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林崇安:正法与三十七菩提分法的实践
2025-02-23 07:40

正法与菩提分法的实践

林崇安(1998)

佛法是佛陀所发现的正法,是适用到所有众生的一个普遍的法则,是引导众生脱离生死苦海的方法。今日要想复兴正法,一方面要了解什么是正法、什么是三十七菩提分法,一方面要知道如何去实践正法、如何去实践三十七菩提分法。以下先探讨正法的内涵及特色,而后分析三十七菩提分法的实践,此中,引用释尊的核心教导──《杂阿含经》──作为主要的依据,并以此经的本母《瑜伽师地论》〈摄事分〉,以及《大毗婆沙论》来解释经义。文末并探讨了菩提道的次第以及道果。

一、正法及其住世

正法的内涵有那些?这要依据世俗与胜义的不同标准来说明。《大毗婆沙论》卷一八三说:

世俗正法,谓名句文身,即素怛缆、毗奈耶、阿毗达磨。胜义正法,谓圣道,即无漏根、力、觉支、道支。

由此可知,世俗正法指的是经、律、论三藏;胜义正法指的是圣者心续中的无漏五根、五力、七觉支、八圣道。为了使正法久住,必须有人传递下去,由于传法者有凡圣之别,因而有「持教法者」与「持证法者」的不同,前论说:

持教法者,谓读诵、解说素怛缆等。持证法者,谓能修证无漏圣道。若持教者相续不灭,能令世俗正法久住。若持证者相续不灭,能令胜义正法久住,彼若灭时,正法则灭。

由此可知,读诵及解说经、律、论三藏,可使世俗正法延续下去,但要使胜义正法住世,则必须修证无漏圣道,也就是说,要证得无漏的五根、五力、七觉支、八圣道等菩提分法。至于三十七菩提分法中的四念住、四正断、四神足是否归属在正法之内?前论又说:

念住、正断、神足皆亦摄在此所说中,谓四念住即慧根、慧力、择法觉支、正见所摄。四正断即精进根、精进力、精进觉支、正勤所摄。四神足即定根、定力、定觉支、正定所摄。

因此,三十七菩提分法都是正法,而且必须有人去修证,才能使胜义正法住世;若无持证者,胜义正法就灭了。

正法住世多久呢?依据《中阿含经》卷二八、《五分律》卷六及卷二九、《毗母经》卷三、《大毗婆沙论》卷一八三的记载,释迦牟尼佛所传的正法住世五百年。从印度佛法的演变看来,在印度本土确实只有五百年存在着胜义正法。

阿育王时期(佛灭二百多年)佛陀的正法传往锡兰、缅甸等国,并且延续下来。前后延续多久呢?于《善见律》卷一八中有一个看法:

于千年中得三达智。复千年中得爱尽罗汉,无三达智。复千年中得阿那含。复千年中得斯陀含。复千年中得须陀洹学法。(复得五千岁)于五千岁得道,后五千年学而不得道,万岁后经书文字灭尽。

依此看法,胜义正法可以住世五千年。而真正衡量正法住世的标准,便是在于有情是否能持证无漏的五根、五力、七觉支、八圣道,因此,释尊说:

我之正法不依墙壁柱等而住,但依行法有情相续而住。

由以上的说法,可以看出正法的存在与否,在于人们能否具体地实践三十七菩提分法。实践后会有什么具体的效果呢?以下便先探讨实践正法所显现的特色。

二、正法的特色

正法有正法的特色,奉行正法后,这些特色就会明显地呈现出来,在《杂阿含经》中,相关的经文如下:

(一) 世尊说现(见)法、说灭炽然、说不待时、说正向、说即此见、说缘自觉。(二一五经)

(二) 圣弟子念于正法:念于世尊现法律、离诸热恼、非时、通达、即于现法、缘自觉悟。(五五○经)

(三) 念法功德:于世尊正法律,现法、离诸热恼、非时、通达、缘自觉悟。(五五四经)

(四) 受持如是具足净戒,宿业渐吐,得现法、离炽然、不待时节、能得正法通达、现见观察、智慧自觉。具足如是智慧,新业更不造,宿业渐已断,得现正法、离诸炽然、不待时节、通达、现见、生自觉智。(五六三经)

(五) 圣弟子念于法事,谓如来说正法律:现法、离诸炽然、不待时节、通达涅槃、即身观察、缘自觉知。(八四八经)

(六) 如此现法、永离炽然、不待时节、亲近涅槃、即此现身、缘自觉知者,为八圣道,正见乃至正定。(九一二经)

(七) 圣弟子念于法事,世尊法律:现法、能离生死炽然、不待时节、通达、现(见)法、缘自觉知。(九三一经)

(八) 我今于现法中,已离炽然、不待时节、能自通达、现前观察,缘自知觉。(一○七八经)

(九) 若复比丘,为人说法,作如是念:世尊显现正法律,离诸炽然、不待时节、即此现身、缘自觉知、正向涅槃。而诸众生,沉溺老病死、忧悲恼苦,如此众生闻正法者,以义饶益,长夜安乐。以是正法因缘,以慈心、悲心、哀愍心、欲令正法久住心而为人说,是名清净说法。(一一三六经)

(十) 世尊正法,现法、离诸炽然、不待时节、通达、现见、自觉证知,是则善知识、善伴党,非恶知识、恶伴党。(一二三八经)

其他相近的经文有:

(一) 云何念法?如来所说胜妙之法,等同庆善:现在得利及获得证、离诸热恼、不择时节、能向善趣、现在开示,乃至智者自知,是名念法。(别译杂一八七经)

(二) 白衣圣弟子念法:世尊善说法、必至究竟无烦无热、常有不移动、如是观、如是觉、如是知。(中阿含一二八经)

以上十二段经文,明显示出正法的六个特色:

一、现见(现法、现在得利):修习正法后,自己就可在此世亲见烦恼的不断减除;在此时此刻就可得到正法的利益。

二、离炽然(灭炽然、无炽然):修习正法,终必灭除烦恼。

三、不待时节(应时、非时):修习正法,没有时节限制,任何时候,于行住坐卧中皆可修习。

四、通达涅槃(引导、正向、亲近涅槃):修习正法,顺着道果,必可一路走向涅槃的标的。

五、即此见(唯此见、现见观察):唯有遵循正法才能走向涅槃,此一道路于一切外道、一切天趣诸见中不可见到。

六、缘自觉知(内自所证、智者自知):正法必须最后自己去亲证,不可只停留在闻、思的阶段,要远离信他、远离欣乐、远离行相周遍寻思、远离随闻所起、远离见审察忍,因此《杂阿含》三一三经说:

异信、异欲、异闻、异行思惟、异见审谛忍,正知而说: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

此中的「异」就是远离的意思,经文明示出自己必须亲证涅槃,如实知道自己已无贪瞋痴,已不受「有漏业力」的牵引了。在前面引用的《杂阿含》九一二经中,也明确指出八圣道就是正法。因此,凡是正确地实践菩提分法(内含八圣道)必然具有上述正法的六个特色,否则,就不是走在正法的道上。而这六个特色,并没有任何教条、盲信在里面,任何人只要依循着正法,就必可一步步地走向涅槃的标的,途中每一步的成效都是当下就显现的,是立竿见影的,是可验证的。为何能如此呢?因为正法是立足于身心现象上,是直接体验个人五蕴生灭无常、无我的特性,并没有想象、自我暗示等成分在内,因而能有上述六个特色的显现。三十七菩提分法完全是立足于个人的身心实相上,这一点便是修行的枢纽;只有立足于身心的实相上,正法的六个特色才可一一呈现出来。

三、三十七菩提分法的实践

三十七菩提分法是声闻菩提、独觉菩提以及无上菩提所必修的,如《大智度论》卷一九中说:

佛说四念处乃至八圣道分是摩诃衍,三藏中也不说三十七助道品独是小乘法。

故知任何走在菩萨道上的行者都必须修三十七菩提分法。然而如何实践呢?首先,对妄想纷飞的凡夫必须使其心安静下来,因此释尊开示出一些前行方便,而后才依次修习四念住、四正断、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圣道。以下依次来探讨这些主题。

甲、前行方便

由于众生根性的不同,或偏贪、偏瞋、偏痴、偏慢、偏寻思,对他们要有不同的对治方便,《瑜伽师地论》卷二六引用释尊对颉隶伐多长老的开示如下:

若唯有贪行,应于不净缘安住于心,如是名为于相称缘安住其心。若唯有瞋行,应于慈愍安住其心。若唯有痴行,应于缘性缘起安住其心。若唯有慢行,应于界差别安住其心。若唯有寻思行,应于阿那波那念安住其心,如是名为于相称缘安住其心。

此中,「不净、慈愍、缘性缘起、界差别、阿那波那念」合称作五种净行所缘,分别对治贪行、瞋行、痴行、慢行及寻思行。在前行阶段的(一)不净观,(二)慈愍观,(三)缘性缘起观,(四)界差别观及(五)阿那波那念的修法,略述如下:

(1)以不净观去审查身体内部朽秽不净(发、毛、爪、齿、尘、垢、皮、肉、骸骨、筋、脉、心、胆、肝、肺、大肠、小肠、生藏、熟藏、肚、胃、脾、肾、脓、血、热痰、肪、膏、肌髓、脑膜、洟、唾、泪、污、屎、尿等三十六物)、外部朽秽不净(青瘀、脓烂、变坏、膨胀、食啖、变赤、散坏、骨、锁、骨锁、屎所作、尿所作、唾所作、洟所作、血所涂、脓所涂、便秽处等十七项)。

(2)以慈心去审查无苦无乐之有情,欲与其乐;以悲心去审查有苦之有情,欲拔其苦;以喜心去审查有乐之有情,欲庆其乐。

(3)以缘性缘起观,去审查身心相续中,无有作者及以受者,只是因果相续而已。

(4)以界差别观,审查身心不外是地界、水界、火界、风界、空界及识界组合而已。

(5)阿那波那念(入出息念)则是直接去观察呼吸的出入,经由持续不断的觉知,使心达成奢摩他(寂止)。

以此为根基,接着就去修毗钵舍那(内观),所修的就是三十七菩提分法。

乙、四念住的实践

四念住旧译作四念处,释尊说:

有四念处,何等为四?谓身身观念处、受、心、法法观念处。如是比丘!于此四念处修习满足,精勤方便、正念、正知,应当学。(《杂阿含经》六○六经)

对此四念住必须修习满足,修习时要「就身体观察身体」、「就感受观察感受」、「就心观察心」、「就诸法观察诸法」,也就是说,要直接观察身心的实相。此中,心中所呈现的种种思想、念头等等,称作「法」,身上所呈现的苦、乐等等,称作「受」,这些都不外是个人的身心现象。在实践四念住时,必须(一)精勤方便:不断地用功。(二)正念:对自己的身心现象要时时保持觉知。(三)正知:对身心现象要时时彻底了知其无常、无我的特性。不断地修习四念住,依据这一条清净的道路,才有可能达到涅槃的标的,因此,释尊说:

有一乘道,净诸众生,令越忧悲、灭恼苦,得如实法,所谓四念处。(六○七经)

为什么四念住是走向灭苦所必经的道路呢?《瑜伽师地论》〈摄事分〉解释如下:

又四念住,由欲、精进等修习加行,方得圆满。应知除此四种念住,更无有余不同分道或所缘境。由此道、此境,能尽诸漏,获得涅槃。由无第二清净道故,说纯有一能趣正道。又此纯一能趣正道,由二因缘,能令有情究竟清净:一思择力故,二由修习力故。于四念住勤修加行,依思择力超度愁泆。由依世间修习力故,得离欲爱,弃舍忧苦。依出世间修习力故,超度一切萨迦耶苦,亦能证得八支圣道及圣道果,真实妙法。

由此可知,在修习四念住的加行时,以思择力及世间的修习力,就可将世间八风所产生的愁泆、忧苦去除;进入正行时,以出世间修习力就可灭除身见之苦(萨迦耶苦),证得八圣道以及真实妙法(如实法),因此,释尊说:

若比丘离四念处者,则离如实圣法;离如实圣法者,则离圣道;离圣道者,则离甘露法;离甘露法者,则不得脱生老病死、忧悲恼苦,我说彼于苦不得解脱。(六○八经)

此处明显地指出,若不修习四念住,就脱离了圣法,根本就不能了生脱死。而且,修习四念住,才能成为大丈夫,释尊说:

若比丘身身观念住,心得离欲,心得解脱,尽诸有漏,我说彼为大丈夫也。所以者何?心解脱故。受、心、法法观念住已,心离贪欲,心得解脱,尽诸有漏,我说彼为大丈夫也。所以者何?心解脱故。(六一四经)

因此,必须修习四念住圆满,达到心解脱后,才配称作大士(大丈夫)。要证得声闻菩提、独觉菩提以及无上菩提也都必须修习四念住,释尊说:

若比丘于四念处,修习、多修习,未净众生令得清净,已净众生令增光泽。如净众生,如是未度彼岸者令度,得阿罗汉、得辟支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如上说。(六三五经)

因此,修习四念住,可使凡夫(未净众生)成为有学(令得清净),已得「有学位者」成为无学(令增光泽、鲜白)。声闻阿罗汉及独觉、诸佛就是三种「无学位」的圣者。众生要能修习四念住,才能自护、护他,释尊说:

云何护他、护自?不恐怖他、不违他、不害他,慈心哀彼,是名护他、自护。是故比丘当如是学:自护者修四念处,护他者亦修四念处。(六一九经)

由此可知,要想真正的利益别人,必须先修习四念住,断除自己的烦恼,而后才能不伤害他人并且利益他人。在修习四念住时,必须亲自体验身心现象的剎那生灭,释尊说:

何等为四念处集,四念处没?食集则身集,食灭则身没,如是随身集观住、随身灭观住、随身集灭观住,则无所依住,于诸世间永无所取。如是触集则受集,触灭则受没,如是随集法观受住、随灭法观受住、随集灭法观受住,则无所依住,于诸世间都无所取。名色集则心集,名色灭则心没,随集法观心住、随灭法观心住、随集灭法观心住,则无所依住,于诸世间则无所取。忆念集则法集,忆念灭则法没,随集法观法住、随灭法观法住、随集灭法观法住,则无所依住,于诸世间则无所取。(六○九经)

此处详细示出修习四念住的要点:直接观察身受心法的缘起过程,由于四食(段食、触食、意思食、识食)而有「身」,由于根尘接触而有「受」,由于名色而有「心」,由于作意(忆念)而有「法」;整个身心现象由于缘起而存在,在剎那变化中,没有「我」及「我所」,在未来、过去及现在三世中,不断生起灭去,因此,〈摄事分〉中说明如下:

又瑜珈师,了知身等因缘生已,复于三世身等诸法,住无常观。由住如是无常观故,于诸后有,终不依止后有爱住;又现法中,于一切行,若内若外,都不执取我及我所。又于未来,当知安住集法随观;于过去世,当知安住灭法随观;于现在世,生已无间尽灭法故,当知安住集灭法随观。

