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林克智:《净土十疑论》浅讲 杨杰 净土十疑论序
2024-12-20 12:44

杨杰 净土十疑论序

宋 无为子杨杰 述

【译】

这篇《净土十疑论》的序,是宋朝杨杰所作的。

【讲】

杨杰,是北宋的一位居士。字次公,号无为子,安徽无为人。他雄才俊迈,年少登科。十分爱好参禅,多次叩拜许多名山的长老大德,曾跟从天衣义怀禅师学禅,参究庞居士语录得悟禅理。一日奉命至东岳泰山祭祀,见日出如圆盘涌出,忽然大悟。宋熙宁末年(1077年),回乡看望母亲,在家闲居时看藏经,遂归心净土。他曾绘阿弥陀佛像,随身带着观像念佛。元祐中(1086-1094年),曾任两浙提点刑狱,故有杨提刑之称。有一次至天台山白莲寺,就礼真咸法师为师,朝拜智者大师之塔。他平生的著述,多指归净土,本篇《天台净土十疑论序》,就是他所写作的。

居士晚年,专事净业,临终端坐感佛来迎,说偈:生亦无可恋,死亦无可舍。太虚空中,之乎者也,将错就错,西方极乐。毕,安详而逝。其后,有荆王夫人,梦游西方,看见有一个人坐在莲华上,其衣飘扬,宝冠璎珞,庄严其身。就上前请问?他就说自己是杨杰。他的事迹,许多佛教传记著作及多种往生传都有记载,想了解得更详细的可以翻阅。

【序】爱不重不生娑婆,念不一不生极乐。

娑婆秽土也,极乐净土也。娑婆之寿有量,彼土之寿则无量矣。娑婆备诸苦;彼土则安养无苦矣。娑婆随业轮转生死;彼土一往则永证无生法忍,若愿度生,则任意自在,不为诸业缚矣。

其净秽、寿量、苦乐、生死,如是差别,而众生冥然不知,可不哀哉?

【译】贪爱不重,不生在娑婆世界;心念不一,不能往生于极乐国土。娑婆世界是污秽的国土,而极乐世界则是清净的国土。

娑婆世界众生的寿命短促,都是有限量的,而极乐国土众生的寿命,则无有限量。

娑婆世界备受诸苦,而极乐国土则安乐适意,什么苦都没有。

娑婆世界的众生,随着业力而轮转六道、生死无穷;只要一旦往生极乐国土,则都能证得无生法忍。到那时想要回娑婆世界广度众生,则能任意自在地行菩萨道,再也不为诸业障所束缚。

娑婆与极乐的污秽与清净,寿命的长短,苦乐的受用差别,生死束缚与自在解脱,有截然的不同,而众生却愚痴得一无所知,这难道可不令人悲哀吗?

【序】阿弥陀佛,净土摄受之主也。释迦如来,指导净土之师也。观音、势至,助佛扬化者也。是以如来一代教典,处处叮咛,劝往生也。

【译】阿弥陀佛,是极乐净土摄受接引、教化众生之主。释迦如来,是指导众生求生净土之导师。观世音、大势至,则是帮助阿弥陀佛宣扬教化的大菩萨。是故释迦如来一代之教典,处处叮咛劝导众生往生净土。

【序】阿弥陀佛与观音、势至,乘大愿船,泛生死海,不着此岸、不留彼岸、不止中流,唯以济度为佛事。是故《阿弥陀经》云: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乃至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极乐国土。又经云:十方众生,闻我名号,忆念我国,植诸德本,至心回向,欲生我国,不果遂者,不取正觉。

所以祇桓精舍无常院,令病者面西,作往生净土想。盖弥陀光明,遍照法界念佛众生,摄受不舍。圣、凡一体,机、感相应。诸佛心内众生,尘尘极乐;众生心中净土,念念弥陀。

【译】阿弥陀佛与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乘着大悲愿力之船,航行于众生生死的大海当中,不执着于此岸,不滞留于彼岸,不止住于生死中流之内,唯以救济度脱一切众生为佛事。是故《阿弥陀经》说: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听说有阿弥陀佛,而能执持称念佛的名号,若经一日,乃至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菩萨圣众,现在其人之前,此人命终之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极乐国土。又《无量寿经》说:十方世界之众生,听闻到我的名号,思惟忆念我的极乐国土,并且培植种种福德善根,以至诚心回向发愿,欲得往生我之国土,如果不能如愿往生的话,我即不成佛。

