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刘素云:无量寿经_刘素云复讲《无量寿经》(第28集)
2024-10-15 09:55

刘素云复讲《无量寿经》第28集

尊敬的各位同修:大家好!阿弥陀佛!

这节课,我们开始学习第十一品经文。

这品经文的题目是:

【国界严净第十一】

这一品经文,是世尊为我们介绍西方极乐世界环境的庄严清净。

现在旅游的季节到了,从这一品经文开始,我就带领大家去旅游,看看各个景点,大家自己去分析判断,哪个景点最好。我已经给大家踩点一次了,比较熟悉路线了,所以我领大家一起去旅游。

看前面的四句经文:

【佛语阿难。彼极乐界。无量功德。具足庄严。】

这四句经文非常好懂,就是世尊告诉阿难尊者,西方极乐世界,具足无量功德和庄严,一切都是那么美好,没有任何缺欠。

再往下看这几句经文:

【永无众苦。诸难。恶趣。魔恼之名。】

这几句也很简单,容易懂。

这就告诉我们:西方极乐世界,永远没有三苦八苦等种种苦恼,也没有三灾八难等种种灾难,没有三恶道,也没有魔恼等名称。这些事情,西方极乐世界是没有的。

这里面有一个词,开始的时候,说西方极乐世界永远没有三苦八苦,也就是永远没有三灾八难。永远这两个字,是一个重要的词汇,不是临时没有,而是永远没有。

我们看看这个〔众苦〕,是指什么说的。

〔众苦〕就是指三苦八苦等种种苦恼而说的。

〔诸难〕是指天灾人祸、三灾八难等种种灾难。

大家都知道,在当前这个社会,人们对于众苦的感受是越来越深刻。

先说生、老、病、死这四苦,大家想想,有哪一个人能免除?可是我们学佛人要知道,真正的学佛人,可以解决这个生老病死的问题。比如说,真正的学佛人,他的生苦已经过去了,下面还有老苦、病苦和死苦这三苦,真正的学佛人是可以解决的。

我们有好榜样,比如说海贤老和尚,老人家活了一百一十二岁,自在往生。他没有老苦,没有病苦,没有死苦,这就给我们学佛人做出了最好的榜样。

再给大家举一个例子。

台湾有一个老居士叫李济华。老居士非常出名,老法师在讲经的过程当中,曾经多次提到过这位老居士。有一次,这个老居士去参加一个法会,由他给大家讲经说法。老人家讲了一个半小时,苦口婆心地劝大众,要好好念佛。一个半小时讲完之后,老人说:我该回家了。大家是怎么以为的呢?以为老人家八十多岁了,讲了一个半小时,肯定是有点疲劳,要回家去休息了。谁知道,这个老人家在讲堂旁边的一个小客厅,往那一坐,老人家就往生了,就这么迅速。

他往生以后,他的太太对大家说,早晨在来讲堂的路上,这个老居士就对他的太太说,我要往生了,你以后会寂寞的。他的太太对他说,你能往生,真是太好了,我不会寂寞的。在这一天,老人家就是这么自在地往生了。你想,老人家没有病苦,没有老苦,没有死苦。这是我们的又一个榜样。

下面再说说〔求不得苦〕。

这是我们人人都可以遇到的,因为这个欲望啊,不说人人都有也差不多。现在不是欲望了,而是欲望太多太多了。太多,求不得就苦。唯有我们真正的念佛人,无欲无求。这个苦,对于真正的念佛人来说,是没有的。

比如说,我的愿心,我只求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其他的任何的东西,我都不求。不求就好啊,不求就自在啊,不求就快乐。所以我现在就自在快乐。

还有〔怨憎会苦〕。

能不能避免?能。

对念佛人来说,能够避免。不念佛的人,离不开怨憎会苦。为什么念佛人能离开呢?因为念佛人心里清净。他知道,冤家对头来整我,来陷害我,来伤害我,来障碍我,你只能障碍我的形体,你障碍不了我的内心。我的内心永远是阿弥陀佛佛号不间断。如果你骂我,你打我,我心里的佛号仍然是不间断的。

假如说不念佛的人,别人一障碍你,你就生气了。生气了,你就上当了,你就苦了。你不上当,你就不苦;你上当,你就苦。所以说不学佛的人,离不开怨憎会苦。

再说说〔恶趣〕。

恶趣就是三恶道。

三恶道的业因非常复杂。归纳起来,总不外乎贪、瞋、痴、慢这四种恶业。一切罪恶,都是从这四种恶业而生出来的。

如果我们一心念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这个世间的一切,顺境也好,逆境也好,我们统统都把它放下了,把贪、瞋、痴、慢、疑、嫉妒、谄媚等等这些念头都放下了,一心念佛,修自己的清净心,修自己的平等心,修自己的大慈大悲心。那么这些恶趣。魔恼全都可以离开。现前,一个真正的念佛人就可以离开,不必等到西方极乐世界,我们现在就能离开这些魔恼苦难,何况我们去了西方极乐世界呢?!

老法师有这样一句话,讲经说法的人,不如真正的念佛人。我们听了这句话,不要惊讶,老法师说的是真话。为什么这样说呢?老人家告诉我们,因为你讲经说法会间断、会打岔,念佛的功夫不如真正的念佛人那么纯熟。

老法师给我们举了个例子。谛闲老法师的徒弟锅漏匠,念佛三年,站着往生的。谛闲老和尚不能。老人家走时生病,是躺着往生的。一个是师父,一个是徒弟。徒弟是站着往生的,老师是躺着往生的。这是老法师给我们举出了一对师生的例子。

谛闲老和尚为什么不如他的徒弟走得那么自在呢?这是因为老和尚为大众牺牲了自己的品位。这是一种什么精神?是一种菩萨精神。

我们要学习这种菩萨精神,要尽心尽力地把《无量寿经》,把这个殊胜的念佛法门,介绍给一切有缘众生,让众生生起信心,真正发愿求生净土。以这个方法来报答佛恩。

我们听了这个能不能想,讲经说法不如自己念佛。不要这样想,这样想就自私了。后面老法师告诉我们,谛闲老和尚的这种精神是菩萨精神。我们要学习老人家这种菩萨精神,牺牲我们自己的一点品位,为大众是值得的。

