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林克智:生活中的佛教 大迦叶给我们的启示
2024-12-20 13:25

生活中的佛教

大迦叶给我们的启示

提要 大迦叶是佛陀十大弟子之一,为王舍城大富长者子。先与其妻共修梵行,后俱出家于山林,旋往竹林精舍归依释迦世尊,常修苦行,证阿罗汉果。据传佛曾拈花示众,付心印于他。为后世禅宗初祖。佛灭度后主持僧团,集众举行第一次结集。据经所载,尊者遵佛遗嘱,持佛袈裟至鸡足山入定,以待弥勒下生成佛时出而作证。了解尊者的功绩,并作一思考,对今天佛教的弘传与发展多有启示,本文列其八端,供养四众同修,祈正法久住。

据经载大迦叶活到一百多岁时,就把法传给阿难,随之即到王舍城西南方的鸡足山席地而坐,并发誓说:我今以神通力使身体永不败坏,用粪扫衣盖着,等六十七亿七千万年之后,弥勒菩萨降生成佛时,我再去拜见他,把释迦佛的衣钵呈献给弥勒佛,并协助他教化众生。说毕鸡足三峰就合拢来。因此说大迦叶为永远活着的人,据星云大师的《十大弟子传》说:不久以前,法国的柏格森博士在印度的鸡足山上还见过尊者大迦叶,并且还皈依了他。

大迦叶是佛陀的十大弟子之一,以头陀苦行着称。我觉得熟识一下尊者的行状,对我们今天的佛教徒及对佛教的继承和发展,将会得到很大启示。为此,我们据经重温大迦叶的主要事迹。

摩诃迦叶对佛教的重大贡献

大迦叶出生于两千六百年前的古印度。当时在摩竭陀国王舍城边的摩诃娑罗陀村中,住着一位婆罗门族的大富长者,名叫尼拘卢陀竭波,他的财产比当时的国王频婆娑罗王还要富有,这就是大迦叶的父亲。因为尊者出生时有与佛陀降生时相仿的瑞相,故父母为他取名毕钵罗耶那,其意即为树下生。由于尊者为长者的独生子,父母亲对他十分疼爱。

尊者八岁时,依例受了婆罗门的戒条,并请老师教他各种学问。他聪明而好学,不久祭祀法、算数、文学、书画、五明、四吠陀、星宿运行、阴阳吉凶、地震雷鸣、音乐、舞蹈等样样都会。但他讨厌世上的欢乐,并希望离群独居。大迦叶在没有出家之前,就是一位志气清高,不着欲染的青年,在父母为他娶亲后,他竟然和妻子妙贤分床而睡,两人就这样一起生活了十二年,传为佳话。

后父母先后辞世,三十多岁的尊者即与妙贤商量出家之事,结果两人说好先让大迦叶去寻访明师,待访到明师后,再回来接他出家。迦叶离家访师,但一连几位修行者所说的道理都不能使他满意,最后听到佛陀是相好威严的大觉者,他就去见佛陀,并皈依了佛陀。佛陀在竹林精舍为大迦叶剃度,还为他讲说四谛、十二因缘等法。在剃度后的第八天,大迦叶即证得阿罗汉果。在大迦叶出家后一年,即是佛陀证道后的第三年,由于佛陀的姨母摩诃波阁波提的出家,佛教中开始有了比丘尼僧团,大迦叶就请一位比丘尼将妙贤接来,加入僧团。由于她励行勇猛,修持精进,很快就证得阿罗汉果,佛陀赞叹说:在比丘尼中,没有一个能比妙贤比丘尼更通宿命了。

大迦叶尊者在佛陀弟子中,被称为头陀第一,头陀就是修习苦行的意思,修习苦行的僧人,应做到以下十二点:1.生活处所应是空闲寂静的地方;2.过乞食托钵的生活;3.日中一食;4.节量食;5.次第乞食,不择贫富;6.午后不饮浆;7.要守三衣钵具;8.要常坐在树下思维;9.要常在露地静坐;10.要穿着粪扫衣;11.要住在有坟墓之处;12.长坐不卧。

