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崇安:比较不同的南传内观禅修法门2025-02-26 11:04
佛使比丘的自然内观法
以「自然方式」产生的定力,通常已经足够用来内观,而由「系统训练」所得到的定力,不但往往超过所需,甚至可能会产生对这种高度禅定的错误满足。在高度禅定中,容易体验极度的快乐,因而对它粘着,或是误以为那就是涅盘的道果。「自然方式」产生的定就充份足够作内观,而完全没有任何坏处,没有「系统训练」所产生的禅定的缺点。
经典上,有许多地方谈到,人们在自然的情况下获得各种阶段的觉悟,一般发生在佛陀在场时,在其后很多的教师也是如此。人们并没有采用后期论典所教的方式:于森林内坐着,专心地练习把专注力集中在某个对象。
很明显地,佛陀最早的五个弟子经由听到有关「无我」的谈话,以及后来千位弟子听到有关《炽燃经》的教导而开悟,这不是一种系统式的训练,然而,内观的智慧就自然地产生。这些例子明白显示,当一个人想要明白了解问题时,定力就会自动、自然地产生,而且其引发的内观,可以非常深刻而稳定。就像我们做算术时,心会自动、自然地集中,又如,当我们在瞄准目标射击时,心会自动地集中、平稳。这就是心如何自然地产生定力的方式。由于这种方式一点也不神秘、神奇或令人敬畏,因此我们常常完全忽视它,事实上经由此种自然产生的定力,多数人就可获得解脱。仅经由自然的定力我们就可以获得解脱、涅盘、圆满的觉悟。
所以请不要忽视这种自然产生的定力,它是我们很多人已经拥有或有能力去开发的东西。我们可以利用它成功地开悟,就像古时的人一样得到,而不须知道现代的专注技巧。
想对我们身心世界,也就是五蕴有完整的认识,其所需具备之内在觉察力,必须经过几个阶段。
(1)喜悦
第一个阶段是喜悦。把一件事情做好,或是布施(可说是获得功德最基本的方法),都可以得到喜悦。再高一些是道德或完全清净的言行,它会带来更大的喜悦。比这两种更高的是来自定的喜悦。即使是最低层次的定力,都能带来很大的喜悦。
(2)平静
当喜悦引发之后,它能够使我们的心「平静」下来。通常,我们的心不易自制,不断受到外在各种念头及感受的诱惑而成为奴隶,一直起伏不定。但是随着内心喜悦的建立,内心的平静、稳定也跟着增加。
(3)定
当稳定度良好时,会产生完全的「定」。这时候内心平静、稳定、富弹性、收放自如、轻盈、自在,适合于处理任何事情,尤其是清除烦恼。
这样的喜悦与宁静并不会使心死寂、顽固如同顽石一样,绝对不会发生这样。此时内心平静,更适合思考与内观,身体很正常。这时的心是完全明朗、冷静、稳定与自制,换句话说,非常适合工作与认知。这正是我们要追求的定的程度,而不是坐着不动如石的高度专注,完全缺乏觉性这,种高度专注不适合分析事情真相,深度集中的心,全然无法透视真相,它是一种无觉知的状态,不适合作内观。深度专注是内观的一个主要障碍。当要做内观时,必须离开深定,回到较低程度的定,然后才能运用心力。深度的专注祇是工具,我们宁可将目标锁在适合内观的平静、稳定的心,由此获得对身心整个世界的正见。这种内观是自然产生的内观,就像佛弟子亲闻佛陀说法后自然获得一样。这导向于正确思惟,并带来正见。而它并不需要任何仪式,也没有什么神秘。
但这并不表示内观一蹴即成。因定力的强度及运用的不同,随时可能获得第一阶的内观智,而不是一下子就完全觉悟。透过定与清晰地观察,将能感受到非常特殊、深刻的内观经验。如果获得的是正确的内观智,就能亲身体会实相,当练习熟练,体会随之深化,终而对所有的现象都能如实知见。即使获得些微的内观力,也可能使人得到圣者的最初果位,假使没有达到这种成就,至少也能使人有高尚的品德。如果环境配合,而且内心建立足够的品质,甚至可以得到完全的解脱,这完全看环境。但是,祇要内心拥有自然的定,内观智就一定会生起,而能或多或少接近实相。
(4)如实知见
所谓如实知见,指的是看清事物的无常(暂时性)、苦(不完美)与无我,了解到没有任何事情值得追求、存有;任何东西都不值得去抓牢、去粘着为「我」、「我所有」、「好」、「坏」、「可取」、「可拾」。即使祇是概念或记忆上的喜欢或厌恶,都是粘着。我们说没有任何事情值得追求或存有,意思是指没有任何事情值得粘着。「追求」就是把心放在财产、地位、健康或任何喜欢的东西上,「存有」就是执着自我的形象,将自己的身份确定成丈夫、妻子、富人、穷人、胜者、败者、人类或自己。如果我们深入观察,成为自己是毫无乐趣,因为企图成为任何东西都是痛苦的,相反地,如果完全放弃对「我」的粘着,就不会有痛苦,这就是前述不值得成为任何东西,祇要粘着「我」就必受苦的意义。当存在「我」,必然生起与之相对的、属于这个我的「我所」,因此一个人有了「我的」孩子,「我的」妻子,「我的」这个,「我的」那个等等,然后一个人就有了做为一个丈夫或妻子、主人或仆人等的责任。而为了维持「我」,就要挣扎,而这些麻烦与挣扎,其实是盲目迷恋或粘着「我」的自然结果。
有人会问︰「如果没有任何东西值得追求或存有,是否我们就不该工作,或不该累积财富、地位和财产?」理解本文主旨的人都能了解,一个具备正确知识与理解的人,远比一个受制于贪欲而缺少理解的人,更适合在俗世工作,因此,我们当然可以工作,但要正念现前,不要因贪欲而工作,如此,无论工作的结果是成功或失败,都能顺其自然,心无挂碍。佛陀与他的许多弟子,都是完全没有贪欲,仍然做出比我们所做的更有意义的事情,我们可在记载佛陀生平的文字中发现,佛陀一天祇睡四小时,而其余时间则在工作。
如果一个人完全没有痛苦,这是最好的心态。不要有肉体是「我」在控制的概念,祇有明辨的智慧使身体自然活动,这种智慧能让身心过程自然开展、毫无执取、贪求。佛陀的例子显示,明辨力与慈悲足以让没有贪求的人生机盎然,比受制于贪欲的人做更多助人的事。烦恼中的人,因为自私而祇做利于自己的事,相反地,觉悟的人完全无私地做事。
(5)厌离
当我们确实领悟到,没有任何东西值得追求或存有,厌离之心会随着内观的深浅而有程度不同的显露,这些是执着松动而消失的征兆,是我们从长久的奴隶状态开始解脱的征兆。
(6)离欲
这样的离欲祇有在一个人厌倦对事物粘着的时候,才会发生。
(7)解脱
一旦离欲了,就自然、自发地自缠结中脱离出来,就好象一个人被绳子绑紧,而现在要松绑了;也好比衣服上的污点,因浸泡在清洁剂而洗净。这种从粘着于世界或物体的状态中突破的过程,佛陀称为「解脱」,这个阶段虽然不是解脱的最后阶段,却是趋向完全解脱的最重要阶段。而且一个人到了这一程度后,肯定可以完全从痛苦解脱出来。
(8)清净