所以释迦世尊祇桓精舍的无常院之中,皆令病者面向西方,作往生西方净土之想,这实在是因为阿弥陀佛的相好光明,遍照于十方法界一切的念佛众生,摄受加持而不舍离。以其阿弥陀佛之圣尊及众生之凡俗,体性本来同一法身,如今众生与佛陀机感相应故众生见佛。因为众生乃是诸佛心内之众生,故凡夫尘尘即是极乐世界;净土即是众生心中之净土,故众生念念即是阿弥陀佛。

【序】吾以是观之,智慧者易生,能断疑故;禅定者易生,不散乱故;持戒者易生,远诸染故;布施者易生,不我有故;忍辱者易生,不嗔恚故;精进者易生,不退转故;不造善、不作恶者易生,念能一故;诸恶已作、业报已现者易生,实惭惧故。虽有众善,若无诚信心、无深心、无回向发愿心者,则不得上上品生矣。

【译】我用这个道理来说明:有智慧的人容易往生,因为能断除疑惑的缘故。有禅定者容易往生,因为心中不散乱的缘故。持戒的人容易往生,以其远离染污的缘故。有布施心者容易往生,因为他没有我所有之执着故。忍辱的人容易往生,因为他心中不嗔恚的缘故。精进的人容易往生,因为不退转的缘故。造善而不执着,亦不造恶业的人容易往生,以其心念能够专一的缘故。诸般恶业己经造作、并且业报已经现前的人容易往生,因为他此时有真实惭愧、恐惧心的缘故。而那些虽然有造作众善的人,若是没有真诚的深信心、没有回向发愿心者,则不得上品上生矣!

【序】噫!弥陀甚易持,净土甚易往,众生不能持、不能往,佛如众生何?夫造恶业入苦趣,念弥陀生极乐,二者皆佛言也。世人忧堕地狱,而疑往生者,不亦惑哉?

【译】噫!阿弥陀佛的名号非常容易执持,西方极乐净土也很容易往生。众生如果不想执持名号,不愿往生净土,佛陀又能对众生怎么样呢?造恶业的人,堕入于受苦之恶道;而称念阿弥陀佛者,便能往生极乐世界,此二者皆是释迦牟尼佛所说的啊。然而世间人只担忧堕落于地狱,而却怀疑能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此不是很令人疑惑吗?

【序】晋慧远法师,与当时高士刘遗民等,结白莲社于庐山,盖致精诚于此尔。其后七百年,僧、俗修持,获感应者非一,咸见于净土传记,岂诬也哉?

【译】东晋慧远法师与当时的高贤士大夫刘遗民等,结白莲社于庐山,实在是因为专一真诚的想求生极乐世界。其后经过七百年以至今日,僧俗二众修持念佛法门,而获得感应者非常多,这些都可见于往生净土的传记中,极乐净土岂是虚妄不实的呢?

【序】然赞辅弥陀教观者,其书山积。唯天台智者大师《净土十疑论》最为首冠,援引圣言,开决群惑,万年暗室,日至而顿有余光;千里水程,舟具而不劳自力。非法藏后身不能至于是也。

【译】然而赞翼辅助阿弥陀佛净土法门的言教和观行的,其书籍堆积如山。唯有天台山智者大师的《净土十疑论》,最为殊胜超卓。其中援引圣人之言教,开显决断种种疑惑,这就犹如万年的暗室,日光一照顿时明亮而尚有余光。千里之遥的水路途程,只要具足舟船则不必劳苦而自然到达。如果没有法藏比丘修成的阿弥陀佛,则不能达到如此的境界。

【序】杰顷于都下尝获斯文,读示所知,无不生信,自遭酷罚,感寤益深,将广其传,因为序引。熙宁九年仲秋述。

【译】我杨杰最近在京城,如愿以偿地得到此书。除了自己阅读,并献示于所知的亲友,凡知晓智者大师对这十个疑问解释的人,没有一个不生起求生净土的信心。自从我遭逢严酷的刑罚之后,感触体悟更加深刻,心想扩大它的流传,因此为之作序以作个引导。北宋熙宁九年(1076年)仲秋述。

隋天台智者大师说

隋朝天台宗智者大师说。

隋,隋朝是从公元581年到公元616年,隋朝只有隋文帝和隋炀帝两个皇帝,总共只存在37年。隋朝是在唐之前,就是比唐朝更早些。因为他存在的时间很短,所以讲历史时就常说隋唐。

天台 ,就是天台宗。

智者大师,是一位很了不起的、有大智慧之人。他一出生,便与世间人不同,从面貌上看瑞相重重,可见智者大师的来历不简单,可说是圣人的化现。同修们如想多了解些大师的情况,可看书末所附的《隋智顗传》。