看下面一段经文:

【亦无四时。寒暑。雨冥之异。复无大小江海。丘陵坑坎。荆棘沙砾。铁围。须弥。土石等山。】

世尊告诉我们,在极乐世界里,没有四季、寒暑、雨冥等一些气候的变化。简单地说,就是说极乐世界没有什么气候变化,也没有大小江海、丘陵、坑坎、荆棘、沙砾、铁围、须弥、土石这一些地理环境的差别。

我们看看这里的〔四时〕是指什么。

〔四时〕就是我们所说的春、夏、秋、冬。西方极乐世界没有春夏秋冬,没有季节,没有气候的变化。

〔雨冥〕就是我们所说的阴雨天。

〔丘陵〕是高山。

〔坑坎〕是深陷的洼地。

〔荆棘〕是带刺的植物。

〔沙砾〕是小石子。

〔铁围〕指一个单位世界外围的大山。

〔须弥〕就是我们宗门所说的妙高山,它是一个小世界的中心。

从上面我们这一段经文,可以看出来,西方极乐世界,没有这些地理环境的差别。极乐世界有七宝池,有八功德水。那个八功德水呀,它是随心所欲的,可深可浅,可以往上流。这在我们这个世界是不存在的,我们这个水都是往下流。

〖丘陵坑坎〗

是表示地质的不平。在这里丘陵坑坎是表达地不平,也是人心的不平。

〖荆棘沙砾〗

这四个字,是表达地质环境的恶劣。

〖铁围。须弥。〗

这是大山。大山是表示障碍。

看下面一段经文:

【唯以自然七宝。黄金为地。宽广平正。不可限极。微妙奇丽。清净庄严。超逾十方一切世界。】

这一段经文,是说西方极乐世界的物质环境。什么样呢?都是以七宝自然所成的,黄金铺地。这个面积广大,无法计算。而且国土微妙、奇特、华丽,清净、庄严,超过十方一切世界。

我们大家想一想,用黄金来铺地,面积又是没法计算的那么大。大家想想,该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景?什么样的境界?

我们这儿呢,水泥路,扬灰路。大家不是形容嘛,晴天就是扬灰路,雨天就是水泥路。现在有了很大的改观,尽管是有改观,但是比起西方极乐世界黄金铺的地,那没法可比。是不是这样?

这里面说,都以七宝自然所成。

那这个〔七宝〕都是什么呢?就是我们所说的金、银、琉璃、水晶、琥珀、美玉、玛瑙。我们所说的七宝,就是我刚才说的这七种。不单是七宝,这里是用七宝代表无量的珍宝。

〔奇丽〕是什么意思呢?不说微妙奇丽嘛。什么叫奇丽?是奇特华丽。

〔黄金为地〕:这个地是指什么?是指道路,西方极乐世界的道路是用黄金铺就的。

〔宽广平正〕:平地要先平心,心平地就平。

我们看看,这个经文它有深刻的含义的,我们不能光从字面来理解。

〔微妙奇丽〕是妙好、奇特、华丽。

〔清净庄严〕是光华灿烂,不可思议,无可为比。

刚才我们把这些词汇,做了一个简单的解释和介绍。

同修们,你如果是就像身临其境了一样,你看一看西方极乐世界的环境,是不是太美太美了? 太有诱惑力了?

如果看看我们的世界,再看看西方极乐世界,你只要认真地比较一下,你肯定会选择西方极乐世界的。

接着往下看这一段经文:

【阿难闻已。白世尊言。若彼国土无须弥山。其四天王天及忉利天。依何而住。】

这一段经文有些难,不太好理解,又说得比较拐弯。

这一段经文主要是说什么?阿难听佛所说之后,就是世尊给我们介绍了西方极乐世界这个环境之后,请问世尊。谁请问呢?阿难。他说,假如极乐世界没有须弥山,那么四天王天及忉利天依靠什么地方而住呢?

阿难为什么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呢?往下我慢慢地给大家说。因为大家知道,这里面所说的四天王天,阿难说,没有须弥山,这个四天王天它依何而住?咱们一个一个来分析。

这个〔四天王天〕是哪层天呢?它是欲界的初层天。这个天它住在哪儿呢?它居住在须弥山的半山腰。

那个〔忉利天〕呢,是欲界的第二层天,这个天它是居住在须弥山的山顶。

一个住在山腰,一个住在山顶。此上两天,都是地居天,一个住在山腰,一个住在山顶。如果没有这个须弥山,那这两个天往哪住啊?阿难提出的就是这么个意思。

怎么解释?西方极乐世界是一个不可思议的世界,不能用我们现在的想法看法去看西方极乐世界。一切诸佛刹土,都是佛的愿力以及九法界众生的业力感召所成的,这两句话我们能听得懂。就是一切诸佛刹土是怎么形成的,怎么成就的呢?是诸佛的愿力以及九法界众生的业力感召而成的。

阿弥陀佛的愿力远远超过诸佛,他的国土也远远超过诸佛国土。

那阿难问这个问题,是不是代表我们问的呢?是。

凡夫听了世尊对西方极乐世界的介绍,总免不了有疑惑。因为十方诸佛刹土都有六道,都有三千大千世界。由单位世界,小千世界、大千世界都是这样组合的,只不过范围大小不相同而已。那唯独西方极乐世界,它跟任何一个星系的组成都不相同。这就是极乐世界和其他诸佛国土的区别。

佛在这里的答复,有的是方便说,有的是真实说,这个我们要理解。我们要能够理解什么呢?就是佛说法,总不出二谛,一个是真谛,一个是俗谛。什么叫真谛?真谛是佛亲证的境界;俗谛是随众生说。这就是真谛和俗谛的区别。因此在这里说,佛说法,有时候说真谛,有时候说俗谛,我们应该理解。

我们听佛这样说,可能也有这个疑问,阿难就向世尊请教:〖若彼国土无须弥山〗

这个若是假如的意思,假设、假如。

四天王天住在须弥山的山腰,没有须弥山,四天王天没地方住。忉利天在须弥山的山顶,如果没有须弥山,忉利天也没有地方住。这个问题就严重了。

所以阿难请教世尊:

〖依何而住〗

就是依靠什么能住呢?