对物质、感受与概念的粘着一旦消除,个人就不再是世界的奴隶;以前受到贪、瞋、痴污染的人,变成清净无染的人。
(9)清凉、涅盘
自贪爱世界中突破而不执着,达到纯净、自然的状况;一旦获得此种真正的纯净,会带来真正的平静、冷静,而不再慌乱、争执、苦恼。佛陀称呼这种从压迫和扰动中解脱的状态为「清凉」,这是一种在任何状况都能保持冷静、泰然的境界,也就是在此世就处在「涅盘」状态。
涅盘被翻译为「苦之消失」,若从另个角度看,又意味「熄灭」、「不受后有」;所以,涅盘包含两个非常重要的意义,一个是灭除烦恼、热恼,不再有任何形式之束缚与限制,另一个是熄灭,就是不再有引起未来痛苦的燃料。综合这两个意义,其实就是一种完全自由的境界。涅盘还有别的解释,如痛苦的熄灭、染着的完全消除。
综观自然内观的方法,我们可以看到这种方法可以使人于每天的生活中体验「没有任何事物值得追求或存有」这句真理而获得涅盘、解脱。任何想要体会解脱的人,必须努力净化自己,发展个人良好的德行,在这样的净化中,我们会发现自己无论工作或休闲都充满喜悦,由此喜悦自然引发精神的明净、鲜活、平静和宁静,并能自然、自发地使心去思惟与观察,这种观察能生起内观智慧看清「没有任何事物值得追求或存有」,自然会放掉过去紧抓、粘着的贪心,能够自以往事物中的「我」、「我所」挣脱出来,所有的盲目渴求因而止息,痛苦不再有任何栖息落脚处,灭苦的目标于是完成。这是我们每个人都能用自然的禅修方式获得的成就。这种超越粘着、超越了将任何经验或事物当做「我」、「我所」的内在清凉,就是清净道的最后目标,也是佛陀的真正解脱。
帕奥禅师的方法
第一﹒如何培养入出息念
壹﹒入出息念的培养
1. 在《大念住经》中,佛陀教导入出息念的培养。他说:
「诸比丘!于此,比丘往赴森林,或往树下,或住空屋,盘腿而坐,端正身体,系念在前。彼正念而入息、正念而出息。
彼长入息,了知:『我长入息。』或长出息,了知:『我长出息。』
或短入息,了知:『我短入息。』或短出息,了知:『我短出息。』
『我学觉了全身而入息。』『我学觉了全身而出息。』
『我学寂止身行而入息。』『我学寂止身行而出息。』」
2. 开始禅修时,要舒适地坐着,当呼吸经由鼻孔入出于身体时,试着觉知呼吸。你要在鼻子的下方或鼻孔周围的部位感觉到它。不要跟随呼吸跑到体内或体外,只在呼吸扫过及接触嘴唇上方或鼻孔周围的部位,觉知呼吸。如果你跟随呼吸的进入或外出,将无法使专注圆满。但是,如果你只在呼吸最明显的接触处:嘴唇上方或鼻孔周围,保持觉知呼吸,你就能够培养并圆满专注。
3. 不要注意「自相」、「共相」或「禅相的颜色」。自相是呼吸中四界各自的自然特相,即硬、粗、流动、热、支持、推动等等。共相是呼吸的无常、苦、无我。这意味着不要注意「入、出、无常」,「入、出、苦」或「入、出、无我」。
4. 只要觉知呼吸是一个「概念法」(不是究竟法)。「呼吸的概念」是入出息念的对象(所缘)。为了培养专注,它是你必须注意的对象。如果你以这种方式注意于「呼吸的概念」并且你在过去世曾练习这禅修,也培养了功德,那么,你能轻易地专注于入出息。
5. 如果你的心无法轻易地专注于入出息,《清净道论》建议你数息。这样有助于你培养专注。你应于每一呼吸之末数着:「入、出一;入、出二;入、出三;入、出四;入、出五;入、出六;入、出七;入、出八」。
6. 至少数到五,不要超过十。不过我们鼓励你数到八,因为它提醒你正在培养八圣道。因此,应该依自己的意愿在五到十之间来计数,并下定决心在这段时间内,不让心跑到其他地方。你只要平静地觉知呼吸。当你如此数息时,将发现你能够把心专注,并且只是平静地觉知呼吸。
7. 如此将心专注至少半个小时之后,你应进入第二个阶段:
彼长入息,了知:『我长入息。』
或长出息,了知:『我长出息。』
8. 在这阶段,你必须对入出息的长短培养觉知。这里的长或短,不是指尺度上的长短,而是指时间的长短。它是期间。你自己应该决定多久的期间称为「长」,多久的期间称为「短」。要觉知每一入出息的期间。你会注意到有时呼吸的时间长,有时呼吸的时间短。在这阶段,你所应该做的只是知道这个。不要注意「入,出,长;入,出,短」,而只是注意:「入,出」,并且觉知呼吸是长或是短。你应在呼吸入出身体时,只觉知呼吸扫过、接触嘴唇上方或鼻孔周围的时间长短。有时整座的呼吸都是长,有时整座都是短,但是你不要故意使之长或短。
9. 在这阶段有些禅修者会有禅相(nimitta)出现。不过,如果平静地练习约一小时而没有禅相出现,那么,你应该移到第三个阶段:
『我学觉了全身而入息。』
『我学觉了全身而出息。』
10. 这里,佛陀指导你要持续地觉知从头到尾的整个呼吸。你要如此训练自己的心持续地觉知从头到尾的呼吸。当你如此练习时,禅相可能出现。如果禅相出现,你不要马上转移注意力到禅相,而要继续觉知呼吸。
11. 如果你持续地、安静地觉知从头到尾的呼吸大约一小时,而没有禅相出现,那么,你应该移到第四个阶段:
『我学寂止身行而入息。』
『我学寂止身行而出息。』
12. 若要做到这一点,你要下定决心使呼吸静下来,并持续地觉知从头到尾的呼吸。你不必刻意使气息变得平静,因为如果这样你会发现自己的专注力退失。在《清净道论》里提到四种使气息平静的因素,即,思惟、念虑、作意和观察。因此,在这阶段你所要做的是下定决心使气息平静,并且持续地觉知呼吸。以这方式练习,气息就会变得更平静,而禅相也可能出现。
13. 在禅相即将出现之前,许多禅修者会遇到一些困难。他们大多数发现自己的呼吸变得非常微细,而心不能清楚地觉知它。如果这现象发生,要在你最后觉知呼吸的那一地方保持你的觉知。
14. 你要省思自己并不是没有呼吸的人,事实上你有呼吸,只是正念不够强,不能觉知呼吸。只有七种人不呼吸:死人、胎儿,溺水的人、失去知觉的人、进入第四禅的人、入灭尽定的人(此时心、心所及心生色法暂停作用)、梵天。而你不是其中任何一种,所以,你有呼吸,只是没有足够的正念觉知它而已。
15. 当呼吸微细时,不要刻意改变呼吸使它明显,因为由于过多的努力会产生不安。如果你这么做就无法培养专注。只要如实地觉知呼吸。如果呼吸不明显,只要于在你最后觉知它的地方等着它。你将发现当你如此运用自己的「正念」和「正知」,呼吸就会重现。
16. 经由培养入出息念,所出现的禅相每人并不相同,是因人而异的。有些人,它以乐的感觉出现,例如:
(l)棉花 (取相)
(2)抽开的棉花 (取相)
(3)流动的气 (取相)
(4)似早晨金星的亮光 (取相和似相)
(5)明亮的红宝石 (似相)
(6)明亮的珍珠 (似相)
17. 有些人,它以粗的感觉出现,例如:
(1)棉花的茎 (取相和似相)
(2)削尖的木片 (取相和似相)
