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克智:《净土十疑论》浅讲 第二疑 舍此求彼疑2024-12-20 12:40
第二疑 舍此求彼疑
问:诸法体空,本来无生,平等寂灭。今乃舍此,求彼生西方弥陀净土,岂不乖[4]理哉?又经云:若求净土,先净其心,心净故即佛土净。此云何通?
答:释有二义,一者总答,二者别答。总答者,汝若言求生西方弥陀净土,则是舍此求彼,不中理者。汝执住此,不求西方,则是舍彼著此,此还成病,不中理也。又转计云,我亦不求生彼,亦不求生此者。则断灭见。
故《金刚般若经》云: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发阿耨菩提者,说诸法断灭相。莫作是念,何以故?发菩提心者,於法不说断灭相。
二别答者,夫不生不灭者,於生缘中,诸法和合,不守自性。求於生体,亦不可得此生。生时无所从来,故名不生。不灭者,诸法散时,不守自性,言我散灭。此散灭时,去无所至,故言不灭。非谓因缘生外,别有不生不灭。亦非不求生净土,唤作无生。
为此《中论》偈云: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名为假名,亦名中道义。
又云:诸法不自生,亦不从他生,不共不无因,是故知无生。
又《维摩经》云:虽知诸佛国及与众生空,而常修净土教化诸群生。
又云:譬如有人,造立宫室。若依空地,随意无碍。若依虚空,终不能成。
诸佛说法,常依二谛。不坏假名,而说诸法实相,智者炽然求生净土,达生体不可得,即是真无生,此谓心净故即佛土净。愚者为生所缚,闻生即作生解,闻无生即作无生解。不知生者即是无生,无生即是生,不达此理,横相是非。瞠他求生净土,几许误哉。此则是谤法罪人,邪见外道也。
【译】
第二疑 舍此求彼疑
问:诸法的本体是空的,本来就没有生,是平等寂灭的。现在要舍弃这些,求生到西方阿弥陀佛的净土去,难道不是与平等法相违背了吗?而且经典上也说:想要求净土,先要清净自己的心,心清净了,佛土也就自然清净了。所以求生净土又怎么能说的通呢?
答:分两方面来回答,一是总体的来答,一是分别的回答。
总答如下,你说求生西方弥陀净土,就是舍娑婆世界而求西方净土,与理不相合。那么你执着住于这里,而不求生西方净土,则是舍西方净土而执着于娑婆世界,这还是执着也是病,同样与理不合。如果你又想说,那我就也不求生那儿,也不求住在这儿好了。如果是这样的话,那就叫做断灭见。
所以《金刚经》上,佛告诉须菩提说:须菩提呀,你如果用这种念头来发究竟菩提心的话,那就叫做断灭相。你千万不要这么想,因为发菩提心的人,是不说断灭之见的。
别答如下,现在讲不生不灭的意思,先讲不生。在借着各种条件和合的缘起法中,不守清净的自性而去求一个生的东西,而这个生的东西也不可得,所以方便称为不生。其次讲不灭,诸法的因缘散时,不能认识清净自性,而妄说我散灭,其实这种所谓的散灭,并没有一个真正去处,所以说是不灭。并非在因缘法外而有一个不生不灭。也不是不求生净土,叫做无生。
因此《中观论》有一首偈语说:由因缘而出生之诸法,我说这就是所谓的空,也就是所谓的假名字,这一切就叫做中道法。
