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林崇安:制戒十利和小小戒可舍的探讨
2025-02-23 06:48

一、制戒十利的内容与次第

佛教不同部派的律典都说到释尊制戒的「十利」,其内容大致相同,但是次第却有出入,现在将具有代表性的《摩诃僧祇律》、《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弥沙塞部和醯五分律》、《南传巴利律藏》和《四分律》的说法,依次列出如下。

(1)大众部的《摩诃僧祇律》说:

有十事利益故,诸佛如来为诸弟子制戒,立说波罗提木叉法。何等十?一者摄僧故。二者极摄僧故。三者令僧安乐故。四者折伏无羞人故。五者有惭愧人得安隐住故。六者不信者令得信故。七者已信者增益信故。八者于现法中得漏尽故。九者未生诸漏令不生故。十者正法得久住,为诸天人开甘露施门故。(T22, p228c)(又p290b;p515b相同)

(2)说有部的《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说:

由此因缘我观十利,为声闻弟子于毗奈耶制其学处。云何为十?一摄取于僧故。二令僧欢喜故。三令僧乐住故。四降伏破戒故。五惭者得安故。六不信令信故。七信者增长故。八断现在有漏故。九断未来有漏故。十令梵行得久住故,显扬正法广利人天。(T23, p629b)

以上所列大众部与说有部的制戒十利,除了译词有所不同,其内容与次第完全一样,这不是偶然的,是因为这二部(以及犊子部)都属未参与第二结集的会外广大僧众(注1),因而维持第一结集的内容与次第,这一编号次第,今称为A型。

(3)上座系化地部的《弥沙塞部和醯五分律》说:

以十利故为诸比丘结戒。何等为十?所谓2.僧和合故,3.摄僧故。4调伏恶人故。5惭愧者得安乐故。8断现世漏故。9灭后世漏故。6令未信者信故。7已信者令增广故。10法久住故,1.分别毗尼梵行久住故。(T22, p3c)

(4)上座系铜鍱部的制戒十利是:

如来缘十种义趣为诸弟子制学处,说波罗提木叉。何等为十耶?即:2为僧伽之极善,3为僧伽之安乐,4为恶人之折伏,5为善美比丘之乐住,8为防护现法之漏,9为阻害当来之漏,6为令未信者而信,7为令已信者而增长,10为令律正法,1为摄受其律。(汉译《南传大藏经》增支部,24,253)

以上所列化地部与铜鍱部的制戒十利,除了译词有所不同,其内容与次第也大致一样,但却与上述大众部与说有部的A型次第不同,此处的第二种次第,今称为B型。次第之不同也不是偶然的,因为化地部与铜鍱部都经历第二结集。第二结集的七百上座结集时,将经律的次第重新调整(内容则不变),因而形成了上座系(注2)。为了便于比对,将A型的编号配上,经由比对,可以看出第二结集将A型的第一利,移到最后作总结,也将「令未信者信故,已信者令增广」二利的次第往后移,成为B型。

(5)上座系法藏部的《四分律》说:

自今已去,与诸比丘结戒,集十句义。一摄取于僧。二令僧欢喜。三令僧安乐。四令未信者信。五已信者令增长。六难调者令调顺。七惭愧者得安乐。八断现在有漏。九断未来有漏。十正法得久住。(T22,p714a)(又p570c相同)

为了便于比对,将A型的编号配上,即是:

自今已去,与诸比丘结戒,集十句义。1摄取于僧。2令僧欢喜。3令僧安乐。6令未信者信。7已信者令增长。4难调者令调顺。5惭愧者得安乐。8断现在有漏。9断未来有漏。10正法得久住。

以上所列法藏部的制戒十利,其内容也与A型相同,但次第则不一样,是将「令未信者信故,已信者令增广」二利的次第移前,成为第三种次第,今称为C型。法藏部与铜鍱部同属上座系,并且都经历第三结集。只是法藏部的经藏是阿难的直接传承系统,铜鍱部则是优波离系统,所以略有不同。(注3)

以上依据佛教不同部派的律典来比较释尊制戒的十利,并指出其次第与结集有关。以下进一步探讨这十利的意义。

二、《瑜伽师地论》的十利次第及意义

无着所传的《瑜伽师地论》〈摄释分〉卷82说:

问:摄受于僧等诸句,有何义耶?

