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瑞法师忍耐是说忍辱和耐力,也可以说成安忍。我们在生活当中常常会碰到不如意的事,最容易起的就是嗔心,而对治嗔心的方法就是安忍。在众修法当中,持戒的功德虽然大,但如果不忍辱,持戒也持不来,所以持戒也要从
圣玄法师从前,有一个小和尚急冲冲地跑去找老和尚,告诉老和尚,有很多人在背后说您的坏话!他正想细细道来,老和尚只是淡然一笑:我没有时间去管别人的闲事!听到这个小故事时,深深被老和尚的智慧与幽默所折服,自
般若经典,总称《摩诃般若波罗蜜多经》,是佛典中最大的一部典籍,共六百卷之巨。《般若经》的主题乃成就般若,指引众生依般若打破无明、执著、烦恼,从而超越生死,抵达涅槃彼岸。作为般若系典籍,《坛经》重视般若
◎ 倓 虚过去我在观宗寺时,闻谛老人有一最器重的学僧持律法师,外号人都喊他晒蜡的法师。大家知道,这个名字并不是恭维他,而是嘲笑他、揶揄他。 原因是他最初在金山住禅堂当香灯,每年到了六月六这天,照例常住
这是一个神奇的世界,只有因果,没有偶然,所有的偶然都是必然。成就别人的人,最终将成就自己。100多年前的某天下午,在英国一个乡村的田野里,一位贫困的农民正在劳作。忽然,他听到远处传来了呼救的声音,原来
◎ 方海权在过去好多祖师大德,为众生示现一生勤苦办道,一生成就,从今走上永恒的快乐,证到佛心。而我们所学到的净土法门,也即是用最快的速度来修学就能够即刻成功。在《华严经》里,普贤菩萨教导善财童子,以及
圆满成就 第九卷黄念祖老居士【佛告阿难。法藏比丘。修菩萨行。积功累德。无量无边。于一切法。而得自在。非是语言分别之所能知。】本品以前是法藏大士多劫所修的因。从本品起是大士无量胜因所感的圣果。一切誓愿都
再有人说,说戒定慧,那这个佛号能包括吗?全都包括在内!戒定慧,师父说了,「三具净戒,统统在这一句佛号里,那戒定慧也在这一句佛号里」,你说你还缺什么?戒定慧都在这一句佛号里,你非得要分别分别,这个戒怎么
我想说说植众德本,不是亲近诸佛,植众德本吗?这个德本怎么种?这个植就是种植的意思,培养、种植。那个植还是种植,那就是说这个德本你得去种,你得去培养,日积月累。是不是这个意思?也就是说,培福德,积福报。
念准提咒这些大概法师们都给你们讲过的,我重复一道,提醒你们注意。心里念,不要做形式,不要太管外表了!心不诚恳,外表光好,没有用的。要心里真正诚恳的念,不要求感应,自然有感应!所以准提咒念法告诉你,法本
◎ 大 德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能成功,学业、事业、养儿育女皆能有成。而常言道大器晚成,许多成功不是一蹴而就的,就是一棵树也得经过几十年的风吹雨打方能长大。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人经不起时间的磨炼,经不
河潭和尚念佛成就的不凡事迹,预知时至,念佛往生在上世纪六十年代,有一位在佛教界不太出名的韩国老和尚在釜山法雨寺圆寂了。他俗姓黄,法名河潭,19岁在金刚山长安寺出家,一直念南无阿弥陀佛作为自己的修行。他
问:凡成就或证果的祖师,当有语录,著作,代替证明他的成就。有的不认识文字,又无代笔,何以知道他成就?(智雄)李炳南答:证果与否,不在有无著作,不过有著作者,人易知之,而无有著作不识文字者,但看其临终现
然佛法无边,各有方便,蕅益祖师予愚人一法曰忏悔回向\。身、口、意所作一切,善则回向西方,恶则当下忏悔,以此忏悔之善亦回向西方。痴者不能分善恶,则一概忏悔、一概回向。肯心如此,则念念在西方,其力甚大。其
念佛法门我们这一生遇到了,你是福报大,你是运气好,就看你知不知道珍惜,你遇到了如果你又错过了,那就太遗憾了。因为什么?你遇到这个法门就是说你机缘成熟了。什么机缘?成佛的机缘。我们修行人不就是要成佛吗?
