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刘常净:三论宗纲要 三论宗的史传和典籍 第二章 此宗的典籍
2024-12-15 11:12

第二章 此宗的典籍

三论宗的典籍,可分为经论和章疏两大类。

第一节 所依经论

就经论中,此宗所依和注疏弘扬的经论很多。今择其主要者,说有四经四论。四经是:

《大方广佛华严经》

《摩诃般若(大品)经》

《妙法莲华经》

《大般涅槃经》

四论是:

《中观论》

《经百论》

《十二门论》

《大智度论》

一般都知道三论宗依《般若经》立宗,若说依这四部经立宗,有些人可能不知其所以,但在历史过程中确是如此,这里须要加以说明。

中观四论学的创始人,是龙树菩萨。从龙树起,直至鸠摩罗什,主要是弘扬《般若》与《华严》。龙树菩萨造《中观论》和《智度论》以释《般若》,又造《大不可思议论》和《十住毗婆沙论》以解《华严》。汉文中现存的《十住毗婆沙论》十五卷,就是龙树释《华严·十地品》的部分著作。故知龙树学说包括《华严》和《般若》深广两种法门。罗什传译也是如此。翻《大品》、《小品》、中观等四论以弘般若,又译《十住经》及《十住毗婆沙论》以弘《华严》,与龙树相一致。乃至摄山僧朗亦以“《华严》、《三论》命家”,盖是一脉相承。至于《法华》,从龙树起,就极为重视。《大智度论》中,曾多次引用《法华》,并说《法华》是般若的异名。罗什译出《法华》,即命道融为众讲说,其后道融、道生、昙影皆注有《法华经疏》。僧睿《小品经序》说:“是以《法华》、《般若》相待以期终。”是说《法华》与《般若》同等重要,二经不可偏废。足见《法华》是三论宗的要典。只有《涅槃经》纳入三论宗的时间较晚。至陈代兴皇法朗始讲《涅槃》。这是因为南北朝时,涅槃佛性之说盛行,故兴皇大师即以般若中观教义讲涅槃佛性,故与他宗讲佛性大不相同。嘉祥《涅槃游意》云:“摄山大师唯讲《三论》及《摩诃般若》,不讲《涅槃》,……自兴皇以来,始大弘斯典。”所以兴皇门下,常有“四经三论”或“四论三经”之说。

三论宗弘传上列四经四论,在陈隋初唐时期三论学者传记中,每多言及。兴皇门下法安传中说:“三论四经皆讲。”慧壁传中说:“四论三经。谘询赏要。”罗云传中说:“讲四经三论各数十遍。”兴皇法朗再传弟子义褒传中叙其师:“四经三论,江表高推。”法敏传中说他:“讲四部大经,功德难量。”而传中列出所讲的经名,是《法华》、《华严》和《涅槃》,虽未列举《大品般若》,只是意中事耳。查嘉祥著作,每论及释迦一代言教,总是举《华严》、《大品》、《法华》、《涅槃》四经为宏纲。解释法义时,也总是引这四部经作证次数最多。由此可见三论宗自兴皇起,弘宗演教主要是以上述四经四论为宗依。安澄《中观论疏记》中说本宗有四部大经,四部小经。四部小经是:

《维摩诘所说经》

《思益梵天所问经》

《佛藏经》

《诸法无行经》

这四部经,都是般若性空方面的典籍。《大乘玄论》卷五,叙说兴皇法朗讲三论,每次方式不同,共有十条,其第七条说:“七者或直唱《无行》、《佛藏》等经,然后入论,欲明经论相成,共显一道,经旨可见,论意易明。”这就是说,四经与三论相辅相成,以经显论,以论释经,故直唱《无行》、《佛藏》等经,即能达到“经旨可见、论意易明”的效果。欲示此等经论,同为今家所宗依。但后来这四部小经,只有《维摩》讲说盛行,其余三经就很少有人讲了。

三论宗亦称为四论宗。《中观》等四论,为本宗的根本教典,四论又以《中观论》为重心,所以此宗又称中观宗。所言中者,不偏之谓中,不邪之谓正,不虚之谓实,具此三义,名为中义。离偏邪无虚妄的观点智慧就叫中观。又简称《中论》,是发扬中道实相理论的著作,故名《中论》。有正确的理论才能发生正确观智,故名《中观论》。《十二门论》是发挥真空实相理论的论著,依此修学,就是修学真空实相观。有十二章论文,即以此为门修实相观,所以名为《十二门论》或称《十二门观》。以上二论,皆是龙树菩萨造作。

《百论》是提婆菩萨造。提婆造论,多名“百论”,亦有简别。今所知者,有三部《百论》,一是《四百论》,因有四百个偈颂故名《四百论》。玄奘所译的《广百论》二百颂,就是《四百论》的后半部。二是《字百论》,又名《百字论》,因为只有一百个字,故名《百字论》。唐代人称为《字百论》。三是罗什翻译的《百论》,《提婆传》名为《百论经》,唐人称为《经百论》。此论原有二十品,每品各有五偈,因有百偈,故名《百论》。今论只有前十品五十偈,后十品罗什以为无益此土,故缺而不翻。此论皆是散文。古印度俗习,满三十二字即为一偈。此论凡标有“修妒路”者,皆是提婆本论,无“修妒路”者,是天亲注释。“修妒路”又译作“修多罗”,即是“经”意,此论称经,原因就在于此。

