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林崇安:《杂阿含334经》的要义
2025-02-23 06:31

《杂阿含334经》的要义

林崇安

(法光杂志,233期,2009)

《杂阿含334经》中的「334」,是大正藏的编号,此经在佛光藏的编号是312经,在内观教育版的编号是233经,在印顺版的编号是455经;此经的经名,称作《有因有缘有缚法经》。以下依据《瑜伽师地论?摄事分》的论义来解说,一方面分清段落,一方面掌握经文的要义。最后,以白话解说全经。

一、经文要义

(01)如是我闻:一时,佛住拘留搜调牛聚落。

(02)尔时,世尊告诸比丘:「今当为汝说法,初、中、后善,善义、善味,纯一满净,梵行清白。谛听!善思!谓《有因、有缘、有缚法经》。

解说:以上是此经的缘起,释尊接着将对弟子们直接讲解《有因、有缘、有缚法经》。

(3a)云何《有因、有缘、有缚法经》?谓眼有因、有缘、有缚。

(3b)何等为眼因、眼缘、眼缚?谓眼,业因、业缘、业缚。业有因、有缘、有缚。

(3c)何等为业因、业缘、业缚?谓业,爱因、爱缘、爱缚。爱有因、有缘、有缚。

(3d)何等为爱因、爱缘、爱缚?谓爱,无明因、无明缘、无明缚。无明有因、有缘、有缚。

(3e)何等无明因、无明缘、无明缚?谓无明,不正思惟因、不正思惟缘、不正思惟缚。不正思惟有因、有缘、有缚。

(3f)何等不正思惟因、不正思惟缘、不正思惟缚?谓缘眼、色,生不正思惟,生于痴。

要义:以上有六句问答,释尊以六处中的「眼」为例,来解说缘起的「逆次道理」,《摄事分》说:「逆次第者,谓彼六处以业为因,业(以)爱为因,爱复用彼无明为因,无明复用不如正理作意为因,不正作意复用无明触为其因。」此中的「逆次道理」便是:6六处5业4爱3无明2不如正理作意1无明触。此中强调,「眼」等六处是以业为因,而不是以爱为因。经文中的「缘眼、色」是指眼和色接触的瞬间,存在着「无明触」。

(04)缘眼、色,生不正思惟,生于痴,彼痴者是无明,痴求欲名为爱,爱所作名为业。如是比丘!不正思惟因(生)无明,无明因(生)爱,爱因〔生〕业,业因〔生〕眼。

要义:以上一段,释尊以六处中的「眼」为例,来解说缘起的「顺次道理」,《摄事分》说:「复次,若于诸根无护行者,由乐听闻不正法故,便生无明触所生起染污作意。即此作意增上力故,于当来世诸处生起,所有过患不如实知。不如实知彼过患故,便起希求;希求彼故,造作增长彼相应业;造作增长相应业故,于当来世六处生起。如是名为顺次道理。」此中的「顺次道理」:于诸根无护听闻不正法1无明触2起染污作意3诸处过患不如实知4便起希求5造作相应业6当来世六处生起。此中指出,众生由于造作增长相应业,因而于当来世「眼」等六处生起。所以,「眼」等六处是以业为因,而不是以爱为因。

(05)耳、鼻、舌、身、意,亦如是说。

要义:以上一句释尊类推六处中的「耳、鼻、舌、身、意」,同样也有缘起的逆次和顺次的道理。

(06)是名《有因、有缘、有缚法经》。

解说:以上一句是释尊的结语。

(07)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解说:以上一句是此经的结语。释尊传法后,弟子们依据释尊的教导去观察缘起的逆次和顺次的道理。

以上便是《杂阿含334经》的要义。

二、一些探讨

第一,针对「诸有情类,随业而行而不是随爱而行」的道理,《摄事分》中先把爱分成(1)欲爱和(2)色爱、无色爱,而后分别解说如下:

(1)此中欲爱,是不善者,虽有异熟,然若不起恶不善业,终不能与恶趣异熟。

A若欲界爱,于无明触所生诸受起希求时,于可爱境发生贪欲,于可憎境发生瞋恚,于可迷境发生愚痴,由此三种增上力故,行不善「业」;由此业故,生诸恶趣。

非但由彼贪、瞋、痴缠,定堕恶趣;然即此爱,于所造业异熟生时,能为助伴。

B又由希求可爱境界增上力故,修行善行──身、语、意「业」,由此为因,得生善趣。

此中,可爱诸异熟果,但应用业为引生因,非染性爱。

(2)又〔凡色、无色爱〕,虽非不善,然是染污,一切皆非有异熟果。

又即由此色、无色爱,名〔爱〕者,彼由听闻正法因故,于其欲界观粗鄙相,证得明触,而生世间如理作意相应诸受,调伏欲界贪、瞋、痴等,造修所成善有漏「业」。由于此间造彼业故,当得生彼,不由于彼染污性爱;然即此爱,于所造业异熟生时,能为助伴。

是故但说「诸有情类随业而行」,不言「随爱」。

以上明显指出,「业」在缘起现象中的重要地位:在欲界爱中,众生是由行「不善业」而生诸恶趣;由奉行「善的身、语、意业」才得生善趣。在色界爱和无色界爱中,众生是修习「粗静行相观」,造「修所成的善有漏业」而生到色界和无色界。投生到欲界、色界和无色界的众生有其身心(欲界、色界有内六处或五蕴;无色界则没有色蕴而只有心的四蕴),这些身心的「因」,便是前世的「不善业」、「善的身、语、意业」或「修所成的善有漏业」,所以说众生是「随业而行」而不是「随爱而行」,这是从「因」来看待。至于欲爱、色爱和无色爱,是当所造业的异熟果报要产生时,扮演着「助伴」的角色。

第二,上列第五段经文:「耳、鼻、舌、身、意,亦如是说」是省略之文,解说时,要详列出来如下:

(1)耳处方面:

云何《有因、有缘、有缚法经》?谓耳有因、有缘、有缚。何等为耳因、耳缘、耳缚?谓耳,业因、业缘、业缚。业有因、有缘、有缚。何等为业因、业缘、业缚?谓业,爱因、爱缘、爱缚。爱有因、有缘、有缚。何等为爱因、爱缘、爱缚?谓爱,无明因、无明缘、无明缚。无明有因、有缘、有缚。何等无明因、无明缘、无明缚?谓无明,不正思惟因、不正思惟缘、不正思惟缚。不正思惟有因、有缘、有缚。何等不正思惟因、不正思惟缘、不正思惟缚?谓缘耳、声,生不正思惟,生于痴。缘耳、声,生不正思惟,生于痴,彼痴者是无明,痴求欲名为爱,爱所作名为业。如是比丘!不正思惟因(生)无明,无明因(生)爱,爱因〔生〕业,业因〔生〕耳。

(2)鼻处方面:

云何《有因、有缘、有缚法经》?谓鼻有因、有缘、有缚。何等为鼻因、鼻缘、鼻缚?谓鼻,业因、业缘、业缚。业有因、有缘、有缚。何等为业因、业缘、业缚?谓业,爱因、爱缘、爱缚。爱有因、有缘、有缚。何等为爱因、爱缘、爱缚?谓爱,无明因、无明缘、无明缚。无明有因、有缘、有缚。何等无明因、无明缘、无明缚?谓无明,不正思惟因、不正思惟缘、不正思惟缚。不正思惟有因、有缘、有缚。何等不正思惟因、不正思惟缘、不正思惟缚?谓缘鼻、香,生不正思惟,生于痴。缘鼻、香,生不正思惟,生于痴,彼痴者是无明,痴求欲名为爱,爱所作名为业。如是比丘!不正思惟因(生)无明,无明因(生)爱,爱因〔生〕业,业因〔生〕鼻。

(3)舌处方面:

云何《有因、有缘、有缚法经》?谓舌有因、有缘、有缚。何等为舌因、舌缘、舌缚?谓舌,业因、业缘、业缚。业有因、有缘、有缚。何等为业因、业缘、业缚?谓业,爱因、爱缘、爱缚。爱有因、有缘、有缚。何等为爱因、爱缘、爱缚?谓爱,无明因、无明缘、无明缚。无明有因、有缘、有缚。何等无明因、无明缘、无明缚?谓无明,不正思惟因、不正思惟缘、不正思惟缚。不正思惟有因、有缘、有缚。何等不正思惟因、不正思惟缘、不正思惟缚?谓缘舌、味,生不正思惟,生于痴。缘舌、味,生不正思惟,生于痴,彼痴者是无明,痴求欲名为爱,爱所作名为业。如是比丘!不正思惟因(生)无明,无明因(生)爱,爱因〔生〕业,业因〔生〕舌。

(4)身处方面:

云何《有因、有缘、有缚法经》?谓身有因、有缘、有缚。何等为身因、身缘、身缚?谓身,业因、业缘、业缚。业有因、有缘、有缚。何等为业因、业缘、业缚?谓业,爱因、爱缘、爱缚。爱有因、有缘、有缚。何等为爱因、爱缘、爱缚?谓爱,无明因、无明缘、无明缚。无明有因、有缘、有缚。何等无明因、无明缘、无明缚?谓无明,不正思惟因、不正思惟缘、不正思惟缚。不正思惟有因、有缘、有缚。何等不正思惟因、不正思惟缘、不正思惟缚?谓缘身、触,生不正思惟,生于痴。缘身、触,生不正思惟,生于痴,彼痴者是无明,痴求欲名为爱,爱所作名为业。如是比丘!不正思惟因(生)无明,无明因(生)爱,爱因〔生〕业,业因〔生〕身。

(5)意处方面:

云何《有因、有缘、有缚法经》?谓意有因、有缘、有缚。何等为意因、意缘、意缚?谓意,业因、业缘、业缚。业有因、有缘、有缚。何等为业因、业缘、业缚?谓业,爱因、爱缘、爱缚。爱有因、有缘、有缚。何等为爱因、爱缘、爱缚?谓爱,无明因、无明缘、无明缚。无明有因、有缘、有缚。何等无明因、无明缘、无明缚?谓无明,不正思惟因、不正思惟缘、不正思惟缚。不正思惟有因、有缘、有缚。何等不正思惟因、不正思惟缘、不正思惟缚?谓缘意、法,生不正思惟,生于痴。缘意、法,生不正思惟,生于痴,彼痴者是无明,痴求欲名为爱,爱所作名为业。如是比丘!不正思惟因(生)无明,无明因(生)爱,爱因〔生〕业,业因〔生〕意。

三、白话经文

掌握《有因、有缘、有缚法经》的要义后,今将全经以白话重新叙述如下:

(01)以下是我所听到的:有一个时期,佛陀住在拘留搜国的调牛聚落。

(02)当时世尊告诉比丘们说:「我现在将为你们说法,所说的法是初善、中善、后善,善义、善味,纯一、满净,梵行、清白。要好好地听闻!好好地思维!我所说的法是《有因、有缘、有缚法经》。

(3a)什么是《有因、有缘、有缚法经》呢?就是眼是有因、有缘、有系缚。

(3b)什么是眼的因、眼的缘、眼的系缚呢?就是眼是以业为因,以业为缘,以业所系缚;而业也是有因、有缘、有系缚。

(3c)什么是业的因、业的缘、业的系缚呢?就是业是以爱为因、以爱为缘,以爱所系缚;而爱也是有因、有缘、有系缚。

(3d)什么是爱的因、爱的缘、爱的系缚呢?就是爱是以无明为因、以无明为缘、以无明所系缚;而无明也是有因、有缘、有系缚。

(3e)什么是无明的因、无明的缘、无明的系缚呢?就是无明是以不正思惟(不如正理作意)为因、以不正思惟为缘,以不正思惟所系缚;而不正思惟也是有因、有缘、有系缚。

(3f)什么是不正思惟的因、不正思惟的缘、不正思惟的系缚呢?就是由于眼和色有无明的接触,所以生起不正思惟(不如正理作意),生起愚痴(于诸处过患不如实知)。

(04)由于眼和色有无明的接触,所以生起不正思惟(不如正理作意),生起愚痴(于诸处过患不如实知);愚痴就是无明;由痴而追求诸受,生起贪欲称做爱,由爱所造作的行为就称做业。如此,比丘们!不正思惟的因生起无明,无明的因生起爱,爱的因生起业,业的因生起眼。

