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林崇安:生活中的禅修
2025-02-23 07:49

生活中的禅修

林崇安(讲于法光佛研所2000,3)

二十多年前,我从(格鲁派)欧阳无畏喇嘛学习藏传佛教的理论,实践方面是从红教(宁玛派)刘锐之上师学习,由于根器的缘故,在生活上总觉得未能得力。五年前思考有何方式突破,开始参加禅七,也接触到内观(毗婆奢那)的不同禅修方法。从葛印卡老师所学的内观方法是较静态的,觉得在生活中尚需有所加强。两年前接触到动态的内观禅法,简称为动中禅,其方式不是闭着眼睛、不是身体固定不动,而是在生活中直接训练觉知力。我一方面从理论研究,另一方面也从实践来学习,体验虽然不是很深,但从最近所办的禅修活动,从一期一期中,可以看出学员的转变,以客观方式评估效果,觉得动中禅确实可以与一般的生活结合。

一、因果的原则

禅修有一基本的原则,即任何的禅修开始的「因」若不同,后面的「果」当然不同。所训练的方式,其「因」若掌握正确,正确的「果」自然呈现。一开始,心怎么摆在所观察的对象上,必须掌握住正确的要领。传统的禅修是强调专注,切掉外面的讯号;一开始若是种下此「因」,后来的「果」一定偏向于一种安静,排斥外面的讯号。这样就如世尊时代早期外道修定的方法,只专注于一境,身心上产生一些喜悦,但「果」也只能停留在这里。只专注于一境,应用在生活上就有一距离。要前进的话,一定要有所转变,故一般的修法是到一阶段,又要改变另一种方式、方法。用前面的修法为基础,后面改变另一方法。密宗也是如此,一开始修生起次第,观想一尊佛的形相,令心专注,接下来修圆满次第,观身体的气脉等,转变另一方式来修;最后到大手印、大圆满,就舍弃心的专注,走入心的觉性本身。因不同,果不同,必须改变一下因,才能呈现另一结果。以上先介绍第一个基本的观念:因不同,果就不同。

二、专注行与觉知行的不同

第二要分辨专注式的修行(简称专注行)以及觉知式的修行(简称觉知行)的不同。专注(concentration)与觉知(awareness)不同,以走路为例子,专注行是走时内心专注一点,未觉知路旁。觉知行是心仍是开放的,可觉知旁边的状况。此二者有一共通点,都是要求没有妄念,但是觉知行可同时觉知外在状况。同样是没有妄念,但一种是专注一点,忘记旁边;一种是心是开放的,看到房子只是看到房子,但心没有妄想。

专注的譬喻:如握紧拳头,有紧张、压力,也不能握久,握紧拳头十分钟就会不舒服。以这类专注的方式禅修,禅修者容易头痛、身体不舒服,而且不能持久,久了容易有多种副作用。

觉知行的譬喻:如轻轻的握着拳,不费力,很舒服,要握多久就能握多久。

二者方式不一样,专注会使内心有压力,易出状况的是专注行,而且专注一点,多少有排斥心理,例如,在禅修时有声音传来,心就不舒服,不喜欢声音,心是处在紧的状态。而觉知行是接受声音的出现、经过、消失,心只觉知而不受其干扰。分清楚二者的不同很重要,因为一开始所修的因不同,果就会不同。

又如,在禅修训练「经行」时,来回走来走去。同样是经行,因不同,果也有不同。有一种走的很慢,每一动作皆非常慢,不知不觉即走入专注,结果变成一种专注行,身心有一种压力在;另一种虽正常地走,但很注意脚接触地面,或注意脚动作时的感受,无形中心也走入专注了。这些专注行的方法,身心容易产生变化,也容易看到光、影等禅相。觉知行则只是轻松地一直知道脚的肢体在位移,不是固定在脚的一小位置上,因而较不易产生禅相。