此段论文指出,对身等诸法当了知其缘生及无常、无我。对于未来,要安住集法随观;对于过去,要安住灭法随观;对于现在,要安住集灭法随观。因此,在整个四念住的实践中,对于身上产生的受,以及心上产生的法(思想、心念等),都要了了分明于其缘起的生灭过程,身心的每一剎那,即生即灭,虽然非常快速,但仍必须持续地觉知其无常的性质,如此,随集法、随灭法、随集灭法来修四念住。对「无常」有深切的体认后,就不会对「后有」产生任何的贪爱了,同时,也不会对身心现象执着为「我」或「我所」了。在整个实践过程中,一直要对五蕴不间断地观察,离开观察就会被「诸受」所牵引,而生起「爱、取、有」等,因此,必须连续地觉知诸受的生灭无常。唯有断除对诸受所生起的贪瞋反应,才能灭除爱取,这便是缘起法则中,「受灭则爱灭,爱灭则取灭」的重要过程。

丙、四正断的实践

四正断是(一)律仪断,(二)断断,(三)修断,(四)防护断。《瑜伽师地论》卷二九说:

由于已生恶不善事,应修律仪令其断灭,不应忍受,由是因缘,名律仪断。于其未生恶不善事,为欲令彼不现行断、为欲令彼不现前断,为断故断,故名断断。由于善法数修数习,先所未得能令现前,能有所断,故名修断。由于已得已现在前诸善法中,远离放逸,修不放逸,能令善法住不忘失,修习圆满,防护已生所有善法,能有所断,故名防护断。

由此可知,四正断的实践,在于使「已生恶」令断除,「未生恶」不生起,「未生善」令生起,「已生善」不忘失,对以上四项要殷勤策励、精勤努力,不到圆满终不歇息,因此又称四正勤,释尊说:

我于二法依止多住。云何为二?于诸善法未曾知足,于断未曾远离。于善法不知足故,于诸断法未曾远离故,乃至肌消肉尽,筋连骨立,终不舍离精勤方便,不舍善法,不得未得,终不休息,未曾于劣心生欢喜,常乐精进,升上上道。如是精进住故,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等。(九八七经)

释尊在这段经文中指出:我由于精进于增长善法和断除恶法,即使肌消肉尽、筋连骨立,始终不停止于积极增善断恶,不会满足于下劣而奋力上进,精进力恨快证得无上正等正觉。由此可知,要成佛就要努力于四正断或四正勤。四正断或四正勤便是积极的灭除「恶不善法」以及增长「一切善法」,然而,什么是「恶不善法」以及「一切善法」?《瑜伽师地论》卷二九说:

云何名为恶不善法?谓欲缠染污身、语、意业,是身语意恶行所摄,及能起彼所有烦恼。云何名为一切善法?谓若彼对治、若盖对治、若结对治。

由此可知,由于贪欲所染污的身语意的行为,以及会作出这些行为的烦恼,都是恶不善法。能对治恶不善法、烦恼、五盖的,就是善法。要如何对治呢?不外是精勤地修习四念住。因此,将四念住不断地精进实践,便自然而然地实践了四正断,并非别有其他项目要修。时时刻刻体认身心现象的无常、无我,在四念住的观照之下,贪瞋的习性反应就日渐消减,身语意的不善行为也渐灭除,贪欲盖、瞋恚盖、睡眠盖、昏沉掉举盖、疑盖等五种盖也就被对治了,善法也就日增了。

丁、四神足的实践

四神足是(一)欲三摩地断行成就神足,(二)勤三摩地断行成就神足,(三)心三摩地断行成就神足,(四)观三摩地断行成就神足。分别简称作(一)欲神足,(二)勤神足,(三)心神足,(四)观神足。此中,由于实践八种断行而使四种三摩地(欲三摩地、勤三摩地、心三摩地、观三摩地)圆满成办。什么是八种断行呢?《瑜伽师地论》卷二九说:

何等名为为八种断行?一者欲,谓起如是希望乐欲:我于何时修三摩地当得圆满?我于何时当能断灭恶不善法所有随眠?二者策励,谓乃至修所有对治,不舍加行。三者信,谓不舍加行正安住故,于上所证深生信解。四者安,谓清净信而为上首,心生欢喜;心欢喜故,渐次息除诸恶不善法品粗重。五者念,谓九种相,于九种相安住其心,奢摩他品能摄持故。六者正知,谓毗钵舍那品慧。七者思,谓心造作,于断未断正观察时,造作其心,发起能顺止观二品身业、语业。八者舍,谓行过去、未来、现在随顺诸恶不善法中,心无染污,心平等性。

由「欲断行」生起希欲断除恶不善法,由「策励断行」勤修对治恶不善法,由「信断行」对所证深生信解,由「安断行」心生欢喜而止息恶不善法的粗重,由「念断行」于止品所摄的九种相(内住、等住、安住、近住、调顺、寂静、最极寂静、专注一趣、等持)安住其心,由「正知断行」住于观品所摄的慧,由「思断行」造作其心,行于随顺止观二品的身业及语业,由「舍断行」于恶不善法,心无染污而能保持平等心。由上述八断行,对恶不善法不断对治,对善法不断增进而生起心一境性,证得欲三摩地、勤三摩地、心三摩地及观三摩地,圆满成办时,便是欲神足、勤神足、心神足及观神足。为什么称作神足?因为「足」代表能行走到目的地,「神」代表世间殊胜之法,出世间法则是「最殊胜之神」,由于四神足能行走到世间及出世间法的殊胜处,因而称作「神足」,经过这一条道路就能达到涅槃的目的地,阿难尊者曾对一位婆罗门说:

如来、应、等正觉所知所见,说四如意足,以一乘道净众生,灭苦恼、断忧悲。何等为四?欲定断行成就如意足、精进定、心定、思惟定断行成就如意足。如是圣弟子修欲定断行成就如意足,依离、依无欲、依出要、依灭、向于舍,乃至断爱,爱断已,彼欲亦息。修精进定、心定、思惟定断行成就,依离、依无欲、依出要、依灭、向于舍,乃至爱尽,爱尽已,思惟则息。婆罗门!于意云何?此非边际耶?婆罗门言:尊者阿难!此是边际,非不边际。(五六一经)

此段经文,是求那跋陀罗在西元四四○年左右译出,「四如意足」即是四神足的旧译,「欲定、精进定、心定、思惟定」即是「欲三摩地、勤三摩地、心三摩地、观三摩地」的旧译。此段经文指出,四神足是一条通往灭苦的道路,到达目的地时,爱尽、烦恼尽,此时欲、勤、心、观就自然止息了,因此,整个修行的过程是有边际而可达成的。在修行过程中,什么是依离、依无欲、依出要、依灭、向于舍呢?《瑜伽师地论》卷八五说:

有五离系品界:一者断界,二者无欲界,三者灭界,四者有余依涅槃界,五者无余依涅槃界。谓见道所断诸行断故,名为断界;修道所断诸行断故,名无欲界,即此唯有余依故,名有余依涅槃界;此依灭故,名为灭界,亦名无余依涅槃界。又于断界,未得为得勤修习故,名于诸行修厌。于无欲界,未得为得勤修习故,名于诸行修离欲。于灭界,未得为得勤修习故,名于诸行修灭。

于卷九二又说:

未得断界,于其断界正希求时,名依远离。未得无欲界,于无欲界正希求时,名依离欲。未得灭界,于其灭界正希求时,名依于灭。弃舍下劣修觉分故,回向胜妙修觉分故,名弃舍回向。

