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历史记载中的服药物辟谷养生
2024-12-14 08:37

西汉司马迁所撰《史记》中就有关于辟谷的记载。《史记留侯世家》记述留侯张良禀体多病,采用导引、辟谷等术疗疾并习练轻身之功。以后,历代文献不乏记载。《北史李先传》载:(李先)服气绝粒数十年,九十余,颜如少童。《宋史陈抟传》载:(陈抟)因服气辟谷,历二十余年每寝处,多百余日不起。1973~1974年在湖南长沙马王堆西汉古墓出土的帛书中有一部《却谷食气》,论述练气功以却谷养生的理论与方法(见马王堆汉墓医书)。

辟谷术在限制饮食的同时需服用少量生药。《北齐书》中记载一个隐居于琅琊山的修行者,练辟谷之术,服用松子、白术、茯苓等生药,以求长生不老。

《旧唐书》记载一个叫王远知的人,修习吐纳导引之术,服食灵芝和白术等,活到百岁以上,且头发乌黑、步履轻捷。在历代方书中载有不少配合辟谷术的中药方剂,如神仙辟谷方、辟谷登仙方等。主要药物有黄精、玉竹、芝麻、天冬、大枣、黑豆、灵芝、松子、白术、桑椹、胡桃、蜂蜜、麦冬等,有的方剂中还有朱砂、雄黄、云母等矿物药或其再制品,上述药物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糖、脂肪;一类则含无机物,甚至含有一定的毒性物质,如朱砂中含汞、雄黄中含砷(砒)。

修炼辟谷术时以选服具有高营养成分的生药为宜,因为这些中药不仅含有一定量的人体必需的蛋白、糖、脂肪及多种微量元素,而且大多有补气、养血、滋阴、生精等功效,有益于养生。虽然辟谷术中配合某些含有一定营养成分的中药,但并不是以药代食。因为药物的服用量很少,不能替代平日摄入食物的热量需要。

End

历史记载中的服药物辟谷养生

西汉司马迁所撰《史记》中就有关于辟谷的记载。《史记留侯世家》记述留侯张良禀体多病,采用导引、辟谷等术疗疾并习练轻身之功。以后,历代文献不乏记载。《北史李先传》载:(李先)服气绝粒数十年,九十余,颜如少

真言宗的历史发展

唐代密宗东传日本,主要是在中晚唐,也就是当时日本的奈良末、平安初期。在此之前只有三论宗名僧道慈于开元年间入唐,问道于开元三大士之一的善无畏。后取回《虚空藏菩萨能满诸愿最胜求闻持法》及其他一些经释。自九

向竺法兰求经的历史人物

一、明帝西方求经。一个广为流传的故事是:公元64年的某一天,汉明帝做了一个梦,梦见一位金身之人在他的皇宫中游戏飞行,并发出耀眼的光芒。第二天,汉明帝让王公大臣圆梦。其中一位消息灵通、知识丰富的大臣奏道

药王菩萨的历史故事

儿就满山遍岭找只看到一个骷髅脑壳里装有一壳水,里面还有一条小黄蛇儿游上游下,他就端到娘的面前说:“娘呀,到处都没找到水,只看到这个骷髅脑壳里有一壳水,里面还有一条黄蛇儿在洗澡。”这时娘口干,接着就咕噜

五百罗汉历史传说

五百罗汉,一般指佛释迦去世后参加第一次经结集的五百比丘,以大迦叶和阿难首。至于五百比丘的其他人,除知名的十大弟子外,一般没有名号的记载。然而,在我国流传的五百罗汉却都有名号,这在佛经中是找不到的根据的

上座部佛教历史

公元前三世纪,由阿育王的儿子马兴德长老组成的第九弘法使团把佛教正式传入斯里兰卡。马兴德早年出家,师事摩嘎离补答·帝思大长老学习三藏圣典,博学多闻、戒行精严。在他32岁、12瓦萨(vassa,戒龄,僧龄

僧官制度出现的主要历史背景

由于清代是藏传佛教发展的高峰期,尤其是从顺治帝开始,至康熙、雍正、乾隆几朝呈上升趋势,到乾隆时代,喇嘛数量多达1752人。在清朝,北京藏传佛教寺庙之多、规模之大、僧人之众均大大超过了元、明两代,其发展