◎ 慧 律推本溯源,业是如何在起心动念间形成呢?其原因之一是无明,众生的六根及意识和五欲、六尘相互染著,便形成无明执著,而受其支配,于是不能自主地随业感受苦报,也不能洞彻诸法实相本体。因此,业是惑的
我于一切诸有中,所修福智恒无尽;定慧方便及解脱,获诸无尽功德藏。现在仍属恒顺众生的范围,是牺牲自我成就别人。什么叫修行呢?你以为离开父母、家庭,跑到山里去剃了头,说我出了家要成佛,这就是了吗?不是说出
念佛法门,对上中下三种根机,无机不摄。有情众生,具有知觉,但发真心,无一不能得度。只要一心称念六字洪名,不必广学诸法。善导大师云:若要学解,从凡夫地,乃至佛地,一切诸法,无不当学。若欲学行,当择其契理
皈依三宝的众信徒,守菩萨戒和密乘戒者,千万不能杀生,否则失坏一切戒律。佛经云:皈依佛者,真实居士,不依余天;皈依法者,当离害心:皈依僧者,不随外道。《大圆满前行引导文》云:皈依戒三所断者:皈依佛,不得
◎ 证 严 佛学千经万论,莫非论心、行、业、果。人的一切动作无不由心起,心可以带来社会的和乐;也可以造成社会的戾气。人与人之间有和睦的爱念,社会才有祥和的气氛。若是一念偏差,就容易招来暴力。有粗暴的
惟贤法师《无量寿经》讲的三福业是念佛的资粮,就是体现在实际行动上的助行。阿弥陀佛在往昔因中发四十八愿,修三福业,这三福业与现实是相结合的。念佛人修行,除了念佛以外,还要结合现实、结合社会、结合你的生活
成就平等心梭巴仁波切一旦我们了解,尽力帮助众生是自己的责任,就会升起要证得佛果的动机,以便带领众生脱离痛苦。只有实证大悲心,希望每个人都从痛苦中解脱出来,才能获得这种证悟。这也要靠我们培养纯净的心,希
净慧法师随着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日益深入,人们对佛教的认识越来越接近事实。佛教的和平、理性与人本(与神本相对)精神,让越来越多的明智人士认识到,佛教就是慈悲、理性、和平的宗教。英国哲学家罗素说过:在历史上
◎ 魏健鹏佛教从丝绸之路传入中土,随着丝绸之路的发展而日益兴盛。魏晋十六国时期,河西的佛教活动声势浩大,这与它所处的地理位置与历史环境有着必然的关系。河西地区是中原至西域的必经之路,佛教传入应该要早于
我们于悟后做功夫要任其自然,象流水一样,哗、哗、哗地流过去,要不停留、不可住着,不跟境界跑,不随妄念流,把我们的妄想习气损之又损,消除净光,才能成就大道。此为修法之诀窍,是故不识真心,修法无益;识得真
宣化上人有几句话讲因果报应:今生不笼鸟 来生不坐监今生不钓鱼 来生不讨饭今生不杀生 来生无灾难今生不偷盗 来生无抢案今生不邪淫 来生不婚变今生不妄语 来生无欺骗今生不醉酒 来生不狂乱你今生若不笼鸟,不
如果有什么事想要去做,那就去做,因为你永远准备不好。生命极其短暂,短到,用来做自己喜欢的事,都不够。更不要说用来犹豫,以及妥协。无魂兮无求乎永生,竭尽兮人事之所能。你要相信:信深则愿真,愿真则行切,行
无论年龄大小,只要为成功付出了相当努力,就可望成功。急于求成的人,自认为可以比别人更快一步,不让自己积淀得更深厚些,成功的分量超过付出的汗水,反而不能长久。成功也从来都没有捷径,如果你认真地努力了,那
人和人相遇,靠的是一点缘份人和人相处,靠的是一点诚意知音是贴切的默契知己是完美的深交这个世界上没有谁对不起谁只有谁不懂得珍惜谁男人的魅力不在于有多少钱长得有多帅而是遇事有多大担当女人的魅力不在于长得多
2016年12月13日,重庆市华岩文教基金会工作人员一行来到重庆联合技工学校,为这里的24位品学兼优、家庭困难的学生现场发放华岩助学金。重庆市华岩文教基金会在2012年就与重庆联合技工学校达到一对一资
【经典原文】因地不真。果招纡曲。--《楞严经》【经文解释】办道的先决条件--深信因果无论什么人。尤其想用功办道的人。先要深信因果。若不信因果。妄作胡为。不要说办道不成功。三涂少他不了。佛云。欲知前世因
当一个人开始喜欢把没有时间,没有钱挂在嘴上挂在嘴边时,人生已经开始变得丧气和不幸。时间和钱都不够的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你的生活方式出了错。问问自己这样的生活方式是不是自己想要的,能不能去改变它。别把
据考古证实:保定市安新县三台镇大寺坡有着将近5000年的历史,属于新石器时代,是仰韶文化的一部分。追溯到战国,三台亦是燕、赵边界的军事要地。据《城冢记》载:燕赵分易水为界,筑三台城登降以耀武。汉代赤眉