答:1摄受于僧者,是总句。

2令僧精恳者,令离受用欲乐边故。

3令僧安乐者,令离受用自苦边故。

4未净信者令净信者,未入正法者令入正法故。

5已净信者令增长者,已入正法者令成熟故。

6难调伏者令调伏者,犯尸罗者善驱摈故。

7令惭愧者安乐住者,净持戒者令无悔故。

8防现法漏者,随顺摧伏烦恼缠故。

9害后法漏者,止息邪愿修梵行故,随顺永断惑随眠故。

10为令多人梵行久住转得增广乃至为诸天人正善开示者,为令圣教长时相续无断绝故。(T30, p758c)

此处一方面解释十利的目的:1是总句,2.3.是针对欲乐、自苦,4.5.是针对未入正法者、已入正法者,6.7.是针对犯尸罗者、净持戒者8.9.是针对缠、随眠10是针对圣教相续;一方面也列出十利的排列次第,这次第恰是前述的C型,将「令未信者信故,已信者令增广」二利的次第移前,其理由可以用《瑜伽师地论》〈摄事分〉中调伏事的说明来理解,此论卷99说:

若能摄受四大姓等,正信出家,趣非家众,当知说名1.摄受僧伽。如是出家趣非家已,为其宣说有因缘、有出离、有所依、有勇猛、有神变等甚深法教,当知说名2.令僧精恳。有因缘等诸句差别,如《菩萨地》已辩其相。

由五种相,应知说名3.令僧安乐:一者令顺道具无所匮乏,二者令摈异法补特伽罗,三者令善除遣所生恶作,四者令善降伏诸烦恼缠,五者令善永灭随眠烦恼。应知此中:

最初安乐增上力故,4.未净信者令生净信,5.已净信者令其增长。

第二安乐增上力故,6.调摄鄙恶补特伽罗。

第三安乐增上力故,7.令惭愧者得安乐住。

第四安乐增上力故,8.令善防护现法诸漏。

第五安乐增上力故,9.能令永灭当来诸漏。

如是获得安乐住已,未得入者令易入故,10.欲令多人梵行久住乃至广说,皆应了知。(T30, p868c)

由以上的解说,可以看出此处将「未净信者令生净信。已净信者令其增长」前置于令僧安乐之后,目的在于「令顺道具无所匮乏」,这是生活所需,必须先求无虑,而后安心向道。

有关无著菩萨的声闻戒律传承有不同的传说,有的说是「说有部」,有的说是上座系的「化地部」,今由他所传出的《瑜伽师地论》的十利排列次第,相同于前述法藏部的C型,另外,又由此论驳斥「说有部」的三世实有,并主张心性本净,不同于「说有部」,可知无着的声闻戒律传承最可能是来自上座系的法藏部。

三、小小戒可舍的出现

依据《长阿含经》的记载,释尊在入灭前,对阿难交待:

当自捡心。阿难!汝谓佛灭度后,无复覆护,失所持耶?勿造斯观,我成佛来所说经、戒,卽是汝护,是汝所持。

阿难!自今日始,听诸比丘舍小小戒。(T1,p26a)

此处释尊除了交待以佛所说的经戒为依护(即,以经戒为师)这一重要的付嘱之外,又交待了可以「舍小小戒」。然而什么是「小小戒」呢?阿难尊者没有请问下去,因而造成后来认定与执行上的困难。由于释尊在世时,所制订的戒律有五种罪聚,《瑜伽师地论》说:

略有五种罪聚,摄一切罪。何等为五?一者他胜罪聚。二者众余罪聚。三者损坠罪聚。四者别悔罪聚。五者恶作罪聚。(T30,p869a)

五种罪聚又称五篇,每篇又有不同的名称:1他胜罪聚=波罗夷。2众余罪聚=僧残=僧伽婆尸沙(另有不定法)。3损坠罪聚=单堕=波逸提(另有舍堕=尼萨耆波逸提)。4别悔罪聚=波罗提提舍尼。5恶作罪聚=突吉罗(后扩为众学法)。这些罪的轻重有所不同,例如,从罪的自性来判定,《瑜伽师地论》就有二种看法:

他胜罪聚是上品罪;众余罪聚是中品罪;所余罪聚是下品罪。复有差别,谓彼胜、众余是重品罪;损坠、别悔是中品罪;恶作罪聚是轻品罪。如是应知,由自性故诸所犯罪,成下、中、上三品差别。(T30, p870b)

