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刘常净:三论玄义记 序
2024-12-15 10:13

三论玄义记序

《三论玄义》是初学三论的要典,是研究三论宗的入门书。三论宗又名般若法性宗,因为它是依据《中论》、《百论》、《十二门论》三部论,弘传般若真空法性义,所以名为三论宗,般若宗或法性宗。此宗在陈隋初唐时期极盛一时,及经会昌法难,章疏典籍,悉被毁烬,所以千余年来,多不为人所知,其教理主张,对人也比较生疏,或不易被人理解,但确实有它的高超思想,独到境地。此宗章疏,在隋唐时很多,现在流传下来的,只有吉藏大师的撰述,虽不是他的全部著作,但还存在二十余种,堪称一宗教典完备。《三论玄义》是其中简要的一种,它概括地讲明三论的宗旨大意,解释三部论的名题和差别意义。若要进一步研究,还须读《大乘玄论》和《三论疏》等其他章疏。因文言简约,义理深隐,虑初学难解,故略为之注释,不尽之处,便仰待后贤。

般若三论,是缘起性空论。缘起论是说:一切事物的产生,皆是由众因缘组合而成。所谓因缘,就是因素和条件。任何事物,假使没有它应具备的因素和条件,就不可能生起和存在,因说事物,从众缘生起,故叫缘起。性空论说,凡是众缘和合生起的事物,就没有它自身独立的体性,若有自身体性,就不须要别的因缘条件组合,若须要众因缘组合,就肯定没有自身体性,没有自身体性,就是性空。所以《十二门论》说:“众缘所生法,即是无自性,若无自性者,,云何有是法?”这是说:众缘所生起的事物,就是没有自体实性,没有自体实性,就是性空。《中观论》说:“众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名为假名,亦是中道义。”此偈更为圆满,不但说缘起就是性空,并说缘起性空,也是假名,也是中道。缘起和性空,世间一切事物无不具有这两种含义,若能同时知照空有,方是正确认识事物,不偏于任何一边,就是中道。这就是二谛显中道,不是离开二谛别有中道。

缘起性空论,是在缘起上显性空,在性空中现缘起。如《中论》说:“以有空义故,一切法得成,若无空义者,一切则不成。”这是说:若法性不空,各有定实自性,就不可能缘起,因为法性本空,所以方能从缘生起。性空是诸法缘起的基本条件,是积极的。缘起与性空,义分空有,乍看起来,是对立的,其实是统一的,是一种事物的两个方面。所以《般若经》说:“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空不二,就是中道,就是统一。这一妙义,言简意赅,事显易解,义理幽深,理事圆融,这是佛法的善巧,可谓是总持法门。

般若经论,所说的缘起性空,虽不偏于空有,但对机施教,也不无偏重,有时说空,有时说有。凡夫执有,故着重破有,二乘偏空,故对彼破空。中观法门,虽不偏任何一边,但世俗人士,即使是学佛多年的人,也是偏有者多,解空者少,这样,昧于佛理,怎能很好地学佛!为欲使人明了佛理,消除实有知见,所以般若经论,着重破有明空。此是究竟法,也是方便法,是对治法门。正确的义趣,是并照空有,又双遮二边,唯显中道。所以本书以四宗破邪,十番显正,就是申明此义。又诸法实相,非空非有,为显此理,故双破二边。一宗相承,标宗中观,而多破有明空者,原因就在于此。又须知此空,不是偏空的空,而是即有为空,就是不二中道,就是诸法实相。

然就现实而言,人们依然是肯定实有者多,而了解空理者少,为此,还须在弘扬《般若》、《三论》,破有明空,阐明佛理,以晓迷情。望有识之士明鉴,应有所深究体解,通晓佛家哲理,用以洞察宇宙人生的真实相。依此修养有益于社会和个人身心。

一九九一年十二月八日

刘常净于北京

End

元音老人:心经 第三章 《心经》的五重玄义

心经 第三章 《心经》的五重玄义用五重玄义来解释大乘经典,是天台宗的智者大师发明的方法。所谓玄义,并非深奥玄妙不可测,而是将经文所含的幽微玄妙意旨分五个层次挖掘疏解出来,使大家容易明白。后来的解经者皆

刘常净:三论玄义记 一 绪言和科判

一 绪言和科判大乘佛教的出发点,正如《法华经》所说: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所谓开示悟入佛之知见。佛之知见,即是般若,即是佛性,即是一乘。入佛知见,目的令人转迷成悟,离苦得乐,使一切众生皆得

刘常净:三论玄义记 序

三论玄义记序《三论玄义》是初学三论的要典,是研究三论宗的入门书。三论宗又名般若法性宗,因为它是依据《中论》、《百论》、《十二门论》三部论,弘传般若真空法性义,所以名为三论宗,般若宗或法性宗。此宗在陈隋

刘常净:三论宗纲要 序

三论宗纲要序近十年来于中国佛学院执教,讲三论宗,除讲述三论外,还必须讲些佛经和章疏,然佛经和嘉祥章疏很多,不能都讲,在经选了《维摩经》,章疏中《三论玄义》固然要讲,但过于简约。因此,为实际需要,曾摘抄

刘常净:百论释义 前言

百论释义提婆菩萨造论婆薮开士注解鸠摩罗什翻译刘常净释义前 言中观三论的教义,是直承《般若》、《华严》、《法华》、《无行》、《思益》、《维摩》等诸大乘经而建立的。它是大乘佛教的根本理论,也是方等圣典的中