大迦叶出家之后,即安心修习头陀苦行,不愿过竹林精舍或只园精舍的僧团生活。其主要原因是在于精舍的环境与生活条件太好了,他喜欢在露天静坐,冢间观尸,树下补衣,尊者认为尸臭和白骨,对修习无常、苦、空、无我、不净等观想,比起在精舍中修更合适。大迦叶不怕口晒夜露,也不惧狂风暴雨,总喜欢住在深山丛林的树下,或是尸骨遍野的墓群之间,对于人家的劝说,他都不在乎。如舍利弗和目犍连等都曾劝他发菩提心,从事弘法利生的布教活动。他就说:我只能如此修苦行,使来者对少欲知足的苦行能尊重并能实行。

大迦叶进入老年之后,对于苦行的修习越来越认真。有一次佛在鹿母讲堂为众说法,大迦叶身穿粪扫衣,蓬发垢面蹒跚走来,佛陀就劝他说:你年纪老了,不要再继续苦行,脱下粪扫,换上信众所供奉的轻软之衣,不要过度地疲劳。而大迦叶深知过艰苦而严肃的生活对培养健美德行的重要,就说:我以头陀苦行为乐事,不为衣愁,不为食忧,没有人间的得失,我这样做使我得到清净解脱的喜悦。佛陀听后就向大众开示说:将来佛法的毁灭,不在天魔外道的破坏,而在于僧团的不和与腐化。大迦叶的话说得很对,要弘扬佛法就必先要巩固僧团,要巩固僧团,就要求大家以戒为师过严肃的生活。我的正法必须让大迦叶那样的人来住持。佛陀与尊者师徒间的情谊,不同平常,佛对尊者有如宾客和亲人,但尊者从不忘以师礼待佛,这和谐温暖的师徒关系,给后世树立了不朽的榜样。

在《大梵天王问佛决疑经》中有这样的记载:一天,大梵天王在灵鹫山为了要令一切众生得大利益,请佛说法,并将一朵金色的波罗花献给佛。佛陀应大梵天王之请,高升法座,手中持着波罗花朝向听众,但一句话也没有说。与会者没有一位能理解佛陀之意何在,唯有大迦叶尊者破颜微笑。此时佛说:我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咐嘱摩诃迦叶。说着又将平素所用的金缕袈裟和钵盂授予迦叶。这就是禅宗所说的衣钵真传的故事,因此尊者也就成为西天第一代祖师。

在佛陀八十岁那年,目犍连与舍利弗两位尊者先于佛陀入灭,不久佛陀也在拘尸那罗城入涅槃。此时,大迦叶领五百比丘正在北方的铎叉那耆国教化,他赶到时佛入灭已有七天。佛陀的金棺放在天冠寺中,荼毗时注入很多香油,几次举火都难以使薪柴燃烧。尊者到时,看到金棺中的佛陀忽将足伸出来,他即刻向佛顶礼说:慈悲的佛陀,请您放心,我们会依你的脚步继续前进的。尊者说毕,佛陀的足即收进棺内,并以三昧真火自焚荼毗。尊者大迦叶自此担负起领导教团与流传大法的重任。

一切教法,皆为佛在世时随机宜而说,并无任何记录,佛灭度后,大迦叶尊者深感年代日久,佛之教法如不录之成文将被遗忘,故提议将佛所说法加以结集。众议公推大迦叶为第一结集之上首,遂有由阿阇世王为外护,在七叶窟中,以大迦叶尊者主持的三藏圣典结集。参加结集的有五百位证阿罗汉果的佛陀弟子,大家公推大迦叶、阿难陀、优婆离诸尊者为上首,由阿难陀诵出经藏,优婆离诵出律藏,称上座部结集。第一次所结集的经典有《长阿含经》、《中阿含经》、《增一阿含经》与《杂阿含经》,总称《四阿含经》。《长阿含经》破斥婆罗门教,《中阿含经》明出世问因果,《增一阿含经》明人天乘之因果,《杂阿含经》明色无色之禅定。因此次结集参加人数有五百人,故亦称五百结集。

此外,又有未及前来参加窟内结集者,也由大迦叶领导,以婆师婆为上首,结集经、律、论、杂及经咒等五藏,称洞外结集。因此次结集凡圣同会,故称大众部。佛经结集记载不一,诸说亦不同,但其史实无存疑之余地。