由于阿难尊者没有请问释尊五种罪聚中哪些可以作「小小戒」,因而造成后来认定上的困难。

四、第一结集与小小戒的议论

有关第一结集的因缘以及小小戒的议论,以下依据《五分律》的记载来说明(T22, p190b-192a):释尊刚入灭不久,聚落的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都很伤心,但是跋难陀看到了,却说:

彼长老常言:「应行是、不应行是!应学是、不应学是!」我等于今,始脱此苦,任意所为,无复拘碍,何为相与而共啼哭?

跋难陀的意思是说,释尊制订了许多戒律要遵守,现在释尊(彼长老)入灭了可以不用去遵守。迦叶尊者听到跋难陀的话后,促成他决定召集僧众来结集经、律,使正法久存。

迦叶一处理完释尊的丧事,便召集五百僧众,选在王舍城结集经、律。结集时,经藏方面集出四阿含,律藏方面分别集出戒经八部:1他胜法、2僧残法、3不定法、4尼萨耆波逸提(舍堕法)、5波逸提(单堕法)、6波罗提提舍尼(别悔法)、7众学法、8灭诤法。结集时,阿难也提及释尊在入灭前交待可以舍「小小戒」,接着迦叶对阿难质问如下:

迦叶即问:「汝欲以何为小小戒?」答言:「不知。」

又问:「何故不知?」答言:「不问世尊。」

又问:「何故不问?」答言:「时佛身痛,恐以恼乱。」

迦叶诘言:「汝不问此义,犯突吉罗,应自见罪悔过。」

阿难言:「大德!我非不敬戒,不问此义,恐恼乱世尊,是故不敢。我于是中不见罪相。敬信大德,今当悔过。」

为何迦叶这么在意呢?因为前已述及戒条有重罪、有轻罪,今不知小小戒的范围,每人对道德律的主观标准有所不同,因而要舍哪些戒,会造成很大的困扰,所以迦叶说:

若我等以众学法为小小戒,余比丘便言:至四波罗提提舍尼亦是小小戒,若我等以至四波罗提提舍尼为小小戒,余比丘便复言:至波逸提亦是小小戒,若我等以至波逸提为小小戒,余比丘便复言:至尼萨耆波逸提亦是小小戒,俄成四种,何可得定!

此处迦叶指出,有的以众学法为小小戒,有的以波罗提提舍尼(别悔法)以下为小小戒,有的以波逸提(单堕法)以下为小小戒,有的以尼萨耆波逸提(舍堕法)以下为小小戒,如此就有四种意见,如何决定呢?迦叶又特别考虑到外道会嘲笑说:释尊一走,弟子们就不守戒了,所以迦叶说:

若我等不知小小戒相而妄除者,诸外道辈当作是语:「沙门释子其法如烟,师在之时所制皆行,般泥洹后不肯复学。」

因而迦叶最后宣布:

若佛所不制不应妄制,若已制不得有违,如佛所教应谨学之。

迦叶一结集完经律,长老富兰那(富楼那尊者)由南方而来,听完所结集的经律内容后,认为其中有七条戒是属于「小小戒可舍」的情形,富兰那说:

我亲从佛闻:1内宿、2内熟、3自熟、4自持食从人受、5自取果食、6就池水受、7无净人净果除核食之。

此处富兰那长老提出七条戒作为小小戒,故可舍之,但是迦叶尊者不以为然,他说:

大德!此七条者,佛在毗舍离,时世饥馑,乞食难得,故权听之。后即于彼,还更制四,至舍卫城,复还制三。

接着二位尊者对答如下:

富兰那言:「世尊不应制已还听,听已还制。」

迦叶答言:「佛是法主,于法自在,制已还听,听已还制,有何等咎!」

富兰那言:「我忍余事,于此七条不能行之。」

迦叶复于僧中唱言:「若佛所不制不应妄制,若已制不得有违,如佛所教应谨学之。」

在此我们必须仔细厘清二位尊者的观点:

1富兰那举出七条戒是小小戒,故可永久舍之,但是迦叶认为这是有条件的暂时舍之而已,因为当时的毗舍离城闹饥荒,乞食难得,所以暂时舍之,后来环境改善,乞食易得,释尊又再要求遵守此七条戒。故知小小戒是机动的戒,要依时空的变化来取舍。

2富兰那认为佛陀不应该「制已还听,听已还制」;迦叶则认为佛陀有一切智,于法自在,知道何时该舍、何时该取,要依时空的变化来取舍,所以没有过失。佛陀对七条戒的取舍过程,就是一个活生生的实际例子!

