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林克智:施行六度是培养高尚人格的保证
2024-12-20 10:27

施行六度是培养高尚人格的保证

林克智

六度是菩萨必修之行,是度过生死苦海,到达快乐的彼岸之六种方法。它能普度众生、培养高尚人格,也能成就菩提,现分述如下:

一、布施梵语檀那,汉译布施,就是布己所有,施与众生。菩萨利益众生,应以檀那为先,所谓未成佛道,先结法缘。布施有三种

1.财施,即是以饮食、衣服、金钱、财物乃至自己身命一切内外之财,施与所需要的众生。如释迦世尊昔日代鸽喂鹰、舍身饲虎,就是资助众生身命;

2.法施,就是将自己从经论中及善知识处所学得的世出世间法,耐心为人解说,从世间学问的教育,到出世佛道的传布都是法供养。《法华经》说:诸供养中,法供养最,故《金刚经》说:若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所得福德,不如受持乃至四句偈等,为他人说。

3.无畏施,指对遭受危难的人,解除其恐怖和不安的心理,使得无畏,这就是无畏布施。例如观世音菩萨的寻声救苦,故号为施无畏者。他人因事苦闷,丧失信心时,我们鼓舞起他继续上进之心,也是属于无畏施。

一切人都可随分随力而行布施,有钱者可以出钱,有力者可以出力,无钱又无力气者如见他人行善,心生欢喜亦是随喜功德,如此做去,就能形成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互帮互助的良好风气。

二、持戒,梵语尸罗,汉译为戒。持是持守不犯,对于人天乘的五戒、十善等戒,上文已有述及,这些戒不仅仅是佛教的戒律,同时也是做人的道德根本。实施戒律,除依条文执行外,在内心上的境界,还须逐步提高,此即是净化人心。

菩萨持戒有三聚之分,每一条戒,都具三聚,这是思想境界上的差别,即是。

1.摄律仪戒:这是释迦世尊为防非而制定的律法和仪则,包括五戒、八戒、十戒、具足戒等,其重点在于止恶防非。

2.摄善法戒:重在修习世间五戒、十善之法和三学、六度等出世间善法。

8.饶益有情戒:指以利益一切众生之事为戒,重在利益他人。佛弟子不利己而利人,这不是人心的进一步净化吗?菩萨戒就是重在饶益有情的。

学佛的人对于戒律是十分注重的,因为持戒者三业清净,能使三业清净则可去除恶业得到解脱。释迦世尊曾说过:佛在世间,以佛为师,佛不在时,以戒为师可见其重要性了。

三、忍辱,梵语羼提,汉译忍辱。就是内心能以安忍外所辱境界,包括受人之嗔骂打害而心不生嗔恼,对人于己种种恭敬慕仰之顺境心不骄逸;安受世间寒热、风雨、饥渴、衰老、病死诸苦而菩提心不退。 佛教中的忍辱是一种内刚外柔的忍,并不是懦弱可欺,也不是胆小屈服。因为在修行的道路上常会碰到各种挫折,如果你没有忍辱的功夫,则很易中途萌发退心,故佛教的忍辱是为了成全大我,是为成就道业、普渡众生所修的功夫,是对治嗔恚之毒的有效方法。如能忍辱,对人的辱骂、讽刺,就会练就不生气、不报复,这样就可一心修习善行了。

四、精进是梵语毗离耶的汉译,精是心无恶杂,进是前进而不懈怠。我们佛教的修行真可谓任重道远,若是一味忍辱,则可能被人讥为消极,故须抖擞精神,披精进甲,而勇往直前。佛事门中,不舍一法,故我们佛子要行一切善,经云:自未得度,先度人者,菩萨发心。行菩萨行就是为利乐有情而精进,精进能去懈怠,得不退转,早成佛道。

因精进故,释迦世尊超越九劫,于弥勒前,先成佛道。历代祖师亦是如此,迦叶尊者头陀苦行,至年老仍不舍弃;胁尊者八十出家而发誓言:不通三藏,不得三昧,终不以胁着席。结果三年即成所愿,都是我们的榜样;我们学佛者做世间事业时,同样需要精进,绝不会有轻易得来的事业成就,故精进是世出世法的必修之行。