18. 有些人,它出现有如:
(1)长绳或线 (取相和似相)
(2)花环 (取相和似相)
(3)一团烟 (取相和似相)
(4)蜘蛛网 (取相和似相)
(5)一层雾 (取相和似相)
(6)莲花 (取相和似相)
(7)车轮 (取相和似相)
(8)月亮 (取相和似相)
(9)太阳 (取相和似相)
19. 在大多数的情况下,像棉花般纯白色的禅相是取相,因为取相一般是不清晰及不明亮的。当禅相明亮得像晨星,灿烂和明晰时,它就是似相。当禅相像红宝石或珠宝,不明亮时,它是取相,但是它明亮而灿烂时就是似相。其他的景相和颜色可用同样的方式去了解。
20. 不同的人会生起不同的禅相,因为禅相是从「想」而生。不同的禅修者在生起禅相之前有不同的「想」,由此产生不同的禅相。虽然入出息念是一种简单的禅修主题,但它却因人而产生不同的禅相。
21. 当你到达这阶段时不要玩弄禅相,也不要让它消失或故意改变它的形状,这很重要。若如此做,你的专注力将无法提升而不能进步。你的禅相也可能消失。所以,当禅相首次出现时,不要把你的专注力从呼吸移到禅相。如果这么做,你将发现它会消失。
22. 如果发现禅相已稳定,而且你的心会自动地系于它,那么就让心如此。如果强迫你的心离开它,你可能会失去专注力。
23. 如果你的禅相出现在面前远处,就不要注意它,因为它可能会消失。如果不去注意它,而只是继续专注于呼吸的接触点,禅相就会移来并停留在该点。
24. 如果禅相于呼吸的接触点出现,且保持稳定,同时禅相似乎是呼吸,呼吸似乎是禅相,那么,你可不管呼吸而只觉知于禅相。如此,将注意力从呼吸移到禅相,你将可以进步。当你保持专注于禅相,你将发现它会变得越来越白,当它白得像棉花时,它便是「取相」。
25. 你要下定决心,保持平静地专注于那白色的「取相」一小时、二小时、三小时等等。如果你能够保持将心系于「取相」一或二小时,会发现它变得清晰、明亮及灿烂,此可称之为「似相」。在这阶段,你要下决心并练习使心系于「似相」一小时、二小时或三小时,练习到成功。
26. 在这阶段,你将到达「近行定」或「安止定」。近行定是接近及进入禅那之前的定。安止定是禅那之定。
27. 这两种定都以「似相」作为对象(所缘)。二者的差别是近行定的诸禅支尚未培养到完全有力。由于这个缘故,在近行定时「有分识」的状态还会生起,禅修者可能堕入「有分识」。经验到这现象,禅修者可能会说一切都停止了,甚至会以为这就是涅盘。实际上,那时候心未停止,只是禅修者没有足够的技巧去辨识它,因为「有分识」的状态很微细。
28. 为了避免堕入「有分识」,并能够继续培养定力,你必须以信、精进、念、定、慧的五根,促使自心系于似相。必须以精进使心一次又一次地知道「似相」,以念不忘记「似相」,并以慧知道「似相」。
贰﹒平衡五根
1. 这五根(信、精进、念、定、慧)是五种控制心的力量,使心不偏离导向涅盘的寂止与内观之道。
2. 五根中,信是正信于该信的,例如,相信三宝、业报。要相信佛陀的证悟,这是重要的,因为一个人若缺乏正信的话,他将会放弃禅修的练习。要相信佛陀的教导,这也是重要的,它们是四道、四果、涅盘及教理。佛陀的教导指示我们禅修的方法,所以,在这阶段要完全相信他的教导,这是重要的。
3. 譬如禅修者这么想:「只观呼吸真正能证得禅那吗」「上面所说的取相有如白棉花,似相有如清晰的冰块或玻璃,真的如此吗」如果一直有这类念头,就会生起一个见解:「在这时代是不能证得禅那的」,而后因为这见解,就会对佛的教导退失信心,而无法阻止自己放弃培养寂止(禅定)。
4. 因此,若以入出息念作为禅修的主题来培养专注,必须要有坚强的信心。他应毫无怀疑地培养入出息念。他要想:「如果我有系统地依照佛陀的指导,我一定会证得禅那。」
5. 但是,如果对该信的对象有太强的信,在此我们所谈的禅修主题是入出息念,那么,由于信根对对象决定的作用太强,慧根就不明显,而其余的精进根、念根及定根也会变弱。此时,精进根不能实行其策励保持诸心、心所于似相的作用;念根不能实行其建立觉知于似相的作用;定根不能实行其使心不移往似相以外之所缘的作用;而慧根也不能实行其透见似相的作用。由于慧根不能了知似相及支持信根,因而信根减弱了。
6. 如果精进根太强,其余的信、念、定、慧,就不能各别实行决定、建立、不散乱和透见的作用。如此,过强的精进,会使心不能安静地专注于似相,而这意味着轻安、定和舍觉支没有足够的力量生起。
7. 同样的,当定根和慧根太强,也将会有不利的结果。
8. 信与慧的平衡、定与精进的平衡是圣者所赞叹的。如果信强慧弱,就会迷信于无用而无意义的对象。举例来说,会迷信于外道所信所敬的对象,例如信仰守护神。
9. 另一方面,如果慧强信弱将会使人过于精明,自己没有禅修却花时间只下判断或评价。这犹如用药过多所引生的疾病,难以治疗。
10. 信与慧平衡才能正信于该信的对象。他相信三宝、业报,相信如果自己根据佛陀的指导来禅修,将会证得似相及禅那。如果以这种信心来禅修并能以智慧来辨识似相,他的信根与慧根就会平衡。
11. 再者,如果定强而精进弱,那么,由于倾向于定会生起昏沉,将使昏沉增长。若精进强而定弱,那么,由于倾向于精进会生起掉举,将使掉举增长。所以,当定与精进平衡时,心才不会堕入昏沉或掉举,并能证得禅那。
12. 一位想修习寂止这一主题的人,最好有坚强的信心。他若能想:「如果我专注于似相,我一定能获得禅那。」那么,由于信根的力量,以及专注于似相,他必定能获得禅那,这是因为禅那主要依于专注。
13. 对于一位想培养内观的人,最好有强的慧,因为慧强时他能透见三相以及体证无常、苦、无我的三相之智。
14. 当定慧平衡时,世间禅那会生起。由于佛陀教导要一起培养寂止与内观,只有定慧两者平衡时,出世间禅那才会生起。
15. 在平衡信与慧、定与精进、定与慧,都需要正念。正念在任何状况都需要,因为正念可以保护心不会由于信、精进或慧过强而掉举,以及由于定过强而落入昏沉。
16. 所以,正念于一切状况是必需的,就像一切调味料中的盐,也像处理国王一切事务的宰相。因此,在古疏里说:「世尊说:『于任何禅修的主题,正念都是必需的。』何以故因为正念是禅修之心的依靠及守护。正念是依靠处,因为它能帮助心到达未到未知之高境。没有正念是不可能证得任何特别而超凡的境界。正念可以守护心并且使心不失去禅修的所缘。这是为何以内观智慧辨识它的人,认为正念能保护禅修的所缘以及禅修的心。少了正念,禅修者就不能振作或平抚自心。这就是为何佛陀说正念要用于一切状况。」(亦见《清净道论》第四章。《大疏钞》第一册)
参﹒平衡七觉支
1. 为了依入出息念去获得禅那,平衡七觉支也是非常重要的。它们是:
(1) 念觉支:正念于记得似相并且一再地辨识它。
(2) 择法觉支:洞见似相。
(3) 精进觉支:努力使七觉支集在一起,并且平衡于似相,特别是精进于加强择法觉支及精进觉支本身。
(4) 喜觉支:体验似相时内心的喜悦。
(5) 轻安觉支:以似相为所缘,心与心所的宁静。
(6) 定觉支:于似相之心一境性。
(7) 舍觉支:心的平等,不兴奋也不退出似相。
2. 禅修者必需培养并平衡所有七觉支。但是,不够精进时,禅修者的心将会脱离禅修的所缘,今为似相。那么,他不要培养轻安、定和舍这三觉支,而应培养择法、精进和喜这三觉支,以这方式心才能再度振作起来。
3. 同理,过于精进时,心会掉举和散乱。那么,就不要培养择法、精进和喜这三觉支,而应培养轻安、定和舍这三觉支。以这方式才能平抚和平静掉举及散乱的心。
4. 这就是如何平衡五根及七觉支。
肆﹒达到禅那
1. 当信、精进、念、定、慧五根得到充分培养,专注力就会超越近行定而达到安止定。当你以这方式达到禅那时,你的心将不间断地知道「似相」。这情况可能持续数小时,甚至整夜或一整天。
2. 当你的心持续专注在似相一或两小时,你要试着去辨识在心脏附近的「心所依色」,此处安住着意门(有分识)。「有分识」明亮而光明。疏上解释它就是意门。你一再尝试,就容易辨识到「意门」依于「心所依色」,以及呈现在这儿的「似相」。当你能如此时,应试着辨识寻、伺、喜、乐及一境性的五禅支,一次一个。经由持续地练习,最后你能同时辨识五禅支。五禅支是:
(1)寻:将心导向并置于「似相」。
(2)伺:将心持续置于「似相」。
(3)喜:对「似相」的喜悦。
(4)乐:经由体验「似相」相关的乐受。
(5)一境性:对「似相」的心一境性。
3. 它们各自称为「禅支」,但合为整体就称为「禅那」。刚开始练习禅那时,你应该练习以长时间进入禅那,而不要花费太多的时间辨识禅支。你要练习初禅的自在,有五种自在:
(1)转向自在:能够在出定之后辨识诸禅支。
(2)入定自在:能够在任何时刻随心入定。
(3)住定自在:能够随意住定多久。
(4)出定自在:能够在预定的时间出定。
(5)省察自在:能够辨识诸禅支。
4. 转向与省察二者发生在相同的「意门心路过程」。转向是由「意门转向心」来运作,在此是以五禅支中的一支,例如「寻」作为所缘。省察则是由意门转向心之后马上生起的第四、五、六或第七个速行心来运作,也取同样的所缘。
5. 在《增支部》的《山牛经》中提到,当大目犍连尊者还是预流果时,正练习禅那。佛陀提醒他,在还没有熟练于初禅五自在时,不要试着进修第二禅。佛陀解释说,若还未熟练于初禅五自在,就试更高的禅那,不但会失去初禅,也无法达成第二禅,两者都会失去。
6. 当你已熟练初禅五自在后,可进习第二禅。为此,你要先入初禅,出初禅,而后思惟初禅的过失及第二禅的功德。要思惟初禅仍是接近五盖,也要思惟初禅中的寻、伺禅支是粗,使初禅比无寻、无伺的第二禅不寂静。因此,希望去除此二禅支,而只留下喜、乐、一境性,你要再将心专注于「似相」。
7. 以这方式,你将证得拥有喜、乐及一境性的第二禅。而后,要练习第二禅的五自在。当练习成功且想进习第三禅时,你要思惟第二禅的过失及第三禅的功德。思惟第二禅是接近初禅,而第三禅比第二禅寂静。也要思惟第二禅的喜禅支是粗,使第二禅比无喜的第三禅不寂静。以这方式思惟,你从第二禅出定后希望证得第三禅,并再专注于「似相」。以这方式,你将证得拥有乐及一境性的第三禅。
8. 你进一步练习第三禅的五自在。当你已练习成功且想进习第四禅时,要思惟第三禅的过失及第四禅的功德。你要思惟第三禅的乐禅支是粗,使第三禅比无乐的第四禅不寂静。以这方式思惟,你从第三禅出定后希望证得第四禅,并再专注于「似相」。以这方式,你将证得具有舍及一境性的第四禅。而后,你要练习第四禅的五自在。
9. 证得第四禅时,呼吸完全停止。如此完成了培养入出息念的第四阶段:
『我学寂止身行而入息。』
『我学寂止身行而出息。』」
10. 这个阶段始于禅相刚生起之前,定力随着四禅培养出来,呼吸愈来愈静,一直到在第四禅时呼吸停止了。
11. 当禅修者利用入出息念达到第四禅,并已培养五自在,那么,一旦由定所产生的光是明亮、灿烂而炽放时,如果他想要,他可以移向培养「内观禅修」。另一方面,禅修者也可以继续培养「寂止禅修」。
第二﹒如何培养四界观
壹﹒四界观简略法
1. 在巴利文经典里,有简略及详尽的两种培养四界观的方法。此处所要解说的是给利慧者的简略法,而详尽法是给练习简略法有困难的人的。佛陀在《大念住经》中教导简略法:
「诸比丘,比丘从界审察此身置于何处、任何姿势,了知:『此身中,有地界、水界、火界、风界。』
「同朴的,诸比丘,比丘观桑此身无论是处于任何姿势,都只是由诘界组成而 已:于此身中,有地界、水界、火界、风界。」
2. 《清净道论》第十一章进一步地解释:
「是故欲培养此禅修的利慧者,先应独处,而后注意自己的色身,以简略的方法辨识四界:『于此身中,坚硬或粗糙的是地界,流动或粘结的是水界,熟或热的是火界,支持或推动的是风界』。他要一再地注意及复习「地界、水界、火界、风界」,意即只是界,而非有情,也无灵魂。这样的方式精进不久后,生起定力,此定由照见诸界差别之了解所增强。由于以个自的要素为对象,只是近行而不能达到安止。」
「或如舍利弗尊者所说的身体四个部份,其目的在于显示四界之中并无任何有情: 『当空间以骨、腱、肉、皮包围,于此称为色』。他要分解每个部份,以智慧之手把它们分开,并依上述的方法辨识它们:「于此身中,坚硬只是近行而不能达到安止。」
3. 在帕奥禅修中心所教导的是辨识全身(十二特相):
(1)地 界:硬、粗、重、软、滑、轻。
(2)水 界:流动、粘结。
(3)火 界:热、冷。
(4)风 界:支持、推动。
4. 学习这个禅修,你必须开始逐一地辨识这四界的十二种特相,一次一个。对初学者,一般先教导较易辨识的特相,较难的则在后。一般所教导的先后次序是推动、硬、粗、重、支持、软、滑、轻、热、冷、流动及粘结。每一种特相必须先在身体的一个部位辨识它,然后试着扩至全身辨识它。
(1)辨识「推动」:借着接触的感觉,你先觉知在呼吸时头部中央的推动。当你能辨识到这推动的特相时,应专注于它直到非常清晰于心,而后把注意力移到身体邻近的其它部位,注意那儿的推动。以这个方式,你慢慢地先从头部辨识推动,而后颈部、身躯、手、脚乃至足部。要再三地重复这么做很多次,直到你把注意力放在身上,都很容易见到推动。
