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刘先和:以心传心 唯传见性——略说禅的传承和修持
2024-12-23 08:28

以心传心 唯传见性——略说禅的传承和修持

刘先和

随着佛教的恢复与发展,佛学、佛教中的许多义理、术语也广为传播,“禅”这一词就是传播中较为普见的一个词语,无论是在众多的影视作品中,还是在众多的文学作品中,以及在人们的口语之中都随处可见。从总体上说这应该是一个好的现象,因为这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人们对禅的接受和崇尚。但这种流传也带来一种另外的趋向,即使不少人对“禅”产生一些误知误解,错知错觉,使得“禅”有些变异。似乎只要稍含一点哲理的东西便是禅,稍有一点意境的东西便是禅,甚至于连一些佛学、佛教刊物也如是表述,我每每见到这些总是觉得有些忧虑,唯恐如此误人误教。禅真的是这样的吗?那么什么是禅?禅的本质是什么?笔者立意以佛学义理为据,对禅的传承和修持谈点认知,起心动念难免有些偏知偏见。

禅是梵语“禅那”的略意,一般译为思维修,即静虑的意思。据佛教一般的记载,禅作为一种修持悟法的法门最初起源于“拈花微笑”公案,即相传释迦牟尼一日在灵山会上,拈一枝金婆罗花示众时大众皆默然不得要领,唯独大迦叶尊者破颜微笑。世尊曰:“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禅由此而生,佛教通常是以“拈花微笑”而受传的摩诃迦叶为第一祖,二十八传至菩提达摩,所传法都是直指单传。菩提达摩应缘来中国传法被视为中国禅宗的初祖。这之后有二祖慧可,三祖僧璨,四祖道信,五祖弘忍直到六祖惠能而大兴。

禅宗传承到六祖惠能后,在中国佛教史上产生了一次有重要意义的变革,这次变革突出表现在惠能打破了当时学佛极其烦琐化、学术化的倾向,他以一个一字不识的山村樵夫一举悟法成为一位圣人,成为我国佛教史上一个具划时代意义的人物,他的传法语录被记载下来成为唯一除释迦牟尼言论之外,被佛学、佛教界公认为佛经的《六祖坛经》。这部佛经不仅在我国佛学、佛教产生极大的影响,而且它的影响遍及社会各个阶层和多个领域。他以自己的大根大器依五祖弘忍大师讲授《金刚经》而大悟佛法,从此以自己的大智大慧而传授佛法,开辟了中国佛教的一个新时代。

惠能时代禅宗有南(惠能)北(神秀)二宗之说。北宗行于北方,数传而绝。但当时神秀深得武则天的宠信,身居国师六年,对禅宗在全国的传播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南宗传于南方,由于惠能当时的影响,普传甚广。由惠能开始改变了禅宗单传的做法,一师传多个弟子。继惠能之后禅风一时在全国大兴,遍及全国,惠能弟子广为传法,由此各有风格,各为一家,逐渐形成五家七派。

这是从中国禅宗的形成来考察禅的传承,其实禅作为一种修持方法,即禅法,实际上随着佛经的传入已经输入到中国,比如最早传入中国的佛经《四十二章经》中就多有禅法的修持,如第二章中记载:“悟无为法,内无所得,外无所求。心不系道,亦不结业,无念无作,非修非证。”第九章记载:“守志会道,其道甚大。”第十三章中记有:“沙门问佛。以何因缘,得知宿命,会其至道。佛言:净心守志,可会至道。”第四十二章记载:“视禅定,如须弥柱。”

这些其实都是禅法的表述。据有关史料记载,最早在中国参学佛学、佛教的人就是由这些佛经而提倡禅法的修持,如东汉安世高所译《安般守意》、《禅行法想经》等,还有同时代的支娄迦谶译出的《般若道行品经》、《首楞严经》、《兜沙经》等,都为当时许多习禅者所看重。