(05)耳、鼻、舌、身、意也是如此地说。

(06)这就称作《有因、有缘、有缚法经》。」

(07)佛陀说完这个经后,比丘们听闻佛陀所说的法,都欢喜奉行。

四、结语

以上透过《瑜伽师地论?摄事分》的解说,可以看出《有因、有缘、有缚法经》的整体架构,并理解到此经依次解释了缘起的「逆次道理」和「顺次道理」(于诸根无护听闻不正法1无明触2起染污作意3诸处过患不如实知4便起希求5造作相应业6当来世六处生起),并分别从(1)欲爱和(2)色、无色爱二方向来解说「诸有情类,随业而行而不随爱而行」的道理。对禅修者而言,此经值得参考。

End

李炳南:大势至念佛圆通章要义

大势至念佛圆通章要义李炳南老居士讲述录自慈光半月刊岁己酉,台湾光复节日,师应台中莲社青莲谦益两念佛班之启请,为讲楞严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曰:学佛须知行解,由解而行,方能入道,解而不行,是为说食数宝。楞

百丈怀海坐禅要义

◎ 怀 海夫学般若菩萨,起大悲心,发弘誓愿。精修三昧,誓度众生。不为一身,独求解脱。放舍诸缘,休息万念。身心一如,动静无间。量其饮食,调其睡眠。于闲静处,厚敷坐物。结跏趺坐,或半跏趺。以左掌安右掌上,

坐禅要义

◎ 百丈怀海夫学般若菩萨,起大悲心,发弘誓愿。精修三昧,誓度众生。不为一身,独求解脱。放舍诸缘,休息万念。身心一如,动静无间。量其饮食,调其睡眠。于闲静处,厚敷坐物。结跏趺坐,或半跏趺。以左掌安右掌上

任杰:现观庄严论·选集要义释(四)

已二、释为成办彼誓愿显示方便之教授分二:庚一、正释教授;庚二、修教授义。庚一、正释教授分二:辛一、结合;辛二、释义。辛一、结合论身建立:发心与教授。问:发心之后说教授是何因由?答:其因由者,谓已生起大

任杰:现观庄严论·选集要义释(一)

《现观庄严论选集要义释》《现观庄严论》圣慈氏菩萨造颂法尊法师由藏译汉《现观庄严论疏总义游戏海》极尊却吉坚赞大师著任杰由藏节要译释《现观庄严论选集要义释》序言一、此论之名义二、学习《现观庄严论》者,首先

任杰:现观庄严论·选集要义释(二十六)

顶加行八法之六修道顶加行第六、释修道顶加行庚三、修道顶加行分三:辛一、修道顶加行;辛二、所断分别;辛三、断除所断之胜利。辛一、修道顶加行三、释修道顶加行分三:一、所依修道;二、所断分别;三、能依功德。

任杰:现观庄严论·选集要义释(二十八)

果法身品第八丁三、广释法身分二:戊一、身建立;戊二、事业。戊一、身建立分四:已一、自性身;已二、智法身;已三、受用身;已四、胜应身。已一、自性身释果法身四法第三、广释果法身支分二:一安立系属结合;二广

任杰:现观庄严论·选集要义释(三)

丁二、随标广释分三:戊一、广释三智体;戊二、广释四加行体;戊三、广释法身体。戊一、广释三智体分三:已一、明一切相智十法;已二、明道相智十一法;已三、明一切智九法。已一、明一切相智十法颂曰:发心与教授,

任杰:现观庄严论·选集要义释(二十九)

庚二、差别颂曰:声闻无诤定,离见者烦恼,佛无诤永断,聚落等烦恼。佛所有愿智,任运无碍着,无障碍常住,普答一切问。如来无诤三摩地,胜出声闻等之无诤三摩地。以声闻之无诤三摩地,唯断自身为众生作生烦恼之所缘