五、禅定梵语禅那,意译为静虑,是心注一境,正审思虑的意思。若能心止一境思惟研修,则得三昧,故名禅定。佛教的禅定有世间禅、出世间禅和出世间上上禅。就入世事业来说,因入定是开发智慧的前导,如人修习禅定,则有能力持镇定,遇事能沉着应付,智慧也可随着开发。在日本有些企业在招收新员工时,把在寺院中修习过禅定作为选才项目之一,是有其深远含义的。

六、般若也是梵语,勉强译成汉语的智慧,它是指通达诸法之智,及断惑证理之慧,是不会发生偏差的智慧,故通常不译,直称般若。智慧能断愚痴,因修般若,可以观照而证实智,则得大觉悟而究竟成佛。而用实智施用权智,则能出善巧方便而广度众生。

上面我们约略说了菩萨必须修习的六度,能修六度的人,我们认为是高尚的人,为什么呢?因为布施可以对治悭贪,培养仁爱之心;持戒能使我们遵纪守法,不出规矩;忍辱可以培养我们宽容、谦让的美德;精进能防懈怠;禅定可以清醒思路,开发智慧;般若则能用理智,明晰事理,正确判断。因此我们说依六度修习,是培养高尚品格的保证。

摘自《一生解脱之路》

End

李炳南:人格事业

俗话说:「在家为民百年,不如作官一日。」作了官,名留青史,子孙与有荣焉。但是,孔子告诫弟子,一个人是否作官,有无地位,不值得忧愁,应该忧愁的是人格事业有否建树了?若真能著书立说,也是不错。如果一味钻营

六度之布施

佛经上记载一个乞丐跑到释迦摩尼面前哭诉:我做什么事都不成功,为什么?佛陀说:这是因为你没有学会给予别人。乞丐说:可我一无所有,是个穷光蛋。佛陀说:并不是这样的,一个人没有钱,也可以给予别人七样东西。第

六度之喻

◎ 悟 彻佛教的修行法门很多,其中有六种让众生得度之道,称为六度,即:第一、布施,可以种一收十,改造自己悭贪的性格;第二、持戒,可以清净三业,改造自己恶性的行为;第三、忍辱,可以自他得益,改造自己瞋恨

念佛具足六度

◎ 蕅 益真能念佛,放下身心世界,即大布施;真能念佛,不复起贪瞋痴,即大持戒;真能念佛,不计是非人我,即大忍辱;真能念佛,不稍间断夹杂,即大精进;真能念佛,不复妄想驰逐,即大禅定;真能念佛,不为他歧所

人格在寂寞中升华

人格在寂寞中升华圣严法师一个寂寞的人,虽能引起他人的同情;但人之对于寂寞的境遇,总是容易引起哀伤的情绪。所以寂寞的境遇,总是不受一般人所欢迎的。但是,人而真正能够忍受寂寞,安于寂寞,乐于寂寞,并且愿以

人格尊严

人 格 尊 严◎ 余秋雨善和爱,很容易被误解成为无可无不可的软体,失去了人格尊严。反之,人格尊严又容易被误解成极度敏感的金刚怒目,凛然不可侵犯。这两度误解使世间拥塞着滥好人和刺毛球两大类,一边下脚不得

六度的程序

六度的程序◎生 根世上做任何事情都有它的程序,程序也是个自然的规律。做任何事情,以程序而进行,成功的几率上升;不遵守自然的规律而进行,你的成功几率会下降。因此,六度也一样,它有它的程序,布施、持戒、忍

母亲具有十种高尚的品德

母亲具有十种高尚的品德◎ 佛 说父母恩者:父有慈恩,母有悲恩。母悲恩者,若我住世,于一劫中说不能尽,我今为汝宣说少分:假使有人为福德故,恭敬供养一百净行大婆罗门、一百五通诸大神仙、一百善友,安置七宝上

佛教徒都应具备的三重人格

苏晋仁1970年夏天,我正随着民族学院教师在湖北潜江县沙洋地方参加劳动,那里天气炎热,大家和当地农民不一样,赤膊下棉田。有时下起雨来,道路泥泞,鞋上沾满胶泥,行动极其困难。七月初的某天,从《人民日报》

让人舒服,是最顶级的人格魅力

古人说:真味是淡,至人如常。真正的高人,不是趾高气昂、盛气凌人的,而是和普通人没什么两样,周到体贴、平易近人,相处起来让人感到如沐春风般的舒服。层次越高的人,越懂得让人舒服,发自内心地体贴他人,为他人