现先对智者大师的《净土十疑论》之要点,作一个概要的介绍,使同修们先有个概念,之后我们再好好地学。

智者大师一生的著作相当丰富。在他的著作中,关于行归净土方面的,当首推《净土十疑论》。同修们从上文宋代杨杰居士的《序》文中就可看出,他相当推崇智者大师所作的《净土十疑论》。他认为自远公开创莲宗后,弘扬净土教法最得力的,就推智者大师的《净土十疑论》。并认为智者如果非佛的化现,是不能作出如此伟大的著作的。当然从历史事实来讲,杨杰的话也没有过赞。因为自智者大师作《净土十疑论》之后,历代的祖师都相当推崇《净土十疑论》。为什么智者大师的《净土十疑论》在弘扬净土法门上,会有如此重大的影响呢?这当然离不开大师在《净土十疑论》中所阐发的内容。我们在讲论之前,先作几点介绍,大师说:

劝生净土是度众生的最佳途径:

一些不明教理的人往往会误认为求生西方,是自私、是没有慈悲心。认为想要救度众生,应该生在三界,于五浊恶世的三途中救苦难的众生。要求生净土,就是舍离众生,是没有大慈悲心的表现。这一说法,显然是不符合佛法的。因为对久修菩萨道得无生忍的菩萨来说,那留在三界内度众生不成问题。而未得无生忍的初发心菩萨,就必须常不离佛。待忍力成就之后,才能处于三界,在这个恶世中救度众生。所以智者大师在论中说:菩萨有二种。一者,久修行菩萨道,得无生忍者,实当所责。二者,未得已还,及初发心凡夫,凡夫菩萨者,要须常不离佛。忍力成就,方堪处三界内。于恶世中,救苦众生。故《智度论》说:具缚凡夫,有大悲心,愿生恶世,救苦众生者,无有是处。何以故,恶世界,烦恼强。自无忍力,心随境转。声色所缚,自堕三途,焉能救众生。假令得生人中,圣道难得。或因施戒修福,得生人中,得作国王大臣,富贵自在。纵遇善知识,不肯信用。贪迷放逸,广造众罪。乘此恶业,一入三途,经无量劫。从地狱出,受贫贱身。若不逢善知识,还堕地狱。如此轮回,至于今日,人人皆如是。此名难行道也。可见薄地凡夫要想度众生,那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而现在有一些学佛的人,发愿生生世世留在五浊恶世,弘扬佛法。这个愿望虽然很好,但终究还是凡夫的个人情见,只会是增加生死之苦。故在论中智者更引龙树菩萨的《大智度论》说:譬如二人,各有亲眷为水所溺。一人情急,直入水救。为无方便力故,彼此俱没。一人有方便,往取船筏,乘之救接。悉皆得脱水溺之难。新发意菩萨,亦复如是。如是未得忍力,不能救众生。为此常须近佛,得无生忍已,方能救众生,如得船者。由此可见欲发心度众生,更要早求生极乐世界。这一观点,对后来的净土弘扬,确实起了很大的作用。

求生净土不乖无生之理:

许多过激的学禅、学教的师友,喜欢用无生的道理来攻击净土。认为诸法体空,本来无生。而现在舍此求彼,生西方极乐净土,有违佛法中无生的道理。针对这一错误的见解,智者大师给以严厉批评。在论的开头即说到:汝若言求生西方弥陀净土,则是舍此求彼,不中理者。汝执住此不求西方,则是舍彼著此,此还成病,不中理也。又转计云,我亦不求生彼,亦不求生此者,则断灭见。故《金刚般若经》云: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发阿耨菩提者,说诸法断灭相。莫作是念,何以故?发菩提心者,于法不说断灭相。同时对于无生的真实内涵,智者也给以诠释,认为不生不灭不是离开因缘生外,还有个不生不灭。更不是不求生极乐世界,才算是无生。如智者所言的夫不生不灭者,于生缘中,诸法和合,不守自性。求于生体,亦不可得。此生生时,无所从来,故名不生。不灭者。诸法散时,不守自性,言我散灭。此散灭时,去无所至,故言不灭。非谓因缘生外,别有不生不灭。亦非不求生净土,唤作无生。正因诸佛说法,皆依真俗二谛,故讲说诸法实相,并不会破坏假名。所以智者大师明确指示智者炽然求生净土,达生体不可得,即是真无生。此谓心净故,即佛土净。愚者为生所缚,闻生即作生解,闻无生即作无生解。不知生即是无生,无生即是生。不达此理,横相是非。瞋他求生净土,几许误哉。此则是谤法罪人,邪见外道也。不难看出,了达生体不可得那才是无生,并不是离了一个生,才是无生。生而无生,无生而生,才符合中道第一义谛。而对于那些反对他人求生极乐世界的人,在智者大师的眼中,不过就是一个谤法罪人,邪见的外道而已。