《中观论》又说:诸法不是自己生出来的,也不是别人来替他生的,不是共同生也非自然生,故可知诸法根本就无生。
《维摩诘所说经》中也讲:虽然知道诸佛国以及众生本体都是空性的,但依然常修净土来教化无量众生。
《维摩诘所说经》又说:譬如有人要建造房屋,如果在地上的空旷之处建的话,就可以没有障碍而随自己的意思盖。但如果要在虚空里建造房子的话,那肯定永远也盖不成。
要知道诸佛的说法,经常是应用虚假的语言文字,来讲述真谛与俗谛的道理,再从中透露出诸法实相的义理出来。大智慧的人欣然求生净土,同时也知道生即是不生,本不可得,这是真正的无生,也就是所谓心清净国土也就清净。而愚痴的人,被生所束缚住,听到生就认为真的有生这一回事,听到别人讲无生又落入了断灭之意。不知道生与无生是一体二面,生即是无生,无生即是生;不通达此理,总是妄加猜测,于理体格格不入。反而瞠怪别人求生净土。这种错误实在是太大了,这就是所谓的毁谤佛法的罪人,也就是邪知见的外道。
【讲】
第二个疑问:舍此求彼疑
征问中的此指的是娑婆世界,彼指的是极乐世界,就是往生净土,是弃舍娑婆,追求极乐,有所舍、有所求,因为这样有人就产生了疑惑。我们来看一下第二个疑问:
征问
【诸法体空,本来无生,平等寂灭;今乃舍此求彼,生西方弥陀净土,岂不乖理哉?又经云:若求净土,先净其心,心净故即佛土净。此云何通?】
前面是讲到菩萨的智慧跟慈悲之间偏重的怀疑,这个地方是讲理观跟事修两方面的怀疑。
我们先讲理观。一个菩萨入平等真如观的时候,他看到整个生命的相状是诸法体空,这个诸法包括十法界的染净因果,造善得安乐的果报、造恶得痛苦的果报,当我们入真如观的时候,这个本性是空寂的。什么叫空寂呢?就是本来无生,平等寂灭,它的体性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的,所以在平等的空性当中,观察这些染净的因果,是没有对立的。没有好坏的对立、没有快乐跟痛苦的对立,完全是一种平等的寂灭相。这就是说一个菩萨应该经常入平等观才对,怎么能够舍离娑婆世界,而追求极乐世界,心中产生一种取舍之心呢?这种取舍之心,就背离了大乘平等不二的真如。就是以理来妨碍我们的事,这是第一。
第二,再引《维摩经》上所说:你想要求生净土,应该怎么做呢?先净其心,因为只要心净,当下就是清净的国土。这个地方是唯心净土跟西方净土之间的差异,这个问有二段:第一,我们求生净土,违背了平等不二的道理。第二,求生净土,违背了唯心净土的道理。这都是立足于理性的疑难。我们看智者大师是怎么回答的:
【释有二义:一者总答,二者别答。总答者,汝若言:求生西方弥陀净土,则是舍此求彼,不中理者。汝执住此,不求西方,则是舍彼着此,此还成病,不中理也。】
回答分二方面:第一段,先作一个简略的回答;第二段再详细的回答。我们先看简略的回答,这当中又有二段:第一先设问,先提出一个问。第二再正式的回答。
我们看问的地方:你前面说求生西方弥陀净土,是舍此求彼,我们心中厌离娑婆、欣求极乐,有所厌离、有所欣求,这违背了二空平等之理。据此,我也可以不生执着,那就不求生净土好了,但你也是舍离极乐,执着娑婆,这也是有所求、有所舍,也不合乎道理啊?