三、生活中的禅修与觉知行

由于生活中五根皆在起作用,因此生活中的禅修要运用开放式的觉知。「因」对的话,「果」自然会在生活中呈现出来。此一重要观念即是,禅修需与生活结合,生活即禅修,如此才能时时禅修而不间断。训练生活中的的觉知并不是很难,所谓心的觉知或「觉性」,是对自己动作的清楚觉知,此相当于密宗大手印、大圆满所说的「明体」,也相当于禅宗的「佛性」。动中禅便是强调觉性,一开始的重点是训练觉性及觉知力,使在生活中能成片、贯穿,一天一天增加觉性,这是第三个重要的观念:要使禅修与生活结合,以觉知行的训练最易达成。

四、动中禅修

接下来说明动中禅修的训练方式。如世尊所说:「行时知行,住时知住,坐时知坐,卧时知卧。」表面看是很简单,其实是很奥妙的。走时要知道正在走,停住时知道停住,坐下知道正坐下,躺时知道正在躺。这是一种很单纯的觉知,走时单纯知道正在走,过程中无妄念。一伸、一举,每一动作皆要知道,只是单纯的觉知当下的状况。

我们在动的过程中,觉性就在里面。要使禅修结合生活很简单,因为整天人们皆在活动,因此可以时时训练觉性。在禅修训练活动中,需要比较科学式的训练,开始只知身上一部位在动、在停。例如,经行时只要一直持续知道左右脚在来回走动。第一天妄念很快跑进来,不理会它,仍只知道肢体在动。持续下来,觉知的时间就渐渐加长,妄念就愈来愈少。来回的走时,眼睛仍自然的张开着。如果前面有人经过,眼睛看到而内心仍然觉知肢体的动作,但心不与外境断绝。知道外境而心仍保持觉知。

第一天妄念多,觉知少。第二天知道妄念渐少了,觉知增长了。第三天妄念更少了,觉性更强。这种开放式的觉知,在生活中慢慢用得上。重点是持续、再持续的练习,觉性能持续愈长,就是觉性强。可以自己检验一星期中觉性的增加与妄念的减少。经行时,若不知不觉想一件事想很久,表示妄念的时间长。训练久了,想到旁事就会愈来愈少、打妄想的时间愈来愈短。这是由于警觉到肢体仍在动,心很快就拉回来。觉性稳定的前进,妄念相对就愈来愈少。对待妄念的来临是:不排斥妄念,知道妄念升起,但心仍要一直摆在觉知动作上,不压制念头,也不随念头跑。禅修到第四、五天,觉性自然提高,妄念自然减少,觉性愈来愈能成片。经行时觉知脚在动,日常生活时手、脚皆在动,仍只选一部位觉知它。早上眼一张开,觉知眼皮在动,起床知道身体在动,走路知道左脚与右脚在动,刷牙知道手在动,从早到入睡一直训练觉性。使觉性与日常生活一体,从早到晚训练,如世尊所说,行、住、坐、卧都知道身体的状况。故生活即禅修,禅修即生活,这是开放式的觉性的训练。

五、处在中道

先举一例子:阿难尊者想参加五百结集,但大迦叶不允许,因为当时阿难尚非阿罗汉。阿难尊者想早点证得阿罗汉,便整晚经行,但是心有所求,经行时未能放松心情,觉性还不够强,走了整晚,又累又不能证得阿罗汉,就想休息,此时心没有期待要证得阿罗汉,正在躺下的那一剎那,处在放松而保持觉知的状态,由于心无所求,不松也不急,于此状态下就证得阿罗汉了。那一剎那,果成熟了,从初果证得阿罗汉。由于觉知的持续,果自然成熟,该来就来,不要先有期望,只要心一直觉知动作即可。正确的因是,心不要太专注于一点,才不会偏离了中道,若太懒散也偏离了中道。故禅修中的中道是心不要太紧,也不可太松散,要一直贯穿单纯的觉知,这是实践中的中道。一开始要将正确的因就摆在中道上,一直维持它,果要来就来,如同种树一样,种子要对,播种下去,一直灌溉它,成熟时果就来了。生活中的禅修,也是同样的道理,分分秒秒知道身体的动作,这就是灌溉,依据自然的法则,果该成熟就成熟。这是一种简单而合乎中道的原理,只单纯的灌溉,而不要把心弄紧,或散乱掉,果就来了。最初的觉性,未经训练就如一棵小的苗,慢慢灌溉它,就会变成一棵大树。同样,从早到晚觉知自己的动作,渐渐能成片,最后达到圆满。

