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林崇安:《阿含经》的菩萨道──兼论《般若经》的出现
2025-02-23 07:46

《阿含经》的菩萨道

──兼论《般若经》的出现

林崇安(2004)

一、前言

二、《阿含经》的菩萨前五度

三、《阿含经》的菩萨般若度

四、《般若经》的出现

五、结语:印度前后期菩萨道的开展

一、前言

释尊在《阿含经》中的开示,是以声闻道为主,兼及菩萨道。每当释尊提及自己「往昔如何如何修行」时,便是在教导菩萨行。这些教导散见于《阿含经》中,其内容不外是布施、净戒、安忍、精进、静虑和般若等六度(六波罗蜜)。以下引《阿含经》的明文来说明释尊累世如何积聚福德资粮和智慧资粮。文中特别指出,前五度之重要是在于熏习出禀性仁慈的大悲心或佛种,此为菩萨道之前段所必须先完成者,菩萨道之后段则是为了「速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而「多行空」,此时以般若度为主修,依此超越「梵世法」。在后者的需求下,佛灭五百年起印度便有《般若经》的大量出现。

二、《阿含经》的前五度

在《阿含经》中,释尊很善巧地谈到自己的前世,一方面说明因果之不虚,一方面暗示菩萨道的尊贵与不易。以下先引经说明释尊前世,具体实践布施、净戒、安忍、精进和静虑等前五度的实例,如此经由累世的积聚福德资粮,才播下大悲的菩萨种子,成为具种性者。

(一)以长者、尊师的身份积福

【例1】释尊的前世,曾是名为「随蓝」的大长者,以在家的身份广行布施以培养大悲心并积聚福德资粮。

证明:《中阿含?须达哆经》(一五五)中,释尊说:

昔过去时有梵志大长者,名曰随蓝,极大富乐,资财无量,封户食邑多诸珍宝,畜牧产业不可称计,彼行布施其像如是:八万四千金钵盛满碎银,行如是大施;八万四千银钵盛满碎金,行如是大施;八万四千金钵盛满碎金,行如是大施;八万四千银钵盛满碎银,行如是大施;八万四千象,庄校严饰,白络覆上,行如是大施;八万四千马,庄校严饰,白络金合霏那,行如是大施;八万四千牛,衣绳衣覆,[壳几 牛]之皆得一斛乳汁,行如是大施;八万四千女,姿容端正,睹者欢悦,众宝璎珞,严饰具足,行如是大施,况复其余食啖含消?昔时梵志大长者名随蓝者,谓异人耶?莫作斯念!所以者何?当知卽是我也。(T1, p678a)

【例2】释尊的前世,曾是名为「阿兰那」的大长者,以尊师的身份教导无量百千弟子,说梵世法。诸弟子中有具足奉行者,命终生梵天中。阿兰那自己更修增上慈,命终生晃昱天中。释尊此世用前五度来积福,特别是修习四静虑。

证明:《中阿含?阿兰那经》(一六○)中,释尊说:

比丘!拘牢婆王有梵志,名阿兰那大长者,为父母所举,受生清净,乃至七世父母不绝种族,生生无恶,博闻总持,诵过四典经,深达因、缘、正、文、戏五句说。比丘!梵志阿兰那有无量百千摩纳磨,梵志阿兰那为无量百千摩纳磨住一无事处,教学经书。于是,梵志阿兰那则于后时剃除须发,着袈裟衣,至信、舍家、无家、学道。彼若干国众多摩纳磨亦剃除须发,着袈裟衣,至信、舍家、无家,从彼尊师梵志阿兰那出家学道,是为尊师阿兰那,是为尊师阿兰那弟子名号生也。尔时,尊师阿兰那为弟子说法:『诸摩纳磨!甚奇!甚奇!人命极少,要至后世,应作善事,应行梵行,生无不死,然今世人于法行、于义行、于善行、于妙行,无为无求。』复次,尊师阿兰那为弟子说法:『摩纳磨!我于世断除贪伺,心无有诤,见他财物诸生活具,不起贪伺,欲令我得,我于贪伺净除其心。如是瞋恚、睡眠、掉悔,我于世断疑度惑,于诸善法无有犹豫,我于疑惑净除其心。摩纳磨!汝等于世亦当断除贪伺,心无有诤,见他财物诸生活具,不起贪伺,欲令我得,汝于贪伺净除其心。如是瞋恚、睡眠、掉悔,汝于世断疑度惑,于诸善法无有犹豫。心与慈俱,无结无怨,无恚无诤,极广甚大,无量善修,遍满一切世间成就游。如是悲、喜心与舍俱,无结无怨,无恚无诤,极广甚大,无量善修,遍满一切世间成就游。』如是尊师阿兰那为弟子说法。复次,尊师阿兰那为弟子说梵世法。(a)若尊师阿兰那为说梵世法时,诸弟子等有不具足奉行法者,彼命终已,或生四王天,或生三十三天,或生[火*佥]摩天,或生兜瑟哆天,或生化乐天,或生他化乐天。(b)若尊师阿兰那为说梵世法时,诸弟子等设有具足奉行法者,修四梵室,舍离于欲,彼命终已,得生梵天。尊师阿兰那则于后时更修增上慈,修增上慈已,命终得生晃昱天中。尊师阿兰那及诸弟子学道不虚,得大果报。比丘!于意云何?昔时尊师阿兰那者谓异人耶?莫作斯念!所以者何?比丘!当知卽是我也。(T1, p684a)

【例3】释尊的前世,又曾是名为「善眼」的大师,得如意足,教导无量百千弟子,说梵世法。诸弟子中有具足奉行者,命终生梵天中。善眼大师自己更修增上慈,命终生晃昱天中。释尊此世也用前五度来积福,特别是修习四静虑,并达成慈无量心。

