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刘先和:佛学与科学
2024-12-23 08:37

佛学与科学是一个长期困扰人们的认识问题,怎样认识这两者的关系,长久以来各有说法,最近我在一份报纸上读了一篇文章,文章中有一个突出的观点,即:宗教与科学是不相容的。由此又使我想起佛学与科学这个命题,便想提出采说几句,对与不对,仅供同学思考。

现代人喜欢用科学来评价、判断一切事物,这是时代发展的一种必然,因为科学本是一种知识,是符合客观现实的,符合自然规律的知识体系。用科学来认识问题无疑是人类智慧的进步。对佛学的判断也不例外,人们很自然地用科学来审视佛学的是与非,这应该也是正确的态度,但这认识过程有一个历史性的差距,不注意这一点就容易得出错误的结论。

佛学与科学最根本的差异在于,佛学全部内容的创立在二千五百多年前,它可以说是一个终端成果,以后的佛学历史完全是一个继承、教育、流传的问题,不存在任何佛学内容上的发展问题。而科学是一个随着人类生产力的不断提高而发展的过程,是一个由浅到深,由低到高的进步过程。由此,两者在某些阶段,某个历史时期产生认识上的差异,这是很正常的。我们不妨这样假定,如果佛学是违背科学的,是反科学的,那么应该被相当现代化的科学将其否定,或者说,科学每发展一步,对佛学某个方面的理论就否定一层。然而社会客观历史的进程不仅没有出现这种事实,反而是科学每发展一步,佛学的某些理论便得到证实。如佛学创立者释迦牟尼在二千五百年前曾说过,一滴水里有八万四千微虫。佛学里八万四千是表示很多很多的意思,科学发明了显微镜,证实了一滴水里确实有无数的细茵。又如佛经里有胎儿发育的记载,从受精卵开始到每天,每周的变化,直至胎儿成熟分娩。科学如今发明了b超检查仪,在b超检查仪的证实下,科学家们对佛学在二千五百多年前如此精确的论说不得不感到惊讶。

为了进一步沦说佛学与科学的关系,我们还可以将两者中几个主要的理论加以比较、分析。

世界上一切知识的根本意义在于解释世界,认识世界。佛学当然也如此,佛学的旨意在于揭示宇宙及生命的各种生灭现象的原理,通过这些原理的认识,使人们能遵照,驾驭这些原理,创造一个美好的生活环境。要认识世界,首先离不开物质观。佛学称一切物质为色,色与空相对。佛学的物质观基本点有二:一是对物质本身形成的认识;二是对物质本质的认识。佛学将物质本身的结构分为粗尘、微尘、极微尘、邻虚等几个层次。最低一位叫邻虚,就是指其状态与空相近、相邻,如果将邻虚再往下分,就不再是我们现在界定的物质状态,而是虚空层,这种对物质的分解,虽然名词上我们比较生疏,但他与现代科学所说的,物质由分子组成,分子由原子组成,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以后人们又认识到了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乃至认识到目前组成物质的最基本单位夸克与轻子(电子中的一种),道理是一致的。就是从物质本身的分解着手,逐渐地分解下去,以此来认识物质的组成。佛学认为物质没有自己固定不变的自体。对于这一点,现代科学也已证明。就是我们若将物质不断地分解下去,最终看到的物质本身无非是由分子、原子,质子、中子、粒子、夸克与轻子,看到这些组成物质的最基本成份。佛学若将邻虚继续往下分解就是绝对的虚空,因而佛学里有。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之说。物质既然没有自身固定不变的本性,那么是什么东西组成物质呢?佛学认为是一种能。佛学认为,一切物质都是由地、水、火、风四大种性合成。佛学所指的地,是指一切有阻碍性质的固体,水是指一切流质,火是指一切有温度作用的热能,风是指一切流动的气体。一切物质都是在不停地运动之中,物质有生有灭,一旦物质本身存在的条件不再具备,组成物质的四大种性便分离。这物质现象便消失。物质的生灭只是一种现象的变化,他只是四大种性的聚集、离散。组成物质的四大种性是不变和不会失去的,这和科学中所说的:物质是运动变化的,但变化中物质能量是守恒的。自然科学中有个能量守恒定律,就是这个意思。还有物质有生灭现象,但组成物质的邻虚层并不一定生灭,他可以重新组成新的物质,这和科学中所说的物质不灭定理也有异曲同调之理。

