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林崇安:从《罗怙罗经》来看佛法的教学
2025-02-23 08:25

一、前言

释迦牟尼佛(以下简称释尊)度化众生固然是因材施教,但是众生的学习过程是大同小异的,因此,本文以《罗怙罗经》来说明佛法的教学。此经在《大正藏》中的《杂阿含经》的编号是第二○○经(T2,p51a),在印顺导师的《杂阿含经论会编》〈中编〉为第二三五经。今引用经文时,有所改动的词句用〔〕标出。《罗怙罗经》是释尊对罗怙罗的一个完整教导,以下按照这一经典,分成六段来说明佛法的教学过程。

二、经文说明

第一段经文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尊者〔罗怙罗〕往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白佛言:「善哉!世尊!为我说法!我闻法已,独一静处,专精思惟,不放逸住;独一静处,专精思惟,不放逸住已,如是思惟所以:族姓子剃除须发,正信非家,出家学道,修持梵行,见法自知作证: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

尔时,世尊观察〔罗怙罗〕心,〔解脱智〕未熟,未堪任受增上法,问〔罗怙罗〕言:「汝以授人五受阴未?」

〔罗怙罗〕白佛:「未也,世尊!」

佛告〔罗怙罗〕:「汝当为人演说五受阴。」

这一段经文先指出,罗怙罗尊者想要独自专心修行,练习高深的佛法(增上法),但是释尊先观察他的心智,知道他尚未成熟,因此要罗怙罗先去讲解五受阴(即,五取蕴),其目的是要他透过教学相长,彻底了解五受阴的意义。什么是五受阴呢?释尊在《杂阿含经》第五五经中曾对比丘们说:

我今当说阴及受阴。云何为阴?

若所有诸色,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若内、若外,若粗、若细,若好、若丑,若远、若近,彼一切总说色阴。随诸所有受、想、行、识,亦复如是,彼一切总说受、想、行、识阴。是名为阴。

云何为受阴?

若色是有漏,是取;若彼色过去、未来、现在,生贪欲、瞋恚、愚痴,及余种种上烦恼心法。受、想、行、识,亦复如是。是名受阴。(T2,p13b)

由此可知,释尊要弟子们了解色、受、想、行、识等五受阴(五取蕴),先要把阴(蕴)和受阴(取蕴)的意义弄明白,并且将色蕴从过去、未来、现在、内、外、粗、细、好、丑、远、近等十一个行相来分析,对受蕴、想蕴、行蕴、识蕴也同样地分析清楚,彻底了解其意义,看清五取蕴使人产生烦恼(有漏)、产生种种的贪瞋痴。弄清五取薀的内涵是学习佛法的第一步。因此,释尊要求罗怙罗把五蕴的内容先弄清楚,并为人演说。

第二段经文

尔时,〔罗怙罗〕受佛教已,于异时为人演说五受阴;说已,还诣佛所,稽首佛足,退住一面,白佛言:「世尊!我已为人说五受阴,唯愿世尊为我说法;我闻法已,独一静处,专精思惟,不放逸住,乃至自知不受后有。」

尔时,世尊复观察〔罗怙罗〕心,解脱智未熟,不堪任受增上法;问〔罗怙罗〕言:「汝为人说六入处未?」

〔罗怙罗〕白佛:「未也,世尊!」

佛告〔罗怙罗〕:「汝当为人演说六入处。」

这一段经文指出,罗怙罗尊者虽已为人演说五取蕴,但是释尊观察他的心 智尚未成熟,要他继续进一步为人讲解六入处(即,六处),其目的仍是要罗怙罗在身心上彻底了解六处的详细内容,建立起扎实的「思所成慧」。什么是六入处呢?六入处有六内入处和六外入处,释尊在《杂阿含经》第三二三经和三二四经中曾经分别对比丘们说:

有六内入处。〔云何为六?〕谓眼内入处,耳、鼻、舌、身、意内入处。(T2,p91c)

有六外入处。云何为六?谓色是外入处,声、香、味、触、法是外入处,是名六外入处。(T2,p91c)

此处释尊指出:六内入处(六内处)是眼、耳、鼻、舌、身、意,此中,眼、耳、鼻、舌、身属于「身体」,而意属于「心理」,因此,释尊是要弟子们了解自己的身和心。六外入处(六外处)是色、声、香、味、触、法,这些是六内处的对象。释尊要弟子们警觉到外面的对象对自己身心的作用,他也希望罗怙罗仔细地分析这种身心运作的过程,并且为人演说。

