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理告诉我们:佛即众生,众生即佛。也同时告诉我们: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众所周知,佛法是不二法门,若是将佛、菩萨与我们众生分离开来,本体不是一,我们又何能成佛。由此,以我修持的体验所知,我们的一切供养,实质上是供养自己。是以此供养增加我们的善业,增添我们的福报、功德,强大我们的慈悲之心,增长我们的佛缘。这是一个观念上的大转变,是学佛人见地上的大提升。
供养,是众生一种礼佛的形式,凡学佛人都知道。而我则是在小的时候,就对此有很深的印象。
记得还是在十一二岁的时候,我从贵州回到湖南老家,与住在一座庵堂里的外婆做伴,外婆是个出家人。这岁月尽管已过去了四十多年,但如今还是很清楚地记得,每到吃饭的时节,外婆总会先盛一碗饭,架上一双筷子,然后恭恭敬敬地端到菩萨与佛像前,双手合十,嘴里不停地念着经文。无论我是怎样的饿,或者说不管是时间多晚,都必须要等到这个仪式结束后,我们才能端碗吃饭。外婆说这是敬菩萨,她还告诉我,我们的一切衣食都是菩萨给的,用之前都要先敬菩萨,这叫报恩。我当时心里发问:我们的衣食怎么会是菩萨给的呢?这和菩萨有什么关系。只觉得外婆这是迷信,因心里是如此认定,加之外婆是老年人,故也就未向她发问,免得引起争论。后来我还发现,不光是饭要敬,所有外人送来的瓜果点心,外婆一律要先敬了菩萨后,才让我动用。起初,我对此很不习惯,时不时要犯规。后来时间一长,自己居然养成了一种自觉性,凡是见到新东西,总是要问外婆,是否是敬了菩萨的。每当此时,总会得到外婆的赞扬。后来我长大了,参加工作了,再以后自己也开始学佛,此时我方知道,外婆这个敬菩萨,实质上就是供养。
学佛人为什么要供养呢?因为供养有福德、有功德。故而有的人喜欢用花供养,有的人习惯用水果供养,也有的人爱用自己喜爱的物品供养,例如金银手饰、珠宝等等。但若是认得真来,细细思索,这却不是佛学供养含义的全部,因为供养一词含有深睿的佛理。不然的话,一部不足万字、为大乘者说、为最上乘者说的《金刚经》,也不会花去诸多篇幅对供养作详尽的阐述。在这部经中释迦牟尼反复讲到供养问题。他在经中指出,供养是有福德的。比如佛在经中说:若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以七宝满尔所恒河沙数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以恒河沙等生命布施;初日分以恒河沙等身布施,中日分复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后日分亦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如是无量百千万亿劫,以身布施;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诸须弥山王,如是等七宝聚,有人持用布施;若菩萨以恒河沙等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若人以满无量阿僧祗世界七宝,持用布施等等方式供养佛,都可以得到很多很多的福德。但佛在说了这些理义之后,接着又告诉我们:若福德有实,如来不说福德多。以福德无故,如来说得福德多。这就为我们指出,这种福德,即非福德,故名是福德。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这种供养所得的福德,是世间福德,不应执著、贪婪。而他在经中着意讲的更多的是,无论用什么供养佛,其所得的福德,与受持读诵该经所得的福德、功德都是无法可比的。如他在经中教诲我们,用文前所说的种种方式供养佛所得的福德,与受持读诵此经所得福德,与为他人解说此经,哪怕是为他人解说经的四句偈,所得的功德都是无法可比,甚至可以说百分不及一,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释迦牟尼在经中如是说,这的确让人不好理解,也不可思议。