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林崇安:释尊的禅修过程
2025-02-23 08:09

释尊的禅修过程

林崇安(2001)

一、前言

在今日繁忙的时代,为了安详地面对起伏的人生,就要使生活与禅修结合在一起。佛法中的禅修方法,是释尊亲身体验后所传出,今日的学佛者想正确地禅修,就要先清楚地知道当年释尊的禅修过程及其教导,如此才不会盲修瞎炼。本文将先分析释尊的禅修过程,而后略述他对弟子们有关禅修的教导。关于释尊的一生,散见于南北传的经藏与律藏中。释尊约生于西元前五六五年,是当时北印度迦毗罗城净饭王的儿子,名为悉达多。十九岁娶妻耶输陀罗。二十九岁生子罗怙罗,同年出家,寻找灭苦之道。三十五岁成佛(约西元前五三一年),八十岁时入灭。上述依据《众圣点记》的记年,以下主要依据北传的《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破僧事》以及南传《中部》的《萨遮迦大经》中的记载,仔细探讨释尊的禅修过程。

二、寻找涅槃

释尊寻找灭苦之道,先尝试当时印度的各种方法,最后自己才发现正确的中道之路,今分述如下。

方式A:追逐世间欲乐

1.追逐感官的今生享受

释尊在家时,以太子的身份享受宫内种种五欲之乐,但是老病死之苦仍然逃避不了,所以悉达多太子知道自己必须出家,脱离现世感官之享乐。

2.以苦行追求来生的享受

依据《破僧事》的记载,悉达多菩萨一出家后,就接触到追求「来生快乐」的苦行,他也跟着修行,并且加倍用功:

菩萨即往耆阇崛山傍仙人林下。既到彼已,随彼仙众行住坐卧。见彼苦行,常翘一足至一更休,菩萨亦翘一足至二更方休。见彼苦行,五热炙身至一更休,菩萨亦五热炙身至二更方休。如是苦行皆倍于彼。仙人见已共相议曰:此是大持行沙门。犹此缘故,名大沙门。

尔时菩萨问诸仙曰:诸大仙等,如是苦行欲有何愿?

一仙报曰:我等愿得帝释天王;更一仙曰:我等愿得大梵天王。一仙又曰:我等愿得欲界魔王。

菩萨尔时闻是语已,便自思念:此等仙人,天上人间轮回不绝。此是邪道,非清净道。

菩萨既见仙人行垢秽道,即便弃之。

释尊知道追逐来生的人天欲乐,犹如火上加油,不能灭苦,因为疲于奔命,只是不断轮回受苦而已。

方式B:深入禅定,追求平静

释尊接着寻师,找到了歌罗罗仙和水獭仙二位老师,深入禅定,《破僧事》上说:

(1)诣歌罗罗仙所。既至彼已,合掌恭敬相对而坐,问彼仙曰:汝师是谁?我欲共学梵行。

彼仙报曰:仁者乔答摩!我无尊者,汝欲学者,随意无碍。

菩萨问曰:大仙得何法果?

仙人报曰:仁者乔答摩!我得无想定。

菩萨闻此私作是念:罗罗信心我亦信心。罗罗精进、有念、有善、有智,我亦有之;罗罗仙人见得如许多法乃至无想定,如是之法我岂不得?

尔时菩萨默然而去,念彼诸法,未得欲得,未证欲证,未见欲见。菩萨尔时独处闲林,专念此道,勤加精进。作是事已,不久之间,便得证见此法。

此罗罗仙,即是菩萨第一教授阿遮利耶。彼罗罗仙以菩萨智慧故,欢喜供养,亲好而住。

菩萨尔时作如是念:今此道法者,非智慧、非证见,不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道,是垢秽道故。菩萨知已告罗罗曰:仁者好住,我今辞去。

(2)菩萨尔时游行山林,见水獭端正仙子。旧云郁头蓝者此误也。即往亲近恭敬问讯,告彼仙曰:汝师是谁?我共修学。

彼仙报曰:我无尊者,汝欲修学,随意无碍。

菩萨问曰:汝得何道?

彼仙报曰:仁者乔答摩!我得乃至非非想定。

菩萨闻此私作是念:此水獭仙有信心,我亦有之。有精进、有念、有善、有智,我亦有之。彼得如是法,乃至非非想定,我岂不得?

默然而去,念彼诸法,未得欲得,未见欲见,未证欲证。即往闲林,专修此道,勤加精进,不久之间,乃至证非想非非想定。

菩萨尔时作如是念:如此之道,非智慧、非正见,不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果,是垢秽道,白彼仙曰:汝今好住,我辞而去。

此是菩萨第二阿遮利耶。

此中释尊所修的禅定,依据南传《中部》的《圣求经》、《萨遮迦大经》以及藏文《破僧事》的记载,从(1)罗罗仙学到「无所有处」,而不是「无想定」。由于无所有处定以及(2)水獭仙子的非想非非想定,只能够压住欲贪,仍贪着禅定之乐,心未放松,不能灭苦,因此,释尊知道自己还要继续寻找灭苦之道。

方式C:极端苦行

释尊接着去修极端的苦行,第一类是猛烈的控制呼吸法,《破僧事》中说:

1菩萨作是念已,便于树下端身而坐,以舌拄腭两齿相合,善调气息摄住其心,令心摧伏压捺考责,于诸毛孔皆悉流汗,犹如猛士搦一弱人,拉折压捺复恼彼情,其人当即遍体流汗。菩萨伏其身心亦复如是。因此转加精进,曾不暂舍,得轻安身获无障碍,调直其心无有疑惑。菩萨如是作极苦苦、不乐苦,虽受众苦,其心犹自不能安于正定。

2尔时菩萨复作是念:我今不如闭塞诸根,不令放逸,使不喘动,寂然而住。于是先摄其气不令出入,由气不出故,气上冲顶,菩萨因遂顶痛,犹如力士以诸铁嘴斫弱人顶。菩萨尔时,转加精进不起退心。由是得轻安身,随顺所修其心专定,无有疑惑。如是种种自强考责忍受极苦苦及不乐苦,于其心中曾不暂舍,而犹不得入于正定,何以故?由从多生所熏习故。

3菩萨复作是念:我今应当转加勤固,闭塞诸根令气内拥,入于禅定。作是念已,便闭其气不令喘息,其气复从顶下冲于耳根,气满无耳,犹如积气聚橐袋口,受如是种种诸苦,乃至不能得入于正定,何以故?由久远时所熏习故。

4菩萨复作是念:我当倍加精进,内摄其气令其胀满而入禅定,闭其口鼻,令气悉断,气既不出,却下入腹五藏皆满,其腹便胀如满橐袋,复加功用轻安其身,随顺所修其心专定,无有疑惑。菩萨如是受种种苦受,其心犹不入于正定,由从多时染熏习故。