往生极乐即往生十方一切净土:

在论中智者大师指明为何不求生十方,而只求生西方的原因。那是因众生心散,如果不专系一境,则三昧难以成就。如论中所讲的:一切诸佛土,实皆平等。但众生根钝,浊乱者多。若不专系一心一境,三昧难成。专念阿弥陀佛,即是一相三昧。以心专至,得生彼国。在论中智者大师并引用《随愿往生经》普广菩萨问佛的一段,来证明专求西方是释迦世尊的法旨。大师说:如《随愿往生经》云:普广菩萨问佛,十方悉有净土。世尊何故偏赞西方弥陀净土,专念往生。佛告普广,阎浮提众生,心多浊乱。为此偏赞西方一佛净土,使诸众生专心一境,即易得往生。若总念一切佛者,念佛境宽,则心散漫,三昧难成,故不得往生。又求一佛功德,与一切佛功德无异。以同一佛法性故。

由此可见念阿弥陀佛,即是念一切佛。生极乐净土,就是生一切净土。智者大师还特别强调,不必再发愿求生他方国土,要以极乐世界作为根本的指归。如大师所说的凡夫无智,不敢自专,专用佛语。故能偏念阿弥陀佛。云何用佛语。释迦世尊一代说法,处处圣教,唯劝众生专心偏念阿弥陀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并一再明确又当知阿弥陀佛,与此世界,偏有因缘。何以得知。《无量寿经》云,末世法灭之时,特驻此经百年在世。接引众生,往生彼国。故知阿弥陀佛,与此世界极恶众生,偏有因缘。其余诸佛一切净土,虽一经两经略劝往生。不如弥陀佛国,处处经论,殷勤叮咛劝往生也。可见净土法门,能受历代祖师的重视和推崇,决不是一种偶然现象,而是千经万论处处指归的必然趋势。虽然佛也在有些经上赞叹过其他净土,如东方药师佛国。但智者大师认为这只是略劝往生,不是处处指归,所以不如弥陀净土,更不必再求生他方佛国。

极乐净土容易往生且成就高:

世俗上的一般人,往往会认为,普通凡夫恶业深重,烦恼丝毫没断。而极乐世界已经超过三界,具缚的凡夫怎么能够到达呢?关于这个问题,智者大师认为净土法门是易行道,不能与普通教理混谈。正如大师所说的易行道者,谓信佛语,教念佛三昧,愿生净土。乘弥陀佛愿力摄持,决定往生不疑也。如人水路行藉船力,故须臾即至千里。谓他力也。譬如劣夫从转轮王,一日一夜周行四天下。非是自力,转轮王力也。正因凡夫往生极乐世界,是仗阿弥陀佛的愿力摄持,所以才被祖师称为易行道。

在论中智者大师更总结极乐世界有五种胜缘,所以能使凡夫一往生后,直至一生补处更无退缘。这五个性缘是一者,阿弥陀佛大悲愿力摄持,故得不退。二者,佛光常照,故菩提心常增进不退。三者,水鸟树林风声乐响,皆说苦空,闻者常起念佛念法念僧之心,故不退。四者,彼国纯诸菩萨以为良友,无恶缘境。外无神鬼魔邪,内无三毒等,烦恼毕竟不起,故不退。五者,生彼国即寿命永劫,共菩萨佛齐等,故不退也。正基于极乐世界,有此五种胜缘,故历代各宗祖师极力弘扬净土法门,其目的就是想使一切众生早成佛道。

求生极乐远胜求生兜率:

针对当时不少修行人,发愿求生弥勒菩萨的兜率内院,并认为内院在欲界天,离我们距离较近,只要修上品十善就能往生。

智者大师严正指出,这是一种错误的见解。因为求生兜率,亦曰闻道见佛,势欲相似。若细比较,大有优劣。且论二种。一者,纵持十善,恐不得生。何以得知。《弥勒上生经》云,行众三昧,深入正定,方始得生。更无方便接引之义。不如阿弥陀佛本愿力,光明力。但有念佛众生,摄取不舍。又释迦佛说九品教门,方便接引。殷勤发遣,生彼净土。但众生能念弥陀佛者,机感相应,必得生也。如世间慕人,能受慕者机会相投,必成其事。二者,兜率天宫是欲界,退位者多。无有水鸟树林,风声乐响,众生闻者,悉念佛发菩提心,伏灭烦恼。又有女人,皆长诸天爱著五欲之心。又天女微妙,诸天耽玩,不能自勉。不如弥陀净土,水鸟树林,风声乐响,众生闻者,皆生念佛发菩提心,伏灭烦恼。又无女人二乘之心,纯一大乘清净良伴。为此,烦恼恶业毕竟不起,遂至无生之位。如此比较,优劣显然,何须致疑也。如释迦佛在世之时,大有众生见佛不得圣果者,如恒沙。弥勒出世亦尔,大有不得圣果者。未如弥陀净土,但生彼国已,悉得无生法忍。未有一人退落三界,为生死业缚也。以上是智者大师用两点来作比较,指出只行十善,不能生内院。只有行众三昧,深入正定,才有资格得生弥勒内院。另外要去内院,是没有弥勒菩萨来接引的,这显然对往生内院,是增加了极大的难度。而且,因兜率天是欲界天,会增长天人爱着五欲的心,所以退位的人多。且天女微妙的声音,还会让诸天耽爱好玩而不知修行自勉。在论中,智者更引无著、世亲、师子觉三位菩萨的例子,来证明兜率内院不易往生。因有如此大的难度,所以智者大师于论中作出了愿生西方,不求生兜率的定论。以智者大师如此的身份,尚且讲愿生西方,不求生兜率,更何况我们这些薄地凡夫呢?

破障与往生西方极乐应修行业:

在论中智者认为想要决定往生西方的人,应当具二种行。如果二行具足,决定能往生极乐。这就是厌离行和欣愿行。而言厌离行者。凡夫无始已来,为五欲缠缚。轮回五道,备受众苦。不起心厌离五欲,未有出期。为此常观此身,脓血屎尿,一切恶露,不净臭秽。故《涅槃经》云:如是身城,愚痴罗刹,止住其中。谁有智者,当乐此身。又经云:此身众苦所集,一切皆不净。扼缚痈疮等,根本无义利。上至诸天身,皆亦如是。行者若行若坐,若睡若觉,常观此身,唯苦无乐,深生厌离。而欣愿行者,又有二种。第一种,先明白求往生的意义。第二种,观极乐净土庄严等事,以发起欣心愿求的心。如智者大师在论中所说的明往生意者。所以求生净土,为欲救拔一切众生苦故。即自思忖,我今无力。若在恶世,烦恼境强,自为业缚。沦溺三途,动经劫数。如此轮转,无始已来,未曾休息,何时能得救苦众生。为此求生净土,亲近诸佛。若证无生忍,方能于恶世中救苦众生。故《往生论》云:言发菩提心者,正是愿作佛心。愿作佛心者,则是度众生心。度众生心者,则是摄众生生佛国心。又愿生净土,须具二行。一者必须远离三种障菩提门法。二者须得三种顺菩提门法。另外,关于《往生论》所讲的女人及根缺,二乘种不生这一内容。智者大师给了正确的解释,大师认为女人及根缺,二乘种不生者。但论生彼国无女人,及无盲聋喑哑人。不道此间女人根缺人不得生彼。若如此说者,愚痴全不识经意。即如韦提夫人,是请生净土主。及五百侍女,佛授记悉得往生彼国。但此处女人,及盲聋喑哑人,心念弥陀佛,悉生彼国已,更不受女身,亦不受根缺身。二乘人但回心愿生净土,至彼更无二乘执心。为此故云,女人及根缺,二乘种不生。非谓此处女人,及根缺人,不得生也。故《无量寿经》四十八愿云:设我得佛,十方世界一切女人,称我名号,厌恶女身。舍命之后,更受女身者,不取正觉。况生彼国,更受女身。根缺者亦尔。智者大师这一回答,有力的纠正了不少人对《往生论》错解。

介绍到这里,我们可知智者大师的《净土十疑论》,对净土法门讲得非常恰当与精妙,故受到历代祖师看重和推崇。正如成时法师在《净土十要》中,对《十疑论》所赞叹的此十问答,统净宗一切疑问。振菩提大道之纲。断疑生信,厥功最巨故。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好好学习吧!

End

劝修净土诗四首

◎ 省 庵行时正好念弥陀,一步还随一佛过。足下时时游净土,心头念念绝娑婆。傍华随柳须回顾,临水登山勿放他。等得阿侬生极乐,十方来去任如何。住时念佛好观身,四大之中那一真。我与弥陀非两个,影兼明月恰三人

净土法门是权法还是实法

了然法师【原文】客曰:弟子昔日闻言,净土法门,全属小乘。极乐国土,原是权说。因是久怀疑惑,自莫能决。今日闻师所言,《华严》《弥陀》,大小相入。以此互相证明,足信净土法门,至大无外,极顿极圆。方知昔日所