头部中央气息的推动如果不易辨识,那就试着觉知呼吸时胸部扩大或腹部移动时的推动。如果这些也不清晰,那就试着辨识心跳引起的脉搏跳动,或任何显著的推动。任何移动之处,即有推动。无论你从何处开始,都应该持续慢慢培养自己对它的了知,以便能于全身辨识推动。有些部位它会较显著,而其它部位则较微细,但它是存在于全身各处。
(2)当你对辨识推动感到满意,要试着去辨识「硬」。开始从牙齿辨识硬。上下牙咬住并且感到它有多硬,而后把咬紧的牙齿放松,并且感觉牙齿的硬。当你能感觉到硬后,试着有系统地从头到脚辨识全身的硬,就如同辨识推动的方式一样。要注意不要故意将身体绷紧。
当你能够看到全身的硬,要再辨识全身的推动。一次又一次在推动与硬两者之间交替,从头到脚辨识全身的推动,而后辨识全身的硬。重复这过程很多次,直到你满意为止。
(3)当能够辨识推动与硬之后,要试着去辨识「粗」。用舌头磨擦齿尖,或用手擦磨另一只手臂的皮肤,这样感觉到粗。现在试着像前面一样以系统的方式辨识全身的粗。如果不能感觉到粗,要再次辨识推动和硬,就会辨识到粗与它们在一起。当你能够辨识粗时,应继续从头到脚再三辨识全身的推动、硬和粗,一次一种。
(4)当你对上述三种特相的辨识感到满意后,要辨识全身的「重」。先在腿上把一手放在另一手之上,感到上面的手有重量,或者把头往前倾,感觉它的重。继续有系统地练习,直到能够辨识全身的重,然后依次见到全身的推动、硬、粗及重四种特相。
(5)当你对辨识这四种特相感到满意后,要辨识全身的「支持」。先放松背部使身体稍为前倾,然后挺直身体,使它直立。使身体直立不动的力量就是支持。继续有系统地练习,直到能够从头至脚辨识全身的支持。如果这样做有困难,试着同时辨识支持与硬,如此较易辨识支持。能够容易辨识支持后,要见到全身的推动、硬、粗、重及支持。
(6)你能辨识这五种特相后,要辨识「软」:用舌头推压嘴唇内部,感觉它的软。然后放松身体,并且有系统地练习,直到能够辨识全身的软。现在,你可以看到全身的推动、硬、粗、重、支持及软。
(7)接着辨识「滑」:弄湿双唇,并且用舌头擦它们,感觉到滑。如前练习,直到你能辨识全身的滑。然后,看见全身这七种特相,一次一种。
(8)接着辨识「轻」:上下弯动一只手指,感觉它的轻。练习到能够辨识全身的轻,而后如前所说看见八种特相。
(9)接着辨识全身的「热」(或暖):通常这是非常容易办到的。
(10)接着辨识「冷」:在吸气时感觉气息的冷,然后有系统地辨识全身的冷。现在,你能够辨识十种特相了。
注:以上十种特相都是直接地从接触的感觉而得知,但是最后的流动和粘结这两种特相,只能根据其他十种特相推理而得知。这是留在最后才教的一个理由。
(11)辨识「粘结」:要觉知皮、肉和腱如何结合成身体。血也是被皮肤包住的,就像在气球里的水。没有粘结,身体将会落成碎片和粒子。使身体粘住在地面的地心吸力也是粘结。要像前述那样地练习。
(12)辨识「流动」:要觉知唾液流入口中、血管里血的流动、肺中气的流动、或全身热在流动。如前述般地练习。
如果你不易辨识流动和粘结,必须再三辨识全身前述十种特相,一次一种。当熟练这些时,你将发觉到粘结的特相变得明显了。如果粘结还不明显,就再三只注意推动和硬的特相。最后,你会感觉到好象全身被绳子捆包着一样。要辨识这就是粘结的特相。如果流动的特相不明显,那就同时也注意冷、热或推动,如此你将能辨识流动。
5. 当你能够从头到脚明显辨识全身所有十二种特相时,你要再三以这相同的次序不断辨识它们。当你能这样做并对此感到满意之后,你要重排它们原先的次序,也就是硬、粗、重、软、滑、轻、流动、粘结、热、冷、支持及推动。然后,以此次序从头到脚,辨识每一种特相,一次一种。你要试着能够相当快速地辨识它们,一分钟至少三回。
6. 以这方式练习时,有些禅修者的诸界会不平衡,某些界可能变得太强烈且难以忍受。尤其是硬、热和推动会特别强。一旦发生了,要把较多的注意力放在与其相对的特性上,以这方式继续培养定力,你将发现诸界可能又平衡了。这就是为何要先教导十二种特相的理由。当诸界平衡时,就很容易得定。
7. 为了平衡诸界,相对的特性是:硬与软,粗与滑,重与轻,流动与粘结,热与冷,支持与推动。
8. 如果相对中一个过强,要多注意其相对的来平衡它。例如,当流动过强时,要多注意粘结;当支持过强时,要多注意推动。其余类推。
9. 现在,你已熟练辨识全身十二特相,并且这些特相已变得清晰,你要同时看见前六种特相为「地界」,同时看见接下来的两种特相为「水界」,接下的两种特相为「火界」,以及最后两种特相为「风界」。你要继续辨识地、水、火、风,使心平静得定。你要再三练习百次、千次乃至百万次。
10. 在这阶段,有一个好方法,就是一次遍视全身,并且继续观四界。为了使心平静而专注,你不必像前面那样把觉知力从身体的一个部位移到另一个部位,而是一次遍视全身。通常最好是从双肩后面来遍视全身。也可以从头顶向下遍视,但这可能会使某些禅修者导致紧绷及诸界的不平衡。
11. 《清净道论》的疏钞也提到以十种方法来培养专注力:有次序,不要太快,不要太慢,避开分心,超越概念,弃掉不清晰的,辨识特相,以及依据《增上心经》、《无上清凉经》及《觉支经》来练习。
(1)有次序:次序是指佛陀所教导的次序,即地、水、火、风。
(2)不要太快。
(3)不要太慢。如果辨识得太快,将看不清禅修目标的四界;如果辨识得太慢,你就不易达成禅修的目的。
(4)避开分心:要使心只保持在禅修目标的四界上,不要跑到其他目标。
(5)超越概念:不要只在心上诵:「地、水、火、风」,而要清楚觉知它们所代表的实相,即硬、粗、重、软、滑、轻、流动、粘结、热、冷、支持与推动。
(6)弃掉不清晰的:当你能够辨识所有的十二种特相,而且试着培养平静与专注时,你可暂时丢下不清晰的特相,然而如果由于诸界不平衡而产生痛或紧,那就不鼓励这么做。你要在四界的每一界里至少保留一种特相。你不能只在三界、两界或一界用功。如果十二种特相都很清晰,那就最好,不应弃掉其中任何一种。
(7)辨识特相:当你开始禅修而诸界的自相还不清晰时,你也可以注意它们的功用。当专注力变佳时,你要专注于四界中每一界的自相,即地界的硬与粗,水界的流动与粘结,火界的热与冷以及风界的支持。在这阶段,你只看到诸界,而且它们不是「人」或「我」。
(8)、(9)、(10)疏钞中推荐依据(8)增上心经,(9)无上清净经,(10)觉支经来练习。这三部经指导平衡信、精进、念、定与慧的五根以及平衡七觉支。
12. 当你继续依据四界培养专注,并开始朝向近行定时,你会见到不同种类的光。对某些禅修者,开始出现的光像烟灰色。若继续辨识灰色光里的四界,它将会变得白若棉花,而后白亮如云。在这阶段,你的全身好象一团白色体。你要继续专心辨识白色体里的四界,你将发现它变得透明,如同一块冰或玻璃。