既然佛学认为一切物质由地、水,火、风组成,那么地、水、火、风四大种性又从何而来呢?佛学认为这四大种性在宇宙的本体之中,这本体就是佛学中所说的自性,或者说是心。故此,佛学也有三界唯心,心外无物之说。当然这里所指的心,不是哲学和医学对心的界定之意。佛学认为,一切物质是自性或心的功能的显现,所有物质的存在只是一种现象。心与物质的关系,恰似海水与波浪的关系,海水好比是自性,波浪恰比是物质,千变万化的浪花都只是一种暂时的现象。浪花没有属于他自身不变的本体,而只不过是海水的变化而已。或者说浪花本身就是海水。也恰如首饰和黄金的关系,耳环、戒指、项链等,都是黄金的变形。因而佛学坚有一切即一,一即一切之说。

佛学认为,地、水、火、风四大种性在这心中本自具有,四大种性的显现全是依据人们认识的程度,索取技能的高低来决定。这一点与我们习惯上的认识有些差异。但只要我们稍稍留神,并加以思考就不难得到认可。如,我们用扇子在空中挥动,必定有风生起,风从何来呢?从庙子中来,显然不是,如果是从扇中来,扇子摆在那里就应有风出来,若是从空中来,又何必要扇子,显然它既不是从扁子中来,也不是从空中来,但是它又离不开扇子和虚空,这个道理告诉我们,只要我们具有挥动扇子的技能,我们就能取到风性。在日光下取火也有同样的道理,用一块聚光镜对着纸照射,很快可以将纸燃烧,火从何丽来呢?不是从聚光镜中来,也不是从纸中来,也不是从太阳中来,如果火是从太阳中来,那么太阳照射到的东西都应该燃烧,何必又要用聚光镜照射。这个道理告诉我们,只要我们具有如此取火的技能,我们便能取到火。摩擦起火,电击生火道理都如此。由佛学宇宙本体之中本自具有地、水,火、风四大种性原理,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即一切发明,一切物质的创造,实质上是一个索取的过程。

其次,关于宇宙的形成。佛学认为宇宙本体原白清净无为,无比明亮,因为明极生动,阅此产生本体与本体动相的对持、扰动,长此以往形成两种状态,一是静态,凡是静相都变虚空,虚空都是同一的,动态变为色相,色相就千差万别,各自有相。本体与本体动相的对持产生力,也说是我们现在所说的能,摇动而生风,能量凝聚成坚固物质,如宝藏、金属等,且这些物体多在地壳之下,风性与金属固体相互作用又生成火性与湿性,火上升,湿下降,长久相互作用形成物质,干的成为陆地,湿的成为海水。火性强于水性,陆地形成高山岩石,故岩石相撞可以生火,水性强于火性,使形成草木,故草木绞溶便为水。佛学这些关于宇宙起源学说,初听起来,既感到陌生又感到难以理解,我们不妨看看现代科学关于宇宙起源是怎么论证的。现代科学家们认为,宇宙原本是一静态,大约在50亿年前,宇宙物质压缩为极高密的状态,因此宇宙发生大爆炸。是因为大爆炸。的高温状态和冲击波,使宇宙物质产生变化,由气体坍缩,尘核的离聚,逐步形成无以数计的星球。由此可见,关于宇宙的起源学说,一个是物质密度高而产生大爆炸,一个是因为明极而生动。两者都有一生一,二生三,三生万物之理。

再次,关于生命。佛学对生命的基本观点,视同一切物质一样,认为生命没有自身的本体,生命的起源与存在同样是心的能量的作用。佛学认为生命体本身是一种物质,因而佛学对人有称色身之说。认为生命体也是由地、水、火、风四大类性合成。生命物质与非生命物质根本区别是什么呢?佛学认定为心识。生命体有心识,非生命无心识。心识与地、水、火、风四大种性一样,也是宇宙本体中本自具有的一种性能,他同样是随人们的认识程度和索取技能而显示出来。