这个地方的意思就是说,前面的问题是慈悲跟智慧的调和,这个地方是理观跟事修的配合。我们在行菩萨道的时候,你的目标跟过程不能混乱。你说: 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这个叫做四弘誓愿,这个叫做你的目标。但是在实践的时候,你不可能众生无边誓愿度,不可能,一般的总是先度有缘的众生。所以说,你在修理观的时候,观察一切法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那是目标;但是你修行时怎么能够说不垢不净呢?你修行是要断除污垢、追求清净,总是有所断、有所追求的啊!只要落入修行,一定是对立法,这在天台宗叫对治悉檀。在打坐的时候,入真如观,那是不能有对立的,内心是平等的,那是一种目标、那是一个意境,是最后的一个目标。但是在修的过程中,不能说不垢不净,如不加分别那你怎么持戒呢?你持戒时就要判定这个是过失相、那个是功德相,过失相要尽量减少,功德相要尽量增加,这就是有所断、有所修了。
我们可以这样说,你从痛苦的此岸到安乐的彼岸要坐船。但是你坐这艘船到达目的地之后,这艘船就用不着了。在航行过程中如果没有这艘船,你就到不了彼岸,虽然船不是彼岸,但是船能够引导我们到彼岸。坐船是过程,到了彼岸就不需要船了,这个彼岸就是理观,所要到达的目的地。虽然我持戒、我断恶修善,但是我很清楚,我真正的目标是离开断恶修善,但是我现在必须要断恶修善。
所以我希望大家,目标跟过程不要混为一谈,不要用理体来妨碍事修。
下面几句是说明刚才所讲之理的,我们不再分析了。
【又转计云:我亦不求生彼,亦不求生此者。则断灭见。故《金刚般若经》云: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发阿耨菩提者,说诸法断灭相。莫作是念,何以故?发菩提心者,於法不说断灭相。】
前面的疑惑是讲到菩萨慈悲跟智慧的问题,这个地方的疑惑,是讲到菩萨在修行当中,理观跟事修相互冲突的问题。
这个地方的大意是说:我们在修理观的时候是平等的,当我们观察我空、法空真理的时候,我们思惟心空如太空,豁然无可触,一真法界中,寂照常安住。所以我们在修空观的时候,是进入到一真法界,也就是说我们从一种对立的法界,回归到一个一分法的平等法界,在这个法界当中,没有娑婆世界可以厌离,也没极乐世界好追求,也没持戒跟不持戒的问题,这种对立的问题通通没有,那是我们进入三昧的时候。
但是,当我们从真如三昧出来的时候,我们又回到一个二分法的法界,持戒跟破戒的对立,娑婆世界跟极乐世界的对立,这个时候就要善知取舍。所以我们不要用修观的意境,来混滥现实的生活,理观跟事修是不能混为一谈的。你进入理观的时候,那个法界是平等的。你从理观出来的时候,现实是一个对立的世界。所以你要把理跟事搞清楚。
我们看第二个别答,别答当中分成三小段,我们先看第一小段:
【二别答者,夫不生不灭者:于生缘中,诸法和合,不守自性,求于生体,亦不可得!】我们在修平等的真如观时,我们会从一个对立的世界,进入到不生不灭的世界。不生不灭是二句话:不生是一句话,不灭又是一句话。一般来说,我们经常活在生,存在。灭,不存在。这个东西存在了、这个东西不存在了,你的生命体存在、你的生命体不存在,什么东西都是存在跟不存在的对立。那你入了真如观的时候,你是存在也不可得、不存在也不可得。这个意思就是说,这个不生不灭的道理,是从哪里去体验的呢?就是在这个生灭因缘当中,你看到一切法因缘的和合,它这个时候就不能守在自性空的真理上,就显现出如梦如幻的现象。虽然有它现象的作用,但是它自性的本体是不可得的,所以这个空性是从缘起当中观空的,不能说离开缘起观空。
生也没有真正的生,灭也没有真正的灭,所谓的生是因缘生,灭也是因缘灭,从本性来说它是不可得,这个道理就叫做不生不灭。
【此生生时,无所从来,故名不生;不灭者,诸法散时,不守自性,言我散灭,此散灭时,去无所至,故言不灭。】
我们讲不生不灭这个道理,我们要先看事相,就是你要了解不生不灭,你就要了解什么是生,什么是灭。不生不灭在佛经上最不容易了解,宇宙间一切一切连我的思想五蕴等等,都是不生不灭的。因为一切是:
(一)不自生,如一块布它不能自己生成布,是无自性的,须赖众缘和合而生。
(二)不他生,不是单靠他缘,还不能离我这个布,所以也不是他生。
(三)是共生吗?不!也不是共生,因为两面都是缘生,两无实体,只是一个偶合,所以也不是共生。
(四)不无因生,现在的假相,似乎是生,但必由因成果;没有可以成布的因,就没有成布的果。
以此类推,一切一切是不生的,现在虽有相,终是生而不生的。既不生,即不灭。但现在的假相,却有个假灭,只是不自灭,如布烧成灰,布不能自烧。不他灭,虽有火烧,终不能离开布。不共灭,不无因灭,都是一个理,可以推想得到的。
我们先看什么是生?