古代名士的净土修行

中国古代有很多官宦名士专修净土法门。他们有的先由修学其他法门转为专修净土,有的则受高僧指点一心修学净土法门,他们由于虔诚信奉并坚持念佛实践,都得到了不可思议的感应。本文以陆子元、闫邦荣、钱同伯、昝省斋

净土法门是佛为末法众生的预设济度

大安法师这一节是谈浊世津梁,预垂济度。我们先要了解这个时代是五浊恶世,在这个恶世,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里面,我们若是想靠自力修行,断惑证真,竖出生死,很难的。释迦牟尼佛也知道五浊恶世的众生

念佛人的楷模——略述省庵大师净土情怀

导读:每年的农历四月十四日是净土宗第十一代祖师省庵大师的往生日。与诸位净土祖师相比,省祖的住世时间是最短的,只有49年。他临终给我们留下了身在华中佛现前,佛光来照紫金莲。心随诸佛往生去,无去来中事宛然

范仲淹修净土

◎ 佛 泉 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范仲淹(989--1052)考取进士,从此步入仕途,开始实现他救国救民的伟大抱负。范公一生的历史成就涵盖政治、军事、文学和教育等多个方面。在政治上,他出任

一代宰相“郑清之”,导禅归净,劝修净土

历史因缘有宋一代,虽禅风盛行,却不乏导禅归净,劝修净土之人。当时诸宗高人,深感根机不堪,自力难证,教依本宗,行无不归心净土。禅宗自永明延寿大师作四料简偈,劝修净土,言:有禅无净土,十人九磋路。其后,禅

八种方法成就净土法门

◎ 方海权在过去好多祖师大德,为众生示现一生勤苦办道,一生成就,从今走上永恒的快乐,证到佛心。而我们所学到的净土法门,也即是用最快的速度来修学就能够即刻成功。在《华严经》里,普贤菩萨教导善财童子,以及

至心信愿得生净土

如何才是直心道场?如何顿圆弥陀?如何才是至心信愿得生净土?善男子,能如是问究竟直心,圆顿,至信,汝之善根亦不可思议,何以故,直心者、即绝对无相寂灭无生也;圆顿者、心境相应觉念性现前也;至信者、至诚深信

读《净土教概论》札记

◎ 施萍婷若干年前,读望月信亨著、释印海译《净土教概论》,第一章第四节《弥陀信仰之传播》有这样一段话:阿弥陀佛之信仰,很早时代就流行于印度及西域地方,后汉以来有关阿弥陀佛及其净土经典陆续不断翻译到中国

净土法门广泛流行说

◎ 谢路军自善导创立净土宗以来,净土法门日益广泛流传。若把种种流传的情况和表现加以归类,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善导称名念佛法门引发社会的普遍信仰;在民间净土集会结社风行;佛教其他宗派兼修净土。(一)引发

禅观了解过去,净土规划未来

当我们谈现在,其实是离不开过去,也离不开未来;如果你把过去跟未来都拿掉,现在就没有意义了,这个就是醉生梦死。活在现在─你就活在现在的因缘,柴米油盐酱醋茶!你要知道你的佛性是什么?你从什么地方来?你最初

李炳南:净土法门,没有什么秘密

而净土法门是出世间法,是小乘还是大乘?是大乘。我说的话皆是佛经上的,看祖师的注解说的,我怕诸位误会,以为我妄作聪明,强说净土是大乘。但是,我懂净土吗?这世界上没有懂得的,出家二众,在家二众皆不懂得。唯

李炳南:净土精华

净土精华李炳南老居士讲述民国六十五年元旦慎斋堂开示明伦月刊社整理大家在台中每星期有两三个地方可以听讲,但听的是教理,不容易了解,然教理归教理,自己须修行。实修的方法非常重要——修别的法门须一步一步地有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一)

李炳南老居士讲述弟子钟清泉敬记前言民国七十四年六月十二日的华严经讲座,雪公老恩师讲到第十回向的安住梵行,老恩师根据善导大师的观无量寿经四帖疏,讲述净土宗的安心法门,劝所有净业莲友,一起把心安住在至诚心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二)

丙二、夹杂恶性名杂毒善上一次说到安心法门,我们众生尘沙劫以来,心安不住,东奔西跑,所以轮回到今天,这轮回必得安住心才可能跳出。今天继续讲净土别安心,上次讲到至诚心辨真伪的三业修善,清净心作,今天接着讲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三)

乙二、明两利净土宗的三种别安心,上两次说至诚心,至诚心又分两项,辨真伪和明两利,辨真伪上次说过了,今天来讲明两利。明是明明白白地表示出来,两利是自他两利。辨真伪是谁修行谁得好处,自己得利益。两利是自己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四)

