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刘先和:为甚么要学佛 学佛有甚么利益
2024-12-23 09:25

为甚么要学佛 学佛有甚么利益

◎刘先和

为甚么要学佛?学佛有甚么利益?笔者接触佛学二十年来几乎常常有人问及这个问题。回答为甚么要学佛,这是一个很难的问题。为甚么呢?因为这里有一个缘的关系,世上的事凡涉及到缘,用语言和文字是无法准确表述的。就像我们平常说到一个人的命运一样,很难说得清、道得明。为甚么要学佛,这其中就有生命过去的因缘,也有今生的际遇,要准确回答就很困难。但若是非得要回答这个问题,认真梳理一下,多多少少还是可理出一点头绪出来。

人生在世,无论处于甚么环境,具有甚么条件,都有一定的人生追求,这是人的基本生存欲望和支撑点,也可以说是欲界生命的一个特点。人作为一个生命的主体有许多对生命的疑虑需要去思考,诸如生命从何而来,又因何而去,以及为甚么人要生老病死,为甚么人有富有贫,有美有丑,有善有恶等等,这些问题都需要解答。而世间的一切其他学问都不能解答这些问题,唯有佛学能解答人们心中的这些疑团,这是因为佛学本就是因研究生命而诞生的。这或许就是那些真正学佛人接触佛学的一大因缘,因为真正的学佛人几乎都是爱思考生命的人。

笔者在这里提出一个真正学佛人的概念,这是指那些学佛的根本目的是为了透彻佛法,是为了亲身体证佛法,由此透视生命的奥秘,解决生命现象中诸多困惑,成为一个自由的生命,成为生命的真正主人的人。至于那些仅仅以佛教作为一种宗教信仰的人,祇是参加一般宗教活动的人,或者是将佛学作为学术研究、作为一种传统文化研究的学问人,都不在此列。

对于成为自由的生命和做生命的主人之说,有人会因此发问,我们本身就活得自自在在的,并没有受甚么束缚,我们自己不就是生命的主人吗!这话粗听起来好像挺在理,其实不然。我们不妨仔细想一想,思一思。我们活在世上的人,有几个是自在的,有几个是自由的。我们的心身不是被这个欲望牵引,就是被那个念想制约,在人们的心里装满了各种各样的人生观、价值观、利益观、荣誉观,装满了各种各样的奋斗目标、人生理想。这些东西在我们的心里时常翻滚,兴风作浪,一刻也不让人们停息,这在当前社会中尤为突出。如今社会上许多人不是整天在做着各种各样的明星梦、发财梦、成名梦吗。如今诸多人不是普遍都感觉特别累吗,压力特别大吗。尽管这与时代节奏快有关,但根本的累还是累在自己的心,是心累,为甚么,心负担太重,放不下的东西太多太多,想要索取的东西太多太多。攀比、贪婪、瞋怪等等心理越来越重。社会的发展,无论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对人的感官与心灵的冲击都越来越大,稍稍不注意,不留神,在这种所谓的时尚浪潮冲击下,人就会成为时尚风潮的奴隶,就会促使人们越来越追求个人的价值,越来越膨胀人们的私欲,使人生活在一种十分不安宁,心神不定的环境之中。如今社会上诸多人不就是生活在这种环境中吗,他们受世间物欲和所谓时尚的精神现象所牵引、所左右,这是十分可悲的。还有,我们真能作生命的主吗?在生、老、病、死面前能作主吗?在自己的命运面前能作主吗?显然不能。那么谁在作生命的主?此问题祇有佛学可以作解答。用句眼下通俗的话说,生命中的我实质上祇不过是生命的一个奴隶,按当今时兴的话说,祇是一个打工者,而真正学佛人就是不愿当奴隶,要当生命的主人,不愿当一个打工者,想当生命的老板,想有一个自由的生命。想要自由,想当老板,必然要有付出,从这个角度上讲,学佛也可以讲是自找苦吃,因为祇有吃得大苦,才可能当得上老板。

那么学佛有甚么利益呢?笔者以为学佛是肯定有利益的,不然,谁会去学佛。而且学佛利益之大,无数无量,无法言语。笔者以为,最大的利益就是了脱生死。对此会有诸多人不信,认为生与死是生命的自然规律,谁也免不了。连佛祖释迦牟尼都要死,一切高僧大德也要死,更何况一般的学佛人。表面看这似乎在理,其实不然。为了正确认识了脱生死,有两个问题需要说明。