若是从修持角度上来看禅法,实质上佛学创始人释迦牟尼大悟宇宙(包括生命)的本质时就是以静虑而获,因此可以说禅法的起源是来自于释迦牟尼的正觉。由此可以说禅的本质就是心,禅法实质上就是心法,也正是因为禅法本质是心,故而释迦牟尼所言:“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这里所传的法没有文字表述,没有语言说明,只是心心相应,以心传心,是心法。后来达摩大师应缘到中国来弘法,在他传法给二祖时曾说:“外息诸缘,内心无喘,心如墙壁,可以入道。”(《别记》)这里仍是以心传心。中间几祖的传法仍不离以心传心,如二祖慧可的“是心是佛,是心是法,佛法无二,僧宝亦然。”三祖僧璨的“一心不生,万法无咎。”“心若不异,亏法一如。”四祖道信的“离心无别有佛,离佛无别有心,念佛即是念心,求心即是求佛。”

禅法传至六祖惠能时,惠能是听五祖弘忍讲读《金刚经》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时而大悟佛法的,他悟到了什么,无所住心,还是心。无所住心是什么心?是清净心。《楞严经》说“一切无著,名之为心。”这心是什么样子,“心量广大,犹如虚空,无有边畔,亦无方圆大小,亦非青黄赤白。亦无上下长短,亦无嗔无喜,无是无非,无善无恶,无有头尾。”(《六祖坛经》下同)。这心是“心量广大,遍周法界。”惠能在后来的弘法教育中多次教导弟子们:“若识本心,即本解脱。”“只汝自心,更无别佛。”可见心的教育贯穿惠能大师弘法的一生。

惠能在大悟佛法之后,其师还说了一句:“不识本心,学法无益,若识自本心,见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师、佛。”五祖在这里教诲的根本还是心。这一切都证明:禅法本质就是心法,心法只能心传。一切文字、语言可以表述禅,可以描述禅,但那都不是禅本身。从这个角度上来认识禅的本质,我们对禅宗为什么要以心传心认识上无疑就会深刻得多。从禅的本质来认识禅,我们对达摩祖师所提倡的:“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悟性论》)就会有更深的认识。

以心传心,心心相照,法本不可言,不可语,但我们末学还是免不了要探究:以心传心到底是传的什么呢?传的是见性。这是因为禅宗的“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传法要旨告诉了我们这一切。禅宗六祖惠能大师也曾说:“说通及心通,如日处虚空。唯传见性法,出世破邪宗。”(《六祖坛经》下同)。当有人问及惠能是如何从上师那里得到法的指示时,惠能说:“指授即无,惟论见性。”由此可见“见性成佛”就是禅法修持的最终目的,见性法就是传法的核心,也是传法的唯一,故而惠能大师才会说“唯传见性法”。要知什么是见性法?还得必须知道什么是性。

性是什么呢?惠能大师在大悟佛法之际曾感叹:“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这就是对性的最好诠释,由此我们可以从中得知,性是世界的本质,是生命的本来面目,是生命的根本,是生命的灵魂。因为这本性“本自清净。”“本不生灭。”“本自具足。”“本无动摇。”“能生万法。”他是世界心物及生命的本源。从对自性的认识的深度上来审视,其实一切佛学的义理也来自于此,或者可以说对自性的认识是一切佛学义理的基础。因为当初佛祖释迦牟尼在大悟世界及生命的本质时也曾感叹:“原来众生实平等无异,皆有佛性,能入佛不可思议解脱之境,如今却被愚痴妄想所盖,不见自性真心,恒作种种颠倒执着,以致轮转生死海中,受大苦恼,久不能出,真是可怜可惜!”这两大伟人所悟之共同点都是性,世界心物的本性,也即生命的本性。说性是世界心物及生命的本源,是因为性中含有万法的种子,这些种子遇到适当的缘便会生成不同的法相。性有清净、无生无灭的一面,故而“本自清净。”“本不生灭。”“本无动摇。”也有其动态、能生化万物的一面,故而“能生万法。”也即宇宙间一切心物的显现都是性的动态而成。因为万法都摄自于性中,故有万法即性,性即万法之理。因为万法同生于性,故而万法相依相存,互成因缘,无有一法可以独自生成,由此构成和谐的宇宙世界。正是因为佛悟到了世界及生命的本质,佛学中的“佛即众生,众生即佛”,还有“众生平等”,还有“诸有为法因缘而生”,“佛法不二”,“一切即一,一即一切”等等义理由此而生。还有佛教修持中的所谓开悟,大彻大悟,悟什么?就是悟此性。不悟及此性,谈开悟就是妄言,就是打妄语。