要知道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宝,恒河沙等身,这些数量已是不可计数,用这样的数量的珍宝去布施,去供养佛,居然还抵不上受持读诵这样一部经所得的功德,抵不上为他人解说几句经文所得的功德,这无论如何都叫人无法相信。也许佛就是怕我们不信,所以佛才在经中坦言道: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也就是佛想到了我们会不相信,所以佛又在经中说:于后末世,有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我若具说者,或有人闻,心即狂乱,狐疑不信。佛在这里就明显提出一个问题:在诸种供养中以法供养为最上。为什么呢?这就是供养中一个必须要解决的认识问题。
对于供养,我们得首先解决一个认识问题,即供养是供养谁?对于这个问题,也许人们不需思考就可以答道:供养就是供养佛、供养菩萨嘛。那么谁是佛?谁是菩萨?回答也很明确:释迦牟尼是佛,观世音是菩萨,也还有许许多多的菩萨,比如地藏菩萨,普贤菩萨等等。那么这些佛与菩萨又在哪里呢?对于这个问题就不那么好回答了。在东方?在西方?在东、南、西、北四方?或者说在我们心里?若是佛与菩萨在哪里都不知道,我们又向谁去作供养,这岂不是如同俗话说的:提着供品,找不着庙门,这是一个问题。我们用种种物品供养这些佛与菩萨,应该是佛与菩萨受福德,问题是佛与菩萨接受吗?如果佛与菩萨接受,那佛何必又要说:菩萨所作福德,不应贪著。是故说不受福德。 (《金刚经》)佛与菩萨既然不接受供养,不受福德,那我们岂不是枉费心机。这又是一个问题。由此说来,供养一事还真值得认真思考。
我们长久以来习惯于将供养朝外,因为在我们的心里只认定释迦牟尼是佛,观世音等是菩萨,一切供养都是向他们。佛菩萨是供养的接受方,我们是供养的提供方,这就将我们与菩萨分割开来。自然而然地将自己划归在佛与菩萨之外,认定自己是众生。轻而易举就将佛、菩萨和我们隔离开来,将佛、菩萨和众生分成二,分成两个几乎不相干的东西。这是正信吗?这种见地符合佛理吗?显然不是。为什么?因为佛理告诉我们:佛即众生,众生即佛。也同时告诉我们: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众所周知,佛法是不二法门,若是将佛、菩萨与我们众生分离开来,本体不是一,我们又何能成佛。由此,以我修持的体验所知,我们的一切供养,实质上是供养自己。是以此供养增加我们的善业,增添我们的福报、功德,强大我们的慈悲之心,增长我们的佛缘。这是一个观念上的大转变,是学佛人见地上的大提升。没有这种自信,没有这种信力,想学佛,想成佛,那可能只是妄想。读过《六祖坛经》的人都记得,当五祖弘忍大师面对来求法的慧能时,说:汝是岭南人,又是獦獠,若为堪作佛。慧能当即答道:人虽有南北,佛性本无南北。獦獠身与和尚不同,佛性有何差别?一个一字不识的人,一个乡间山里的粗人,如此气度,如此见地,何人能比,所以慧能大师成了佛。
有的人对供养实质是供养自己之说,会有不同认识,我们明明是供养佛,怎么是供养自己呢?殊不知我们自己的本性就是佛,我们记得,释迦牟尼在得道之时曾感言:奇哉,奇哉。大地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执着,不能证得;若离妄想,则清净智、自然智、无师智自然现前。佛这里就十分明确地告诉我们,佛即众生,众生即佛。慧能大师也说自性迷即是众生,自性觉即是佛。慈悲即是观音。喜舍即为势至。能净即释迦。平直即弥陀。 (《六祖坛经》下同)大师还说:本性是佛,离性无别佛。由此理来认识供养,我们供养佛,其实不就是供养我们自己吗?也许有人会说,我们供养的物资和钱财,是供养给寺院里的和尚,怎么可以说是供养我们自己呢?实际上,和尚是相,于相离相看和尚,和尚者,非和尚,故名和尚。也许还有人会说,我们将食物和金钱布施给贫困的人,是供养众生,也非供养我们自己。同理,众生是相,从本质上去看众生,众生者,非众生,故名众生。再则,我们若是通达佛理,佛其实早已告诉我们: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我们供养佛,供养菩萨,供养和尚,供养众生,实质都是在供养我们的本性、本心。为什么这样说,因为佛理告诉我们:三界唯心,心外无法。世上的一切,包括我们的生命,都来自于这个心。若是我们在供养中分彼此,这是供养给谁的,那是供养给谁的,那只能说是我们的分辨心太重、太强。有分辨即是落在相上,殊不知,一切供养皆应无相供养,这也是《金刚经》告诉我们的佛理。