张西镇:杂阿含经卷第四十二

杂阿含经卷第四十二一一二八、本经叙说佛告波斯匿王,布施予远离五支,成就五支,建立福田之沙门、婆罗门,将可得到大福利、大果报。我听到这样的说法: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那时,波斯匿王

张西镇:杂阿含经卷第四十四

杂阿含经卷第四十四卷一一六二、本经叙说婆四咤婆罗门尼因六子相续命终而发狂,后闻佛说法,欢喜而去。其后虽丧其第七子亦不悲伤,其夫问明所以,亦诣佛所闻法后出家,家中御者等亦跟随出家我听到这样的说法:有一个

张西镇:杂阿含经卷第四十三

杂阿含经卷第四十三一一四七、本经叙说佛陀告诉郁多罗,供养父母必得福报。我听到这样的说法: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那时,有位年轻的婆罗门名叫郁多罗,他来到佛陀住处,与世尊见面,彼此问

张西镇:杂阿含经卷第四十六

第四十六一二O六、本经叙说婆耆舍尊者唱诵诗偈赞叹诸上座比丘,也赞叹佛陀的功德。我听到这样的说法: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那时,有许多的上座比丘都跟随在佛陀左右,依止他而住在一起。这

张西镇:杂阿含经卷第四十七

杂阿含经卷第四十七一二三六、本经叙说有一天子诵偈赞说处天宫中才能得快乐,佛陀告诉他诸行无常,寂灭乃为真乐。我听到这样的说法: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那时,有一位天子,容色非常美妙,

张西镇:杂阿含经卷第四十五

杂阿含经卷第四十五一一八二、本经叙说阿臈毗比丘尼不为恶魔所诱惑。我听到这样的说法: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那时,有位名叫阿臈毗的比丘尼,住在舍卫国的王园精舍比丘尼众中。当时,阿臈毗

张西镇:杂阿含经卷第五十

杂阿含经卷第五十一三二二、本经叙一优婆夷之子受持八支斋而犯戒,为鬼所持,其母求鬼放人,鬼乃以持戒告诫。后其子感悟而出家,不久却又回来。其母悲而劝诫之,其子乃还去勤修,终证得阿罗汉。我听到这样的说法:有

张西镇:杂阿含经卷第二十四

杂阿含经卷第二十四六一九、本经叙说有四念处。我听到这样的说法: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有四念处法。是那四法呢?就是观察色身的身念处,以及观察感受、心念、诸

张西镇:杂阿含经卷第二十九

杂阿含经卷第二十九八○九、本经详说沙门法及沙门果。我听到这样的说法: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有沙门之法及沙门之果。你们要仔细地听!好好地思考!我将为你们解

张西镇:杂阿含经卷第四十八

杂阿含经卷第四十八一二六四、本经叙说佛陀告诉一天子,应精进直前度驶流。我听到这样的说法: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有一位天子,容色非常美妙,于后夜时分来到佛陀住处,向佛陀顶礼后,退坐

张西镇:杂阿含经卷第二十一

杂阿含经卷第二十一五五八、本经叙说阿难尊者告诉迦摩比丘,初禅乃至无所有入处具足住者,则于存在的现象(有法),虽有想也不会生起觉知;若于无想心三昧,身作证具足住者,则已无想于存在现象而更不会生起觉知。我

张西镇:杂阿含经卷第二十

杂阿含经卷第二十五三六、本经叙说阿那律尊者告诉舍利弗尊者,多修习四念处可得大德神力。我听到这样的说法: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那时,大目揵连尊者和阿那律尊者就住在舍卫国的手成浴池河

张西镇:杂阿含经卷第四十九

杂阿含经卷第四十九一二九一、本经叙说佛陀告诉一天子,有求为苦,无欲为乐。我听到这样的说法: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那时,有一位天子,容色非常美妙,于后夜时分来到佛陀住处,向佛陀顶礼

三论宗的要义

三论宗的立论,是破邪显正,以缘起性空的道理,破除一切妄执。三论宗的性空,不是否定现象界的一切假有而说空,而是在万法常体上,观察其无自性之空。性空的道理,没有办法为一般人所接受,常人所了解的空,是空空如