一是了脱生死不是免去肉体的死亡。生死是生命的基本规律,既有生,便有死,任何人不可避免。学佛的人也一样,有生便有死。佛学所说的了脱生死,是生死上的自由,是一种修持所得的大觉悟。即一个已了脱生死的人,已不再受生死的束缚,在生死面前已是一个自由人。或者可以说,生非「我」生,死非「我」死。这里的「我」,不是我们意识中的我,而是生命的本体、本性。这对于一般人来说,的确是一个不可思议的问题,对于虽然是学佛,但没有修持的人来说,也是不可思议之事。人是有生有死的,为甚么又可以了脱生死呢?因为佛学告诉了我们生死的真相,即生是虚妄,死也是虚妄。生死都是相,而《金刚经》告诉我们:「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此经还说,「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该经也还告诉我们,「若世界实有者,即是一合相。如来说一合相,即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既是一合相,即是因缘所致,缘聚而有,缘散而无。一切生是相生,一切死是相死,生命的本体并无生死。这恰如一对黄金耳环改打成项链,耳环相死,项链相生,但黄金并未有生有死。当修持者外离诸境,心内不乱,识自本性时,已是了知生命之本性,此时当知生死不过是虚妄之相而已,当下便了脱生死之相的束缚。这般境地非言语可表述,非道理可思议,祇有亲身修持,才会有其体验。

二是了脱生死目的不是为度过死这一关。学佛人了脱生死的真正目的,是为了识得生命的真相、实体,以此做一个有大智大慧的人,一个有大觉悟人,一个不再受世缘所牵的自由人,而并非祇是为了度过死这一关。如果一个活着的人,一生都祇是在为度过死这一关在作准备,那么生的意义岂不全为了死,这肯定为人们所不能接受,佛学不是愚昧之学,而是智慧之学。一生学佛若是祇是为了度过「死」这一关,那对于众多人来说,「了脱生死」全然没有甚么实质意义。因此,说「了脱生死」,不是为「了脱死」。若是祇为「了脱死」,何必又要有个「生」字。佛学所说的了脱生死,「生」不是为了陪衬「死」而存在,在一定程度上说,「生」字的含义比「死」字的含义还重。其实「了脱生死」之意,重在生,是为了活,为了活得自在,为了活得自由。用现代时尚的话来说,是为了活得洒脱。其实认真说,佛学最大的意义是告诉人们如何「生」,如何「生」得有意义,如何「生」得有价值,如何珍惜这来之不易的一期生命。有的人对学佛修持不理解,这中间也包含一些学佛的人,由于对佛学理义不甚通达,不将学佛的最大利益放在当世修持之上,以为学佛是为了自己来世有一个好报,今生学佛都是为了来生来世,把一切希望都寄托在有一个好的来生来世。还由于如今佛教界报导往生的事例较多,有的学佛人就将学佛的一切目的都放在往生之上。这些事的本身并无甚么过错,但给社会上诸多人造成一些对于学佛的误知误解。

那么了脱生死有甚么意义呢,这非言语、文字可以表述。但我们可以从理义上作一些理解,人生在世为甚么会有苦有乐,那就是因为有生有死,因为有一个我在接受世间的一切,在接受生与死,在接受五蕴受用,因此,有享受,也有劫难。然而,一个了脱生死的人,已是一个无我之人,不再受世间一切妄相所牵,已破解一切欲望,一切五蕴受用已失去了牵引力。故而,一个了脱生死的人,已识自生命的本体,已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无法相,也无非法相。是一个不再受生与死所牵的人,是一个完全自由之人,一个有大觉悟之人。故而,这般境地非世间语言可以描述。

那么如何才能了脱生死呢?这是个大问题,是一个学佛人的最大问题,笔者以为最为关键的是必须深通佛理,祇有通了佛理,才有信力,也祇有真正的信了,才有愿力,一分愿力,一分收获,这是学佛的基础。佛学是一门实践的学问,学佛的人必须实践修持,惠能大师说:「世人终日口念般若,不识自性般若,犹如说食不饱。」(《六祖坛经》下同)。他还说,「口念心不行,如幻如化,如露如电。口念心行,则心口相应。本性是佛,离性无别佛。」又说:「口莫终日说空,心中不修此行。恰是凡人自称国王,终日不可得,非吾弟子。」如何是实践,笔者以为就是要将佛理融化在自己的意识、思想乃至整个生命之中,用佛学理义去认识世界,认识生命,认识一切现象,如此深化,精进不息,必定了脱生死。为甚么?因为「道由心悟」,悟了就了脱生死了。道理就是这么简单,过程也就这么简单。