陈兵:塑造理想人格之道

塑造理想人格之道现代心理学说人格成熟者有具自我扩展能力、与他人关系融洽、有安全感及自我接纳、具有现实性知觉、客观看待自己、专注于事业、行为具一致性七大特点,具有这种成熟人格,才是心理健康的人,才能正常

陈兵:学佛修行自塑人格

学佛修行自塑人格陈兵当今心理学所说的人格一语,源出拉丁文persona,大略指由具有相当统合性与持久性的心理特征所构成的个人特质,亦即个人较为持久地表现出来的社会自我。俗话说:人心不同,各如其面。(此

陈兵:理想人格的自我塑造

佛教的核心理念之一是“业果法则”,业果是通三世的,将我们的过去、现在、未来联系在一起,所以有一句俗语叫做:“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但这句话给人的感觉有一种悲观的意味,似乎佛教是“宿命论”,今生的一

林克智:寺院游览趣话

寺院游览趣话林克智初次来到寺院旅游观光,人们往往会对所看到的东西产生好奇,总想打破沙锅问到底,弄清楚其来龙去脉。这样的问题不少,但为篇幅所限,我们择其要简介如下:1.僧人见人为什么要合掌我们在寺院游览

林克智:道济师与其独特的语录

道济师与其独特的语录林克智南宋时佛教中出了一位不同寻常,形迹癫狂又神异、嗜酒食肉的和尚道济禅师,在《 续藏》第121卷(P0001-0046)中收有《钱塘湖隐济颠禅师语录》一卷,系宋人沈孟袢所述,此书

林克智:“十大碍行”是真精进的动力

十大碍行是真精进的动力林克智1.对于自身的健康方面,不要总希望永无病苦。身体无病,就容易产生贪欲的念头。贪欲念起,就一定会破戒而退失无上道心。如果能知道病痛本来是空的、是由因缘业力牵引而来的,那么病魔

林克智:学佛修行 万善同归——兼论延寿大师的四料简

学佛修行 万善同归兼论延寿大师的四料简普陀山佛教文化研究所 林克智内容提要 本文旨在弘扬永明大师的禅净双修思想,提倡大师的万善同归。并以此说明万善同归,念佛求生净土,是学佛者适时的、自利利人的、直捷快

林克智:蕅益大师的九华山胜缘

蕅益大师的九华山胜缘林克智智旭(1599-1655)大师,字蕅益,是明末清初高僧,后人尊为净土宗九祖。大师一生淹贯内外典籍,着作等身,严净毗尼,极阐净土。大师与九华山,尤与地藏大士有深因缘,故乐于述之

林克智:施行六度是培养高尚人格的保证

施行六度是培养高尚人格的保证林克智六度是菩萨必修之行,是度过生死苦海,到达快乐的彼岸之六种方法。它能普度众生、培养高尚人格,也能成就菩提,现分述如下:一、布施梵语檀那,汉译布施,就是布己所有,施与众生

林克智:莲池大师与云栖寺

莲池大师与云栖寺林克智提要 莲池大师为净土宗八祖,本文先叙大师之生平,以明师之行状;继述师之净土思想特色,以志大师对净土宗之特殊贡献;续写大师初住云栖之因缘,文中揭示了大师为民除害、祷雨、禳疫、造桥等

林克智:南宗禅之形成与禅净合修之盛行

南宗禅之形成与禅净合修之盛行林克智??内容提要:本文先简略地说明禅、特别是最具我国特色之南宗祖师禅之形成,及其五家七宗的传统关系;然后列出自永明延寿后,对禅净双修有理论创新或有重大影响的禅宗大德48位

林克智:人间佛教与净宗修持

净土宗义理已略明,但对净宗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必须具足欣、厌二心,要认识娑婆之苦方能精进念佛,方可报终得生净土这个问题,有人认为不合社会潮流,甚至与人间佛教思想违背,其实这是片面理解净宗修持的结果。净土教

林克智:菩提达摩禅学及其现实意义

少林名刹远承祖灯。卓立道风,龙象辈出,已历1500个春秋。随着国家昌盛繁荣,法运回升,少林文化也由衰而兴。为更好地体现寺院特色与弘扬禅宗祖庭及其禅法,特撰此文。一、菩提达摩行略菩提达摩(?-536,一

林克智:逆抚念诵助生西妙法

逆抚念诵助生西妙法林克智对于临终时不能自主生西,经助念亦未见佛来迎者,可用逆抚念诵法,助其往生。其法为:以两手掌向其温处逆抚而上,至于顶门,掌离体约2公分,行者全神贯注于全掌,口中作如是言:南无阿弥陀