佛学将生命体分为两大类,即有情生命和无情生命。有情生命指人类和动物类,无情生命指植物类。在有情生命中,佛学依其生成形式分为四大种,即胎生、卵生、湿生、化生。佛学认为之所以生命可以无限的轮回,迁流、延续,那是因为有。力的作用,这种力也相当于我们常说的一种能。胎生生命依靠情力,卵生生命依靠想念力,湿生生命靠往附力,化生生命靠厌离力。生命体之间的千差万别,关键也是心识的作用。佛学认为心识是生命的源力,是生命的本质,是生命的种子。佛学对心识的结构,心识的功量都有专门的论述。这里值得强调的是,心识的活动相当部分是我们日常所说的精神、意识的活动,或者可以说,精神意识的活动是心识的活动,但心识不等于是意识。因心识摸不着,看不见,人们忽视了他的存在,对此不认可。其实只要稍加闲意,我们便觉察得出心识的客观性。如我们平常识别某一物体,当我们不能用眼看的时候,我们可以用手摸,或者用鼻闻,或者用舌尝,或者用耳听等等方式来判断。由此可见识别物体的那个功能既可以用于眼,也可以用耳,还可以用鼻,舌,身。它不会随某个器官的失去而消失,这个能起识别作用的东西就是心识。又如眼睛视物,既可以看见面前桌子上的杯子,又能看见窗外的树木,还能看见远处的高山,这个能见的东西如同一面明镜,他可以显示任何物体,而不随物体变化而变化,这个不变的功能就是心识的功能。佛学就是从心识着手,揭示生命体的奥秘,认为一切生命体无非都是心识的显现,是心识的外在现象。心识的形成就是前文所说的力的作用。

现代科学研究生命仍是从物质的角度着手,认为蛋白质和核酸是生命体内最重要的物质,没有蛋白质和核酸就没有生命。这种蛋白质的存在方式就在于能不断地自我更新。科学技术对蛋白质的组成又进一步分化,由此认识了ona(脱氧核糖核酸)。从而进一步认识了生命的一些奥秘。现代科学对生命的起源之说,认为是一个化学进化过程,是在宇宙大爆炸之后,由各种错宗复杂的动力,使无机分子物质遂渐变化为有机分子物质,使简单物质逐渐变化复杂物质。从而产生原始生命。现代科学关于生命的起源和生命运动的认识,第一,还没有完全揭开生命各种变现的原理,第二,距今为止的成果,还没有推翻有关佛学对生命认识的理论,反而在许多方面证实了佛学的理论,这在前文已有例举。

佛学与科学无疑是两个概念,但绝不是两个对立的慨念,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两者的相融性逐渐增多,我们不能把今天科学不能认识的问题,统统帅为异说,也不能把不符合佛学理义的论说。全枧为邪道。在这方面,科学发展受过宗教势力的迫害,佛学发展也遭受过社会的歧视。任何事物,乃至某一种社会现象,自然现象的出观,绝非偶然,他一定有其必然性,实事求是地对待一切问题,应该是最为科学的态度。

最后一个问题就是佛学对人类生活、工作有什么实际意义?人们长久将佛学限制在佛教之中,把一门揭示宇宙万物、揭示生命运作原理的学说只当成一种宗教教义来对待,人为地将佛学与社会发展,与人类生活、工作相隔离。这样的结果,既使佛学功能不能展示,又导致社会对佛学的种种偏知偏见,其实佛学全部内容的根本旨意,就在于指导人们如何认识世界,认识自己,如何把握自然,如何把握自己,以此创造更好的生活、工作环境和人际关系。比如说从事农业的人,要创造新的农作物,创造高产量的作物,着力应在什么地方呢?佛学的理论指出:关键在制种。同一块土地,同样的气候水源、同样的管理,完全是一颗种子的差别带来果实的差别,有不同的种子,就能索取宇宙本体中的不同能量,将其变为果实。当然改善作物生长的条件也是很重要的,但关键在种子这是真理。比如还有懂得佛学所指地、水、火、风四大种性的原理:我们就应该在那些火性过重的地方。多植树,多种草,或者尽可能保护那些地区的植被,以增湿性,以强水性。现在全世界不少国家都感到水资源危机,水是从何而来,就值得深思,我们能取风,能取火,能不能生产水呢?又比如对人的健康问题,佛学视一切病皆由四大增损所致,由此将病分为地、水,火、凤四人病,并由此细分为四百零四种病,乃至更多。地重的人就可能肿结脓重,身体枯瘠,水重的人就可能痰痨胀满、腹痛下痢。火重的人就可能煎寒壮熟,关节皆痛,风重的人就可能虚悬战掉,呕逆气急。人的身体是四人种性和合而成的一个平衡体,生病就是人的自我调整,不平衡就生病,生病就是求得平衡,一旦平衡了病就好了。造药治病就要遵循这个平衡原理,火性重的病必须用解热增凉的物固,水重的病必须用利尿排汗去湿的物质。如果药用锗了,火性重的用增热的药。水重的用增湿的药,那就可能致人于死地,中医辨证施药就特别注重这一点。浩如烟海的佛学内容涉及到方方面面,在这里不一一表述。