了脱生死之人,无论是气质,还是性情,都自然与众不同。这是因为识自本心之人,已知本心实相本自清净,无垢无染,祇有那才是真,「真性自用,一真一切真」(《六祖坛经》),一切世间之物皆是虚妄。已不再被世间诸相所牵,不被欲望所牵,是一个真正的自由人,一个具有大觉悟的人。如此来看为甚么要学佛,如此来看学佛的利益,还有甚么可质疑的呢?

End

学佛要读什么经?

学佛要读什么经?◎耀 一《地藏经》专门讲因果,然后再讲到百善孝为先,提倡这孝字。都是这些很孝顺的儿女,为了超拔自己的亲人父母,所以去问诸佛如来,想知道自己的父母究竟在哪一道,肯定不是在三善道。为什么?

学佛的三个首要问题

学佛的三个首要问题◎寂 静今天我想跟大家分享一下我的学佛体会。第一,佛是什么?第二,什么是佛法?第三,我们信仰什么?现在一起来探讨第一个:佛是什么?我相信在座的很多法师、很多居士,对这个问题已经早有研

学佛人要远诸傲慢,调整偏见

白云禅师傲慢则无礼 。偏见则自私 。 傲慢与偏见的人,其实就是强烈 自我意识的人 。说才智,很可能 是绣花枕头 。说修养,势利有余 的攀附者。佛法中说:贪 、嗔 、痴最强烈 如火炽盛之流;于财、色、名

凡事欲速则不达,要学会养精蓄锐静待时机

一诚法师有人做了这样一个比喻,说身心浮动的人好比滚动的石头,滚动的石头无法长出苔藓,从而也很难成为坚固不移的磐石。现代人在为人处世往往缺少耐心,在一个地方住太久了就开始厌倦,读书读久了也不耐烦,工作时

心地善良必须以实际利益他人来展现

有些人稍微出现一点相、得到一点觉受,就生起欢喜心或傲慢心,按照修行窍诀的观点,这就是一种魔障。但没有闻思过的人往往不知道,反而拼命去执著,最终离解脱越来越远。--弟子规另解众生的数目如虚空般无边无际。

做人和学佛都要有真诚心

◎ 大 安做人和学佛都要有真诚心,至诚才能感通啊!如果带着虚伪的心来做人做事,就很难维持长久,迟早他人发现,自己就一钱不值,人家就不愿跟你打交道了。所以真诚是做人与学佛最大的德行。儒家圣师孔子了达众生

李炳南:学佛重在力行

大乘佛法以圆成佛果为其目的,以法性空慧为方便,摄导万行趣证无上菩提。要达到成佛的果位,必须发大誓愿,行菩萨道,广行六度万行,证悟甚深不二法门,中道实相义,诸法尽证无余,始成佛道。修行要亲自实践,亲自与

李炳南:学佛求成佛,成佛仗弥陀

时间地点:乙丑年在鹿港布教所主讲人:李炳南弟子吴碧霞敬记本人年已九十八,做事总是有心无力,今日难得见面,谈话就只拣重要的来谈,谈过之后,最要紧的,还是在于大家的实行。我们为什么学佛呢?学佛,就是大家都

刘素云:当前学佛怎么学法?

当前学佛怎麼学法?怎麼样才有成就?我告诉你们,改过改习气,一定要把这个放在第一位,念佛你都可以放在第二位。不是不念佛,要念佛,但是和改过、改习气、改毛病、改脾气比起来,一定要把改过放在第一位。现在时间

刘素云:什么叫真学佛,什么叫假学佛

所以我说什么叫真学佛,什么叫假学佛,我给你们说几个标准,你衡量衡量。第一个,你学佛学到现在,你是愈学烦恼愈少,快乐愈多,还是学到现在烦恼还是那么多,没有品尝到学佛的快乐?这是一个很根本的衡量标准。如果

刘素云:学佛人的榜样刘素云

「但能信入,老实念去,自然能所两忘,自心朗现,从事持达理持,即凡心成佛心。净宗之妙,全在于此。」难信之法,但是你要依照这个方法去修,它就变成不难了,这个妙。东北刘素云居士是个最好的榜样,她做出来给我们

刘素云:正确摆正干活与学佛的关系,不要学偏差了!