3富兰那认为南方该地环境不良,所以仍将以七条戒是小小戒而舍之(仍局部施行于在该地)。

4迦叶仍以大局为重,如前述考虑到外道会嘲笑等因素,所以再度重申:「若佛所不制不应妄制,若已制不得有违。」在这声明里,其实迦叶已技巧地为后世的「小小戒可舍」预留了空间,因为佛陀已制订「小小戒可舍」,所以有些戒在后来某时空下变为小小戒时,就可舍;另一方面迦叶也使后人不能将佛已制订的任何一条戒永远弃舍,因为在某时空下佛所制订的所有戒条,可能又变为全不是小小戒,而全不可舍。

五、总结小小戒可舍的意涵

大迦叶的观点:在佛陀刚刚逝去的这一特殊时期,会内五百僧众共同认定佛陀所制订的戒条都不是「小小戒」,因而都不可舍,也没有违背「小小戒可舍」的规定,如此一方面佛弟子们不会因佛陀的入灭而松懈,一方面也免除了外道的讥嫌。

以迦叶的大智慧未尝不知佛陀「小小戒可舍」的用意,他和富楼那尊者的对答,不外厘清「小小戒可舍」的实际用意,同时也以七条戒的取舍,给在不同时空下的后人有一具体的范例。

总之,小小戒是决定于时空这一因素,有些戒在某时空下变为小小戒故可舍,在某时空下又变为不是小小戒,故不可舍。并不是先前舍了,以后就永远没有这条戒了。

六、结语

既然制戒有十利,就不能将佛陀所制订的众戒轻易地归入小小戒而永远废掉。我们不可只把注意力摆在有哪些戒是小小戒故可舍,应同样把注意力摆在哪些戒不是小小戒而不可舍;特别是在今日的时空背景下,所谓「乱世用重典」,因而对于有哪些戒已不是小小戒而不可舍,应给予特别的关注。也就是说,处在道德恶化的时期,对戒律的要求要更严格,如此才能得到「制戒」应有的利益。至于某时空下的哪些戒算是小小戒,就要依照以往结集的精神,由德高望重的僧众开会来认定了。

注释

注1,注2,注3:详见林崇安:印度部派佛教的分立与师资传承的研究,中华佛学学报,第3期,1990。

(圆光新志,78,2004,十利处略有订正)

End

林崇安:《本事经》的经型及其编集的研究

《本事经》的经型及其编集的研究林崇安(《内观杂志》26,2004)一、前言释尊悟道后,首先在波罗奈城转四谛*轮,度化憍陈如等五比丘,接着度化了耶舍及其亲友,而后赴尼连禅河边度化优楼频罗迦叶、那提迦叶及

林崇安:规律与自性空

一、前言在自然界的变化中,我们发现有种种的规律,例如日月星辰的运转、潮汐的涨落、四季的变迁,甚至朝代的兴衰、经济的起伏,隐隐约约都有秩序存在着。另外,道德上的伦理律以及美学上的原理,也遵守某种规律。本

林崇安:北传阿含经论中的止与观

北传阿含经论中的止与观林崇安一般的人都生活在「外观」的世界中,眼光只看着别人,别人满我的意,就高兴;不顺我的心,就生气。结果,自己不知不觉间变成了外境的奴隶都不知道,因为自己已经「心随境转」,不断生起

林崇安:《杂阿含334经》的要义

《杂阿含334经》的要义林崇安(法光杂志,233期,2009)《杂阿含334经》中的「334」,是大正藏的编号,此经在佛光藏的编号是312经,在内观教育版的编号是233经,在印顺版的编号是455经;此

林崇安:访问林崇安教授谈学佛历程

林崇安教授简介台湾台中县人,1947年出生美国莱斯大学理学博士(1974)国立中央大学专任教授(1974-2000)曾于法光、圆光、中华佛研所授佛学课程现为法光、圆光、内观教育基金会董事专长为因明、佛