13. 这透明的色法是五根,我们称它们为「净色」(transparent-elements)。在这五净色中的「身净色」遍布全身。在这阶段所见的身净色、眼净色、耳净色、鼻净色及舌净色是一透明块,这是因为还未破除三种「密集」(compactness)。
14. 如果你继续辨识透明块里的四界,你将发现到它发亮并放射光芒。当你能专注于这光至少持续半小时,你已到达「近行定」。以这光,试着辨识透明体里的空界,寻找里面的小空间。你将发现透明体碎成许多小粒子,称做物质的极微(kalapa)。当达到这阶段,就是「心清净」。你可以进一步分析极微,培养「见清净」。
15. 以前未修「寂止禅那」的「纯观行者」,直接练习四界分别观,近行定就是他们的休息站。在内观时疲倦了,就在近行定中休息,就像「寂止行者」在禅那中休息一样。他们从定恢复清晰活力后,再去内观。
16. 在《中部》《双考经》的注释中,用一个譬喻来说明以禅那作为一个休息站。在作战期间,有时战士感到疲倦,而敌人还很有力。这时许多箭不断飞来。这些感到疲倦的战士就要退到碉堡中,在墙后可免于敌箭。他们休息并逐渐恢复疲劳后,觉得又再强而有力,就离开碉堡再投入战场。同样地,禅那就像碉堡,是内观禅修的休息站。在内观禅修中,必须辨识许多法而要休息,因此,禅修者从休息站获得大的利益。
贰﹒如何分析极微
1. 极微分成「透明」与「非透明」两种。只含有五种「净色」之一的极微才是透明极微,其余的极微都是非透明极微。
2. 你要先练习辨识各别透明与非透明极微里的地、水、火、风四界。你可能会发现到极微生灭得非常非常迅速。在这阶段,你还没有能力分析极微,因为所见到的极微仍是具有体积的小粒子。由于你尚未破除相续密集、组合密集、功用密集等三种密集,所以仍停留在「概念」的范围,并未到达究竟实相。
3. 因为你尚未破除集合与形状的概念,仍然保留有「一小块」的概念。如果不进一步地分析诸界,反而审察这些极微的生灭来修内观,那么,你只是试着以概念来修内观而已。所以,你必须进一步分析诸界,一直到在一粒极微中看到它们,这是为了要到达究竟实相。
4. 如果由于极微很快速地生灭,你未能在一粒极微中辨识四界,那就要忽略它们的生灭,这就好象你意外遇到不想见的人,对他视若无睹一样,忽略它的生灭,只专注并注意各别极微里的四界。你能忽略其生灭是由于你的定力。
5. 如果还不成功,你应当交替地一次注意全身的地界,而后是一粒极微里的地界。然后,一次注意全身的水界,而后是一粒极微里的水界。一次注意全身的火界,而后是一粒极微里的火界。一次注意全身的风界,而后是一粒极微里的风界。如果你如此练习,你将能辨识透明与非透明极微里的四界。
6. 当你练习成功后,可逐一地辨识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与意根中诸极微的四界,辨识出六根中透明与非透明极微的四界。
7. 每一粒极微包含最少八种色法(materiality),它们是地、水、火、风、颜色、香、味和食素(nutritive-essence)。因此,已辨识六根中透明与非透明极微的四界后,你也要辨识这些极微里的颜色、香、味和食素。
8. 「颜色」出现在每一粒极微里,它是见之所缘。这个所缘是非常容易辨识的。
9. 「香」出现在每一粒极微里。你应先辨识「鼻净色」和「有分识净色」两者。为了看到这些,你要辨识鼻子里的四界,而后,你将很容易发现鼻净色。必须在鼻子里正确的极微中看到鼻净色。
10. 如果你已成功地辨识六根中透明与非透明极微里的四界,就能很容易地辨识到明亮的「有分识净色」或「意门」。它位于心脏里并依赖「心所依处」(意根)。心所依处是由称作「心十支极微」的非透明极微所组成。
11. 如此辨识「鼻净色」与「有分识净色」之后,你进而辨识所选一粒极微里的香。香是一种可由鼻识或意识认知的法。鼻识依于鼻净色而生起。意识藉由有分识净色而生起,而有分识净色本身住于「心所依色」。这是为何在你想要辨识极微里的香时,必须先辨识与这过程有关的二种净色。
12. 「味」也是每一粒极微里皆有的。在辨识「舌净色」和「有分识净色」后,辨识所选一粒极微里的味。你可以从辨识舌上唾液的味开始。与香一样,味是一种可由舌识或意识认知的对象,所以,必须辨识这二种净色。
13. 《阿毗达摩论注》说,可以只凭意识来认知一粒极微里的色、香与味。禅修不够强时,可用鼻识与舌识来协助自己学习如何以意识认知香与味。当禅修强而有力时,你就能够只凭意识认知极微的香与味。
14. 「食素」也是每一粒极微里都有的。它有四种,即由业、心、时节与食产生的食素。在任何一粒极微里,都可以发现到食素。从这食素,可看到极微可以一再增加。
15. 你已辨识极微里的八种基本色法后,要试着辨识特定极微里的其他种色法。
16. 「命根」是维持业生色法之生命的色法。在心生、时节生与食生的极微里是没有命根的,只有业生里才有命根。透明极微只是由业生起的,所以,你应先在透明极微里找命根。你要辨识透明极微,然后往里头找命根。命根色法维持自身极微中其他色法的生命,而不维持其他极微中色法的生命。
17. 辨识透明极微里的命根后,你也要试着辨识透明极微里的命根。在身体里只有三种非透明极微是有命根的。第一种是「心十支极微」,只能在心脏里找到。其余两种是「性恨十支极微」和「命根九支极微」,则可在全身找到。因此,除了心脏以外,若能在全身非透明极微里辨识到命根,你就知道它一定是性根十支极微或命根九支极微。为了分别这二种,你要能辨识「性根色法」。
18. 「性根色法」是遍布全身六根的非透明极微。辨识了透明与非透明极微里的命根后,你要在具有命根的非透明极微里寻找性根色法。若找到了性根色法,这粒极微就是「性根十支极微」,而不是命根九支极微。男性只有男根色法,而女性则只有女根色法。男根色法是使人知道「这是男人」的素质;女根色法是使人知道「这是女人」的素质。当你能够辨识性根色法时,要在全身眼、耳、鼻、舌、身与意等六根辨识它。
19. 「心色」(心所依色)是支持有分识净色(也叫做意界、意门)和意识界的色法。除了眼、耳、鼻、舌与身识之外,其他的心识都归入意识界。心所依处是意界和意识界产生之处,它具有作为意界和意识界所依靠的色法之特相。
20. 辨识心所依色时,要把心专注于「有分识净色」,然后试着辨识支持有分识净色的极微。你要能在有分识净色的下方找到这些极微。它们是「心十支极微」,属于非透明极微,它们里面的心所依色就是意界和意识界的依靠。
参﹒如何分析净色