佛没有正面答复阿难,佛是采用启示的方法,让阿难自己去体会。佛反过来问阿难说夜摩兜率。夜摩天以上称为空居天。刚才咱们说上面的四天王天和忉利天是地居天,现在佛提出来的夜摩天和兜率天是空居天。说这个天,他就不是住在地面上了。夜摩上去是兜率,到最高的色界天是哪儿呢?色界天,无色界天。说这些空居天,没有须弥山,那他们依何而住呢?他并不依靠地面,不依靠须弥山。世尊讲这个,让阿难自己来回答,你自己分析分析。

所我们再往下看下面这段经文。

【佛告阿难。夜摩兜率。乃至色无色界。一切诸天。依何而住。阿难白言。不可思议业力所致。】

佛反问阿难说,夜摩天、兜率天乃至色界天、无色界一切诸天,他们依靠什么而住呢?阿难给出答案了。他说,依靠众生不思议禅定功力而住。不依须弥山而住,是依众生不思议禅定功力而住。

我们下面看看:

〔夜摩〕是什么意思?也就是夜摩天。它是欲界的第三层天。

〔兜率天〕是欲界的第四层天。

从夜摩天以上都是空居天,居住在虚空中,所以叫空居天。

下面说说这个〔业力〕。不可思议业力所致,这个业力,和我们以前所接触到的这个业力不完全一样。

在这里,这个业力是指什么呢?是指禅定功夫。这是一问一答。

〖阿难白言。不可思议业力所致。〗

这一句话是这一段经文的主题。

为什么这样说?因为众生世界不可思议业力所致。

佛在经上说:不思议业力,虽远必相牵。果报成熟时,求避终难免。这几句话是告诉我们什么意思?就是说,人要造业,虽然久远,因缘相遇的时候,业报必定会现前,没有办法逃避。

西方世界造的是不可思议之业,世间人造的善业、恶业,也是不可避免的,也是不可思议的。西方造的净业,当然更不可思议。这就是什么呢?一层一层地在帮助分析,回答阿难提出这个问题。

在这里佛告诉阿难,说空居天以上的天人,修的是禅定。定力也称为不思议业。越往上去定力越深。但是定力不是你一得到就永远得到了,永远不失去了,不是这样的。就是到了一定的时候,他的定力能退转,会退失,不但退转,还会退失。一退失怎么样?他又要堕落。佛跟我们讲的是真实语,是真的情况,是真相。

世间禅定大家都知道,最高是四禅八定。到第八定生到哪里去?生到非想非非想天。他的定力能支持多久?能支持八万大劫。但是这个八万大劫到了,他的定功就支持不住了。支持不住,他就往下堕落。

那到什么时候,这个定功才不会失去,不会堕落呢?佛告诉我们,说八定再往上进一级是第九定,就超越三界,就证得了阿罗汉果。到了第九定,才不堕落,不退转。阿罗汉果就不会再退到三界去了。

阿罗汉有时候到三界来呀,咱们三界不都有阿罗汉吗,那是怎么回事呢?是他又退转了吗?不是的,阿罗汉不会再退转了。他是乘愿再来的,是来示现的。示现干什么?来示现度众生的。我们不要有这个疑虑,说阿罗汉不退转了,他怎么还到我们三界来呢?不要忘了,他是乘愿再来度众生的。

西方世界,阿难尊者把它称为不思议业力。这不思议业力是什么呢?我们前面说了那么多,可能大家还是没听懂。这回一说,你立刻就明白了。

那这个不思议业力,究竟是什么呢?

就是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

这回听懂了吧?多么简单!

说了这么半天,不可思议业力,就是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这一句佛号,不但超越阿罗汉,超越辟支佛,超越权教菩萨,超过法身大士。经文后面说行超普贤。

大家就奇怪了,哎呀!这么高啊?这一句阿弥陀佛佛号,能行超普贤?

对的,大家说得没错。普贤是等觉菩萨。这一句阿弥陀佛佛号,就是这里讲的不可思议业力。这回知道依何而住了吧?

回到问题的原点,没有须弥山依何而住啊?现在如果有人问你,你怎么回答?一句话,依阿弥陀佛而住。一句阿弥陀佛就有地儿住了,就这么简单!

看下一段经文:

【佛语阿难。不思议业。汝可知耶。汝身果报。不可思议。众生业报。亦不可思议。众生善根。不可思议。诸佛圣力。诸佛世界。亦不可思议。其国众生。功德善力。住行业地。及佛神力。故能尔耳。】

这段经文比较长一点,先用白话给大家说一遍这一段经文是什么意思,不是它的深刻含义,是它的字面的意思。

佛告诉阿难,不可思议的业力包括的范围很广,你知不知道?你自身的果报不可思议,为什么会有无量无边的世界呢?为什么会有三途六道的区别呢?因为众生的业因、果报、差别不可思议。众生学佛的善根也不可思议。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他们的大愿、大行及真实功德,所成就的智慧、慈悲、德能、国土,都是不可思议的。还告诉阿难说,极乐世界的人都是发菩提心,以一句名号契入弥陀愿海,所以他们能安住在阿弥陀佛的大愿、大行、大业所成就之地。极乐世界是依众生的功德、善力,及阿弥陀佛的本愿威神力所成就的。所以不必依赖须弥山,而能自然安住。

最后一句话是最明确的答案。

为什么不依赖须弥山,就有住的地方呢?

前面告诉我们,为什么能够安住在这个地方,就是说因为极乐世界的人,都发菩提心。

他们是怎么样契入弥陀愿海的呢?

