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持戒波罗蜜分三种:一、断恶行戒;二、行善法戒;三、饶益有情戒。
一、断恶行戒:要断除身、口、意的十种恶业
1、杀生:伤害自己、他人、动物等其他众生的生命,不论自己亲自杀的或是指使别人杀的其罪过是一样的,而且杀害一条生命要用五百次生命偿还。死后先下地狱,后投生为人也是感受多病短命的果报。
2、偷盗:不论是公开地、暗地里或因人多力大而采取强制等手段,得到不属于自己的东西都叫偷盗。其果报死后将投生为恶鬼,再转生人身也会贫穷下贱做乞丐。
3、邪淫:与不属于自己的配偶(非夫妻)作不净行,或者在初一、十五等诸佛菩萨的纪念日以及在有佛像、佛塔、佛经、上师三宝的住处、寺院、佛堂等处,即非睡眠处进行不净的行为,或在白天,或以不正当方式(比如用口等)都属于邪淫。死后感招抱柱地狱的果报,得到人身时丈夫或妻子相貌丑陋、夫妻不和、经常发生矛盾。
4、妄语:怀有欺骗他人之心的一切谎言,妄语的果报是经常遭到别人的诽谤或欺骗。
5、离间语:指当面或暗中挑拨他人之间关系的语言。其果报是眷属之间不和睦,尤其在密乘上师与弟子或金刚道友之间制造不和,罪业更为严重。
6、恶语:说别人的过失或一切低劣的粗语叫做恶语。如果不是恶语而是以温和的方式使对方不愉快也包括在恶语里。其果报是经常听到不好听的话语,尤其在上师三宝善知识面前,仅说一句恶语也将导致许多世不能从恶趣中解脱的恶果,比杀害三界所有众生的罪过还重!
7、绮语:能令人生贪心、嗔心的无关话语都是绮语。其果报是自己的话没有力量、口才笨拙,说实话别人也不相信。
8、贪心:对他人财物生起欲求之心都是贪心,死后转生为恶鬼,得人身时经常遇到不顺心的事发生。
9、害心:指对他人生起损害恼怒之心,死后堕入地狱,投人身时经常遭受恐怖、畏惧或损害。
10、邪见:认为修善法无有功德,造恶业无有罪恶,不承认有前后世,不信因果及解脱等见解。对上师的教言、智者的论典进行诽谤或怀疑都是邪见。其果报是转生傍生,即使得人身时缺乏财富、无依无靠、没有亲人,常处于恶见之中。

二、行善法戒
了知十不善业的过患后,发誓受持不造这些恶业的清净律仪,称为十善业。
1、不杀生:断除杀生,爱护生命,长寿少病。
2、不偷盗:断除不与取,行持布施,具足受用,无有盗敌。
3、不邪淫:断除邪淫,护持戒律,夫妻和合。
4、不妄语:断除妄语,说实话,众人称赞。
5、不两舌:断离间语,化解怨恨,眷属和睦。
6、不恶语:断除恶语,说好话,恒常听闻悦耳的话语。
7、不绮语:断除绮语,精进念诵,语言有威力。
8、不贪心:断除贪心,当持舍心,做事如愿以偿。
9、不害心:断除害心,修饶益心,远离一切损害恼怒。
10、不邪见:断除邪见,当依正见,能得到究竟的解脱。
三、饶益有情戒
为了众生我们应于一切时处,尽其所能,竭尽全力断除所有细微以上的恶业,随时随地积累一丝一毫在内的一切善业,时时刻刻以正知正念,不放逸而观察三门,认真取舍善恶,成办利益众生的事业。这样我们能很快地消除一切业障,断除一切烦恼,获得究竟圆满的解脱!