有同修老跟我说:学上不上?公司办不办?家里的事管不管?我回答这些和你念佛成佛一点干涉干扰都没有。是一不是二,什么都不管了,什么都放下了,那不叫放下那叫放弃。一字之差,意义大不相同。一说我要学佛了那就都

刘素云:学佛的几个误区

如果我们学佛是走形式,我说现在学佛有几个误区?一个误区,就是有所求。求什么?第一个,求眼前点切身利益。比如说,孩子上个好学校,找个好工作;或者是做点小买卖,发点小财,这就求眼前点切身利益。第二个层次,

李炳南:儿童学佛浅问

问:小孩不懂佛理,教他念佛,有何利益,父母主张给他受了皈依,他长大退转了,是谁担负过错?(张宽心)答:低头一拜,灭罪恒沙,念佛一句,灭八十亿劫重罪,虽不解理,已种善根,何得云无利益。至于长大退转,乃是

学佛的观点决定终点

◎ 大 愿我们首先要学智慧--内心要生起智慧。我们活这一辈子,在世间有种种的经历、种种的人际关系,跟你关系最密切的是你的太太或者丈夫,还是你的儿子、女儿,或者是朋友呢?又或者是你追求的财富?都不是!跟

李炳南:为什么学佛后更多的业障现前?

末学学佛以后,反而感到业障比以前更多,不知是什么缘故?是不是好事多磨,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呢?还是多世以来应该受报应的业障都提前到今世来了,一生受报完后,才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正是因为缩短了时间,一生受

李炳南:李老居士的学佛因缘

区区学佛因缘,自幼受家庭熏习,但以种种关系,其间若断若续,一直到三十岁以后,才可说是有信仰。此是沾了苏州弘化社的光;因以前所读之经无非是《金刚》、《楞严》、《法华》、《圆觉》之类。其实是囫囵吞枣,望文

李炳南:念佛三大利益

一、一句佛号能消灭八十亿劫生死重罪(这是过去的。)二、一句佛号能息除人生烦恼,消灾延寿得福慧(这是现在的。)三、一句佛号能跳出六道轮回,往生极乐世界,永远长生不灭(这是将来的。)

学佛人如何使家庭越来越和睦

不得意存烦怨,则正是行菩萨道。倘心存烦怨,则不但与菩萨道不合,且与自己天职性分不合矣。--印光大师有的人潜心学习佛法却解决不了家庭纷争有的人自叹亲人之间矛盾重重一切烦恼的产生都源于我们智慧不够没有领悟

刘素云:想引导家人学佛,该如何做?

问:刘老师您好,我初闻佛法,家人不信佛,我想引导家人学佛,应该从何做起,又不至於用力过猛。刘素云答:你刚闻佛法你就想引导家人学佛,太快了吧,因为你还没学出个模样。你先学出个模样,一个好样子,给家人做好

刘素云:生活阅历不多的孩子,是否愈学佛愈自私?

问:生活阅历不多的孩子,是否愈学佛愈自私?答:不是,不是这样的。你父母学佛学得正,对孩子是正面的影响,不会愈学愈自私的。我跟你们说我学佛,我老伴学佛,我儿子、儿媳妇也学佛,但是我孙女不自私,我孙女今年

学佛的基本精神

◎ 惟 贤作为一个人,能够学佛,走佛法正道,是很有价值的。你们作为佛子,用网络来宣传弘扬佛法,使想了解和学习佛法的人通过网络就能很方便地进行交流,这是很好的。学佛的基本精神,最起码应该做到以下几点。一

学佛的人要不要追求财富

◎ 济 群学佛与道德、修行并不是对立的,但无始以来的贪心,使我们很容易对财富产生执著。佛教徒要不要追求财富?答案并不是简单的是与否,而应根据具体情况分别对待。在佛弟子中有出家众,也有在家众;有唯求自我

学佛的人应该怎样追求财富

缘起的色身,必须假衣食才能延续。尤其在工业化社会,我们的个体生存和他人是分不开的,没有农民为我们提供粮食,没有各行各业的劳动者为我们提供生活所需,我们将寸步难行。一方面,我们要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得财富

看破红尘之后 才学佛吗?