由此我们已知禅的传承是以心传心,禅的修持是见性成佛。那么这里的“心”与“性”又是什么关系呢?心与性的关系可用一句话:心是性用,性是心体。对此,惠能大师有一个生动的比喻:“心是地,性是王。王居心地上,性在王在,性去王无。性在身心存,性去身心坏。”(《六祖坛经》下同)。还说:“成一切相为心,离一切相为佛。”“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

心与性尽管有种种说法,其实心与性名相虽有二,实为一体异名。本心即性,性即本心。用时为心,本体为性。为了有利于说明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作这样一个比喻:一副黄金项链,我们将此作为收藏时,无疑是以其价值称为黄金收藏,而在使用配带时,肯定是称其为项链,而不是称其为黄金。收藏与使用时名相虽有异,其实不过是一物二名而已。对此五祖弘忍大师在惠能大悟佛法真谛之后曾说:“法则以心传心,皆令自悟自解。自古佛佛帷传本体,师师密付本心。”其实这里的“本体”“本心”都是性。悟者一语道破天机,不悟者执相着迷。

如何才能见性呢?这是个禅法的修持问题,对于这个问题禅宗明确指示:“明心见性。”既然本心即性,为什么还要去“明心”呢?这是因为我们多世以来无明深重,正如佛祖所言,众生原本有的佛性,被愚痴妄想所盖,不见自性真心。所谓的“明”,就是要将这些遮盖我们自性真心的“愚痴妄想”去掉。

如何明心呢?佛在《金刚经》中告诉我们一大诀窍:“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一诀窍被惠能所悟,于是他成了一代宗师。为什么要无所住而生其心?这是因为住色生心,住声香味触法生心都是妄心,是成相之心,是本性之妄用,只有无所住而生其心才是真心、本心,才是明了之心,是本性。惠能大师也教给我们一大明心之法宝,即“无念、无相、无住”。并说:“我此法门,从上以来,先立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无相者,于相而离相。无念者,于念而无念。无住者,人之本性。”在这里,惠能大师说得再明白不过,若能无念无相,便能见之本体之性。反思我们若干学佛修持人,修持多年不见佛,问题大多出在以此念找彼念,始终在念中打转,或者说是以此心找彼心,不过是在心法上转来转去而已。由于我们多世来的习力作用,心念活动力极强,正如惠能大师所说,“对境心数起”,而心一旦起就生成相,有相就被相所牵,被相所束,故而惠能大师说:“起心总是大痴人。”

从以上我们不难得知,禅法的修持,也即明心的过程不是要我们去求什么,而是要我们放下一切执着,“于一切法,不取不舍,即是见性成佛道”。这是因为佛早已告诉我们:“众生实平等无异,皆有佛性。”是因为佛还在《华严经》中说:“如来智慧无处不至。何以故?无一众生而不具有如来智慧,但以妄想颠倒执着,而不证得。若离妄想,一切智,自然智、无碍智,则得现前。”惠能大师也说:“菩提般若之智,世人本自有之,只缘心迷,不能自悟。须借大善知识,示导见性。当知愚人智人,佛性本无差别,只缘迷悟不同,所以有愚有智。”

对此禅法虽如同佛法一般,不可说,无法可说,也如释迦牟尼在《金刚经》中强调地那样:“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但惠能大师还是以其亲身体验谆谆告诫我们:“后代得吾法者,将此顿数法门,于同见同行,发愿付之东流持,如事佛故,终身不退者,定入圣位。然须传授,从上以来,默传分付,不得匿其正法。若不同见同行,在别法中,不得传付。损彼前人,空间无益。恐愚人不解,谤此法门,百劫千生,断佛种性。”惠能大师为什么要说这样一段话,是因为禅法说起来极为简单,明理也容易,然而实践极难。说理也容易,通道又极难。禅法在修持上的难我们还可以从达摩大师的一段预言中得到启示,达摩传法给二祖后曾说过这样一段话:“我灭后二百年,衣止不传,法周沙界。明道者多,行道者少;说理者多,通道者少……”其结果是,传法之证的法衣只传到六祖惠能为止,下不再传,这就是“一花开五叶”的由来。为什么一花只开五叶?为什么法衣惠能不再下传,这都是禅宗命脉的因缘,很值得我们深思。

