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刻经处与近代居士佛教
◎林克智
着名的社会活动家、近代佛教复兴的先驱杨仁山居士创办的金陵刻经处,已历130个春秋。回顾刻经处130年来对佛教乃至我国文化界发生的重大影响与贡献,对促进今后的弘法事业是大有好处的。金陵刻经处和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把握时机,组织召开金陵刻经处与当代佛教学术讨论会,此举无疑大有功德。借此机会,我想谈一些金陵刻经处在近代居士佛教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金陵刻经处的创设
金陵刻经处是我国近代史上第一家由居士创设的佛教文化机构。金陵刻经处的创立对我国近代佛教的复兴和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杨仁山居士自咸丰末年(1861)几度阅读《大乘起信论》后,忽然明悟论中奥旨,遂对佛教产生了信仰,在佛经中找到了安身立命之处,于是一心学佛,悉废其向所学。同治三年(1864)杨仁山居士学佛几年,只是个人摸索,不仅师友难遇,甚至找寻一本佛经都十分困难。江南是佛法兴盛之地,为什么佛经如此难觅呢?其原因就是当时经太平天国战乱,太平天国劝男女老幼信奉拜上帝教,佛教寺院及经典大都毁于兵灾。在居士主持江宁工程局期间,遇到局中的王梅叔先生是位对佛学颇有研究的人,于是二人一见如故,经常在一起切磋佛学。后经王梅叔的介绍,又认识了魏刚己、刘开生、张浦斋、曹镜初等志同道合的学佛者。他们经常聚会讨论研究学佛弘法大事,一致认为未法时期要弘扬正法,首先要刻印佛经。同治五年(1866),杨仁山居士在南京约集十多位同志,分别劝募经费,创办了金陵刻经处。起初,由杨仁山居土在南京城内的北极阁借得一片土地,盖了一处储存经版和经书的场所。后来,这块地皮因产权发生纠纷,居士不得已就把经版、佛书储存到位于南京花牌楼租赁的住宅中。为了使刻经处有个永久的场所,居士在南京城内延龄巷内买了一块21亩(1.4万平方米)大的土地,建造了私宅130间新房,杨仁山居士一家30余人连同刻经处全部搬了进去,这就是现在的金陵刻经处所在地,只是大门已改在淮海路上了。
杨仁山居士为发展刻经事业,于光绪二十三年(1897)将全部宅第捐赠给金陵刻经处,杨家的后代也就分批地搬走了。居士不仅在临终前捐献私宅,还将从欧洲购回的各种科学仪器卖掉以充刻资,足见他致力于刻经事业的无我精神为世所罕见。
精选、精校、刻印佛典并广为流通
金陵刻经处的成立,意在精选、刻印佛典,广为流通,便利四众的请阅;并保存和整理佛教文化遗产,促进佛学研究的开展,贡献甚大。对近代佛教特别是居士佛教的传播和复兴,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杨仁山不仅在国内遍访古刹搜求佛典,还因1878年于伦敦结识了日本着名的佛教学者南条文雄,从日本求得我国唐宋古德的遗疏着述300余种,如《中论疏》、《百论疏》、《唯识述记》、等久已失传的逸书。他还从朝鲜访得《华严三昧章》,从日本购回《弘教藏》全部。为刻印经典,仁山居士认真阅读,仔细校勘,然后定出必刊、可刊、不刊三类,分主次先后刊刻流通。在杨仁山居士的主持下,金陵刻经处还规定三不刻:有疑伪者不刻;文义浅俗者不刻;乩坛之书不刻。因此,由他主持刊刻的经书,均为上乘之作,被学术界称为金陵善本。杨仁山居士有感于日本编印的《续藏经》驳杂凌乱,就计划另编《大藏辑要》,拟刻印经籍460种,计3200多卷。此书专为初学而辑,分别部类,以便检阅,在其逝世后终于出版。