5菩萨复作是念:我今倍加入胀满定。入此定已拥闭其气,其气覆上冲顶,其顶结痛,犹如力士以其绳索勒缚系羸弱人,头顶悉皆胀满。菩萨受如是等最极苦已,乃至不能得于正定,何以故?由多时熏习故。

6菩萨复作是念:我今应当倍加功用入胀满定。入其定已其气满胀,其腹结痛,如屠牛人以其利刀刺于牛腹。菩萨受如是苦受,乃至不能获于正定,何以故?由多时染熏习故。

7菩萨复作是念:我今应当倍加精进入胀满定。既入定已闭塞口鼻,其气胀满周遍身体,其身盛热,犹二力士执羸弱人内于猛火。菩萨如是受种种苦受,乃至不得入于正定。

以上透过七种不同控制呼吸的方法,虽然能够得到某种身轻安,内心专注,但是不能获得「正定」,接着,释尊采用第二类极端的苦行,也就是断诸食饮的方法,《破僧事》中说:

1菩萨复作是念:我今不如断诸食饮。遂取小豆、大豆及牵牛子煮汁少吃。于是菩萨,身体肢节皆悉萎瘦无肉,如八十岁女人,肢节枯憔,菩萨羸瘦亦复如是。

2尔时菩萨,由少食故,头顶疼枯又复酸肿,如未熟蓏子擿去其蔓,见日萎憔。菩萨头顶亦复如是。菩萨于是,转加精进得轻安身,随所念修,受种种苦受,乃至心不能获入于正定。

3菩萨尔时,以少食故,眼睛却入,犹如被人挑去,如井中见星。菩萨眼睛亦复如是。菩萨于是复倍精进,受诸苦受,乃至不获入于正定,何以故?由从多时所熏习故。

4菩萨以少食故,两胁皮骨枯虚高下,犹三百年草屋。菩萨两胁亦复如是。菩萨尔时,转倍勤念,受诸苦受,乃至心不能获入于正定,由从多时所熏习故。

5菩萨以少食故,脊骨羸屈,犹如箜篌,欲起则伏,欲坐仰倒,欲端腰立,上下不随,菩萨困顿乃至于是,以手摩身诸毛随落。

菩萨复作是念:今我所行非正智、非正见,不能至无上菩提。

6自作是念:我今应当日食一麻。虽食一麻,常为饥火之所烧逼,其身肢节转更羸瘦,为饥火不息。复日食一粳米,饥火不息。复日食一拘罗,犹还羸瘦。日食一荜豆,犹还枯憔。复日食一甘豆,犹尚枯瘦。日食一大豆,犹复困憔。

7菩萨尔时所食一麻一米,乃自念言:今为此法,非正智、非正见,不能得于无上之道,我当别修苦行食诸秽食。复作是念:食何秽食?应取新生犊子未吃草者之所粪尿。作是念已,便取而食。虽食此物,仍令食力消尽,然后复食。

尔时菩萨复作是念:诸有欲舍苦故,勤修诸行,我所受苦无人超过,此非正道、非正智、非正见,非能至于无上等觉。

以减食的方式,虽然也可以得到轻安的感觉,但是过度的折磨身体,心未放松,也不能得到正定,不能灭苦。

经过极端的苦行后,释尊心中自生三个未曾听过的譬喻,《破僧事》中说:

菩萨于是时中,不曾听闻,心中自生三种譬喻辩才。所言三者:

一者、湿木有润,从水而出,火钻亦湿。有人远来求火,以湿火钻,钻彼湿木,欲使生火。火无出法。若有沙门婆罗门,身虽离欲,心犹爱染,耽欲耽爱、着欲处欲、悦欲伴欲,有如是等常在心中。彼诸人等,纵苦其身,受诸极苦,忍诸酸毒,受如此受,非正智、非正见,不能得于无上正道。

二者、湿木有润,在于水边。有人远来求火,以干火钻,钻其润木,虽欲得火,火无然法。如是沙门婆罗门,身虽离欲,心犹爱染,于诸欲中,耽欲爱欲、着欲处欲、悦欲伴欲,有如是过,常在身心,纵苦其身,受于极苦,忍诸酸毒,受如此受,非正智、非正见,不能至于无上正道。

三者、朽烂之木,无有津润,在于湿岸。有人求火,虽以火钻钻之,火无然法。如是沙门婆罗门,身虽离欲,心犹爱染,受于苦受,非正智、非正见,不能得于无上正道。

此处,释尊心中所生起的三个譬喻是:(1)湿木湿钻,(2)湿木干钻,(3)朽木钻子,都不能生火,这是由于身虽离欲,心犹爱染,再多的苦行也生不起智慧之火。

在《萨遮迦大经》中,这三个譬喻是:(1)水中湿木,(2)地上湿木,(3)地上干木,分别以好钻钻之,只有第三个状况才能生火,这表示身要离欲(处在地上),心也要离欲(干木),如此,不需极端的苦行就可以生起智慧之火。为了生火,首先要将湿木离水(减少感官刺激),而后使湿木变干(减少内心的贪欲),再用钻子钻木(培养出正定),就能生起智慧之火。至于极端的苦行,犹如将身体变成朽木,永远生不起智慧之火,这是释尊所悟出的道理。想通了这一点,释尊便放弃苦行,改走中道之行。

依据《萨遮迦大经》中的记载,释尊悟出三喻后,就放弃苦行了,而《破僧事》在三喻后仍有一段减食的苦行,显然这是错简,应当移前。

方式D:中道之行

最后,释尊找到了走向无上正等菩提的方向,放弃苦行,《破僧事》中说:

菩萨复作是念:何为正道正智正见,得至无上正等菩提?又作是念:我自忆知,住父释迦净饭宫内,捡校田里,赡部树下而坐,舍诸不善,离欲恶法,寻伺之中,生诸寂静,得安乐喜,便获初禅。此应是道预流之行,是正智正见正等觉。我今不能善修成就,何以故?为我羸弱。然我应为随意喘息,广吃诸食,饭豆酥等,以油摩体,温汤澡浴。是时菩萨作是念已,便开诸根,随情喘息,饮食诸味,而不禁制,涂拭沐浴,纵意而为。

此时释尊已经体会到修行不要落入欲乐与苦行二种极端,身心要放松并处在中道,培养正念正知(觉性),得到正定,以智慧看清内心痛苦的来源,才能灭除痛苦。释尊回想起小时候曾在树下轻松地进入初禅的经验,当时的身心状况都很良好,这种定才是正定。想要得到正定,身体状况必须良好,因此,释尊恢复正常的饮食。由定生慧之道是以良好的身心状况证得禅那,压伏欲贪,进而拔除色贪、无色贪,就可以脱离轮回的束缚。由此可知,使身体处在良好的状况,得到具有喜乐之「正定」,是觉悟之道所必需的。这是释尊一个非常重要的禅修体验。在《中部》的《苦蕴小经》中,释尊也指出:要获得欲不善法以外之喜乐,才能从「欲贪之涡」中脱出。