证明:《中阿含?七日经》(八)中,释尊说:

比丘!昔有大师名曰善眼,为外道仙人之所师宗,舍离欲爱,得如意足。善眼大师有无量百千弟子,善眼大师为诸弟子说梵世法。(a)若善眼大师为说梵世法时,诸弟子等有不具足奉行法者,彼命终已,或生四王天,或生三十三天,或生焰摩天,或生兜率哆天,或生化乐天,或生他化乐天。(b)若善眼大师为说梵世法时,诸弟子等设有具足奉行法者,彼修四梵室,舍离于欲,彼命终已,得生梵天。彼时善眼大师则于后时更修增上慈,修增上慈已,命终得生晃昱天中。善眼大师及诸弟子学道不虚,得大果报。诸比丘!于意云何?昔善眼大师为外道仙人之所师宗,舍离欲爱,得如意足者,汝谓异人耶?莫作斯念!当知即是我也。(T1, p429b)

【例4】释尊的前世,曾是名为「大典尊」的大臣,善理国事,后修四无量,剃除须发,服三法衣,舍家修道。有七国王、七大居士、七百梵志及四十夫人,如是展转,有八万四千人同时出家,从大典尊游行诸国,广弘道化,多所饶益。释尊此世也用前五度来积福,特别是修习四静虑,并达成慈无量心。

证明:《长阿含?典尊经》(三)中,梵王告诸天众说:

大典尊理七国事,无不成办。时,国内有七大居士,典尊亦为处分家事,又能教授七百梵志讽诵经典。七王敬视大典尊相,犹如神明,国七居士视如大王,七百梵志视如梵天。 时,大典尊于彼城东造闲静室,于夏四月,卽于彼止,修四无量, 时,大典尊还诣七王白言:大王!唯愿垂神善理国事,今我意欲出家离世,法服修道。所以者何?我亲于梵童子闻说臭秽,心甚恶之。若在家者,无由得除。过七日已,时大典尊卽剃除须发,服三法衣,舍家而去。时,七国王、七大居士、七百梵志及四十夫人,如是展转,有八万四千人同时出家,从大典尊。时,大典尊与诸大众游行诸国,广弘道化,多所饶益。」

尔时,梵王告诸天众曰:「时,典尊大臣岂异人乎?莫造斯观,今释迦文佛卽其身也。」(T1, p33c)

(二)以转轮圣王的身份积福

【例1】菩萨为了有效地积福必须多生作转轮王并修梵行,要成为转轮王必须前世就积聚了三福业事或三种善本:a布施,b持戒(调御),c禅思(修道、守护)等福德资粮。《集异门足论》说:

三福业事者,一施类福业事、二戒类福业事、三修类福业事。施类者,谓施主布施诸沙门、婆罗门、贫穷苦行道行乞者,饮食、汤药、衣服、华鬘、涂散等香,房舍、卧具、灯烛等物,是名施类。戒类者,谓离害生命、离不与取、离欲邪行、离虚妄语、离饮窣罗、迷丽耶、末陀放逸处酒,是名戒类。修类者,谓慈、悲、喜、舍四无量,是名修类。(T26, p385c)

证明1:《长阿含经》中,释尊说:

尔时,佛告阿难:「时(大善见)王自念:我本积何功德?修何善本?今获果报,巍巍如是。复自思念:以三因缘,致此福报。何谓三?一曰布施,二曰持戒,三曰禅思,以是因缘,今获大报。」(T1, p23c)

证明2:《杂阿含经》(大二六四)中,释尊说:

比丘!此是何等业报,得如是威德自在耶?此是三种业报。云何为三?一者、布施,二者、调伏,三者、修道。(T2, p68a)

证明3:《中阿含?牛粪喻经》(六一)中,释尊说:

比丘!我(剎利顶生王)复作此念:是三业果,为三业报,令我今日有大如意足,有大威德,有大福佑,有大威神:一者布施,二者调御,三者守护。(T1, p496c)

【例2】释尊的前世,曾作大梵王、作帝释三十六次、作转轮圣王百千次,领四天下。作转轮圣王时,以正法治化,积极修习前五度来积福。

证明:《杂阿含经》(大二六四)中,释尊说:

我自忆宿命,长夜修福,得诸胜妙可爱果报之事。曾于七年中,修习慈心,经七劫成坏,不还此世。七劫坏时,生光音天;七劫成时,还生梵世空宫殿中,作大梵王,无胜、无上,领千世界。从是以后,复三十六反作天帝释。复百千反作转轮圣王,领四天下,正法治化。七宝具足,所谓轮宝、象宝、马宝、摩尼宝、玉女宝、主藏臣宝、主兵臣宝。千子具足,皆悉勇健。于四海内,其地平正,无诸毒刺。不威、不迫,以法调伏。(T2, p67c)

证明:《中阿含?福经》(一三八)中,释尊说:

莫畏于福,爱乐意所念。所以者何?福者是说乐,畏于福,不爱乐意所念。所以者何?非福者,是说苦。何以故?我忆往昔长夜作福,长夜受报,爱乐意所念。我往昔时七年行慈,七反成败,不来此世。世败坏时,生晃昱天;世成立时,来下生空梵宫殿中,于彼梵中,作大梵天。余处千反,作自在天王;三十六反,作天帝释。复无量反,作剎利顶生王。(T1, p645c)

证明:《中阿含?牛粪喻经》(六一)中,释尊也相同地说:

比丘!我忆昔时长夜作福,长作福已,长受乐报。比丘!我在昔时七年行慈,七反成败,不来此世。世败坏时,生晃昱天;世成立时,来下生空梵宫殿中,于彼梵中,作大梵天。余处千反,作自在天王;三十六反,作天帝释。复无量反,作剎利顶生王。(T1, p496b)