第三段经文

尔时,〔罗怙罗〕于异时,为人演说六入处;说六入处已,来诣佛所,稽首礼足,退住一面,白佛言:「世尊!我已为人演说六入处,唯愿世尊为我说法!我闻法已,当独一静处,专精思惟,不放逸住,乃至自知不受后有。」

尔时,世尊观察〔罗怙罗〕心,解脱智未熟,不堪任受增上法;问〔罗怙罗〕言:「汝已为人说尼陀那法未?」

〔罗怙罗〕白佛言:「未也,世尊!」

佛告〔罗怙罗〕:「汝当为人演说尼陀那法。」

这一段经文指出,罗怙罗尊者虽已为人演说六处,想进一步走入实修,但是释尊观察他的心智尚未完全成熟,要他补强对「尼陀那法」的理解。什么是尼陀那法呢?此处的尼陀那法是「缘起」(南传相应部的缘起=尼陀那)。由此可知,释尊要罗怙罗注意身心前后变化的因缘,并且将所体会到的尼陀那法为人演说。

第四段经文

尔时,〔罗怙罗〕于异时,为人广说尼陀那法已,来诣佛所,稽首礼足,退住一面,白佛言:「世尊为我说法!我闻法已,独一静处,专精思惟,不放逸住,乃至自知不受后有。」

尔时,世尊复观察〔罗怙罗〕心,解脱智未熟,广说乃至告〔罗怙罗〕言:「汝当于上所说诸法,独于一静处,专精思惟,观察其义。」

尔时,〔罗怙罗〕受佛教敕,如上所闻法、所说法,思惟称量,观察其义;作是念:此诸法,一切皆顺趣涅槃,流注涅槃,浚输涅槃。

以上经文指出,罗怙罗尊者已经为人广说五取蕴、六处、缘起法,但是释尊观察他的解脱心智还未成熟,因此要他对这些法的义理更进一步深入观察。罗怙罗尊者独处一处,经过深入的思维,终于将这些佛法的义理豁然贯通,体会到这些佛法都是引导走向涅槃的。

第五段经文

尔时,〔罗怙罗〕往诣佛所,稽首礼足,退住一面,白佛言:「世尊!我已于如上所闻法、所说法,独一静处,思惟称量,观察其义。知此诸法,皆顺趣涅槃,流注涅槃,浚输涅槃。」

尔时,世尊观察〔罗怙罗〕心,解脱智熟,堪任受增上法,告〔罗怙罗〕言:「〔罗怙罗〕!一切无常。何等法无常?谓眼无常,若色、眼识、眼触,如上无常广说。」

尔时,〔罗怙罗〕闻佛所说,欢喜随喜,礼佛而退。

这一段经文指出,罗怙罗尊者已深深体会到佛法都是引导走向涅槃的,他的解脱心智已经成熟,因此释尊教导他直接观察自己的眼、耳、鼻、舌等的无常;色、声、香、味等的无常;眼识、耳识、鼻识、舌识等的无常;眼触、耳触、鼻触、舌触等的无常。这一段的教导可以用《增壹阿含经》卷七来补充: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到时,着衣持钵,将罗云入舍卫城分卫。尔时,世尊右旋顾谓罗云:「汝今当观色为无常。」罗云对曰:「如是,世尊!色为无常。」

世尊告曰:「罗云!痛、想、行、识皆悉无常。」罗云对曰:「如是,世尊!痛、想、行、识皆为无常。」

是时,尊者罗云复作是念:此有何因缘,今方向城分卫,又在道路,何故世尊而面告诲我?今宜当还归所在,不应入城乞食。尔时,尊者罗云卽中道还到祇桓精舍,持衣钵,诣一树下,正身正意,结跏趺坐,专精一心,念色无常,念痛、想、行、识无常。(T2,p581c)

此处释尊要罗怙罗(又作罗云)深入地观察自己的身心现象:当眼睛看到色法时,在接触的剎那(即,眼触)生起了眼识,并且有感受(此处翻译作痛)的生起,要观察到受、想、行、识等都是无常;同样地,耳、鼻、舌、身、意以及相关的触、识、受等都是无常,如此层层深入观察自己的身心现象,体会到一切是无常、苦、空、非我等等,最后,就能不再执着自己的五蕴、六处,从世间解脱而不再有生老病死、忧悲恼苦了。

第六段经文

尔时,〔罗怙罗〕受佛教已,独一静处,专精思惟,不放逸住。〔思维所以〕:族姓子剃除须发,着袈裟衣,正信非家,出家学道,纯修梵行,乃至见法,自知作证: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成阿罗汉,心善解脱。