六、觉性与看念头

经由觉知一个部位,进而清楚知道身体的走动、起身、坐下,觉知力更强之后,强的觉性自然会去看心的活动,即去看心中的念头。不是我要去看念头,是强的觉性去看念头。此时即禅宗的看话头,念头正要起,能觉照它。一切所有的贪、瞋、痴皆来自念头,一般人在烦恼升起的一剎那,往往不能觉知它,不知道自己正在生气,过一阵子才知道在生别人的气,这是由于觉性弱。必须有强的觉性,如光明一样,马上觉照念头。强的觉性是「明」,相对于无明、无知,「明」是强的觉性,这是训练出来的。一步一步觉性提高之后,自然会去看念头,最后才能拔除无明的根源。整个生活中的禅修过程是一直培养觉性,是在根、尘接触中训练。惑、业、苦是在根、尘接触后产生。觉性弱的人,心会被外在好吃、好看的对象所牵引而不自知。禅修的训练在于觉性。内心若有很强的觉性,在根、尘接触时,就能够看只是看,听只是听,对外境不产生排斥或被吸引。从早到晚,不断觉知肢体的动作,培养到高层次的觉性,就如储钱多了,就不必工作,觉性也如此,一直培养到最后,觉性即能一直存在着。以上指出一个重点:当觉性强时才能看念头,否则会卷入念头中。

七、喜悦与禅相

生活中的禅修是采用觉知行,知道外在的讯号,而不为讯号拉跑,其技巧是一直觉知自己的动作,培养觉知力,禅修几天后,杂念少了,当觉性成片后会产生身心轻安。一般坐着不动的静态禅修,此时极容易掉入轻安喜悦中,跳不出来。如世尊之前,有很多人修到四禅八定不能开悟,因为卷入喜悦中,生起对禅定的贪着,觉性显现不出来。觉知行则不同,喜悦同样产生,当下继续觉知肢体仍在动,故此时喜悦只是喜悦,内心一直保持觉性。以此方法能突破修行上的障碍,不管狂喜、光明、菩萨等禅相出现时,当下把这些视同路旁的景象,仍然一直觉知自己当下肢体的动作,这些禅相自然消失,禅修者内心一直清楚而稳定而不被拉跑。

八、自归依与平等心

生活中要以觉性为依靠,即佛陀所说:自己是自己的归依处,称作自归依,也就是依靠自性佛。死亡时最可依赖的也是觉性,临终时只要轻松地觉知呼吸的进与出,便是与觉性同在。故觉知行是很踏实的修行方法。众生皆有佛性,动物因为条件不足,无法训练觉性,身为人则机会难得,可以在觉知身体的动作中来培养觉性。只要持续的练习,觉性渐渐提高,喜悦自然会产生。觉知力强后,就能看清楚身体、感受、心意、念头(法),此时不会被感受及念头牵着走,也就是说,此时具有真正的平等心与平常心。觉性高时,智慧也自然会产生。