耕云:摩诃般若的要义与入门

八正道的起点和最高点就是摩诃般若佛陀强调八正道,就是说:人要想成熟众生,庄严佛土,也就是说要实现大同世界的话,就必须每个人都要保持正见。正见有深有浅。假如说:我们看得很正确,我们认为很正确,那就是浅。

林崇安:《本事经》的经型及其编集的研究

《本事经》的经型及其编集的研究林崇安(《内观杂志》26,2004)一、前言释尊悟道后,首先在波罗奈城转四谛*轮,度化憍陈如等五比丘,接着度化了耶舍及其亲友,而后赴尼连禅河边度化优楼频罗迦叶、那提迦叶及

林崇安:规律与自性空

一、前言在自然界的变化中,我们发现有种种的规律,例如日月星辰的运转、潮汐的涨落、四季的变迁,甚至朝代的兴衰、经济的起伏,隐隐约约都有秩序存在着。另外,道德上的伦理律以及美学上的原理,也遵守某种规律。本

林崇安:北传阿含经论中的止与观

北传阿含经论中的止与观林崇安一般的人都生活在「外观」的世界中,眼光只看着别人,别人满我的意,就高兴;不顺我的心,就生气。结果,自己不知不觉间变成了外境的奴隶都不知道,因为自己已经「心随境转」,不断生起

林崇安:《杂阿含334经》的要义

《杂阿含334经》的要义林崇安(法光杂志,233期,2009)《杂阿含334经》中的「334」,是大正藏的编号,此经在佛光藏的编号是312经,在内观教育版的编号是233经,在印顺版的编号是455经;此

林崇安:访问林崇安教授谈学佛历程

林崇安教授简介台湾台中县人,1947年出生美国莱斯大学理学博士(1974)国立中央大学专任教授(1974-2000)曾于法光、圆光、中华佛研所授佛学课程现为法光、圆光、内观教育基金会董事专长为因明、佛

林崇安:培养内观的能力

一般的人都生活在「外观」的世界中,眼光只看着别人,别人满我的意,就高兴;不顺我的意,就生气。结果,自己不知不觉间变成了外境的奴隶都不知道,因为自己已经「心随境转」,不断生起贪爱和嗔恨,内心不再平静了。

林崇安:初善、中善与后善

在学习佛法的整个过程中,我们要掌握一个基本的原则,那就是「初善、中善、后善」。什么是初善呢?《瑜伽师地论》卷八十三说:初善者,谓听闻时,生欢喜故。这意思是说,当我们开始接触到佛陀的正法,听闻到佛法,就

林崇安:制戒十利和小小戒可舍的探讨

一、制戒十利的内容与次第佛教不同部派的律典都说到释尊制戒的「十利」,其内容大致相同,但是次第却有出入,现在将具有代表性的《摩诃僧祇律》、《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弥沙塞部和醯五分律》、《南传巴利律藏

林崇安:西藏大手印的思想

一、前言大手印在西藏佛学中占有显著的地位。西藏佛教有四大宗派:宁玛派、萨迦派、噶举派及格鲁派。这四派都有有关大手印的教导,其见解并不完全相同。对大手印的字面意义,阿逸多法自在所着的《俱生契合深导了义海

林崇安:密宗的方法--密宗修行的次第总说

密宗的方法密宗修行的次第总说〈一〉、修行的共同次第1. 思维暇满难得2. 思维死亡无常3. 思维业之因果4. 思维轮回痛苦5. 归依及发菩提心6. 忏悔及除障〈金刚萨埵除障法〉7. 积聚资粮〈献曼达〉

林崇安:《入中论》破「实质有的我」的探究

《入中论》破「实质有的我」的探究林崇安一、前言人们从小到大隐隐约约觉得有一个自立自足的「我」,尽管身体变了、观念变了,总觉得这个「我」是不变的,一方面觉得这个我不是身和心本身,一方面觉得这个我也不是离

林崇安:生活禅、动态内观与念佛

一、禅修的基本目的谈到禅修,要先了解禅修的基本目的,如此才不会走到冤枉的路上去。佛法的禅修目的只有一个:灭除自己的痛苦,并进而帮助别人灭苦。这个目的也可用「证得涅槃」、「获得心解脱、慧解脱」等词句来描