三、证悟的过程

A日落前降魔

依据南传经典的看法,释尊是在日落前降魔(象征着压伏自己内心的贪爱与瞋恚),《破僧事》中也说:

即诣菩提树下,欲敷草坐,草自右旋。菩萨见此相已,复自念云:我于今日证觉无疑。即升金刚座,结跏趺坐,犹如龙王,端严殊胜,其心专定,口作是言:我今于此不得尽诸漏者,不起此座。

魔王常法,有二种幢。一为喜幢,二为忧幢。其忧幢忽动。魔王便作是念:今者忧幢忽动,决有损害之事,便谛观察,乃见菩萨坐金刚座上。复作是念:此净饭子坐金刚座,乃至未侵我境已来,我先为其作诸障碍。是时菩萨,有三种罪不善寻思生:一者爱欲寻,二者杀害寻,三者毁损寻。于耶输陀罗乔比迦弥迦遮所,生爱欲寻。于提婆达多所,生杀害寻。于随从提婆达多诸释种等,生毁损寻。生此寻已,便觉察曰:我今何故?生此三种罪不善寻。又便观察,知是魔王来此恼我,令我散乱。尔时菩萨即生三种善寻:一者出离寻,二者不杀害寻,三者不毁损寻。

时彼魔王先有三女,姿容妖艳,至菩萨前,作诸谄曲,拟生惑乱。菩萨见已,化此三女皆成老母。即便还去。时魔兵众,即发诸刃同击菩萨。菩萨尔时入大慈三摩地。时魔兵刃,皆变成青黄赤白杂色莲花,落菩萨左右前后。彼时魔王,复腾空中雨诸尘土。而此尘土,变成沈檀抹香及作诸花,堕菩萨上。

释尊在日落前,发觉自己生起爱欲寻、杀害寻、毁损寻,立刻生起相反的三种善寻:出离寻、不杀害寻、不毁损寻。在《中部》的《双想经》中,释尊在未成正觉之前,便是以善寻代替不善寻,其后才能进入四禅。在进入初禅之前所出现的魔王和魔女,不外代表内心的贪瞋习性,在禅修的未至定阶段,常会以「禅相」的形式出现。释尊最后的降魔是以慈心化解了瞋心。

B证得宿命通

依据《破僧事》的记载,释尊初夜(18:00-21:00)进入四禅,证得宿命通(又称宿住明),看清生命的延续不断:

菩萨尔时住优楼频螺聚落,于尼连禅河菩提树下坐,于妙觉分法中,常不断绝修习加行而住。于初夜分中,神境智见证通成就。所谓一中变为无量,无量中变为一,或隐或见墙壁及山,得无罣碍如虚空中,出没大地如游于水,地相如故,或趺坐虚空如居大地,或游腾虚空如鸟飞翥,日月有大威德,或复举手而扪摩之,乃至来往梵天,身皆自在。

尔时魔王复作是念:诸禅定中唯声能为障碍,我应作声。即与三万六千拘胝魔鬼神等,遥吼大声。菩萨为此声故,为十二逾膳那迦覃婆树林,由此林故,不闻彼声。菩萨复作是念:我应修天耳智证通心,天及人声皆悉得闻。菩萨超过人耳以净天耳,人非人声,若近若远无不晓了。

菩萨念云:魔王三万六千拘胝眷属中,彼谁于我起于恶心?我何得知?菩萨复念:我如何证他心智?即于夜中便得证悟。如于有情所发寻伺,心及心心所,欲不欲心,瞋不瞋心,痴不痴心,广不广心,息心摄心,骄慢不骄慢心,寂静不寂静心,定心不定心,散心不散心,如实了知。

既知是已,复更念云:此魔军中从昔已来,谁是父亲、谁是母亲、谁是怨害、谁为亲友,如何得知?复更念云:我今应修宿命智方得了悟。于夜分中,精勤存念,修宿命智,便得晓了:从昔已来种种诸事,所谓一生二生、三四五生、十生二十生、百生千生,乃至无量百千万生,一劫生、二劫生,成劫生、坏劫生,乃至无数劫生,应念了知彼人姓某、名某,及已所生之处族姓种类,及有食啖苦乐等事,皆悉了悟。如是长命、如是久住,寿命长短,彼灭此生,所有相貌、方处种种无量杂类,靡不尽知。

此处释尊的禅修过程是依次生起(1)神境智证通、(2)天耳智证通、(3)他心智证通、(4)宿住智证通(宿命通、宿住明)。以宿住明晓了魔军多生的生死,但是依据《萨遮迦大经》的看法,则是释尊晓了自己本身多生的生死。这是释尊于初夜获得的第一明(宿住明)。

C证得天眼通

依据《破僧事》的记载,释尊于中夜(21:00-0300)获得(5)死生智证通,此即天眼通,也就是死生明,以天眼通看清善恶因果的业力原理:

菩萨作念,念此魔军:谁堕恶趣,谁堕善趣,如何得知?复作是念:应以生灭智通方知是事。菩萨于中夜分修生灭智通,便得天眼清净,超越人间,以此天眼见诸众生,死者生者,端正者丑陋者,富贵者下劣者,往善道者,往恶道者,作善业者,作恶业者,决定明了。复知一一众生身口意业作诸恶事,诽谤圣者,或深着邪见,或作耶见业,由斯业故,从此没后堕恶趣中,或见众生,于身口意作诸善业,恭敬贤圣行正见,由此业故,从此没后生善趣中,皆悉明了。

此处释尊以天眼通(死生明)晓了魔军多生的善恶因果,但是依据

《萨遮迦大经》的看法,则是释尊晓了自己多生的善恶因果。这是释尊于中夜获得的第二明(死生明)。

D证得漏尽通

依据《破僧事》的记载,释尊后夜(03:00-06:00)证得(6)漏尽通(又称漏尽明),观察十二缘起,遍知四圣谛,看清身心的实相,因而完全灭苦而成佛:

菩萨复作是念:一切有情,由彼欲漏、有漏、无明漏,轮转苦海如何得免?复更念云:唯证无漏智通能断此事。菩萨尔时为是义故,菩提树下于夜分中,常以相应修习成熟,专心于觉分法中而住,发心为证无漏智通。即于苦谛如实了知,集灭道谛亦复如是,证斯道已。于欲漏、有漏、无明漏,心得解脱。既得解脱,证诸漏尽智,我生已尽,梵行已立,应作已作,不受后有,即证菩提。