《大智度论》是龙树菩萨解释《摩诃般若波罗蜜经》的释论。“摩诃”译大,“般若”翻智,“波罗蜜”为度,故名《大智度论》,应称《大智度经论》,通常简称《智度论》。此论虽是专释《摩诃般若波罗蜜经》的,但论中有立有破,深广具足,内容非常广泛,为此宗不可缺少的根本大论。

第二节 此宗章疏

所谓章疏,“章”是指专章专著的作品,名曰义章,如三论宗的《二谛章》,法相宗的《唯识章》,贤首宗的《金师子章》等。又各家的《玄义》也属于“义章”之类。“疏”是注疏,是经论文言的注释,意为:疏通经论的文义,令人易懂为疏。如《法华经义疏》、《中论疏》等。今宗的章疏,主要的有:

《三论玄义》 两卷

《大乘玄论》 五卷

《净名玄论》 八卷

《中论疏》 二十五卷(流通本)

《百论疏》 十四卷(流通本)

《十二门论疏》 六卷 (流通本)

《维摩经义疏》 十二卷(流通本)

《法华经义疏》 三十卷(流通本)

《胜鬘经宝窟》 十五卷(流通本)

三论宗经论章疏总有数十种,今选其主要的说有四经四论,章疏中仅举出三经疏、三论疏和三玄章,可称作三三部。若欲广研此宗者,则不限于此。今宗虽有四经四论,但时至今日,人根转钝,精力有限,大经大论难弘,读诵一遍,尚且不易,何况讲说。今意:四论四经中,《华严》、《涅槃》和《大智度论》可以从缓,而《大品》、《维摩》、《法华》三经及《中》、《百》、《十二门》三论,不可放松。这几部经论,部头不大,比较易弘。可说是以此三经三论、三义章为基本典籍。

End

大般若经纲要序

◎ 通 门西方圣人所说修多罗,浩汗洋溢,自非摩诃衍上士,具闻持海,不足以受。盖非世间寻常文字,乃出世第一义天也。像法中有龙树大士,以智辩威猛力,直诣大龙宫中,穷所结集法藏,见《华严经》三本,上本之品

元音老人:心经 第二章 诸法皆空 不住相故 无所得故

心经 第二章 诸法皆空 不住相故 无所得故佛在五时说法中,无不是根据众生的根性和机缘应病与药的,所以应缘说法,而无定法。为了使众生不误解佛法,不执着在经文的字句名相上,佛说:吾四十九年住世,未曾说一字

陈柏达:宿命论的错误在那里?第二章

宿命论的错误在那里?第二章一、真有命运这一回事!诸君可曾仔细的想一想:在这世界上,为什么有的人出生在富贵的家庭,而有的人却出生贫贱?有的婴儿生下来就很可爱,而有些婴儿却长得很丑呢?为什么有的人一出生就

刘常净:三论宗纲要 序

三论宗纲要序近十年来于中国佛学院执教,讲三论宗,除讲述三论外,还必须讲些佛经和章疏,然佛经和嘉祥章疏很多,不能都讲,在经选了《维摩经》,章疏中《三论玄义》固然要讲,但过于简约。因此,为实际需要,曾摘抄

刘常净:三论宗纲要 三论宗的教理和观行 第二章 教理

第二章 教理第一节 四论大意本宗的根据,以《华严》、《大品》、《法华》、《涅槃》四经为主。以《中论》、《百论》、《十二门论》和《大智度论》为宗。这在陈隋时代,兴皇法朗及其门下,是经常标榜的。三论宗以为

郭耀华:第二章 第六节 无自性、自性

第二章 第六节 无自性、自性第六节 无自性、自性一、龙钦饶降巴尊者著作与引用的典籍对大圆满法无自性、自性的见解(请参考附录一)(一)无自性现有轮回涅槃之诸法,虽现而无自性,如阳焰。中品般若经云:“善现

郭耀华:第二章 第二节 总结讨论(1)

第二章第二节 四、总结讨论(1)四、总结讨论(一)虚空1. 大圆满法彻却修行使用三虚空会合,脱噶修行使用蓝色虚空光[1],修行虚空本性,虚空一切包容,一切平等,空为法界相,大圆满法界部特别重视从空中产

华方田:中国佛教宗派——三论宗

中国佛教宗派三论宗华方田三论宗是最早形成的中国佛教宗派之一,该宗以印度大乘中观学派创始人龙树、提婆的代表作《中论》、《百论》、《十二门论》为主要立宗依据,故名。三论宗在形成过程中,经历了从三论学到三论

三论宗祖庭

据朱关莆和朱越编著的《绍兴宗教》一书中记载嘉祥寺在浙江绍兴平水镇平江村的秦望山脚下的茶山观音斗处,其东与若耶山相望,若耶溪穿越二山之间向北奔流。据佛教史料记载,嘉祥寺最初建于东晋宁康元年(373年)至

