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三论教义的先河
三论的教义来源于《般若》,先有《般若经》而后有中观《三论》。中观三论,不仅在印度是大乘最早的教派,就是在中国也是大乘最早的一个学派。佛教经典,传入中国,大批的翻译,早在汉代就已经开始,汉代桓灵之世(148-186)先后有安世高和支娄迦谶二人来华翻译。安世高所译,多属小乘禅数之类,支娄迦谶所译,多属大乘性空教义。支谶翻译的方等诸经有十余种,其中《道行般若》十卷极为重要。此经第一品名“道行品”,故称《道行般若》。西晋时无罗叉翻译《放光般若》三十卷,也因初品佛放光明,故名“放光”。其实这两部经,原本的名题,都称为《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只是经文详略不同,因而人称《放光》为《大品般若》,称《道行》为《小品般若》。这两部经翻译后,相辅弘传,影响很大,讲说者甚多,在晋代大乘经中流行最广的是《般若经》,般若之学不久发展成为六家七宗。东晋末年,鸠摩罗什来长安(401-414),重新翻译《大品》、《小品》两部般若,同时又翻译了《大智度论》、《中论》、《百论》和《十二门论》,形势为之一变,罗什所译,词意婉雅,法义明确,翻译之美,古今流誉,般若教义犹如日丽中天,六家七宗之说,不批破而自息,此后,谈般若性空义者,无不以中观四论为准则。罗什高足,僧睿有言:“自慧风东扇,法言流咏已来,虽曰讲肆,格义迂而乖本,六家偏而不即,性空之宗,以今验之,最得其实,然炉冶之功,微恨不尽,当是无法可寻。《中》、《百》二论,文未及此,又无通鉴,谁与正之!先哲所以辍章遐叹,思决言于弥勒者良在此也,于今始闻宏宗高唱。”僧睿此言说明了当时的历史事实,代表了性空学者的心声。般若四论之学,罗什僧睿僧肇之后,齐梁有摄山僧朗僧诠,陈时有兴皇法朗,隋代有嘉祥吉藏,历六代的专门强学,遂发展成为中国的三论宗。《三论玄义》是三论宗的重要著作之一,为研究三论宗入门要典,概括地叙述了般若四论的宗旨要义,牢固地奠定了立宗的思想基础。
End
◎ 善 戒有句话说:学佛就要从阿含开始。更准确地讲:学佛要从阿含开始,也在阿含结束。为什么?因为《阿含经》本身是佛陀当时给弟子们开示说法的大集成,是佛陀说法的总纲,可以代表佛教的一切(《阿含经》属于三
心经 第三章 《心经》的五重玄义用五重玄义来解释大乘经典,是天台宗的智者大师发明的方法。所谓玄义,并非深奥玄妙不可测,而是将经文所含的幽微玄妙意旨分五个层次挖掘疏解出来,使大家容易明白。后来的解经者皆
一、大乘无量寿经五重玄义徐恒志老人讲许洪亮编录郑佩福、孙文淼、陈妙丽几位老师一直希望我能辅导一次《大乘无量寿经》的学习,由于各种原因,迟延了很多时间。今天可说是时节因缘成熟,大家欢聚一堂,共同学习研究
佛理如云云在山头登上山头云更远,教义似月月在水中拨开水面月更深。
一 绪言和科判大乘佛教的出发点,正如《法华经》所说: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所谓开示悟入佛之知见。佛之知见,即是般若,即是佛性,即是一乘。入佛知见,目的令人转迷成悟,离苦得乐,使一切众生皆得
三论玄义记序《三论玄义》是初学三论的要典,是研究三论宗的入门书。三论宗又名般若法性宗,因为它是依据《中论》、《百论》、《十二门论》三部论,弘传般若真空法性义,所以名为三论宗,般若宗或法性宗。此宗在陈隋