佛说此经已,〔罗怙罗〕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最后这一段经文指出,罗怙罗尊者经由专精思惟,不放逸住,终于成为阿罗汉,得到究竟的解脱,此中,如何「纯修梵行,乃至见法」?要由守护诸根、于食知量、正念正知等下手,使自己梵行清净,修出正定,进而才能以智慧善见四圣谛(见法),因此,在实修中含摄了戒学、定学、慧学等三学,为了了解上述经文的详细过程,今引用《阿毗达磨集异门足论》卷九的说明如下:

01诸如来、应、正等觉、明行圆满、善逝、世间解、无上丈夫、调御士、天人师、佛、薄伽梵,出现世间,宣说正法,开示初善、中善、后善,文义巧妙,纯一圆满,清白梵行。

02诸善男子或善女人,闻是法已,深生净信。

03生净信已,作是思惟:在家迫迮,多诸尘秽,犹如牢狱。出家宽旷,离诸喧杂,犹若虚空。染室家者,不能相续,尽其形寿,精勤修习,纯一圆满,清白梵行,是故我今应以正信,剃除须发,被服袈裟,弃舍家法,出趣非家。既思惟已,财位亲属,若少若多,悉皆弃舍。

04既弃舍已,以正信心,剃除须发,被服袈裟,远离家法,出趣非家。

05既出家已,受持净戒,精勤守护别解律仪,轨则、所行无不圆满,于微小罪深见怖畏,于诸学处能具受学。

a离害生命,弃诸刀杖;有惭有愧,具慈具悲,于诸有情,下至蚁卵,亦深怜愍,终不损害,毕竟远离害生命法。

b离不与取,能施乐施;若净施物,知量而受;于诸所有不生染着,摄受清净无罪自体,毕竟远离不与取法。

c离非梵行,常修梵行、远行、妙行,其心清洁;远离生臭淫欲秽法,毕竟远离非梵行法。

d离虚诳语,常乐实语、谛语、信语、可承受语、世无诤语,毕竟远离虚诳语法。

e离离间语,不破坏他,不闻彼语为破坏故向此而说,不闻此语为破坏故向彼而说,常乐和合已破坏者,诸和好者赞令坚固,常乐宣说和合他语、不破坏语,毕竟远离离间语法。

f离粗恶语,所发语言不粗、不矿亦不苦楚。令他嫌恨,亦令多人不爱不乐不欣不喜,障碍修习等引等持,于如是等诸粗恶语,皆能断灭。所发语言,和软顺耳、悦意可乐、圆满清美、明显易了,令他乐闻,无依无尽,令多有情可爱可乐可欣可喜,能令修习等引等持,于如是等诸美妙语,常乐发起,毕竟远离粗恶语法。

g离杂秽语,凡所发言,应时应处,称法称义,有实有真,能寂能静,有次序、有所为,应理合仪,无杂无秽,能引义利,毕竟远离杂秽语法。

h远离买卖伪秤、伪斗、伪斛函等,终不摄养象马牛驴鸡猪狗等诸傍生类,亦不摄养奴婢作使男女大小朋友亲属,终不受畜谷麦豆等,亦不受畜金银等宝。不非时食,或唯一食,非时非处终不游行,若语若默不生讥论,于衣喜足粗得蔽身,于食喜足纔除饥渴。

i凡所游住,衣钵自随,如鸟飞止,不舍嗉翼。彼由此故,成就戒蕴,密护根门,安住正念。

06由正念力防守其心,眼见诸色,耳闻诸声,鼻嗅诸香,舌尝诸味,身觉诸触,意了诸法,不取其相,不执随好,于此诸处,住根律仪,防护贪忧、恶不善法,毕竟不令随心生长。

07彼由戒蕴密护根门,观顾往来,屈申俯仰,着衣持钵,皆住正知。

08彼既成就清净戒蕴,密护根门,正念正知,随所依止,城邑聚落,于日初分,执持衣钵,守护诸根,安住正念。

09威仪庠序,修行乞食。既得食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持坐具。

10往阿练若,旷野山林,远恶有情,舍诸卧具,其处唯有非人所居,或住空闲,或在树下。

11结加趺坐,端直其身,舍异攀缘,住对面念,心恒专注,远离贪、瞋、惛沉睡眠、掉举恶作、疑惑犹豫。诸随烦恼能碍善品,令慧力羸,不证涅槃,住生死者。

12由斯离欲恶不善法,乃至得住第四静虑。

13彼由如是殊胜定心,清白无秽,离随烦恼,柔软堪能,得住无动,其心趣向,能证漏尽,智、见、明、觉,能如实知见:此是苦圣谛、此是集圣谛、此是灭圣谛、此是道圣谛。由如是知、如是见故,心解脱欲漏、有漏、无明漏;既解脱已,如实知见: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T26,p406c)