若是我们对供养谁这个问题解决了,我们再来认识为什么在诸多供养中以法供养为最上就容易多了。在认识这个问题之前还必须对福德与功德有个清醒的认识。常人向佛、菩萨的供养,无论是用鲜花、瓜果,还是用点心、珠宝,也不管供品是多还是少,这是一种得世间福报的供养。而唯有法的供养是功德的供养。为何这样说,因为学佛人都应该知道:众生即佛,佛即众生。从这个理义上,我们就知道:众生的本性就是佛,我们的本心就是佛。而一切物质的供养,都是向外的供养,其只能获得世间福德。而这种福德,正是佛在经中说的,是福德,即非福德,故名是福德。这是无常的。而佛法的供养是供养什么?是智慧,是觉悟,是向内的,是向供养人本身的,这种供养是佛法的受益,是佛法的功德供养,她恰是一把开启心灵的钥匙,是去除众生妄想执着的法宝。因此,用佛法作供养,会觉悟我们迷茫的心,会洗涤我们生命中的一切污染,会使我们放下一切执着,会使我们的无明得以消除,最终与佛同体。这种供养的功果有什么能比,有什么可量。这种功德与世间福德无法相提并论,两者间无法比,也不可比。难怪史上曾有人对梁武帝一生造寺度僧,有无功德一事,问询于慧能大师。慧能大师曾答曰:武帝心邪,不知正法,造寺度僧,布施设斋,名为求福,不可将福变为功德。功德在法身中,不在修福。 (《六祖坛经》)难怪释迦牟尼要在《金刚经》中说: 何况有人尽能受持读诵。须菩提,当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又说: 能于此经受持读诵,即为如来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无量无边功德。其实,若是说得再直白一点,佛法的供养,是自供自得,这是供养众生,也是供养佛。这种供养可以使众生识自本性,悟自本心,可以使众生顿入佛道。啊!伟大的释迦牟尼,伟大的慧能,我无法用言语来赞美你们的功德,不可用语言来表述对你们的崇敬。大智大慧的释迦牟尼,用心良苦的以这样一种极为巧妙的方法,启示我们用法来供养佛,引导我们用法来供养佛,从而使我们自身无形中得到佛法的滋润,以此拯救我们脱离苦海。与他人说法也是同样,若是受持读诵此经,自身有方便,广为人说,乃至四句偈,或者说即便是一句经语,能使人受法,其功德无边无量。
如何才是以法供养呢?那就是老老实实地学佛,认认真真地修持。为什么这就是以法供养,因为一部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的《金刚经》教导我们,要受持读诵此经,乃至四句偈等,要广为他人说,要信解受持。这样的人才可以成就第一稀有之法,这种人即为第一稀有,这样的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这样的人,就会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而佛在此经中又告诉我们: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这便是以法供养,也是以法供养所得。
一切发心脱离苦海,誓愿学佛修持之人,以法供养菩萨,供养佛吧!这是真供养,是大供养,是功德无量之供养。这供养会使供养者信心清净,即生实相,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功德,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顿悟佛道。