【例3】释尊的前世,又曾是名为「大天」的转轮圣王,以正法治事,年老时剃除须发,着袈裟衣,至信、舍家、无家、学道,学仙人王修行梵行。释尊此世以修习前五度来积福。

证明:《中阿含?大天[木*奈]林经》(六七)中,释尊说:

阿难!在昔异时此弥萨罗[木*奈]林之中,于彼有王,名曰大天,为转轮王,聪明智慧,有四种军,整御天下,由己自在,如法法王成就七宝,得人四种如意之德。阿难!彼大天王成就七宝,为何谓耶?谓轮宝、象宝、马宝、珠宝、女宝、居士宝、主兵臣宝,是谓为七。大天王告诸小王曰:『卿等各各自领境界,皆当以法,莫以非法,无令国中有诸恶业、非梵行人。』彼大天王寿命极长八万四千岁,为童子嬉戏八万四千岁,作小国王八万四千岁,为大国王八万四千岁,剃除须发,着袈裟衣,至信、舍家、无家、学道,学仙人王修行梵行,在此弥萨罗,住大天[木*奈]林中。阿难!昔大天王者汝谓异人耶?莫作是念!当知卽是我也。(T1, p515a)

【例4】释尊的过去第七世,是名为「大善见」的转轮圣王,以正法治事,年老时修习四无量(四梵室),此世便也是用前五度来积福,命终生梵天中。而后释尊前后来回共六次当转轮圣王,到了第七次就成佛了。《中阿含》和《长阿含》都记载有相同的大善见王的事迹。

证明:《中阿含?大善见王经》(六八)中,释尊说:

阿难!如是大殿华池及多罗园具足成已,八万四千诸小国王即共往诣大善见王,白曰:『天王!当知大殿华池及多罗园悉具足成,唯愿天王随意所欲。』阿难!尔时,大善见王便作是念:我不应先升此大殿。若有上尊沙门、梵志,依此拘尸王城住者,我宁可请一切来集坐此大殿,施设上味极美肴馔,种种丰饶食啖含消,手自斟酌,皆令饱满,食竟收器,行澡水讫,发遣令还。阿难!大善见王作是念已,卽请上尊沙门、梵志,依彼拘尸王城住者,一切来集升大正殿。都集坐已,自行澡水,便以上味极美肴馔,种种丰饶食啖含消,手自斟酌,皆令饱满。食竟收器,行澡水讫,受咒愿已,发遣令还。阿难!大善见王复作是念:今我不应大正殿中而行于欲,我宁可独将一侍人升大殿住。阿难!大善见王则于后时,将一侍人升大正殿,便入金楼,坐银御床,次入银楼,坐金御床,入琉璃楼,坐水精御床,入水精楼,坐琉璃御床,敷以氍氀、毾[登*毛],覆以锦绮罗縠,有衬体被,两头安枕,加陵伽波惒逻波遮悉多罗那。坐已,离欲、离恶不善之法,有觉、有观,离生喜、乐,逮初禅成就游。阿难!尔时八万四千夫人及女宝并久不见大善见王,各怀饥虚,渴仰欲见。阿难!彼八万四千夫人及女宝还去不久,大善见王卽共侍者还升大殿,则入金楼,坐银御床,敷以氍氀、毾[登*毛],覆以锦绮罗縠,有衬体被,两头安枕,加陵伽波惒逻波遮悉多罗那。坐已,作是观:我是最后边,念欲、念恚、念害、鬪诤、相憎、谀谄、虚伪、欺诳、妄言,无量诸恶不善之法是最后边。心与慈俱,心与悲俱,心与喜俱,心与舍俱,遍满一方成就游。如是二三四方,四维上下,普周一切,无结无怨,无恚无诤,极广甚大,无量善修,遍满一切世间成就游。阿难!大善见王于最后时生微微死痛,犹如居士或居士子,食极妙食,生小微烦。阿难!大善见王于最后时生微微死痛亦复如是。阿难!尔时大善见王修习四梵室,舍念欲已,乘是命终,生梵天中。阿难!在昔异时大善见王者,汝谓异人耶?莫作斯念!当知卽是我也。阿难!从拘尸城,从惒跋单力士娑罗林,从尼连然河,从婆求河,从天冠寺,从为我敷床处,我于其中间七反舍身,于中六反转轮王,今第七如来、无所着、等正觉。(T1, p518b)

以上释尊于无佛出世的时代,以长者、尊师、转轮圣王的身份积福,并达成慈无量心。于有佛出世的时代,或以在家身份供佛,或以出家身份修行,例如,于迦叶佛出世的时代,释尊的前世名为「童子优多罗」,于迦叶佛前出家学道,积聚资粮,《中阿含?鞞娑陵耆经》(六三)中,释尊说:

于是,迦叶如来、无所着、等正觉,难提波罗去后不久,度优多罗童子出家学道,授与具足。出家学道,授与具足已,于鞞婆陵耆村邑随住数日,摄持衣钵,与大比丘众俱,共游行,欲至波罗[木*奈]迦私国邑;展转游行,便到波罗[木*奈]迦私国邑,游波罗[木*奈]住仙人处鹿野园中。于意云何?尔时童子优多罗者,汝谓异人耶?莫作斯念!当知卽是我也。(T1, p500c)

以上释尊在菩萨道的前阶段,累世先培养三福业事或三种善本,播下了大悲心的种子,成为名副其实的真实菩萨,福德资粮也日臻成熟。

(三)前世智慧资粮尚有所不足

释尊前阶段所修的三福业事,含摄了布施、净戒、安忍、精进、静虑等五度,如此经由累世积聚了福德资粮,但是智慧资粮尚有所不足,欠缺般若度,因而说法未达究竟,未能解脱一切苦,要到此世成佛后才达究竟。今以下面四例作证明。

