惟愿慈悲哀摄受。弟子某甲(众等),普为四恩三有,法界众生,求于诸佛一乘无上

林克智:通向极乐之路 行持方法

通向极乐之路行持方法漫谈念佛念佛是净土宗的主要修持方法。《观无量寿佛经》有:若念佛者,当知此人是人中芬陀利华。《楞严经》卷5载:我本因地,以念佛心,人无生忍。《起信论》说:以专意念佛因缘,随愿得生他方

林克智:祥和洒脱之路 居士篇

祥和洒脱之路居士篇金陵刻经处与近代居士佛教着名的社会活动家、近代佛教复兴的先驱杨仁山居士创办的金陵刻经处,已历130个春秋。回顾刻经处130年来对佛教乃至我国文化界发生的重大影响与贡献,对促进今后的弘

林克智:通向极乐之路 净土宗概述——代自序

通向极乐之路净土宗概述代自序净土宗又名莲宗,是中国佛教的主要宗派之一,是以往生西方阿弥陀佛净土为方便的修持法门。净土启教,首推《华严》。释迦世尊宣扬大法,文殊、普贤、善财、华藏海众共同发愿往生极乐,此

林克智:通向极乐之路 后记

后记早几年,我一直忙于《净土宗词典》的资料整理与编撰工作。其间,也写成部分工作手记式的资料性文字,发表于佛学论文集或佛教杂志中。师友与净宗同修们看到以后就说,这些文章对他们来说太有用了,希望我能多写一

林克智:祥和洒脱之路 后记

后记拙作《香光居寄语一生解脱之路)出版后,笔者又收到一些师友的来信,希望我能将其他著作选辑出版,以作修学的参考。于是再选数十篇,名为《香光居文选祥和洒脱之路》。是编选有多种文体,选文既盛赞释迦世尊及其

林克智:通向极乐之路 序

通向极乐之路序昌臻法师佛所开示的一切法门,均为使众生破迷开悟,了生脱死,圆证菩提。法法平等,本无高下,不过,由于时节因缘不同,众生根机各异;如同治等,必须对症用药,方能获致良效。时际末法,一般众生善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