省常大师的历史地位

省常大师(959--1020),北宋著名高僧,中国佛教净土宗第七代祖师。俗姓颜,字造微,浙江钱塘人,生于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省常天资聪慧,七岁便由家亲送往寺院中礼师剃度出家,时为北宋太祖

菩提迦耶的历史

菩提迦耶可以说是一个智慧之地,它的存在已经有很长历史了。菩提迦耶这个地方有很多的修行之人,不少人在修行的时候都会选择这个地方,从这可以看出菩提迦耶深受修行之人的欢迎。对于菩提迦耶这个地方,大家可以了解

牛头宗的历史

佛教初期,在佛陀还住世的时候,并没有形成太大的分歧。直到他涅槃后,弟子们才分成各种不同的派别。期间又经过几十代的演变才传到中国。其佛学的理论融入中国文化后,又发展成几大宗派,各宗派的分支更是多得难以统

南传佛教历史源流

公元前三世纪,由阿育王的儿子马兴德长老组成的第九弘法使团把佛教正式传入斯里兰卡。马兴德早年出家,师事摩嘎离补答·帝思大长老学习三藏圣典,博学多闻、戒行精严。在他32岁、12瓦萨(vassa,戒龄,僧龄

祇园精舍的历史起源

印度佛教圣地之一,位在中印度憍萨罗舍卫城南方。相当于今尼泊尔南境,近于拉波提(Rapti)河南岸之塞赫特马赫特(Sahet-mahet),为佛陀说法遗迹中最著名者。祇树指波斯匿王的太子逝多的园林,给孤

范古农答:世尊降生以前之历史。

问:世尊降生以前之历史。范古农答:世尊降生以前为护明菩萨。在迦叶佛时为一生补处菩萨命终往生兜率内院。教化天道众生。此为降生前最近之历史。至若往昔修因本事。无量无边。不可纪数。见于经论者。如曾为尸毗王代

举钵罗汉:化缘的历史发展

民国以来,经常有名寺的名僧到远处化缘,他们先向当地富有的佛教信徒作一番适切的介绍,然后为此行的目的募款。举例来说,1920年代,宁波观宗寺的住持为筹集购置大藏经的费用,特地前往北平,结果募得了所需的五

化缘的发展历史是什么

化缘给人的观感与托钵不同。和尚们劝募兴建、整修寺庙的经费时,对方知道自己的钱将被用在有形而永久的地方,而且只要该建筑物继续存在,他的功德就不断增长。寺院可以点缀乡里,自己的名字及捐献款额又会铭刻在纪念

佛塔的历史发展

起源发展根据佛教文献记载,佛陀释迦牟尼涅槃后火化形成舍利,被当地八个国王收取,分别建塔加以供奉。另外,还在释迦牟尼一生中有纪念意义的八个地点,如诞生处的兰毗尼花园、成道处的尼连禅河、首次说法处的鹿野

佛顶骨舍利的历史渊源有什么

佛顶介绍佛顶,也称髻、顶髻、肉髻相、无见顶相,为释迦牟尼佛的三十二相之一。佛教文献记载,佛的顶骨自然隆起,呈一髻形,这种形象是在常人中所无法见到的殊胜之相,表示此种功德的佛像即称佛顶尊。释迦牟尼佛涅盘

大自在菩萨的历史记载

波旬,他化自在天之主,具体参考《灵山》波旬(梵文Papiyas或Papman)在《阿含经》中常作魔(mara,即魔罗),或魔波旬(Mara-Papman)。经载,他是欲界第六天主,故又称为“自在天主”

帝释天的历史来历

迦叶佛入灭后,有一个女人发善心为他修建宝塔,于是她四处募集,召集了三十二个人帮忙。她们日积月累,终于用一生时间将宝塔修建完毕。后她寿终升天,成了统管人间天上的帝释天,另三十二名成为其下的三十二天。据《