在佛涅槃后,大迦叶挑起统理大众之重担,结集经典,避免教团的分裂,对佛教的传续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第一次结集过去二十年后,这时大迦叶已过百岁,他就到阿难陀尊者住的地方付嘱法藏,请阿难尊者继续领导僧团,自己就到鸡足山入定,待当来下生弥勒尊佛的出世成佛。

大迦叶尊者简传略述如上。

大迦叶尊者给我们的启示

综观大迦叶之行止,我觉得尊者不仅应作为当今佛教四众之楷模,对以下几点应该认真思考,以利正法的传续。

1、头陀苦行的启示 由于时代的变迁,今天的佛教信徒,特别是在我国汉传佛教中,完完全全实行十二头陀苦行的可以说没有了,但僧众中日中一食、夜不倒单与生活清苦,用功修持者,仍不乏其人。但从另一方面来说,现在的条件好了,住的是好屋,穿的是好衣,吃的是三餐好饭,这是过去所积的福,亦无可非议。但从惜福与修行的角度来看,还是值得注意的。更重要的是佛子的住房(不包括寺院的殿堂)如果过于宽畅,装修得过于华丽,超过一般人民的生活标准,则非所宜。佛世时也有一些比丘,为了个人生活的安乐,建造了供个人居住的小小僧坊。建筑时又挨家挨户地去让信众喜舍木料、砖瓦、绳索等,还需要将这些东西运到建造地点。大迦叶看到这个事实,就将此事告诉佛陀,佛就说:诸比丘,我的正法流传,是靠僧才的清净与高尚,你们不能向居民提出要求,你们应该给他们多作贡献才是,不要为自己的住处着想,否则会使信众看不起的,你们的重要任务是弘法度生。又说:建筑很多小的僧坊,供少数人享受,会分散教团的力量。这样做也会形成各自为政,起门户之见,易增自私的心理。

佛陀是希望弟子过清净和乐的大僧团生活的。生活上不能讲个人的享受,更不能搞特殊化。

2、大迦叶乐修苦行佛法讲慈悲度人,而大迦叶喜离群独居过苦行生活。当时舍利弗和目犍连二位尊者,就曾劝他走出一心修道的圈子,投入弘法利生工作。而大迦叶尊者认为学佛的最终目标是成佛,但佛法是多方面的,修行的道路应依各自的因缘而定,不能千篇一律。尊者就继续他的露天静坐、冢间观尸、树下补衣、托钵一食的苦修生活,直到老年。后来佛入涅槃,舍利弗同目犍连两位尊者也先后离开人世。此时因缘成熟,大迦叶尊者就挑起了代佛统理大众,弘传佛法的责任。大迦叶尊者多年修习头陀苦行,不仅在专心苦修上树立了法幢,也为后来代佛统率僧团打下坚实的基础。

3、度贫母生天大迦叶为福祉贫苦众生,入舍卫大城,见粪窟中有一羸瘦的、仅以竹篱蔽身的老母,无衣无食而患重病。尊者思念,此人宿不植福,今被贫病所迫,不久当死,若不度化,会永失良机。于是尊者前往乞食,但此母一无所有,平时仅以破瓦片贮邻家所弃洗米水汁充饥,就向她说:我为了救济你的贫穷,才来向你乞食,你可将身边的东西布施给我,以此布施因缘,你就可种下来世富贵的善根,享受永久的快乐。老母听后很受感动,对尊者说:你的教导,我铭记在心,但一无所有的我实在无物可布施啊。尊者即说:你有布施的心,即非穷人;知惭愧的人,即是穿法衣的人。你已知此二事,决不是贫穷的人了。不懂布施、不知惭愧的人,即使他拥有金银财宝,也是愚痴的穷人。老母听后心生欢喜,即以所留臭米汁供养尊者,大迦叶受后一饮而尽,并告贫母:母今意中所愿何等,悉可得果其愿。其人因厌于世苦,又闻天上快乐,即启迦叶:愿以微福得生天上。后数天,老母病故,以此供养功德生忉利天为天女。为报答救度之恩,天女下降人间,散天花于尊者身上,五体投地礼拜而还。