甲二、深心深心,深是一个讲法,心是一个讲法。深是以水的深作譬喻,水深水浅,有限度吗?深是因为有浅比较来的。心并不是胸腔里的肉团心,心是性一动谓之心。深心这个表,旁边括着两个字决信,为着大家不明白,所以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五)

弥陀大愿摄众往生虽然列出表来,还得有人讲,没人讲还是看不懂。我们现在不是讲华严经吗?怎么说到弥陀大愿摄众往生呢?净土法门就在华严经上,没有华严经就没有净土法门。这些年来,我们大家都念阿弥陀佛,诸位可别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七)

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有特别的方法,不是随随便便能去的,懂得净土安心法门可以办得到,不懂这个方法,念上一百年也不生效。在观经说的净土三种特别安心法,现在讲到第二种深心。观经说发三种心,即便往生。这三心是至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六)

弥陀大愿摄众往生净土宗说带业往生,带业这两个字不容易讲,把三藏十二部都看完了,才能清楚带业往生的道理。往生为何还带业呢?除了佛才不带业,菩萨以下往生都是带业的。往生只有净土宗有主张,别的宗派并无往生这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八)

现在继续讲净土三种安心的第二种深心,深心的讲义表解有上下两层,下面七行是解释上面九行的,现在就来解释深心表解下面的七行文义。丙一、一心依佛所教一心这两个字十二万分的重要,是指修净土法门的功夫。而什么人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九)

我们来听一次经,总要得一点好处,这次先来谈念佛,怎样念可得一心不乱?有一首偈云:念佛不必求多念,但念百八声不乱,其中若有一念差,掉转珠头皆不算。不乱是指有人来打扰时,你打扰你的,我还是得我的一心,不被

李炳南:雪庐老人净土选集-序文

李炳南居士著述阿弥陀经摘注接蒙弁言阿弥陀经要解讲义重刊序重校新版阿弥陀经要解讲义序净土三经合刊序净土丛书序蕅益大师净土集序中华大典印光法师文钞序重刊印光大师文钞菁华录序印光大师遗教两要序重印弥陀净土法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十)

乙二、随喜他一切三业世出世善根你若想存心做善事有的是办法,除了自己三业作外,可以随喜。什么叫随喜呢?譬如诸位今晚在此听经,听经是你的功德,这两个钟头你听进去的都是经文好言语。而这所有的人是谁约来的?他

李炳南:雪庐老人净土选集-佛七开示

李炳南居士讲述壬子年灵山寺佛七开示甲寅年灵山寺佛七开示戊午年新春结七念佛开示戊午年灵山寺佛七开示之一戊午年灵山寺佛七开示(上)戊午年灵山寺佛七开示(下)幸酉岁佛七开示壬戌佛七雪僧贡言快刀斩乱丝乙丑年灵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十一)

乙三、不为一切异见、异学、别解、别行人等动乱破坏净土宗是难信之法,为什么是难信呢?难信的原因是什么呢?谁能够说出来,不学佛的人听到净土法门是糊里糊涂,半信半疑;学佛的人对净土法门也多是一知半解,学佛的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十二)

乙四、生彼国已回入娑婆教化众生华严经讲了十六年,全套华严经共有十六本,现在才讲到第七册,这还只是粗枝大叶的讲而已,细讲那就不用说了,个人也没细讲的学问。目前华严经讲到第十回向的安住梵行,这和净土法门的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十三)

乙五、忆持不忘无分时节常作此愿学佛修净土的人,无分时节,忆念不忘回入娑婆教化众生的大愿。大乘法是自度度他,自己先成就,但自己成就不行,局面太小了;中乘是自己成就,也给别人小小的帮助,不能全部地帮助,因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十四)

华严经讲到梵行,梵行有二十条,安住梵行是第十六条,大家若能安住梵行,就到一心不乱了。念佛能念到一心不乱就行了,诸位或可有一心不乱的,但是我看不出来。要一心不乱须先伏惑,一起贪嗔痴就压住,学伏住惑再学断

黄念祖:净土资粮-信愿持名【一】【二】

净土资粮《阿弥陀经》宗要:信愿持名三昧耶戒优婆塞黄念祖敬述(一)引言《阿弥陀经》说: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我们现在也可以说,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来参加今天广化寺念佛七道场。在北京的佛教徒。

黄念祖:真觉路会归净土

真觉路会归净土黄念祖居士勤修三无漏学,消除自他三毒,背尘合觉,直登彼岸。这是万古颠不破的原则。至于具体行持,则有八万四千法门,门门可通觉岸。但当前已是末法,环境是五浊恶世,所选行门,切须合于时代,契于

家庭就是你的净土,就是你的修行处

1.真正的修行不在山上,不在庙里。不能脱离社会,不能脱离现实。要在修行中生活,在生活中修行。有的人整天打坐,磕头、拨念珠,修了好多年,可是习气、烦恼依旧,性格、心态依旧、没有任何改变,这不是真正的修行

专修净土肉身不腐

◎ 念 佛昙鸾大师(476~542),俗名不详,自号玄简大士。南北朝梁时山西雁门人(北魏境内),家居五台山附近。他从小就听人谈起山上佛教各种神奇灵异之事,听过以后亲自前往寻觅参礼,后来终于出家为僧。昙

李炳南:修净土不过是种种善根罢了,对吗?

