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离了妄想,你在什么地方
2024-10-05 08:23

来果老和尚

初发心的人,用功怕妄想;久坐的人怕昏沉。我说你们这一种人,不能用功,了生死没有你的份。何以呢?因为,你们不知道妄想的范围,亦不知道昏沉的出身处。

要晓得:无量劫来,上天堂也是它,下地狱也是它,变牛马也是它;今天要办道也是它,要了生、脱死也是它,要成佛、作祖也是它。

要晓得:上至成佛、下至地狱,一切蠢动含灵,都是它作主。它的力量大得很,你要怕它,必须要离开它;你要离开它,你有多大的力量?

它的力量,洒水不进;你的力量,在它洒水不进的当中,只有一滴水进去那么大。你们想想:你这么一点小力,怎么可以离开它那么大的妄想力呢?你一定是怕它;离又离不开它;离不开它,更怕它;有一天离不开,总是怕它,越怕它越离不开;三年、五载如是想离,如是怕,直至一辈子也是想离它、怕它。你们想想:还能用功吗?既不能用功,了生死还有你的份吗?所以你们怕妄想,怕昏沉,是不对的。

再则,妄想怎么会离的呢?根本你整个的在妄想里。因为,你的心是妄想心,身亦是妄想身,世界也是妄想,虚空里是妄想,虚空外亦是妄想;举心、动念,动转、施为,一切处都是一个妄想。

我问你们:离了妄想,你在什么地方?离了妄想,你是一个什么人?你们仔细研究一下子,还能领会一点吗?

那么,要怎么样才能用功呢?妄想再多,不要怕它;不怕它,要爱它吗?亦不可以爱它。不怕它,不以它为恶友;不爱它,不以它为良朋。你假使爱它,那么倒又要下地狱了。因为,你爱它,就要随顺它;顺它就要破戒,破戒不是要下地狱么?所以,怕也怕不得,爱也爱不得;只要将这个念佛是谁--是哪一个?提起来审问、追究,但是追究,只许你追念佛是谁,究竟是谁,到底是谁。

若要以念佛是谁的是谁,追究的又是谁;这样子不但不是追究,反倒又回过头来了,这是识神边事,不名参禅,不能了生死。

那么,怎么参呢?我今天告诉你们:直捷路头,就在念佛是谁是哪一个?不晓得;究竟是谁?也是不明白;到底是谁?还是不晓得,不明白;除此以外,丝毫的思量、卜度也没有。你们在这个地方审实一下子,看还有妄想吗?还有昏沉吗?仔细研究一下子,不是小事体。

你们参禅时抽解,打过小圊,坐腿子;坐好了,没有止静,还要等一下子;三板、一钟止过静,才思量念佛是谁,提起来,妄想来了,讨厌!把妄想离掉,一离,离不掉;再离,昏沉又来了;打不开,随它去了。开静,又没得事了,跑香就跑香,大概都是这个样子。

可怜!这样下去,尽未来际,还是没有了期。你们要见到生死的苦,三恶道的苦,转眼就下去,好怕!好怕!惟愿你们彻底的认识,赶紧把一个念佛是谁站到这里就参通了,生死没得你的份,六道轮回哪里来呢?各人发起心来--参!

End

上师是你在镜子前映出的那张脸

对于任何想走灵性道路的人来说,上师或者老师是非常关键的。 这种讲法就算在世俗的生活也是这样,譬如你想学骑自行车、学游泳,如果有老师教,你会学得比较快。当然,你也可以通过读书,或看视频来学,但是我们每个

离了妄想,你在什么地方

来果老和尚初发心的人,用功怕妄想;久坐的人怕昏沉。我说你们这一种人,不能用功,了生死没有你的份。何以呢?因为,你们不知道妄想的范围,亦不知道昏沉的出身处。要晓得:无量劫来,上天堂也是它,下地狱也是它,

息灭妄想

济群法师很多人会把生命的痛苦归之于客观环境:诸如身体欠安,生活清贫,世道不公其实,这些只是造成痛苦的客观原因,而它产生的真正根源来自我们的心念。我们心中充满种种妄想,正如前面所说:错误的观念、迷信、执

妄想不断不能开悟

妄想不断不能开悟◎ 宣 化 参禅的目的就为着开智慧,求解脱。要专心致志来参念佛是谁?参到极点,就把一切妄想都忘得一干二净。吃饭、穿衣、睡觉都忘了,甚至大小便也忘了。这时候,风也吹不透,雨也淋不漏,

妄想不生,何患生死不了

虚云法师古人说:若论成道本来易,欲除妄想真个难。道者理也,理者心也,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人人本具,个个现成,在圣不增,在凡不减。若人识得心,大地无寸土。一切世出世间,若凡若圣,本来是空,何生死之有呢?