金陵刻经处自创立至宣统三年(1911)杨仁山居士逝世,40余年间刻印经典2000余卷,先后流通经书百万余卷,佛像10余万帧,对佛典的出版和普及作出巨大的贡献。在金陵刻经处的影响下,如北京刻经处、天津刻经处等都相继建立,上海佛学书局也随着创办。
注重佛学研究,兴办佛教教育,开创一代居士学佛新风
杨仁山居士创办金陵刻经处,不仅刻印和流通佛典,还从事佛学研究。他的思想博大宏通,自称其佛学思想是:大乘之机,启自马鸣;净土之缘,因于莲池;华严法界,遵循方山;参祖印可,则景仰高峰。教宗贤首,行在弥陀则是他本人所主的信仰。杨仁山居士所注释的佛教经论主要有《大宗地玄文本论略注〉四卷,《佛教初学课本》并《注》各一卷,他的着作尚有《十宗略说》一卷、《观经略论》一卷、《等不等观杂录》八卷等,此外他还注释了不少儒道两家的典籍。杨仁山居士在金陵刻经处日则董理工程,夜则潜心佛学,校勘刻印而外,或诵经念佛,或静坐作观,可见他是学修结合的实际修行者,居士的真参实学精神影响了一代学风,故梁启超说:今代治佛学者,十九皆闻文会之风而兴之。
杨仁山居士深感当时许多僧人不懂佛学,佛教界人才奇缺,因而创办佛学学堂以培养人才已成当务之急,他除自办佛学教学之外,更具文呼吁社会办学。他在《释氏学堂内班课程刍议》的开头就说:盖自试经之例停,传戒之禁弛,以致释氏之徒,无论贤愚,概得度牒。于经、律、论毫无所知,居然作方丈开期传戒。与之谈论,庸俗不堪,士大夫从而鄙之,西来的旨,无处问津矣!教风的不景气,实因佛教教育不力,致人才缺乏之故。1907年秋,他在金陵刻经处设祗洹精舍,自编课本,招生教授佛典,并以英文而贯通华梵。
祗洹精舍就学者有出家人,也有在家居士,虽仅十余人,但大多是杰出之士,并且后来都成为着名的佛教学者或佛教社会活动家。据《太虚大师自传》的记载,当时的青年学僧有:太虚、栖云、了悟、善亮、仁山、惠敏、开悟、智光、观同等,俗众则只记下邱明,后来邱到支那内学院任教。《太虚大师年谱》宣统元年(1909)条还载:与梅光羲、欧阳渐(竟无)、邱明,亦有同学之谊。其中梅、欧阳二人不是蹊洹精舍时的同学,都是早期从杨仁山居士学佛。先后出于居士门下的学人尚有谭嗣同、桂伯华、李证刚、黎端甫、李澹缘、孙少侯、高鹤年等人。因经费不敷,精舍只办两年。宣统二年(1910),杨仁山又与同人在金陵刻经处创办佛学研究会,本复兴佛教之旨,针对佛教衰微之象,力图振衰起弊。参与者多为当时学界名流,公推杨仁山为会长。
洹精舍虽只办了短短的两年,但其影响深远。因为它不同于当时各种各样的僧教育组织,精舍以真正培养佛教人才为目的,并具有弘法于世界的眼光(重振印度佛教是祗洹精舍创办的目的之一),具有高等僧教育的水平,是其它僧教育的机构难以比拟的,故印顺法师说:为佛教人才而兴学,且具有世界眼光者,以杨氏为第一人。太虚法师说:祗洹精舍乃我国高等僧教育之始。在杨仁山居士的指导下,一批卓越的佛学人才出现了谭嗣同专于华严,桂伯华精于密宗,黎端甫善于三论,章太炎、谢无量、梅光羲、李证刚、欧阳竟无均擅长于法相唯识。
杨仁山居士殁后,欧阳竟无又创办支那内学院于金陵刻经处。后又于内院设法相大学特科,使绝响千年的法相唯识学重放异彩;太虚大师则创办佛学院于武昌。缁素两师同弘法相唯识,同为佛学思想界巨擘,而他们在法义上的不同见解,却推动了近代佛学研究的发展。