由上述二段论文,可以知道「依离、依无欲、(依出要)、依灭、向于舍」就是玄奘所译的「依远离、依离欲、依于灭、弃舍回向」,是对断界(断除见道所断的烦恼)、无欲界(断除修道所断的烦恼)、灭界(无余涅槃)等三界的希求,以及弃舍下劣、追求胜妙菩提分的心理。故在整个修行的道路上,要对诸行(身心五蕴)不断地修厌、修离欲、修灭,步步上升而得究竟的解脱。因此,四神足的实践,仍是承续着四念住的修法,将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身心现象上,使不善法减除,善法增长,在希欲及信解的力量下,将禅定(止)及智慧(观)不断地加强,于根尘接触的当下,对顺逆的感受保持平常心,不再生起贪瞋的习性反应,那么四神足就渐次地圆满了。至于修四神足时,由于禅定的达成,相伴的许多神通也会出现,这些只是修行的副产品而已,重要的是心灵的净化。

戊、五根与五力的实践

五根是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及慧根。五力是信力、精进力、念力、定力及慧力,都是菩提道上所要具备的,释尊说:

若圣弟子成就信根者,作如是学:圣弟子无始生死,无明所着,爱所系,众生长夜生死往来流驰,不知本际。有因故有生死,因永尽者则无生死。无明大暗聚障碍,谁般涅槃?唯苦灭、苦息、清凉、没。(六五七经)

又说:

有五根: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何等为信根?谓圣弟子于如来所起信心,根本坚固,诸天魔梵、沙门婆罗门,及诸世间(法)所不能坏,是名信根。何等为精进根?谓四正断。何等为念根?谓四念处。何等为定根?谓四禅。何等为慧根?谓四圣谛。此诸功德,皆以慧为首,譬如堂阁,栋为其首。(六五八经)

以上说明五根及其意义,并指出慧根为最胜:先由思择知道唯有「苦灭、苦息、清凉、没」而无涅槃者,并对如来生起正确而坚固的信解,以此信解为基础生起精进,而有四正断;并对身、受、心、法等所缘境如实地觉知其无常的性质,而有四念住;对所缘境心不散乱,达成四禅(以及近分定、四无色定);对四圣谛如实观察,生起智慧。因此,整个五根的实践,便是立足于对自己身心现象的如实观察,以如来所教导的方式去如实地体验,在智慧的引导下,终至涅槃的到达,痛苦的止息。五根与五力,其内涵并无不同,释尊说:

信根者,当知是四不坏净。精进根者,当知是四正断。念根者,当知是四念处。定根者,当知是四禅。慧根者,当知是四圣谛。(六五五经)

又说:

彼信力,当知是四不坏净。精进力者,当知是四正断。念力者,当知是四念处。定力者,当知是四禅。慧力者,当知是四圣谛。(六七五经)

于如来所起信心,深入坚固,诸天魔梵、沙门婆罗门,及余同法所不能坏,是名信力。(六九一经)

以上就五根与五力的内涵相比较,并无不同,只是在实践的阶段上,五力比五根较纯熟而已。此处四不坏净是对佛、法、僧的净信以及圣戒的成就。释尊说:

流者谓八圣道。入流分者有四种,谓亲近善男子、听正法、内正思维、法次法向。入流者成就四法,谓于佛不坏净、于法不坏净、于僧不坏净、圣戒成就。(八四三经)

由此可知,一方面依靠亲近善士、听闻正法(此二属外在),一方面依靠如理作意、法随法行(此二属内在),才能具足五根五力中的信根信力,而有四不坏净,由此才能进入圣道之流。

己、七觉支的实践

七觉支是(一)念觉支,(二)择法觉支,(三)精进觉支,(四)喜觉支,(五)轻安觉支(旧译作猗觉支或猗息觉分),(六)定觉支,(七)舍觉支。此七觉支修习满足,终必灭除痛苦,释尊说:

圣弟子清净信心,专精听法者,能断五法,修习七法,令其满足。何等为五?谓贪欲盖、瞋恚、睡眠、掉悔、疑,此盖则断。何等七法?谓念觉支、择法、精进、猗、喜、定、舍觉支,此七法修习满足。净信者谓心解脱,智者谓慧解脱。离贪欲者心解脱,离无明者慧解脱。若比丘离贪欲,心解脱,得身作证;离无明,慧解脱。是名比丘断爱、转结、慢无间等、究竟苦边。(七一○经)

此中指出,专精于听闻正法后,就要去断除五盖,修习七觉支。经由修习,可以证得心解脱及慧解脱。什么是断爱、转结、慢无间等、究竟苦边?《瑜伽师地论》〈摄事分〉说:

有学有二清净说句:谓于后有一切行中,由不现行道理,名已割贪爱,及转三结。无学有二清净说句:谓正慢现观(故),及一切苦本贪爱随眠永拔除故,名已作苦边。

由此可知,修习七觉支,证入有学圣位时,贪爱已不现行(断爱),并且拔除了「有身见」、「戒禁取」、「疑」等三结(转结),最后圆满无学圣位时,我慢完全根除,称作正慢现观(慢无间等),并且贪爱的随眠也完全灭除了,称作已作苦边(究竟苦边)。如何由修习四念住衔接到圆满七觉支呢?释尊告诉萦发目犍连说:

比丘如是是顺身身观住,彼顺身身观住时,摄念安住不忘,尔时方便修习念觉分,方便修习念觉分已,得念觉分满足。于彼心念选择于法,觉想思量,尔时方便修习择法觉分,方便修习择法觉分已,逮得择法觉分满足逮得精进觉分满足。勤精进已,生欢喜心,尔时修习方便欢喜觉分,修习欢喜觉分已,逮得欢喜觉分满足。心欢喜已,身心止息,尔时修习猗息觉分,修习猗息觉分已,逮得猗息觉分满足。身心息已,得三摩提,尔时修习定觉分,修习定觉分已,定觉分满足。谓一其心,贪忧灭息,内心行舍,方便修习舍觉分,方便修习舍觉分已,逮得舍觉分清净满足。受、心、法念处,亦如是说。如是修习四念处,七觉分满足。(二八一经)

由此可知,修习七觉支(七觉分)时,其观察的对象与四念住完全相同,都是针对个人身心所摄的身、受、心、法,不断努力地观察、觉知五蕴的生灭无常、无我,在止观下,生起喜觉支、轻安觉支(猗息觉分)、定觉支,再继续观察身心最微细的生灭变化,仍然保持平等心,将贪瞋痴的习性一层层地根除,因而圆满了七觉支。在修习七觉支的过程,也是要层层上进,释尊说:

若比丘修念觉分,依远离、依无欲、依灭、向于舍。如是修择法、精进、喜、猗、定、舍觉分,依远离、依无欲、依灭、向于舍。(七二九经)

因此,与前述四神足一样,要依次「依远离、依离欲、依于灭」来证得断界、无欲界及灭界,并往上修至圆满菩提为止。这整个过程,都离不开对个人身心五蕴的观察。首先,对五蕴之苦,生起脱离之心,这是「依远离」;对产生五蕴之苦的爱欲,起脱离之心,这是「依离欲」;而后看清楚灭苦是修行的目标,这是「依于灭」;最后,对灭苦之道,不断实践,往上修至圆满,这是「向于舍」。由此也可以看出,整个过程不外是修习着「苦、集、灭、道」四圣谛,而这些都是立足于个人身心之上的。

庚、八圣道的实践

八圣道是(一)正见,(二)正思惟(旧译作正志),(三)正语,(四)正业,(五)正命,(六)正精进(旧译作正方便),(七)正念,(八)正定。由于此八圣道(八正道)合乎正理,因此被称作「法」,释尊说:

有非法、是法。谛听,善思,当为汝说。何等为非法、是法?谓邪见非法,正见是法;乃至邪定非法,正定是法。(七八二经)

既然八圣道是正法,当然就具有正法的特色:(一)现见(二)离炽然(三)不待节(四)通达涅槃(五)即此见(六)缘自觉知。其具体的成效,便是此世就可灭除自己的烦恼,释尊说:

阿难!何等为正法律乘、天乘、婆罗门乘、大乘、能调伏烦恼军者?谓八正道,正见乃至正定。(七六九经)

由此可看出,实践八圣道就是正法律乘、大乘,也就是说,经由具体实践八圣道方得以灭除烦恼。然而要如何实践呢?释尊说:

何等为修八圣道?是比丘修正见,依远离、依无欲、依灭、向于舍。修正志、正语、正业、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依远离、依无欲、依灭、向于舍。是名修八圣道。(七六四经)

此处也相同于前述四神足、七觉支的实践方式,都是依远离、依无欲、依于灭、向于舍(弃舍回向)往上证得断界、无欲界、灭界而圆证菩提。也表示三十七菩提分法中,从四念住到八圣道是前后呼应的,是整体一贯的。例如,观察感受的受念住,也要配合八圣道的修习才能完满,《杂阿含》第七五九经记述如下:

世尊告诸比丘:有三受,无常、有为、心所、缘生。何等为三?谓乐受、苦受、不苦不乐受。诸比丘白佛:世尊!有道、有迹,修习、多修习,断此三受否?佛告比丘:有道、有迹,修习、多修习,断此三受。何等为道?何等为迹?修习、多修习,断此三受?佛告比丘:谓八圣道:正见、正志、正语、正业、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

此中,三受为何是无常、有为、心所(指思所造)、缘生?〈摄事分〉说:

灭坏法故,说名无常。诸业烦恼所集成故,说名有为。由昔愿力所集成故,名思所造。从自种子,现在外缘所集成故,说名缘生。

因此,三受本身是剎那生灭,且由往昔的业、烦恼、愿力所集成,并且以触为缘而产生。但众生对三受却不断地生起执着,以为是「我」或「我所」,对乐受生起贪心,对苦受生起瞋心,对不苦不乐受生起痴心,因而形成了「受缘爱、爱缘取」,而有生老病死之苦。为了脱离此苦,就必须对八圣道修习、多修习。如何修习、多修习呢?不外是对身心五蕴时时了知其无常的性质,释尊说:

无常想修习、多修习,能断一切欲爱、色爱、无色爱、掉、慢、无明。无常想者,能建立无我想。圣弟子住无我想,心离我慢,顺得涅槃。(二七○经)

所以,以无常想的不断修习,来去除一切欲贪、色贪、无色贪、掉、慢、无明。处于「思所成慧」时,称作「修习」,处于「修所成慧」时,称作「多修习」。对八圣道的修习、多修习,便是要对身心五蕴先思考其无常、有为、思所造、缘生的性质,接着要亲身去体验其剎那的生灭,以得到修所成慧,如此才能对自己的身心不再起执着,因而正语、正业、正命等八圣道便能完成,同时对于三受的执着也全部断除了。

四、菩提道的次第以及道果

众生由轮回痛苦中想要解脱出来,就必须不断地修习三十七菩提分法,释尊说:

若比丘修习随顺成就者,虽不欲令漏解脱,而彼比丘自然漏尽,心得解脱。所以者何?以修习故。何所修习?谓修念处、正勤、如意足、根、力、觉、道。如彼伏鸡,善养其子,随时荫卵,冷暖得所,正复不欲令子方便自啄卵出,然其诸子自能方便安稳出壳。(二六三经)

因此,不断地修习四念住(念处)、四正断(正勤)、四神足(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圣道便是走在菩提道上,终必破除无明壳,得到究竟的解脱。在这三十七菩提分法中,四念住属下品资粮道,四正断属中品资粮道,四神足属上品资粮道,五根属加行道的暖位及顶位,五力属加行道的忍位及世第一位,七觉支属见道,八圣道属修道,以「金刚喻定」灭除最后的无明就进入究竟道(无学道)。以上以五道(资粮道、加行道、见道、修道、究竟道)的次第,方便说明菩提道的内容,就实质而言,不外是以戒律为基础,不断地修习禅定与智慧。禅定与智慧的修习也就是奢摩他(寂止)与毗钵舍那(内观)的修习。而止观的修习重点,不外是时时观照自己的身心实相,特别是觉知自己身心的生灭无常,经过一而再、再而三地修习,终必亲身体验五蕴自性皆空的真谛,并超越身心的范畴,亲证涅槃的究竟实相。因此,在菩提道上的每一步,必须落实到自己身心的实相上;对自己五蕴的无常、无我,要以觉知与智慧不断地直接观察,不可落入想象、臆测、自我暗示的陷阱中,那么,将依次由资粮道、加行道,进入见道、修道,到达究竟道;同时,见道所断的烦恼以及修道所断的烦恼也依次根除了,而断界、无欲界以及灭界也依次证得了。总之,走在菩提道上,不外是对自己的身心现象要时时觉知其无常、无我的特性,因而不再执着为「我」或「我所」,往昔的贪瞋习性也就不断地拔除,终至从所有的烦恼痛苦中解脱出来。在这整个净化的过程中,慈悲心也自然地渐形增长,对众生的关怀与照顾,也因为自己的成长而加强,而有「自利利他」的圆满达成。整个菩提道的过程,可用七种清净来说明:

(1)戒清净:具足尸罗,守护别解脱律仪,心便无悔,适于修习正定。

(2)心清净:依次修习正定,调柔自心,安住不动,适于修习正见。

(3)见清净:止观双运之下,于四圣谛证入现观,断除见道所断诸惑,获得无漏有学正见。

(4)度疑清净:得正见故,于四圣谛、佛法僧永断疑惑,超度犹疑。

(5)道非道智见清净:得正见故,于正见前行之道,如实了知是为正道;于邪见前行之道,如实了知是为非道;远离非道,行于正道,以此断除修道所断诸惑。

(6)行智见清净:如实了知随道之四种行迹:(一)苦迟通,(二)苦速通,(三)乐迟通,(四)乐速通。

(7)行断智见清净:如实了知「苦迟通」应全断除,「苦速通」及「乐迟通」一分应断,依「乐速通」永尽诸漏,于现法中获得无造究竟涅槃。

以上以七种清净来描述修行者其心净化的过程。所证得的涅槃,则是超越了身心五取蕴(经文作五受阴),释尊说:

有五受阴,何等为五?谓色受阴、受、想、行、识受阴。云何色受阴?所有色,彼一切四大及四大所造色,是名为色受阴。复次,彼色是无常、苦、变易之法,若彼色受阴永断无余:究竟舍、离、灭、尽、离欲、寂、没,余色受阴更不相续、不起、不出,是名为妙、是名寂静、是名舍离一切有余,爱尽、无欲、灭尽、涅槃。复次,彼识受阴,是无常、苦、变易之法,乃至灭尽、涅槃。若于此法如实正慧等见,不起心漏,名阿罗汉,诸漏已尽、所作己作、舍离重担、逮得己利、尽诸有结、正智、心得解脱。(六一经)

此中先指出五取蕴(五受阴)各别的自相种类(如,色蕴是四大及四大所造)、共相过患(如,色蕴是无常、苦、变易之法),了知此种的智慧称作「法住智」;若进而了知此五取蕴应永断无余,起厌逆想,并于涅槃起寂静想,此种智慧称作「涅槃智」。《瑜伽师地论》卷八三解说经中永断无余、究竟舍、离、尽、离欲、灭、寂、没的意义如下:

无余断(经文为永断无余)者,谓是总句。永弃舍(究竟舍),诸缠断故。永变吐(离),随眠断故。永尽者,过去解脱故。永离欲者,现在解脱故。永灭者,未来解脱故。永寂静者,由见道故。永灭没者,由修道故。

同卷又解说不相续、不起(无取)、不出(无生长)、爱尽、离欲、灭(尽)、涅槃的意义如下:

不相续者,谓死殁已后,余识不生故。言无取者,谓无所住识,无有趣入名色事故,自体永不生故。无生长者,谓无有名色更增广故。言爱尽者,谓不希求未来事故。言离欲者,谓无现在受用喜乐故。所言灭者,谓余烦恼断故。言涅槃者,谓无余依故。

因此,对身心五蕴不再执取后,烦恼、随眠依次弃舍,心得解脱,牵引到来世趣入名色的有漏业力已止息了。有余依的阿罗汉,虽有身心与六境接触,但不再生起贪瞋,不再被感受所束缚。在无余依涅槃中,则超越了身心世界。至于阿罗汉的意义,《瑜伽师地论》卷八七解说如下:

又与四种义相应故,当知是名阿罗汉相:一者自事已究竟,应作他事义故。二者应得自义,一切遍满道理义故。三者未来行因已永断灭,应证现法乐住义故。四者超有学地,入无学地相应义故。

因此,阿罗汉已完成了自利,进而利益众生;未来的五取蕴之因也已完全灭除,不再受生死业力的牵引,于此世证入禅定,得现法乐住,且处于无学地。

至于无上菩提的证得,其道次第又如何呢?释尊在《杂阿含》第一一七七经中,以譬喻来解说如下:

众多罪人(喻愚痴凡夫),在于河中(喻处于欲爱、色爱、无色爱之中),随流漂没。中有一人,不愚不痴、聪明黠慧、乐乐厌苦、乐生厌死(喻菩萨摩诃萨),作如是念:我今何缘在此灰河(喻三恶不善觉及三爱),两岸极热(喻内外六入处),又多利刺(喻五欲功德),在暗冥处(喻无明障闭慧眼)随流漂没?我当以手足方便逆流而上(喻精勤修学),渐见小明(喻得法忍),勤加方便,遂见平地(喻持戒),即住于彼,观察四方(喻四圣谛),见大石山(喻正见),即登而上,复见清凉八分之水(喻八圣道),大山上见七种华(喻七觉支),复上石山,见四层阶堂(喻四神足),即坐其上。见五柱帐(喻五根),即入其中,敛身正坐(喻习气无余离系),种种枕褥,散华遍布(喻世间静虑、解脱、等持、等至),凉风四凑(喻四种现法乐住),令身安稳,坐高林下,高声唱言(喻转*轮):灰河众生!诸贤正士!如彼灰河,两岸极热,多诸利刺,其处暗冥,求出于彼。

在这段经文中,指出菩萨摩诃萨具足智慧与悲愍,从无明黑暗中,精进修学;于生老病死法,正审观察,而得法忍;以禁戒为依止,能证得四禅八定;而后,以自力观察四圣谛;并使正见现前,终于证得八圣道及七觉支,〈摄事分〉解释菩萨见道及修道的过程如下:

所有正见渐次胜进,先已远离下地诸欲,乃至上极无所有处,当于圣谛得现观时,便证无漏四念住等,乃至最后八圣支道所有一切菩提分法,举其最后,当知亦摄前位一切。为欲无余永断有顶所系烦恼,故复勤修纯无漏道,所谓修习无上觉支,是名进修无上修道。由此修故,无学地中六种修法究竟圆满。一者修圣神通,究竟圆满。二者修净五根,究竟圆满。三者证得烦恼并诸习气无余离系,究竟圆满。四者证得四种现法乐住,究竟圆满。五者证得世间静虑、解脱、等持、等至,究竟圆满。六者证得名身、句身、文身,得随所欲,得无艰难宣说正法,究竟圆满。

由此可知,菩萨摩诃萨在证得圣谛现观,于见道位便证得无漏四念住、四正断、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圣道等三十七菩提分法。而在修道位,则要修习「无上觉支」,在此要修「圣神通」及「净五根」,此二项的名目相同于三十七菩提分法中的「四神足」及「五根」,只是此时更为深入、更为广大,〈摄事分〉中解释无上修道中的五根如下:

修净信根究竟满者,谓于涅槃意乐净故。修精进根究竟满者,谓能勇猛造作一切有情义利,善清净故。修习念根究竟满者,谓三念住、无忘失法,善清净故。修习定根究竟满者,谓于圣、天及以梵住,善清净故。修习慧根究竟满者,谓十智力,善清净故。

由以上二段论文的解释,可以看出,在菩萨道上,必须证得三十七菩提分法,而且为了利益一切有情,在修道时,要修更深更广的四神足以及五根,并使诸习气完全拔除,圆满四种现法乐住及世间静虑、解脱、等持、等至,且能于名、句、文身自在,因而能够大转*轮。故知,在整个成佛的道上,菩萨所修的内容,也是不离戒、定、慧或三十七菩提分法,只是为了达成圆满的无上菩提,所下的工夫要更深更广,如此而已。例如,佛位的三念住,是佛陀对三类弟子(一类恭敬听法、一类不恭敬听法、一类有时恭敬有时不恭敬)都保持完全的平等心,不起爱恚,这便是四念住的延伸:在修习四念住时要以平等心去面对苦受、乐受与不苦不乐受,时时了知其无常的特性而不起贪瞋;今则是对众弟子的平等心。

五、结语

今日要复兴佛陀的正法,就必须落实到个人的身心实相上,具体地实践三十七菩提分法,在日常生活当中,时时觉知五蕴的无常、无我,不断灭除对自我的执着,人与人之间自然就建立起安详和谐的关系,人间净土自然也就可以达成。是否走在正法的道上,是否真正在实践三十七菩提分法,要以正法的六个特色来检验:自己实践正法后,烦恼是不是日渐减少了,效果是不是很明显?是否行住坐卧中都可修习?此方法是否合乎佛陀缘起的教导?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么就要检讨自己错误之所在。最后,总结三十七菩提分法的实践如下:

一、在戒律的基础上,使心安住于当下的呼吸或身体上,使心不散乱,这便是禅定的训练,以此作基础培养出体证身心实相的智慧。

二、心中呈现诸法(如思想、情绪)的同时,身上也有种种感受的生起,要以平静的心去观察身、受、心、法的生起灭去,时时觉知身心无常无我的特性,这便是四念住的实践。

三、对心中善法、不善法的生起,不断地觉知当下感受和心念的无常而能保持平等心,因而恶不善法渐减,善法渐增,这便是四正断的实践。

四、对身心实相的不断观察,以「八断行」不断对治恶不善法,增长善法而生起心一境性,圆满成办欲、勤、心、观三摩地,这便是四神足的实践。

五、对身心实相如实地观察,生起无常、无我的信解,于佛、法、僧、戒起四不坏净,精勤于增长善法,时时保持正念正知,心无散乱,清楚了知五蕴的无常、无我,这便是五根与五力的实践。

六、于身心的范畴下,以正念正知察觉五蕴的生灭无常,时时维持正念相续,生起喜悦及身心轻安,心无散乱,对顺逆境保持平等心,进而体验到超越身心的境界,拔除了有身见、戒禁取及疑等三结,这便是七觉支的实践及其结果。

七、在日常生活中,时时不断觉知身心五蕴的无常、无我,保持正知正见,言行举止不被贪瞋习性所牵引,心灵不断地净化,慈悲不断地增长,依次灭除欲贪、瞋、色贪、无色贪、慢、掉举与无明,使心完全清净,这便是八圣道的实践及其结果。

总之,整个菩提正道是立足在对个人身心现象的不断觉知,在日常生活当中,了了分明于根尘接触的当下,对苦受不起瞋心,对乐受不起贪心,时时体验其无常、无我的特性,如此不断拔除根深蒂固的习性反应,达到灭苦的究竟标的,并且自利利他,过着安详和谐的生活。

(中华佛学学报,第11期,1998)