九、修行的次第

修行成圣的过程要经过五根、五力的加行道,进入见道、修道。五根的内容:第一是信,要相信佛法、相信因果,要相信佛陀的方法,要相信正确的因就会有正确的果。第二是精进,对于方法要不断的去训练,世尊说:行、住、坐、卧要能正念正知,要相信这是佛陀的教导,精进地练习能致灭苦的目标。第三是念,念就是觉知,在行、住、坐、卧中要觉知,选择一个部位的动作来觉知。人整天在动,因此可训练出无间断的觉知,能持续时即是定。这不是专注式的定,而是觉知式的定,这是正定,也是日常生活的定。觉知动作而无杂念,这是真正的三摩地,觉性是全面开展、持续的,持续时就是第四定根。定中包含前面的信、进、念,包含觉性。定中有觉性,第五慧根自然生起。信、进、念、定、慧的次第是一种自然的过程,慧是来自于根尘接触中,以强大的觉性来观察实相。此即是佛法的理论与实践。无明在那里?在根尘接触中,没有觉性而被妄念牵走。无明如何断除?在根尘接触中,以强大的觉性,看清实相。慧如何产生?在日常生活中,以具有觉性的定来观照,因缘成熟时,慧即产生。此慧是修所成慧,非闻、思慧。念与定必须平稳、持续,慧才能成熟。五根更成熟时是五力,五力更加强后,进入七觉支,进入见道位,体证身心的实相,呈现般若而成为圣者,此慧是修所成慧,是真正的般若。七觉支仍以念觉支开始,以觉性来贯穿,再来是择法觉支,观察身心的实相。精进觉支便是不断培养觉性。喜与轻安觉支,是由于觉性而自然产生的身心喜悦与轻安,现在处在强的觉性下,不会被喜悦拉着跑。觉性成片时,便是定觉支。在很强的觉性下,便有真正的平等心,这就是舍觉支,此时不粘着任何外境或现象,不被感受、念头拉着跑。例如,身体病痛时能不生气,因为有很强的觉性,习气不再产生。七觉支之后是修道位的八圣道。八圣道是中道,是生活中的一种实践。第一正见,要有正确的因果观念,正确的原因得到正确的结果。在生活中,一开始只要训练觉知即可,不要急着进入专注中。心有正确的位置之后,只要一直灌溉它。正思惟不是妄想,是在生活中的正确思考。种种日常行为要在觉性下来思考、规划。正语、正业、正命是指日常的言行要伴随着强有力的觉性。正精进是在觉性中不断的努力提升。正念是单纯地觉知自己的身心行为,觉性成片后是正定。所以佛法的训练是以觉性来贯穿整个修行的过程。

十、归结到觉性

佛法修行的核心在于觉性的培养,各宗各派不同的只是技巧,但在这儿所推荐的最简单方法是:走的时候知道在走,站着、坐着、卧着、举伸时,当下要知道身体的动作,把觉性一直贯穿并培养起来。这种方式在任何时候皆可以训练。人是动物,整天在动,利用这种自然的现象来训练觉性,可说是一种最简单、最自然的方法。这便是生活中的禅修。

End

在生活中积累福报原来可以这么简单

寂静法师依报随着正报转,如果有十朵花,那就只会吸引十只蝴蝶,如果有一千朵花,可能就会吸引一万只蝴蝶,花多蝴蝶多。同样的道理,好心和福报能够感召美好的环境。厚德才能载物,德就是功德,物就是物质,德厚了,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如何保持正念?

问: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如何保持正念?答:一、试试把左手握紧拳头,这代表紧张的身体状态。而我们的右手是张开放松的,这代表正念的能量。右手代表的正念能量可以觉察到左手的紧张,右手代表的正念能量可以包容左手

刘素云:生活中的执著怎么理解?

问:生活中的执著怎么理解?请刘老师举例,我们怎样克服?答:我不知道你怎么个执著法,比如说学历高、工资高、有职位,可能比较爱打扮,你是不是执著这名牌?你让我举例,因为我对你本人不太了解,我不知道你执著的

在日常生活中情绪起起伏伏,如何来对治它

净界法师问:师父您好!关于权法、实法的操作,弟子这边再具体问一些生活上面操作的细节。我们凡夫在日常生活中常会受到业力的刺激,可能一天下来情绪起起伏伏的,有时候会烦恼。在烦恼当中当然不是那么的清醒,可能

生活中修心的三个好习惯

贤 宗打坐打坐,是回归内心、获得宁静的一种方式,也是自我反省、培养福德的方法之一。当我们的心静下来以后,思维会变得清晰,更容易看清事物的本质。如果有一天你身边的朋友突然对你破口大骂,让你感到很受委屈,

日常生活中的四念处观

◎ 圣 严修五停心得成就便入定,然后出定而观四念处,那是次第禅观。由修定得有漏慧,再以有漏慧观四念处,由观四念处发无漏慧而出三界,证解脱果,这是相当花时间的修行方法,对于一般人而言,的确难得有此因缘修

在现实生活中怎样当好一个居士

在现实生活中,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类的文明进步以及科学技术的发达,作为一个居士,如何使自己的思想适应新的形势?如何把佛法与现实社会生活结合起来?如何使佛法闪烁出夺目的光辉,启开人们的智慧,达到利益众

生活就是修行,因为"道"就在我们生活中!