支那内学院学人毕集,吕徽、王恩洋、黄忏华、陈真如(铭枢)、熊十力皆列于门下,梁漱溟、汤用彤及梁启超亦从而问学。后来梁启超、汤用彤、梁漱溟、熊十力等至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东南大学等校任教,使佛学走向高等学府的讲坛。
居士佛学还通过当时维新派人物谭嗣同、梁启超以及国民革命时期的革命党人如章太炎等向政界渗透,间接地影响了当时的社会政治生活。
祗洹精舍与佛学研究会不同于古老的教学方式,它是一所新式教育制度的僧学堂,开创了中国佛教教育及一代居士佛学的新风,后来各地佛学院的兴办与佛学研究机构的成立,亦多受其影响。
金陵刻经处在近代居士佛教中所起的重大作用
金陵刻经处是我国近代史上第一家由居士创办的佛教文化机构,它在经籍刊刻流通、佛学教学、佛学研究等方面均创立了卓有成效的业绩,在以上几节论述中都已作了明白的展示,可以肯定:金陵刻经处在杨仁山居士的倡导下所取得的成绩,及其对近代佛教的影响是十分巨大的。杨仁山居士的功绩是肯定的,正如太虚法师赞杨仁山为中国佛学重昌关系最巨之一人;赵朴初居士则说:近代佛教昌明,义学振兴,居士之功居首。
金陵刻经处是在清末佛教衰微之时创建的,由于刻经处同人的努力,对我国近代佛教的复兴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我国现在正处于国家繁荣昌盛,佛教事业空前发展的大好时期。但因历史的原因,人才奇缺、四众素质偏低的现象亦仍存在。在居士学佛方面,虽然在许多地方都已恢复佛教居士林组织,但是活动尚未走上规范,在有些地方甚至以佛事活动大搞经济收入,偏离了学佛的方向。为使佛教事业能如法、健康地发展,总结和汲取金陵刻经处在弘扬正法中的宝贵经验,对振兴佛教与弘扬佛教文化以净化人生,无疑是适时而必要的,愿以此共勉!
End
◎ 江 静杨曾文先生在佛教思想及中国佛教研究领域的代表作,以时间线为轴,基于相应的研究成果,将杨先生对日本佛教及中日佛教交流史的研究整理分为四个时间段,分别对应萌芽、开花、结果和圆熟时期。1.萌芽期(
省庵大师念弥陀佛贵专精,念到功深念自纯。念念圆明真性体,声声唤醒本来人。婴儿堕水频呼母,荡子还家始见亲。却话从前离别事,翻令呜咽泪沾巾。欲得工夫无间断,直须精进始相应。暂时失念云霾日,瞥尔生心蛾掩灯
◎ 普希金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忧郁的日子里须要镇静: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心儿永远向往着未来;现在却常是忧郁。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将会过去;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摘
◎ 觉 鉴一沉迷三途,轮回六道;心尊心使,即言即行。一心念佛,万缘放下;罪业消尽,功德圆成。二深思八难苦,勤修十善业;念佛为捷便,静心是根本。三昼夜兼程证菩提,分秒必争念弥陀。永断贪嗔痴慢疑,根除淫杀
◎ 真 可夫淫习不难克,难在知淫之所以然。所以然明,则能寻流而得源矣。流譬心也,水喻性也。水本静而流动,能了动外无静,则心可以复性也。心既可以复性,率性而治习,犹残雪扑红炉之焰,习岂能久停者哉。虽然复