我们从以上禅的传承和禅的修持来认识禅,可见学习、领悟和修持禅法是一件极不容易之事。没有大愿力,没有大信力,没有正觉,没有大死大活的气度,没有精进不息的修持精神,的确难以实施禅修,即便是上了路也很难有所成果。故而不可轻意言禅,万不可禅旗乱舞,禅语乱飞。这一点对于一个学佛修持者来说更得引为警觉,因为稍有不注意,便会滋长我们的贡高我慢之心。

我说禅的全部目的在于让人们对禅有一个正知正见,使禅法得以正信相传,正觉修持。

南无释迦牟尼佛!

End

开悟·见性·涅槃

佛法讲修行,从资粮位到加行位,加行位以后是见道位,见道以后就是修行位,是有个过程的。一般讲开悟就是见道位。如何开悟?必须要读经、忏悔、修止观。不读经不忏悔,不修止观,没有经过这个功夫,你开悟不了。

明心见性 成就般若

般若经典,总称《摩诃般若波罗蜜多经》,是佛典中最大的一部典籍,共六百卷之巨。《般若经》的主题乃成就般若,指引众生依般若打破无明、执著、烦恼,从而超越生死,抵达涅槃彼岸。作为般若系典籍,《坛经》重视般若

黄念祖:心经略说

心经略说黄念祖老居士以一九八七年于美国维州莲华精舍录音为基础一、心经两种形式在我国广泛流传家喻户晓的《心经》,是唐代大德玄奘法师的译本。它的格式不同于其它经典,它前面没有如是我闻这一段证信的序分,结尾

南怀瑾:《楞严经》最重要的一段: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诸可还者,自然非汝;不汝还者,非汝而谁?千万背来哟!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哟!真的哟,比什么咒语都厉害哦!佛都告诉我们了。这叫做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就在这一段。你们听《楞严经》,这

李炳南:实相念佛是否已见性?

问:实相念佛是否已见性?(池慧霖)答:此法系作观,必先静止一切,后观佛之法身,非有非空。取其中道,是谓实相念佛。此行亦分功夫浅深,以及因修果成之段,实相固属佛性,见不见在乎成不成也。

药师法门的七种修持方法

对佛教文化有一定了解之人,都知道西方三圣、东方三圣、华严三圣等说法。其中东方三圣又称药师三尊,即药师如来与日光菩萨、月光菩萨,药师如来即药师佛,他是东方净琉璃世界的教主,日光菩萨和月光菩萨则是其胁侍菩

佛教的修持方法

是的,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如果仅仅信仰佛教而不作佛教生活的实践,那只算是种了一些将来成佛的善根种子,但却很难得到即生的利益。佛教的修持,即是佛教生活的实践。最主要的有四大项目,那就是:信、戒、定、

佛教之简易修持法

◎ 弘 一 今天承诸位善友请我演讲。我以为谈玄说妙,虽然极为高尚,但于现在行持终觉了不相涉。所以今天我所讲的,且就常人现在即能实行的,约略说之。 因为专尚谈玄说妙,譬如那饥饿的人,来研究食谱,虽山珍海

略说相术

◎ 广 行 现在很流行相术,很多各式各样的相术在民间流传,有中国的还有外国的,现代的还有古代的,传得很多,信的人也很多。那么这里面有没有道理呢?道理多少是有的,只是各有各的说法。但是总体来说,都逃不出

论存心立品——示修持方法

论存心立品--示修持方法◎ 印 光 学道之人, 居心立行, 必须质直中正, 不可有丝毫偏私委曲之相。倘稍有偏曲, 则如秤之定盘不准, 称诸物而轻重咸差。如镜之体质不净, 照诸像而妍媸莫辨。差之毫厘,

见性并不难

元音老人我们前面已经讲过了,异见王问婆罗提尊者:性在何处?婆罗提尊者说:性在作用处。在眼曰见,在耳曰闻,在鼻辨香,在舌谈论,在手执提,在足运奔。这些都是佛性的妙用。所以识者知是佛性,不识者唤作精魂。见