就是以这一句阿弥陀佛佛号契入的。

所以他们能安住在阿弥陀佛的大愿、大行、大业所成就的地方。

这就是最终给我们的答案。

这里面涉及到几个名词。

一个名词是〔业〕: 这个业呢,不同的地方,它的解释也不尽相同。在这里,这个业是指造作之意,一般是指行为、言语、思想。

〔果报〕是指过去所作善业、恶业,感召今世的结果与回报,叫果报。

〔业报〕指业因与果报,也就是所造作的善恶之业因,而感受苦乐之果报。你造什么因,你就尝什么果。说白了就是这么个意思吧。

〔圣力〕:这个力是能力,是作用、力用。这里是指什么呢?指佛的威神之力。

〔善力〕是依法修善所得的力用,称为善力。

〔行业地〕是指阿弥陀佛大愿、大行、大业成就的地方,称为行业地。

这些词语都比较生疏一些,通过我们不断地学习,逐渐就理解得深一些了。

下面这三句经文,具体地再详细地说一说。

〖佛语阿难。不思议业。汝可知耶。〗

什么意思呢?佛对阿难说,你知不知道,不思议业包括的范围很多。

前面讲的不思议,指名号不可思议,信愿不可思议,读诵不可思议,受持不可思议,弘扬不可思议,等等,等等。西方极乐世界的依正庄严不可思议。把这一句的意思引申出来,你再问他。这一句给我们很大的启示。

什么意思呢?就是说,汝身果报。不可思议。众生业报。亦不可思议。这几句经文也不是太容易理解的。说的是什么意思?说为什么会有无量无边的世界?为什么会有六道三途?这里的因缘果报都含在这一句中。

《大宝积经》上说,阎罗王告诉犯罪的罪人,这个罪人不都得去受报嘛,凡是见到阎罗王的人都不是好事,这是阎罗王告诉这些罪人说的。凡是见到阎罗王的都不是好事,做好事的人不会见到阎罗王,见到阎罗王没有什么好结果。但是阎罗王很慈悲,他告诉那些受罪的人说,我没有能力加重你们一点儿罪;同样的,我也没有能力减轻你们一点儿罪。因为什么?阎罗王是执法的人,如果是他要能给人加罪和减罪,那他自己就犯罪了。

所以我们应该知道什么呢?这些受罪的人是自作自受,不是阎罗王加给他的。

所以现在有的人到了不好的道,心里不服气。这个你不要不服气,这都是你自作自受。你自己造作的罪业,你自己见阎罗王,业报是你自己召感的,没有人能代替你。这些都是千真万确的事实。我们要时刻警惕,不可造作罪业。

下面两句经文说:

〖众生善根。不可思议。〗

这两句经文,是这一段经文的重点,很难懂。

《法华经》上有一个这样的案例。佛陀在世的时候,有一个人想出家。舍利弗,目犍连都是大阿罗汉,佛就叫他们两个人看看,说这个要出家的人有没有善根?这两个人给看了之后都摇头,说这个人没有善根。那大家都知道,这个阿罗汉他能看前后五百世,他这一说没有善根,那就是说要出家的这个人,五百世之内那是没有善根了,所以不能出家。因为阿罗汉的能力,只能通五百世,过了五百世他看不着,他不通。所以他说,这个人五百世中没有积一点儿的善根,那哪能出家呢?!就向佛报告了。结果呢,佛就把这个人收做徒弟了。

舍利弗和目犍连都非常不理解,说这样一个没有善根的人,佛怎么能把他收做徒弟呢?结果没过多久,这个人就证了阿罗汉果。这舍利弗和目犍连就更不理解了,他怎么还能证阿罗汉果呢?他也没有善根,越发奇怪了,到底是怎么回事儿?

这时候佛就告诉他们说,这个人在无量劫以前,他是一个砍柴的樵夫。有一天他到山上去砍柴的时候,就遇到了一只老虎,这老虎就追他,要吃他。这人在急的时候,那你就不知道他用什么招了。他急得没办法的时候,他就爬到树上去了,然后他就喊了一声南无佛。三个字南无佛。就是这一声南无佛,经过了无量劫,今天遇到了佛,他的善根成熟了。所以一称南无佛,必定成佛道,何况是我们天天念阿弥陀佛呢!我们听了这个案例,能不能受到一点儿启发?

世尊说,阿弥陀佛是光中极尊。佛中之王。所以一个人,如果你在一生当中有机会念一声,不管他是有心念还是无心念,念了一声阿弥陀佛,念一声无量寿佛,将来必成佛道。这是说什么?众生的善根真的不可思议。

我们听了这个,你相不相信?我们这一生,我们念了多少阿弥陀佛?你一定要相信你必定成佛!问题是你什么时候成佛。你今生成佛的机会到了,这个缘你遇到了,你把握住,你今生就成佛了,千万不要等来生、后世。

下面三句:

〖诸佛圣力。诸佛世界。亦不可思议。〗

这里的诸佛圣力是专指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就是诸佛。

蕅益大师在《弥陀要解》里讲得很清楚、很明白,说弥陀圣力是令一切众生往生不退成佛,一生圆满,真实不可思议。

这是一个,阿弥陀佛就是诸佛。

第二个,诸佛世界就是极乐世界,极乐世界就是诸佛世界。

比如说,极乐世界就是华藏世界,极乐世界就是密严世界。密严世界是密宗所讲的,华藏世界是显宗所讲的。名称不同,是一个处所。极乐世界是华藏密严之精华,密宗的初祖金刚萨埵,也叫金刚手菩萨。金刚萨埵和金刚手菩萨,就是普贤菩萨的化身,就是普贤菩萨。普贤菩萨在密宗称为金刚萨埵,在显宗称为普贤菩萨,是一个人不是两个人。是一个境界不是两个境界,是两种不同的修学方法,目标是一个,方向也是一致的。

这一段非常重要,希望同修们认真学习和理解。

我们为什么有执著、有分别?就是对这些真实情况、真相不了解。了解了这些真相,我们决定不会再去分别,不会再去执著。

下面两句话:

〖诸佛世界。亦不可思议。〗

普贤菩萨在《普贤行愿品》里说,我于过去无始劫中,由贪、瞋、痴,发身口意,造诸恶业无量无边,若此恶业有体相者,尽虚空不能容受。这是普贤菩萨的一段话,是回忆他过去在因地中,在没有学佛之前,和我们的境界是一样的,与我们完全相同。证果之后,十大愿王导归极乐,礼敬、称赞、供养、忏悔。我们看看,等觉菩萨还要修忏悔法门,还要请佛住世,还要请转法轮,何况我们呢!这是等觉菩萨在以他自身的经历,为我们表法。