【例1】释尊说:

我昔为梵志大长者,名曰随蓝。居士!我于尔时为自饶益,亦饶益他,饶益多人,愍伤世间,为天、为人求义及饶益,求安隐快乐,尔时说法不至究竟,不究竟白净,不究竟梵行,不究竟梵行讫,尔时,不离生老病死、啼哭忧戚,亦未能得脱一切苦。(T1, p678a)

【例2】释尊说:

我于尔时名尊师阿兰那,我于尔时有无量百千弟子,我于尔时为诸弟子说梵世法。我于尔时及诸弟子学道不虚,得大果报。我于尔时自饶益,亦饶益他,饶益多人,愍伤世间,为天为人求义及饶益,求安隐快乐。我于尔时说法不至究竟,不究竟白净,不究竟梵行,不究竟梵行讫,我于尔时不离生老病死、啼哭忧戚,亦未能得脱一切苦。

比丘!我今出世,如来、无所着、等正觉、明行成为、善逝、世间解、无上士、道法御、天人师,号佛、众佑,我今自饶益,亦饶意他,饶益多人,愍伤世间,为天为人求义及饶益,求安隐快乐。我今说法得至究竟,究竟白净,究竟梵行,究竟梵行讫,我今已离生老病死、啼哭忧戚,我今已得脱一切苦。(T1, p684a)

【例3】释尊说:

般遮翼!时,大典尊有大德力,然不能为弟子说究竟道,不能使得究竟梵行,不能使至安隐之处。其所说法,弟子受行,身坏命终,得生梵天;其次,行浅者生他化自在天;次生化自在天、兜率陀天、焰天、忉利天、四天王、剎利、婆罗门、居士大家,所欲自在。般遮翼!彼大典尊弟子,皆无疑出家,有果报,有教诫,然非究竟道,不能使得究竟梵行,不能使至安隐之处。其道胜者,极至梵天耳。

今我为弟子说法,则能使其得究竟道、究竟梵行、究竟安隐,终归涅槃。我所说法弟子受行者,舍有漏成无漏,心解脱、慧解脱。(T1, p34a)

【例4】释尊说:

阿难!在昔异时大善见王者,汝谓异人耶?莫作斯念!当知卽是我也。阿难!我于尔时为自饶益,亦饶益他,饶益多人,愍伤世间,为天、为人求义及饶益,求安隐快乐。尔时说法不至究竟,不究竟白净,不究竟梵行,不究竟梵行讫,尔时不离生老病死、啼哭忧戚,亦未能得脱一切苦。

阿难!我今出世,如来、无所着、等正觉、明行成为、善逝、世间解、无上士、道法御、天人师,号佛、众佑,我今为自饶益,亦饶益他,饶益多人,愍伤世间,为天、为人求义及饶益,求安隐快乐。我今说法得至究竟,究竟白净,究竟梵行;究竟梵行讫,我今得离生老病死、啼哭忧戚,我今已得脱一切苦。(T1, p518b)

以上所举出的实例,一方面明示释尊在菩萨道的前阶段,累世积极培养三福业事,一方面暗示前五度是菩萨道所必须。另一方面又指出「尔时说法不至究竟,不究竟白净,不究竟梵行,不究竟梵行讫,我于尔时不离生老病死、啼哭忧戚,亦未能得脱一切苦。」表示三福业事或前五度尚不足以真正的利益众生,菩萨道的后阶段要积极圆满般若度才能究竟利益众生,由上述《阿含经》的众多实例,可以看出释尊圆满般若度而成佛后,才完成究竟利益众生的目标。所以,菩萨道的后阶段所要补强的就是般若度,在这一线索下,促成了后来(佛灭五百年起)《般若经》的大量出现。

三、《阿含经》的菩萨般若度

在菩萨道的前阶段,释尊累世先培养布施、净戒、安忍、精进、静虑等五度,如此经由长期的积聚福德资粮,播下了大悲心的种子,成为名副其实的真实菩萨,福德资粮也日臻成熟。依据《阿含经》的资料,可以看出,释尊为了使智慧资粮成熟,因而在菩萨道的后阶段,释尊就积极修「空三昧」和「多行空」,以圆满般若度。今以下面三例作证明。

【例1】《增一阿含经》(四○六)中,释尊对舍利弗说:

善哉!善哉!舍利弗!乃能游于空三昧。所以然者,诸虚空三昧者最为第一!其有比丘游虚空三昧,计无吾我、人、寿命,亦不见有众生;亦复不见诸行本末;已不见,亦不造行本;已无行,更不受有;已无受有,不复受苦乐之报。舍利弗当知!我昔未成佛道,坐树王下,便作是念:此众生类为不克获何法,流转生死不得解脱?此众生类皆由不得三三昧故,流浪生死。观察诸法已,便得空三昧,已得空三昧,便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当我尔时,以得空三昧,七日七夜观视道树,目未曾眴。舍利弗!以此方便,知空三昧者,于诸三昧最为第一三昧;王三昧者,空三昧是也!(T2, p773c)

【例2】《中阿含?小空经》(一九○)中,记述着:

尔时,尊者阿难则于晡时从燕坐起,往诣佛所,稽首佛足,却住一面,白曰:「世尊一时游行释中,城名释都邑,我于尔时从世尊闻说如是义:『阿难!我多行空。』彼世尊所说,我善知、善受,为善持耶?」 尔时,世尊答曰:「阿难!彼我所说,汝实善知、善受、善持。所以者何?我从尔时及至于今,多行空也。(a)阿难!若过去诸如来、无所着、等正觉,彼一切行此真实、空、不颠倒,谓漏尽、无漏、无为、心解脱。(b)阿难!若当来诸如来、无所着、等正觉,彼一切行此真实、空、不颠倒,谓漏尽、无漏、无为、心解脱。(c)阿难!若今现在我如来、无所着、等正觉,我亦行此真实、空、不颠倒,谓漏尽、无漏、无为、心解脱。(T1, p737c)