历史记载中的大圣菩萨

《宋高僧传》之〈唐泗洲普光王寺僧伽传〉,有一千八百字左右,于高僧传之比例中,为较长的一篇传记,可见其当时之影响力很大很广。现抄摘部分:释僧伽者,葱岭北何国人也。详其何国,在碎叶国东北,是碎叶附庸耳。伽

东山法门的历史演进

合浦之有寺庙,以东山寺为始。秦汉之际,南越王赵佗驻军合浦,设行宫作大本营,指挥训练水师,筹集军粮,反击入侵的瓯雒国军队。汉末三国纷争,合浦郡时为吴土,时为晋地,战事频繁,南越王行宫由是湮没。晋兴,郡人

达摩祖师在中国佛教历史的地位

达摩祖师在中国佛教历史的地位:达摩祖师的著作有《少室六门》。其他《达摩和尚绝观论》、《释菩提达摩无心轮》、《南天竺菩提达摩观论》多为后人所托。达摩祖师与中国的渊源:达摩祖师相传于公元520-526年

黄夏年:抓住历史机遇 构建和谐世界 促进世界和平

结集本是佛教界举行的会诵经典和堪验佛理,并且带有一定的学术性质的活动,其最重要形式,是大家聚集在一起,对一些涉及到佛教的戒律与理论方面的问题进行讨论,最后或取得共识,或提出见解。结集的目的很明确,就是

王雷泉:天台宗止观学说发展的历史过程

天台宗是中国佛学史上第一个独立的佛教宗派,它是在中国历史行将结束南北分裂,走向全国统一的隋唐之际,顺应南北佛学统一的潮流,北方禅学与南方般若义学结合的产物。这种统一,在天台宗教学上的表现,就是倡导止观

成实宗:大乘论的历史

大乘佛学所属论书的总称。又称大乘阿毗昙、菩萨对法藏等。相对于小乘论而言。一般把阐发大乘佛教修习的六度和诸法性空等义理以及注解大乘经的著作,都称为大乘论。大乘论是大乘佛学发展到龙树时代(约2~3世纪)才

成实宗历史发展

中国佛教学派,亦称成实宗。以传习、弘扬《成实论》而得名。其学者称成实师。从南北朝到唐初的250年间,弘传的范围遍于长安、寿春、彭城、建业、洛阳、邺都、平城、荆州、广州、益州、渤海、苏州等地。成实学派弘

持莲华菩萨的历史起源

最早发现此石洞壁画与雕刻的,是1819年一个英国侵略印度驻马德拉斯的军队中的打猎者。报告引起了英国皇家亚洲学会的重视。至1843年,开始了全面的调查。阿旃陀石窟的壁画,按其开凿年代,大致可分三期:第一

持莲华菩萨的历史地位

阿旃陀是古代梵语阿谨提耶的音译,意为无想。原指离石窟寺仅6.4公里处的一个小镇(也和我国敦煌县与千佛洞之别相同)。在石窟未被发现以前,这个小镇寂然无闻。本地居民称石窟寺为莱那,即古代巴利语洞的意思。发

禅茶的历史渊源

西汉公元前52年,吴理真在四川蒙顶山种下七株茶树开创了世界上人工种植茶叶的先河,吴理真因此被敬为茶祖。公元前4年,佛教传入中国后,吴理真在蒙顶山脱发修行,亦佛亦茶,首创“佛茶一家”,被尊称为甘露禅师。

佛教中的“浮屠”的历史由来

“浮屠”是佛教名称,梵文(印度古代书面语)“佛陀”的旧译,一译“浮图”。“佛陀”的原意是“觉悟者”。而“佛”是“佛陀”的简称。佛教徒对其教主释迦牟尼尊称为“佛陀”或“佛”。后来,佛经中所记载的一切能

佛祖舍利有什么历史由来

世尊佛陀将涅盘前的事迹都记载在《大涅盘经》,经中叙述了佛陀涅盘的经过,其它相关经文包括了《大善见王经》等经书。佛陀是在公元前544年在库系那拉(Kusinara) 涅盘。当时佛陀的圣骸供十方众生瞻仰了

中国历史上著名高僧

1.都城名士,山林玄僧——支道林支遁(314-366年),字道林,世称支公,也称林公,本姓关。陈留(开封市)人,或说河东林虑(今河南林县)人。东晋高僧、佛学家、文学家。他初隐余杭山,25岁出家,曾居支