◎ 本 焕信佛的人要以佛心为心,无骄慢心,而有谦下心,服务他人的心,如大地运载一切,供给一切而无厌足的心,忍一切苦而无懈怠的心,对一切贫苦众生施与善根的心。无论顺逆,无论任何时候,都要增进信仰,如山而
◎ 慧 皎释智威,俗姓蒋,唐朝处州缙云(浙江省永康县北)人。少年时就离俗出家,心游物外。起初拜师于轩辕氏炼丹山,听说天台教学很盛,遂负笈往沃洲石城寺,拜谒灌顶法师,蒙灌顶指示心要,遂了定慧双开、寂照相
宗炳,字少文,籍贯南阳(今河南邓州)。其母聪辨,富于学识,教授几个孩子,皆有成就。宗炳妙善琴书,尤精玄理。殷仲堪、桓玄都授予他主簿官职,皆不就。刘裕领荆州,复授予主簿,宗炳答说:我隐逸山林,三十年了。
圣严法师玄沙师备禅师与韦监军吃果子。韦监军问:如何是日用而不知?玄沙拈起果子说:吃。韦监军吃了果子,再问同一个问题。玄沙说:这就是日用而不知。这则公案呈现了一个事实:人们恍恍惚惚度日,生活中有太多的不
神佛不分 中华文化兼容并蓄,对于劝善的宗教皆能广为接纳。流传至今,凡持香礼拜者皆误以为佛教,实则诸多民间信仰之神祗,如城隍爷、土地公、三太子、妈祖皆被门外汉披上佛教外衣,不知神佛二者,其本质、愿力迥
蒋维乔◎幼年时代余自幼多病,消瘦骨立,父母虑其不育。年十二,即犯手淫,久之,梦遗、头晕、腰酸、目眩、耳鸣、夜间盗汗、百病环生。幼时愚昧,初不知致病之由。年十三、四时,略知其故;然不甚明了,屡戒屡犯,又
并不是急着要去干什么我的心却浮躁起来无处安搁像湖中的芦苇必须摇曳像林中的鸟儿必须欢歌我也想要放空自己不想明天只醉今夕但我没能做到心浮躁起来今夕是何夕比起雪中漫步我更喜欢在雪中起舞可雪地上没能留下我的脚
峡山飞来寺宋向敏中峡山胜地安禅处,万仞危桥压要津。世上岂知名利路,浪中空笑往来人。倚门怪石狂遮面,入座寒云碎绕身。日暮西风懒回首,满林幽鸟语声频。 摘自《 禅诗三百首》
嗔 火寒 山嗔是心中火,能烧功德林。欲行菩萨道,忍辱是真心。 摘自《佛诗三百首》
诗 二 首p>韦世福 庚辰四月卧龙游 卧龙寺立西峰间,登上佛殿道蜿蜒。 龙泉喷吐甘露水,绿染青山飞鸟旋。 漫山翠色花似锦,蜂蝶纷飞别有天。 借问盛世今何在,钟声悠扬太平年。
禅 堂唐柳宗元发地结青茅,团团抱虚白。 山花落幽户,中有忘机客。 涉有本非取,照空不待析。 万籁俱缘生,窅然喧中寂。 心境本洞如,鸟飞无遗迹。 摘自《禅师三百首》 柳宗
清 净春渡桃李芳野渡,小舟拂柳来。春歌传清溪,塔影惬幽怀。溪寺清泉飞瀑岸林荫,碧云雁阵空渡影。松竹掩映溪畔寺,高僧妙演莲花经。乡村春景蝶舞香径兰蕙丛,禅寺梨花细雨中。绿蓑竹笠伴舟行,牧童清苗弄春风。乡
有来访者问弘一大师:何时是你最高兴的时候?回答:每当我有新收获。又问:那么,什么是你最痛苦的时候?回答:一无所得。再问:你是如何对待高兴与痛苦的呢?回答:高兴时,我会节制自己,痛苦时,自己挠痒自己笑。
◎ 太 虚今天偶然到这里来,与各位说几句话,就是要劝各位发心。发心的根本就是佛法中救度众生的大悲心和求成正觉的菩提心。发大悲心者就是施种种药,应种种病。现在就依据七塔报恩佛学院,报恩二字来与各位讲讲。
◎无 碍汉、魏时代,官方是不准汉人出家的。当时佛教如同黄老学说一样,只是在社会上层和知识分子中流传和崇信。沙门不入王者,没有出家受戒的僧人,就连伊存、景卢等,也仅是居士、信徒而已。直到西晋后赵石虎时代