【例3】《中阿含?大空经》(一九一)中,释尊对阿难说:

阿难!若比丘欲多行空者,彼比丘当持内心住止令一定。彼持 心住止令一定已,当念内空。若彼彼心于彼彼定,御复御,习复习,软复软,善快柔和,摄乐远离已,(1a)当以内空成就游,彼内空成就游已,心不移动,趣向于近,得清澄住,解于内空。(1b)阿难!如是比丘观时,则知内空成就游,心不移动,趣向于近,得清澄住,解于内空者,是谓正知。(2a)阿难!比丘当以外空成就游,彼外空成就游已,心不移动,趣向于近,得清澄住,解于外空。(2b)阿难!如是比丘观时,则知外空成就游,心不移动,趣向于近,得清澄住,解于外空者,是谓正知。(3a)阿难!比丘当以内外空成就游,彼内外空成就游已,心不移动,趣向于近,得清澄住,解于内外空。(3b)阿难!如是比丘观时,则知内外空成就游,心不移动,趣向于近,得清澄住,解于内外空者,是谓正知。(T1, p738c)

在这《阿含经》的三个实例中,释尊分别指出自己往昔修习空三昧,「得空三昧,便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过去、未来和现在的成佛者都是「多行空」,并说明如何观察(1)内空、(2)外空、(3)内外空,其主旨便是培养般若度。

四、印度《般若经》的出现

佛灭二二六年后,印度阿育王开始推行仁政,各地所刻的石柱敕文,只有提到《阿含经》,《般若经》尚未出现,也未提及其他任何大乘经典,此期整个传往锡兰的佛法也只提到五阿含而已。佛灭四五百年,印度本土开始重视成佛之菩萨道,承袭上述《阿含经》的看法,一方面知道前五度之不究竟,一方面特别强调般若度在菩萨道上的重要地位,因而出现大量的《般若经》,例如,《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557(第五分)记述着:

尔时,佛告天帝释言:「如是!如是!如汝所说。诸佛所得一切智智皆依般若波罗蜜多而得成办。」尔时,庆喜便白佛言:「如来何缘不赞布施乃至静虑波罗蜜多,唯赞般若波罗蜜多?」佛告庆喜:「由此般若波罗蜜多能与前五波罗蜜多为尊为导,故我偏赞。复次,庆喜!于意云何?若不回向一切智智而修布施乃至般若,此可名为真修布施乃至般若波罗蜜多不?」庆喜对曰:「不也,世尊!」佛告庆喜:「于意云何?若离般若波罗蜜多,为能真回向一切智智不?」庆喜对曰:「不也,世尊!」佛告庆喜:「由此因缘,我说般若波罗蜜多能与前五波罗蜜多为尊为导,故我偏赞。」(T7, p875c)

此处《般若经》指出其目标是要成佛(获得一切智智),并指出般若度是前五度的指引者,强调菩萨道中「甚深见」的重要地位。另一方面,《般若经》更将《阿含经》甚深见的(1)内空、(2)外空、(3)内外空,扩大范围至十八空或二十空:例如,《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408(第二分)记述着:

尔时,具寿舍利子问具寿善现言:「云何菩萨摩诃萨入正性离生?」善现对曰:「舍利子!若菩萨摩诃萨修行般若波罗蜜多时,不见内空,不依内空而观外空;不见外空,不依外空而观内空,不依外空而观内外空;不见内外空,不依内外空而观外空,不依内外空而观空空;不见空空,不依空空而观内外空,不依空空而观大空;不见大空,不依大空而观空空,不依大空而观胜义空;不见胜义空,不依胜义空而观大空,不依胜义空而观有为空;不见有为空,不依有为空而观胜义空,不依有为空而观无为空;不见无为空,不依无为空而观有为空,不依无为空而观毕竟空;不见毕竟空,不依毕竟空而观无为空,不依毕竟空而观无际空;不见无际空,不依无际空而观毕竟空,不依无际空而观散无散空;不见散无散空,不依散无散空而观无际空,不依散无散空而观本性空;不见本性空,不依本性空而观散无散空,不依本性空而观自共相空;不见自共相空,不依自共相空而观本性空,不依自共相空而观一切法空;不见一切法空,不依一切法空而观自共相空,不依一切法空而观不可得空;不见不可得空,不依不可得空而观一切法空,不依不可得空而观无性空;不见无性空,不依无性空而观不可得空,不依无性空而观自性空;不见自性空,不依自性空而观无性空,不依自性空而观无性自性空;不见无性自性空,不依无性自性空而观自性空。舍利子!是菩萨摩诃萨修行般若波罗蜜多时,作如是观,名入菩萨正性离生。」(T7, p44b)

此处指出菩萨修行般若波罗蜜多,入正性离生时,现观了十八空:(1)内空、(2)外空、(3)内外空、(4)空空、(5)大空、(6)胜义空、(7)有为空、(8)无为空、(9)毕竟空、(10)无际空、(11)散无散空、(12)本性空、(13)自共相空、(14)一切法空、(15)不可得空、(16)无性空、(17)自性空、(18)无性自性空,可以看出《般若经》对空性的彻底深入。

至于《般若经》于何处开始传播于印度?阿育王时期(约佛灭218-255年)所刻的石柱敕文,只提及阿含相关的经典,未记载有《般若经》或任何大乘经典的流传。依《般若经》本身的说法,《般若经》先兴盛于印度南方,而后是北方、东北方,例如,《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560(第五分)记述着:

佛告舍利子言:「舍利子!如是般若波罗蜜多甚深经典,佛涅槃后,流至南方,渐当兴盛,后从南方流至北方,渐当兴盛。非佛所得法、毗奈耶无上正法有灭没相,如来所得法、毗奈耶无上正法即是般若波罗蜜多甚深经典。如是经典,住菩萨乘善男子等,书写、受持、读诵、修习、思惟、演说、恭敬供养,一切如来应正等觉常以佛眼观见护念,称扬赞叹,令无忧苦。」时舍利子便白佛言:「如是般若波罗蜜多甚深经典,后时后分于东北方广行流布。」尔时,佛告舍利子言:「如是!如是!舍利子!后时后分彼东北方住菩萨乘善男子等,」(T7, p890a)

五、结语:印度前后期菩萨道的开展

佛灭当年结集的《阿含经》所显示的菩萨道,有前后二阶段,前阶段以三福业事或布施、净戒、安忍、精进、静虑等五度的「广大行」为核心,用以累积福德资粮,培养大悲心,播下佛种,这五度是菩萨道所必须,但尚不足以成佛,后阶段以般若度的「甚深见」为核心,用以积聚智慧资粮,最后圆满福慧二资粮而究竟成佛。佛灭五百年起,针对般若度的空义和强调菩萨的「多行空」,《般若经》便从印度南方开始盛行,到了龙树菩萨时期(150-250AD),般若的「甚深见」便于印度大为弘扬,广破异论,畅谈空性。到了无著菩萨(310-390AD)出世,他所传出的《菩萨地》就回归到菩萨道的「广大行」,少谈空性,注重前五度(特别是布施与菩萨戒)的具体实践。到了印度佛教后期(750-1200AD),解释《般若经》的《现观庄严论》也顺此脉络,详述菩萨道的广大行和现观的次第,而风行一时。

End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集注序

◎ 朱 棣朕惟佛道弘深精蜜,神妙感通,以慈悲利物,以智慧觉人,超万有而独尊,历旷劫而不。先天地而不见其始,后天地而不见其终。观之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盖可见矣。是经也,发三乘之奥旨,启万法之玄微。论不空之

梁武帝所礼敬的肉身菩萨

◎ 大 安而其大有功而显著者,北魏则有昙鸾,鸾乃不测之人也。因事至南朝见梁武帝,后复归北。武帝每向北稽首曰,鸾法师,肉身菩萨也。在这率从里面,其中大有功德,而且取得显著成就的在北魏年间就有昙鸾。北魏政

观自在菩萨的“自在”

观自在菩萨是指谁?依照字义来看,观是观察的意思。观是用眼去观,但这里不是以眼睛的眼,而是以心眼、慧眼的眼来观察这世间的一切法。自在即是自由,我们说他自由自在地生活,或小鸟在天空中自由自在地飞翔,但这并

明心见性 成就般若

般若经典,总称《摩诃般若波罗蜜多经》,是佛典中最大的一部典籍,共六百卷之巨。《般若经》的主题乃成就般若,指引众生依般若打破无明、执著、烦恼,从而超越生死,抵达涅槃彼岸。作为般若系典籍,《坛经》重视般若

真正的佛菩萨

他是无限的安静。这种安静不是无声的安静,而是内在的安静。仿佛静静的大山,静到极致,却像通天彻地的声音,有着某种难以表述的震慑力。这就是三法印所说的涅槃寂静,它来自所有躁动平息后的内心,来自宇宙人生的最

赞般若波罗蜜偈

◎ 龙 树般若波罗蜜,实法不颠倒,念想观已除,言语法亦灭。无量众罪除,清净心常一,如是尊妙人,则能见般若。如虚空无染,无戏无文字,若能如是观,是即为见佛。若如法观佛,般若及涅槃,是三则一相,其实无有异

龙树菩萨的传奇人生

龙树菩萨是南天竺国的婆罗门族,天生聪明颖悟。事情只要对他说一遍,便永远不会忘记。有一次在乳哺中,听到婆罗门行者诵四部韦陀典,每一部各四万偈,每偈四十二个字,听完就能背诵,而且了解其中的含义。二十岁时

文殊菩萨度化众生的善巧

一日,阿难尊者向舍利弗提及,自己曾亲见文殊师利所成就的不可思议神通力,及所说妙法。此时,大迦叶尊者也跟舍利弗说,自己亦曾见过文殊师利的希有神通,接着详说整个过程。昔时,世尊成佛未久,文殊师利童子从宝王

《心经》的般若思想

《心经》的般若思想◎ 明 空《心经》是大家比较熟悉的经典之一,流通也较为广泛,现在很多小孩都能背诵它。《心经》之所以能够普及,和它精简的文字、深邃的义理不无关系。现在流通最广的《心经》版本仅有二百多字

浅谈佛教中的菩萨

菩萨这个称呼在民间扎根很深,他们慈悲为怀,救苦救难,所以在人们的心目中非常伟大,尤其观世音菩萨更是家喻户晓,普闻十方。可遗憾的是,由于人们不懂佛法,对菩萨并未真正了解。首先,菩萨到底在哪里?一般人都

李炳南:做菩萨要接受众生的考验

文:苏爱雪公在台中慈光图书馆,讲了将近二十年的华严经,华严经上讲到菩萨的阶位有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五十二阶位,当时便去问 雪公老师:‘老师啊!为什么做菩萨,要经过这么长的时间和阶位,才

李炳南: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表解-李炳南老居士(上)