此处释尊以漏尽通遍知四圣谛,灭除了欲漏、有漏、无明漏而成佛,这是释尊于后夜获得的第三明(漏尽明)。《萨遮迦大经》、《马邑大经》与《双想经》的说法与此相同。以上是释尊本身以四禅获得六神通与三明的禅修体验。

四、开示禅修的次第

经由释尊本身的禅修体验,他知道达到灭苦的有效过程以及禅修的次第,因此,他开示出两种典型的禅修次第,指导弟子们分别证得俱解脱阿罗汉和慧解脱阿罗汉的果位:

(一)培养正念正知,守护六根,得到「四禅」,生起三明及智慧,成为俱解脱阿罗汉,例如,释尊在《长阿含经》中对阿摩昼的开示(T1,p85c)以及在《增一阿含经》中对罗云的开示(T2,p582a)属此。此中释尊指出达到「俱解脱」的禅修次第:要先成就圣戒,守护诸根,食知止足,初夜后夜精勤觉悟,常念一心,无有错乱。依据南传的《阿摩昼经》和《沙门果经》,其次第是(1)戒具足,(2)守护诸根,(3)正念正智(正念正知),(4)满足衣食。在正念正知下,进而灭除五盖,依次得到初禅、二禅、三禅、四禅,接着得到六通及三明,灭除无明,得到解脱。同样的经文也出现在《长阿含经》以及《长部》的《种德经》、《究罗檀头经》、《坚固经》、《裸形梵志经》、《三明经》、《沙门果经》、《布咤婆楼经》、《露遮经》等等。在南传《中部》的《怖骇经》、《双想经》、《象迹喻小经》、《萨遮迦大经》、《爱尽大经》、《马邑大经》等等经文,也相同。这种禅修的次第与佛陀在菩提树下证悟的过程相同。此处所修的正定,以四禅为主,是其特点。

(二)培养正念正知,守护六根,得到「未至定」,生起智慧,证得慧解脱阿罗汉。释尊在《中阿含经》的《念经》中告诉比丘们说:

若比丘不多忘、有正智,便习正念正智。若有正念正智,便习护诸根、护戒、不悔、欢悦、喜、止、乐、定、见如实知如真、厌、无欲、解脱。若有解脱便习涅槃。(T1,p485c)

此处释尊要禅修者先好好地培养正念正智,由此守护诸根、护持戒律,得到不悔、欢悦、喜、止(止,依巴利文是轻安)、乐,进而获得「正定」,由此生起智慧,看清身心如实的样子(证得初果),进一步对身心世界厌离,灭除上界贪,最后得到完全的解脱(证得四果)。在整个禅修过程中,必须在行住坐卧中先好好地培养正念正智,这是释尊所强调的。相同的经文也出现在《中阿含经》的《惭愧经》、《本际经》、《食经》、《尽经》等等。此中所修的正定,只要达到初禅之前的「未至定」即可。这种定也是「正定」。至于经中所说的「欢悦、喜、止、乐」,是达到未至定的身心喜乐现象。这种修行的方式,佛使比丘称之为「自然式的内观法」。这个过程,可以由《集异门足论》引用释尊所说的「五解脱处」来说明:

五解脱处者,云何为五?具寿当知!若诸苾刍、苾刍尼等,(1)或有大师为说法要,或有随一尊重有智同梵行者为说法要。(2)虽无大师或余随一尊重有智同梵行者,为说法要,而能以大音声读诵随曾所闻究竟法要。(3)虽无大师或余随一尊重有智同梵行者,为说法要,亦不以大音声读诵随曾所闻究竟法要,而能为他广说开示随曾所闻究竟法要。(4)虽无大师或余随一尊重有智同梵行者,为说法要,亦不以大音声读诵随曾所闻究竟法要,亦不为他广说开示随曾所闻究竟法要,而能独处寂静,思惟、筹量、观察随曾所闻究竟法要所有义趣。(5)虽无大师或余随一尊重有智同梵行者,为说法要,亦不以大音声读诵随曾所闻究竟法要,亦不为他广说开示随曾所闻究竟法要,亦不独处寂静,思惟、筹量、观察随曾所闻究竟法要所有义趣,而能善取随一定相,于彼定相能善思惟,又善了知,复善通达。

由正了知a若法b若义,c便发起欣,d欣故心喜,e生喜故身轻安,f身轻安故受乐,g受乐故心定,h心定故如实知见,i如实知见故生厌,j厌故能离,k离故得解脱。(T26, p424a)

此论接着解说如下:

a彼于此法等了、近了、明了、通达品类差别,获得无二无退转智,故名:能正了知若法。。

b彼于此义,等了、近了、明了、通达品类差别,获得无二无退转智,是名:能正了知若义。

c由正了知若法若义,便发起欣者,最初所发喜名为欣,

d欣故生喜者,谓上品欣转名为喜,

e心喜故身轻安者,谓彼从欣生心喜故,于现法中,身重性断、心重性断,身有堪能、心有堪能,身细滑、心细滑,身轻软、心轻软,身离盖、心离盖,身无懒惰、心无懒惰,身无疲倦、心无疲倦,由斯故说:心喜故身轻安。

f身轻安故受乐者,谓由身有堪能、心有堪能,广说乃至身无疲倦、心无疲惓故,身便有乐、心受妙喜,由斯故说:身轻安故受乐。

g受乐故心定者,谓受乐故远离劳倦,无劳倦法平等行故,心住、等住、近住、一趣,得三摩地,由斯故说:受乐故心定。

h心定故如实知见者,谓彼若时心住、等住,无二无转,尔时,于苦如实知见苦,于集、灭、道如实知见集、灭、道,由斯故说:心定故如实知见。

i如实知见故生厌者,谓彼若时于苦如实知见苦,于集、灭、道如实知见集、灭、道,尔时,于五取蕴便生厌毁、违逆而住,

j厌故能离者,谓彼若时于五取蕴能生厌毁、违逆而住,尔时,便于贪瞋痴三不善根,能损、能薄,令渐缺减,

k离故得解脱者,谓彼若时能损、能薄、能渐缺减三不善根,尔时,便于贪瞋痴等心得解脱。(T26, p425b)

此处依次解释了:a法,b义,c欣,d喜,e身轻安,f受乐,g定,h如实知见,i厌,j离,k解脱的具体意义。此中所修的定,只要达到初禅之前的「未至定」即可,此定是经历了心住、等住、近住、一趣而得,证得初果后,如果不往上修深定而直证四果,即成慧解脱阿罗汉(尚有定障未除)。如果证初果后,进而修四禅等深定,去除定障而证四果者,即成俱解脱阿罗汉。

五、结语

人人皆可灭除心中的无明,皆可得到内心的自在与解脱,而成为觉悟者。只要顺着大自然的真理,将「苦的原因」找到并灭除掉,那么「苦」就灭除了。今日要想灭苦,就要遵循释尊所指示的禅修方式,要将正念正知落实在生活中,将生活及禅修结合在一起。学佛者应当时时检查自己的禅修是否走在释尊亲身体验后所指引出的禅修正确方向,是否掌握「正定」,是否并走在灭苦的道上。

(发表于第四届中华国际佛学会议,2001,今略修改,下附禅修问答)

【禅修问答】

1问:什么是禅修?