1. 眼的器官含有几种极微,它们就好比米粉和面粉混合在一起。在眼睛里有两种净色混在一起,即眼净色和身净色。也意味着,「眼十支极微」和「身十支极微」是掺杂在一处。含有身净色的身十支极微是遍布全身六根。它们在眼睛里与眼十支极微掺杂散置、在耳朵里与「耳十支极微」掺杂散置、在鼻子里与「鼻十支极微」掺杂散置、在舌头里与「舌十支极微」掺杂散置、以及在心脏里与「心十支极微」掺杂散置。「性根十支极微」也是遍布全身六根,并且和透明极微掺杂在一起。为了辨识它们,你必须分析透明极微的色法。
(1)眼净色:眼净色对「颜色」的撞击敏感,而身净色则对「所触」的撞击敏感。对「对象」有不同的敏感,使你能够分析并且知道那一种是眼净色,以及那一种是身净色。首先,辨识眼睛里的四界,并且辨识透明极微。然后,看眼前不远处一粒极微的颜色。如果看到了颜色撞击你所选的净色,它就是眼净色,而含有那眼净色的极微就是一粒「眼十支极微」。如果那颜色并没有撞击所选的净色,它就不是眼净色,而是身净色,因为在眼睛里只有两种净色。
(2) 身净色:身净色对「所触」的撞击敏感。所触就是地界、火界与风界。要先辨识透明极微,然后看近处一粒极微的地界、火界或风界。若见到这三界之一撞击你所选的净色,它就是身净色,而含有身净色的极微就是一粒「身十支极微」。如同辨识在眼睛里的「身十支极微」一样,你同样辨识在耳、鼻、舌、身与心脏里的「身十支极微」。
(3) 耳净色:耳净色对「声」的撞击敏感。首先,辨识耳朵里的四界,并且辨识透明极微。然后听声音,如果辨识到声音撞击你所选的净色,它就是耳净色,而含有那耳净色的极微就是一粒「耳十支极微」。辨识「身十支极微」的方法与上述相同。
(4) 鼻净色:鼻净色对「香」的撞击敏感。首先,辨识鼻子里的四界,并且辨识透明极微。然后嗅附近一粒极微的气味。如果辨识到气味撞击你所选的净色,它就是鼻净色,而含有那鼻净色的极微就是一粒「鼻十支极微」。
(5) 舌净色:舌净色对「味」的撞击敏感。首先,辨识舌头里的四界,并且辨识透明极微。然后尝附近一粒极微的味道。如果辨识到味道撞击你所选的净色,它就是舌净色,而含有那舌净色的极微就是一粒「舌十支极微」。
2. 「身十支极微」和「性根十支极微」在所有六根都有,并且要依次在每一根辨识它们。
肆﹒眼门五十四色法
1. 因此,如果你分析眼里的色法,你将发现在六类极微中存在着五十四种色法 。
这六类极微是(1)眼十支极微,对光线颜色的撞击敏感,它由业产生。(2)身十支极微,对所触(地界、火界与风界)的撞击敏感,它由业产生。(3)性根十支极微,不透明,它由业产生。(4)心生八支极微,不透明,它由心产生。(5)时节生食素八支极微,不透明,它由时节产生。(6)食生食素八支极微,不透明,它由食产生。
2. 我已举例说明如何辨识这六类极微的前三类。最后三类都是包含八种色法的极微,它们唯一的差别在于它们的来源:心、时节或食。因此,我现在要举例说明如何辨识这些极微那些是由心生、那些是由时节或那些是由食生。
伍﹒如何辨识心生色法
1. 在这一生里,依靠「心所依色」生起的所有心识,都能制造「心生食素八支极微」。每一个心识都制造许多遍布全身的食素八支极微。
2. 你如果专注于「有分识净色」,将会看到许多「心所依色」所支持的心识正在制造极微。若开始时不清晰,可专注于有分识净色后,来回伸屈你的一只手指,你会看到由于心想移动手指而产生了许多极微,也会看到这些极微遍布全身的六根,包含眼根。这些是「非透明极微」,而且是心识所制造的食素八支极微。
陆﹒如何辨识时节生色法
1. 由业、心、时节或食所生极微里的火界称做「时节」(温度)。这个火界有能力再制造新的「时节生食素八支极微」,这是由时节所生的第一代。这些「时节生食素八支极微」也含有火界,也能够再制造更多的时节生食素八支极微,这是由时节所生的第二代。若这火界或时节是出现在业生极微,例如眼十支极微,它就能以上述的方法制造四或五代的时节生极微。但这只在时节到了「住」时(诸行有三时,即生时、住时与灭时)才能发生,这是色法的法则,即,它只在到了「住」时才有力量。
2. 此外尚有心生时节(火界)。当一个普通的欲界心制造出「心生食素八支极微」时,这些极微也含有时节(火界)。这时节也能制造「时节生食素八支极微」(由心生火界所制造的第一代)。这些时节生食素八支极微也含有火界,这火界能够再制造下一代的时节生食素八支极微。这个程序可以持续二或三代。
3. 在寂止禅修中,练习遍作定、近行定与安止定期间呈现的心,或内观禅修期间呈现的心,以及道心与果心都能够制造「心生极微」。这些心生极微含有火界(时节),这火界不但在体内而且在体外也能够制造许多代的「食素八支极微」。依据慧力的强弱,或依据定力的强弱,决定了这些散播至体外的极微数目的多少。
4. 只有在火界(时节)到了「住」时,这种增加与制造极微的过程才会发生。
5. 下面将提到的食生极微也含有时节(火界)。当这时节到了住时,它能够制造许多代的「时节生食素八支极微」。以这方式它能制造十至十二代的极微,并且若有特别食物的帮助,譬如天人的食素,这过程可持续一段长时间。以这方式产生的「时节生食素八支极微」也含有食素,并且在食生食素的帮助之下,它们能在体内制造许多代的「食生食素八支极微」。
柒﹒如何辨识食生色法
1﹒ 身体的四部分,即胃中物、粪、脓和尿,只由时节所产生。因此,刚吃下的食物还在胃里时,只含有时节生食素八支极微。在业生命根九支极微中,由「业生消化热力」之火界的帮助下,这些时节生食素八支极微里的食素,可制造许多代的食素八支极微。这些是食生极微,它们遍布六根。一天里所吃的食物可制造食素八支极微多达七天,天人的食物则可制造多达一个或两个月。一天里所吃的食物也可在「业生消化热力」的帮助下,在接下来的七天里支持业生极微、心生极微与时节生极微里的食素。
2. 为了辨识这些,你可在用餐的时候禅修。你可辨识到食生极微从嘴、喉、胃和肠散布到全身。先辨识在嘴、喉、胃和肠里刚吃下食物的四界,并且辨识在那里的极微。继续辨识食物中这些极微的食素,一直到在「业生消化热力」的帮助下,制造散布到全身的新极微。
3. 或者在用餐后禅修以观察这些。次第地培养起专注力之后,你可辨识胃或肠里刚吃下食物的四界。继续辨识食物中食素八支极微里的食素,一直到在「业生消化热力」的帮助下,制造散布到全身的食生食素八支极微。辨识这些极微是非透明的。然后分析它们并辨识其内的八种色法。
4. 培养专注力,而后辨识这些「食生食素八支极微」散布到身体并到达眼睛。在眼睛里,辨识这些极微里的八种色法,并且注意这些极微里的食素是食生食素。当这食生食素遇到眼十支极微里的食素时,它能帮助眼十支极微里的业生食素制造四或五代的极微。能制造多少代,则有赖于业生食素和食生食素二者的强度。又在这四或五代的极微里,有时节(火界)存在。这时节在「住」时又能制造许多代的「时节生食素八支极微」。要试着辨识这些。