念菩萨能明心见性

◎ 宣 化欢喜快乐,而厌恶痛苦,这是众生的品性。然而,因为众生是愚痴的,他们不知道怎样才可以获得他们所欢喜的快乐,脱离他们所厌恶的痛苦。所以,虽然众生口里,老是喊着寻求快乐的口号,可是很不幸地,却愈来

明心见性

问:法师说有八个外国徒弟,最喜欢我。我是剑桥大学学生,已食长素三年,我有一个疑问,请问法师我静坐时,将很多的妄念都断了,清清净净的,再将清清净净明明白白的这个念头都断了,只有一点知觉,恍恍惚惚渺渺冥冥

元音老人:见性与著相之别

一九九五年三月佛性不在别处,就是现在我们一念断处的离念灵知。当妄念都放下、一点不起的时候,也不是没有知觉,还是了了分明。这了了分明的灵知,就是我们的佛性。所以见性不难。不要在那儿猜谜,“噢,悟道了,看

元音老人:略论明心见性《三》

乙 明心见性之证成经过详细讨论明心见性的意义,我们深切知道它关系佛教至钜。如果佛教徒都来奉行弘扬,加以提倡,佛教即能昌盛兴隆。反是,佛教即将奄奄一息,一蹶不振。因为一个宗教兴亡盛衰,系于它的精神实质如

元音老人:略论明心见性《一》

略论明心见性连载于《禅》刊一九九一年第一至四期绪说我等众生,从无始旷劫以来,迷失自己本来面目,认妄为真,唤奴作郎,妄起贪嗔,造业受报,如春蚕作茧,自缠自缚,无解脱时。愚者无知,安受困苦,不求解脱;智者

元音老人:略论明心见性《二》

甲 明心见性之意义明心见性一词简约总括地解释起来,就是:从究明人们的“心”(本心)的形相与作用,而彻见、领悟、神会生命的根源——“性”(本性)之妙体与真理,以觉醒迷梦,而了生脱死,证大涅槃。它的意义详

元音老人:略论明心见性《四》

丙 悟后真修明心见性以前,任你修什么法门,如何用功,都跳不出“盲修瞎炼”的范畴!以未悟真心,于修法即不能无疑。虽亦努力用功,但有疑虑留碍胸中,不安之相即无法避免。而此不安之相即是生死根本,故虽对治功深

元音老人:略论明心见性《五》

丁 证体起用关于证体之景相,古人多不详言。一者,以此证境,非言思能及,一落言诠,即嫌住着。二者,真证得者,归无所得,不欲炫耀于人。三者,恐未悟者窃为己有,以迷惑他人。四者,恐人着境以求,反障悟门。五者

元音老人:略论明心见性《七》

己 结论以上拉拉扯扯讲了明心见性的意义和证取办法,又介绍了悟后真修的方便,更复述了证体起用的过程,其中还摘录了一些古近大德的著述。似乎对明心见性、顿悟渐修、一生成办的法门,已叙述得详尽无遗了。但彻底克

元音老人:略论明心见性《六》

戊 归宿问题客有问明心见性人,圆寂后归往何处者;亦有问六祖大师入寂时云:“我自知去处”,但未言明去处,是知而不言,抑不明去处而不言欤?命终往生何所,确是修行人一大关键问题。如不把它搞清楚,对修行进程即

见性成佛

正果法师见性是禅宗的根本目的,参禅者必须透过的关门,古今参禅人的第一要事。所谓见性,即开发自性,彻见自己本来心性,自觉到本来具有的佛性。换句话说,就是离一切对待,一切矛盾,超然独脱,无执著,无绊累,触

元音老人:何为见性?

所谓见性者,明白也。明白妄心不可得,明白妄心是真心的妙用。见性是见无所见,没有一点东西的。譬如现在你们大家把念头一断,什么也不想,一切的现象都在你们的视线之内,但是你们没有着哪样东西哪个人,虽然有许多

元音老人答:明心见性的时候,会展现图像吗?