下面几句:

〖其国众生。功德善力。住行业地。及佛神力。故能尔耳。〗

这一句是正答阿难尊者的提问。西方极乐世界的众生是发菩提心,一向专念,正助双修。

下面两句:

〖功德善力。住行业地。〗

见佛得平等身业。那我们说,我们什么时候能见佛呀?因为你说见佛就得到了平等的身业。这一往生就见佛。简单吧?你不是盼着什么时候见佛吗?一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立刻就见佛。因为什么?佛来接引。

见阿弥陀佛就得平等的身业,称名得平等的口业,忆念得平等的意业。所以说,三个你都同时得到了。所以大家看一看,除了这句佛号之外,没有一样能跟菩萨、罗汉平等的,只有这一句佛号是平等的。大势至菩萨劝我们净念相继,就是让我们修平等的身、平等的语、平等的意这三业。

看这一句:住行业地

就是住阿弥陀佛的行业地。我们的心行跟阿弥陀佛相同,我们的造作跟阿弥陀佛相同。

〖及佛神力〗

你跟阿弥陀佛的心愿行业都相同,阿弥陀佛的本愿自然加持你,你能得到。因为这个缘故,能自然安住而不需依须弥山。

最后这个是正答。为什么不需要依靠须弥山?因为这个缘故,自然你就安住了。依什么?依阿弥陀佛这句佛号。

最后一段经文:

【阿难白言。业因果报。不可思议。我于此法。实无所惑。但为将来众生。破除疑网。故发斯问。】

这一段经文是阿难说,对于众生不可思议的业因果报,我一点儿都不疑惑,为了众生,尤其是末法时代的众生,他们情执深重,对于事理往往疑惑,我为了帮助他们破除疑惑,所以才请佛开示的。

读了这一段经文我们明白了,是阿难真的不知道吗?不是!阿难是为我们请法的,才请佛来解答这个问题。因为什么呢?阿难知道,末法时代的众生情执深重,对于一些事理往往存有疑惑,为了帮助末法众生破除疑惑,所以阿难才向佛请法的。

在这里,我们是不是应该深深地感恩阿难的慈悲!尊者阿难明了真相,他在这里请法是明知故问,是代我们问的。

这一品经文,显示了西方极乐世界依正庄严之所以然。

依正庄严在这部经里说了很多很多,这一品是把理论给我们透露出来了。这个理论依据是什么?就是这一句话:不可思议业力。这句话,就是这一品经文给我们的理论依据。

这品经文说到这儿就结束了。

下面说一说这一品经文的三个要点。

第一个要点:西方极乐世界的依正庄严理论依据是什么?是不可思议业力。

那不可思议是什么?就是一句阿弥陀佛。

第二个要点:佛说法有真谛和俗谛。

真谛是佛亲证的境界,是真实说;俗谛是随众生说,是方便说。这两个我们一定要认识清楚。

第三个要点:佛在经上说不思议业力,虽远必相牵。果报成熟时,求避终难免。这就告诉我们,人要造业,虽然久远,因缘相遇的时候业报必定现前,没有办法避免。

这就是我们平常说的:不是不报,时候未到;时候一到,一切都报。因果报应,丝毫不爽。我们要深深记住这些对我们非常有益的话,以免我们造作罪业。

下面还有几分钟,咱们也别浪费。我想藉着这个机会,给大家介绍一位学佛的老知识分子。

因为这个呢,是我最近才知道的。小于这次从吉林过来,给我背了十二本学习笔记。就是这样的,就这样的学习笔记,一共是十二本。这十二本学习笔记,是一个老教授,2017年一年的学习笔记。就是这十二本。

它的内容是什么呢?这个我真是有点犹豫,我跟不跟大家介绍。后来我想,我介绍的是他的精神。

因为他这十二本笔记吧,就是学习我的三个专题讲座:一个是《慈云法语》,一个是《般若清莲》,还有一个是《菡萏花开》。就《慈云法语》这一个专题,就做了六本的笔记。

这个老人家今年已经八十来岁了,他是一个医学教授,曾经是博士生导师。现在年龄大了,退休回家了。这个老人家,他纯粹是一个高级的知识分子。他原来是不信佛的。那有人说,刘老师,您怎么说人家不信佛,又写了这么多笔记呢?

我给大家说说这个经过。

前几年,他遇到了一件事情。然后,我们的于记者(小于),去跟他的儿子说。因为老人家的儿子和小于在一起学佛,经常到道场去,就说了他老爸和老妈的一些情况。正好赶上过春节,小于说那好,过年我去给两位老人家拜个年,我顺便跟老人聊聊。实际小于去的意思呢,就想给他介绍介绍佛法。我跟小于也聊了,是这个意思。

小于去了以后,老人家挺客气。过年好!互相一打招呼。

然后,老人家开头就怎么说的呢?跟小于说:佛教挺好,但我不相信。

小于跟我说,他说, 刘姨呀,这老人家一开门啊,就给我一个下马威。告诉我,佛教挺好,但我不相信。那后一句话肯定就是说,你别跟我唠这个嗑。

小于说,那一会儿我就掂量掂量咋说吧。

就聊聊家常呗,聊聊聊,过了一会儿呢,他就聊到佛法上去了。

然后这个呢,你说算老人家入门?他就第一次接触。他一开始是很排斥的嘛,他告诉小于他不信佛。然后两人一聊呢,就聊出感情了吧,咱们就这么说。

可能老人家就这个缘。

因为他以前没学过佛,他就问小于,我该怎么做?

