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刘先和:都市一僧人
2024-12-23 09:28

都市一僧人

刘先和

在人群熙攘的都市大街上走着一位僧人,他那一身淡蓝色的长衫,在那袒胸露背、敞腰亮脐的都市人群中,在那五光十色、如花似锦的都市人装束群中显得那么醒目、那么清淡平素、那么爽心悦目、那么自然纯朴,给人一种特别的清馨、惬意。

僧人的步履不急不慢,是那么的稳健、那么的均匀、那么的踏实,然又显得那么的轻盈。脚步起落之间无牵无挂、无有拖累、无有羁绊,这不像忽忽忙忙,似奔命一般的赶路人,也不似那悠闲无着、漫不经心的路人,更不似那步履沉重,心思紊乱的烦恼过客。僧人脸面慈祥、安宁,他两眼盯在自己脚步的前方,目不斜视,不环顾周围,直而又不张狂的身子穿行在繁杂的都市人群中。仿佛那时尚的流行音乐声,那此伏的叫卖声,那闪烁的彩色电子灯光,那时高时低、无有间隙的汽车喇叭声,他都听见看见,这一切似乎都没有缠绕住他的心灵,绞乱他的脚步。或许这一切声响点点滴滴他都知道得真真切切,在他心里那只不过是虚妄、是幻影,如雷似电,瞬间即逝。由此尽管幡动、风动,然僧人佛心未动。

“和尚——和尚!”一个七八岁的小孩老远看见僧人,如同发现外星人一般大叫起来,引得许多人都将眼光投向僧人。小孩挣脱掉父母牵其的手,直奔到僧人面前,挡住了他的去路。此时仿佛僧人才发现立在面前的小施主,停住脚步,微微一笑,举双手于胸前行一礼。

“和尚,我要跟你学武功”。小孩眨巴着眼睛,天真烂漫地对着僧人说。其父母及周围许多行人都立在僧人周围,刹间围成了一个人圈。僧人双手合十,恭敬地说: “小朋友,我从不习武。” “和尚都习武,电视里的和尚都有武功,你不会武功就是假和尚”。小孩手指和尚大声的吼着。僧人微笑着说了一声: “阿弥陀佛!假是真,真是假,真真假假全为假。”他那虔诚的话语,诚挚的神情似乎是告诉小朋友,又好像是劝诫周围的热心观众。说毕,僧人含笑行礼走出人群。

人们自动给僧人闪开一条通道,不知是僧人宁静的神态留给人们一种钦敬,是僧人那谦和的面容留给人们一种慰藉,还是僧人那言语留给人们一种沉思,因为僧人离去后还有许多人伫立在那里久久未有移动,人们的眼光伴随着僧人的背影,仿佛从这背影中猛然想到生命,想到自己,一时忘记了许多、许多。

僧人的身影无声无息地融入到人流如潮的都市之中,在那众生横流的世界中,僧人仍显得那么清新、那么独傲风骨,恰似镶在都市人流中的一粒明珠。

End

僧人一行的贡献

僧 一 行 的 贡 献◎ 薛克翘 一行,俗名张遂,是唐代著名科学家,但同时又是一名高僧。据《宋高僧传》卷五《一行传》,他早年拜普寂禅师为师,出家为僧。后曾拜印僧不空金刚学密法,又与印僧善无畏译密宗经典

僧人姓“释”的由来

杨民仆苻坚进攻襄阳,既为公也为私。从公事而言,是想和朱序掰掰手腕,试探实力;从私事而言,苻坚想得到一个半人,都是天王巨星级的偶像人物。先来说一个人,他叫道安。他一天能背上万字。道安法师出生在312年(

自豪的出家僧人

◎圣 荣紧张而繁忙的学期又结束了,在过去的学期中,相比之前是有进步。一系列的经历,让我更喜欢佛法,感谢佛法给我带来的喜悦,和在我最低落的时候所带来的正能量。我们学佛是为了什么?作为一个佛弟子,我