问:明心见性的时候,会展现图像吗?元音老人答:它没有图像,也没东西,但不是断灭相,它了了分明。这个灵知了了就是我们的本来面目。明白这个以后,要注意,不是到家了,而是正好用功夫,时时保护它。可以用佛号,

元音老人:什么是明心见性_明心见性的境界是什么

明心见性一词简约总括地解释起来,就是:从究明人们的心(本心)的形相与作用,而彻见、领悟、神会生命的根源性(本性)之妙体与真理,以觉醒迷梦,而了生脱死,证大涅槃。它的意义详细分析起来,至为深广,因为它是

修持佛法时有二十一种徒劳

莲师说:当修持佛法时,有二十一种徒劳。佛母问:是哪些?上师说:若你不放弃伤害众生,那生起菩提心就是徒劳的。若你不持守三昧耶,那接受灌顶就是徒劳的。若学习许多法教而无法利益自心,那就是徒劳的。若做许多善

沈家桢: 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明心见性

沈家桢居士: 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明心见性>我在小学五年级的时候,莫名其妙地在作文中写下了一句”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如照佛教的教理来讲,我过去世,一定也读诵受持金刚经>,而且将这两句短文

净土宗修持法注意事项

净土宗修持法注意事项◎ 弘 一修净土宗者,第一须发大菩提心。《无量寿经》中所说三辈往生者,皆须发无上菩提之心。《观无量寿佛经》亦云,欲生彼国者,应发菩提心。由是观之,惟求自利者,不能往生。因与佛心不

禅宗修持法

月溪禅师参禅方法始终没有正式介绍到西洋,故西洋学者对于超越经验的实在问题,亦始终无法解决。有的学者如康德之流,遂以为人的智识能力,仅能认识相对的感觉思维之世界,对于绝对的超越的本体世界,无论如何努力,

为什么修持佛塔的居士都特别长寿

人们对佛塔林一直有个误解,都以为佛塔是给死去的和尚或居士用的。事实并非如此。佛塔是活着的和尚或居士自己修持的,塔代表他的法身,代表他私家修行的寺庙,是通向佛境的个人能量场。当然,和尚或居士会将自己的信

于凌波:学佛的目的及修持的方法

学佛的目的及修持的方法于凌波一、学佛的目的《妙法莲华经方便品》云:“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这“一大事因缘”是什么?就是我辈众生了生死脱轮回的问题。因此,释迦牟尼世尊说法四十九年,谈经三

陈兵:佛家密宗修持脉轮与明点

印度佛教晚期盛行的密乘,受印度教瑜伽学的影响,立足于大乘如来藏思想,重在从法界本具妙有的一面建立瑜伽体系,至无上部瑜伽,从身心不二论出发,对身体及心识的物质基础更为重视,有一套颇不同于显教的身心境缘起

一日禅:明心见性 自净其意

佛教之道,绵绵不绝,究其根底,在明心见性,自净其意。因为心为诸法之本源,若人人修心正心,扩展胸怀,放大心量,熄灭贪、嗔、痴,由个体而家庭而社区而国家而天下,则心净国土净,心安众生安,心平天下平。而禅宗

王骧陆:佛说阿弥陀经经义略说

佛说阿弥陀经经义略说王骧陆居士著阿弥陀佛本尊咒经义略说◎阿弥陀佛本尊咒即大往生咒,三咒应连持,年老人单持第三咒十字亦可。1. 嗡,卑马,达拉,塞,沙哈。2. 大也他,嗡,阿米迭阿米迭,乌巴委,阿弥达省

陈兵:佛教修持与心理卫生

缘何当今精神疾病日益增多 佛能医我心作者:四川大学宗教所教授 陈兵按:当下信仰崩溃、道德沦丧、精神空虚、心理病态等诸多现象已成为人们谈论的话题和攻击对象,但我们又不可否认当下这些现象的真实存在,是什么

陈兵:佛教修持与现代心理学

十九世纪末以来,出于对物质科技忽视人心的反对和补救,研究人心理现象的科学心理学越来越发达,出现过结构主义、行为主义、精神分析、人本主义等多家学说,至今已分出近二百个分支学科、交叉学科。心理学是二十世纪

在家居士如何修持:之八

适度香饰 身心庄严我们今天又再见面了!我们前次讲到印度的天气比较热!所以当时的印度人当洗完澡后都要涂油,这样皮肤比较不会干燥,但是贫穷的人涂不起,有钱的人才涂得起,由于没有钱的人涂不起,所以佛陀在经济

雪漠:什么是明心见性?怎样明心见性?