我们持戒时要站在三轮体空的角度而行持戒律,所持戒的人、戒体、持戒的对境;都要观为性空,都没有实体、真相,全都是假相,一定要明白、认识这一切。这样持戒才是持戒波罗蜜,才能把持戒成为菩提果的因。如果没有三轮体空的摄持,只能得人天福报,不能解脱。

End
◎ 朱 棣朕惟佛道弘深精蜜,神妙感通,以慈悲利物,以智慧觉人,超万有而独尊,历旷劫而不。先天地而不见其始,后天地而不见其终。观之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盖可见矣。是经也,发三乘之奥旨,启万法之玄微。论不空之
◎ 龙 树般若波罗蜜,实法不颠倒,念想观已除,言语法亦灭。无量众罪除,清净心常一,如是尊妙人,则能见般若。如虚空无染,无戏无文字,若能如是观,是即为见佛。若如法观佛,般若及涅槃,是三则一相,其实无有异
壹、讲前小言┌东晋道安法师制,与西土暗合。┌通┤文分三科┤└首序分,次正宗分,终流通分。│ ┌此经传世者七种,今现者不计,四译同上例。└别┼今采者为玄奘法师译,最流通。└奘师译本,简择精要,略去序与流
┌诸法无性,缘生有相┐┌万法真如┼真如有不变性├无性真空,缘生幻色││└故万法即真如色即是空 ├体相不离,空色不二│ │空即是色┤├─中道一义,照了分别├幻外无真,故曰真空│ │├真外无幻,故曰幻色│
纲丙无证果相┌智慧本具非可增节一 自性涅槃┤└非从外来何云得无智亦无得。(表解)┌成所作智┐┌一切智├妙观察智│┌智┼道种智┌┼平等性智├繁至七十余名智得┤└一切种智┘└大圆镜智┘└得于一切法造作成就
南怀瑾老师解读《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原文、译文、解读的珍藏版)【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心经何故无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某处等六种成就,以证明是佛说呢?唐太宗时,有一位国师名玄奘
壹、讲前小言┌东晋道安法师制,与西土暗合。┌通┤文分三科┤└首序分,次正宗分,终流通分。│ ┌此经传世者七种,今现者不计,四译同上例。└别┼今采者为玄奘法师译,最流通。└奘师译本,简择精要,略去序与流
◎ 昌 臻不管修什么法门,都必须持戒,当然念佛也不例外。戒律对于我们学佛的人,不管是出家的、在家的,就好像是交通规则对于驾驶员一样。交通规则保证驾驶员的安全,驾驶员做到按照交通规则开车,才能够顺利到达
佛经上记载一个乞丐跑到释迦摩尼面前哭诉:我做什么事都不成功,为什么?佛陀说:这是因为你没有学会给予别人。乞丐说:可我一无所有,是个穷光蛋。佛陀说:并不是这样的,一个人没有钱,也可以给予别人七样东西。第
◎ 悟 彻佛教的修行法门很多,其中有六种让众生得度之道,称为六度,即:第一、布施,可以种一收十,改造自己悭贪的性格;第二、持戒,可以清净三业,改造自己恶性的行为;第三、忍辱,可以自他得益,改造自己瞋恨
◎ 蕅 益真能念佛,放下身心世界,即大布施;真能念佛,不复起贪瞋痴,即大持戒;真能念佛,不计是非人我,即大忍辱;真能念佛,不稍间断夹杂,即大精进;真能念佛,不复妄想驰逐,即大禅定;真能念佛,不为他歧所
◎ 印 光淫杀二业,乃一切众生生死根本。最难断者唯淫,最易犯者唯杀。二者之中,淫则稍知自爱者,犹能制而不犯。然欲其意地清净,了无丝毫蒂芥者,唯断惑证真之阿罗汉方能之耳。余则爱染习气,虽有厚薄不同,要
六度的程序◎生 根世上做任何事情都有它的程序,程序也是个自然的规律。做任何事情,以程序而进行,成功的几率上升;不遵守自然的规律而进行,你的成功几率会下降。因此,六度也一样,它有它的程序,布施、持戒、忍
要修般若波罗蜜多宣化上人回光返照,观察观察自己在不在?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这四句是《心经》的精华要理。略释如下:观自在:是教你回光返照,观察观察自己在不在?自己若
八、《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眉注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徐恒志 注许洪亮编录说明:经中括号内黑体字为徐老眉注,下划线为徐老所划。一、释名法喻为名。二、显体实相为体。三、明宗慧照无住。四、力用破我灭罪。五、教