此中,第1、2、3、4段指出,从佛陀听闻正法之后,生起净信,出家学道。第5段到8段指出,出家后要守护戒律:不杀生、不偷盗、不淫、不虚诳语、不离间语、不粗恶语、不杂秽语,在行住坐卧中都能保持正念正知。第9段指出,食要如法。第10-12段指出,要独一静处,专精思惟,不放逸住,远离五盖,修出正定。第13段指出,经由正定生起智慧,体证四圣谛,灭除痛苦,得到解脱。

如何修定生慧?详细一点的过程,仍由前《增壹阿含经》卷七来补充:

尔时,世尊于舍卫城乞食已,食后在祇桓精舍而自经行,渐渐至罗云所。到已,告罗云曰:「汝当修行安般之法,修行此法,所有愁忧之想皆当除尽。汝今复当修行恶露不净想,所有贪欲尽当除灭。汝今,罗云!当修行慈心!已行慈心,所有瞋恚皆当除尽。汝今,罗云!当行悲心!已行悲心,所有害心悉当除尽。汝今,罗云!当行喜心!已行喜心,所有嫉心皆当除尽。汝今,罗云!当行护心!已行护心,所有憍慢悉当除尽。」

尔时,世尊具足与罗云说微妙法已,罗云卽从座起,礼佛足,繞三匝而去。往诣安陀园,在一树下,正身正意,结跏趺坐,无他余念,系心鼻头(注:中部62经是系念在前):出息长亦知息长,入息长亦知息长;出息短亦知息短,入息短亦知息短;出息冷亦知息冷,入息冷亦知息冷;出息暖亦知息暖,入息暖亦知息暖。尽观身体入息、出息,皆悉知之。有时有息亦复知有,有时无息亦复知无。若息从心出亦复知从心出,若息从心入亦复知从心入。

尔时,罗云作如是思惟,欲心便得解脱,无复众恶。有觉、有观,念持喜安,游于初禅。有觉、有观,内自欢喜,专其一心,无觉、无观,三昧念喜,游于二禅。无复喜念,自守觉知身乐,诸贤圣常所求护喜念,游于三禅。彼苦乐已灭,无复愁忧,无苦无乐,护念清净,游于四禅。

a彼以此三昧,心清净无尘秽,身体柔软,知所从来,忆本所作,自识宿命无数劫事。亦知一生、二生、三生、四生、五生、十生、二十生、三十生、四十生、五十生、百生、千生、万生、数十万生,成劫、败劫,无数成劫、无数败劫,亿载不可计,我曾生彼,名某姓某,食如此食,受如此苦乐,寿命长短,彼终生此,此终生彼。

b彼以此三昧,心清净无瑕秽,亦无诸结,亦知众生所起之心。

c彼复以天眼清净无暇秽,观众生类,生者、逝者,善色、恶色,善趣、恶趣,若好、若丑,所行、所造,如实知之。或有众生,身行恶,口行恶,意行恶,诽谤贤圣,行邪见,造邪见行,身坏命终,入地狱中。或复众生,身行善,口行善,意行善,不诽谤贤圣,恒行正见、造正见行,身坏命终,生善处天上。是谓天眼清净无瑕秽,观众生类:生者、逝者,善色、恶色,善趣、恶趣,若好、若丑,所行、所造,如实知之。

d复更施意,成尽漏心,彼观此苦,如实知之。复观苦集,亦知苦尽,亦知苦出要,如实知之。彼以作是观,欲漏心得解脱,有漏、无明漏心得解脱。已得解脱,便得解脱智:生死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更不复受有,如实知之。

是时,尊者罗云便成阿罗汉。(T2,p582a)

此处详述罗云修习入出息念(安般之法),依次获得四禅以及a宿命通、b他心通、c天眼通,最后以d尽漏通,灭除欲漏、有漏、无明漏而得解脱。

三、教学分析

1由上述的《罗怙罗经》可以看出释尊的善于教学,他让罗怙罗先经由听闻和思考弄通佛法的义理,而后才走入实修。因此,要经由三个层次来生起真正的智慧:闻所成慧、思所成慧、修所成慧。