如何修持三论宗

「空」与「无」这二个字,稍微解说一下。在中国的文字中,空和无的意思是相似的,但是梵文经典上的空与无,解释却是不同的。无是没有,什么都没有,而空,不是什么都没有,是指诸法自性了不可得,因此称为空。空并不

三论宗的要义

三论宗的立论,是破邪显正,以缘起性空的道理,破除一切妄执。三论宗的性空,不是否定现象界的一切假有而说空,而是在万法常体上,观察其无自性之空。性空的道理,没有办法为一般人所接受,常人所了解的空,是空空如

三论宗的祖师是谁

三论宗是以龙树菩萨的《中论》、《十二门论》,以及提婆菩萨的《百论》为依据而成立的宗派。这三部论典都是鸠摩罗什大师所翻译的,因此中国的三论宗,应以鸠摩罗什大师为初祖。罗什之后,有僧肇法师等人弘扬般若思想

佛教三论宗的发源地

南齐永明七年(489)创建。隋吉藏在此创立我国佛教三论宗。为国内佛教四大丛林之一。栖霞寺始建于南齐永明七年(489年)。梁僧朗于此大弘三论教义,被称为江南三论宗初祖。栖霞寺历史上几易其名。最初称栖霞精

三论宗的主要思想有哪些

第一,破邪显正, 即是破斥邪道,彰显正理。宇宙森罗万象,诸法无量无边,概括起来不外邪、正二者。三论宗主张破邪即是显正,破邪 之外不须另外显正,既然已破邪道、邪见、邪执嗶诸邪论, 那么无所得之中道、诸法

什么是三论宗

三论宗,是中国隋唐时代佛教宗派,祖庭为西安草堂寺;南京栖霞寺。因据印度龙树 《中论》、《十二门论》和提婆 《百论》三部论典创宗而得名。又因其阐扬“一切皆空”、“诸法性空”而名空宗或法性宗。后秦鸠摩罗什

三论宗的由来有哪些

在唐宋之际的中国佛教文献,在讨论佛教宗派时,并没有提及三论宗;“三论宗”一词主要是用来说明学习三论之学的旨趣,学习三论的僧侣,通常也会兼习其他书籍,如《续高僧传》说吉藏大师曾“讲三论一百余遍,法华三百

吴立民:第二章 曹溪一脉 二、六祖法乳

二、六祖法乳在中国禅学思想史上,慧能禅法的确承先训后,继往开来,使禅宗一脉别开生面。他不仅融会发展了涅槃佛性学说和般若空观理论,而且海内百川,吸收融摄了中国传统的儒、道思想,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思想体系

吴立民:第二章 曹溪一脉 一、慧能求法

一、慧能求法慧能,一作惠能,原籍范阳(今北京大兴、宛平一带)人,俗姓庐。父名行瑶,早年做官,后来遭贬,于唐武德三年(620)被流放至岭南新州(今广东新兴)娶当地李氏女为妻,唐贞观十二年(638)二月初

涅槃的典籍

《大乘起信论》称:“以无明灭故,心无有起;以无起故,境界随灭;以因缘俱灭故,心相皆尽,名得涅槃。”佛教大小乘对涅槃有不同的说法。一般分有余涅槃和无余涅槃两种。一个修行者证得阿罗汉果,这时业报之因已尽,

周叔迦:唯识研究 第二章 百法

唯识研究周叔迦第二章 百法研究唯识哲学之先,必须要先明了百法。「百法」就是一百个名词的解释,是唯识哲学的提纲,是唯识论对于心理学简单的说明。这一百种法分成五种:㈠「心法」:就是人的智识,共有八种。㈡「

吴言生:经典禅诗 第二章 临济宗禅诗 二、四料简

经临济宗禅诗二、四料简吴言生[台湾]东大图书公司,《经典禅诗》,2002年11月初版第3339页二、四料简四料简是临济导引学人悟入的四种方法,即夺人不夺境、夺境不夺人、人境俱夺、人境俱不夺。人指主观存

吴言生:经典禅诗 第二章 临济宗禅诗 一、四喝

临济宗禅诗一、四喝吴言生[台湾]东大图书公司,《经典禅诗》,2002年11月初版第3132页禅宗一花五叶,叶叶不同,五家七宗,各有各的宗风,即纲宗。为了表达纲宗,禅宗各家都创作了数量可观的纲宗诗。临济

吴言生:经典禅诗 第二章 临济宗禅诗 六、无依道人

临济宗禅诗六、无依道人吴言生[台湾]东大图书公司,《经典禅诗》,2002年11月初版第5456页六、无依道人无事是贵人、无位真人都有不向外求的特征,而无依道人则是不向外求的进一步深化,强调主体的自足圆

吴言生:经典禅诗 第二章 临济宗禅诗 三、四照用

临济宗禅诗三、四照用吴言生[台湾]东大图书公司,《经典禅诗》,2002年11月初版第3943页三、四照用四照用的照,指寂照之照,寂是真如之体,用是妙用。四照用系根据参禅者对主客体之不同认识,所采取之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