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李叔同的两位老师
2024-10-07 13:26

◎ 金 梅

李叔同在津门修业期间,有两位老师,对他日后诗词书画和篆刻等艺事上的成就,影响较大。一位是赵元礼,天津四大书法家之一,另一位是唐静岩。

关于赵元礼(1868-1939)的事迹,《城市快报》已多有介绍。这里补充几点与李叔同有关的情况。笔者前曾提及,1901年春,李叔同在天津探亲访友返沪后,写成《辛丑北征泪墨》一文。后又将文中所引诗词,另行录成一辑,寄赵师阅正。赵阅后题词曰:神鞭鞭日驹轮驰,昨犹绿发今白须。景光爱惜恒欷歔,矧值红羊遭劫时。与子期年常别离,乱后握手心神怡。又从邮筒寄此词,是泪是墨何淋漓。雨窗展诵涕泗垂,檐滴声声如唱随,呜呼吾意俦谁知!在感叹人生易逝、岁月不居中包含着对国家命运的深深忧虑。

李叔同于1918年出家时,曾写寄赵元礼小联一幅,款题幼梅旧师。此后20年间,李虽与赵疏与音问,但并未忘却了老师。1937年,赵年已七旬,李亦五十有余。这年旧历十一月间,时在厦门的李叔同以佛偈书联寄赠赵元礼,偈语曰:悉灭众生烦恼,恒涂净戒真实香,上款题旧师幼梅居士供奉。

唐静岩(1823?-1898?),名毓厚(又作育垕),号湖陵山樵等,原籍浙江,久居天津。有关他的行谊,书画史上仅有山水、篆隶四字。说得较为详细的是不久前去世的书法家龚望先生,他在《李叔同金石书画师承略述》中称:(唐)早岁学唐隶,后改习秦汉,取经虽高,然先入为主,终有唐隶气息,后以博涉之功,始能一洗唐隶之习。篆刻深稳,有秦汉风度,尤以转折处有天发神谶意。唐以自身书艺发展进程的经验教训引导学生,故李叔同等所学,纯系秦汉六朝,毫无唐人之气,亦足见唐先生之善于教诲也。

李叔同少年时从学唐静岩,着力于习写秦汉三国时代的小篆碑刻和汉隶石刻墨迹;同时,为了博采众长,综合融会,自出机杼,还请唐遍书各体,以作范本。唐写成后,他以篆书题签册名为《唐静岩司马真迹》自费印行,以供同好。唐则为此册作一跋语,叙述了这一艺事的经过。跋文曰:李子叔同,好古主也,尤偏爱拙书。因出素册念四帖,属书钟鼎篆隶八分等,以作规模。情意殷殷,坚不容辞。余年来老病频增,精神渐减,加以酬应无暇,以致笔墨久荒,重以台命,遂偷闲为临一二帖,积日既久,始获蒇事。涂鸦之诮,不免贻笑方家耳。

摘自 北方网

End

李叔同的两位老师

◎ 金 梅李叔同在津门修业期间,有两位老师,对他日后诗词书画和篆刻等艺事上的成就,影响较大。一位是赵元礼,天津四大书法家之一,另一位是唐静岩。关于赵元礼(1868-1939)的事迹,《城市快报》已多有

刘素云:坚决执行刘素云老师的听经方法(2013-4-26

坚决执行刘素云老师的听经方法2013-4-26版作者:褚小帅第一部分:引言净空法师在讲经时说:刘素云居士,一张一小时的光碟,一天反复听十遍。我老实交待,第一次听到这个说法时,完全没想到自己也要这么做,

刘素云:刘素云老师法语摘录

刘素云老师是学佛人的好榜样,是真正的佛弟子,她“老实、听话、真干,”十年一部无量寿经,一句阿弥陀佛圣号,不夹杂、不怀疑、不间断,“两死一生”。身患绝症死路一条;死心塌地一心念佛,战胜顽疾十年成就,念佛

刘素云:钟茂森:刘素云老师怎么学成功的?