僧人的威仪与形象也是度众方式

济群法师人有人格,国有国格,僧人也应该有僧格。作为三宝之一的僧宝,每个僧人都代表了佛教在世间的形象。社会上的人怎样了解佛教呢?是不是先到藏经楼去研究佛经呢?不是的,大多数人是通过直接与出家人接触来了解

长见识了!原来这些名茶都是僧人发明的

编者按:你喝过铁观音吗?喝的时候是否想过茶为何要以观音命名?佛教与饮茶还有哪些不为人知的秘密与渊源?其实,僧人饮茶历史悠久,因茶有三德,利于丛林修持,由茶之德生发出禅宗茶道。僧人种茶、制茶、饮茶并研制

智慧法语:靠这4种途径得来的食物 佛说僧人不能吃

比丘清净自活【经典原文】无学成具我赞赏,胜等善友应亲近,不得受用有罪食,应如犀牛任独行。--《经集》【白话解】证得无学位,修学圆满的阿罗汉的圣者,成就梵行,我赞叹他们所具足的无量功德。对于这样殊胜的善

刘先和:以心传心 唯传见性——略说禅的传承和修持

以心传心 唯传见性——略说禅的传承和修持刘先和随着佛教的恢复与发展,佛学、佛教中的许多义理、术语也广为传播,“禅”这一词就是传播中较为普见的一个词语,无论是在众多的影视作品中,还是在众多的文学作品中,

刘先和:佛学与科学

佛学与科学是一个长期困扰人们的认识问题,怎样认识这两者的关系,长久以来各有说法,最近我在一份报纸上读了一篇文章,文章中有一个突出的观点,即:宗教与科学是不相容的。由此又使我想起佛学与科学这个命题,便想

刘先和:依《金刚经》修菩萨行

依《金刚经》修菩萨行一位远方的朋友打长话告诉我,他过去与演红楼梦的演员陈晓旭有联系,是在她的指导下学习佛学。陈晓旭去世后他一直很困惑,不知今后的学佛路该如何走。他的情况从表面上看,好像有些特殊,但实质

刘先和:说执着

说执着执着是学佛悟道的一大忌,也可以说是学佛修行人的一大智障。之所以说其是大忌,是大障,这不仅是从理论上来谈学佛和修持,也是通观天下学佛人,无论是居家人还是出家人,可以说皆以执着为最大通病。这是为什麽

刘先和:生命的规律

生命的规律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及现象,大到宇宙天体,小到微生物或细菌都有其内在规律,生命也如此。 认识一切自然规律,有利于我们顺应其规律创造物质世界,从而构建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和谐环境。认识生命的规律,有利

刘先和:佛学和谐观的根由

人们都知道佛学是倡导和谐的,佛学和谐的观念与思想可以说在整个佛学的理义中随处可见,比如佛学中的六和敬(身和敬,口和敬,意和敬,戒和敬,见和敬,利和敬),十善道(不杀生,不偷盗,不邪侄,不妄语,不两舌,

刘先和:读《金刚经》有感

一部佛光灿烂的《金刚经》,在今天这个国泰民安,佛教昌盛的时代广为流传,在日益增多的居家学佛人的队伍中,读《金刚经》的信众也越来越多,这真是盛世兴佛,佛兴盛世,是中华民族的殊胜因缘。在读《金刚经》的人群

刘先和:佛学的“无我观”——于我离我

佛学的“无我观”——于我离我佛学从本质上揭示了世界包括生命在内的一切奥秘,指出一切有为法皆是因缘而生,因缘而灭。世间一切既是因缘和合而有,那一切物质与现象本身都没有其永远不变的本性。由此理义来认识生命

刘先和:时尚

时尚刘先和认识他的时候他并不吃肉,原因是他从小身体不好,体弱多病,虽多方医治,也没有疗效。后经人指点,父母在他三岁时便将他拜寄在寺院里的一位老僧的门下,从此他便在寺院与僧人一道生活。令人奇怪的是,他进

刘先和:我与《金刚经》

我与《金刚经》刘先和我与《金刚经》是有缘的。早在四十多年前,我独自陪伴我的外婆在一座庵堂里生活,我见她每天清晨端坐在佛堂中,手捻佛珠,两眼专注着面前那本黄色的线装书,嘴里老是在咕噜咕噜地念着。我就问她