读此度贫母生在因缘,可联想到度人不但要有方便,更应不怕苦、不怕脏,如此方能取信于人。在度人出三界之同时,更应使贫困者摆脱困境,故要先建立人间极乐,使贫者即得现世之乐,所谓先以欲勾牵,后令人佛智,是为广度众生之要务。

4、佛分半座与迦叶 时大迦叶在韦提诃山帝释石室,与五百比丘同住其中行头陀乞食,少欲知足,乐远离行。此时大迦叶因佛神力所召,于石室中忽然不见,现于竹园鹿母讲堂。大迦叶披粪扫衲衣,来到佛所,稽首礼敬后,合掌而立。佛分其半座命就座,迦叶惶恐不敢顺旨,与会大众亦皆不解,佛即宣说迦叶大行渊广之事,给以称叹。在佛移身让坐之时,大干世界六种震动。从此故事中,我们可见佛对尊者十分器重,为师徒关系之榜样。

5、拈花微笑此公案藏经未载,唐德宗末金陵沙门慧炬所撰《宝林传》始记此事,宋以后之《人天眼目》、《无门关》、《五灯会元》、《广灯录》、《联灯会要》诸书,都有记载。《宗门杂录》载,宋王安石言此事出《大梵天王问佛决疑经》,经中有:梵天至灵山,以金色波罗花献佛,舍身为床座,请佛为众生说法。世尊登座,拈花示众,人天百万,悉皆罔措,独有金色头陀,破颜微笑。世尊云:吾有正法眼藏,涅架妙心,实相无相,分付摩诃大迦叶。《宗门杂录》还说:此经多谈帝王事佛请问,所以秘藏,世无闻者。《佛祖统纪》卷五,亦引此说。自佛陀付心法于大迦叶后,印度禅法就一直传承下来,共为二十八祖,其传承亦称西天四七。据此,大迦叶尊者为禅宗之初祖。

6、无上正法付嘱佛陀涅槃后,由大迦叶尊者继承佛陀的弘化事业,统率僧团。《大涅槃经》卷二载,诸比丘再三请佛住世,佛言:汝等不应作为是语,我今所有无上正法,悉以付嘱摩诃迦叶。是迦叶者,当为汝等作大依止。《舍利弗问经》载:我寻涅槃,大迦叶等当共分别为比丘、比丘尼作大依止,如我不异。

从上面所引经典可知,为了正法的流传以及僧团继续有好的领导者,佛陀早就注意到继承的人选。在当时的教团中,被公认的合适人选,就是大迦叶尊者。而尊者在佛灭后,亦毅然承担了这个重任。佛陀的入灭是佛教的大事,凡受到佛陀法乳所滋润的,无不感到悲痛。此时大迦叶尚在北方铎叉那耆国弘化,,听到佛陀已入涅槃,立即动身奔向拘尸那城,在途中竞听到有个比丘说:大沙门在的时候,为我们制定了很多规则,使我受到极大的困扰。现佛已入灭,这是个好事,从此我们可以得到自由了。大迦叶听此语,就想到佛陀刚刚入灭,竟有佛子会说出这样的话来,因此在感到悲伤之余,为免如来正法不受惑乱,应及早结集法藏。

对此,我们得到的启示是:一个好的领导,必须培养出好的事业接班人,否则事业将会被夭折掉,佛陀为我们做出了榜样。

7、三藏圣典的结集 关于第一次结集,诸说不一,一般认为《五分律》卷三十、《摩诃僧只律》卷三十二及《善见律毗婆沙》卷一等所记较可信。结集之事在上章中已有述及,这里主要谈一下大迦叶主持经典结集带给我们的联想:按结集法结集经典必须聚众多比丘,依戒律之法组织会议,会中选一人使登高座,向会众发问之,闻回答后更问会众,直至无有一人异议时,则定为如法之佛说。其与会者均应已证得阿罗汉果,他们多闻与才学德行之优就不必说了。我国的佛经翻译,也卜分严慎。联想起近十多年我国出现的佛经白话翻译热,就有许多事值得思考。我们不能要求听过佛的说法和证得道果的人来做,这也是不现实的。但是否可仿照古代译场的做法,集多人之智慧做得更好一些呢?经典的翻译同结集一样,是十分严肃的事。我想今后学佛没有几年,文字功底又很差的人,就不必再满腔热情地去做这扰乱佛法的事了。话又要说回来,佛经的古文白话翻译工作,亦不一定要做,这不是语种的差别,真要读经,只要多看、多学,古文也不会有什么大的障碍,慢慢的还是可以读懂的。