南无释迦牟尼佛!
南无自性佛!
End
供佛斋僧是佛教的一种传统,也是为了让僧俗二众有培养福报、消除业障、积功累德、报恩报德的机会,佛陀特别指定的方法。经云:佛弟子要行慈者,皆应为所生现在父母、过去父母,于七月十五日佛欢喜日,僧自恣日,以百
泉池功德 第十七卷黄念祖老居士【又其讲堂左右。泉池交流。纵广深浅。皆各一等。或十由旬。二十由旬。乃至百千由旬。湛然香洁。具八功德。】本品是讲泉池的功德。上品中所说的讲堂,在其左右是泉池交流。开头这两句
数千年来,香与佛教的发展唇齿相依,佛前一柱香代表了礼佛的最高敬意。燃一柱好香,透过鼻的嗅闻,能使心灵宁静,息止心中的贪嗔痴,步入平和安乐之境。若修学静坐禅定的人士,更可藉由妙香的助缘,镇静心神,理气调
诸佛正法贤圣三宝尊从今直至菩提永皈依我已所修施等诸资粮为利有情故愿大觉成一、佛经中说供僧功德 《俱舍论》云:若能一昼夜持不杀戒,于未来生,决定不逢刀兵灾;若能以一粒诃子,以殷净心奉施僧众,于当来世,
梦参老和尚我们要想求福德的话--我们多分是求解脱的,但是我们也求福德,在你回向的时候,你要特别地回向。回向得愈大,功德辗转增胜--不是那个物质多少,这是一般的物质供养。我们念经的时候,我们读《普贤行愿
无畏即无怯惧,如来智力内充明了,凡有所说,皆安稳清净,不可倾动,无惊怖恐惧,故名为无所畏。四无畏是指佛陀具有四种临众无畏的信心,无论说法、问答、论难,从容而安详,勇猛而安稳。佛陀功德-四无畏一、一切智
农历二月初八,释迦牟尼佛出家日,佛陀为什么要出家呢?依照佛教经典来说,出家乃成佛必由之路,十方诸佛皆示现出家而成佛道。悉达多太子出家因缘释迦牟尼佛,原名乔达摩悉达多,释尊降生于三千多年前的古印度,是迦
◎ 梦 参随喜功德,随喜一切众生、随喜一切诸佛菩萨,愿一切众生舍离嫉妒障碍,看见人家有一点善事、有一点进步、对三宝有功德,都应当赞叹随喜。若师长对某同学、师兄弟表扬了一句,你就生起嫉妒心,说:有些事我
◎惠 能凡性是功,平等是德。念念无滞,常见本性,其实妙用,名为功德。内心谦下是功,外行于礼是德;自性建立万法是功,心体离念是德;不离自性是功,应用无染是德;若修功德之人,心即不轻,常行普敬,心常轻人,
袈裟之功德◎ 海 涛袈裟功德殊胜,凡有袈裟所在,一切天龙善神悉予守护,使此安宁。佛曾告阿难:过去诸佛着如是衣,得成佛道;未来诸佛亦当着如是衣,得成佛道。如我今日以刀割截,成沙门衣,不为怨贼所劫,此是解
◎ 宣 化礼拜佛菩萨的功德有五种:(一)端正圆满。相貌生得端正圆满,人人见了都生一种爱敬心,对你有一种好感。(二)得妙音声。声音清朗宏亮,好像铜钟。(三)多财富。能礼拜瞻礼佛菩萨的形像,等到将来,会有
何为结夏安居?在印度,夏季的雨季长达三个月,佛陀乃订定四月十六日至七月十五日为安居之期。在此期间,出家人禁止外出,聚居一处精进修行,称为安居。这是雨季期间草木、虫蚁繁殖最多,恐外出时误蹈,伤害生灵,而
◎ 莲 池(著) 吴锦煌 (译) 古德云:最胜儿,出家好。俗有恒言曰:一子出家,九族生天。此者赞叹出家,而未明言出家之所以为利益也。岂曰:不耕不织,而有自然衣食之为利益乎?岂曰:不买宅,不赁房,而有自
如孝法师大家要细心,要去分析人生,学佛并不是如有些人所想象的,要让大家放弃当下的生活。就像我们生命的这一列火车已经开了,它不能够停下来,如果我们想要换轨道,要有一种技巧,首先要在现在的轨道旁边再造一条
献 灯 之 功 德灯是智慧、光明的表征;燃灯供佛始以佛说,是佛门中重要的供养具之一。祈望透过燃灯的说明和意义,能点燃您心中的自性灯。在佛前燃灯,是用以标帜佛的智能波罗蜜。《无量寿经》说:为世之灯明,乃
礼佛塔庙得十种功德◎ 佛 言 若有众生恭敬礼拜诸佛塔庙。得十种功德。何等为十。 一者得妙色好声。 二者有所发吐言辞人皆信服。 三者堂堂处众无畏。 四者天人世间爱护。 五者具足威
功德、福德与福报仁焕法师人人有优点,个个有缺点,所以我们普通凡夫,都做过好事,也做过坏事,好坏间杂。这样于生活当中,容易有什么后果产生呢?首先理解:福德是人的智慧和健康;福报是人的富有和缘分。如果人福