刘先和:为甚么要学佛 学佛有甚么利益

为甚么要学佛 学佛有甚么利益◎刘先和为甚么要学佛?学佛有甚么利益?笔者接触佛学二十年来几乎常常有人问及这个问题。回答为甚么要学佛,这是一个很难的问题。为甚么呢?因为这里有一个缘的关系,世上的事凡涉及到

刘先和:都市一僧人

都市一僧人刘先和在人群熙攘的都市大街上走着一位僧人,他那一身淡蓝色的长衫,在那袒胸露背、敞腰亮脐的都市人群中,在那五光十色、如花似锦的都市人装束群中显得那么醒目、那么清淡平素、那么爽心悦目、那么自然纯

刘先和:修持要旨——定

修持要旨——定随着佛学、佛教的恢复和发展,学习佛学和亲近佛教的人越来越多。在这一大批的人中要求修持佛法的人也是与日俱增,笔者就常常遇到一些迫切要求通过修持而证法的人,在这些人中以青年和青年知识分子居多

刘先和:生命的密码--业

生命的密码--业刘先和关注生命是人类社会的一个永恒主题,人类从存在那天起,就从来没有停止过对生命的思考,生命从哪里来又到哪里去,这个极为简单的问题一直困扰着人类。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上至宇宙天体,下至

刘先和:学佛在大难与大易之间

有位学佛的朋友,他读过许多佛经,也看了不少佛学书刊,还朝礼过众多名山大寺,对儒家、道家乃至民间气功学说也广学博览。有一次他与我谈及佛学,话语间他富有感慨地对我说:我思考过许久,也反反复复作过比较,我以

刘先和:供养与功德

佛理告诉我们:佛即众生,众生即佛。也同时告诉我们: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众所周知,佛法是不二法门,若是将佛、菩萨与我们众生分离开来,本体不是一,我们又何能成佛。由此,以我修持的体验所知,我们的一切供养,

刘先和:病与业力

病,人人望而生畏,凡是人都逃不脱病的磨难,这是人生无法抗拒的一种灾难。佛祖释迦牟尼在论说世间八苦之中,就有一个病苦,因而认识病苦的根源,如何对待疾病,这是人们一个无法回避的人生大问题。人为何生病,病从

刘先和:佛教的物质观

佛教诞生二千五百多年来,在世间人生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几度昌盛,几度衰竭,时而被人污染神秘,时而被人怨起贬杀,很难以其本来面目真真切切地显示于社会,应了好事多磨这一条世间哲理。由佛教这种长久坎坎坷坷的进

刘先和:如何认识佛与菩萨

释迦牟尼创建佛学至今,已经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了。在历史的长河中,尽管佛学历经沧桑,累遭劫难。但佛学以她不可灭的生命力顽强地生长,照亮着众生解脱之路,普渡众生走向觉悟和自由。时值今天,国泰民安,社会文

刘先和:修持重在行——与知识分子谈禅法修持

我国佛学、佛教随着国家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得到恢复和发展。当前不仅寺院香火兴旺,信众增多,更令人欣喜的是在佛学教育上也有了建国以来从未有过的新境况,不少高等院校破例地设置了宗教专业、佛学专业或设置了相

刘先和:现象是结果

一位学佛的青年朋友问我:许多学佛信佛的个人、民族、国家很贫穷;不少并不学佛信佛的个人、民族、国家,倒蛮富裕:这是为什么?这位朋友还进而问到:按理说,学佛的、信佛的应该具有福报,具有福德,应该得到善神菩

一髻佛母--一位西藏僧人和一只小老鼠的故事

这里给大家讲述一位西藏僧人和一个小老鼠的故事,梗概如下:很久以前,在喜马拉雅山的雪山脚下,有一位西藏僧人在那里过着平静地修行生活。有一天,当这位僧人出门的时候,忽然发现门口躺着一只冻僵的小老鼠,于是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