答:「禅修」这一术语,是由梵语「禅那」演变而来。「禅那」又译作静虑,是佛教训练内心专注的一门功夫,后来禅宗六祖惠能提升其内涵为:「何名坐禅?此法门中,一切无碍,外于一切境界上念不起为坐,见本性不乱为禅。何名为禅定?外离相曰禅,内不乱曰定。」因此将修行的功夫,已扩大到行住坐卧当中,要能面对一切境界,内心清楚明白而不乱。今日将这一切动静的修行训练,通称作「禅修」,英语是meditation。

2问:禅修的法门有哪些?

答:禅修的法门很多,汉地有祖师禅、念佛法门、密宗法门,西藏有大手印、大圆满的法门,南传国家有内观法门等等。今日社会注重生活化,因而有生活禅、动中禅、安祥禅、内观禅等等术语的出现。

3问:禅修的基本目的为何?

答:佛法的禅修目的只有一个:灭除自己的痛苦,并进而帮助别人灭苦。这个目的也可用「证得涅槃」、「获得心解脱、慧解脱」等词句来描述,而内涵不外是苦的止息。众生的痛苦是来自「无明」:在生活中迷迷糊糊,看不清楚真相,因此,想要止息痛苦,就必须要有「明」,也就是要有觉性,要能够正念正知。所以,禅修便是在于培养「明」、培养觉性、培养正念正知,使自己在生活中具足定慧,不再迷迷糊糊。

4问:什么是禅修的枢纽所在?

答:禅修的基本要素,不在于外在的形式或名称(如,禅、念佛、内观、大手印等),也不在于禅修过程中出现的光影、佛相、神通、喜乐等等,而是要能在行住坐卧中,内心清楚明白而不乱,以觉性贯穿其中,以无我的智慧面对生活的起伏,使自己能寓修行于生活。如何培养觉性,可说是禅修的枢纽。一旦内心能够觉性不断,那么,发之于言语,必然清净,这便是正语;发之于行动,也必清净,这便是正业与正命。只要禅修的方向正确,定慧会平稳地增长,烦恼会逐渐地削弱,痛苦会不断地灭除。

5问:禅修所得到的解脱是什么?

答:禅修者,可归为二大类,只要掌握这二大类就容易看清修行的方向。这二大类便是「慧解脱者」与「俱分解脱者」。《瑜伽师地论》卷26说:

慧解脱阿罗汉者,谓已解脱烦恼障,未解脱定障。

俱分解脱阿罗汉者,谓已解脱烦恼障及已解脱定障,是故说名俱分解脱。

所以,由灭除障碍的角度来看,在解脱的道上,有一类人尚未完全解脱定障,只要有某程度的定就可以直接灭除烦恼,称作「慧解脱者」。另有一类人已完全解脱定障,并且灭除了烦恼,称作「俱分解脱者」。这二类人的根性虽然不同,但是经由禅修所得到的,都是从烦恼中解脱出来。

6问:慧解脱者要有何种程度的定呢?

答:《瑜伽师地论》说:

若有苾刍具净尸罗,住别解脱清净律仪,增上心学增上力故,得初静虑近分所摄胜三摩地以为依止;增上慧增上力故,得法住智及涅槃智。用此二智以为依止,令心解脱一切烦恼,得阿罗汉,成慧解脱。

由此可以看出,走慧解脱者的路线,最少要修到初禅之前的「近分定」,此定又称「未至定」,南传佛教称之为「近行定」,有时称之为「剎那定」。南传将慧解脱者又称为「纯观行者」

7问:俱分解脱者要有何种程度的定呢?

答:俱分解脱者没有定障,以奢摩他修成四禅八定的根本定,并能入「灭尽定」。在南传佛教中,将「根本定」称之为「安止定」,将俱分解脱者又称为「止行者」或「止观行者」。至于走菩萨道的人,由于目标大,一般也是需修四禅八定,走俱分解脱的路线。成佛时必然具足四禅八定,没有定障,没有烦恼障,也没有所知障。

8问:在今日繁忙的工商社会中,人们如何来禅修?

答:了解「慧解脱者」和「俱分解脱者」这二种不同的路线后,就很容易掌握在今日繁忙的工商社会中,人们如何来禅修。很明显地,在家众若想修成「灭尽定」,必须放下俗务,接受长期的禅修指导才有可能达成,且指导者必须是「过来人」,故知一般的社会大众较适宜走「慧解脱者」的禅修方式。至于出家众,由于没有俗务的分心,要走「慧解脱者」或「俱分解脱者」的禅修方式都可成就。

9问:经上有提到「近分定」和「根本定」吗?证据何在?

答:经文本身虽未用「近分定」和「根本定」这二术语,但是依据经义,将「定」分成这二阶段:

(a)如《经》中说:

「所谓此身离生喜乐之所滋润、遍滋润、遍适悦、遍流布」者,是指初静虑的近分定(即未至定)。又说:

「即此身中,一切处无有少分离生喜乐所不遍满」者,是指初静虑的根本定。

(b)如《经》中说:

「即于此身,等持所生喜乐之所滋润、遍滋润、遍适悦、遍流布」者,是指第二静虑的近分定。又说:

「即此身中,一切处无有少分等持所生喜乐所不遍满」者,是指第二静虑的根本定。

(c)如《经》中说:

「即于此身,离喜之乐之所滋润、遍滋润、遍适悦、遍流布」者,是指第三静虑的近分定。又说:

「即此身中,一切处无有少分离喜之乐所不遍满」者,是指第三静虑的根本定。

(d)如《经》中说:

「即于此身,清净心及洁白心,意解遍满具足住」者,是指第四静虑的近分定。又说:

「即此身中,一切处无有少分清净心及洁白心所不遍满」者,是指第四静虑的根本定。

(e)如《经》中说:「一切色想出过故,一切有对想灭没故,一切种想不作意故,入无边虚空,虚空无边处」者,是指虚空无边处的近分定。又说:

「具足住」者,是指虚空无边处的根本定。

(f)如《经》中说:「出过一切虚空无边处,入无边识,识无边处」者,是指识无边处的近分定。又说:

「具足住」者,是指识无边处的根本定。

(g)如《经》中说:「超过一切识无边处,入无少所有,无所有处」者,是指无所有处的的近分定定。又说:

「具足住」者,是指无所有处的根本定。

(h)如《经》中说:「超过一切无所有处,入非有想非无想,非想非非想处」者,是指非想非非想处的近分定。又说:

「具足住」者,是指非想非非想处的根本定。

10问:什么是祖师禅?有何依据?