心经略释[迦湿弥罗]姿纳弥扎论师释任杰由藏译汉顶礼薄伽梵母般若波罗蜜多母于此薄伽梵(世尊)母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是以经的性相所诠,故名薄伽梵母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若唯最初不假设名言,就不能确定是何经,故说
心经 广释〔古印度〕扎夏萨生论师释任杰由藏译汉顶礼妙吉祥童子及圣观自在菩萨此经当以十义显明释:(一)般若之名(二)因缘(三)入定(四)论议(五)趣入般若(六)般若之相(七)般若之所行境(八)般若之功德
圣般若波罗蜜多心经释[迦湿弥罗]姿纳弥扎论师释 任杰由藏译汉顶礼薄伽梵母般若波罗蜜多母于此薄伽梵(世尊)母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是以经的性相所诠,故名薄伽梵母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若唯最初不假设名言,就不能确
生财之道--布施波罗蜜◎ 体 恒六度中的第一是布施。很多人对布施一词耳熟能详,但对它的真实意义却并没有多少了解,对于如何在现实中来修学布施法门更是所知甚少,甚至有些人为行布施误入歧途,所以要对布施进行
佛教的持戒目的是在改过迁善。改过为不造一切恶业,可得离苦的果报;迁善为努力一切善业,可得幸福的果报。如果只求离苦得乐而不从身心行为方面切实改过迁善,便与常情常理的因果定律相违。佛法教人持戒的内容,有两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白话文 述义王骧陆居士著我今天为什么要讲金刚经,用白话来述义呢?为要把金刚经上的妙用,移用在社会上。因离了世间上一切人事,佛法就没用处了。佛法处处是解除人生的痛苦,不论贵贱贤愚、老幼中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白话分段贯释总持分第一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分段贯释总持分第一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此四句为全经总持,首一句又为四句之总持,言修行成佛,须至大自在为止。自己自在,更度他人至自在者为菩萨,而其妙
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多经略说兹逢佛天欢喜之节,正回都复国之时,寰宇腾欢,得未曾有。本会同人佥谋有以庆祝胜利,谨请王骧陆居士略说仁王护国般若经旨,以明护国因缘之胜。回忆民国十八年秋,大愚师尊曾传授仁王护国
文:虚云老和尚盖念佛一法,具足六波罗蜜。昔世尊住世四十九年说法,皆因时而化,对机而教,亦不离六种波罗蜜门。故而见贪心众生,教之以布施;见恶心众生,教之以持戒;见嗔心众生者,教之忍辱;见懈怠众生,教之精
正见引领 正道以行我们前集已将八正道的条文简单说过了,若想要对八正道更清楚,我介绍看回归自然第廿三集,以上佛陀所开示的八条正道,是佛教实修履践的代表杰作。依止八正道修行能解脱一切烦恼,而亲证涅槃,止息
施行六度是培养高尚人格的保证林克智六度是菩萨必修之行,是度过生死苦海,到达快乐的彼岸之六种方法。它能普度众生、培养高尚人格,也能成就菩提,现分述如下:一、布施梵语檀那,汉译布施,就是布己所有,施与众生
第四章 菩萨十地无次第之二第五节 如来应供等正觉 非常非无常经文尔时,大慧菩萨复白佛言:世尊,如来应供等正觉,为常为无常?白话解大慧菩萨再请佛开示:世尊!如实际本来面目的、主客观完全一致的正觉,是恒常
第七章 三世诸佛如恒沙之二第十节 识习气刹那,无漏习气非刹那经文尔时,大慧菩萨复白佛言:世尊,惟愿为说一切诸法刹那坏①相。世尊,云何一切法刹那?[注]:① 刹那坏刹那,是古印度表示时间的最小单位,一昼
自序品第一之二四 五祖命门人作偈[经文]祖一日唤诸门人总来:吾向汝说,世人生死事大,汝等终日只求福田,不求出离生死苦海,自性若迷,福何可救?汝等各去自看智慧,取自本心般若之性,各作一偈,来呈吾看。若悟
[经文]善知识,迷人口说,智者心行,又有迷人,空心静坐,百无所思,自称为大;此一辈人,不可与语,为邪见故。[星云大师译文]善知识!迷而不悟的人只是口说,悟了的智者则能心行。又有一类迷而未悟的人,死心静
二 般若三昧[经文]善知识,迷人口念,当念之时,有妄有非。念念若行,是名真性。悟此法者,是般若法;修此行者,是般若行;不修即凡。一念修行,自身等佛。[星云大师译文]善知识!迷而不悟的人只知道口念;但是