2经由三慧的依次生起,一方面要靠善知识的指导,免于盲修瞎练、闭门造车;一方面要靠自己的努力,以理论和实践双管齐下,来净化自己的内心。

3经中明确地指出佛法的切入点是由自己的身心下手,五蕴和六处不外是个人的身心现象,要看清它们的实相,才能从痛苦中解脱出来。因此,佛法的修行要落实到自己的身心上,不断地观察自己当下的身心,在六内处与六外处接触的剎那,看清感受的无常,不再生起贪瞋的心理,如此不断净化内心,顺者因果的过程,自然得到最后的解脱自在。

4反之,若只花费力气在外相的典礼仪式或盲目地往外寻求庇护,而不往内观察自己的身心实相,就不能真正解决自己的问题。在学习佛法的过程中,不要好高骛远,要由理论下手厘清义理,而后走向实践,就较不易走岔;但若只沈迷于义理的争辩而不实修,则变成空谈,无法灭除自己的痛苦。

5在《罗怙罗经》中,可看出佛法的教学有三个特色:

第一、佛法的目的是使学习者达到真实而彻底的解脱,不再轮回(所作已作,不受后有)。

第二、有具体达成目的的方法:从守戒、培养正念到定慧的完成,有完整的教学。

第三、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习者要靠自己的努力去自证自知,最后都可以得到相同的结果。

四、结语

本文依据《罗怙罗经》来说明佛法的教学过程,其特点在于经由闻、思、修的三个阶段,生起真正的智慧;这种过程与一般世俗的求知步骤虽有相通之处,但在观察的对象和方法上有所不同:佛法所观察的对象是以个人的身心为主,在修的过程上,有戒、定、慧三学,如何守护诸根、培养正念正知以修定?如何由定生起智慧?这些都是佛法实修中重要的一环,为一般世法所缺。

(佛学学术研讨会─佛学与人生,2002)

End

真正的佛法不是消极避世

弘恩法师虽居住山林中,亦非贪享山林之清福,乃是勤修戒、定、慧三学以预备将来出山救世之资具耳,与世俗青年学子在学校读书为将来任事之准备者甚相似。由是可知,谓佛法为消极厌世者,实属误会。--弘一法师因此,

对治中国人通病的佛法

◎ 太 虚佛如一个大医生,能善知一切的方药,遍医一切的病症。又如一个医剂师,能采集一切的药材,配成一切的药品。佛法如一部大医书,种种的病理医方,无不载明。又如一爿大药铺,种种的药材药品无不备蓄。但医药

李炳南:当生成就之佛法

甲、要觉悟现在的环境及将来的去路一、人生逆境多那一个人能免了患病、衰老、亲眷生别死离、财物失散、怨加害?还有:贫人希望得财、无儿的希望得儿、无职业的希望得职业,但是求得到的究竟有几人?这些不如意的事,

黄念祖:未悟之前,不可妄谈佛法

近更多有双手齐执之行人,纵变为三头六臂,每臂也必须执著,爱锁情枷,名缰利锁,邪见疑根,视同拱壁,爱玩不舍。如是修行,徒自欺尔!老学长久侍上师,闻法独多,修法又勤,此皆多数师兄所未能及者,敬祈百尺竿头,

佛法的真谛

◎ 虚 云我们人生住在娑婆世界里,犹如在苦海中,因此没有一个人不想脱离苦海的。但脱离生死苦海,便须佛法。佛法的真谛,严格的说起来,是无法可说,那有言语文字形相呢?楞严经说:但有言说。都无实义。可是为接

佛法原理与做人

◎ 太 虚卅二年十二月廿七日在湖南粤汉路大礼堂讲在佛法原则上,法就是讲宇宙间存在的事物都离不了因果法则,这个法则从自然界到社会以至心知,一切都是具有的,亦名因缘所生法。例如一盆花的生长和存在,必有种子

李炳南:李炳南老居士《当生成就之佛法》

甲、要觉悟现在的环境及将来的去路一、人生逆境多那一个人能免了患病、衰老、亲眷生别死离、财物失散、怨 加害?还有:贫人希望得财、无儿的希望得儿、无职业的希望得职业,但是求得到的究竟有几人?这些不如意的事

汉明帝夜梦金人,佛法传到中国的一个胜妙缘起

汉明帝夜梦金人,是佛法正式传到中国的一个胜妙的缘起。这在《后汉书》里都有记载。汉明帝刘庄,在永平十年,就是公元64年做了一个梦,梦见一个金黄色的高大的人,项背后面有日月之光,来到他的庭院当中。这个梦很