林崇安:印度部派佛教的分立与师资传承的研究

印度部派佛教的分立与师资传承的研究林崇安(1990)提要本文探讨印度部派佛教发展过程中,二律系、四圣部及十八部的形成,并配合各部的师资传承来研究。1佛灭当年的王舍城结集,由阿难先结集经藏,而后优波离结

林崇安:绳与蛇喻

绳与蛇喻林崇安,2007【例】草堆上盘着一条杂色的草绳,由于光线昏暗,最初粗粗一看误以为是一条蛇,光线明亮下,仔细观察,看清只是一条杂色的草绳。(1)自续派认为:a「草绳看成蛇」的蛇,是以心增上安立,

林崇安:《入中论》破「即蕴我」的探究

《入中论》破「即蕴我」的探究林崇安一、前言佛教内的圣犊子部有五部:犊子部、法上部、贤冑部、六城部、正量部。圣犊子部的一个重要主张是「即蕴我」。此处依据月称菩萨的《入中论》配合宗喀巴大师的《入中论善显密

林崇安:内观禅修的探讨

一、前言梵语Vipashyana,玄奘法师音译为「毗钵舍那」,意译为「观」;近年来译为「内观」,表示是往内观察自己身心的实相。本文一方面探讨北传经论中对内观禅修的看法,一方面分析今日南传佛教大师所传的

林崇安:佛教的宇宙观

一、前言佛教对宇宙现象的描述,散见于大小乘的经论中,小乘的经典有西晋法立及法炬译的《大楼炭经》、后秦佛陀耶舍及竺佛念译的《长阿含经》卷十八、隋阇那崛多等人译的《起世经》、隋达摩笈多译的《起世因本经》等

林崇安:《大般若经》中菩萨正性离生的探讨

一、前言菩萨的正性离生,是菩萨道中不落入声闻地和独觉地的关键阶段,以下依据玄奘法师所译的《大般若经》来探讨其内涵。此中先厘清正性离生的意义,以及菩萨的正性离生在菩萨道中的阶位,并探讨如何入菩萨正性离生

林崇安:生活与禅修

一、前言禅修分为动态内观及静态内观。所谓内观,「内」为往内,「观」为观察自己。广义而言,所有禅修均为内观的修行功夫,差别仅在于方法不同而已。禅修并非不着边际的,它是非常具体的,而且可以应用于生活,并与

林崇安:正法与三十七菩提分法的实践

正法与菩提分法的实践林崇安(1998)佛法是佛陀所发现的正法,是适用到所有众生的一个普遍的法则,是引导众生脱离生死苦海的方法。今日要想复兴正法,一方面要了解什么是正法、什么是三十七菩提分法,一方面要知

林崇安:生活中的禅修

生活中的禅修林崇安(讲于法光佛研所2000,3)二十多年前,我从(格鲁派)欧阳无畏喇嘛学习藏传佛教的理论,实践方面是从红教(宁玛派)刘锐之上师学习,由于根器的缘故,在生活上总觉得未能得力。五年前思考有

林崇安:《坛经》的心性与佛性略探

《坛经》的心性与佛性略探──兼论性觉与性寂林崇安(2004)一、前言现存的《六祖坛经》有多种版本,以敦煌本为最古,今以此本所提及的「佛性」作考察的主要范围,并以曹溪本作为补充说明之用。敦煌本《六祖坛经

林崇安:禅修对现代生活的适应

一、前言今日社会的不安,种种问题的产生,是一个复杂的缘起现象,有前后的因果关系、有相互的利害冲突。但社会毕竟是由个人所组成的,因此,佛陀指出一切痛苦的根源其实是来自个人的贪、瞋、痴。将贪瞋痴再追究下去

林崇安:佛教心理学的实践面

一、前言佛陀的出世,在于引导众生脱离生死苦海。众生之所以沉沦苦海,是由于内心被无明烦恼所笼罩。如何区分这些烦恼的类别和性质,以及如何从无明烦恼中解脱出来,便是佛教心理学的重点所在。佛陀教导弟子们修习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