近年来,教内外的一些道士、居士开始隐居山水静地,专心于打坐静养。静坐炼养无疑是一种悟道养身的行为,加之许多宫观古迹都是开放的旅游景区,生活节奏紧张、工作压力大,闲暇时能有机会静坐,为人们提供了一个休息

在日常生活中去悟道,去感受道法自然的真谛!

近年来,教内外一些道士、居士隐居山水静地专心于打坐静养。无疑,静坐炼养是一种悟道养身的行为。许多宫观名胜古迹都是开放旅游场所,现代人生活节奏紧张,工作压力大,暇时静下心闭目打坐,为长时精神状态紧张的人

如何把太极融入到生活中

太极又可以搏击,是全世界最多人练习的运动之一。很多人受益于养生,文无第一,武无第二的观念,或多或少影响着每一个练武人。习武者要打得好、增加战斗意识,就必须有这个武无第二的自信。然而,这个观念也阻碍了新

林克智:生活中的佛教 佛教与净化人心

生活中的佛教佛教与净化人心前 言谈到佛教,人们就有这样的概念:佛教是释迦牟尼开创的、是由印度传入的外来宗教。笔者认为这样讲也可以,但当你全面认真地将佛教研究一番之后,就会觉得中、印佛教有不同之处。原来

林克智:生活中的佛教 前言

生活中的佛教前 言因为我学佛有年,故常有朋友和我谈起佛教与社会的关系问题。他们大都认为佛教创立在2500多年前,当今社会进步一日千里,现在还信这古老的宗教,好像太落后于社会,有的甚至还把信佛与迷信、落

林克智:生活中的佛教 序

生活中的佛教序与时俱进是佛教缘起论的应有之义。佛法是不变的,又是随缘的。正信正行的佛教内在地具有能适应时代变化和社会发展的属性,故佛教必然是与时俱进的。由原始佛教到大乘佛教,由印度佛教到中国佛教,由诸

林克智:生活中的佛教 佛教景观与旅游经济的发展

生活中的佛教佛教景观与旅游经济的发展当你在祖国大地上愉快地旅游时,你会看到金碧辉煌、雕梁画栋的一座座寺院,耸立于峰峦秀发的高山之巅,或隐约偶露于郁郁苍松古柏丛内,或以古朴秀美的古建筑展现在高楼栉比的闹

林克智:生活中的佛教 筹建“极乐世界苑”的设想

生活中的佛教筹建极乐世界苑的设想总则本苑是一座园林式的建筑。依山傍水,环境清幽,房舍古朴玲珑,四围花木成荫,并有亭台楼阁、小桥流水错落其间。不仅是老人休养终老的好地方,也是市民休闲的好去处。一、宗旨:

林克智:生活中的佛教 大迦叶给我们的启示

生活中的佛教大迦叶给我们的启示提要 大迦叶是佛陀十大弟子之一,为王舍城大富长者子。先与其妻共修梵行,后俱出家于山林,旋往竹林精舍归依释迦世尊,常修苦行,证阿罗汉果。据传佛曾拈花示众,付心印于他。为后世

林克智:生活中的佛教 天台忏法与社会和谐发展

生活中的佛教天台忏法与社会和谐发展天台止观向有四种三昧、二十五方便、十乘观法、十境、百法成乘等,智者大师将其概括成渐次止观、不定止观和圆顿止观三种。圆顿止观不历次第,初后不二,一尘一香,法法互具,当处

林克智:生活中的佛教 内容简介

生活中的佛教内容简介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科技一日千里地发展,社会在全速前进。为回答佛教是否能与社会的发展相协调,本集辑录作者最新研究成果,说明佛教是能与时俱时的宗教,不管社会怎么发展,它都可为社会的不

日常生活中该怎样修行

衣服,为蔽体御寒之用,但求整齐、清洁、简单、朴素,不必奢求华丽,但也不能故意穿著垢腻破烂之衣,而表示修行。因衣服不整齐,或太华丽,将为世人所讥;若穿著太垢腻破烂,亦将为人所耻。佛陀曾教弟子于穿衣时,当

如何在生活中破除四相

很多人都是知道四相的,所谓的四相就是关于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学道者若能离三心去四相,即能与菩提自性感应道交,当下与自性相会,法身自显矣!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在生活中破除四相呢?我们众生都生活在种种