5. 也要试着辨识「身十支极微」和「性根十支极微」里的食素,在食生食素的帮助下,能够制造四或五代的食生食素八支极微。这许多代新极微里的火界(时节)都能再制造更多代的时节生食素八支极微。
6. 眼睛里每一粒「心生食素八支极微」中有食素。当这心生食素在食生食素的帮助下,能制造二或三代的「食生食素八支极微」。这些极微里的火界(时节)也能制造许多代的「时节生食素八支极微」。
7. 寂止、内观、道心或果心的心,能在身内制造许多代的「心生食素八支极微」。这些极微中的火界能在体内、体外制造「时节生食素八支极微」。在这些心生极微和时节生极微里色法的颜色很亮,这就是光。
8. 如同前述在眼睛里,在每一粒由时节(火界)所生的「时节生食素八支极微」里都有食素,不管它是由业生火界、心生火界、时节生火界或食生火界所制造的。这些「时节生食素」在「食生食素」的帮助下,能再制造十至十二代的极微。
9. 又这些「食生食素八支极微」里的火界(时节)也能制造许多「时节生食素八支极微」。
10. 前面已经解释了从所吃的食物制造「食生食素八支极微」并且散布到眼睛的方法。这些极微里的食素称做「食生食素」。当先前一粒「食生食素八支极微」的食生食素,在后一粒「食生食素八支极微」里的食生食素帮助下,能制造许多代或几代新极微。这有赖于食物的品质和消化之火界的力量。这些食生食素八支极微里也有火界(时节),并且这时节能够制造许多新的时节生食素八支极微里也有火界(时节),并且能制造许多新的时节生食素八支极微。
11. 时节和食素只有在「住」时才能如前所述地制造新的极微。在制造极微时,不论是二、三、十或十二代,最后一代里的时节与食素,不能够制造新的时节生极微与食生极微。
阿姜摩诃布瓦的方法
《森林佛法》摘要
1. 「戒」是对个人身体与语言行为的「外逸」行为给予限制,而对这些行为与其结果负责的是「心」。
2. 所有的业处(禅修的主题与方法)都是为了控制心的「外逸」,不受业处控制的心,于生活中容易生起「外逸」。
3. 用来守护心的法,就称为「业处」。它们包括:(1)十遍(2)十不净(3)十随念(内含佛随念、入出息随念等)(4)四梵住(5)一想(食厌想)(6)一分别(四界分别观)(7)四无色。共有四十种业处,以适合不同根性的人。
4. 们在此将考虑一些常用且令人满意的几种方法,包括︰
(1)察身体的三十二个部分︰含头发、体毛、指甲、牙齿、皮肤等等。最初部份称作「五业处」。
(2)审察佛、法、僧。
(3)入出息念(觉知呼吸的入与出)。
5. 无论采用那一种方法,都要适合一个人的个性,每人的个性不同,规定每人只能使用一种业处,反而会成为一些人的障碍,使这些人不能获得所应获得的。
6. 当一个人发现某种禅修适合自己的个性,就要下定决心练习,先做「预习覆诵」,例如以心默念「头发」,而不是用口大声念,同时要使注意力摆在头发上。如果默念无法使心专注,就将「预习覆诵」以唱诵的方式重复,借着声音来抓住心,使心平静。一定要继续做预习覆诵,直到心平静下来才可停止。无论使用何种预习覆诵的方法,都要保持对业处的觉知。以前述的头发为例,要保持对「头发」的觉知。
7. 如果以「佛」、「法」、「僧」之一做预习覆诵,就要把对它的理解单独摆在心中。不像其他的业处,此处要覆诵「佛」(或「法」、「僧」),使它一直与心接触,保持在那儿一直到这预习覆诵「佛」的人与能知之心(觉知者)合而为一。如果一个人的个性适合用「法」或「僧」做预习覆诵,就覆诵它使与心接触,并维持在那儿一直到与心合而为一,这是与「佛」的业处用相同的方式。
8. 培养觉知呼吸的方法,是以呼吸为心的对象,重点在于觉知并正念于呼吸的入与出。觉知呼吸时,首先要专注在鼻子或上腭处呼吸的感觉;因为这是呼吸的接触处,可以用它做为集中注意的标记点。如此练到熟练时,呼吸变得愈来愈细,会渐渐了解呼吸的接触性质,一直到觉得呼吸似乎是位于胸部中心或心窝。此后,祇要将注意力集中于此处,不再去觉知鼻端或上腭,也不随着呼吸入出。
9. 注意呼吸时,也可以一边呼吸,一边默念「佛」「陀」作为预习覆诵来监督入出息,以辅助「觉知者」,并使「觉知者」对呼吸很清晰;然后,心对呼吸就愈来愈清晰。
10. 当一个人达到最细的呼吸,内心将是明亮、清凉、宁静、快乐,并且知道自心,不受任何干扰的影响。即使最后呼吸消失了,也没有焦虑,因为内心已放下负担,知道只有单独的一个心,换句话说,这就是一境性。
11. 藉由上述业处的预习覆诵,以正念控制心,一个人渐渐能够驾御心的「外逸」,宁静与快乐将生起、增长。
12. 禅修练习的真正目的是带来内心的宁静,一个人如果无法用预习的方法宁静内心,就要用诱导的方式驯服它。换句话说,要用智慧来寻找并检查出哪些事物让心执着,依智慧的善巧找一个方法来鞭策桀骜不驯的心,直到驯伏于智慧,并使心接受有关执着事物的真相,而后心不再散乱、不安,进入一个宁静的状态。这就像一只「外逸」的动物必须经由不断的调伏,才能顺乎主人的意愿。
13. 下面的譬喻可能有助于说明这方法。在一个仅有少许树木的地方,每棵树单独地生长,如果一个人要砍倒任何一棵,他可照己意,在想要的方向倒下,而后可依己意毫无困难地使用它。
14. 然而,如果他要砍丛林的树木,那儿它的树枝与其他树木及枝藤缠绕在一起,他发现不易砍倒,也不易在自己希望的方向倒下。所以伐木者必须运用智慧,小心检查有那些东西缠着树木,然后砍掉这些枝藤,最后照他想要的方向倒下并且毫无困难地使用它。
15. 我们与这两棵树木有相似的个性。有些人的环境没有很多的负担来分他们的心,他们祇要用预习覆诵「佛」、「法」或「僧」的禅修方法,心就能够宁静、安详,进入定的境界,由此作为发展智慧的基础,且很容易进步──这种方式称为「以定发展慧」。
16. 但是,另有一类人的环境有许多负担,承受较大的压力;他们的个性喜欢东想西想。如果他们使用前述的预习方法训练自己,不能让心进入定的宁静状态,因此必须小心地以智慧检查原因,要用智慧来切断造成他们分心的根本原因。
17. 当智慧对心所执着的事物经过挑剔、检视,智慧所发现的就胜过心所了知的,因而心将从此进入宁静的状态,而获得定。这类的人必须借着智慧,才能使心获得定,这种方式称为「以慧发展定」。透过智慧的运用而稳定地发展定之后,这定又会成为更高层次智慧的基础。这后面的阶段又符合于「以定发展慧」的原则。
18. 一个人若想要训练心,使其善巧,并且想知道什么东西是烦恼的背后主谋,就不可让心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