此生生时,无所从来,故名不生。当我们听到敲磬的声音时,大家就会感觉到声音的存在,就是有声音生起来。那为什么会有声音呢?这就是诸法和合,因为有这个磬,有可敲的磬槌,然后有人在敲这个磬,三者和合时,这个声音就突然间生起,本无今有地显现出来。但是这个生,你怎么说它是生即无生呢?因为它无真实的自体,如果没有因缘的和合它就没有。无所从来,声音还没有出来之前,它在哪里?找不到。既然它没有一个来处,所以它是无生,它是自性空。
什么叫不灭呢?
诸法散时,不守自性,言我散灭,此散灭时,去无所至,故言不灭。你现在去听磬的声音,已消失掉了。那你说磬的声音,刚刚还在啊?现在这个声音跑到哪里去了呢?找不到了。去无所至,所以我们讲不灭。也就是说,生只是一个因缘的和合相,我们称之为生;所谓的灭是因缘的破坏相,我们叫它灭:从本性来说,没有真实的生、也没有真实的灭可得。因为它都是一个因缘相,因缘的和合,我们称它为生;因缘的坏灭,我们把它叫做灭。就是这个生灭的相,它是自性空的,所以安立做不生不灭,我们不能离开因缘所生法来谈真理,真理是约因缘所生法而来的。
以下第三段就简别过非:
【非谓因缘生外,别有不生不灭;亦非不求生净土,唤作无生。《维摩经》云:虽知诸佛国,及与众生空,而常修净土,教化诸群生。】
所以我们在修空观的时候,要切记不要离开因缘所生法,而另外追求一个不生不灭的理体,就是你把因缘所生法跟真理切开来,这样是不对的。因为这个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这二个是分不开的,一个是约诸法的本体,一个是约诸法的作用,所以不是说不求生净土就叫作无生。不求生净土,而在娑婆世界,也是一个执着。故说求生净土是执着的话,那在娑婆世界也同样是执着!
所以《维摩经》上说:菩萨观一切法空的时候,是看到清净国土是空,众生杂染的国土也是空,虽然看到诸佛的国土跟众生的国土都是自性空;但是从因缘上,也不妨碍菩萨广修净土,成就自力的功德,广泛的度化众生,成就利他的功德。观一切法空,但是不妨碍它的作用。你不妨观娑婆世界是空,也不妨观察极乐世界是自性空,但是你照样求生净土。为什么?因为诸法皆空,因果不空、作用不空,作用是不能讲空的。你一个人空掉因缘、空掉作用,那是断灭空,你空只能空掉它的自体。
我们要把空跟有分开来看,比如说你拜佛,你在拜佛的过程当中,身业的礼拜、口业的赞叹、意业的归依,身口意这样的造作,它是不是生灭变异的?你也可以说拜佛的本性是空,因为它是生灭法,你看你拜完佛以后,那个拜佛跑到哪里去了?找不到,那个影像找不到。但是这个拜佛,在你的生命当中,累积了一种功能、一种潜伏的功能,那个功能不能讲空,它会引导你的生命趋向安乐的果报,这种潜伏的功能你不能讲空。比如说你造了杀业,你杀死一只蚂蚁,你在杀的过程当中,是生灭法,刹那刹那生灭。但是你造完以后,累积在你心中的那个功能是不空的。所以这个地方的意思就是说,诸法皆空,因果不空,这个地方你要清楚,你不能以理碍事。所以,菩萨虽知诸佛国及与众生空,菩萨也知道净土是自性空、娑婆世界也是自性空,但是他还是炽然的求生净土、炽然的广度众生,这二个没有障碍的,理不障碍事,事也不障碍理。这个地方说明往生净土,是不违背二空真如之理的,因为一个是理、一个是事,这二个是没有冲突的,同修们要好好体会。
下一段就说明唯心净土的问题,这当中有三小段,我们先看第一小段:
【诸佛说法,常依二谛,不坏假名,而说诸法实相。】