8、迦叶传衣弥勒佛敕大迦叶尊者受释迦如来袈裟之后,于鸡足山入定以传之于弥勒。从《增一阿含经》卷四十四《十不善品第四十八》之第三经内,有世尊告大迦叶,亦不应般涅槃(住世罗汉尚有君屠钵汉、宾头卢、罗云等三位尊者),要须弥勒出现世问。所以然者,弥勒所化弟子,尽是释迦文佛弟子,由我遗化得尽有漏。还说弥勒佛之龙华初会有九十六亿人皆得阿罗汉,第二会时有九十四亿人成阿罗汉,第三会有九十二亿人皆证阿罗汉,其所度者,悉是释迦世尊遗教弟子。凡曾闻释迦如来之教,弹指顷修行于善本者,自称南无佛者,供养三宝者,届时皆蒙得度。大迦叶尊者可说是见证人。

阅大迦叶尊者这段因缘,给我们增强了学佛的信心。我们今天有缘得逢释迦世尊之教,当努力修学,力求当生解脱,弥勒佛的龙华三会,定有我们重会之时!

End

中日佛教交流史研究

◎ 江 静杨曾文先生在佛教思想及中国佛教研究领域的代表作,以时间线为轴,基于相应的研究成果,将杨先生对日本佛教及中日佛教交流史的研究整理分为四个时间段,分别对应萌芽、开花、结果和圆熟时期。1.萌芽期(

在生活中积累福报原来可以这么简单

寂静法师依报随着正报转,如果有十朵花,那就只会吸引十只蝴蝶,如果有一千朵花,可能就会吸引一万只蝴蝶,花多蝴蝶多。同样的道理,好心和福报能够感召美好的环境。厚德才能载物,德就是功德,物就是物质,德厚了,

世人对佛教常见的四种误解

神佛不分  中华文化兼容并蓄,对于劝善的宗教皆能广为接纳。流传至今,凡持香礼拜者皆误以为佛教,实则诸多民间信仰之神祗,如城隍爷、土地公、三太子、妈祖皆被门外汉披上佛教外衣,不知神佛二者,其本质、愿力迥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如何保持正念?

问: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如何保持正念?答:一、试试把左手握紧拳头,这代表紧张的身体状态。而我们的右手是张开放松的,这代表正念的能量。右手代表的正念能量可以觉察到左手的紧张,右手代表的正念能量可以包容左手

中国佛教第一僧 朱士行

◎无 碍汉、魏时代,官方是不准汉人出家的。当时佛教如同黄老学说一样,只是在社会上层和知识分子中流传和崇信。沙门不入王者,没有出家受戒的僧人,就连伊存、景卢等,也仅是居士、信徒而已。直到西晋后赵石虎时代

近代马来佛教的特点

近代马来西亚佛教由于来自于亚洲各地的不同族群,受各母亲国的文化影响,故带有不同的地方文化特征,其表现如下:一、从民俗走向正信。早期移民马来西亚的各国人士都是来自于下层的劳工,又初到外乡,在感情与记忆

佛教心理学的智慧

有学者曾预言,21世纪将是心理学的世纪。心理学家们研究心理现象,揭示心理规律,医治心理疾病,在当代社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令人惊叹的是,已有2500多年悠久历史的佛教,拥有大量关于心理的理论,佛

佛教名胜与文化传播

◎湖 江 中国与东盟国家拥有许多佛教名胜,它们与一般自然和人文景观不同之处在于,被赋予了神圣性。所以佛教旅游除了观光、娱乐之外,往往都带有朝圣的性质。段玉明指出,自然环境由于佛教元素的介入被纳入了佛教

佛教故事两则

阿难说:佛陀在舍卫国,祗(音齐)树给(音几)孤独园的时候,罗睺罗和他的老师(和尚)舍利弗,有一天的清晨,风和日丽,他们身上穿整齐了出家人的法服,一手拿着锡杖,一手持钵,师徒二人,一前一后,安祥徐步,慢