佛学与科学所认识的对象都是同一的,但认识渠道,方式不一样,佛学靠特殊的修炼方式来体证佛学的真谛,科学靠实验来证实认识的真伪,认识渠道,方式的不同,并不影响目标的实现;就犹如我们去北京,坐火车可以去,坐飞机可以去,坐汽车,步行也可以去是一个道理。如要我们人为地要将佛学与科学对立起来,不看到他们的相融之处,我们就不能从思想深处,从根本观念上正确认识佛学与佛教的问题,就容易自觉和不自觉地将其摆在对立面,就难免迟早要重犯过去那种左的错误,这是一个历史的教训。应该引以为戒。

End

佛学三故事:让夏日清凉且温暖

常常听到人们说被工作和日常的琐事困住,没有过上自己想要的自在生活,不知道你有没有想过,那种自在的生活到底是什么?如果你认为自在就是饱食终日,无所事事,整天吃饱饭没事干,那你就错了。无所事事能让人清闲,

李炳南:佛学常识课本

小序一小序二第一课 总体第二课 教义第三课 教主略史第四课 三藏结集第五课 七众弟子第六课 世界第七课 世界数量第八课 界分内外第九课 大小乘第十课 五乘说法第十一课 因缘果第十二课 因果通三世第十三

历劫如何报佛恩 ——龚自珍与佛学

历劫如何报佛恩--龚自珍与佛学中国近代史上有三个重要人物:林则徐、龚自珍和魏源,他们既是朋友,又都在社会上大声疾呼,锐意进取,要求改革自强的风云人物,他们的思想、著述和功业对当时和后世都产生了巨大的影

中国佛学的特质在禅

◎ 太 虚中国佛学,并非与发源之印度及弘扬于世界各国的截然孤立,不过从中国佛教历史研究,就有中国佛学的特殊面目与系统,把中国佛学的特殊面目与系统讲出来,故成为中国佛学。今先讲中国佛学的特质在禅:什么叫

佛教可平衡科学的发展

佛教可平衡科学的发展◎ 文 珠近百年来,由于科学的长足进步,的确已经改善人的生活环境,改善人的医药服务,改善人的卫生设备等等。例如,现代建筑造型的美观,室内设计的进步,卫生设备的讲究,空调控制的便利,

觉群佛学译丛总序

◎ 觉 醒佛教源于印度,而发扬光大在中土。自东汉时输入,经诸多朝代之努力,将原为梵文(或巴利文)等古天竺文字的佛经译为汉语,并通过手工抄写到印刷技术之运用,终于使佛法深入人心,广大信众,同沾法益,此功

重刊《佛学通释》序

重刊《佛学通释》序◎ 王恩洋民国十九、二十年间,龟山书院初建,作佛学浅训,以教始业。境行及果,拟各一篇。篇若干章,章一二百字,便持诵也。平生执笔,动涉深思。思深,辞遂广。二章以往,体例顿变。缘生唯识

《阿含经》为佛学的基础教义

◎ 善 戒有句话说:学佛就要从阿含开始。更准确地讲:学佛要从阿含开始,也在阿含结束。为什么?因为《阿含经》本身是佛陀当时给弟子们开示说法的大集成,是佛陀说法的总纲,可以代表佛教的一切(《阿含经》属于三