刘素云:佛法告诉你为什么越害怕的事情就越容易发生

人的心情,许多是阴性的。例如,害怕、自卑、担心、不好意思、焦虑、无奈、烦心、紧张、慌张、怀疑、绝望、遗憾、失落、后悔、想不通、犹豫等等。害怕是促成,很容易招魔。害怕是一个非常招灾的东西,大家千万要高度

佛法可以对治人的八种通病

太虚大师编者按:我们对照前贤文章所得结论,不妨反躬自省,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必然会有受益。佛法可以对治中国人的八种通病佛如一个大医生,能善知一切的方药,遍医一切的病症。又如一个医剂师,能采集一切的药材

佛法智慧与身心健康

宽运法师据统计显示,近年随着社会节奏加快、生活及各种压力的增大,中国精神类疾病患病率有大幅上升的趋势,特别在城市中,每6个市民中就有一个患有精神疾病,其中最常见的3种疾病为心境障碍(抑郁症类)、物质使

不了解佛法的人对皈依的误区

◎ 宏 海现在有许多人因为觉得佛门是劝人向善的,所以愿意皈依三宝。但由于对佛法的不了解,所以知见上也有一些误区。比如说第一点误区:认为皈依以后就必须吃素。作为三宝弟子吃素当然是好的,既体现了佛弟子的慈

佛教故事:五百只大雁得闻佛法,死后转生天界享福

那时候佛住在波罗奈国,在旷野中为天人等四众弟子演说微妙法义。当时空中有五百只大雁,听到佛说法的殊胜梵音,心里非常欢喜,在天空中盘旋飞翔,不忍远离,很快他们又想飞到世尊那边,刚好有猎人张开罗网在狩猎,五

听闻佛法能调伏烦恼

净界法师我们看佛陀说法的功德,这个法,它透过佛陀的音声传到我们心中,有什么样的功德?功德当中有四段。第一个,调伏烦恼。这个地方有四句:总摄魔界,动魔宫殿。众魔慑怖,莫不归伏。我们学习世间法,世间也有很

佛法的最终目标是离苦得乐

佛法的最终目标是离苦得乐,这由两点可以决定:一、本师释迦牟尼佛成佛前所以出家修行的发心。经典记载释迦牟尼佛未成佛前为古印度迦毗罗卫国的太子,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也承担着未来济国安邦的重任,但是他仍然感

佛法提倡少欲知足的人生

◎ 济 群 什么是欲  欲就是人类的欲望希求,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精神上的希求;二是物质上的希求。前者属于心理欲望,后者属于生理欲望。人类的基本欲望可归纳为财、色、名、食、睡五种,生活在欲界的每个人,

看看自己学习佛法的方向对不对

大家进到寺院里来修学佛法,除了要清楚自己的方向及步骤,还要检视实践的成效,这与所谓只问耕耘,不问收获是没有冲突的。也就是我们不是去检讨有没有收获,而是检查我们的耕耘有没有出毛病?我们的重心还是放在耕耘

佛法化导

◎ 倓 虚大凡一个国家之政治法律,无微不至,那还有不逮之处?教育设备,有完全的课程,那还有不足之处?固然如是,但亦难免有想到,作不到的。就按学界教育,有体育、智育、德育。到卒业考试的题目,总不能出于三

为什么把佛法僧三者称为“宝”?

如瑞法师为什么把佛、法、僧三者称为宝呢?对此,《宝性论》以六义来回答,从而彰显了三宝的殊胜。第一是稀有义:世间的财宝,贫穷的人是没办法拥有的。而三宝,薄福之人是遇不到的。今天大家能遇到,可见都是大福报

一切佛法圆融无碍

一切的佛法,都是佛陀教给我们对治烦恼、获得快乐的方法,因为众生有不同的根基,所以在层次上有深浅之分,但实际上目标、意趣互不相违,本自圆融。大恩上师法王如意宝对我们有这样的教诫:显密本圆融,愚执自他宗,

佛法当中的真富贵

惟觉老和尚问:什么是佛法当中的真富贵?它的含义是什么?惟觉老和尚答:在战国时代有一位颜斶,是一位隐士。齐宣王为了治理好国政,到处寻访有智慧、有德行的贤士。齐宣王见到颜斶,很欣赏他,就告诉他:我看你吃的

佛法和佛教有区别吗?