林克智:与现代教育理念相吻合的佛教教育

与现代教育理念相吻合的佛教教育林克智摘自《生活中的佛教》古今中外的教育名家,大家都十分熟识,但对释迦牟尼佛的教育思想,则研究者不多。在佛典中常提到释迦牟尼佛是人天导师,笔者在学佛并对佛学的研究中,觉得

林克智:大迦叶给我们的启示

大迦叶给我们的启示普陀山隐秀讲院 林克智据经载大迦叶活到一百多岁时,就把法传给阿难,随之即到王舍城西南方的鸡足山席地而坐,并发誓说:我今以神通力使身体永不败坏,用粪扫衣盖着,等六十七亿七千万年之后,弥

林克智:《净土十疑论》浅讲 第五疑 具缚得生疑

第五疑 具缚得生疑问:具缚凡夫,恶业厚重。一切烦恼,一毫未断。西方净土出过三界,具缚凡夫云何得生?答:有二种缘,一者自力,二者他力。自力者,此世界修道,实未得生净土。是故《璎珞经》云:始从具缚凡夫,未

林克智:居士生活准则

我们信佛的居士首在皈依三宝,严守五戒。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如何严格地要求自己呢?有的人说出家人有律仪可依,我们怎样做才算一个合格的在家弟子呢?下面参照《沙弥律仪要略》等辑成在家居士生活准则,供在家同修

林克智:祥和洒脱之路 碑记篇

碑记篇天宁古刹迁址修复碑记巾子山位居临城东南,后枕北固,前濒灵江。双峰屹立,两塔差肩。寺观罗列,林幽木美。前人誉为一郡游观之胜,良有以也。斯山之胜,莫过于天宁景区。古天宁禅寺址在西麓,初创于唐开元间。

林克智:《净土十疑论》浅讲 第三疑 偏念一佛疑

第三疑 偏念一佛疑问:十方诸佛,一切净土,法性平等,功德亦等。行者普念一切功德,生一切净土。今乃偏求一佛净土,与平等性乖,云何生净土?答:一切诸佛土,实皆平等。但众生根钝,浊乱者多,若不专系一心一境,

林克智:祥和洒脱之路 基础篇

基础篇学佛基础教程第一讲 释迦牟尼佛略史一、世尊成道以前的状况释迦牟尼的意义创立佛教的大教主叫做释迦牟尼,我们佛教徒称他为世尊,因为他是世上最尊贵的人。释迦是种族的名称,意译是能仁,牟尼的意思是寂默贤

林克智:生活中的佛教 佛教与净化人心

生活中的佛教佛教与净化人心前 言谈到佛教,人们就有这样的概念:佛教是释迦牟尼开创的、是由印度传入的外来宗教。笔者认为这样讲也可以,但当你全面认真地将佛教研究一番之后,就会觉得中、印佛教有不同之处。原来

林克智:《净土十疑论》浅讲 第六疑 生彼不退疑

第六疑 生彼不退疑问:设令具缚凡夫得生彼国,邪见、三毒等常起,云何得生彼国,即得不退,超过三界?答:得生彼国,有五因缘不退。云何为五?一者,阿弥陀佛大悲愿力摄持,故得不退。二者,佛光常照,故菩提心常增

林克智:祥和洒脱之路 序跋篇

序跋篇临海龙山精舍序莲之为物,虽出于泥,体常清净。城南村居有出类拔萃者,金家汇朱青莲居士也。居士年卅四忽病脑疾,顿觉病苦乃娑婆之大患,即发舍俗修行之心。遂以其夫为伊疗疾之资,独创精舍。矢志礼诵观音菩萨

林克智:临终关怀手册

一、 净土法门与临终关怀人和其他动物一样都是希望长生不老,但死亡不会因人们的惧怕而消失,这是我们的常识。现代医学的进步,可以减轻许多人患病时的痛苦,但绝不能使人长生不死。某些疾病确会对濒死的患者带来极

林克智:通向极乐之路 净宗之理

通向极乐之路净宗之理修行中的难行道与易行道佛教有许多法门,但都必须经过修行,才能证到道果。据龙树菩萨在《十住毗婆沙论》中所说:此世界修行有二种:一者,难行道;二者,易行道。难行道,在于五浊恶世,于无量