End

心静,便是菩提

心静,便是菩提。静心,便是清喜。能心静的静心者,便是思想最饱满、心境最怡然、气质最韵致的快乐之人。静里才能听见咚咚心跳的声音,才能听到幽幽心音的淙淙;静里方可看见灵魂袅娜的娉姿,方可看到情丝万丈的旖旎

菩提心是成佛的根本

每当我们面对佛陀,反观其心, 佛是圆满的慈悲心, 清净心, 觉悟心, 平等心, 愿力心, 念念不舍众生的心, 而我们是有求的心, 执著的心,分别的心, 贪心、嫉妒心、嗔恚心、种种自私自利的心, 而虚度

黄念祖:菩提道场 第十五卷

菩提道场 第十五卷黄念祖老居士【又其道场。有菩提树。高四百万里。其本周围五千由旬。枝叶四布二十万里。一切众宝自然合成。华果敷荣。光晖遍照。复有红绿青白。诸摩尼宝。众宝之王。以为璎珞。云聚宝锁。饰诸宝柱

深心与菩提心

  将此深心奉尘刹是则名为报佛恩什么是深心呢?深心是菩萨净土,一切功德,万善庄严,没有哪一点不修的,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今天叫你做件小事,马上就想为什么找我,为什么不找别人?这样子怎么成就功德?什么是

钟茂森:《文昌帝君阴骘文》研习报告(第三十七集)

尊敬的诸位法师,诸位大德同修,大家早上好,请坐。我们继续来学习《文昌帝君阴骘文》,今天我们来学习第四十九句:【勿临水而毒鱼虾。】这个也是讲不杀生。安士先生在批注里面说到,「阎浮提大海江湖中,共有六千四

大乘佛教的灵魂是发菩提心

大乘佛教不管是烧香拜佛、诵经磕头,还是闻思修行,任何一个善事都离不开菩提心。任何善事行善都要在菩提心的基础上去做,这样才能叫做大乘佛法。没有菩提心不叫大乘佛法。没有菩提心不叫做大乘佛法。大乘佛教的灵魂

佛说菩提心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王舍城耆阇崛山,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菩萨万人,其名曰智幢菩萨、法幢菩萨、月幢菩萨、日幢菩萨、无量幢菩萨、跋陀波罗等,十六正士,文殊师利等。六十同意、弥勒菩萨等,贤劫一切菩提萨埵

为什么要孝顺父母?怎样将菩提心落实在孝道?

一、为什么要孝顺父母?知母:三界轮回中的一切众生无一不曾做过自己的父母,大至老虎、狮子,小至蚊虫、蚂蚁,没有一个众生没有当过自己的父母。只是由于不断投生流转,现在认不出他们是自己的父母而已。实际上,每

菩提心

经上说:修行若不发菩提心,终成魔业。古德说:修行不发菩提心,譬如耕田不下种。由这两段经论看来,可知发菩提心,为修行上最起码和最重要之条件。那么,菩提心究竟是什么?含些什么意义呢?按菩提二个字是梵音,东

菩提树

◎ 吴冠中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此话已经不新鲜。全靠这公园养我们这方的老人和儿童。一位邻居指着我们楼群中的小公园感慨地说。我们这个公园长约数百米,宽约百米,布满高大的垂柳、雪松、槐树、泡桐及各种形态和色

净土法门与发菩提心

净土法门与发菩提心◎ 智 敏我们修净土宗的,如果把一句阿弥陀佛名号,当做阿伽陀药的话,这就是无上的密。这一句阿弥陀佛,里面可以包涵八万四千法门,这么多法门都摄在一句佛号里面,即是密法的陀罗尼总持法门

慎因果种菩提

慎因果种菩提◎ 土登相切桑布一谈到因果,学佛的人都头头是道,用来劝诫那些还在迷惑的人们.然而口上说得容易, 实际上真正畏因不行恶法的人少之又少, 这个不良现象让我们痛心不已! 为什么这么多的人造下恶因

菩提心影

律航法师大觉之由何所有,一念无明万象峙。大师久证无生理,来来生生空中迹。大愿无边尽虚空,不择六道作导师。万年一念本寻常,何争来早与来迟。上来八句偈颂,是律航为纪念慈老恩师示寂三周年而作的。此次永久纪念

菩提的训练

菩提的训练希阿荣博堪布世间一切事物、一切现象都依赖各种因缘,念念生灭,没有什么是完全孤立、自给自足的。了解无我,可以帮助我们淡化分别念,认识到倾尽全力去搭建自我的堡垒、坚守人我的区别和界限,不仅是痛苦

菩提心的尊贵殊胜及其功德

首先来讲一讲发菩提心的尊贵:讲到菩提心的尊贵,要从比较上或举喻来说明,始能显示出来。佛陀在大乘经典中特别指出发菩提心的尊贵明文,可说是很多很多的,现我简单的举出几则来谈谈。经中举喻说:如有一大龙王,在

发菩提心 行菩萨道

◎虚 云今日诸位发心来归依三宝,老衲甚为欣慰。诸位远道过江来此,无非希望得些益处。但若想得益,自须有相当行持,如徒挂空名,无有是处。诸位须知现既归依,即为佛子。譬如投生帝王之家,即是帝王子孙。但能敦品

众生心垢净,菩提影现中

此标题是出自《华严经》里的偈子,全偈应是菩萨清凉月,常游毕竟空。众生心垢净,菩提影现中。在日常的修学生活中,我独自思惟,观察自己的起心动念是否与佛陀教导的法相应。想起这首偈子,便想深入了解菩萨的心和众

青色菩提

青 色 菩 提◎ 证 严天堂和地狱都是用心和行为造作的。不要怕天堂与地狱,要怕的是心的偏向。有人点灯求光明,其实真正的光明,在我们心里。佛前的灯不必刻意地去点,要紧的是点燃我们的心灯。 摘自《

菩提心是入大乘之门

菩提心是入大乘之门◎ 济 群如何区分大乘与小乘?很多人都以为,修学大乘经典便是大乘行者,修学小乘经典便是小乘行者,却极少从自身的发心进行考量。汉传佛教为大乘佛教,因而,中国像教徒多以大乘行者自居,似乎

发本心而成菩提

◎ 夏坝降央克珠何谓发心?发者,是发起,故发菩提心者,便是发起成佛的心。简言之,发心即是发菩提之心。由其本初之心,加以助缘,而成就纯善之心,以助成大乘之行,此即为发起菩提之心。在佛法中,发菩提心者,崇

烦恼菩提

◎ 慧 明 诸同学!何谓烦恼菩提?盖烦恼与菩提,不出一心。烦恼之事,确是修行人证悟菩提必有的过程,今略说之。烦恼菩提,含有二义:一则火中生莲义,二则转识成智义。 云何火中生莲义?火喻烦恼,莲喻菩提。烦

陈兵:如何发真实菩提心?其成就的标准的是什么?