妄想是心里的影子

◎ 佛 源有的人怕生死,有的人怕进禅堂,修行办道也怕辛苦又怎么得了!实际上用功最快活,所以修道人又称为无心道人,自由自在,无挂无碍。修行就是要有智慧,分别这是好事或坏事都要有智慧,贪玩贪吃,就会吃出一

妄想攀缘

◎ 净 界 一个人要把心量扩大,要离开所有过去生命经验留下的错误的概念,只有一个方法:把你的内心清空,把你的生命归零。你不可能用短短的几十年,改变过去生的生命经验所留下的影像,在那里时时勤拂拭,莫使惹

不与妄想为敌

不与妄想为敌◎ 来 果用功的人,谓一人与万人敌。这一句话,在古人最好,在今人则不行,何以呢?古人道心充足,百折不回,一勇可以超过去;今人道心不坚,一折就回,一勇再勇,也超不出去;不但超不出去,不勇不敌

你我本是佛 莫再被妄想迷住真心

【经典原文】一切众生。生死相续。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净明体。此想不真。故有轮转。--《楞严经》【经文解释】夫欲不受轮转者,当净诸妄想,妄想净,则轮回自息,故迷心名为众生,觉心名为诸佛。佛与众生,一迷一

打坐的时候妄想很多 怎么办?

妄想像一部电影的图影一样。你要看到电影的屏幕,这妄想在哪个地方演?它从哪里冒出来?在哪里?看到屏幕以后,其实它怎么演都很清楚。不会动,不烦它了,不讨厌它痛苦的时候你就让它痛苦,流泪的时候让它流泪,你就

妄想生灭无常 自性如如不动

【经典原文】譬如行客。投寄旅亭。或宿或食。宿食事毕。俶装前途。不遑安住。若实主人。自无攸往。如是思惟。不住名客。住名主人。以不住者。名为客义。又如新霁。清旸升天。光入隙中。发明空中。诸有尘相。尘质摇动

庄子,看不惯的事物变少,证明你在进步!

01一个人难免会对周围的一些事物看不惯。当看不惯别人的时候,我们在想什么?其实无非就是把自己的思想或者标准强加给别人,认为自己是怎样看待事物,别人也应该用这个标准来看待事物。殊不知每个人的家庭背景、教

如何消除我执、贪欲和妄想?

我们要消除我执,必须依靠止观的力量。通过禅修培养止的力量,通过闻思正见培养观的力量。首先在观念上认识到五蕴是空的,色身是空的,山河大地是空的。认识到外在世界和我们的起心动念皆是因缘所生,其中没有我,也

一日禅:当下不努力 明天是妄想

人不是生活在过去,也不是生活在未来,而是生活在当下。活在当下,把握当下,才能有生命真正的现实意义。过去的,已经过去了;未来的,还没有来,不可触摸。我们的这一念心,我们的妄想,往往不是滞后就是超前。如果

一日禅:去除妄想调服内心

时光过得很快,过了一天,我们的寿命就会减少一天,就像缺少水的鱼儿,没有一点快乐可言。佛教讲修行首先是要修自心,无论是参禅还是念佛,首先都是要人除去长期缠绕在心头的妄想之心。调服自心才是修行人首先要做的

观辉居士:第二十卷 第五十七章 五阴根源 五种妄想

楞严经白话解 第二十卷 第五十七章 五阴根源 五种妄想内容提要:坚固妄想是色阴的根源,虚明妄想是受阴的根源,融通妄想是想阴的根源,幽隐妄想是行阴的根源,颠倒细微精想就是识阴的根源。色与空是色阴的边际,

什么地方不可以施食

1、人多流动的地方不能施食。施食需要安静,需要地面空旷,人多流量大不合适。2、脏乱差的地方不能施食。诸葛长青曾经说过“施食就是请客”,就是“受佛菩萨委托,超度救助饿鬼道众生”。施食,真正起到作用的是佛

凡夫在什么地方修行好

何谓诵读经藏的地方,就是我们诵读经藏需要选择的处所,其分别包含“诵读佛教的处所和共修的处所。”诵读佛经的处所,也就是诵读佛经的地方。若在寺院挂单,诵读经藏之处可选择大殿或是厢房。若在家,一般选择书房或

参禅的三重境界,你在哪一重?

参禅前: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参禅时: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悟道后:看山又是山,看水又是水。翰林学士苏东坡,因与照觉禅师论道,谈及"情与无情,同圆种智"的问题,忽然有所觉悟,因而作未参禅前、参禅时、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