庞蕴居士,字道玄,是唐代著名的在家禅者,他曾在马祖道一、石头希迁座下习禅,与丹霞天然、药山惟俨、百灵、大梅法常、洛浦、仰山慧寂等当代知名禅师频相往来,悟境甚高,后世誉称他为中国的维摩诘,与傅大士并称于
◎ 悟 彻人都要修行,修行不是出家人的专利,在家也能修行。修行也不一定要到寺庙里去,家庭就是道场,就是修行的好地方。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解。真正的修行,要从生活中去体证、落实,关于居家修行,有四点建议
◎ 济 群佛法所说的业力,根据行为属性,有善业、恶业之分;根据受报与否,有定业、不定业之分;根据受报范围,有共业、别业之分;根据受报差别,有引业、满业之分。所谓引业,是业力招感的总体果报。有情生命在延
【禅诗赏识】一世枯荣无异同百年哀乐又归空无论是枯是荣,到头一死,并无区别。世间白发最公道,贵人头上不曾饶。从此再看种种悲哀欢乐,在时间的流逝中,谁也不能使之常住不变。一切悲哀终将逝灭,时间会抚平所有伤
法指众生和万物固有的法性,这种法性不生不灭、非有非无,非异。遍及一切事物。这种法不是说了就有,不说就没有的东西。佛是悟到法性者,并不是创法者,他只是向人们揭穿了法性的秘密;但人们对法性的认识不能只靠言
近代马来西亚佛教由于来自于亚洲各地的不同族群,受各母亲国的文化影响,故带有不同的地方文化特征,其表现如下:一、从民俗走向正信。早期移民马来西亚的各国人士都是来自于下层的劳工,又初到外乡,在感情与记忆
有学者曾预言,21世纪将是心理学的世纪。心理学家们研究心理现象,揭示心理规律,医治心理疾病,在当代社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令人惊叹的是,已有2500多年悠久历史的佛教,拥有大量关于心理的理论,佛
夫佛法者,乃九法界公共之法。无一人不当修,亦无一人不能修。持斋念佛者多,推其效则法道兴隆,风俗淳善。此则唯恐其不多,愈多则愈美也。至于出家为僧,乃如来为住持法道,与流通法道而设。若其立向上志,发大菩提
◎湖 江 中国与东盟国家拥有许多佛教名胜,它们与一般自然和人文景观不同之处在于,被赋予了神圣性。所以佛教旅游除了观光、娱乐之外,往往都带有朝圣的性质。段玉明指出,自然环境由于佛教元素的介入被纳入了佛教
◎ 憨 山幻海无涯没尽头,尘劳妄想几时休;应知世相空中电,须信人生水上沤。唯摄一心归净土,全凭万行作真修。目前总是菩提路,念念常登般若舟。 摘自《憨山老人梦游集》卷37
自 遣 ◎李 白 对酒不觉暝, 落花盈我衣; 醉起步溪月, 鸟还人亦稀。 摘自《李太白全集》卷二十三
彻悟大师 说着莲邦两泪垂阎浮苦趣实堪悲世间出世思惟遍不念弥陀更念谁
马一浮养生须是学无生,谁谓无情异有情。高士形骸同土木,圣人志气本清明。何年百草头边见,终日孤峰顶上行。不识那伽常在定,空劳小雅补由庚。即事地载风霆气,江流日夜声。楼开云自入,花发眼初明。寂默支床卧,逍
祖 语一月在天,影涵众水。一佛出世,各坐一华。白毫舒而三界明,甘露洒而四生润。摘自《浴像功德经》
憨山大师双轮照禅人来参,且云将隐居山中,单究向上事,乞老人住山之法。因示之曰:古人住山,乃大舍身命处,殊非细事,专要善用其心。用心之法,单提向上一念,直须向佛祖不容处一着,立定脚跟。次则要将胸中一切知
◎ 乔丹彼得森生活中遭遇危机时如何应对?生活的压力不会因为你遭受了不幸就停止出现,每天要做的事情还是得做。如何才能坚持下去呢?每天留出一些时间来集中思考和讨论所有的危机和应对方式,其他时间就忘掉这些事