蔡礼旭:2007年怀恩佛学讲座《弟子规》6

2007年怀恩佛学讲座《弟子规》蔡礼旭老师主讲(第六集)2007/3/3澳洲净宗学院档名:52-200-06尊敬的诸位法师,诸位大德同修,大家早上好。在去年十一月份末学回到台湾,刚好有机缘能够到桃园的

蔡礼旭:2007年怀恩佛学讲座《弟子规》7

2007年怀恩佛学讲座《弟子规》蔡礼旭老师主讲(第七集)2007/3/4澳洲净宗学院档名:52-200-07尊敬的诸位法师,诸位大德同修,大家早上好。我们昨天讲到「首孝弟」,这个首就代表著一定要从这里

佛学可化解科学的危机

◎ 文 珠 回顾近年科学的导向,是毁灭性武器的发明,多于建设性的设备。假如第三次世界大战爆发,假如核子战争发生,世界人类的悲惨结局,科学家们实难辞其咎。当时代杂志,最近访问前苏联领袖戈巴卓夫,问他美苏

“性空”与科学契合

性空与科学契合◎ 真 如 一位从事物理科学研究的科学家,后因笃信佛法而尽舍家财,护持世界各地佛教道场,此人叫沈家祯。他在《金刚经的研究》一书对空有精辟的论述:今天想提出供各位参考的,即是佛所说凡所有相

蔡礼旭:2007年怀恩佛学讲座《弟子规》4

2007年怀恩佛学讲座《弟子规》蔡礼旭老师主讲(第四集)2007/3/1澳洲净宗学院档名:52-200-04尊敬的诸位法师,诸位大德同修,大家早上好。有一群鸭子,它们成群结队要跟老鹰学飞,觉得老鹰能够

蔡礼旭:2007年怀恩佛学讲座《弟子规》3

2007年怀恩佛学讲座《弟子规》蔡礼旭老师主讲(第三集)2007/2/28澳洲净宗学院档名:52-200-03尊敬的诸位法师,诸位大德同修,大家下午好。我们早上讲到了,孝道是我们中国文化的核心所在,以

蔡礼旭:2007年怀恩佛学讲座《弟子规》5

2007年怀恩佛学讲座《弟子规》蔡礼旭老师主讲(第五集)2007/3/2澳洲净宗学院档名:52-200-05尊敬的诸位法师,诸位大德同修,大家早上好。我们每次在上课前都会先念佛十分钟,我们在念佛当中就

蔡礼旭:2007年怀恩佛学讲座《弟子规》1

2007年怀恩佛学讲座《弟子规》蔡礼旭老师主讲(第一集)2007/2/26澳洲净宗学院档名:52-200-01尊敬的诸位法师,诸位大德同修,大家早上好。来到图文巴,末学心中都是一分感恩的心情。我记得在

佛学与医学的关系

佛学与医学的关系◎ 太 虚表面看来,好像佛学与医学毫无关系,了不相涉。但如果把医学的范围放大了,作广义的讲,佛学也是医学;就是各种宗教、哲学、政治、法律,都可视作医学,归入医学范畴之内。古语说:上医医

佛教、佛法、佛学

◎ 张家成佛教、佛学、佛法是人们接触佛教文化时经常碰到的几个概念,它们之间有联系也有区别。佛教一语的含义较为广泛,是指包括教主、教义、教徒组织、清规戒律、仪轨制度和情感体验等等复杂内容的综合体。佛教经

佛教与佛学

佛 教 与 佛 学◎ 罗 颢任何宗教都是以它独特的教义决定其性质特征的。教义是宗教的主要组成部分。与其它宗教相比,佛教的教义最为精致、渊博。佛教数义的范围通称为经、律、论三藏,三藏是佛学的基础,它既是

佛学之中国化

◎ 钱 穆南北朝佛学,北尚禅行,南重义解。周武毁法,北方禅宗亦避而至南。所谓佛学中国化运动,亦至是始成熟。其后禅学崛兴,则全以南方为策源地。举其要者,则有天台、华严、禅宗三家。今若以魏晋南北朝佛学为传