◎ 大 安请问法师:佛法和佛教有区别吗?宗教都是讲究信,不可怀疑。但佛学是讲究理性,理性则是讲究独立之精神,好的吸收,坏的批判。可是佛法研究不是学佛。弟子一直在理性和感性中纠结,已经严重影响自己心性,

觉悟佛法的途径

觉悟佛法的途径◎学 诚 达摩祖师--我们禅宗的祖师、初祖,对汉传佛教影响非常大。有些庙就称为某某禅寺,禅宗五家七宗在唐代以后非常盛行。达摩祖师有一部非常有名的论,叫作《二入四行论》。二入,就是理入、

入佛法的快捷方式

◎ 倓 虚大纲领,纲领既得,乃易入手。三大钢领者,一性理,二心识,三万物。性理是体,心识与万物是用。性理者,乃天然之性理,在天谓之天理,亦谓之天性;在人间谓之理性,亦谓之理体,或谓性体;若赋之于心物,

佛法犹如旃檀片片皆香

◎ 慈 舟本人屡屡提出。说佛法犹如旃檀,片片皆香。举起一片之香,即是全体之香。曾讲过普贤行愿品,读诵普贤十大行愿品,就能往生极乐世界上品上生。所以十大行愿,就是整个旃檀。随拈一行一愿,就是片片皆香。阿

佛教、佛法、佛学

◎ 张家成佛教、佛学、佛法是人们接触佛教文化时经常碰到的几个概念,它们之间有联系也有区别。佛教一语的含义较为广泛,是指包括教主、教义、教徒组织、清规戒律、仪轨制度和情感体验等等复杂内容的综合体。佛教经

佛法与人生

佛 法 与 人 生◎ 常 惺 万法唯心,非自然性,非定命论。说明人之福祸善恶,乃由其一念心生。故谓智以止观修习心行,观照心思起伏而善巧调练,如何使此心念纯净而不趣恶,明智而不愚闇,旷达而不偏私,终于无

悟即是佛法

悟 即 是 佛 法◎ 达 摩经云:不舍智慧名愚痴。以心为空,解与不解俱是真;以心为有,解与不解俱是妄。若解时,法逐人;若不解时,人逐法。若法逐于人,则非法成法;若人逐于法,则法成非法。若人逐于法,则

佛法与美

太 虚美与佛的教训 佛陀教戒诸弟子,作不净观,观人的身命,以及万有的身命,皆为不净,使之厌离而不贪著。不净观即不美观,此即观人等自然界为不美;人等自然界既为不美,则依此自然界为质素而人造之技术的文艺等

不拿佛法作人情的来果老和尚

内地有经忏的丛林,代信众做一切的佛事。娑婆世界的众生耳根最利,以音声做佛事也是很好。所以在大陆唱念、拜忏乃至做水陆,九华山、普陀山等各大寺院都有。在内地最特殊的道场,专门为了生死,完全不接受佛事的丛林

佛法是有神论还是无神论

佛法是有神论还是无神论◎ 南怀瑾佛说无主宰,非自然,他们以为释迦牟尼佛是无神论者。其实,他们搞错了,释迦牟尼佛并没有否定神的存在,只是他把神与人视为同一生命,平等无二,神与人同一本体。他提倡人要找到

抓住佛法的核心

抓住佛法的核心  ◎ 米拉日巴尊者阐释十度六度展开,就是十度。对于这十度,米拉日巴尊者曾解释说:断除我执外,无余布施度。在断除我执以外,再没有其他的布施度,因为断了我执以后,就没有不能施舍的东西。断除

修持佛法时有二十一种徒劳

莲师说:当修持佛法时,有二十一种徒劳。佛母问:是哪些?上师说:若你不放弃伤害众生,那生起菩提心就是徒劳的。若你不持守三昧耶,那接受灌顶就是徒劳的。若学习许多法教而无法利益自心,那就是徒劳的。若做许多善

佛法就是教我们禅生活

佛法就是教我们禅生活◎ 净 慧佛法为什么要建立?佛陀为什么要出世说法?大家可能会异口同声地说:《法华经》上告诉我们,佛陀出现于世是为一大事因缘,就是要令一切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这就是佛陀要出世说法的

佛法真利益

佛法真利益◎印 光佛法真利益,唯恭敬至诚者,能得其全。其余则随其诚之大小,而各有大小益耳。若只铺张虚华,以图悦人耳目,则或又有亵渎之罪。汝欲超荐父母,实为孝心,又何须问其有功效否。此问,足见汝之信心不