林崇安:培养内观的能力

一般的人都生活在「外观」的世界中,眼光只看着别人,别人满我的意,就高兴;不顺我的意,就生气。结果,自己不知不觉间变成了外境的奴隶都不知道,因为自己已经「心随境转」,不断生起贪爱和嗔恨,内心不再平静了。

林崇安:初善、中善与后善

在学习佛法的整个过程中,我们要掌握一个基本的原则,那就是「初善、中善、后善」。什么是初善呢?《瑜伽师地论》卷八十三说:初善者,谓听闻时,生欢喜故。这意思是说,当我们开始接触到佛陀的正法,听闻到佛法,就

林崇安:制戒十利和小小戒可舍的探讨

一、制戒十利的内容与次第佛教不同部派的律典都说到释尊制戒的「十利」,其内容大致相同,但是次第却有出入,现在将具有代表性的《摩诃僧祇律》、《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弥沙塞部和醯五分律》、《南传巴利律藏

林崇安:西藏大手印的思想

一、前言大手印在西藏佛学中占有显著的地位。西藏佛教有四大宗派:宁玛派、萨迦派、噶举派及格鲁派。这四派都有有关大手印的教导,其见解并不完全相同。对大手印的字面意义,阿逸多法自在所着的《俱生契合深导了义海

林崇安:密宗的方法--密宗修行的次第总说

密宗的方法密宗修行的次第总说〈一〉、修行的共同次第1. 思维暇满难得2. 思维死亡无常3. 思维业之因果4. 思维轮回痛苦5. 归依及发菩提心6. 忏悔及除障〈金刚萨埵除障法〉7. 积聚资粮〈献曼达〉

林崇安:《入中论》破「实质有的我」的探究

《入中论》破「实质有的我」的探究林崇安一、前言人们从小到大隐隐约约觉得有一个自立自足的「我」,尽管身体变了、观念变了,总觉得这个「我」是不变的,一方面觉得这个我不是身和心本身,一方面觉得这个我也不是离

林崇安:生活禅、动态内观与念佛

一、禅修的基本目的谈到禅修,要先了解禅修的基本目的,如此才不会走到冤枉的路上去。佛法的禅修目的只有一个:灭除自己的痛苦,并进而帮助别人灭苦。这个目的也可用「证得涅槃」、「获得心解脱、慧解脱」等词句来描

林崇安:印度部派佛教的分立与师资传承的研究

印度部派佛教的分立与师资传承的研究林崇安(1990)提要本文探讨印度部派佛教发展过程中,二律系、四圣部及十八部的形成,并配合各部的师资传承来研究。1佛灭当年的王舍城结集,由阿难先结集经藏,而后优波离结

林崇安:绳与蛇喻

绳与蛇喻林崇安,2007【例】草堆上盘着一条杂色的草绳,由于光线昏暗,最初粗粗一看误以为是一条蛇,光线明亮下,仔细观察,看清只是一条杂色的草绳。(1)自续派认为:a「草绳看成蛇」的蛇,是以心增上安立,

林崇安:《入中论》破「即蕴我」的探究

《入中论》破「即蕴我」的探究林崇安一、前言佛教内的圣犊子部有五部:犊子部、法上部、贤冑部、六城部、正量部。圣犊子部的一个重要主张是「即蕴我」。此处依据月称菩萨的《入中论》配合宗喀巴大师的《入中论善显密

林崇安:内观禅修的探讨

一、前言梵语Vipashyana,玄奘法师音译为「毗钵舍那」,意译为「观」;近年来译为「内观」,表示是往内观察自己身心的实相。本文一方面探讨北传经论中对内观禅修的看法,一方面分析今日南传佛教大师所传的

林崇安:佛教的宇宙观

一、前言佛教对宇宙现象的描述,散见于大小乘的经论中,小乘的经典有西晋法立及法炬译的《大楼炭经》、后秦佛陀耶舍及竺佛念译的《长阿含经》卷十八、隋阇那崛多等人译的《起世经》、隋达摩笈多译的《起世因本经》等

林崇安:《大般若经》中菩萨正性离生的探讨

一、前言菩萨的正性离生,是菩萨道中不落入声闻地和独觉地的关键阶段,以下依据玄奘法师所译的《大般若经》来探讨其内涵。此中先厘清正性离生的意义,以及菩萨的正性离生在菩萨道中的阶位,并探讨如何入菩萨正性离生