这是一个似是而非的问题。红尘二字并不是佛学的名词,实出于中国文学的辞汇。它的意思是形容飞扬的尘埃,或是繁华的生活景象。西汉班固的《西度赋》,有阗城溢郭,旁流百尘,红尘四合,烟云相连。这是形容西度长安,

供僧斋僧的功德利益

诸佛正法贤圣三宝尊从今直至菩提永皈依我已所修施等诸资粮为利有情故愿大觉成一、佛经中说供僧功德  《俱舍论》云:若能一昼夜持不杀戒,于未来生,决定不逢刀兵灾;若能以一粒诃子,以殷净心奉施僧众,于当来世,

学佛不是休闲

君子之道,譬如远行,必自迩;譬如登高,必自卑。远行的人不必害怕路途的遥远,只要坚定方向,走好每一步,自然能到达终点。学佛也是如此,它是一个系统、完整、长远的过程,每一个阶段有不同的修行重点与方法,修行

念佛修因十种利益

信愿法师续法大师《阿弥陀经略注》云:详明法利,因果各十。因十益者,谓:一名万德,六时易修,七日得成,一生了办,众罪销灭,诸魔远离,增长善根,横截生死,佛性开显,愿光摄受也。果十益者,谓:三圣来迎,九品

朱光潜:做人做事要学会冷静

要明白冷静,先要明白我们通常所以不能冷静的原因。说浅一点,不能冷静是任情感、逞意气、易受欲望的冲动,处处显得粗心浮心;说深一点,不能冷静是整个性格修养上的欠缺,心境不够平和豁达,头脑不够清醒,风度不

学佛之人的四种感应

◎ 妙 莲佛法是妙法,绝定兑现,兑现是兑现但要符合因果,你不要在因果之外求。不合乎因果、不合乎条件,那什么都得不到;只要条件具足了,哪有不得的?一切都能得!像大火所烧,不但普通火,就是整山之大火,念观

随众过堂的利益

过堂,即佛门中的吃饭,系中国汉传佛教丛林中特有的仪制,早、午斋两次过堂,是将进食视为一种重要的修行方法,在僧团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佛教思想和礼仪的统一。大过堂利益,古德云:好处有八。一、不懈怠故─

转经轮的利益

索巴喇嘛嘛尼轮的来源大悲怙主授记龙树祖师:在龙族地域的龙王宫里,菩萨拥有一个威猛的经轮,凡是看见、听说、触摸,或者想起这个经轮,会快速地从恶趣的痛苦中得以救度。你将会利有它做出利益众生大业。无量光阿弥

学佛人,不要再迷信!

梦参老和尚什么是迷信呢?就是迷惑而信,对自己信仰的对象并不了解,盲目地信奉。比如有些自称是信佛的人,他经常烧香磕头、求神拜佛,甚至到寺院里去吃斋念佛,以为这样就能求得佛菩萨的感应,保佑自己心想事成,这

认识生死轮回的本质,是学佛非常根本且重要的体认

生死从何而来?由众生的起心动念而来。我们起了一个念头,内心就凝聚一股力量,让人无时无刻不去想它;好比说一个人执着金钱,出门时,心底就惦记着它,整天担心被偷、被抢,或者盘计着如何聚集更多财富。畏惧死亡也

学佛要信因果,做人要有道德

◎ 明 学我们佛教讲因果报应,做了好事情,将来得善报;做了恶事,将来得恶报。我们今生为什么得人身呢?我们上一世做了好事,所以这一辈子得人身。它今生做猫、狗、牛、羊了,它前世做了坏事情,这辈子就到畜生道

修心与学佛

◎ 静 波 有一些人,他怎么去骂我,怎么诽谤我、诬陷我,我也会坦然,也不会再烦恼。因为这很正常:谁人背后不说人,谁人背后无人说。如果你不是活着,又不是人,当然没有人会说你,木头谁说你干什么?如果怕别人

现代人学佛不得力的原因

◎ 元 音 现在的人学佛不得力,有多种原因,大概分起来,不外下面几种:第一、心外求法。遇事即求佛、求法、求僧,殊不知向外求皆属于依赖心,学佛必须要自学、自修、自证。第二、误以为求佛可以消罪灭障得福报