这个地方是一个简略的说明。说佛陀在解释生命现象的时候,他把生命分成二部分:一个是讲真谛,一个是讲俗谛。佛陀在解释生命的时候,往往是把生命分成一个是体性,一个是作用。所以我们在讲体性的时候,要怎么讲呢?要不坏假名,而说二空之相。你说一切法空,但是在空中,你不能违背它的假名、假相、假用,这个因果是不空的,这样的空才是真实的空,空不能破坏因果的作用,就是你这个真谛不能破坏俗谛,这个真谛才是真的真谛。
我们知道这个道理,就可以看下一段,第二段就说明什么叫唯心净土的道理:
【智者炽然求生净土,达生体不可得,即是真无生,此谓心净故,即佛土净。愚者,为生所缚,闻生即作生解,闻无生即作无生解,不知生者即是无生,无生即是生。】
从二谛圆融的角度,什么叫做唯心净土呢?说一个真实通达空性的人,他的心情是炽然的求生净土,他明明知道娑婆世界是空,但是他非常的厌恶娑婆世界。为什么呢?虽然生体不可得,但是娑婆世界所带动的这些杂染的作用,这一部分是不空的,这样才是真正的无生。
所以说,心净故即佛土净,这句话是说心净则佛土净。你想到清净的国土去,你一定要净化你的内心,你想要跟阿弥陀佛感应道交,不是你佛号念得很多就能感应道交,你的内心还有一大堆颠倒、妄想,那怎么求生净土呢?佛陀的心是清净的,我们的心是颠倒的,这二个怎么能够感应在一起呢?本质不一样嘛!所以,往生净土,一定要正念分明。
我们不要求你的业跟佛陀的业完全一样,这是强人所难,因为佛陀修了三大阿僧祇劫,我们才修多久!所以往生净土,我们不强调业相同,但是强调你的念头跟佛陀的念要相随顺!比如说心心相印,那你们二个本质不相应,还能够心心相印吗?你的心是杂染的、颠颠倒倒的,佛陀是清净的,这二个怎么相应呢?所以说你一定要心净,你才能够正念分明、才能够感招阿弥陀佛的本愿摄受,所以求生净土。所以心净故即佛土净,是告诉我们一个莫向外求的道理。
莫向外求不是叫你不求,而是它告诉我们要去求,是向内去栽培你的信愿行,不要一天到晚做一些表面的工作。所以唯心净土的意思,不是叫你不求生净土,而是告诉你不要向外去追求,净土在你的内心,你要把你心中的信、愿、持名栽培好,你自然会得到感应道交,所以我们要知道唯心净土的意思,就是要你莫向外求。
下面简别过非。一个愚痴的人,为生所缚,闻生即作生解,有些人讲求生净土,就对因缘所生法产生执着了,闻生,看到因缘法就向外追求,这个人是执有。这个人会求生净土,一般都是向外追求的,佛号会念得很多,但是心中的烦恼颠倒,从来不对治,还是心作佛、是心是心随妄转,他以为把佛号累积起来,就可以跟阿弥陀佛感应道交了,这就错了。
执着空性的人说:哦,莫向外求,那我什么都不求了。那这样子也不对,它没有告诉你不求,它告诉你莫向外求,所以执着空的人,就什么都不求。那这二个都偏一边了,所以不知道生者即是无生,无生即是生。佛陀讲缘起,是因为它性空,所以缘起。佛陀说性空,因为它性空,所以生命有无量的可能性,所以这个空跟有是一体的两面。
这一段是简别过非,第三段就说明邪见产生的过失。
【不达此理,横相是非,嗔他求生净土,几许误哉!此则是谤法罪人,邪见外道也!】
我们一个修大乘佛法的人,不能把理观跟事修加以调和,只是一味的执着空性,来否定事相上的对治,这样子就错乱整个四圣法界的清净缘起,看到别人求生净土加以讥嫌,这样的过失结果变成谤法罪人,因为你辜负了阿弥陀佛依止大悲心,创造净土的一片苦心,你也丧失让众生得度的一个好因缘,这样就成了邪见外道,自误并误人了!