林崇安:生活与禅修

一、前言禅修分为动态内观及静态内观。所谓内观,「内」为往内,「观」为观察自己。广义而言,所有禅修均为内观的修行功夫,差别仅在于方法不同而已。禅修并非不着边际的,它是非常具体的,而且可以应用于生活,并与

林崇安:正法与三十七菩提分法的实践

正法与菩提分法的实践林崇安(1998)佛法是佛陀所发现的正法,是适用到所有众生的一个普遍的法则,是引导众生脱离生死苦海的方法。今日要想复兴正法,一方面要了解什么是正法、什么是三十七菩提分法,一方面要知

林崇安:生活中的禅修

生活中的禅修林崇安(讲于法光佛研所2000,3)二十多年前,我从(格鲁派)欧阳无畏喇嘛学习藏传佛教的理论,实践方面是从红教(宁玛派)刘锐之上师学习,由于根器的缘故,在生活上总觉得未能得力。五年前思考有

林崇安:《坛经》的心性与佛性略探

《坛经》的心性与佛性略探──兼论性觉与性寂林崇安(2004)一、前言现存的《六祖坛经》有多种版本,以敦煌本为最古,今以此本所提及的「佛性」作考察的主要范围,并以曹溪本作为补充说明之用。敦煌本《六祖坛经

林崇安:禅修对现代生活的适应

一、前言今日社会的不安,种种问题的产生,是一个复杂的缘起现象,有前后的因果关系、有相互的利害冲突。但社会毕竟是由个人所组成的,因此,佛陀指出一切痛苦的根源其实是来自个人的贪、瞋、痴。将贪瞋痴再追究下去

林崇安:佛教心理学的实践面

一、前言佛陀的出世,在于引导众生脱离生死苦海。众生之所以沉沦苦海,是由于内心被无明烦恼所笼罩。如何区分这些烦恼的类别和性质,以及如何从无明烦恼中解脱出来,便是佛教心理学的重点所在。佛陀教导弟子们修习内

林崇安:天的证悟和佛法的源流

天的证悟和佛法的源流林崇安(法光杂志,234期,2009)天人师是佛陀的名号之一。为何称作「天人师」呢?《法蕴足论》说:「天人师者,如世尊告阿难陀言:『我非但与苾刍、苾刍尼、邬波索迦、邬波斯迦四众为师

林崇安:释尊的禅修过程

释尊的禅修过程林崇安(2001)一、前言在今日繁忙的时代,为了安详地面对起伏的人生,就要使生活与禅修结合在一起。佛法中的禅修方法,是释尊亲身体验后所传出,今日的学佛者想正确地禅修,就要先清楚地知道当年

林崇安:内观的法流

内观的法流林崇安(2003,6)约在西元前五三一年的一天清晨,悉达多太子在印度的菩提树下,看清了自己身心的实相,灭除无明而成佛了。从此,释迦牟尼佛便在印度开始教导内观的法门──往内观察自己当下的身心实

林崇安:佛教的心性论及其特色

一、前言本文引用南北传佛教共许的《阿含经》及相关的论典作为依据,来探索原始佛教的「心性论」。文中先厘清心的世俗性质和胜义性质,而后以缘起的动态过程来建立心识的流转和净化,并指出佛教心性论的特殊之处。二

林崇安:西藏白教大手印的禅观方法

西藏白教大手印的禅观方法林崇安一、传承西藏佛教有四大教派:宁玛派(红教)、噶举派(白教)、萨迦派(花教)及格鲁派(黄教)。白教有两大系统,一个系统是由藏人马尔巴(1012)赴印向那洛巴、麦止巴等人学习

林崇安:从《罗怙罗经》来看佛法的教学

一、前言释迦牟尼佛(以下简称释尊)度化众生固然是因材施教,但是众生的学习过程是大同小异的,因此,本文以《罗怙罗经》来说明佛法的教学。此经在《大正藏》中的《杂阿含经》的编号是第二○○经(T2,p51a)

林崇安:阐陀的疑惑

阐陀的疑惑林崇安(内观杂志61期,2008)一、前言当年印度的悉达多太子离开王宫出家时,是由车匿一人在深夜驾车送行。车匿,或叫做阐陀。六年后,悉达多太子成佛,称做释迦牟尼佛。再过六年多,阐陀也跟随着佛