林克智:《净土十疑论》浅讲 第七疑 易生兜率疑

第七疑 易生兜率疑问:弥勒菩萨,一生补处,即得成佛。上品十善,得生彼处。见弥勒菩萨,随从下生。三会之中,自然而得圣果。何须求生西方净土耶?答:求生兜率,亦曰闻道见佛,势欲相似。若细比校大有优劣,且论二

林克智:通向极乐之路 附录

附录莲池大师的西方愿文明莲池大师所着的愿文,是净土宗同修最适用的愿文,全文为:稽首西方安乐国,接引众生大导师。我今发愿愿往生,惟愿慈悲哀摄受。弟子某甲(众等),普为四恩三有,法界众生,求于诸佛一乘无上

林克智:生活中的佛教 前言

生活中的佛教前 言因为我学佛有年,故常有朋友和我谈起佛教与社会的关系问题。他们大都认为佛教创立在2500多年前,当今社会进步一日千里,现在还信这古老的宗教,好像太落后于社会,有的甚至还把信佛与迷信、落

林克智:《净土十疑论》浅讲 第一疑 舍离众生疑

第一疑 舍离众生疑问: 诸佛菩萨以大悲为业,若欲救度众生,只应愿生三界,于五浊三途中救苦众生,因何求生净土,自安其身?舍离众生,则是无大慈悲,专为自利,障菩提道。答:菩萨有二种,一者,久修行菩萨道,得

林克智:通向极乐之路 行持方法

通向极乐之路行持方法漫谈念佛念佛是净土宗的主要修持方法。《观无量寿佛经》有:若念佛者,当知此人是人中芬陀利华。《楞严经》卷5载:我本因地,以念佛心,人无生忍。《起信论》说:以专意念佛因缘,随愿得生他方

林克智:祥和洒脱之路 居士篇

祥和洒脱之路居士篇金陵刻经处与近代居士佛教着名的社会活动家、近代佛教复兴的先驱杨仁山居士创办的金陵刻经处,已历130个春秋。回顾刻经处130年来对佛教乃至我国文化界发生的重大影响与贡献,对促进今后的弘

林克智:通向极乐之路 净土宗概述——代自序

通向极乐之路净土宗概述代自序净土宗又名莲宗,是中国佛教的主要宗派之一,是以往生西方阿弥陀佛净土为方便的修持法门。净土启教,首推《华严》。释迦世尊宣扬大法,文殊、普贤、善财、华藏海众共同发愿往生极乐,此

林克智:《净土十疑论》浅讲 第八疑 十念得生疑

第八疑 十念得生疑问:众生无始以来,造无量业。今生一形不逢善知识,又复作一切罪业,无恶不造。云何临终十念成就,即得往生,出过三界?结业之事,云何可通?答:众生无始以来,善恶业种多少强弱并不得知,但能临

林克智:《净土十疑论》浅讲 第二疑 舍此求彼疑

第二疑 舍此求彼疑问:诸法体空,本来无生,平等寂灭。今乃舍此,求彼生西方弥陀净土,岂不乖[4]理哉?又经云:若求净土,先净其心,心净故即佛土净。此云何通?答:释有二义,一者总答,二者别答。总答者,汝若

林克智:《净土十疑论》浅讲 杨杰 净土十疑论序

杨杰 净土十疑论序宋 无为子杨杰 述【译】这篇《净土十疑论》的序,是宋朝杨杰所作的。【讲】杨杰,是北宋的一位居士。字次公,号无为子,安徽无为人。他雄才俊迈,年少登科。十分爱好参禅,多次叩拜许多名山的长

林克智:通向极乐之路 后记

后记早几年,我一直忙于《净土宗词典》的资料整理与编撰工作。其间,也写成部分工作手记式的资料性文字,发表于佛学论文集或佛教杂志中。师友与净宗同修们看到以后就说,这些文章对他们来说太有用了,希望我能多写一

林克智:生活中的佛教 序

生活中的佛教序与时俱进是佛教缘起论的应有之义。佛法是不变的,又是随缘的。正信正行的佛教内在地具有能适应时代变化和社会发展的属性,故佛教必然是与时俱进的。由原始佛教到大乘佛教,由印度佛教到中国佛教,由诸

林克智:佛教旅游项目的开拓(下)

佛教旅游项目的开拓(下)6、佛教金石碑刻鉴赏游众多的寺院,素有深山藏珍宝,古刹有名碑的美誉。我们去寺院游览观瞻,也可将此列为一个项目,相信会很有收获的。自古以来,受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熏陶,在一些重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