佛学与中医学

◎ 耿刘同佛教医学的东渐是以佛教为契机的,传教者以医疗活动为传播手段之一,在民众中产生亲和力和影响力,从而推进佛教的传播;而接受者在原有的医疗保健基础上又增添了新的治疗手段及药物。因此,借医弘佛在某种

佛学认识论

佛 学 认 识 论◎ 楼宇烈佛陀在公元前六世纪创建佛教时,他本身也是个异端,因为针对当时印度占据主导地位的婆罗门教提出来的,当时的印度有九十六个外道,佛教修行当中的八正道很多都是针对外道而言的,所以永

楼宇烈:圆瑛大师的佛学思想

圆瑛大师(1878-1953)与太虚大师(1889-1947)是中国近现代佛教史上为振兴佛教事业奉献出全部身心,而在佛学理论上又各有千秋的佛门双譬。1989年太虚大师诞生一百周年时,我写了一篇题为《太

佛学的本质

佛学的本质◎ 太 虚 佛学的本质,就是佛陀所说明的宇宙事事物物之真相。约分四段:一、有情无始缘起事。有情者,即有生命的生物。唯物论以生命之原始为物质的,神造说者以生命之原始为神造的,其实不然。假使问,

沈家桢:佛学讲述集 二、佛学一瞥

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金刚经》佛学一瞥诸位朋友:按照韦伯司特字典(Wedster diction-ary),宗教这个字指的是:用崇拜的方式,去礼拜和尊敬上帝,遵从神的命令,

沈家桢:佛学讲述集 八、学佛缘由

如河驶流,往而不返;人命如是,逝者不还。《法句经》学佛缘由第一讲五十年来寻答案亲爱的朋友们:我出生在中国以美丽城市之一见称的杭州,这里不但景色绮秀,也有不少历史性的佛教胜迹。虽然生长在一个佛教的家庭里

沈家桢:佛学讲述集 九、缘起性空与人生

菩萨在家,当愿众生,知家性空,免其逼迫。《华严经净行品》缘起性空与人生(一)各位同学:今天想从一个常见的化学名词H2O讲起。原因是因为我本人是从对H2O的观察,进而对Energy能的观察而后对佛陀所说

沈家桢:佛学讲述集 六、佛学鸟瞰

千处祈求千处应,苦海常作渡人舟。《观音赞》佛学鸟瞰亲爱的朋友们:各位大概都知道China是亚洲的一个国家。你们中间有多少人知道这China的汉字是那两个?是中国。从字面上来讲,中就是中央或中心,国就是

沈家桢:佛学讲述集 七、实相

一切诸法,皆是虚假,随其灭处,是名为实,是名实相,是名法界,名毕竟智,名第一义谛,名第一义空。《大般涅槃经》实相各位敬爱的朋友:今天从时代广场过来,看到两旁路上挤来挤去的男女老少,都带着匆匆忙忙的形色

沈家桢:佛学讲述集 一、五眼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神秀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惠能偈五眼诸位朋友:什么叫做五眼呢?在佛教的名词里,五眼是指肉眼、天眼、慧眼、法眼和佛眼。我今天想

楼宇烈:佛学与中国近代哲学

佛学与中国近代哲学本文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以大量史料揭示了佛学在近代中国思想界、学术界的广泛影响,认为探讨佛学与近代中国哲学的关系,是一个极重要的课题。第二部分从把佛学与西学相附和,强调佛学的哲理性,

心理学相遇佛学

心理学相遇佛学◎ 徐 钧佛学的整个修道的本质是摧毁负面情绪或具有潜在负面性的正面情绪。佛陀说,由于不如实认知,而有忧愁悲伤哭泣等烦恼左右个体,而由于如实认知就能转变这一世间的快乐和烦恼的心理规律。在这

佛学与宗教及科学

◎ 太 虚佛学的本质固为美满,而流行在世界上,必须适应于社会文化,方算真俗不二、圆融无碍的大教。现在世界文化,大致不出宗教与科学二种:宗教为富于情意的,其力量在团结人心;科学为富于理智的,其功用在能分

于凌波:一代佛学家吕澂

一代佛学家吕澂于凌波吕秋逸,名澂,秋逸其字,又作秋一、鹫子,早年以吕秋逸一名为人所熟知。他是江苏省丹阳县人,出生于清光绪二十三年(1896年)。秋逸早年毕业于江苏省立镇江中学,继之考入常州高等实业学校

“一孕傻三年”有无科学依据?真相不容小觑!