刘常净:三论玄义记 四、释作者

四、释作者隋慧日道场沙门吉藏奉命撰隋是朝代名,是我国南北朝之后由隋文帝杨坚灭北周和南陈而建立的统一的隋朝(581-618)。慧日道场是寺院名。“寺”有时称为“道场”。寺庙是出家佛教徒弘法修行办道的场所

刘常净:十二门论释义 序

十二门论释义龙树菩萨原著 鸠摩罗什翻译刘常净 释义十二门论释义序刘常净《十二门论》是中观法门的要略,般若名教的玄底,佛法全理的所在,断惑证真的楷模。所以论说:“是十方三世诸佛甚深法藏,为大功德利根者说

刘常净:百论释义 舍罪福品第一(1)

百论释义舍罪福品第一(1)百论释义舍罪福品第一释品名题,略明三义:一说明各品为何长短不齐,二正释品名,三略分章段。第一, 说明各品为何长短不齐在解释之前,需要说明的,今此论文,凡有十品,每品五偈,照此

刘常净:十二门论释义 甲二、正明论体 乙三 观缘门

乙三 观缘门这一门来意简单说有五种:?一者,“因缘门”总就因缘中求果生不可得,第二“观有果无果门”别就因中求果生不可得,今此门别就缘中检果亦是无生。就总别因缘中显诸法无生,要具备三门义理才周圆。?二者

刘常净:百论释义 四 本论的组织义趣次第

四 本论的组织义趣次第此论梵本有一百偈,计二十品,每品五偈。罗什说:后十品五十偈,于此土无益,故缺而不翻。现在的《百论》只是原梵文的前十品五十偈。这十品依次是:《舍罪福品》、《破神品》、《破一品》、《

刘常净:十二门论释义 绪论

绪 论一 中观学派产生的时代背景在解释本论之前,首先谈谈《十二门论》和中观学派产生的时代背景以及它的基本思想,其次再简单叙述翻译经过和传入中国以后的发展情况。这样才能更好地帮助我们正确深入理解本论的思

刘常净:百论释义 二 释论名题

二 释论名题提婆菩萨所造《百论》不止一部,今所知者有三:一是《经百论》、二是《四百论》、三是《字百论》。又有《法百论》、《辨百论》、《广百百论》的名称,此三皆是《四百论》的部分别名,详在后说。今此《百

刘常净:百论释义 破常品第九

百论释义破常品第九此论七品破法,叙其来意有以下几点,一者前六品破无常法完毕,此品破于常法,明常与无常诸法皆无实体,显一切法空。二者若约总别来说,《一》、《异》两品总破常与无常,大有是常法,瓶等是无常,

刘常净:三论玄义记 二、三论教义的先河

二、三论教义的先河三论的教义来源于《般若》,先有《般若经》而后有中观《三论》。中观三论,不仅在印度是大乘最早的教派,就是在中国也是大乘最早的一个学派。佛教经典,传入中国,大批的翻译,早在汉代就已经开始

刘常净:百论释义 一、作者、注者和译者

一、作者、注者和译者作者《百论》作者,是提婆菩萨。提婆,南天竺人,婆罗门种族,或云是师子国(今斯里兰卡)人。佛灭度后八百年中出生,约在公元三世纪。梵语提婆,此翻为天。罗什存其梵语,直称提婆;玄奘翻成汉

刘常净:十二门论释义 甲一 总叙造论的意义

正释论文释此论文,分作三大段,第一,总叙造论的意义。第二,释“十二门”以为正宗。第三,总结一论旨归无生毕竟空。??甲一 总叙造论的意义乙一 标明造论的宗旨说曰:今当略解摩诃衍义。?此论偈颂和长行都是龙

刘常净:百论释义 三 百论的宗旨大意

三 百论的宗旨大意根据嘉祥《玄义》三论皆以破邪显正为宗旨。所谓破邪,就是摧外道、折毗昙,排成实,呵大执。凡有定执,尽皆破之。所谓显正,就是申明如来正教,实相正法,无住无著,无依无得,故三论通以无得正观

刘常净:三论宗纲要 三论宗的教理和观行 第二章 教理

第二章 教理第一节 四论大意本宗的根据,以《华严》、《大品》、《法华》、《涅槃》四经为主。以《中论》、《百论》、《十二门论》和《大智度论》为宗。这在陈隋时代,兴皇法朗及其门下,是经常标榜的。三论宗以为

刘常净:百论释义 舍罪福品第一(2)

百论释义舍罪福品第一(2)乙二 破外吉义外曰:汝经有过,初不吉故――修妒路破舍吉义,就是舍罪。罪恶总说有两种:一是旧有的罪恶,如前所说,杀盗邪淫等十恶,自古已来,任何国家,任何时代,任何人作了都会被认

陈士东:口诀玄义解

口诀玄义解天晟传统文化研究所 陈士东口诀之法要自古及今一直就是传承不绝的,且为各宗派或诸行业中共存共有的。佛教中亦存在有口诀,如密宗之噶当派中就分有三个支流,其中一支即为口诀派也。然千百年来,口诀之法

王雷泉:《法华经玄义》提要

《法华经玄义》提要王雷泉《法华经玄义》,又称《妙法莲华经玄义》、《法华玄义》,十卷(每卷各有上下,或称二十卷)。隋代智顗讲述,门人灌顶笔录,与《摩诃止观》、《法华文句》同称为天台三大部。智顗讲说《法华

成实宗:三论玄义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三论玄义》是隋释吉藏撰佛学著作,一卷(或二卷),总叙《中》、《百》、《十二门》三论的要旨。成书于仁寿二年(602)四月,是他居扬州慧日道场时应杨广之请而作。全书内容分两大部分:一、通序大归,二、别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