小于就给他出了一个主意因为你过去没接触过,我建议你现在专看刘老师讲的那个专题讲座。

而且小于还跟他说,你最好是一个专题,每一集你都看三十遍。这一句话就起了大作用了。这个老人家就完全相信了。

所以,他就是《慈云法语》,和我刚才说《菡萏花开》《般若清莲》,这三个专题讲座,可能每一个都是五讲、六讲、七讲吧,都是这个数目,老人家是每一集都看了三十遍,听了三十遍。他这上都有记录的。你看这个,我给大家看看,这字都是老人家自己写的。《慈云法语》学习笔记,括号(第一至第五遍)。完了第二本,第六遍至多少遍,一直到六本,把《慈云法语》看完了三十遍。

你想想,这是一个什么功夫?我在这里跟大家说,不是因为老教授看的是我的东西,我才给大家介绍。我真的要给大家介绍老人家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老人家八十来岁了,这十二本笔记,你们看看里面的字,老人家的字写得相当漂亮了,特别流畅啊。看看,大家可以看看,我把这个对着镜头,你们看看这笔记!十二本,本本是这样的!没有那个信念,没有毅力,年轻人也做不到这一点。

所以,我看了小于给我带来这十二本笔记以后吧,我自己,第一非常感动;第二,我也很惭愧。我就觉得,我有何德何能?跟大家交流那点东西,让老人家一遍一遍的学,一集看三十遍哪! 那这三个系列专题,最起码应该是十五六集吧,或者十六七集这样。你想,就算十五集,加在一起,再乘上三十,多少?

老人说,他去年这一年,就忙活这个了。天天就是看这个、听这个。而且他这个笔记,小于告诉我,不是说咱们那个文字档下来以后,他照那个文字档学,然后把重点摘抄出来。不是的。他是搁那个,那叫什么?反正那小机器。他觉得哪是重点了,他给它摁暂停。然后,把这一段重点记下来,然后再给它开开。再哪儿重点,再摁暂停。我觉得,老人家可能比我还聪明点,我连这个还不太会呢。

所以你想,老人家这十二本笔记,是怎么样记出来的?!哎呀,太让我感动了!另外,我就觉得我都说些啥呀,让老人家费了这么多工夫。

我跟大家介绍这位老教授。你看,他是一位典型的高级知识分子,带博士生的嘛,他是博士生导师。你说,现在他一旦认准了这条路,他就坚定不移地往前走。刚刚接触没几年。是这样的一位老人。

那我现在可以跟大家说,你说老人就这么学法,他能不成就吗?!他那心定了!是不是啊?他定在这个道上了。

不是说因为他学我这个东西,我就给他这么评价。如果要不是学我的东西,可能我说得更全面一些,更好说一些。

所以我想,如果我们每位学佛的同修,能有这个老人家的一半的精神,一半的劲头,我都保证你今生一定往生!那没跑的。

这位老人家,后来我回忆,我曾经在小于那道场看见过一次。那一次在道场,好像有四五十个同修吧,去听课。然后希望跟老师见见面,我就跟大家见见面,跟大家聊一聊。这个老人家当时在场。因为我谁都不认识嘛。小于他们那里有一个佛友,大家都叫他李大夫,那是老教授的儿子。后来临走的时候,有人给我介绍,说这个老爷子是那个李大夫的父亲。我记得当时他给我提出了几个问题,我当场都给他回答了。据说老人家听了很高兴。回去以后那信心更足了。

所以我在这里,就是希望:首先我要向这位老人家学习,学习他这种精神,这种劲头。我也希望我们的同修们,向老人家学习。这样,我们将来,必定在西方极乐世界大团圆。

这个事,我绝对不会骗大家!我不会说谎话的!大家想想:这一本厚厚的。那天小于问我说刘姨呀,这个老人家他这十二本笔记,大约有多少字?有没有你那个《无量寿经》讲稿多?我说:远远超过我那四十万字。真的是这样,因为他这个太厚了。他这一本,不是咱买的现成的稿纸。他这个我没数。我估计这一本,大概能有百十来页吧。没有,也有七八十页。你想,十二本,两面写,都是满满的,它该有多少字?!所以这一点,希望大家向老人家学习。

这节课就到这里。

感恩大家!阿弥陀佛!

End

黄念祖:无量寿经讲座(8)(《大经解》讲授)

无量寿经讲座08(概要)菩提心是这样的大,菩提心量就是这样大,他要度尽一切众生,这一切众生在一切空间,包括广大无边。这些众生过去的我要度,现在的我要度,未来的我也要度。包括时间,广大长远,都没有边际。

黄念祖:无量寿经讲座(5)(《大经解》讲授)

无量寿经讲座05(概要)《华严经》经末,华严最后一卷,普贤大士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所以把普贤行愿品列入净土五经之一,这就是证明。《华严》讲了这么多,那么多玄妙,讲到八十篇,最后还是要用,尽除一切诸障碍,

黄念祖:无量寿经讲座(6)(《大经解》讲授)

无量寿经讲座06(概要)你念佛名的时候,你这个时候正在念南无阿弥陀佛。心里就这一句佛号的时候,并且就一句的时候,别的妄想就没有了吧,就换掉了百千万亿的妄想杂念。如果念佛啊,我怎么还是妄想纷飞。你不知道

黄念祖:无量寿经讲座(12)(《大经解》讲授)

无量寿经讲座12(概要)溪谷幽冥之处,悉大开辟,皆同一色,犹如劫水弥满世界。其中万物,沉没不现,滉漾浩瀚,唯见大水。彼佛光明,亦复如是。声闻菩萨一切光明悉皆隐蔽,唯见佛光明耀显赫。都开辟,都开开好了。

黄念祖:无量寿经讲座(7)(《大经解》讲授)

无量寿经讲座07(概要)再引证一下《弥陀要解》,澫益大师说吾人现前,一念清净心性。我们每个人当前一念的心,一念的性,不在内不在外,在哪?在里头,在外头,在中间,都不是。非过去,非现在,非未来。过去心不

黄念祖:无量寿经讲座(9)(《大经解》讲授)

无量寿经讲座09(概要)有余涅槃,这才能够从同居土升到方便有余土。四土,同居土的之上是方便有余土,是小果的圣人,阿罗汉所居的土,这种叫做竖出三界。按通常的向上升,升天,出欲界到色界,出色界到无色界,出

黄念祖:无量寿经讲座(15)(《大经解》讲授)

无量寿经讲座15(第1品)阿弥陀无量寿,就是我们的本觉。从本觉起,我们念佛庄严自心、清净自心,开始觉悟,最后达到究竟觉,就是清净平等觉了,这是配三觉。那要是倒过来,把这平等觉作为我的本觉,我们起心念佛

黄念祖:无量寿经讲座(14)(《大经解》讲授)