答:三祖僧璨大师的《信心铭》说:

至道无难,唯嫌拣择,但莫憎爱,洞然明白。

此处指出日常修行的基本禅修原则:在行住坐卧中,遇到顺境逆境都不生起贪瞋之心,保持内心的觉知而不执着,这样就是走在大道了。由此可知,禅不在远处,而是在这当下。敦煌本《六祖坛经》中记述着:

何名无念?无念法者,见一切法,不着一切法,遍一切处,不着一切处。常净自性,使六识从六门走出,于六尘中不离不染,来去自由,即是般若三昧,自在解脱,名无念行。莫百物不思,当令念绝,即是法缚,即名边见。

一行三昧者,于一切时中,行、住、坐、卧常行直心是,净名经云:「直心是道场,直心是净土。」莫心行谄曲,口说法直、口说一行三昧,不行直心,非佛弟子。但行直心,于一切法上无有执着,名一行三昧。

以上这些引述,不外说明禅的基本精神是在日常生活中,保持内心的安详,不受六尘的杂染,将觉性贯穿在行住坐卧中,内心不起执着,「外能善分别诸法相,内于第一义而不动」,这便是禅。

11问:什么是生活禅?

答:苦来自无明,因此,只要有「明」就不会有苦。明就是觉性,就是正念正知。在日常生活中,要不断培养觉性,使之相续不绝,这种禅修便是「生活禅」。这种在日常生活中所呈现的定慧,便是灭苦的药方。众生的痛苦是来自「无明」:在生活中迷迷糊糊,看不清楚真相,因此,想要止息痛苦,就必须要有「明」,也就是要有觉性,要能够正念正知,使自己在生活中具足定慧。

12问:什么是内观禅?

答:内观是往内观察自己身心的实相,本无动静之分。但依禅修之训练方式,而有动态与静态之不同。静态的方式,是侧重静坐不动,且闭目观照为主。动态的方式则将重点放在所有行住坐卧四威仪,以正念正知来觉知自己的一举一动,进而对念头念念分明且不卷入其中。各家的技巧虽有不同,都要求将觉性(正念正知)贯穿于行住坐卧当中,并将觉察姿势的变化视为禅修中重要的一环。

13问:什么是动中禅?有何依据?

答:在整天的动作中,对自己的一举一动念念分明,不断往内观察自己身心的实相,这便是「动中禅」或「动态内观」。《大念住经》说:

诸比丘!比丘于行时,了知:我在行。于住时,了知:我在住。于坐时,了知:我在坐。于卧时,了知:我在卧。此身置于如何之状态,亦如其状态而了知之。

诸比丘!比丘不论行住归来,正知而作:彼观前顾后,正知而作;彼屈身伸身,正知而作;彼搭衣持钵,正知而作;彼食、饮、咀嚼、尝味,正知而作;彼大小便利,正知而作;彼行、住、坐、卧、醒、语、默,亦正知而作。7

以上这些训练,便是落实在日常生活当中,唯一要贯穿的便是正念正知(自己清清楚楚的觉性)。非常重视以「经行」来培养觉性。一旦觉性提升后,对自己的感受、心念、诸法(念头等)便能了了分明,而且不被苦乐所牵引,能保持真正的平等心。

14问:什么是念佛法门?如何运用于日常生活当中呢?

答:首先,要尽力达成静中的「一心」,而后步入动中的「一心」,说明如下:

a覆诵名号,使它一直与心接触,保持在那儿一直到念佛的人与能知之心合而为一。

b此时呼吸与身体也似乎消失了,心不卷入其他对象,只有觉知保留,不与任何对象或名号成双成对,此时已完全放下名号,所保留的只是存在那儿的觉知本身,这就称做「心一境性」,也就是静中的「一心」。

c而后在生活中,遇到顺逆,要使觉性不断,不起贪瞋,在行住坐卧中磨练,使净念相续,这便是动中的「一心」。

15问:什么是大手印、大圆满?

答:大手印、大圆满属于藏传的禅修法门,同样注重觉性,称之为明体、俱生智、光明心等等,在生活中直接掌握光明的心性,妄念来时不去压抑,也不追随,一直保持清醒的觉性。

16问:什么是经行呢?要点为何?

答:《瑜伽师地论˙声闻地》说:

言经行者,谓于广长称其度量一地方所,若往、若来,相应身业。

所以,经行是在一段适当的距离内(约十几步)来回行走。行走时,全身放松,双手抱在胸前或握在身后,以自然而舒适的步伐行走,内心一直觉知脚的移动,但不要东张西望,《声闻地》说:

内摄诸根,心不外乱而习经行,不太驰速,不太躁动。

17问:经行有什么重要呢?

答:经行可以摆脱惛沉和睡眠的障碍来净修其心,还可以很快得到正定和证果。在《根本说有部毗奈耶破僧事》17卷中,宝德长者子问阿难尊者说:

「尊者!云何苾刍,决定修行,早得成就,意得正定?」

阿难回答:「如佛所说,受三摩地,勤苦经行,速得正定。」

18问:什么是开悟?会不会退转?

答:一旦现证实相,体证身心的「无我」,才是真正的开悟,此时灭除了「身见」、「戒禁取」、「疑」这三结。只有这种开悟才不会退转。

End

过程

◎ 林 白一月你还没有出现,二月你睡在隔壁,三月下起了大雨,四月里遍地蔷薇,五月我们对面坐着,犹如梦中。就这样六月到了。六月里青草盛开,处处芬芳。七月,悲喜交加,麦浪翻滚连同草地,直到天涯。八月就是八

抄经是一种修心的过程

《少林寺志》记载:在六祖殿南东向,旧为转龙藏,雍正十三年改称鼓楼高与钟楼齐。然而少林寺转龙藏何时所建何时所毁,已无从考据。在文化大融合的当下,本着恢复鼓楼之中少林转轮大藏经。三年筹备几经周折,于201

开悟就是在生命拼搏过程中的一次大碰撞

净慧长老开悟实际上就是在生命拼搏过程中的一次大碰撞。经过一次大碰撞后,我们内心深处就受到一次彻底地净化。烦恼解决不了问题,欢喜也解决不了问题,必须实实在在地去面对、去处理。我们怎样才能使自己生活幸福呢

坐禅就是一个不断放下的过程

明海法师坐禅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不断放下的过程。不断地放下,而不是不断地提起。当然彻底地放下,也是彻底地提起。通常我们讲提起,就是心容易住著在一些现象上。《六祖坛经》里六祖大师说:心不住法,道即通流。

王骧陆:证体起用之过程

实相妙体本有无住妙用,学人须将所证得之清净自在光景,移用于人事颠倒之时,而化有归空,化颠倒为清净,化烦恼为自在,非但灭却自己之苦,且可以灭他人之苦,此即名度生。功夫越深,习气发动亦越多越快,学人不必害