三论宗纲要序近十年来于中国佛学院执教,讲三论宗,除讲述三论外,还必须讲些佛经和章疏,然佛经和嘉祥章疏很多,不能都讲,在经选了《维摩经》,章疏中《三论玄义》固然要讲,但过于简约。因此,为实际需要,曾摘抄
百论释义提婆菩萨造论婆薮开士注解鸠摩罗什翻译刘常净释义前 言中观三论的教义,是直承《般若》、《华严》、《法华》、《无行》、《思益》、《维摩》等诸大乘经而建立的。它是大乘佛教的根本理论,也是方等圣典的中
四、释作者隋慧日道场沙门吉藏奉命撰隋是朝代名,是我国南北朝之后由隋文帝杨坚灭北周和南陈而建立的统一的隋朝(581-618)。慧日道场是寺院名。“寺”有时称为“道场”。寺庙是出家佛教徒弘法修行办道的场所
十二门论释义龙树菩萨原著 鸠摩罗什翻译刘常净 释义十二门论释义序刘常净《十二门论》是中观法门的要略,般若名教的玄底,佛法全理的所在,断惑证真的楷模。所以论说:“是十方三世诸佛甚深法藏,为大功德利根者说
百论释义舍罪福品第一(1)百论释义舍罪福品第一释品名题,略明三义:一说明各品为何长短不齐,二正释品名,三略分章段。第一, 说明各品为何长短不齐在解释之前,需要说明的,今此论文,凡有十品,每品五偈,照此
乙二 别释破邪显正丙一 破邪丁一 摧外道戊一 释名略标所言摧外道者,夫至妙虚通,目之为道,心游道外,故名外道。外道多端,略陈其二,一天竺异执,二震旦众师。释外道名义。“至妙虚通,目之为道,心游道外,故
乙三 观缘门这一门来意简单说有五种:?一者,“因缘门”总就因缘中求果生不可得,第二“观有果无果门”别就因中求果生不可得,今此门别就缘中检果亦是无生。就总别因缘中显诸法无生,要具备三门义理才周圆。?二者
四 本论的组织义趣次第此论梵本有一百偈,计二十品,每品五偈。罗什说:后十品五十偈,于此土无益,故缺而不翻。现在的《百论》只是原梵文的前十品五十偈。这十品依次是:《舍罪福品》、《破神品》、《破一品》、《
绪 论一 中观学派产生的时代背景在解释本论之前,首先谈谈《十二门论》和中观学派产生的时代背景以及它的基本思想,其次再简单叙述翻译经过和传入中国以后的发展情况。这样才能更好地帮助我们正确深入理解本论的思
乙九 明四论用假不同门丙一 标立四假次明四论用假不同门。一切诸法,虽并是假,领其要用,凡有四门:一因缘假,二随缘假,三对缘假,四就缘假也。此文说:一切诸法并是假者,是约佛的言教说的。诸佛说法,随机设教
丁二 折毗昙戊一 立宗已一 标立宗要折毗昙第二,一立宗,二破斥。有萨卫门人序其宗曰:阿毗昙者,名无比法,无漏慧根,会理隔凡,其功冠绝,故云无比。超四执之外,越三界之表。群圣之所赞叹,六道之所归崇,敢有
二 释论名题提婆菩萨所造《百论》不止一部,今所知者有三:一是《经百论》、二是《四百论》、三是《字百论》。又有《法百论》、《辨百论》、《广百百论》的名称,此三皆是《四百论》的部分别名,详在后说。今此《百
百论释义破常品第九此论七品破法,叙其来意有以下几点,一者前六品破无常法完毕,此品破于常法,明常与无常诸法皆无实体,显一切法空。二者若约总别来说,《一》、《异》两品总破常与无常,大有是常法,瓶等是无常,
二、三论教义的先河三论的教义来源于《般若》,先有《般若经》而后有中观《三论》。中观三论,不仅在印度是大乘最早的教派,就是在中国也是大乘最早的一个学派。佛教经典,传入中国,大批的翻译,早在汉代就已经开始
一、作者、注者和译者作者《百论》作者,是提婆菩萨。提婆,南天竺人,婆罗门种族,或云是师子国(今斯里兰卡)人。佛灭度后八百年中出生,约在公元三世纪。梵语提婆,此翻为天。罗什存其梵语,直称提婆;玄奘翻成汉