无量寿经讲座14(总释题名)又以此乘能尽一切诸法底故,这个乘能够穷尽到一切法的源底、根源,所以乘为大,这是大乘的含义。十二类因缘又说了,般若经中佛自说摩诃衍是无量无边,这个法是无量无边呀。以是因缘也叫

黄念祖:无量寿经讲座(13)(《大经解》讲授)

无量寿经讲座13(概要)自主的本心啊自心啊。自心就是自然中自然相,自然有根本。自心他就郁单成七宝,横揽成万物。郁单成七宝,就是无意的话。郁单是本单四大部洲中郁单,是本单洲。郁单之自然,自然成七宝。自然

黄念祖:无量寿经讲座(20)(《大经解》讲授)

无量寿经讲座20(第二品)就有了数量,无量的智,能够照见种种不同之相。刚才说众生有种种根,所以我们给种种药。如你不通达众生,那你怎么给药呀。众生种种差别呀!种种病呀!这差别相,这叫什么智慧呀,这叫无量

黄念祖:无量寿经讲座(16)(《大经解》讲授)

无量寿经讲座16(第一品)这《净影疏》,慧远大师是隋朝的。他说神通已达,叹其德胜。所谓很神异。神异称为神。他神异,凡情所不能达的。什么叫通?没有壅碍叫做通,壅,堵塞了,堵住了,就不通了。通有身通,天眼

黄念祖:无量寿经讲座(18)(《大经解》讲授)

无量寿经讲座18(第二品)究竟彼岸,彼岸就是波罗蜜。证到如来到达彼岸。《净影》就是慧远大师他解释究竟涅槃,涅槃正是彼岸,生死是此岸,涅槃是彼岸。这都是《智度论》的话。《净影疏》解释究竟涅槃就是解释究竟

黄念祖:无量寿经讲座(17)(《大经解》讲授)

无量寿经讲座17(第二品)又贤护等十六正士,所谓善思惟菩萨、慧辩才菩萨、观无住菩萨、神通华菩萨 、光英菩萨、宝幢菩萨、智上菩萨、寂根菩萨、信慧菩萨、愿慧菩萨、香象菩萨、宝英菩萨、中住菩萨、制行菩萨、解

黄念祖:无量寿经讲座(19)(《大经解》讲授)

无量寿经讲座19(第二品)还有另外一件事,爱欲同等的难办,那一切众生都不能承当。幸亏只有一个事情,这个事情最难办,爱欲。一切众生都因为爱欲而证性命,性命就是这么来的,生死之本啊。再有一件事情这么严重不

黄念祖:无量寿经讲座(23)(《大经解》讲授)

无量寿经讲座23(大教缘起第三)护佛种性常使不绝。护者是护持、维护。佛种性者可以解释六度。我们引征《会疏》的话,他举佛种性四个解释,我们今日举其三个:(一)众生所具佛性,人人都有佛性,众生心中具如来性

黄念祖:大乘无量寿经白话解—黄念祖居士(一)

后汉支娄迦谶译菩萨戒弟子郓城夏莲居会集各译敬分章次金刚乘三昧耶戒弟子黄念祖敬解编辑说明前 言经 题法会圣众第一德遵普贤第二大教缘起第三法藏因地第四至心精进第五发大誓愿第六必成正觉第七积功累德第八圆满成

黄念祖:大乘无量寿经白话解—黄念祖居士(二)

大教缘起第三底下是别序。别序是本经独有的序。经中世尊放光现瑞,阿难请问,世尊回答,演出弥陀愿海、第一希有难逢法宝《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尔时世尊。威光赫奕。如融金聚。又如明镜。影畅表里。

黄念祖:大乘无量寿经白话解—黄念祖居士(三)

必成正觉第七【佛告阿难。尔时法藏比丘说此愿已。以偈颂曰。我建超世志 必至无上道 斯愿不满足 誓不成等觉复为大施主 普济诸穷苦 令彼诸群生 长夜无忧恼出生众善根 成就菩提果】本品是必成正觉。上一品发大誓

黄念祖:无量寿经白话解 前言

无量寿经白话解 前言作者撰写《大乘无量寿经解》后,又著此本《大乘无量寿经白话解》,何以故?作者于本书前言中说:今生幸遇这个无上宝典《大乘无量寿经》,感恩不已,是以一注再注,愿一切有缘人同沾真实之利。据

刘素云:戒定慧究竟是怎么来的?

老法师还有这么一句话,说我们要学观世音菩萨大慈大悲。慈悲就是什么?就是原谅人、爱护人、不责备人。原谅他、爱护他,不责备他、不批评他的意思,这些做到了,你才是观世音菩萨大慈大悲。我就想姐姐是观世音菩萨大

刘素云:我们一定要用自己的切身经历,为佛做一个证明

所以有同修说,读不读经?什么时候可以把经教放下?师父在讲经过程当中,给我们立了一个标准。有的人也问,说刘老师,你现在读《无量寿经》吗?我告诉你们,我将近三年多没有读《无量寿经》,而是天天听《无量寿经》

刘素云:大道至简,原来如此

一 梦的启示 发人深省我做了一个梦,梦中海贤老和尚从虚空中向我飘来,愈飘愈近。老和尚满面笑容,手里拿著一个条幅,上面写著八个大字:「大道至简原来如此」。我想问问老和尚,这八个大字是什麽意思?可是还没等

刘素云:怎么样才能保平安呢?

现在的社会很不好,妖魔鬼怪非常多,常常有奇奇怪怪的事情发生。大家都希望保平安。怎么样才能保平安呢?老法师这样告诉我们,家里有这一部经典,就是指《无量寿经》,家里供养阿弥陀佛的圣像,或者是供养西方三圣,

刘素云:父母都容不得,何以容天下?

我们都是父母生而养大的,但是每位父母都不是完人,都有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就成了很多人不愿意孝顺父母的理由。例如有的父母脾气暴躁,有的父母厚此薄彼,有的父母愚笨贫穷,有的父母观念落后,有的父母

刘素云:一切万法都是假的,何必那么认真、计较呢?