因果的形成过程

悬赏救人的故事故事不知是发生在湘江,还是浏阳河。总之,那天江河上突然风涛大作,巨浪滔天。大风大浪中,两只渡船在颠簸。两船载客共百人,眼看性命不保。一位老者急呼救人。老者是位行商,长期在江湖行走。他是乘

晚课诵经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什么

1.经上有灰尘当以净布拭之,不可用口吹尘。经典上不可放置世俗典籍及杂物,当敬法如敬佛。2.摆放经书时,不可一半在桌内,一半在桌外,当端正之。对经书、架裟、衣钵、锡杖、念珠、佛尘及一切法器,皆当恭敬处置

黄国达:实相般若灭苦的过程

实相般若灭苦的过程黄国达四圣谛中的涅槃寂静,说的是贪嗔痴的止息、苦的息灭。但是到底贪嗔痴如何止息、苦的息灭过程如何?若不拘泥于阿含经的文字相,改以般若经的角度来探讨,会是如何?修学般若者,经由文字般若

关于山西小院打七的过程,令人震撼!

今年暑假,我在广州光孝寺请经书的时候,发现一张山西小院光盘的纸皮封面,光盘已经被人请走了,我看看上面写的内容,感觉很新鲜。几天之后,我按照他们的联系方式,请到了一整套《山西小院》的VCD,看完了,感触

林崇安:《本事经》的经型及其编集的研究

《本事经》的经型及其编集的研究林崇安(《内观杂志》26,2004)一、前言释尊悟道后,首先在波罗奈城转四谛*轮,度化憍陈如等五比丘,接着度化了耶舍及其亲友,而后赴尼连禅河边度化优楼频罗迦叶、那提迦叶及

林崇安:规律与自性空

一、前言在自然界的变化中,我们发现有种种的规律,例如日月星辰的运转、潮汐的涨落、四季的变迁,甚至朝代的兴衰、经济的起伏,隐隐约约都有秩序存在着。另外,道德上的伦理律以及美学上的原理,也遵守某种规律。本

林崇安:北传阿含经论中的止与观

北传阿含经论中的止与观林崇安一般的人都生活在「外观」的世界中,眼光只看着别人,别人满我的意,就高兴;不顺我的心,就生气。结果,自己不知不觉间变成了外境的奴隶都不知道,因为自己已经「心随境转」,不断生起

林崇安:《杂阿含334经》的要义

《杂阿含334经》的要义林崇安(法光杂志,233期,2009)《杂阿含334经》中的「334」,是大正藏的编号,此经在佛光藏的编号是312经,在内观教育版的编号是233经,在印顺版的编号是455经;此

林崇安:访问林崇安教授谈学佛历程

林崇安教授简介台湾台中县人,1947年出生美国莱斯大学理学博士(1974)国立中央大学专任教授(1974-2000)曾于法光、圆光、中华佛研所授佛学课程现为法光、圆光、内观教育基金会董事专长为因明、佛

林崇安:培养内观的能力

一般的人都生活在「外观」的世界中,眼光只看着别人,别人满我的意,就高兴;不顺我的意,就生气。结果,自己不知不觉间变成了外境的奴隶都不知道,因为自己已经「心随境转」,不断生起贪爱和嗔恨,内心不再平静了。

林崇安:初善、中善与后善

在学习佛法的整个过程中,我们要掌握一个基本的原则,那就是「初善、中善、后善」。什么是初善呢?《瑜伽师地论》卷八十三说:初善者,谓听闻时,生欢喜故。这意思是说,当我们开始接触到佛陀的正法,听闻到佛法,就

林崇安:制戒十利和小小戒可舍的探讨

一、制戒十利的内容与次第佛教不同部派的律典都说到释尊制戒的「十利」,其内容大致相同,但是次第却有出入,现在将具有代表性的《摩诃僧祇律》、《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弥沙塞部和醯五分律》、《南传巴利律藏

林崇安:西藏大手印的思想

一、前言大手印在西藏佛学中占有显著的地位。西藏佛教有四大宗派:宁玛派、萨迦派、噶举派及格鲁派。这四派都有有关大手印的教导,其见解并不完全相同。对大手印的字面意义,阿逸多法自在所着的《俱生契合深导了义海

林崇安:密宗的方法--密宗修行的次第总说

密宗的方法密宗修行的次第总说〈一〉、修行的共同次第1. 思维暇满难得2. 思维死亡无常3. 思维业之因果4. 思维轮回痛苦5. 归依及发菩提心6. 忏悔及除障〈金刚萨埵除障法〉7. 积聚资粮〈献曼达〉

林崇安:《入中论》破「实质有的我」的探究

《入中论》破「实质有的我」的探究林崇安一、前言人们从小到大隐隐约约觉得有一个自立自足的「我」,尽管身体变了、观念变了,总觉得这个「我」是不变的,一方面觉得这个我不是身和心本身,一方面觉得这个我也不是离

林崇安:生活禅、动态内观与念佛

一、禅修的基本目的谈到禅修,要先了解禅修的基本目的,如此才不会走到冤枉的路上去。佛法的禅修目的只有一个:灭除自己的痛苦,并进而帮助别人灭苦。这个目的也可用「证得涅槃」、「获得心解脱、慧解脱」等词句来描

林崇安:印度部派佛教的分立与师资传承的研究

印度部派佛教的分立与师资传承的研究林崇安(1990)提要本文探讨印度部派佛教发展过程中,二律系、四圣部及十八部的形成,并配合各部的师资传承来研究。1佛灭当年的王舍城结集,由阿难先结集经藏,而后优波离结

林崇安:绳与蛇喻

绳与蛇喻林崇安,2007【例】草堆上盘着一条杂色的草绳,由于光线昏暗,最初粗粗一看误以为是一条蛇,光线明亮下,仔细观察,看清只是一条杂色的草绳。(1)自续派认为:a「草绳看成蛇」的蛇,是以心增上安立,

林崇安:《入中论》破「即蕴我」的探究

《入中论》破「即蕴我」的探究林崇安一、前言佛教内的圣犊子部有五部:犊子部、法上部、贤冑部、六城部、正量部。圣犊子部的一个重要主张是「即蕴我」。此处依据月称菩萨的《入中论》配合宗喀巴大师的《入中论善显密

林崇安:内观禅修的探讨

一、前言梵语Vipashyana,玄奘法师音译为「毗钵舍那」,意译为「观」;近年来译为「内观」,表示是往内观察自己身心的实相。本文一方面探讨北传经论中对内观禅修的看法,一方面分析今日南传佛教大师所传的