内容导读吴女士刚生完孩子不久,发现自己现在经常忘东忘西,找手机是常事,还经常烧水不开开关,洗衣服不放洗衣液听说一孕傻三年,好像确实是这样啊!但从医学上来说,这种说法靠谱吗?1、问:一孕傻三年的说法有科

陈兵:佛法对科学心理学及现代文明的启迪

佛法对科学心理学及现代文明的启迪佛教心理学年久资深,内涵丰富,除了在佛教修行和心理治疗、世俗应用上具有的实用价值外,它最值得重视的用途,应该说在于对科学心理学乃至整个人类科学和人类现代文明所提供的智慧

陈兵:佛法对科学的启迪

人类学家贝尔预言:后现代社会将出现神圣的复归。这种神圣的复归自然少不了对东方古老佛教的关注,首先表现在科学研究方面。从16世纪以来对物质世界作分门别类的割裂的研究,经过几百年的蓬勃发展,从开出许多交叉

陈兵:中国佛学的继承与重建

中国佛学的继承与重建近代以来,随着社会的巨大变革,西方文化的强烈冲撞,中华传统佛学遇到了一系列挑战。如何适应时势人心而继承革新的问题,突出地提到了热心弘法者的面前。早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现代佛教革命的

科学vs宗教?不,科学与宗教携手并行

2007年新加坡高校入学考试出了一道作文题:科学提倡怀疑精神,宗教信仰镇压怀疑精神,你对此认可多少?科学与宗教(资料图)基于某些历史原因,宗教曾经被扣上封建迷信的大帽子。尤其是在近代自然学科崛起后,宗

轰动欧美!海外科学家公布铁证:中药轻松杀死癌细胞

  1中国传统医学的一次伟大胜利:  复方苦参注射液,获准治疗各种癌症肿瘤  墙内开花墙外香!  日前,澳州阿德莱德大学科研团队,  在世界权威学术周刊《肿瘤学目标》上发表重大研究成果!  科学家宣布

科学实验证灵魂存在 佛教竟说“灵魂不存在”

中国有句古话:人死如灯灭。但随着科学的进步与发展,人们对人体的死亡有了新的看法。物理学家用科学仪器证明灵魂存在俄罗斯著名科学家、世界著名的人脑研究所的维得罗夫斯基教授对记者说:俄罗斯的科学家经长期观测

陈兵:佛学对人类认识能力与认识方式的考察

佛学研究真实,不是一味朝外看,把真实作为孤立的客体去研究,而是从缘起论的立场出发,首先对人认识真实这件事本身作客观、全面的分析。这是佛学真实论最为重要的特质。从缘起论观察,人认识真实,是处在认识主体与

陈兵:佛学对真实的界说

佛学真实论,在印度瑜伽行派的《瑜伽师地论》等论典中,阐述最称细密。《瑜伽师地论·菩萨地真实品》分真实义为二种、四种。二种者:一、“依如所有性诸法真实性”,略称“真实性”或“如所有性”,指一切现象普遍共

陈兵:原始佛教及部派佛学的心性论

心性(梵citta-prakrt,cittada),指心的本性、实性,可以理解为心本来具有、不可变易的性质、实体,或心未被烦恼妄念遮蔽的本来面目,禅宗人谓之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心性是中国化大乘佛学尤其

科学惊人发现:付出与回报之间有秘密能量转换

说起因果律,人们都会点头认同,因为物质世界是有规律的,所以无论是理论界的、自然界的因果律,人们都认同:如老是倾倒脏物会污染水源,滥砍树木会造成沙土流失但对于一些肉眼不能直接观察到的因果循环规律,一些人

施一公:生命科学认知的极限

清华大学副校长、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施一公教授在未来论坛年会上发表题为《生命科学认知的极限》的演讲。与以往不同的是,施一公此番并未局限于生命医学,他从人类生命饱受心血管疾病、癌症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