[经文]小智小根人闻,心生不信。何以故?譬如天龙下雨于阎浮提,城邑聚落,悉皆漂流,如漂枣叶。若雨大海,不增不减。若大乘人,若最上乘人,闻说《金刚经》,心开悟解故,知本性自有般若之智,自用智慧,常观照故
二 般若三昧(三)什么叫做波罗蜜呢?这是印度话,中国话译为“到彼岸”,从它的译义来解释,是断绝生灭。心若执着外境,就有生灭现起,如同水中波浪起伏不定,这就叫做此岸;心如果不攀缘外境,好比流水经常畅通无
二西方只在目前[净慧和尚解说]下面的这个问题比较难讲。因为涉及到禅与净土的关系。既然大家都来听《六祖坛经》,那么我们只能根据《六祖坛经》来理解净土,不能歪曲《六祖坛经》的意思,所以希望各位今天都把意见
二 一行三昧[净慧和尚解说]这一段是有针对性的,有感而发。“一行三昧”是佛所说的最重要的一种三昧。“三昧”翻成汉语就叫“正定”。一行就是不杂乱。不杂乱是指什么呢?是指我们在修行的时候,心所缘的境界或对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妙行品第五之二 怎样叫做禅定[经文]师示众云:善知识!何名坐禅?此法门中,无障无碍,外于一切善恶境界,心念不起,名为坐;内见自性不动,名为禅。[星云大师译文]惠能大师再对大众开示说:善
楞严经白话解 第十九卷 第五十五章 行阴区宇十外道论之二原文又三摩中诸善男子,坚凝正心,魔不得便,穷生类本,观彼幽清常扰动元。于无尽流生计对贿,是人坠入死后有相发心颠倒。或自固身,云色是我。或见我圆,
第五十五章 行阴区宇十外道论之二六 五阴死后有相论原文又三摩中诸善男子,坚凝正心,魔不得便,穷生类本,观彼幽清常扰动元。于无尽流生计对贿,是人坠入死后有相发心颠倒。或自固身,云色是我。或见我圆,含遍国
楞严经白话解 第二十卷 第五十六章 识阴区宇十妄立因果之二原文又善男子穷诸行空,已灭生灭,而于寂灭精妙未圆。若于圆明,计明中虚,非灭群化,以永灭依,为所归依生胜解者,是人则堕归无归执。无想天中诸舜若多
第五十六章 识阴区宇十妄立因果之二六立虚无心 成空亡果原文又善男子穷诸行空,已灭生灭,而于寂灭精妙未圆。若于圆明,计明中虚,非灭群化,以永灭依,为所归依生胜解者,是人则堕归无归执。无想天中诸舜若多,成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白话解前言[题解]金刚坚无不摧,能摧碎一切邪魔外道。般若超常智慧,修习菩萨行进入甚深波罗蜜境界中获得的正确观察现前事景物的智慧。波罗蜜到彼岸,从有生灭的此岸,度到
离相寂灭分第十四之二[白话解]那时,须菩提听佛说这经法,深刻理解真实义,感激零涕,对佛说:“稀有的世尊啊!佛说这么深奥的经典,以我从前所得的一切智慧眼,还未听过如此奥妙的经法。世尊,如果再有人听到这经
经文云何为卑陋?何因而卑陋?云何六节摄?云何一阐提?男女及不男,斯皆云何生?云何修行退?云何修行生?白话解何种理法属卑陋?因何而生卑陋智?何法称为六节摄?何类称为一阐提?何谓男女及不男?此等议论作何观
第二章 如幻众生自心生之二第二节 转识灭 但藏识不灭 流注不灭经文大慧,若覆彼真识种种不实诸虚妄灭,则一切根识灭,是名相灭。白话解:如果灭除了覆蔽真识的种种不实的虚妄表象,识相便失去了展转相生所缘的条
第三章 藏识依缘生识浪之二经文尔时,大慧菩萨复说偈言:大海波浪性,鼓跃可分别,藏与业如是,何故不觉知?尔时,世尊以偈答曰:凡夫无智慧,藏识如巨海,业相犹波浪,依彼譬类通。白话解大慧菩萨又说偈:大海因风
第五章 渐净顿净除现流之二第三节 依佛说法经文大慧,法依佛说一切法,入自相共相自心现习气因,相续妄想自性计着因。种种不实如幻,种种计着不可得。白话解对众生说法,有依佛说和化佛说之分。依佛说法,同众生讲
第三章 如来说法离四句之二第三节 不要对三种量五分论作有性妄想计着经文复次,大慧,有三种量①、五分论②,各建立已,得圣智自觉,离二自性事,而作有性妄想计着。[注]① 三种量 以现量、比量、圣言量这三种
第八章 妄想识灭自觉圣之二第六节十二种妄想识相经文复次,大慧,今当说妄想自性分别通相。若妄想自性分别通相善分别,汝及余菩萨摩诃萨离妄想,到自觉圣。外道通趣善见,觉摄所摄想妄想,断缘起种种相妄想自性行,
第五章 离心离想观如幻之二第五节 惑乱相如幻经文大慧白佛言:世尊,惑乱为有为无?佛告大慧:如幻,无计着相。若惑乱有计着相者,计着性不可灭,缘起应如外道,说因缘生法。白话解大慧问佛:究竟惑乱是有是无?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