如果有人受持《法华经》,就会对《法华经》里面的开方便门,示真实相印象很深。我们都喜欢真实相,但是你不能忽略了方便门。所以你看《法华经》二十八品,智者大师亲口说:《法华经》最重要的是《方便品》。他说:没有《方便品》,所有的开权显实通通没有意义。
《方便品》当中广说整个修学的方便,其中有一句话讲得最感动:若人散乱心,入于塔庙中,一称南无佛,皆已成佛道。你看这个佛法的方便!一个人,他一生从来没有学佛,他经过一间寺庙,他还是散散乱乱的,他看到佛塔的庄严、看到佛像的庄严,合掌、称一声南无佛,皆已成佛道。他未来就会因为跟三宝结过缘,生生世世生长在有三宝的地方,然后受持三归五戒,然后受持菩萨戒,然后修习空观、或者念佛到净土去,最后成佛。你今天看到他成佛,当初他为什么成佛?他刚开始就是因为来到寺庙,看到佛像合掌。所以,你说他没有这个过程,他会有这个结果吗?所以智者大师说:我们不要老是在那边讲真实相,重点是能够掌握一个殊胜的方便门!你没有掌握方便门,你根本没有办法进入真实相。
我们净土宗的初祖慧远大师,他在庐山东林寺做住持的时候,有一天他在大殿经行,有一个读书人,这个读书人是饱读圣贤之书,在儒家是相当有名的读书人,他来到寺庙大殿,古时候的读书人他也读佛法、看禅宗的语录,非常骄慢。他看到慧远大师说:佛门讲诸法皆空,你们安立这些佛像干什么?慧远大师说:没有这些佛像,你就没有办法悟入空性;没有住持三宝,你就没有办法进入到理体三宝。
慧远大师这句话,刚好跟《法华经》的开方便门,示真实相相符合。
净土宗十二祖彻悟大师,从小聪明好学,二十二岁时生了一场大病,他感到世间无常,觉得追求功名富贵没有意思,因为病的因缘就出家了。出家以后,这位法师不得了,他宗乘教义两融通,宗门当中,他广泛的参访临济宗的大师。教门当中,他通达唯识、天台、楞严、法华。在他四十岁左右,他的师父(他的师父是临济宗的大师)往生了,就把寺庙交给他做住持。他在将近五十岁的时候,遇到了净土法门,他除了自己念佛以外,还带了很多的弟子念佛,最后他决定要离开临济宗的道场。他离开的时候,他的师兄弟不满地说:师兄啊,当初师父把这个禅宗的法脉交给你,你要弘扬禅宗啊,你现在要离开这个地方,那我问一个问题,你能回答,我就让你离开。他师兄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娑婆世界是梦幻泡影,极乐世界也梦幻泡影,那你有什么好取舍的?你离开娑婆世界也是梦幻泡影,极乐世界也是梦幻泡影,那你为什么要舍此求彼呢?
彻悟祖师说:是的,这二个生命体都没有离开无明妄想,都是活在妄想当中,但是这二个梦是不一样的。他说:极乐世界是好梦、娑婆世界是一场恶梦,极乐世界是醒梦、娑婆世界是添梦。说你现在求生净土,另外一个不求生净土,二个人经过了一千年的时间──二个人都在做梦,是的;但是这二个梦产生的作用,是不同的。一个人在极乐世界的一千年当中,无有众苦,但受诸乐,他的梦都是安乐的梦境;你在娑婆世界的梦境都是痛苦的,这是第一个。第二个,他在极乐世界所做的梦,他梦境出现的都是诸佛菩萨,它有醒梦的作用、有对治梦的作用;你在娑婆世界做的梦,都是跟那些苦恼的众生,爱憎取舍、恩恩怨怨,不是报恩就是报怨,报恩的让你产生贪爱、报怨的让你产生嗔恨,结果你在三界当中轮回,愈轮回愈糊涂了。同样的是如梦如幻,但是这二个梦幻产生的作用是不一样的。
我希望同修们修学佛法,不要忽略了作用,我刚刚讲到开方便门,示真实相,方便门虽然不是真实相,但是你舍弃了方便门,你进不了真实相,这个就是为什么要舍此求彼的原因。因为极乐世界跟娑婆世界这二个因缘法,对我们产生的引导作用是不同的。
上面所讲的是破除第二个疑惑,理跟事。从理来说,极乐世界跟娑婆世界理体是没有差别的。但从事相上来说,这二个国土,对我们产生的染净、苦乐的作用,则是千差万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