我国历史上第一位比丘尼是谁

据南朝梁宝唱所撰《比丘尼传》记,中国第一个依戒律削发受戒的比丘尼是洛阳竹林寺的净检。净检俗姓仲,名令仪,彭城(今徐州)人。其父叫仲诞,曾任甘肃威武太守。净检少时勤奋好学,稍长尤擅琴、书法和绘画,是位多

比丘尼有什么历史

在我国佛教史上,比丘尼之贡献虽不如比丘之多,然其中亦不乏戒行精严、学优行粹之修行者。依《比丘尼传》书中所载,由晋代迄梁武帝之间,我国佛教界即已有不少杰出之比丘尼。如道容‘戒行精峻’(卷一),令宗‘学行

杨曾文:中国历史上的《法华经》及其在21世纪的意义

《法华经》是汉译早期大乘佛典之一,在中国历史文化的发展过程中和在北传佛教流传的国度发生过重大影响,至今仍受到广大佛教信徒敬奉。在这世纪之交的时刻,可以预言,即使在科学文化高度发展的21世纪,《法华经》

方立天:围绕佛教真理观的一场历史性论争

围绕佛教真理观的一场历史性论争佛教的真俗二谛是表述佛理(真谛)与常识(俗谛)之间的区别与联系以及佛教内部各派学说的差异和矛盾的真理论,是佛教真理学说的核心观念。自南朝迄至隋代,佛教内部两大派别三论系与

方立天:长安佛教的历史地位

汉代传入佛教以来,长安佛教伴随着历史的变迁而日趋兴盛,迄至隋唐时代,更是臻于鼎盛,成为中国佛教发展史上的一座高峰,也演为世界佛教发展史上的一大奇观。探讨汉唐长安佛教这一宏伟而又罕见的历史景象,是有重要

方立天: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宗教历史观

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都高度重视对宗教消极方面的批判,但同时也不主张人为地消灭宗教,认为宗教所赖以存在的物质基础将是长期存在的。他们强调消灭生产资料的私人所有制是宗教消亡的前提,后来又从人与人、人与社会

方立天:净慧法师的杰出贡献与历史地位

净慧法师于2013年4月20日圆寂,迄今已有三个多月了。在这期间,法师的为人行事、音容笑貌、道德文章、创举贡献.....一直盘旋在我的心头。净慧法师的成就是怎样形成的,与所处的历史时代关系如何,与在特

北传佛教的历史

整体而言,北传佛教多与传承地之固有文化融合,以大乘为主,流行梵文圣典及其翻译经典。南传佛教则保存较浓厚的印度原始佛教色彩,主要流行巴利语佛典。中国中原地区自东汉由西域传入佛教,东汉末年陆续译出佛教典籍

董群:佛教对“文明对话”的历史经验

从中国文化的历史看,文明对话曾是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这突出地体现为儒释道三者间的对话,三者对话的内容,集中体现为王权与宗教(政教)、名(礼)教与佛法、形质与心神(形神)及真空与俗有(空有)的关系等,可

禅宗五家:临济宗:临济宗历史

临济宗,禅宗南宗五个主要流派之一。从曹溪的六祖慧能,历南岳怀让、马祖道一、百丈怀海、黄檗希运,一直传到临济的义玄禅师。义玄(?-867)从希运禅师学法33年,之后往镇州(河北正定)滹沱河畔建临济院,

禅宗五家:曹洞宗:曹洞宗历史

曹洞宗的创立及发展 曹洞宗为禅宗南宗五家之一,由良价禅师住持宜丰洞山时所创立。曹洞宗,禅宗的五个主要流派之一。渊源有两种说法:一为取曹溪六祖慧能及六世孙,洞山之名;二为取第二祖曹山,第一祖洞山之名。为

禅宗文化:饮茶习俗及演变_饮茶习俗的演变历史

中国饮茶历史最早,陆羽《茶经》云: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早在神农时期,茶及其药用价值已被发现,并由药用逐渐演变成日常生活饮料。我国历来对选茗、取水、备具、佐料、烹茶、奉茶以及品尝方法都颇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