正释论文释此论文,分作三大段,第一,总叙造论的意义。第二,释“十二门”以为正宗。第三,总结一论旨归无生毕竟空。??甲一 总叙造论的意义乙一 标明造论的宗旨说曰:今当略解摩诃衍义。?此论偈颂和长行都是龙
三 百论的宗旨大意根据嘉祥《玄义》三论皆以破邪显正为宗旨。所谓破邪,就是摧外道、折毗昙,排成实,呵大执。凡有定执,尽皆破之。所谓显正,就是申明如来正教,实相正法,无住无著,无依无得,故三论通以无得正观
乙八 三论通别门丙一 正明三论通别次论三论通别门。以《智度论》对三论,则《智度论》为别论,三论为通论。就三论中自有三别,即为三例:《百论》为通论之广,《中论》为通论之次,《十二门论》为通论之略,所以然
第二章 教理第一节 四论大意本宗的根据,以《华严》、《大品》、《法华》、《涅槃》四经为主。以《中论》、《百论》、《十二门论》和《大智度论》为宗。这在陈隋时代,兴皇法朗及其门下,是经常标榜的。三论宗以为
百论释义舍罪福品第一(2)乙二 破外吉义外曰:汝经有过,初不吉故――修妒路破舍吉义,就是舍罪。罪恶总说有两种:一是旧有的罪恶,如前所说,杀盗邪淫等十恶,自古已来,任何国家,任何时代,任何人作了都会被认
释迦牟尼创教及其弟子相继传承时期的印度佛教,约为公元前6~前5世纪。佛陀的说教最初是口传的,为了便于记忆,采取偈颂的形式,后来编集为律经论三藏。原始佛教的基本教义是“四谛”、“八正道”和“十二因缘”,
广义《中论》称:“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瑜伽行派和法相宗主张“阿赖耶缘起”,以“三界唯心”、“唯识无境”来说明世界的本原。《大乘起信论》作“真如缘起”,《胜鬘经》等作“如来藏缘起”,均以佛心、法净
(二)佛教的基本教义:四谛、十二因缘释迦牟尼成佛后就开始宣扬他所体悟出来的“佛法”,其最初说法史称“初转*轮”。“初转*轮”的主要内容是“四谛”、“十二因缘”,这也是原始佛教的基本教义。“四谛”,即“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人类已经进入了一个充斥着现代化这个字眼的时代。现代化(Modernization)观念开始于西方,一般皆指从十八世纪后半期英国工业革命以来,所发生在科学、技术、社会、政治、经
口诀玄义解天晟传统文化研究所 陈士东口诀之法要自古及今一直就是传承不绝的,且为各宗派或诸行业中共存共有的。佛教中亦存在有口诀,如密宗之噶当派中就分有三个支流,其中一支即为口诀派也。然千百年来,口诀之法
俱舍师的中心教义,是阐明一切色心诸法都依凭因缘而生起,破遣“外道”凡夫所执的人我见,令 断惑证理,脱离三界的系缚。他们先把一切色、心、非色非心诸法整理组织为五位七十五法,而说这色心诸法的自体都是实有。
《法华经玄义》提要王雷泉《法华经玄义》,又称《妙法莲华经玄义》、《法华玄义》,十卷(每卷各有上下,或称二十卷)。隋代智顗讲述,门人灌顶笔录,与《摩诃止观》、《法华文句》同称为天台三大部。智顗讲说《法华
《三论玄义》是隋释吉藏撰佛学著作,一卷(或二卷),总叙《中》、《百》、《十二门》三论的要旨。成书于仁寿二年(602)四月,是他居扬州慧日道场时应杨广之请而作。全书内容分两大部分:一、通序大归,二、别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