林崇安:内观问答

1问:什么是内观?答:内观,是梵语「毗婆舍那」的意译,英语是insight。2问:什么是内观法门?答:内观法门就是往内观察自己当下的身心实相,不再执着身心为「我」,依此方式灭除烦恼的一个禅修法门。3问

林崇安:眼前计算机的缘起性空

眼前计算机的缘起性空林崇安,2007(1)一般人的观点:大家以不错乱的眼识,都看到眼前的计算机。这是正确的认知,没有错误,合乎世俗的事实,所以眼前的计算机是「名言有」。(2)自续师的观点:大家以不错乱

林崇安:比较不同的南传内观禅修法门

佛使比丘的自然内观法以「自然方式」产生的定力,通常已经足够用来内观,而由「系统训练」所得到的定力,不但往往超过所需,甚至可能会产生对这种高度禅定的错误满足。在高度禅定中,容易体验极度的快乐,因而对它粘

林崇安:《阿含经》的中观见

一、苦乐与中道要了解佛法的「中观见」,最直接的方法是由释迦牟尼佛所讲的《阿含经》下手。释迦牟尼佛成佛后,首次的开示,便是对五比丘讲解中道,他们奉行中道后,都得到了开悟。对中道的正确见解,称作「中观见」

林崇安:《法蕴足论》的要义

《法蕴足论》的要义林崇安(法光杂志,235期,2009)一、前言有关论藏的源流,依据《有部毗奈耶?杂事》的记载,佛灭当年结集完经和律后,大迦叶考虑到:「后世之人,少智钝根,依文而解,不达深义」,所以特

林崇安:《法句经》的要义

一、前言《法句经》是释尊时期在印度各地流传的佛法偈颂,支谦(西元225年顷)说:「其在天竺始进业者,不学《法句》,谓之越叙。此乃始进者之洪渐,深入者之奥藏也。可以启曚、辩惑,诱人自立,学之功微,而所苞

林崇安:《阿含经》中所建构的佛教知识系统

一、前言佛教知识系统的源头,来自释迦牟尼佛的证悟与教导(时约西元前531-486年)。释尊所教导的佛法中,已具备最核心的佛法知识系统。随着时代的推演,形成更为庞大而复杂的佛教知识系统,除了律学、因明、

林崇安:《阿含经》的成佛之道

《阿含经》的成佛之道林崇安(1997)《阿含经》中所揭示出来的正道,不是只拘于声闻道而已,例如,在《杂阿含三九三经》中,释尊说:一、「三结尽,得须陀洹,一切当知四圣谛。」(三结是戒禁取、疑、身见三种烦

林崇安:《坛经》中的阿含精神

《坛经》中的阿含精神林崇安(2001)在中国佛教史和禅宗的源流上,《坛经》占有非常显著的地位。流传中的《坛经》,有敦煌本、曹溪本、惠昕本、德异本等不同的版本。《坛经》的思想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探讨,本文

林崇安:《杂阿含经》的探索

《阿含经》,又称作《阿笈摩》,是由《杂阿含经》、《中阿含经》、《长阿含经》及《增一阿含经》所构成。此中,以《杂阿含经》为根本,将佛陀所教导的一切事(蕴、处、缘起、食、谛、界、四念住等)间厕结集在内。《

林崇安:《杂阿含经》经文的厘正初探

一、前言今日想探索佛教的根本思想,自然要依据当年释迦牟尼佛(约西元前565-486)所教导的经典。但是这些经典在长期下传的过程中,从初期的背诵,中期的书之文字,到后期的译成他国文字,难免有所出入,因此

林崇安:《杂阿含306经》的要义

《杂阿含306经》的要义林崇安(法光杂志,232期,2009)《杂阿含306经》中的「306」,是大正藏的编号,此经在佛光藏的编号是284经,在内观教育版的编号是205经,在印顺版的编号是408经;此

林崇安:《瑜伽师地论》内的异义及其编成

《瑜伽师地论》内的异义及其编成林崇安(2002)一、汉藏所传的《瑜伽师地论》汉地所传的《瑜伽师地论》是「弥勒菩萨说」,共100卷,分成五分:〈本地分〉、〈摄决择分〉、〈摄释分〉、〈摄异门分〉、〈摄事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