佛法十疑略释

佛法十疑略释◎ 李叔同欲挽救今日之世道人心,人皆知推崇佛法。但对于佛法而起之疑问,亦复不少。故学习佛法者,必先解释此种疑问,然后乃能着手学习。以下所举十疑及解释,大半采取近人之说而叙述之,非是讲者之创

中国佛法之兴衰

中国佛法之兴衰◎ 梁启超从中国佛学史大量观察,可中分为二期:一曰输入期,两晋南北朝是也。二曰建设期,隋唐是也。实则在输入期中,早已渐图建设,在建设期中亦仍不怠于输入,此不过举其概而已。输入事业之主要者

佛法似阳光雨露

余世磊每天,我们用水要交水费,用电要交电费,上网要交网费,看电视要交收视费,消费交费,天经地义。而阳光普照大地,给大地带来光明和温暖,滋养着万物的生长;雨露洒遍大地,使河满江盈,滋润、养育着万物。正是

佛法只在心内求

佛法只在心内求◎ 虚 云现在与大众随便闲谈,开示二字,愧不敢当。因为虚云连自己都未明白,岂敢谬教他人?佛教开示,场合很多,如丛林坐香,班首轮流开示,观音七、念佛七等亦复如是。但拜忏不同打七,礼忏须五体

佛法这么好,怎么和亲朋好友分享?

在日常生活中,当我们吃到好吃的美食,或者遇到有意思的事情,总是会迫不及待地想要与人分享,很多学佛的人也是这样,觉得佛法难闻今已闻,今生得遇正法是一件因缘殊胜的事情,所以总是迫切地想要,把佛法的智慧和慈

徐恒志:怎样实践佛法

一、学佛者的苦闷从来学佛的人,常常会发生这样几种情况:第一.已认识佛法理论的精辟圆满,也常常看经研教,赞叹随喜,但只当作学术性来研究鉴赏,不肯毅然决然地用认真严肃的态度来躬行实践。有的还曲解本来是佛,

于凌波:如何使佛法生活化、家庭化

许多学佛修行的居士们,在思维上犯着一个毛病,那就是以为学佛是出世间法,生活是世间法;学佛是个人的修持,家庭是全家的生活,这些全是两回事。事实上,学佛与家庭、与生活,原是一体两面不可分割的事。因此,我们

佛法无边 信为入道之门

【经典原文】若有众生。多于淫欲。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便得离欲。若多瞋恚。常念恭教观世音菩萨。便得离瞋。若多思痴。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便得离痴。无尽意。观世音菩萨。有如是等。大威神力。多所饶益。是故众生

怎样理解佛法所说的精进?

佛法所说的精进,是在智慧指导下,所解决的是我们的不良串习。所以它是有特定内涵的,不是世间所有努力都能称为精进。简而言之,精进就是断恶行善的努力,正如四正勤所说:未生恶令不生,已生恶令断灭,未生善令生起

陈兵:佛法对科学心理学及现代文明的启迪

佛法对科学心理学及现代文明的启迪佛教心理学年久资深,内涵丰富,除了在佛教修行和心理治疗、世俗应用上具有的实用价值外,它最值得重视的用途,应该说在于对科学心理学乃至整个人类科学和人类现代文明所提供的智慧

陈兵:佛法是怎样看待风水的?

佛法是怎样看待风水的?问:能否用佛法通俗地解释风水?答:中国的风水学过去叫做堪舆学,有时候也叫做地理学。密教中专门有一门学问,翻译成汉语是就是地理学。藏传佛教在修行过程中非常重视风水。它的基本理论就认

陈兵:佛法对科学的启迪

人类学家贝尔预言:后现代社会将出现神圣的复归。这种神圣的复归自然少不了对东方古老佛教的关注,首先表现在科学研究方面。从16世纪以来对物质世界作分门别类的割裂的研究,经过几百年的蓬勃发展,从开出许多交叉

陈兵:佛法对人性中根本矛盾的解决

佛法对人性中根本矛盾的解决人性,是自古以来东西多家学说所着力探讨的一个重要问题,常被作为伦理道德和社会教化的最终依据。人性中的根本矛盾,可谓一切社会矛盾和心理冲突的根本,佛法对解决这一根本矛盾,有其独

陈兵:梦境的预示——用佛法解构梦境

在佛教中,梦与修行有颇为密切的关系。佛教从修行出发,对梦颇为重视,犹如精神分析学从治疗出发,十分重视析梦。梦提供了窥视自己阿赖耶识的窗口储藏、压抑在阿赖耶识中、在醒觉时难以觉察的烦恼,会在梦中浮现,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