听人说,修净土不过是种种善根罢了,对吗?很对。树无根不长,怎么还能开花结果呢?念佛是因根,往生是果实。经上说: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某人这句话的毛病在不过是三字,他的善意或者恶意姑且不管,只看

李炳南:净土三经是五时说教的哪一时?

问:净土三经是五时说教的哪一时?答:天台宗五时教即是华严时、鹿苑时、方等时、般若时、法华涅槃时。净土三经属于大乘,自然就要列入方等时,但净土教法,就不受此限制。因为最早讲华严时,就已经说了极乐,最后讲

李炳南答:净土宗信者有需要研究外宗经典吗?

问:净土宗信者有需要研究外宗经典吗?李炳南答:法门无量誓愿学,为四宏誓之一,为大乘学者之原则,净土宗岂能例外,不过为学应须知其本末,明其先后耳。本者本宗之经宜先通,末者他宗之经继后学,本不通而务他端,

李炳南:如何修净土法门_修净土法门必须了解的十件事

什么是净土法门?净土法门,是指修持往生佛国净土的法门,具体实施起来就是每天念 南无阿弥陀佛,一向专念,乘佛愿力,往生极乐世界净土。如何修净土法门?净土法门是二力法门,靠佛力与自力修行。但是真正相信净土

李炳南:修净土法门必须要了解的十件事

佛法修行有「通途」和「别途」之分,净土法门是属于「别途」,也就是「二力法门」,与普通法门不一样。修一般法门是「信解行证」,但净土法门重在「信愿行」。为什么没有「解」呢?因为这个法门除了佛以外,没有第二

李炳南:末法时期如何修净土法门?

在佛学中,本没有什么宗派,因为末法时期,众生根器薄弱,智慧不及从前。所以修行方法必须有所选择。佛说:末法时期净土成就\我们就必须依佛陀之教化而修。净土法门是二力法门,靠佛力与自力修行。但是真正相信净土

李炳南:雪庐老人的净土思想

鸟惭居士著前言始学净土的因缘净土思想的确立净土思想的大要净土思想的实践净土思想的验证结论●前言无常迅速,一恍之间,雪庐老人生西至今,已满十周年。这些年来,整个台湾社会在各种层面都呈现著不小的变化。就佛

一家七口全部出家,夫妻二人同生净土

了相,四川西蜀吴姓的子弟。高、曾、祖父皆任官于安徽,于是在安徽安居下来。后来,祖父经商致富,父亲是善乘法师,母亲是善果比丘尼,在他们出家前均笃信佛教,供奉观音大士更是虔诚。生下二男二女,了相大师是长子

钟茂森:往生净土之正因(第一集)

尊敬的主法和尚上悟下行法师,尊敬的开林法师,诸位法师,诸位大德同修,大家下午好。行师父慈悲,吩咐定弘给大家在佛七当中,今天在圆满之前给大家讲个半小时的话,鼓励大家念佛。佛七是自古以来祖师大德按照经典所

钟茂森:往生净土之正因(第二集)

尊敬的主法和尚,尊敬的诸位法师、诸位大德同修,大家上午好!定弘昨天跟大家谈到闻名的功德,这是弥陀本愿的核心,第十八愿所说到,若有众生,闻佛的名号功德,必定能产生至心信愿,而能至心信愿就决定得生净土。所

钟茂森:往生净土之正因(第十集)

尊敬的主七和尚,诸位法师、诸位大德同修,大家好。接到念佛同修的一些问题,其中提到对于念佛怎么念法,以及可能出现的境界,有疑惑,那么想抽一点时间谈一下这个问题。念佛要是会念,就很容易得到三昧;如果不会念

钟茂森:往生净土之正因(第四集)

尊敬的主七和尚,尊敬的诸位法师、诸位大德同修,大家好。今天是佛七的第三天,大家的状态是渐入佳境,刚才大家念佛声音非常整齐,听起来很安定,证明大家的心就愈来愈静下来了。通常佛七到中间第四天这是状态最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