林崇安:佛教的宇宙观

一、前言佛教对宇宙现象的描述,散见于大小乘的经论中,小乘的经典有西晋法立及法炬译的《大楼炭经》、后秦佛陀耶舍及竺佛念译的《长阿含经》卷十八、隋阇那崛多等人译的《起世经》、隋达摩笈多译的《起世因本经》等

林崇安:《大般若经》中菩萨正性离生的探讨

一、前言菩萨的正性离生,是菩萨道中不落入声闻地和独觉地的关键阶段,以下依据玄奘法师所译的《大般若经》来探讨其内涵。此中先厘清正性离生的意义,以及菩萨的正性离生在菩萨道中的阶位,并探讨如何入菩萨正性离生

林崇安:生活与禅修

一、前言禅修分为动态内观及静态内观。所谓内观,「内」为往内,「观」为观察自己。广义而言,所有禅修均为内观的修行功夫,差别仅在于方法不同而已。禅修并非不着边际的,它是非常具体的,而且可以应用于生活,并与

林崇安:正法与三十七菩提分法的实践

正法与菩提分法的实践林崇安(1998)佛法是佛陀所发现的正法,是适用到所有众生的一个普遍的法则,是引导众生脱离生死苦海的方法。今日要想复兴正法,一方面要了解什么是正法、什么是三十七菩提分法,一方面要知

林崇安:生活中的禅修

生活中的禅修林崇安(讲于法光佛研所2000,3)二十多年前,我从(格鲁派)欧阳无畏喇嘛学习藏传佛教的理论,实践方面是从红教(宁玛派)刘锐之上师学习,由于根器的缘故,在生活上总觉得未能得力。五年前思考有

林崇安:《坛经》的心性与佛性略探

《坛经》的心性与佛性略探──兼论性觉与性寂林崇安(2004)一、前言现存的《六祖坛经》有多种版本,以敦煌本为最古,今以此本所提及的「佛性」作考察的主要范围,并以曹溪本作为补充说明之用。敦煌本《六祖坛经

林崇安:禅修对现代生活的适应

一、前言今日社会的不安,种种问题的产生,是一个复杂的缘起现象,有前后的因果关系、有相互的利害冲突。但社会毕竟是由个人所组成的,因此,佛陀指出一切痛苦的根源其实是来自个人的贪、瞋、痴。将贪瞋痴再追究下去

林崇安:佛教心理学的实践面

一、前言佛陀的出世,在于引导众生脱离生死苦海。众生之所以沉沦苦海,是由于内心被无明烦恼所笼罩。如何区分这些烦恼的类别和性质,以及如何从无明烦恼中解脱出来,便是佛教心理学的重点所在。佛陀教导弟子们修习内

林崇安:天的证悟和佛法的源流

天的证悟和佛法的源流林崇安(法光杂志,234期,2009)天人师是佛陀的名号之一。为何称作「天人师」呢?《法蕴足论》说:「天人师者,如世尊告阿难陀言:『我非但与苾刍、苾刍尼、邬波索迦、邬波斯迦四众为师

林崇安:释尊的禅修过程

释尊的禅修过程林崇安(2001)一、前言在今日繁忙的时代,为了安详地面对起伏的人生,就要使生活与禅修结合在一起。佛法中的禅修方法,是释尊亲身体验后所传出,今日的学佛者想正确地禅修,就要先清楚地知道当年

林崇安:内观的法流

内观的法流林崇安(2003,6)约在西元前五三一年的一天清晨,悉达多太子在印度的菩提树下,看清了自己身心的实相,灭除无明而成佛了。从此,释迦牟尼佛便在印度开始教导内观的法门──往内观察自己当下的身心实

林崇安:佛教的心性论及其特色

一、前言本文引用南北传佛教共许的《阿含经》及相关的论典作为依据,来探索原始佛教的「心性论」。文中先厘清心的世俗性质和胜义性质,而后以缘起的动态过程来建立心识的流转和净化,并指出佛教心性论的特殊之处。二

林崇安:西藏白教大手印的禅观方法

西藏白教大手印的禅观方法林崇安一、传承西藏佛教有四大教派:宁玛派(红教)、噶举派(白教)、萨迦派(花教)及格鲁派(黄教)。白教有两大系统,一个系统是由藏人马尔巴(1012)赴印向那洛巴、麦止巴等人学习

林崇安:从《罗怙罗经》来看佛法的教学

一、前言释迦牟尼佛(以下简称释尊)度化众生固然是因材施教,但是众生的学习过程是大同小异的,因此,本文以《罗怙罗经》来说明佛法的教学。此经在《大正藏》中的《杂阿含经》的编号是第二○○经(T2,p51a)

林崇安:阐陀的疑惑

阐陀的疑惑林崇安(内观杂志61期,2008)一、前言当年印度的悉达多太子离开王宫出家时,是由车匿一人在深夜驾车送行。车匿,或叫做阐陀。六年后,悉达多太子成佛,称做释迦牟尼佛。再过六年多,阐陀也跟随着佛

林崇安:内观问答

1问:什么是内观?答:内观,是梵语「毗婆舍那」的意译,英语是insight。2问:什么是内观法门?答:内观法门就是往内观察自己当下的身心实相,不再执着身心为「我」,依此方式灭除烦恼的一个禅修法门。3问

林崇安:眼前计算机的缘起性空

眼前计算机的缘起性空林崇安,2007(1)一般人的观点:大家以不错乱的眼识,都看到眼前的计算机。这是正确的认知,没有错误,合乎世俗的事实,所以眼前的计算机是「名言有」。(2)自续师的观点:大家以不错乱

祇园精舍的建造过程

在舍卫城南郊二公里处,有一园林,景色宜人,清雅幽静,正是设立精舍的理想地点。然而这处园林属祇陀太子所有,须达长者即与太子商议,请他让渡。太子心中不愿,于是为难他说:“只要你用黄金铺满园子,园子就属于你

林崇安:比较不同的南传内观禅修法门

佛使比丘的自然内观法以「自然方式」产生的定力,通常已经足够用来内观,而由「系统训练」所得到的定力,不但往往超过所需,甚至可能会产生对这种高度禅定的错误满足。在高度禅定中,容易体验极度的快乐,因而对它粘

林崇安:《阿含经》的中观见

一、苦乐与中道要了解佛法的「中观见」,最直接的方法是由释迦牟尼佛所讲的《阿含经》下手。释迦牟尼佛成佛后,首次的开示,便是对五比丘讲解中道,他们奉行中道后,都得到了开悟。对中道的正确见解,称作「中观见」

林崇安:《法蕴足论》的要义

《法蕴足论》的要义林崇安(法光杂志,235期,2009)一、前言有关论藏的源流,依据《有部毗奈耶?杂事》的记载,佛灭当年结集完经和律后,大迦叶考虑到:「后世之人,少智钝根,依文而解,不达深义」,所以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