愚人食盐的启示

◎ 达 照经云:昔有愚人至于他家。主人与食,嫌淡无味。主人闻已,更为益盐。既得盐美,便自念言:所以美者,缘有盐故。少有尚尔,况复多也。愚人无智,便空食盐。食已口爽,返为其患。譬彼外道闻节饮食可以得道,

新时代下中国佛教慈善的特点

明生法师慈善是学佛的根本,要成为佛教徒生命的全部  作为中国佛教协会慈善委员会的主任,我有责任跟大家讲清楚我们为什么要做慈善。我觉得做慈善工作是我们佛教徒学佛的根本,因为我们的目的是在利生,也就是说弘

读李叔同《断食日记》——珍贵的佛教断食经验

佛家有断食之说,道教有辟谷之术。萨婆多毗尼毗婆沙卷一载:目连问耆婆曰:弟子有病,当云何治?耆婆答曰:唯以断食为本。断食时无须太多能量消化食物,大脑会变得极度清晰,若以适当方法引导这些能量,将可提升心智

佛教和气四瑞的故事

佛教里流传着一则和气四瑞的故事。很久很久以前,在一片茂密的森林里,住着一只羊角鸟、一只山兔、一只猴子,还有一头大象。他们和睦相处,从不吵架,在一起快乐地生活着。有一天,大家讨论道:我们之中谁最年长呢?

明清民国时期的佛教雕塑

◎ 赖永海明清工艺造像主要是继承宋代城市工艺的传统。明代的工艺造像包括玉石雕刻、牙雕、木雕、竹雕、雕漆等工艺。明清民国工艺造像有一定的延续性,故本小节内容叙述上顾及时代。自明代中期起,江南嘉定、金陵成

藏传佛教的文物宝库

◎ 王家鹏故宫是明清两代的皇宫,是我国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宫殿建筑群,收藏文物一百多万件,其中与西藏有关的文物就有几万件,是中国内地保存最完好、最丰富的西藏文物宝库。由于皇宫的特殊地位,文物的特殊来源,使

佛教徒的生活礼仪

◎ 星 云在佛门中,语默动静安详,一切合宜合法,就是礼仪。僧团讲究三千威仪,八万细行,用意在培养一个人出众的威仪。昔日马胜比丘以威仪度化舍利弗,成为千古的佳话。因此,树立良好的形象,不但是做人的基本条

佛教正能量

◎ 中 观每个人身上都是带有能量的,而只有健康、积极、乐观的人才带有正能量,和这样的人交往能将正能量传递给你,让你觉得活着是一件很值得、很舒服、很有趣的事情。而人的意念力来自人类自身,来自于人体的能量

《世界佛教通史》

◎ 欣 闻《世界佛教通史》是2016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出版的图书,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魏道儒研究员主编、国内外20多位老中青年佛教研究学者参与撰写,全书历时8年完成,共800多万字,论述了佛教

佛教以孝为本论

孝之为道,其大无外。经天纬地,范圣型贤。先王修之以成至德,如来乘之以证觉道。故儒之孝经云,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佛之戒经云,孝顺父母师僧三宝,孝顺至道之法,孝名为戒,亦名制止。是世出世

浅谈佛教中的菩萨

菩萨这个称呼在民间扎根很深,他们慈悲为怀,救苦救难,所以在人们的心目中非常伟大,尤其观世音菩萨更是家喻户晓,普闻十方。可遗憾的是,由于人们不懂佛法,对菩萨并未真正了解。首先,菩萨到底在哪里?一般人都

李炳南:糖果纸的启示

作者:戒光雪公老师平素居家非常珍惜字纸,看过老人讲演稿及诗稿的同修都知道,老人诗文的初稿全是写在日历纸或作废考卷纸的背面。而家中的纸篓,亦分装垃圾及装字纸二桶。因为字纸篓中的纸,是要用烧的。某日,一弟

南怀瑾:浅谈佛教《盂兰盆经》中的孝道思想

当今孝的观念和内容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发生了显著的交化,以传统儒家思想为基础的孝道思想在应对这种社会变化的时候,往往显得力不从心。因此,我们应该充分考虑佛教中孝道思想在当代社会中的积极影响和价值。《盂

李炳南:佛教有何原因要分宗派?自古以来有分几宗派?