◎ 一 行我们修习了专注力提升和无声打坐以后,你会发现,自己的专注力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只要你想,随时随地都能换回自己的情绪,随时随地都能制心一处,这不正是修行修心之人梦寐以求的嘛!少些概念和说
佛在世时,有位罗汉弟子到一个地方去教化。有一次,国王打猎经过,带着随从来见他,他没有起身,国王当时就很不高兴。国王打猎返回时,发了恶愿:我再去,如果他还是那样,我就砍掉他的头。尊者知道国王发了恶愿,就
阿难说:佛陀在舍卫国,祗(音齐)树给(音几)孤独园的时候,罗睺罗和他的老师(和尚)舍利弗,有一天的清晨,风和日丽,他们身上穿整齐了出家人的法服,一手拿着锡杖,一手持钵,师徒二人,一前一后,安祥徐步,慢
清朝光绪年间,杭州有一位非常出名的算命先生,名叫陈七。由于他的面相术很灵验,所以大家给他取了一个鬼眼七的雅号。当时杭州有一位富商名叫薛二。他邀了两位朋友去看相。鬼眼七这位相师判薛二的第一位朋友说:你秋
◎ 纪 昀一故家子,以奢纵撄法网。殁后数年,亲串中有召仙者,忽附乩自道姓名,且陈愧悔;既而复书曰:仆家法本严。仆之罹祸,以太夫人过于溺爱,养成骄恣之性,故蹈陷阱而不知耳。虽然,仆不怨太夫人。仆于过去生
◎ 菩 提慧忠禅师有一次问紫璘供奉(僧官职称)道:供奉学佛多年,佛是何义?紫璘不假思索,随口回答道:佛者,是觉悟之义。慧忠禅师进一步问道:佛会迷吗?紫璘不以为然,反问慧忠禅师:已经成佛,怎会迷呢?既然
◎ 僧伽斯【经文】昔有一人,形容端正,智慧具足,复多钱财。举世人间,无不称叹。时有愚人,见其如此,便言我兄。所以尔者,彼有钱财,须者则用之,是故为兄。见其还债,言非我兄。旁人语言:汝是愚人。云何须财,
◎ 孙 云佛教称以香花、明灯、饮食等资养三宝为供养,并分财供养、法供养两种。香花、饮食等为财供养;修行、利益众生叫法供养。所行之供养除财供养外,尚有法供养,如以恭敬供养、赞叹供养、礼拜供养等精神之崇敬
大概禅在当下,大体上是要回答这样的两个问题。一个是什么叫禅,一个是什么叫当下。当下就是现前的一念心。禅在当下,生命在当下,生活在当下,迷惑在当下,觉悟在当下,由觉悟所生的觉的感受、受用也在当下。我想,
明生法师慈善是学佛的根本,要成为佛教徒生命的全部 作为中国佛教协会慈善委员会的主任,我有责任跟大家讲清楚我们为什么要做慈善。我觉得做慈善工作是我们佛教徒学佛的根本,因为我们的目的是在利生,也就是说弘
禅家能自静,住处是深山,门外事虽扰,坐中人亦闲。 --真净禅师 看禅诗请你不要看表面性,若只看一个角度,那你将不知他个中的奥妙。所谓禅家,讲的就是真正懂得禅的人。一个禅者,他的内心时时刻刻都能够保
春风吹面薄于纱,春人妆束淡于画。游春人在画中行,万花飞舞春人下。梨花淡白菜花黄,柳花委地芥花香。莺啼陌上人归去,花外疏钟送夕阳。摘自《弘一法师文集》
独 觉柳宗元觉来窗牖空,寥落雨声晓。良游怨迟暮,末事惊纷扰。为问经世心,古人难尽了。作品鉴赏 首联两句写景,写诗人清晨刚醒来时的所见所闻。第一句诉诸视觉,诗人略开睡眼,扫视窗外,路上别无行人,田野
◎佛 印麻砖作镜不为难,忽地生光照大千。堪笑坐禅求佛者,至今牛上更加鞭。 选自《禅诗百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