刘素云老师怎么学成功的?她没有跟在师父上人身边,她就是听那个光盘,《无量寿经》,一门深入,不换题目,专。专妳才能得定,就在家听,不出门,也不乱去跑道场。不是今天跟这个师父学,明天跟那个师父学,没有,她

陈大惠:陈大惠老师介绍

我一直做电视节目主持人,最早是在1988年,到后来1994年的时侯,我到中央电视台的东方时空 ,那个时候我25岁,是《东方时空》第一代的主持人。像你们大家所熟悉的白岩松、王志,这个我们都是一个办公室的

蔡礼旭:老师讲(二)

尊敬的诸位法师,诸位贵宾,诸位长辈、朋友们,大家下午好!我们看到孔老夫子的圣像就让我想起当初师长的一段教诲,师长说到,学儒就要学孔老夫子,学佛就要学释迦牟尼佛。我们的目标非常的明确。而学释迦牟尼佛、学

蔡礼旭:老师讲(一)

尊敬的诸位法师,尊敬的诸位贵宾,诸位来自于世界各地的同胞们,大家上午好。我们今天跟大家一起分享的题目是「家和万事兴」。每次来到马来西亚,我们都有一种回家的感觉,因为家是温暖的地方,是有爱的地方,是有感

蔡礼旭:老师讲(三)

尊敬的诸位法师,诸位长辈,诸位教育界的同仁,诸位同胞、朋友们,大家早上好。每次在向着我们至圣先师孔老夫子行礼,都会有一句夫子的教诲在我们的脑海里浮现出来。昨天我们说到夫子的志向,希望「老有所终,壮有所

中央数字电视-德行天下】傅冲老师专访

傅冲,著名影视演员。2009年9月傅冲开始一直在全国各地弘扬传统文化、弘扬孝道,她参加论坛几百场,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教化大众学习圣贤教育、落实弟子规,回归伦理道德,并帮助众多家庭重归和睦,也使很多不孝儿

禅茶一味 | 黄胤然老师谈“陆羽不是茶人”

确切地说,顶着后人冠盖茶圣之名的陆羽,其实根本就不是茶人,而是文人。陆羽,字鸿渐,生于唐玄宗时代的公元733年,卒于804年,复州竟陵(今湖北省天门市)人。陆羽对中国茶文化的肇端及传播,产生了无人可替

南怀瑾老师:“五方佛”的秘义内幕

我们要了解,大乘佛法告诉我们,这个宇宙无论哪一方位,所谓东方、西方、南方、北方、上方、下方等等,十方三世都有佛,处处有佛,每个人都随因缘、业力、性情的不同,而产生各种学佛、念佛因缘的差别。譬如我们对五

南怀瑾老师:三灾来临的严重性

“从初静虑,一切下地灾患已断,谓寻伺喜乐,入息出息,由彼断故,此中舍念清净鲜白,由是因缘,正入第四静虑定时,心住无动,一切动乱皆悉远离,是故说言舍念清净。”由初禅开始,下地的灾患已断,因为初禅以下还在

南怀瑾老师开示:谁能躲得过“三灾八难”

“说除八难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国土无有三恶八难。”贪嗔痴是人心理上的劣根性,佛学上叫“三毒”。贪心起因,所遭遇的恶果是水灾、饥荒、饿鬼道。嗔心的果报是火灾、刀兵、地狱道。痴心的果报是风灾、瘟疫、畜

舍利弗之真正的老师

年轻的舍利弗,全国人民都知道他的大名,他有颀长的身材,清秀的面容,双目有神,双手过膝,受著名学者的父亲遗传,很有学者的风度。当时的学术界,没有一人不知道这么一位后生可畏的青年。舍利弗二十岁的时候,就告

南怀瑾老师说:“境界般若”

我们的人生随时有境界,痛苦的时侯想到那些痛苦,痛苦还没有来的时侯,脑海中又随时出现痛苦的威胁,这是苦恼的境界。高兴的时侯,又越想越得意。尤其年纪大的人,不大喜欢想未来,因为前面的路程太远了,没有力气走

南怀瑾老师:见惑

我们都晓得佛学分成大乘小乘,严格地讲,小乘里头又分两个;一个是小乘,另一个比小乘高一点,普通我们叫它中乘。小乘又叫声闻,比声闻高一点叫独觉,也叫缘觉。像阿难、须菩提等,在佛的弟子里只能算是声闻,再高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