问:佛教有何原因要分宗派?自古以来有分几宗派?(庄庆贤)答:佛法无量,门类繁多,如天有日月风云,似地有山海草木。人无绝世之资,何能遍学遍通,必不得已,故有择类专一之举,如世学之设专科然,于是而宗派出焉

他们,从权贵富豪到伟大的佛教徒

嘎玛仁波切导语:综观佛教历史,从伟大的释迦牟尼佛开始,无数的尊者和大成就者们,在进入佛门前非权即贵,拥有无上的王权和财富。如果世人渴求的一切,能带来究竟的快乐,这些皇亲贵族们根本无需追随佛法,唯有佛法

僧伽——早期的佛教

◎ 于淩波佛陀初转法轮, 五侍者皈依,成为最初的五名比丘,据佛经上说至此三宝齐备,佛教由此诞生。三宝者,佛、法、僧。佛、是释迦牟尼佛陀; 法、是四圣谛; 僧、是五比丘。不过,由五名比丘到初具僧伽规模,

海上丝绸之路与佛教

中国佛教与海上丝绸之路学术研讨会议是我们初次召开的专题会议,可以说现有的研究做的初步工作,今后将会越来越丰富。从现有的研究成果来看,基本上还是处在介绍阶段,谈不上深入的研究。海上丝绸之路与佛教,其实放

龟兹佛教的转折

公元四世纪末至六世纪中叶,龟兹佛教又进入一个转折时期,小乘佛教再次迅速抬头,大乘佛教则呈现衰弱的状况,并逐渐形成以龟兹为中心的小乘说一切有部,最终形成小乘佛教占据统治地位的局面。 形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

李炳南:研究佛教应从何著手?

问:研究佛教应从何著手?做一个佛徒要具何种条件?要办哪些手续?及遵守哪些戒律。(白云樵)答:初机看书,不宜先研经典,因其理深难解也,而文言与白话,尚是其次。请先在港物色佛法导论学佛浅说三种合编二书读之

李炳南:佛教徒应不应尊敬神?

问:佛教徒应不应尊敬神?(妈祖、关帝、仙公等)(詹养)答:众生平等,皆是过去眷属,未来诸佛,当该一律恭敬,此常不轻菩萨之行也。但恭敬与信奉,大有区别,万不可混为一谈。如对本国元首,自应披胆沥肝,拥护奉

李炳南:佛教和其他宗教有何不同之特色?

问:佛教和其他宗教有何不同之特色?(胡美月)答:在因地讲,他教重信受服从,佛教则重信解觉悟。在果地讲,他教不断生死轮回,佛教独能得到不生不灭。在崇拜讲,他教推重天帝最尊,尝罚由之,佛教则视天帝为凡夫,

李炳南:佛教对于孝道如何解释?

问:佛教对于孝道如何解释?具有何义?是不是如崇国公曰:祭而丰,不如养之薄也!(萧国雄)答:祭丰养薄之语,乃哀追之意,非教人养不必丰,祭必须薄也,岂可以此而问佛家之孝。佛之教孝,曾云一肩荷父,一肩荷母,

李炳南:你每天没有一定的功课就是挂名的佛教徒

你每天如果没有一定的功课,就是挂名的佛教徒。净土行者,每天务必要有一定的功课,每天念佛或一千或三千,或一万或十万,皆不拘束,以决定不缺为准。净宗九祖蕅益大师曾说:「直下念去,或昼夜十万、或五万、三万,

杜甫与佛教的因缘

杜甫与佛教的因缘◎许美中杜甫(公元712-770)字子美,原籍湖北襄阳,迁居河南巩县。杜甫早年研习儒学,二十岁时开始漫游吴越齐赵,过了十年左右裘怀清狂的生活。三十五岁以后到长安求官,不第。后两次献赋,

谭嗣同与佛教

谭嗣同与佛教◎曾琦云谭嗣同(1865-1898)是清末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湖南浏阳人,巡抚谭继询之子。他在浏阳创立学社,1896年入南京候补知府,著《仁学》。1897年,帮助湖南巡抚陈宝箴、按察使黄遵

佛教中谦卑

谦卑谦卑,即谦虚﹐不自高自大之意。中国人有一股祖先传下来的骨子里的谦卑。学会谦卑,你会轻松,可以更好的经营自己的人生。谦卑的基本概念谦卑,就是甘愿让对方处在重要的位置,让自己处在次要的位置。易经谦卦说

刘素云:生活中的执著怎么理解?