壹、讲前小言┌东晋道安法师制,与西土暗合。┌通┤文分三科┤└首序分,次正宗分,终流通分。│ ┌此经传世者七种,今现者不计,四译同上例。└别┼今采者为玄奘法师译,最流通。└奘师译本,简择精要,略去序与流

李炳南: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表解-李炳南老居士(中)

┌诸法无性,缘生有相┐┌万法真如┼真如有不变性├无性真空,缘生幻色││└故万法即真如色即是空 ├体相不离,空色不二│ │空即是色┤├─中道一义,照了分别├幻外无真,故曰真空│ │├真外无幻,故曰幻色│

李炳南: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表解-李炳南老居士(下)

纲丙无证果相┌智慧本具非可增节一 自性涅槃┤└非从外来何云得无智亦无得。(表解)┌成所作智┐┌一切智├妙观察智│┌智┼道种智┌┼平等性智├繁至七十余名智得┤└一切种智┘└大圆镜智┘└得于一切法造作成就

南怀瑾:南怀瑾解读《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南怀瑾老师解读《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原文、译文、解读的珍藏版)【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心经何故无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某处等六种成就,以证明是佛说呢?唐太宗时,有一位国师名玄奘

李炳南:《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表解

壹、讲前小言┌东晋道安法师制,与西土暗合。┌通┤文分三科┤└首序分,次正宗分,终流通分。│ ┌此经传世者七种,今现者不计,四译同上例。└别┼今采者为玄奘法师译,最流通。└奘师译本,简择精要,略去序与流

法师自述求观音菩萨感应

法师自述求观音菩萨感应◎ 圣 严今天向诸位介绍伟大的观世音菩萨。这对圣严本人来说,尤其感到无限的亲切和无限的赞仰。因我自幼至今,无一天不是沐浴在这位大菩萨的恩光之中。我生而病弱,由我母亲虔信观音而得不

月光菩萨的传说

月光菩萨的传说◎ 张 明在当阳玉泉寺天上天,有一石殿叫月光菩萨,殿内主尊是面如满月的月光菩萨摩。月光菩萨在佛教中是无上尊佛药师琉璃光如来的右胁侍,有关月光菩萨的出处众说不一,普遍有三种释义:传说一:

哪头牛不是菩萨?

有一天,师徒一起去放牛。师父指一指牛群,问:这里面有菩萨吗?徒弟说:有。我们常说,因为众生平等,众生皆有佛性,所以徒弟的回答有。有,就是肯定。我们经常会自问:生命有意义吗?生活里有快乐吗?我能够有幸福

文殊菩萨劝化男子

摩竭国有个观园,那里面风光秀丽,景色宜人。这一天,有一男一女正在园内一块空旷的地方撒花烧香拜佛。那个男子是城中一个长者的儿子,名叫畏间,那女子是个漂亮的闲游之人,名叫上金光首。两个人虽说在拜佛,可却有

文殊菩萨龙宫借石,五台山上一界清凉

北岳山脉向东南逶迤而下,在山西东北部形成了五座山峰,五峰拱卫连绵,形成一块方圆五百余里的地方,这便是国内外闻名的五台山,山区以台怀镇为中心,分成台怀、台内、台外三个层次,像三个逐渐扩大的同心圆。在这个

寺院五观堂供奉弥勒菩萨的故事

寺院五观堂供奉弥勒菩萨的故事妙江法师弥勒菩萨也叫慈氏菩萨,当时在那个地方叫布袋和尚,就是走到哪儿都笑嘻嘻的,他的慈悲、他的胸怀、心量是无限的。哪儿打板就去哪,哪里有饭就去哪吃饭,所以别人就讨厌他,有些

赞礼地藏菩萨忏愿仪后序

◎ 智 旭大法久湮,人多谬解。执大谤小,举世皆然。然地狱众苦已随其后,喑哑余报复更难穷。故地藏慈尊,大集会中,现声闻相。世尊广叹胜德。且较云:假于弥勒、妙吉祥、观自在、普贤、殑伽沙等大菩萨所,百劫至心

玄奘传译般若经典

我们通过两部经典来分析玄奘与般若经典之关系:一、玄奘与《维摩诘经》玄奘在国内研习《维摩诘经》情况在众传记中唯有《续高僧传》有一句简短的记录:年十一诵维摩法华。因为众传均无记载,通常也就不把研习《维摩

菩萨只保佑那些肯帮助别人的人

怨--它是恨的累积,它跟嗔不同。你看有些人:你一刺激他,他马上发脾气;有些人,他把心中的恨累积在心中。不过现在的医学已经证实,从一个身心灵的角度来看,一个人经常累积负面的能量,对你身体是很不好的。你不

行菩萨道的方法

佛教的菩萨,也是一种圣人。并且菩萨有它超过圣人的一面,所以做菩萨是很难的。然而,为了成佛,非得做菩萨、行菩萨道不可。菩萨道就是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然后再加上四摄--布施、爱语、

洗心得慧——文殊菩萨的故事

洗心得慧--文殊菩萨的故事海涛法师唐朝法云法师,是雁门赵氏之子,他天性淳朴、老实善良,对于他人加给他的讥毁或者赞誉都看得很淡。可是到了上学的年龄,他却呆头呆脑的,好像很迟钝的样子,记性也不太好,在他十

四大菩萨的精神

中国佛教徒以四大菩萨的精神作为修行的理念,作为修行所要达到的目标,作为修行所要完成的最理想的人格。四大菩萨是整个大乘佛法理论的化身,代表了十方一切菩萨。--净慧长老禅修的实修活动有许多具体的操作方法、

菩萨不现今时

窃怪今时造业者多,信道者寡。菩萨既度生无已,何不分身示现,化诱群迷。且昔佛法东流,自汉魏以迄宋元,善知识出世,若鳞次然。元季国初,犹见一二,近胡寥寥无闻。如地藏愿度尽众生,观音称无刹不现,岂其忍遗未度