◎陈亦新:什么是明心见性?●雪漠:明心就是明白你的本元心、真心。我在《光明大手印:实修顿入》察真妄一篇中间,专门讲过这一点。明白真心是第一步,然后是守住真心,不要让真心动摇,把那种觉悟慢慢地扩大,直至

林克智:人间佛教与净宗修持

净土宗义理已略明,但对净宗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必须具足欣、厌二心,要认识娑婆之苦方能精进念佛,方可报终得生净土这个问题,有人认为不合社会潮流,甚至与人间佛教思想违背,其实这是片面理解净宗修持的结果。净土教

刘先和:以心传心 唯传见性——略说禅的传承和修持

以心传心 唯传见性——略说禅的传承和修持刘先和随着佛教的恢复与发展,佛学、佛教中的许多义理、术语也广为传播,“禅”这一词就是传播中较为普见的一个词语,无论是在众多的影视作品中,还是在众多的文学作品中,

刘先和:佛学与科学

佛学与科学是一个长期困扰人们的认识问题,怎样认识这两者的关系,长久以来各有说法,最近我在一份报纸上读了一篇文章,文章中有一个突出的观点,即:宗教与科学是不相容的。由此又使我想起佛学与科学这个命题,便想

刘先和:依《金刚经》修菩萨行

依《金刚经》修菩萨行一位远方的朋友打长话告诉我,他过去与演红楼梦的演员陈晓旭有联系,是在她的指导下学习佛学。陈晓旭去世后他一直很困惑,不知今后的学佛路该如何走。他的情况从表面上看,好像有些特殊,但实质

刘先和:说执着

说执着执着是学佛悟道的一大忌,也可以说是学佛修行人的一大智障。之所以说其是大忌,是大障,这不仅是从理论上来谈学佛和修持,也是通观天下学佛人,无论是居家人还是出家人,可以说皆以执着为最大通病。这是为什麽

刘先和:生命的规律

生命的规律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及现象,大到宇宙天体,小到微生物或细菌都有其内在规律,生命也如此。 认识一切自然规律,有利于我们顺应其规律创造物质世界,从而构建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和谐环境。认识生命的规律,有利

刘先和:佛学和谐观的根由

人们都知道佛学是倡导和谐的,佛学和谐的观念与思想可以说在整个佛学的理义中随处可见,比如佛学中的六和敬(身和敬,口和敬,意和敬,戒和敬,见和敬,利和敬),十善道(不杀生,不偷盗,不邪侄,不妄语,不两舌,

刘先和:读《金刚经》有感

一部佛光灿烂的《金刚经》,在今天这个国泰民安,佛教昌盛的时代广为流传,在日益增多的居家学佛人的队伍中,读《金刚经》的信众也越来越多,这真是盛世兴佛,佛兴盛世,是中华民族的殊胜因缘。在读《金刚经》的人群

刘先和:佛学的“无我观”——于我离我

佛学的“无我观”——于我离我佛学从本质上揭示了世界包括生命在内的一切奥秘,指出一切有为法皆是因缘而生,因缘而灭。世间一切既是因缘和合而有,那一切物质与现象本身都没有其永远不变的本性。由此理义来认识生命

刘先和:时尚

时尚刘先和认识他的时候他并不吃肉,原因是他从小身体不好,体弱多病,虽多方医治,也没有疗效。后经人指点,父母在他三岁时便将他拜寄在寺院里的一位老僧的门下,从此他便在寺院与僧人一道生活。令人奇怪的是,他进

刘先和:我与《金刚经》

我与《金刚经》刘先和我与《金刚经》是有缘的。早在四十多年前,我独自陪伴我的外婆在一座庵堂里生活,我见她每天清晨端坐在佛堂中,手捻佛珠,两眼专注着面前那本黄色的线装书,嘴里老是在咕噜咕噜地念着。我就问她