女人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修菩萨道

学佛,是学会生活。因为佛法,并不在生活以外,而是在生活之中,时时处处,吃饭穿衣,行往坐卧,举目扬眉之间。许多人学佛,以为是加法,从而不断的向外驰求,想证个什么,得个什么,修个什么,结果徒劳辛苦,一无所

林崇安:《本事经》的经型及其编集的研究

《本事经》的经型及其编集的研究林崇安(《内观杂志》26,2004)一、前言释尊悟道后,首先在波罗奈城转四谛*轮,度化憍陈如等五比丘,接着度化了耶舍及其亲友,而后赴尼连禅河边度化优楼频罗迦叶、那提迦叶及

林崇安:规律与自性空

一、前言在自然界的变化中,我们发现有种种的规律,例如日月星辰的运转、潮汐的涨落、四季的变迁,甚至朝代的兴衰、经济的起伏,隐隐约约都有秩序存在着。另外,道德上的伦理律以及美学上的原理,也遵守某种规律。本

林崇安:北传阿含经论中的止与观

北传阿含经论中的止与观林崇安一般的人都生活在「外观」的世界中,眼光只看着别人,别人满我的意,就高兴;不顺我的心,就生气。结果,自己不知不觉间变成了外境的奴隶都不知道,因为自己已经「心随境转」,不断生起

林崇安:《杂阿含334经》的要义

《杂阿含334经》的要义林崇安(法光杂志,233期,2009)《杂阿含334经》中的「334」,是大正藏的编号,此经在佛光藏的编号是312经,在内观教育版的编号是233经,在印顺版的编号是455经;此

林崇安:访问林崇安教授谈学佛历程

林崇安教授简介台湾台中县人,1947年出生美国莱斯大学理学博士(1974)国立中央大学专任教授(1974-2000)曾于法光、圆光、中华佛研所授佛学课程现为法光、圆光、内观教育基金会董事专长为因明、佛

林崇安:培养内观的能力

一般的人都生活在「外观」的世界中,眼光只看着别人,别人满我的意,就高兴;不顺我的意,就生气。结果,自己不知不觉间变成了外境的奴隶都不知道,因为自己已经「心随境转」,不断生起贪爱和嗔恨,内心不再平静了。

林崇安:初善、中善与后善

在学习佛法的整个过程中,我们要掌握一个基本的原则,那就是「初善、中善、后善」。什么是初善呢?《瑜伽师地论》卷八十三说:初善者,谓听闻时,生欢喜故。这意思是说,当我们开始接触到佛陀的正法,听闻到佛法,就

林崇安:制戒十利和小小戒可舍的探讨

一、制戒十利的内容与次第佛教不同部派的律典都说到释尊制戒的「十利」,其内容大致相同,但是次第却有出入,现在将具有代表性的《摩诃僧祇律》、《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弥沙塞部和醯五分律》、《南传巴利律藏

林崇安:西藏大手印的思想

一、前言大手印在西藏佛学中占有显著的地位。西藏佛教有四大宗派:宁玛派、萨迦派、噶举派及格鲁派。这四派都有有关大手印的教导,其见解并不完全相同。对大手印的字面意义,阿逸多法自在所着的《俱生契合深导了义海

林崇安:密宗的方法--密宗修行的次第总说

密宗的方法密宗修行的次第总说〈一〉、修行的共同次第1. 思维暇满难得2. 思维死亡无常3. 思维业之因果4. 思维轮回痛苦5. 归依及发菩提心6. 忏悔及除障〈金刚萨埵除障法〉7. 积聚资粮〈献曼达〉

林崇安:《入中论》破「实质有的我」的探究

《入中论》破「实质有的我」的探究林崇安一、前言人们从小到大隐隐约约觉得有一个自立自足的「我」,尽管身体变了、观念变了,总觉得这个「我」是不变的,一方面觉得这个我不是身和心本身,一方面觉得这个我也不是离

林崇安:生活禅、动态内观与念佛

一、禅修的基本目的谈到禅修,要先了解禅修的基本目的,如此才不会走到冤枉的路上去。佛法的禅修目的只有一个:灭除自己的痛苦,并进而帮助别人灭苦。这个目的也可用「证得涅槃」、「获得心解脱、慧解脱」等词句来描