王阳明被称为古今第一完人,而曾国藩也因为事功和修身齐家方面的成就广受国人推崇。毛泽东则是中国近代史上的大政治家、思想家,一手缔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这三个人都用自己的大智慧成就了辉煌人生。其实王阳明、曾
人生无常,到底有多少年的时间可以真正把握住呢?任何人都难保在寿命内完成预定的计划;最好的方法就是把握因缘际会,从日常生活的待人接物做起,付出爱与宽容、对人让步、给人成就,种植善因缘,转悭贪成布施,付出
问:如何发真实菩提心?其成就的标准的是什么?答:《发菩提心经论》里面讲,有五种观察发起菩提心。但是发起以后是不是非常真实呢?也未必。有一个大乘经里讲,发菩提心有七种,只有前面三种发了以后不退转,后面四
夸奖赞美我们的,都不是明师,骂我们的,不管对与错,才是真正的善知识。打击我们的人,当他在刺激我们的时候,就是在成就我们的道业,这是逆增上缘。要借此去磨练无我相,要心能转境而不被境所转。此乃西方的资粮,
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高;大海不择细流,故能成其深。俗话说与人方便,与己方便,在狭窄的路上行走时,要留一点余地给别人走;遇到美味可口的好菜时,要留出三分让给别人吃;这就是一个人立身处世最安全的方法。惟
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跟任何人之间的连结,在一起,都是为了成为更好的彼此。这样的亲密关系,才有意义。除了恋人之间,很多稳定的关系都是如此,朋友之间,亲人之间,同事之间最好的关系,不是接受和给予,不是束
一、感恩人生在世,接受了来自国家、来自社会、来自师长、来自父母的种种恩惠,如果我们把生命存在的各种关系都排除掉,我们的个体生命在哪里呢?我们的个体生命能否存在呢?可以说,离开种种因缘条件,我们个体的生
《人体器官衰老时间表》别等坏了再去养!送你一套全身保鲜秘诀~人体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机器,和机器一样,每个器官、部位都有最初的设计使用寿命。如果我们能找到方法延长零件使用寿命的方法,就能减少机器的损耗和
咱们先来说一个医圣张仲景的故事:东汉末年,也就是1800年前,张仲景遇到时年20多岁的文学家王粲,出于职业习惯,张仲景望了望他,用专业中医词汇来讲,这叫望诊。谁知道这一望,竟诊出了20年后的病。▲医圣
早在上个世纪初,著名的心脏病学家,几任美国总统的保健医生怀特博士就第一个提出:从进化论角度看,步行是人类最好的运动,对健康有特殊益处。1992年,世界卫生组织指出:步行是世界上最好的运动。据美国《预防
一、道家养生的三大超越道家养生的成就,突出体现于道家文化对人类三大科学文明的超越,实现了人类文明的三个终极,实现了人类的全面解放。1成丹的过程最好的物质是什么呢?是车吗?是房吗?是高楼大厦吗?这些都是
我们什么都没看到,就说别人不可能;我们什么都没去尝试,就说这事不可能。其实,我们觉得不可能做到的事情,别人真的可以做到。对一个根本不敢去做的人来说,一切才是不可能!勤奋,成就生活之美!
《大智度论》里有这样的一个说法:修道的人,就要像男女在约会的时候一样;约会的时候,那个等待的心情,他不来,她在那儿一心一意地想啊、等啊如果我们的修行,能够有这样的一种心态,那成道肯定没有问题!但是我们
正法时期,利根者众。持戒即是修福,福似舟,到彼岸后方弃舟而行。持戒即修福。彼时人的杂念少,无明遮蔽亦少,只要守戒修福就可得成就。像法时期,因业力的纠葛,无明深重,而真正之法仪不行。“不可说,一说便是错
比较公认的出处是:【經云。末法億億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依念佛得度。】这是藕益智旭所作的《佛說阿彌陀經要解》。再向上追溯,大概能追溯到隋唐时期道绰禅师的《安乐集》。《安乐集》中提到:【是故《大集月藏經》
楞严经白话解 第十五卷 第四十三章 成就四妙加行 修入菩萨十地内容提要:四加行地:暖地、顶地、忍地、世第一地。菩萨十地:欢喜地、离垢地、发光地、焰慧地、难胜地、现前地、远行地、不动地、善慧地、法云地。
第四十三章 成就四妙加行 修入菩萨十地内容提要:四加行地:暖地、顶地、忍地、世第一地。菩萨十地:欢喜地、离垢地、发光地、焰慧地、难胜地、现前地、远行地、不动地、善慧地、法云地。如来法流逆流而上,修习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