为什么我这么坚定地劝说同修们一定要求生净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因为我们在这个世间,就是逢场作戏,都是假的,没有真的。你干嘛对这个世界还要贪恋呢? 这个世界的一切万法都是假的,没有真的。你何必那么认真呢

刘素云:要在人事物中磨炼,你都要经受住

你刚闻佛法你就想引导家人学佛,太快了吧,因为你还没学出个模样。你先学出个模样,一个好样子,给家人做好样子,家人自然就跟上了,身教胜于言教。你叨叨、叨叨去说,可能时间长了,人家会烦的,会反感的,会逆反的

刘素云:成佛的秘诀是什么?专修

真正求往生的人,身心世界一定要放下,心里只有阿弥陀佛,只想阿弥陀佛,只念阿弥陀佛。除阿弥陀佛之外,什么都不想,什么都不念,万缘都放下。不但世间法不想、不念了,所有的一切佛法也不想、不念了,这样的人一定

刘素云:讲讲十恶业中的杀业

十恶业大家都知道,就是杀、盗、淫,妄语、绮语、恶口、两舌,贪、瞋、痴,这叫十恶。这个大家都非常熟悉,今天,我想重点讲讲这个杀,十恶里的杀。现在,我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种感觉,就是咱们人很残忍。现在这个时

刘素云:外不着相,内不动心!

我们进寺庙进行祭拜的时候,会发现佛和菩萨的眼睛都是半睁半闭着的,这是为什么呢?著名的学者南怀瑾先生曾经说过这么一个故事:我母亲信佛,但并不大懂得什么佛理。我在童年的时代,有次问她:妈妈,菩萨的眼睛为什

刘素云:法雨惠群生—传递正能量,和合护道场

一、两封来信引人深思二O一四年底,护法居士给我转来两封信,一封信是某道场负责人写的,另一封信是在这个道场挂贴的同修写的。前者诉说管理道场的种种苦衷,后者是状告这个道场对他的种种不公。前者满腹委屈,后者

刘素云:什么是真谛和俗谛?

下面我想再说说悟真谛的问题,昨天那个大题目不有悟真谛吗?大家都知道,佛法有两谛,一是真谛,二是俗谛。什么是真谛?真谛就是佛亲证的境界,佛亲证的境界就叫做真谛,它是一佛乘。什么叫一佛乘?一佛乘就是叫人一

刘素云:谤佛谤法谤僧,这个过坚决不能犯

第二个就是掩饰,总是好面子,不希望把自己这个过,公诸于世。反正我这个人的特点,在我这里没有隐私,是对的也好,错的也好,我都如实地往外说。错了,我就吸取教训,以后我不犯这个错;对了,就是经验,以后我继续

刘素云:人生的命运可以转变

「听经十几载,改变我人生」。我就是衷心的要告诉大家,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人生的命运可以转变。谁来转变?你自己来转变。怎么转变?听经闻法。因为我这个路是这么走过来的,成功了,所以我把我这个成功的经验告诉

刘素云:人要没做好,说修行要成就,全是零

我想说说植众德本,不是亲近诸佛,植众德本吗?这个德本怎么种?这个植就是种植的意思,培养、种植。那个植还是种植,那就是说这个德本你得去种,你得去培养,日积月累。是不是这个意思?也就是说,培福德,积福报。

刘素云:我一定要成佛,工作照样做,日子照常过。

可能我的条件和你们比起来比较好,因为我有我的护法,给我创造这个宽松的环境。你说谁不是有一个家庭,我也有丈夫,也有儿女,也有亲朋好友,你说这些我统统放下,你们谁都不要来,我都不理你们了,你们给我让出时间

刘素云:什么善最大最真实?敬佛

世间的善、出世间的善,什么善最大、最真实? 佛告诉我们两个字敬佛。敬佛是最大的善,是最真实的善。我们敬不敬佛? 从表面上看,我们敬佛,那是形式上的敬佛。实际上,我们真的没有把佛真正地放在心上。假如我们

刘素云:怎么样出凡尘?

下面想跟大家说,「若要了生死,弥陀是知音」。大家想,咱们平时说人生得一知己足矣,就是知音的意思,好朋友。我们修学净土法门的,要往生极乐世界亲近阿弥陀佛的同修们,谁是我们的知音?阿弥陀佛。如果我们要了生

刘素云:海贤老和尚他究竟表了哪五个法?

下面我想跟大家重点说一说,海贤老和尚他究竟表了什么法?大家想一想,老和尚一百一十二岁圆寂,给我们表了什么法?我概括的总结了一下,因为老和尚的光盘我才看了两遍,看得不深不透,所以理解的也不深不透,就我目

刘素云:修佛修佛,你修的是什么?

你说释迦牟尼佛给我们讲了四十九年,老法师现在已经给我们讲了五十五、六年了,那到底是讲啥?我记得我上次来总结了几个字,我说佛法三藏十二部,六百卷《大般若》,我说就这么浩瀚无穷的佛法,概括点说,用一个字就

刘素云:怎样才能够做到往生心切

有人说,我想往生。往生,你心切不切?这也是一个重要的问题。说我想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挺好的,但是还是有犹豫。就我所接触到的同修,现在能够响当当地说,我生死心也是切的,我求往生的心也是切的,真真实实是这样

刘素云:我的姐姐预知时至、上品上生!

我姐姐的名字叫刘素青,那个青没有三点水的那个青。后来我分析完我自己的名字,我给我姐也分析分析,那个素我俩是一样的,没说的,那我想我姐这个青怎么说,那我就想,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我姐今生一定成佛。我姐这一

刘素云:怎么样才能得到解脱,才能得到自在?

我今天讲的题目是「万境归心一真道,如悟一心破尘劳」,上下二句话都没离开这个心,所以今天这堂课中心的就讲这个心,依题解义不难看出,是不是?这个心就是我们这节课讲的重点。关于这个心,咱们先从浅的地方说,这

刘素云:刘素云居士对共产党员的开示

我最后还想说一个话题,这个话题我在其他任何道场都没有说过。我想说什么呢?就是我们在座的肯定有共产党员。因为我是共产党员,我可以堂堂正正的,我毫不隐瞒,是这样的。我觉得当你入党那一天,你肯定在党旗下宣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