问:如何发真实菩提心?其成就的标准的是什么?答:《发菩提心经论》里面讲,有五种观察发起菩提心。但是发起以后是不是非常真实呢?也未必。有一个大乘经里讲,发菩提心有七种,只有前面三种发了以后不退转,后面四

王骧陆:菩提法用 性灵

性灵宇宙间一切一切,由人类以至万物,无不各有其性,即无不各有其灵,灵是灵用。如铁有坚性,有坚的妙用,这是铁的灵;棉花有柔性,即有柔的灵用,这是棉的灵。但棉和铁,不能自启其用,而人为万物之灵,其灵特异,

王骧陆:菩提法用 人才

人才一所大房子的建设,必需要坚固合度的材料,一个国家的建设,也必需厚重干练的人才。但才不才,各有地位和立场,亦如器之厚薄,经用不经用。所以,才以德为体。譬如一把刀,锋利是用,坚刚是体,真正纯刚利剑,虽

王骧陆:菩提法用 父亲节

父亲节做父亲的居然也有了节,真是奇事。大概是原子炸弹的感应力吧,否则这两个字早已没人顾问。想不到也有登报的命运,并且年年八月八日做纪念,定为父亲节。世上许多做父亲的不知有何感想,这一天仅仅是父亲受儿女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三十七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三十七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韩清净科记本地分中菩萨地初持瑜伽处威力品第五午三、威力处(即威力品)2 未一、征云何诸佛菩萨威力?未二、释2 申一、略三种3 酉一、圣威力当

雪漠:烦恼与菩提是一体两面

烦恼与菩提是一体两面烦恼与菩提,二者亦无别。放下不执著,住此本元心。有朋友问我什么叫“成就”,我用《西夏咒》里的一句话回答了他:“何为成就?大贪大嗔大痴也。欲由凡入圣,大贪;连我执也斩,大嗔;明知不可

林克智:菩提达摩禅学及其现实意义

少林名刹远承祖灯。卓立道风,龙象辈出,已历1500个春秋。随着国家昌盛繁荣,法运回升,少林文化也由衰而兴。为更好地体现寺院特色与弘扬禅宗祖庭及其禅法,特撰此文。一、菩提达摩行略菩提达摩(?-536,一

妙泽:佛学的真面目·49:魔障即菩提

49:魔障即菩提魔有外魔、心魔之别。外魔不过是另类较为高级的生命,也是有情众生修行不成功不圆满才会报得的一些生命样式,因为他们同我们人类不大一样,所以被我们统称为魔。当我们修行层次较高,或特定机缘下他

林克智:菩提心是学佛的根本

心是一切善恶法的根源,是万法的根本。我们日常思虑之心,可为善、亦可为恶,十法界不离此心,成菩提亦即此心,唯菩提心是真心,其余皆妄。我们修学佛法是要学佛的觉,非单靠那些仪式、仪轨可成。因而我们学佛必须具

观辉居士:第八卷 第二十四章 远离尘垢 即得无上菩提

楞严经白话解 第八卷 第二十四章 远离尘垢 即得无上菩提内容提要:阿难问世尊:若离明暗,毕竟无所见。若无前尘,毕竟无念。顺推逆推,反复推求,根本没有我心,亦没有心所。将由什么发因地心求无上菩提?世尊批

西天二十八祖之二十八祖菩提达摩

菩提达摩(Bodhidharma),南北朝禅僧,略称达摩或达磨,意译为觉法,据《续高僧传》记述,南印度人,属刹帝利种姓,通彻大乘佛法,为修习禅定者所推崇。北魏时,曾在洛阳、嵩山等地传授禅教。当时对他所

须菩提之听故事长信心

「她们穿著宫妃的服饰,珠光宝气,使人一看,就知她们不是天上的仙女,定是人间的王妃。她们手拉着手,嬉笑着走到我的面前,向我问道:「『修道者!你为何一个人在这深山丛林里修道?难道你不怕虎豹豺狼会伤害你吗?

须菩提之归投佛陀

有一次,佛陀在须菩提的故乡布教,乡人纷纷传说,说佛陀是一切智人,论到智慧,世间上没有人能够和佛陀相比。这样的议论早就传到须菩提的耳中,而且,他的父母跟随乡人,都皈依了佛陀。须菩提家中,一向信仰传统的婆

须菩提之涕泪悲泣

般若会上涕泪悲泣须菩提在佛陀的僧团中,修道闻法,非常热心。尤其是四处十六会的般若法会,须菩提如不去其他的地方教化,从不缺席。有一次,佛陀在祇园精舍预备讲说《金刚般若》的时候,千百位弟子从城中托钵乞食回

须菩提之什么是空

须菩提在大觉者佛陀的教导下,明白宇宙人生的事物是因缘和合的,一切是因缘所成,一切也由因缘所灭。因缘,就是「空」的最好注解。空,不是空了没有的空,不是空空洞洞的空。空,不离开因果事物而有空,空不是破坏因

须菩提之空生吉兆

大圣佛陀对宇宙人生所发表的言说,其数之多,真是浩如烟海,无有边际。不容怀疑的,佛陀所有的教法中,皆是以大乘法为中心,在大乘法中又以般若为中心。什么是般若?最好的解释,就是觉知「空」的智能。空,太玄妙了

须菩提的故事

大圣佛陀对宇宙人生所发表的言说,其数之多,真是浩如烟海,无有边际。不容怀疑的,佛陀所有的教法中,皆是以大乘法为中心,在大乘法中又以般若为中心。什么是般若?最好的解释,就是觉知「空」的智慧。空,太玄妙了

须菩提之乞富不乞贫

须菩提出家以后,过着三衣一钵的生活,每天上午到街坊上托钵乞食,下午就跟随佛陀听教参禅。比丘们每日出外托钵乞食,总是遵照佛陀的法则,次第行乞,一个个,一排排,无论人家施舍与否,都必须经过。可是须菩提过乞

须菩提是不是菩提老祖

《西游记》原文第一次提到此君,是第一回悟空求师时樵夫指抄路:“那洞中有一个神仙,袭称名须菩提祖师。”后文提到悟空的师父,都是“菩提祖师”,没有“须”字。“须”在古代白话百里,有“理应、理当、应当”之意

须菩提为何被称为解空第一

须菩提从小时候性就很单纯、乖巧、用功,所请来的教师向他所讲的道理,不管是婆罗门的教法,人世间一切的法,听了就了解了,不只是了解,还可以体会到“以整化为零便是空”这样的道理。所以他对一切的东西都很疼惜,

须菩提是谁

须菩提出生婆罗门教家庭。古印度拘萨罗国舍卫城长者鸠留之子,佛陀十大弟子之一,以“恒乐安定、善解空义、志在空寂”著称,号称“解空第一”。每次化缘都去有钱人家里化缘。须菩提智慧过人,然性恶劣,嗔恨炽盛,为

世尊在菩提树下悟到了什么

他悟出了诸法无常、缘起性空的道理。我认为最关键的就是发现了妄想,发现妄想掩盖了佛性,是一切众生沉迷不悟、流转六道的原因。我们学佛修行,就是别胡思乱想,就是要打掉妄想,要把八识田里的妄想,一个一个打掉。

程叔彪:无门直指 第三十七节 放下

第三十七节 放下梵志向世尊献花。世尊召仙人放下,梵志放下左手一枝花。佛又召放下,梵志又放下右手一枝花。佛又召放下,志曰:『吾今两手俱空,更教放下个什么?』佛曰:『吾非教汝放舍其花。汝当放舍外六尘内六根

程叔彪:无门直指 第四十三节 道力业力烦恼菩提

第四十三节 道力业力烦恼菩提大慧曰:『有人知得世间有为虚妄不实底道理,及至对境遇缘,蓦地撞在面前,不随他去,则被伊穿却鼻孔定也。盖无始时来,熟处太熟,生处太生,虽暂识得破,终是道力不能胜他业力。且那个

什么是三十七道品?

凡学佛修行的人,都希望能够了脱三界火宅,六道轮回,生死苦恼,而达到即身成就,超凡入圣的境界。从凡夫发愿修行,由入道而证果,也要经过许多层次阶段,才能圆满究竟。在此所谓“道”者,是能通达的意思。由凡俗

佛教三十七道品都是什么?

在佛教典藉中,三十七道品又被称为三十七觉支、三十七菩提分,或三十七助道法等,其意思都是一样的。佛教认为按照这三十七种修行方法循序渐进,依次修行,就能掌握佛教所说的菩提之智,证得无上觉悟。这三十七种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