常见有人徘徊于佛教大门之前,犹豫不决,欲受皈依,始终不敢跨上这一步,欲永绝佛缘,却又难断对佛一片向往之心。踌躇犹豫,内心不宁。对此类人,我往往力劝其皈依。因皈依乃学佛第一步,亦是非常重要的一步。千里之
东方妙喜世界 南无阿閦如来:看见别人生气或自己生气,念南无阿閦(音:触 chu)如来 ,阿閦如来过去世修忍辱和持清净戒律而成的佛,生在其国土者皆相貌第一。自己起了欲望的心,对方起了欲望的心(如有男子
◎弘 一药师法门以读诵《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念药师咒,念南无药师琉璃光如来名号为根本,法门殊胜。修药师法门,如经所说而行,可以帮助病苦的人。弘一法师说:如法修持,获福无边。维持世法佛法本以出世
道证法师持名功夫之深浅,看各人对这一句佛号的体认--念佛全摄佛功德成自功德,持名善根福德同佛。我们曾经讲过很多次,持名深浅,看各人对这一句佛号的体认。佛的能力是连等觉菩萨都不能知道一根毫毛,所以我们对
积累功德九种方法达真堪布作为修行人,我们都想行持善法、积累功德。但行善不是谁都能做到的,积德就更不容易了。怎样才能行持善法、积累功德呢?有九种方法。第一,深信首先就是要深信。深信是从明理中产生的,首先
妙莲法师世间有句话:每逢佳节倍思亲,我们佛弟子应该每逢佳节更怜悯众生。记得我们在大陆灵岩山寺的时候,每逢佳节大家都特别要加香诵经、念佛,回向畜类的一切众生,因为人间每逢过节就是那些畜牲过劫,劫难的劫、
关爱可怜人,比供养菩萨的功德大索达吉堪布余事皆下品,唯有利众高。关爱十分可怜的人,有时候比供养佛菩萨更为殊胜。纪晓岚在《阅微草堂笔记》中讲过一个故事:从前,有一位比丘尼,她在观世音菩萨的诞辰日买了很多
大安法师若未来世有善男子善女人,见地藏菩萨的形像,及闻信这部经典,乃至读诵《地藏经》,以及进一步地用香华、饮食、衣服、珍宝来布施供养,赞叹地藏菩萨的功德,瞻礼地藏菩萨。这就是在修地藏法门法了,这样就能
认识无常的功德生根活佛认识无常的功德有两种:短暂的利益和究竟的利益。第一,短暂的利益。认识无常,今世不会有恐惧,就好比部队训练士兵一样,当冲上战场面对敌人时,不会产生任何恐惧与紧张,因为他们提前有了足
仁禅法师普贤菩萨十大愿王里面有一个称赞如来,就是赞叹佛的功德。所以赞佛也是一个修行的方法,是十大愿王的修法。我们千万不要误会,有些人甚至生邪见:为什么佛教里面的佛这么喜欢人来赞叹呢?他以凡夫分别心来测
衲衣的来源与功德利益◎ 陈浦燕 衲衣就是用世人丢弃在粪堆上或者野外的朽坏破碎的衣片修补缝缀所成的法衣。衲衣的衲就是缝补的意思。《类书纂要》云:衲,补缝也。衲衣又作纳衣、粪扫衣、弊衲衣、五衲衣、百衲衣。
供花功德福无边1.处世如花;2.身无臭秽;3.福香、戒香遍诸方所;4.随所生处,鼻根不坏;5.超胜世间,为众归仰;6.身常香洁;7.爱乐正法,受持读诵;8.具大福报;9.命终生天;10.速证涅槃。在佛
扫地的功德◎ 智 者过去,佛住在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时。每天清晨,给孤独长者都会来到只洹精舍,顶礼佛陀后,便用心地打扫精舍各个角落。有一次,长者因忙于其他事情而无法到精舍。世尊经行时,看到地面脏乱,便
◎ 永 明 若人受持一佛名号者,现世当获十种功德利益:一、昼夜常得诸天大力神将并诸眷属隐形守护。二、常得二十五大菩萨,如观世音等,及一切菩萨,常随守护。三、常为诸佛昼夜护念,阿弥陀佛常放光明摄受此人。
持诵《地藏经》的功德利益◎ 远 尘《地藏经》又称《地藏本愿经》《地藏本行经》,是大乘佛教一部重要的经典,也是现代佛门中流传最广,修学人数最多的经典之一。《地藏经》中涵盖了多方面的佛教思想内容:经中讲
◎ 大 愿是名忆念一切诸佛境界智慧光明普见法门。诸佛别无境界。唯以智慧光明。随顺众生而作佛事。此念佛人亦复如是。由信解具足故。能入佛智慧。由观行具足故。能见佛光明。智慧光明不从人得。唯藉缘因得显发故
◎ 净 界前面说的五度就像一个人的双脚,福德的资粮,它让人趋向目标,而智慧是一个人的眼睛。当我们趋向目标的时候,应该判断要往东边去、还是往西边去,要做一个方向的引导。当然,所有的功德,应该是智慧最重要