观自在菩萨的十种“自在”

◎ 明 华 《心经》开篇就说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观自在菩萨,又称观世音菩萨,民间俗称观音菩萨顾名思义,无论观世音菩萨还是观自在菩萨,都有其特殊之蕴意。那么,观自在菩萨究竟有哪些自在?观自在菩

肩负重任的地藏菩萨

根据《地藏菩萨本愿经》,地藏菩萨昔于忉利天宫,受释迦世尊嘱咐,于释迦寂灭以后,未来的佛弥勒未生之前,在这个过渡时期中,娑婆世界众生由谁来负责度化?释迦佛把这一重担,交给地藏菩萨。并殷勤嘱咐他,对那些尚

生命中的三尊化佛六尊菩萨

生命中的三尊化佛六尊菩萨常福法师阿弥陀佛今现在就在我的生命中安排了三尊化佛,六尊菩萨,率领无量清净大海众菩萨一路时刻无微不至的善护念我,帮助我,加持我,指导我,一直到我究竟圆满成佛。第一尊就是父母佛,

关于行瑜伽菩萨戒本

关于行瑜伽菩萨戒本◎ 楼宇烈 这里所谓的瑜伽菩萨戒本,是指从玄奘译百卷本《瑜伽师地论》中录出的《菩萨戒本》。关于行瑜伽菩萨戒本,太虚大师有一个详细的说明。他认为,佛法统摄于教、理、行、果,而其要唯在于

为什么进寺院见到的第一尊法像是弥勒菩萨

为什么进寺院见到的第一尊法像是弥勒菩萨觉醒法师常去汉地寺院的信众发现,大多寺院在进了山门入天王殿后,正中映入眼帘的第一尊菩萨像都是袒胸露腹的大肚弥勒菩萨,却并不是正襟危坐说法或禅定的法像。他那笑口常开

文殊菩萨大愿真实不虚

◎常 灯李华老师倾心对我讲述了她拜台的亲身经历。老师是山东人,从事教育工作,是一名中学教师,兢兢业业十几年,很热爱自己的工作。有一天,老师正在给学生上课时,突然昏倒在讲台上。学生把她送到医疗室,后又转

礼拜佛菩萨的功德

◎ 宣 化礼拜佛菩萨的功德有五种:(一)端正圆满。相貌生得端正圆满,人人见了都生一种爱敬心,对你有一种好感。(二)得妙音声。声音清朗宏亮,好像铜钟。(三)多财富。能礼拜瞻礼佛菩萨的形像,等到将来,会有

大般若经纲要序

◎ 通 门西方圣人所说修多罗,浩汗洋溢,自非摩诃衍上士,具闻持海,不足以受。盖非世间寻常文字,乃出世第一义天也。像法中有龙树大士,以智辩威猛力,直诣大龙宫中,穷所结集法藏,见《华严经》三本,上本之品

菩萨畏因凡夫畏果的来历及含义

菩萨畏因凡夫畏果的来历及含义◎ 智 证 凡夫只怕恶果,不知恶果起缘于恶因,平常任意胡为,以图一时快乐,不知乐是苦因;菩萨则不然,平常一举一动,谨身护持,戒慎于初,既无恶因,何来恶果?纵有恶果,都是

《阿含经》为佛学的基础教义

◎ 善 戒有句话说:学佛就要从阿含开始。更准确地讲:学佛要从阿含开始,也在阿含结束。为什么?因为《阿含经》本身是佛陀当时给弟子们开示说法的大集成,是佛陀说法的总纲,可以代表佛教的一切(《阿含经》属于三

由常不轻菩萨浅谈至诚恭敬

由常不轻菩萨浅谈至诚恭敬◎ 妙 理序 论诸善知识,凡读诵受持《妙法莲华经》之行者,无不为常不轻菩萨之精神感叹。经云:尔时,有一菩萨比丘,名常不轻。得大势!以何因缘名常不轻?是比丘凡有所见,若比丘、比

菩萨永不退休

菩萨永不退休◎ 灵 山如果你去问佛陀,你应该成为一个菩萨还是应该成为一个阿罗汉,佛陀会根据你的的根器给予你所需要的答案。不过很显然,佛陀更赞成大家都去作菩萨,只是有些人目前还没准备好要成为一个菩萨,所

观音菩萨用功的方法

虚 云今日是两个七的第二天。在这短短的时间里,各位来参加的日益增多,可见上海地方的人善心纯厚,福德深重。更可见人人都有厌烦思静、去苦趋乐的要求。本来人生在世,苦多乐少,且光阴迅速,数十年眨眼就过去了。

文殊菩萨手持如意的启示

◎ 林清玄从前在寺庙里看过一尊文殊师利菩萨,白玉雕成,十分晶莹剔透,相貌庄严中有一种温柔安详之美,连他坐的青狮子都是温柔地蹲踞着。更引人注意的是,他手里拿着一个巨大的如意,从左肩到右膝那样巨大地横过胸

地藏菩萨名由来

地藏菩萨名由来◎ 宣 化什么叫消,也就是把文义解释清楚。消释名题--解释这部经的名字,这名字是地藏菩萨本愿经,也就是以地藏菩萨的名号作这部经的名字。地藏菩萨是个人。本愿是属于法。这部经在七种立题里边是

华严菩萨的境界

华严菩萨的境界◎ 南怀瑾华严菩萨曰:从我起二为二。见我实相者,不起二法。若不住二法,则无有识。无所识者,是为入不二法门。接着福田菩萨之后,另一位更大的菩萨出来了,华严菩萨,华严的境界更大了,一花一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