出家真正利益与功德

◎ 莲 池(著) 吴锦煌 (译) 古德云:最胜儿,出家好。俗有恒言曰:一子出家,九族生天。此者赞叹出家,而未明言出家之所以为利益也。岂曰:不耕不织,而有自然衣食之为利益乎?岂曰:不买宅,不赁房,而有自

学佛之简明标准

◎ 太 虚然于佛法,各人当有理解与行为之简明标准,庶可无所歧疑而自度度他。修学佛法有二:一、理解,二、行为。以理解贯入行为之中,则能行解一致;以行为履践理解之实,则能行解相应。先言理解,即是无我缘成

发愿利益众生

梦参老和尚菩萨做些个什么事呢?利益众生。总的说一句,就是利益众生。要利益众生,你得有智慧,这个智慧你还得具足方便善巧。智慧不具足怎么办?发愿,你要发大愿,我经常地跟我们道友们说要发大愿。在《优婆塞戒经

学佛与世俗责任并不冲突

济群法师在学佛的人中,有两种现象比较普遍,一种是每天忙于世俗应酬而没时间学佛,另一种干脆就放弃了世俗生活、放弃了世俗责任,只管自己念佛诵经。其实,这两种方式都是不对的。作为在家居士来说,不应将学佛和世

在家学佛与课诵

慧 宣修学佛法的过程就是不断破除无始以来的贪嗔痴等一切诸漏,逐渐证悟佛性,但前提是通过戒定慧的不断增长,才能在修行过程中不断进步。培养与增长戒定慧的方式之一,即是通过每日的课诵,这点对 于在家居士修学

北宋文人学佛与诗歌流变

北宋文人学佛与诗歌流变◎ 左志南北宋中后期诗歌流变与该时期佛教的发展变化及儒学的丰富完善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士大夫学佛特点及其佛学思想体系的构建生成过程,与其诗歌典故运用、书写内容及诗美呈现关系密切。

衲衣的来源与功德利益

衲衣的来源与功德利益◎ 陈浦燕 衲衣就是用世人丢弃在粪堆上或者野外的朽坏破碎的衣片修补缝缀所成的法衣。衲衣的衲就是缝补的意思。《类书纂要》云:衲,补缝也。衲衣又作纳衣、粪扫衣、弊衲衣、五衲衣、百衲衣。

学佛并非都要出家

◎ 慧 律谈到出世,连带就会说到出家。好多人都误以为信仰佛教后一定得出家,因而裹足不前。出家是源自印度佛教的制度,我国社会因深受儒家思想影响,对此误解极深。譬如:有时会听人说起,如果每个人都学佛,则人

学佛要懂因缘敢承担

◎ 梦 参地藏菩萨在《占察善恶业报经》上说:如果不至心,虽念我的名号,等于没有念;听到我的名号,不名为闻,也等于没有听到。这个含义就是你跟地藏菩萨这个因缘没有建立起来,虽然听到名号,你没有什么信乐心,

佛教之利益

佛 教 之 利 益◎ 守 培佛教流入中国已二千年,时间可谓久矣。而吾国人对于佛教犹未能洞明其利益与性情志趣,遂以农工人之眼光观佛教徒,谓佛徒不生利,佛教是消极,无益于世。余谓作此说者不明佛教之利益者也

经商与学佛的三大共性

◎ 太 虚 经商之道即与学佛之道相通,可以直趋无上菩提。平常人看得学佛是很难,往往听人讲究佛学,以为我未讲究过,不能去研究;实则佛学并不艰深,而学佛亦并不难。世间无论何事均可与佛学之理相通,无论何人均

学佛,从真诚面对自己开始

我是一个被唯物主义教育精心打造过的人,以前做梦也没想过,我会学佛。我觉得自己还是挺猛的,我秉承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有用主义思想,在同喜班拼命吸收着佛法的智慧,在工作生活中感觉自己更加如鱼得水。有时候

元音老人:学佛要先正知见,知见不正不堪学佛

现在的人学佛不得力,有多种原因,大概分起来,不外下面几种:第一、心外求法。遇事即求佛、求法、求僧,殊不知向外求皆属于依赖心,学佛必须要自学、自修、自证。第二、误以为求佛可以消罪灭障得福报,而自己依然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