林崇安:印度部派佛教的分立与师资传承的研究

印度部派佛教的分立与师资传承的研究林崇安(1990)提要本文探讨印度部派佛教发展过程中,二律系、四圣部及十八部的形成,并配合各部的师资传承来研究。1佛灭当年的王舍城结集,由阿难先结集经藏,而后优波离结

林崇安:绳与蛇喻

绳与蛇喻林崇安,2007【例】草堆上盘着一条杂色的草绳,由于光线昏暗,最初粗粗一看误以为是一条蛇,光线明亮下,仔细观察,看清只是一条杂色的草绳。(1)自续派认为:a「草绳看成蛇」的蛇,是以心增上安立,

林崇安:《入中论》破「即蕴我」的探究

《入中论》破「即蕴我」的探究林崇安一、前言佛教内的圣犊子部有五部:犊子部、法上部、贤冑部、六城部、正量部。圣犊子部的一个重要主张是「即蕴我」。此处依据月称菩萨的《入中论》配合宗喀巴大师的《入中论善显密

林崇安:内观禅修的探讨

一、前言梵语Vipashyana,玄奘法师音译为「毗钵舍那」,意译为「观」;近年来译为「内观」,表示是往内观察自己身心的实相。本文一方面探讨北传经论中对内观禅修的看法,一方面分析今日南传佛教大师所传的

林崇安:佛教的宇宙观

一、前言佛教对宇宙现象的描述,散见于大小乘的经论中,小乘的经典有西晋法立及法炬译的《大楼炭经》、后秦佛陀耶舍及竺佛念译的《长阿含经》卷十八、隋阇那崛多等人译的《起世经》、隋达摩笈多译的《起世因本经》等

林崇安:《大般若经》中菩萨正性离生的探讨

一、前言菩萨的正性离生,是菩萨道中不落入声闻地和独觉地的关键阶段,以下依据玄奘法师所译的《大般若经》来探讨其内涵。此中先厘清正性离生的意义,以及菩萨的正性离生在菩萨道中的阶位,并探讨如何入菩萨正性离生

林崇安:生活与禅修

一、前言禅修分为动态内观及静态内观。所谓内观,「内」为往内,「观」为观察自己。广义而言,所有禅修均为内观的修行功夫,差别仅在于方法不同而已。禅修并非不着边际的,它是非常具体的,而且可以应用于生活,并与

林崇安:正法与三十七菩提分法的实践

正法与菩提分法的实践林崇安(1998)佛法是佛陀所发现的正法,是适用到所有众生的一个普遍的法则,是引导众生脱离生死苦海的方法。今日要想复兴正法,一方面要了解什么是正法、什么是三十七菩提分法,一方面要知

林崇安:生活中的禅修

生活中的禅修林崇安(讲于法光佛研所2000,3)二十多年前,我从(格鲁派)欧阳无畏喇嘛学习藏传佛教的理论,实践方面是从红教(宁玛派)刘锐之上师学习,由于根器的缘故,在生活上总觉得未能得力。五年前思考有

林崇安:《坛经》的心性与佛性略探

《坛经》的心性与佛性略探──兼论性觉与性寂林崇安(2004)一、前言现存的《六祖坛经》有多种版本,以敦煌本为最古,今以此本所提及的「佛性」作考察的主要范围,并以曹溪本作为补充说明之用。敦煌本《六祖坛经

林崇安:禅修对现代生活的适应

一、前言今日社会的不安,种种问题的产生,是一个复杂的缘起现象,有前后的因果关系、有相互的利害冲突。但社会毕竟是由个人所组成的,因此,佛陀指出一切痛苦的根源其实是来自个人的贪、瞋、痴。将贪瞋痴再追究下去

林崇安:佛教心理学的实践面

一、前言佛陀的出世,在于引导众生脱离生死苦海。众生之所以沉沦苦海,是由于内心被无明烦恼所笼罩。如何区分这些烦恼的类别和性质,以及如何从无明烦恼中解脱出来,便是佛教心理学的重点所在。佛陀教导弟子们修习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