善教儿女是世间最大的功德◎ 印 光【原文】学佛之人,必须各尽其分。所谓尽分者,务须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和,妇顺,主仁,仆忠。此八种事,一人皆备。上有父母,则是子职。下有儿女,则是父职。自己用人,
首先来讲一讲发菩提心的尊贵:讲到菩提心的尊贵,要从比较上或举喻来说明,始能显示出来。佛陀在大乘经典中特别指出发菩提心的尊贵明文,可说是很多很多的,现我简单的举出几则来谈谈。经中举喻说:如有一大龙王,在
嗡啊吽--功德不可思议!达真堪布我们每天有很多修法,尤其是嗡啊吽三个字。最重要的是上师瑜伽,上师瑜伽里有种子字嗡啊吽三个字的修法,就是要观想嗡啊吽三个字。很多人不会观,也不太熟悉。如果你知道了嗡啊吽三
超度的功德和意义:对去世多年已投胎者仍利益很大先人即使去世很久,假使中阴身已经投胎,阳上为其所做功德仍然可以回向助其转业,可使他们在所生道中,获得福德资粮。有一个佛典故事:释迦牟尼佛之功德主,他的小儿
轻松从容做功德达真堪布佛法里讲,遇到贫穷的人就是遇到福田了,心里应该感到高兴,这是机会啊!可我们哪有喜悦啊?我们组织放生的时候,有的人心里就想:不是前几天才放过么,怎么还要放啊?一说要建庙,要塑佛像,
诵这个经有什么功德,诵那个经有什么功德。大家听到或看到后,著了功德相,一天到晚忙不过来,这个经诵诵,那个经念念。因为赶任务,诵经的时候诵得快,很伤气。结果,修行没有修好,毛病倒弄出来了,身体搞坏了。这
功德和福德是学佛修行过程中的高频词,我们常听到以下说法:随喜您的发心,功德无量!您孩子真懂事,您真有福报!累劫善根、福德、因缘的积累,才能在今生值遇佛法,要珍惜!可见功德和福德都是值得希求的。但两者间
孝顺父母,超度众生有大功德海涛法师 如果各位真愿意修行,千万不要生气,骂人,不然你就没修行,特别你在想大乘,你要帮助的就是众生,这个人偷你钱 伤害你,你也要帮助他,这个才叫大乘,这个叫什么?念一下来
如瑞法师阿弥陀佛,大家好!抗疫期间,禁足家中的居士多定功课--读诵佛经,我由衷地随喜赞叹。很多经典中都说,若能读诵受持本经,将获得不可思议的功德利益。今天来谈谈,如何从读诵经典中获得功德利益。竭诚恭敬
世间最大的功德,莫过于善教儿女印光大师原文学佛之人,必须各尽其分。所谓尽分者,务须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和,妇顺,主仁,仆忠。此八种事,一人皆备。上有父母,则是子职。下有儿女,则是父职。自己用人,
布施功德不可思议◎ 龙 树如大月氏弗迦罗城中,有一画师,名千那。到东方多利陀罗国,客画十二年,得三十两金,持还本国。于弗迦罗城中,闻打鼓作大会声,往见众僧,信心清净。即问维那:此众中几许物,得作一日食
义工,是一种慈悲与利行的奉献,是一种爱心和时间的布施,所以义工都是知行合一的菩萨行者。大家各尽己能,努力耕耘,为自己种福田积福的同时也在为家人和后代种福田积福,以一颗欢喜的心布施结缘,以一颗赤诚的心弘
宏圆法师为什么要校量布施的功德呢?一是布施的福田不同,就是受施的对象不同,所修的福报,所修的福也不一样。《四十二章经》中说:饭恶人百,不如饭一善人。这个饭,包含事事供养,包含一切供养,这个饭的意思。饭
什么样的人与道有缘平常日积月累,功德够了,法缘自然就来了,仙真自然来接引。如果功德做的不够,那么在这方面就要吃亏。很多的法缘你就要费时很大的力量去争取。一、出离轮回皆由一念之差遂致报对升沉,轮回展转,
有的初学佛的人,刚刚学佛,总是禁忌这个,禁忌那个,有的人问:我现在学佛了,每天都诵经,念佛,但是仍然断不了肉食,这样诵经念佛,还有功德吗,将来能不能生极乐世界呢?梦参长老:是有功德的,也能往生西方。但
1、口头的语言,在佛教当中属于口业,我们的语言可以造善业和恶业,所以我们要十分谨慎自己的语言,善语会让我们遇到更多的善缘,恶语会让我们遇到更多的恶缘。语言甚至会影响到我们的命运,所以请务必谨慎我们的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