问:生活中的执著怎么理解?请刘老师举例,我们怎样克服?答:我不知道你怎么个执著法,比如说学历高、工资高、有职位,可能比较爱打扮,你是不是执著这名牌?你让我举例,因为我对你本人不太了解,我不知道你执著的

佛教生死观

佛教生死观◎ 黄 敏一休禅师自幼就很聪明。他的老师有一只非常宝贵的茶杯,是一件稀世之宝。一天,他无意中将它打破了,内心感到非常害怕。就在这时候,他听到了老师的脚步声,便连忙把打破的茶杯藏在背后。当老师

佛教故事:五百只大雁得闻佛法,死后转生天界享福

那时候佛住在波罗奈国,在旷野中为天人等四众弟子演说微妙法义。当时空中有五百只大雁,听到佛说法的殊胜梵音,心里非常欢喜,在天空中盘旋飞翔,不忍远离,很快他们又想飞到世尊那边,刚好有猎人张开罗网在狩猎,五

佛教治疗失眠的方法

◎ 德 祥人的一生有三分之一的时间是在睡眠中度过的。好的睡眠是对人体的定期修复,也是对人体的不断充电,对恢复体力、增强智力、保证健康都十分重要。可以说,适当的睡眠是对生命最佳的保养。 现在有很多人由于

略谈佛教在当今社会中的责任与使命

历史选择了佛教当今社会,科学技术高度发达,人们的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但同时,人类的精神领域却面临着重重困境。面对着无穷的竞争压力、面对着毫无节制的物欲渴求,面对着种种情感矛盾的迷茫与失落,痛苦、烦恼甚

佛教寺院为何要做早晚功课

在寺院里,全寺僧众每天朝暮都要在大雄宝殿内集体诵经,成为佛教寺院定时念持经咒、礼拜三宝和梵呗歌赞的佛事,在念诵的准则当中冀获功德。由于在课诵朝暮进行,所以称为朝暮课诵或早晚功课。诵经的方式从《金刚顶瑜

明末的居士佛教

◎ 圣 严佛教在中国,自从宋室南迁(西元一一二七年)之后,渐渐式微,尤其经元朝蒙古族的统治(西元一二八○─一三六七年),明朝开国君主朱元璋,虽曾做过沙弥,并未把佛教特别重视,以致到了西元一四二五至一五

佛教的作用可以坦然面对痛苦与死亡

索达吉堪布很遗憾的是,许多人并不了解佛教的教义。尤其在汉地,经常有人打着佛教的旗号,算命打卦、欺骗民众,做各种不如法的行为,误导无数人以为这就是佛教。其实,佛教的精神,在汉文《大藏经》中完好无损地保存

佛教的修持方法

是的,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如果仅仅信仰佛教而不作佛教生活的实践,那只算是种了一些将来成佛的善根种子,但却很难得到即生的利益。佛教的修持,即是佛教生活的实践。最主要的有四大项目,那就是:信、戒、定、

汉魏两晋佛教传播路线

◎于卫青 陈 寒公元前后至五世纪时,为佛教初传入华时期。从学界基本认可的西汉元寿元年(公元前2)伊存授经到东晋灭亡(公元420)的四百多年之间。除了东汉政权的统治外,中国社会基本上都处在政治分裂、社会

正确称呼佛教出家人

所谓佛法于恭敬中求,身为一个在家居士,乃至出家人,对于出家师父的称呼方式,皆有佛门中的规矩。因此身为佛弟子,都应该知晓对出家师父适当而得体的称呼法,方能彰显内心的恭敬,从而得到佛法的利益。一般我们称呼

佛教疗养之法

文:圆瑛吾人铸形父母,寄迹乾坤,随业受身,依因感果,是身不实,四大假合所成。有病方知五阴幻报为苦,古云有病方知身是苦,斯言信不诬也。然当知病苦与身不相舍离,病是身生,身为苦本,苦乃身受,世人一一皆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